《胡椒的全球史》是一本由[美] 玛乔丽·谢弗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椒的全球史》精选点评:
●看了13%,一开始还可以,后面是越来越夸张了,作者为了写胡椒,有点生搬硬套,把搜集到的资料没有系统地放进书中,显得很散很乱。史料的搜集也不严谨,部分根本没有足够的史实支撑,我单列举阻止我继续读下去的一句:15世纪初,郑和为明成祖朱棣展开历史性的远航。胡椒是中国皇家的寻宝船队浩浩荡荡出航的主因。呵呵~
●还行。
●人的无尽欲望,促使人往各个方向向前,这里,大部分人说好的,估计能叫发展。
●2020.4.2看完 感谢理想国赠书 感觉很甲骨文的选题,哈哈哈!综合了文综的知识!那个胡椒比黄金还贵的时代哟!
●胡椒贸易史和部分西葡荷英美等国的东南亚殖民史。
●腰封一语中的,讲了几个事儿:东方神秘的香料胡椒比黄金还贵,中世纪贵族都是重口味。英国和荷兰为了买胡椒,英荷东印度公司互相battle。苏门答腊岛走了荷兰施虐者迎来美国大兵,欧美来到东南亚,带来的血腥不是一点点。好玩儿的是中国在胡椒贸易中也占有一席之地,郑和下西洋是为了买买买,无端觉得有点搞笑。
●非常好的书本
●作者的能力不足以驾驭这个主题,可惜了。
●学术引用蛮多的,看着很严谨。但看完自己感觉更多的是对当年的大航海时代的钦佩与憧憬,英荷美的确当时是海上强国,可惜了郑和的大船队。最后还有对胡椒药用价值的研究。
●比较有趣,翻的也行,4星推荐
《胡椒的全球史》读后感(一):胡椒引发的殖民史
与其说是胡椒的全球史,这本书更像是由胡椒引入介绍的殖民史。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美国人都因为利润巨大的胡椒而疯狂。苏门答腊岛、印度和中国都被卷入这场疯狂的贸易。荷兰人和英国人交换领地主权,奴役当地百姓,美国人杆秤造假,也许中间出现了一些还算善良的人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但胡椒的历史仍然是“浸透了鲜血的”。曾经作为货币的胡椒如今也只是一种日常的调味品,但仍以它独特的辣味吸引着世界。本书章节之间没有什么太大联系,作者思维也不是很清晰的样子,最后两章简直像是凑字数的。
《胡椒的全球史》读后感(二):航海
对香料贸易不了解,看了才知道原来香料这么值钱,以前听马未都说世界上农产品值钱两大是茶叶和鸦片,有点怀疑这个观点了。
看到欧洲人殖民印尼,贪婪而残暴,有点不齿,但是书里也说,欧洲人航海,生存率只有50%,大多死在疾病(坏血病和当地疾病等),也被当时这种开拓精神所感动。尤其是作者说了,如果当时明朝没有下令闭国,很难想象现在世界格局会如何,作者没展开,不过看了后面英国和荷兰各家的东印度公司竞争的历史,想到如果中国真不退出,只要香料贸易竞争者,当今世界格局的确有点难以想象。
----------------
最后第二章,说物种灭绝,不知道和香料有什么关系
最后一张,说胡椒药用价值,也有点尬,只是告诉我们,老外眼里现代医学以外的替代医学(传统医学),也只想到印度阿育吠陀,轮不上我们中医。
《胡椒的全球史》读后感(三):描述有余,分析不足
《胡椒的全球史》一书是一本轻松好读的科普性著作,作者用生动的故事将数个世纪的胡椒贸易的历史串联起来,从地理大发现到英荷百年对立,再到美国的强势介入,小小的胡椒成为了推动近代欧洲殖民贸易的重要角色,其对贸易史实的梳理颇为不易。本书看似内容简单,大量的笔墨用于转述冒险和贸易故事,但这些简单的小故事是建立在作者对数以百计的一手史料的爬梳的基础上的。在最后的尾注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翻阅了大量存放在博物馆、图书馆里的航海日志的手稿,也引述了诸多前人学者的研究。作为一位非历史学专业的学者而言,这样一部作品已经算是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了。
可惜的是作者紧扣胡椒来研究,最后仍没有离开胡椒,我认为作者引用的材料能表现出来的问题比她写明的还要多得多。就中国史方面来说,欧洲的商人通过亚洲区域的贸易获得胡椒的同时促进了白银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的流动,这种流动又对亚洲的贸易发展有何影响?上学期阅读的《银线》一书中,认为清中叶后贸易带来的白银减少构成了中国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反推之,当欧洲商人带来了大量的白银,银铜比价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另外作者在提到东南亚的鸦片贸易的时候,指出了中国人也参与鸦片的拍卖,华人也一直是非欧洲殖民者外十分重要的一支力量,中国又曾经在怎样的程度上介入过早期殖民贸易?这都是可以从中发散开去的。
作者在前言中明言,希望把胡椒的故事“讲述给更多的读者”,而她确实也用过流畅优美的文辞做到了,但是她 并没有完整回答她自己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是胡椒,不是丁香?文中哪里体现了胡椒的特殊性呢?
简单来说就是,史实的梳理足够,但是理论分析不足。
《胡椒的全球史》读后感(四):沾染鲜血的胡椒
《胡椒的全球史》读后感(五):胡椒的思考
胡椒的思考~读胡椒全球史
不论是东方料理,还是西方料理,其实在食材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主要差在调味料的使用上,一道菜加入浓重的咖喱时,便成了印印度料理,一道菜加入味噌,便成了日本料理,一道菜加入了胡椒,便成么西式料理。胡椒这一寻常的调味料,在15-16世纪时是国际贸易最走俏的商品,各国为了发现胡椒产地,展开了腥风血雨的争夺,达尔文曾说,胡椒是带着鲜血的,而这本书就是讲述西方各国争夺胡椒的历史,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作为大航海时代的一个缩影。
英格兰与荷兰是两个新兴起的海洋强国,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根本未把他们放在眼里,但英西一战,打破西班牙的无敌战舰,从此西班牙便每况愈下,荷兰接收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在亚洲的胡椒生意,并在苏门答腊建立了殖民地,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员工的中饱私囊下每况愈下,最后被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所取代,英国成了新的胡椒贸易商,美国独立战争后,迅速发展,门罗倡导的海外主义,使美国得以迅速扩张,美国人对亚洲生产的胡椒也投以极大的兴趣,他们成为了继英国之后又一重要的胡椒贸易商。
随着工业革命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西方国家急需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将产品输出到东方,但是东方的胡椒,丝绸仍然是西方人的必需品,东方的贸易顺差依然很大,英国人通过向东方出口鸦片,转变成贸易顺差,胡椒的需求直到今天仍然在,但是它已经被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的能源所取代在国际贸易上的头把交椅。
通过胡椒看世界的发展,虽然有一叶知秋的相似感,但毕竟显得局限,胡椒虽然在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有推进历史,改变历史的作用,但是它却不是历史进程唯一的改变者,只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历史的构成是基于许许多多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这样类型的书,有趣,拓展了一些知识,但却不可当作正史去看。作为物产丰富的东方,是福也是祸,在19世纪前,东方将工艺品,农作物大量的出口到西方,东方人自然而然的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他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才是世界的中心,靠这些大自然的恩赐便能福享万年,可当对如胡椒等香料亏大的西方,他们的历史就是一部争夺胡椒,摆脱胡椒,控制胡椒的历史,当19世纪西方人浩浩荡荡的来到东方,东方人被西方人的船坚炮利所震惊,有的在观望,有的迅速改变,有的把自己继续封闭起来,如掩耳盗铃般的割断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今天在看这个世界,所走过的路,有何想法呢,当时东方让西方人付出了献血,后来西方人让让东方人因为胡椒付出的是更多的献血,站在历史的路口,看沧海横流,富得流油的中东,还有靠人口支撑经济总量的中国,未来何去何从呢,我想这便是这本书在欢娱我们之后,所能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