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文学少女对数学少女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26 00:29: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文学少女对数学少女读后感1000字

  《文学少女对数学少女》是一本由陆秋槎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少女对数学少女》读后感(一):评《文学少女对数学少女》

  非常好玩。阅读体验很快乐。陆秋槎给笔下人物起名字的能力是高于同时代的其他推理小说家的,既不古典,也不日常,而是很文学。名字是有魔力的,这些名字无时不在暗示读者,这不是隔壁老王的故事,这是发生在陆秋槎塑造的推理宇宙中的故事。另外一点,陆秋槎的文风,除了继承了日本轻小说的少年感口吻之外(也就是有点中二),还完全继承了日本人对法国文化的蜜汁迷恋。看第二个故事的时候我体内吐槽的洪荒之力快压不住了,哈哈哈哈~

  《文学少女对数学少女》读后感(二):我也想成为文学少女。

  这一本个人兴趣也是十足,作者在书中用自己名字成为了文学少女,发展了一段“girl meets girl”的经典日式校园故事桥段……不过这只是个背景,本书籍由几个以数学定理为出发点的短篇集,探讨了推理小说的可能性,以及一些推理小说所存在的缺陷,同时又是书中书格式,为我们带来了表里两层故事结构。在书中书里,故事可以是魔幻的,像推理小说发展那样存在多解,唯一解,伏线等等,但是在书中的现实层面,故事又显得贴近真实,充满了变数,也有着监控摄像头这样的真实无趣性。总而言之,是趣味性十足的短篇集。

  《文学少女对数学少女》读后感(三):笑梗不笑人,老八真男人

  

据传国内有个说法,叫“推圈二陆”。一开始我以为这称呼类似东邪西毒南帝北丐风尘四侠啥的,是种美誉。

后来听人说,这两人也是这么想的。

再后来,很多人告诉我,“推圈二陆”其实等同于直播界的“老八”,“药水哥”之流————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乍看之下效果一流。殊不知看这种东西恰恰证明你已经沾点那味儿了。

有人又告诉我,二陆还是有东西的,没必要人身攻击。

确实,这让我想起网上流行的一句话:“笑梗不笑人,老八真男人”

那些喜欢吃屎……哦不对是喜欢吃秘制汉堡忒也不对……喜欢看二陆作品的人,我真心诚意对你们说一句:

“Good,you're真男人!”

  《文学少女对数学少女》读后感(四):超乎推理的尝试

  第一次看姐姐老师的书,自己读的推理也不多,所以只能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想法

  双女主的设定太棒了,文学少女好像更像是一般文学女生的形象,数学少女意外的萌点好多,一开始觉得好像被刻画有点太夸张了,但是后来慢慢觉得不食人间烟火的数学少女其实也是像普通的女生一样,有自己的小世界,也在与文学少女的相处中渐渐打开自己的心扉,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数学之神,而是与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小烦恼,很可爱!

  另外谈谈作为推理小说,本书更像是td对于推理的一种超越或是一种反抗,剔除了推理的几乎所有的必要的部分(推理,凶手,逻辑,诡计),(好像是作家的一种宣泄:你们不要再找毛病了!)反而形成了另外的一种趣味,即使对一些经典的诡计的再创新,也包含了一种全新视角的思考,既然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公平和完满,那么索性就将这些不完整的推理呈现出来,在其中体会另外一种乐趣。

  最后就是作中作的形式,在文学少女的作品之中,多少有超脱现实的感觉,但是在她们的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不是小说中那样,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在现实和虚拟之间的平衡吧。

  另外推理小说真的和数学有什么联系吗,反正我是不知道的哈哈

  《文学少女对数学少女》读后感(五):关于本作的碎碎念,纯属个人意见

  1.大概能懂为什么那么多人称呼陆秋槎姐姐了。主角两少女,似乎是作者的偏爱,之前的《元年春之祭》也是采用这种设定。(所以我一直一位陆秋槎是一位身材姣好,长发及腰的女性作家,直到看了鸡丁、时晨、陆烨华的《QED》,,,) 2.无论是推理与数学的交叉证明,还是作中作这种形式,对我来说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加上篇幅不长,对话有趣(挑逗?拉拉?),情节紧凑,推理部分不算繁琐,阅读难度不大,应该会对很多读者的胃口。(当下纯本格推理小说市场越来越小,作者这种类似于校园轻小说的形式,对于很多的读者都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吧,纯属个人感觉。。。) 3.书中对于文学少女与数学少女二人的感情(友谊)描写有很大的篇幅,这也让人物更加丰满,情节更加紧凑,总之很让人喜欢就对啦。 4.本书唯一让我觉得特别在意的就是,本书实在是太日系了。日系到如果把人物名字和地点改成日本的,那乍一看真的就是一本日本人写的推理小说。我这样说没有贬义的,只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总是私心觉得中国的推理小说应该有更多的中国味道,而不仅仅是人名和地名是中国的。就像说起香港作家陈浩基,他的推理小说融入了很多的港味。当然不是每一位作家每一部作品,一定要强行加入本土化推理色彩,,,在本土化和好故事之间的均衡性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达到,仅希望中国推理越来越好,好作品一本接一本,中国推理的黄金时期早日到来。

  《文学少女对数学少女》读后感(六):数学+推理小说=双倍的快乐

  当时看介绍,是将推理和数学的结合,有看到目录里几个短篇的标题,就下定决心要买了。有了喜欢的推理小说,又有了喜欢的数学,两件快乐的事情融合在一起,带来的是?

《连续统假设》

  推理小说(✘)

  数学科普(✔️)

  用数理逻辑中形式系统的完备性、一致性,类比推理小说中没有矛盾、解要唯一。实际上作者是借此表达了对推理小说创作的一些看法,例如凶手是否每个行为都是出于利益考量,现场的线索是不是凶手刻意布置而成的,得到的“线索”是真的线索吗?从这点上看,这篇已经跳脱了一般推理小说的范围,开始讨论推理小说创作中的假设、原则、规定等等(把它类比称公理系统)。

《费马的最后一案》

  用费马大定理的证明需要用到远超当时的数学知识,类比推理小说中解谜的核心知识远超当时时代。算是结合的最贴切的一篇了。

《不动点定理》

  用近乎耍赖的方式破案,只考虑存在性,而不去解。想到了关于数学分析中“软分析”和“硬分析”的讨论,在证明一个东西存在时,硬分析会手把手的构造出个例子,而软分析倾向于通过性质等直接说明它存在(比如反证法,如果这个东西不存在,会推出矛盾),但不会给出具体的例子。

(这一篇和不动点定理的关系其实不太大

  《文学少女对数学少女》读后感(七):作中作的纸上谈兵

陆姐姐的短篇集新作,感觉比前作《雪白》和《樱草忌》好的多了。和前几作卖弄少女多愁善感不同,这本宣传的是数学炫学?讲述文学女主作为中学推理社团的主编,机缘巧合之下与学校最著名的数学天才少女成了朋友的故事。小说共有四个故事:

《连续统假设》两位女主初遇的故事。文学女主写了一篇猜凶手的推理小说,但根据数学女主的分析似乎答案并非唯一……8个人里消去7个人最后一个人就是凶手?个人觉得用消去法推理未免太不严谨,我不禁想到了白井掌门人的那篇《“少女”杀人事件》……

《费马的最后一案》文学女主陪数学女主一行来到了法国,数学女主给文学女主讲了一个数学家费马在临死前发现某案件真相但在说明推理过程前就去世的故事,但在现实中一行人也发生了杀人未遂事件……这个故事说明了,结果正确就可以不考虑过程?那为什么我数学考试的时候直接写答案被打了八叉(o(╥﹏╥)o)

《不动点定理》数学女主请文学女主来到其担任家教的少女家中,并请文学少女看了该学生自行习作的推理小说,在小说里被害人就是这位女孩?要在下说一切只是杞人忧天么?还有陆姐姐给人物起名字真让人毛骨悚然……

《格兰迪级数》女主们高考结束后一起在某咖啡馆参加某大学推理社团的聚会,大家对女主拿来的作品中凶手是谁进行集体推理,其标准是谁推理的更有趣?但是在现实中,咖啡馆的老板也被杀害了……排查凶手的关键是……摄像头?!

每一作都在对作中作进行推理,但是充斥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最近这两天在下看的《恋与禁忌的述语论理》正好相映成趣。唯一不好的一点是姐姐的起名总是让人莫名的感觉很尬,个人以为这种名字还是放到古风推理里比较好(反正没人知道古代是不是这么起名字的)

  《文学少女对数学少女》读后感(八):个人见解

  比作者的百合趣味还要恶心的是通篇那做作的日式文风(而且也只是模仿到了日式文风的皮毛),例如,猪脚衣服打湿了怕感冒于是就去洗澡,洗澡就洗澡吧还非要加一句“出于健康的考虑”。。。只想说中文如果这么表达的话真的就很傻逼了。更不用提几乎每一页都会出现的“吧”和“呢”这两个语气词。“xxxx吧”,“xxxx呢”,吧呢吧呢吧呢,吧尼玛呢?这真的是日式文风的皮毛本毛了。

  作者写这样一个牵扯到数学理论的系列,最应当力求做到的就是数学理论和谜题(或者案件)的高度契合,要通过谜题传达出与之对应的数学理论的神髓,然而就我目前读完的两篇看来,作者离这个理想状态还太远太远,甚至给人一种牵强附会,刻意包装,故弄玄虚之嫌。 比如费马定理这一篇,就充分展现出了作者的投机取巧,因为一旦挂上了这个定理的名头,瞬间就会使小说自带高逼格属性,使许多不明真相的读者群众心怀敬畏之心,然而读完全文之后我们才会发现,作者不过是把小说中主人公解谜的方法和费马大定理证明的始末作了一个极为简单的类比罢了——费马大定理是通过后人创立的理论才得到证明的,而小说中的主角也是通过谜题中的人物所处的那个时代还未具备的知识破解了谜题,也就是说,如果作者不扯到费马大定理,那么这篇小说就仅仅是一个主角不通过谜题给出的线索,而是通过“盘外招”破解谜题的简单故事而已。实话实说,作者真的没有必要扯到费马大定理,这样做的意义仅仅在于通过巧妙的包装敷衍成一篇看上去似乎还有点深度的小说罢了。 不过,从这本书开始,作者也算是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写作路子——从数学领域挖掘出一些富有包装潜力的的东西,再巧妙地包装成小说,同时因为与数学沾边而又自带高逼格属性,很容易就能凭借这华而不实的套路忽悠住别人。

  其实我也只读了前两篇,后面两篇如果啥时候想给自己找不痛快了或许会去看看吧。

  《文学少女对数学少女》读后感(九):推荐传统读者阅读(无泄底)

  耗时两天,把这本“实验性推理小说”给读完了,起初是因为听说和麻耶雄嵩的《麦卡托如是说》非常相似,就渐渐有了兴趣。这次岛田来上海,参加对谈会的时候就买了这本顺便还要了签名。

毛笔字写的真好

  回到内容上来,这本有四个短篇,每个短篇都有对推理小说的想法和观点,并且作者条理清晰的给出了理由,或者叫证明更好一点。在推理小说里面,推理必须要追求严谨吗?推理必须要符合现实吗?推理必须要用来揭示真相吗?推理读者可能乍一听,就会觉得这也太偏激,离经叛道了吧,但是,这本书虽然打破了一百年来推理作家和读者之间的种种潜规则,但并不显的叛逆。

  作者打开推理作家和读者的隔阂,以细腻,柔和,有条理的文字来引导读者。再来,加上严谨的数学论证铺垫观点的牢固性,几乎没有发生真正的血腥,杀人事件,整本文章显的相当温和,具有争议的的观点也显得让人信服。

  既然相似,就对比一下麻耶雄嵩的《麦卡托如是说》,麦卡托那本显然更具个人风格,文风更自我极端一些,比较传统的读者可能就没那么轻易能理解。《文学少女》这本温和,细腻,内敛,在输出想法的时候不忘做的有理有据,这种则更容易让传统读者接受,理解这种观点。

  但是,我认为还是有不足的,比如数学元素其实融合的并不是很好,名词,术语太多,不能靠几句话就能讲清楚数学理论的要点和作用,对比麦卡托那本某篇的“薛定谔的猫”理论的融合还是有点差距的。

  瑕不掩瑜,希望这本是踏出“本格推理的自我狂欢”而不是踏入另一个“本格推理的自我狂欢”。

  随意一点,就此搁笔吧……

  《文学少女对数学少女》读后感(十):文学,推理,女孩与熟悉的影像

  以前就看过,发现了这里,想写点东西。很零碎。

  我是个文科生,也并不属于有数学和推理天赋的那批人,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自己的定位差不多就是文中的“陆秋槎”。年级还小的时候,我身边曾经出现过“韩采芦”,与她在无聊的课间研究过几何题,很幸运的一起解出来了,那一瞬间是打开新世界的感觉,还有对自己认知的一小部分扭转,毕竟我一直觉得数学是我碰不得的一门学科。

  我个人很喜欢姐姐的文字。日系的语言,文学,推理,女孩细腻而微妙的心理与关系,以及文中出现的有趣的数学概念都是令我惊喜的点,或者说,跟我很契合。虽说我在数学专业上一窍不通,但还是很喜欢观察那些好玩的概念,公式和结构,以至于有时候会产生“文学与数学可以相结合”的想法。这个点可以提一下数学家丘成桐?『 有时我想,假如在数学里有大仲马《三个火枪手》《不拉日隆子爵》《二十年后》那样的一种结构,不是一件很伟大的事吗?』

  虽然这本小说的语言会给人以日式轻小说的感觉,但对于我来说不止如此:也许日系只是一层外衣,里面还有一层真实的生龙活虎的回忆与情致。中国作者写日系,怎么写都是朦胧虚幻的,因为我们的高中时代基本上不可能有某某祭或者丰富的社团。而我不觉得被评价为日系的这本书很虚幻。

  姐姐的文字之所以会给我鲜活的感觉,是因为我的家乡正是《不动点定理》中出现的,“陆秋槎”外婆家所在的常熟,地理上很亲切,而且高中时代“绞尽脑汁写或华丽或悲剧的故事”,闲暇时刻读写推理多多少少都有我熟悉的影子,总的来说记忆还是很丰富的。只不过没有“韩采芦”了。那会儿我倒不常去南京,反倒是现在,为了玩乐和考试我会往返于南京和常熟之间。还有《格兰迪级数》这部分,“陆秋槎”的高三忙碌生活也使我想起了我自己的高三,文中出现的那本“江苏省特产的习题集《数学之友》”,我现在还保留着,当年我也是它的受害者之一。说得有点夸张,应该是《数学之友》外的习题才是噩梦,这本还是很基础的,不过我当年也抄过同学的答案。我问过现在的大学同学有没有做过《数学之友》,她是无锡某县级市的,表示没有,那我估计可能这本的使用范围并不很广泛吧。正因如此,代表性就更加鲜明,我有时候猜测姐姐是不是也做过《数学之友》。

  我们确实没有日系的硬件,譬如学校成立的推理社团,但是活的角色们都在,也都经历过这样那样的学生时代。至少对我来说,这些看似很轻小说的文字,是很真实的,这也是这本书引起我共鸣的原因之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文学少女对数学少女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