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记》读后感(一):黄雀记
《黄雀记》是苏童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引发的命运纠结史。香椿树街鼎鼎有名的纨绔子弟柳生强奸了一名少女,却让普通少年保润替其坐牢。最终,保润杀了柳生。《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黄雀记》是苏童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引发的命运纠结史。香椿树街鼎鼎有名的纨绔子弟柳生强奸了一名少女,却让普通少年保润替其坐牢。最终,保润杀了柳生。《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
《黄雀记》读后感(二):三人行
有人说白小姐是个坏人,但是在我眼里除了柳生,其他都是可怜人。白小姐天生就是可怜人,出生就注定了一生的悲剧,弃婴,在精神病院长大,没有朋友。可以说是环境造就了她。至于男主似乎没有什么大错,就像是个普通人一样,但是细细一想,他和白小姐一样都没有错,但是人的一生就这样,一些有意无意的举动,也会让命运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至于柳生他是有罪的,就算他赎了十五年的罪也无法改变,他有罪的事实,其实除了这件事。他也没有什么大过错,至于他的死也算得上死得其所
三个人的命运就像书名一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每个人时而黄雀,时而螳螂,最后都变成蝉湮没在这本内
《黄雀记》读后感(三):天道有轮回,善恶终有报,我们也只是生活的蝼蚁
《黄雀记》读后感(四):网与结
《黄雀记》读后感(五):春夏秋,黄雀没有冬
语出《庄子 山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想捕捉蝉,却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等待时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讽刺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的这类人提出警告。
然而,《庄子》没有告诉世人的警告世人的是,冬天一到,不管是螳螂、蝉还是黄雀,它们都会死去。
一个悲哀而严肃的现实,三者纠缠在一起的时候,胜负有分,然逃不过天命。
读完《黄雀记》,我一直在想,苏童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来俯视众生?也许这么表达不准确,准确的表达应该是,这就是作者所谓“观察”。只不过他站在了四季之外看四季,站在了螳螂、蝉、黄雀之外的世界看三者。于是,这个故事形成了一个奇妙的氛围,作者讲了一个好故事,好故事时讲给听故事的人的,但是作者不满足于此,事实上,他要说的,还是人性、命运,他试图悲悯这个荒诞的世界,在人物的偶然性里讲出了必然性,留给读者的,必然是一个螳螂、蝉、黄雀都离去人去楼空的世界。
这样文字是有魔力的,它会让你在读完一个好故事之后,进入好故事之后的世界,也许,这个世界之后还有另一个宇宙,谁又能说得清呢?毕竟,螳螂、蝉、黄雀,三位一体,联系的世界并不是连续的世界,螳螂、蝉、黄雀的角色也一直在互换、对调,到最后啊,不禁要感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到底是谁的手,要让人物与人物明明互相仇恨与厌弃,却怎么样也逃离不了这个世界,终于,它们都没有等到冬天的到来。
故事从宝润爷爷丢魂开始,到怒婴结束。
人类交织的情感、情欲,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到最后三个主人公互相纠缠同归于尽,落得茫茫大地真干净。
只有丢了魂的老人和一无所知的婴孩留下注视这千疮百孔的人类历程。
虽然心有隐隐约约的疼痛,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小说之外的世界,往往比这个故事还要残酷还要令人悲伤还要让人感到耻辱。
客观地讲,宝润、柳生、仙女都不是坏人,他们或许做过一些坏事儿,但是这世界,从来不都是复杂的吗?至于于此吗?必须如此吗?是生存之战还是弱肉强食?似乎都达不到那个程度,但是仇恨就是滋生了,并且无消弭的可能;耻辱也被钉死了,万没有逃脱的可能;冤屈也已经产生了,再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
人有时候讲命运,也会讲“性格决定命运”。但是苏童的视角显然更开拓,站位更宏观,观察却是从人性的细微之处凝眸,他讲的,或许就是人之悲悯,就是当你知道了世界的真相——有那么多猝不及防的残酷、残忍、痛苦之后,你是不是还能热爱它。在耻辱中突破耻辱,依然勇敢生活下去?
我在想,世界并不只有螳螂、蝉和黄雀,我们依然要热爱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黄雀记》读后感(六):命运的悲歌,可悲的人性
中国有个成语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讽刺的就是那些只顾眼前利益,却不顾身后祸患的人。这类人鼠目寸光,自以为聪明,其实愚蠢透顶。
当代小说家苏童的长篇小说《黄雀记》这一书名,大概正是取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意。故事发生在香椿树街,三个主要人物有着各自的性格缺陷:保润老实执拗;柳生奸猾轻浮;仙女出场时是个15岁的少女,但她的贪婪和精明,已然超出了她的这个年龄范围。
十年前,他们三人之间有一场看似不明不白,但其实人们心里都明白的“桃色风波”。老实执拗的保润成了替罪羊;奸猾轻浮的柳生夹着尾巴做人;而那个贪婪又精明的仙女,则搬离了香椿树街。
这件事情就像空气中悬浮的尘埃,虽然无影无形,却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为驳杂的一道光线。只要机缘巧合,这件事情就依然会出现在街头巷尾的议论声中。
十年时光,对于保润来说是牢狱之冤,对于柳生来说是反省自心,而对于仙女来说,则是更名换姓为白小姐,靠着自己的美貌获取钱财。
这三个人之中,有人被损害,有人被冤枉,有人被惩罚。虽然他们在十年中的人生经历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倒是共通的:他们都无法放下十年前的那件事。十年前,那道巨大的伤口并没有愈合,反而在溃烂、流脓。
苏童在克制而阴郁的笔调中,描画出命运之手对人们的无情拨弄。想逃避的终究无法逃避,想放下的毕竟无法放下。保润、柳生和白小姐(仙女)不过是位于底层的普通人,他们何尝不想通过自己的“本事”,让日子好过起来?柳生依靠精明的脑袋赚了钱,白小姐以美色为资本也赚了钱,而保润在出狱之后也勉勉强强地找了个事情做。
但是,个人的努力就能够对抗无情的命运吗?读完苏童笔下的这个故事,我们会猛然发现,不论是故事里的主人公,还是我们自己,不论是虚构的人物,还是现实的人物,没有谁能从命运的悲喜剧中逃离出来。
我们有时候是蝉,有时候是螳螂,有时候被人伤害,有时候又伤害别人,但到头来我们终究会被命运这只黄雀啄得体无完肤。
在《黄雀记》一书中,最让人不齿的白小姐(仙女),其实也令人心疼。她的成长环境很复杂,少女时代遭受侵害,成年后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在歌舞厅等娱乐场所谋生。她沉迷物质,是因为年少家贫,缺少物质;她爱慕虚荣,也是因为觉得只有名牌才能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她从来不肯“改邪归正”,好好的找一份正经工作,那是因为她认为正经工作来钱太慢。
白小姐年少时的名字叫“仙女”,而她除了容貌美丽之外,不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没有资格当个“仙女”。其实,在中国古代,“仙女”也指代歌妓。《黄雀记》中的这位仙女,是她自己给自己取的这个仙气十足的名字。但她并不曾想过,成年后的自己所从事的生意,正是古时候的“仙女”们做的那种事情。
“仙女”这个名字,既是讽刺,也是暗示。故事的最后,未婚先孕的白小姐把婴儿留给了别人,消失在人间。她或许是真的臣服于命运,又或许恢复了自己赌徒的本性,依然想靠着手里的资本,赌一下自己的人生。
《黄雀记》是一个充满隐喻的故事。比如保润手中的绳索。他用绳索捆住精神病祖父,而命运的绳索则捆绑了故事里所有的人。
苏童是一个讲故事的天才,他习惯用低沉缓慢的节奏讲述故事,而我们在他讲述的故事里,看到的则是无奈、是荒凉、是沉重的叹息。
《黄雀记》读后感(七):剪刀、石头、布
你不得不承认,在描写底层小人物的悲剧故事上,苏童把人性的欲望和爱恨的纠缠描写的更加阴冷而真实,真实的可怕。
他的真实里透着一股绝望,与其说是像个故事里的上帝,更像是书中的鬼魂。纠缠你,侵入你的身心,把手心里的人物掰成一片一片的小碎花,然后狠狠的碾压,压出水来逼着你看的那种残忍。
苏童很会描写死亡,总是会让人带着一种唏嘘的感叹去读他笔下人物的消逝。书中的柳生也是如此,当我刚刚从第二章的故事中开始慢慢喜欢上这个人物的时候,突然莫名其妙的,就给他安排了一场婚礼,是的,在真正死亡之前,从门缝里塞进去喜帖的那一段,我就认为柳生已经死了。
我不喜欢这个安排,但也只能接受这个结局。就像保润最后捅过去的三刀,义无反顾,就像仙女最后的跳河逃逸,狼狈不堪。
柳生的死,像是一种自我牺牲。因他开始,以他为终。因为只有他才能把三个人的爱恨情仇划上一个句号,否则故事无法完结,悲剧不会停止。
保润是个孩子,从头到尾都是,自卑、幼稚、倔强,决绝。
年少时的保润像阴天里的马小军,直男癌十足,看着让人啼笑皆非。经过十年的牢狱之灾,似乎成长了很多,只是固执的要跳完那曲小拉。跳完了,也就放下了,放下仙女,放下过去。
但直到最后送出那朵莲花的时候,才知道他根本就放不下,也不可能放下。他不像柳生,在社会上的磨练,让他长成一个大人,圆滑世故有忍有让。而他不是,他永远都是井亭医院里那个不善言语,只会摆弄自己玩具的孩子。
孩子是不懂这些的,孩子不会忍。就如保润自己说的,下面都憋馊了的那种。他的世界里很简单,只有爱恨。爱着你,你是我心里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恨起来,你就是万人唾弃的公交车。
在恨的世界里,你刺我一刀,我一定会还回去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相比较保润的较真和痴情,我有点心疼仙女这个婊子。
虽说在保润和柳生的故事里,这个仙女一直都是幕后的黄雀,利用男人的贪婪和自己的美色,伺机而动,为了自身利益,毫无仁义可言。
但到了属于自己夏天的故事里,从盛气凌人把控全局的黄雀变成了被众多男人肆意玩弄的夏蝉,反而透露出一种男权世界中,女人的无奈和悲凉。
仙女有错吗?有。仙女是个婊子吗?是。仙女最后的结果呢?活该。但香椿树街上的那些口诛笔伐的人呢?暴发户的郑氏姐弟呢?风月场上的东北大哥呢?出轨的台商庞先生呢?
社会自小给女孩们灌注的自爱观念,似乎就是告诉你,不要有偿的卖身给嫖客,但可以无常的奉献给祖国。
这个世界本没有对错,也无所谓的救赎和堕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命运,我们往往对世界充满警惕,又希望世界对你保持善意,但世界不欠你什么,而你又凭什么。
最后的仙女,既没有去找庞先生索要费用,也没有留在井亭完成一个母亲的责任。而是消失了,去往一个全新的地方重新开始。至于是重新开始改过自新的生活,还是重新开始灯红酒绿的堕落,就不得而知了。
春、夏、秋,保润、仙女和柳生,蝉、螳螂和黄雀。
整本书,好像是一个宿命循环的关系吧,就像以祖父找魂开始,到怀抱怒婴结尾,像一个莫比乌斯环,像一个恶作剧,更像一个血淋淋活生生的猜拳游戏,游戏这操蛋的人生。
《黄雀记》读后感(八):苏童的香椿树街
2013年,《黄雀记》首次在《收获》上发表,苏童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这部新小说,在风格上,是香椿树街系列的一个延续。”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苏童曾先后创作了三十余篇关于这条“香椿树街”的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城北地带》,可谓在创作题材上对这条老街情有独钟。
个人整理的“香椿树街”系列篇目就如奈保尔的米格尔街,“香椿树街”是苏童大半辈子的写作地图,这条街有着其神奇的意义,从物理意义上说就是一条狭窄的小街,“很短很乏味”,但从化学意义上来说极为宏大,作家将“全世界搬到这条小街上来”,藉由此街完成了某种魔幻现实主义“传奇化”的表达。正如苏童在《城北地带》中所写:“香椿树街上其实没有一棵香椿树”,但“人们的记忆常常在细小入微处大放异彩,不管是制造风波的人还是观赏者,多少年过去后他们对某场街肆风波记忆犹新,某种感情也像一瓮被遗置床底的黄酒静静地发酵变色。”
小说中的街区地图香椿树街上发生的各个故事,可以以互文的形式互相理解。《城北地带》是《刺青时代》的延续,《黄雀记》则可以用《城北地带》解释:“一些人的生命就像秋天街头是春天”,就像《黄雀记》中“保润的春天”,充满了圈套与欲望,十八岁的单恋少年被一场“冤枉”的强奸案被判入狱,蛰伏十年后沉冤未昭雪,复仇却已上演。这是《黄雀记》并不复杂的故事内核,延续了香椿树街一以贯之的灰暗气质,死亡与回忆,交织在一起。刚开始读小说的时候,曾努力猜测宝润、柳生、仙女三人构成的三角人物关系,谁是螳螂,谁是蝉,孰又为黄雀,久思不得其解。直到读完全篇,又将《骑兵》、《刺青时代》等短篇悉数读完,忽然意识到,热闹的三个“主角”,不过互为螳螂与蝉,而这条香椿树街,才是真正的黄雀。
香椿树街的力量,远大于背景的作用,甚至是故事意义本身。在这条老街上,多的是失魂落魄的人,无论老如祖父,中年如栗宝珍、邵兰英,年轻如宝润、仙女与柳生,年幼如红脸婴儿,仿佛形成了某种命运的轮回,诠释了香椿树街的伦理道德,人情大于理性。因而,井亭医院、绳索、打结的元素,贯穿全篇,将命运无常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血染街道、没有英雄,但香椿树街依然让人着迷,就像“仙女”:“这个女孩的身影,弥漫着某种古里古怪的诗意”,曲折回环,恍如梦境。
香椿树街对于苏童的意义,《黄雀记》是拼图中重要的一环,那些熟悉的名字,在不同的故事中经历了或许平行的人生,只有江南的街是永恒的,有一些属于真实与命运的质感。
《黄雀记》读后感(九):“一定”要做的事情,会有不详的后果
一直疑惑为什么仙女长大后没有太多的悔改,她的指认毁了一个少年的一生。带着这个疑虑读完了全书,故事并没有让读者变得爽,反而变得落寞。“因为小时候的你,丑。比现在还丑”,后来长大了的保润去找仙女的时候,被仙女一番话击中了内心,痛苦不堪。保润就因为比柳生丑,承担了不属于他的后果,换谁都没有办法承认这个结果。
经历了诸多男人,混迹他们之中的仙女改名为白小姐,她的一番话,也真的道出了社会的真相和残忍,有些秘密的背后,藏着秘密,它们的真实面目就是私欲。
我不得不有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仙女是喜欢柳生的。
作者:苏童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品方:磨铁图书出版年:2019/4定价:52.00元装帧:精装丛书:苏童作品集(精装典藏版)ISBN:9787213091452《黄雀记》真是一个好名字,三则故事中的每个人形成一个轮回,分别代表了黄雀、螳螂、蝉三者的交替轮换,偶尔出其不意的出现的黄雀,成为了最大的赢家,虽然看似很惨,但和其他两个人比真的是最好的结局了。让我想到了生活,生活就是如此。
第一章中的仙女,对保润吊都不吊,还骂他,最后因为80元的事情被保润捆在水塔,然后被黄雀柳生强奸。保润是螳螂,在捕捉仙女,没想到完全在故事外的柳生确得到了仙女的初,并把保润送进了监狱,之后几番都不敢去见保润。在故事中展现了一种,黄雀、螳螂的角色位移,不断随着剧情推进而变化的身份关系。
保润消失了,不在篇幅中出现了,他成为了背后的主宰,一切都围绕他在运转,从柳生照顾保润的爷爷,保润家的情况发展,都是一出出人间悲剧的风景,留白的运用,让我们从另外的角度了解了保润的境况,这样的手法让人成为了一个符号,也是第二章唯一的一个符号。
回归的白小姐,让人措手不及,名望地位已不在,最后沦落至香椿树保润的老家,故事发展到这里,让人还是依然神经紧绷,警惕是否有反转。然而后面没有任何失算,故事很常规性,以轮回的方式结束了。
看了豆瓣评论,有嘲讽的,有直接骂的,也有赞美的,敬佩的。毕竟得了茅盾文学奖,这本书并不是我们读一遍就能理解得了的。作者的每一句话,都有斟酌的可能,一边匆匆的阅读,就判定了这本书的状态,实在让人疑惑。每个人去读一本书,都有不同的感受,就如同我读完,感受深刻的是命运的复杂性和社会百态的浓缩。
我也曾想过写一本这样的小说,关乎我童年生活的地方,不想把命运塑造成一个收割者,宿命者,而是想通过人物、事件缓缓告诉读者,命运的复杂性,不可测性,以及最后对命运的分析会沦落为自身世界的脱落。古人云“不妄为,则有利所问之事”,故事中的人物往往要“一定”,然后酿成大祸,也算是一种警示,警醒了。
最后,书中不仅仅只有保润、柳生、仙女三个人物,还有仙女爷爷奶奶,院长,各自的家人,周围的邻居街坊,精神病院的患者等等,在这样的一副人物图景下,建构的故事网络,背后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功底,真的令人羡慕,有如随心所欲一般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心神合一。
《黄雀记》读后感(十):作家的观察与发现
居于江南,常有机会徜徉于古城或小镇的大街小巷。夏日午后的某一条小镇的街巷里,有斑驳的树荫、静静等待顾客的小店、坐在门前剥蚕豆的老妇,默默擦着面包车挡风玻璃的中年男子……这一切看似寻常的景象可能出现在任何一处地方,也可能出现在一部名叫《黄雀记》的小说里。
作家苏童2013年发表长篇小说《黄雀记》,2015年8月16日获得第九届矛盾文学奖。在这部小说中,他续写了香椿树街的故事,在自己持续的“造街行动”中为这条街修建广场、庙堂,“探访”居住在那里的居民,为这条街上的“魂灵”寻找归宿。
据说,《黄雀记》的创作灵感源于一个真实事件。在作者青少年时期,邻居家一位老实巴交的男孩儿卷入了一起青少年轮奸案,最终被判入狱。“作者认识那个男孩,他有一双干净的眼睛,作者不相信他真的实施了强奸,然而由于社会、时代、人性等各方面的原因,他完全走上了另一条人生轨迹。”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保润”和柳生、仙女的故事原型。
三个少年之间,因为青春的懵懂、金钱的纠葛、时代的更迭、命运的起伏,引发出一桩桩关于成长、友情、爱情、亲情,以及社会、人性的人生故事。就像苏童在《茅盾文学奖获奖感言》中提及的那样,写作其实就是从“看见”到“观察”的过程,他写出的是心中的香椿树街和居住在那里的人,但其实在我们生活着的地方,时时刻刻都在上演着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现实远比故事更为精彩。
小说中爷爷和老一辈香椿树街人的“迷信”,对“丢魂儿”的恐惧;保润、柳生、仙女等八十年代年轻一代对“小拉”、“滑旱冰”、邓丽君歌曲的记忆;以及改革开放之后人们“下海”经商、个体经济的发展;金钱至上导致的精神紊乱、城市变化带来的人生起伏、人性转变……这一切共同交织出一曲社会、时代和人性的悲歌。
苏童说,在《黄雀记》的写作过程中,他一直在想着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两部代表作。那么,保润、柳生、仙女之间,究竟谁的罪、谁的罚,谁给予谁的创伤更深,谁又得到的救赎最彻底,这似乎是贯穿整部小说的谜题。
面对命运,我们都不过是螳螂或蝉。正如仙女诬蔑了保润,“囚禁”了他十年的青春,自己远走他乡,再次相见,却任性地以为一次“小拉”就真的可以结束两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到头来却仍旧逃不脱命运的惩罚。而当年“侥幸”逃脱的柳生改过自新,鞍前马后为回归的白蓁四处奔忙,却最终发现自己痴迷的始终只是水塔中那个十五岁的少女。而保润,因为无处安放的躁动青春中一次“捆绑”,改变了三个人的命运,也把自己一步步推上了绝望的人生尽头。
故事起始于爷爷寻找的那支“手电筒”,也结束于这藏匿着命运伏线的手电筒。井亭医院里的爷爷、乔院长、郑老板、康司令是一个“异样的世界”,能够自由出入精神病院的保润、柳生、仙女,是介于“异化”与“现实”之间的难于定性的人,他们的青春中有向往、躁动、迷茫,也有执拗、不安和妥协;他们成年之后,有过对回忆的美好想象,也有过和自己过往和解的温情时刻,也有最终难逃被命运“捕捉”的残酷与疯狂。
爷爷房间里的蛇,仙女钟爱的兔子,瞿鹰的白马;绳子、捆绑、小拉;遗照、魂儿、手电筒;精神病院里的各色病人、香椿树街上的街坊邻居,还有最后那个如轮回转世般出现的“怒婴”……无论是动物、人物、实物或虚相,都有着命运的隐喻。于是,在《黄雀记》构建的精神世界里,我们领略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世道的惶惑、脆弱和逼仄,也是一段段人生的爱恨情仇,一个个灵魂的自我救赎与剖白。
苏童作为当代杰出作家,在《黄雀记》中再一次展现了他在叙述手法上的娴熟与精湛,简单的结构、层层叠叠的讲述、耐心细致的心理刻画,以及贴近生活而富有地方风情的背景塑造,极大丰富了阅读体验。还有对三个主要人物人生轨迹的描摹与展现,是一次不同于“历史叙事”的“成长实录”,是一次更加贴近于现实人生的艺术性“观察”。
其实,《黄雀记》问世多年,也早已有过很多对作品的透彻分析与评论,在此仅仅是记录个人的一点点感悟与体验。面对文学创作,我们不仅要享受阅读的过程,更要学习作者那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用这眼睛去捕捉更宽阔、深邃、有感染力的创作素材,去再现更令人感动、震撼和深思的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