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了解到一个词,叫「单身式恋爱」。
它指的是:“两个人见面时腻腻歪歪,分开后不相往来;喜欢时全情投入,不爱后潇洒离开。”
新版《东京爱情故事》的女主莉香崇尚的便是这种恋爱关系。
她一边与男友热恋,一边在机会降临时毅然出国,毫不拖泥带水;
朋友漫不经心地说:“男人就是要让女人安心。”
莉香却严肃回答到:不,我不需要安心。
在她看来,不和自己在一起的那段时间里,连喜欢上别人都是男友的自由。
张国荣曾经说:公开,专一,不暧昧,是爱一个人的基本。
但在「单身式恋爱」中,专一的人反而变得另类。
这场以“自由”之名,奉行绝对个人主义的爱情,不应该成为现代年轻人所需要的爱情。
被吹捧的自由,让人不再为爱牺牲
作家伊娃·易洛思认为,不同于以往的爱情,现代爱情更像是一种“消费品”。
这使得每个人在爱情中,变得像买家一样,一旦碰到可能吃亏的情况,就会变得警惕。
这一点在莉香身上很明显。
她不为爱痴狂和等待,男友迟到,莉香便选择吃饱喝足后自行回家,没有责怪和争吵,只要不亏待了自己就好。
热恋时选择出国的决定也是一样,在她的爱情观里,无法做到“利己”的话,便不值得继续。
很多人都觉得谈恋爱时,对方为你花钱的力度约等于爱你的程度,
尤其是步入社会后,感情不再像校园恋爱一样单纯,金钱的支出很自然地成为了我们衡量爱的标准。
换个角度想想,这其实是我们为了不亏待自己,不希望在感情中先付出、多付出的表现。毕竟,一顿饭就能表明一个人真心的话,单身的人也不会那么多了。
再说吵架这件事。太多人认为,先道歉的人失去了主导权,谁让步谁就亏了。殊不知,任何一段关系中都需要“让步”,更别说爱情了。
从前,牺牲与承诺是爱情的基础,现如今,这份认真变成了玩笑。
就连傅首尔都说:「我也不知道现代人的爱情,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太纯情了别人笑你,太情了别人怕你,全心全意爱一个人,爱到自己都感动了,别人说:太不酷了,那你缺爱吧?」
过于无情。
我并不拒绝「自我且独立」的态度,只是别把不想吃亏当成自由的借口。
从害怕伤害到「假性独立
「单身式恋爱」的特点之一,就是那种若即若离,欲拒还迎的方式,
爱情本该是一心一意,现在反而变成:谁认真,谁就输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不是他们不需要爱,是太害怕伤害。
《了不起的女孩》里,受累于原生家庭的沈思怡,与姚远陷入了热恋,
因为姚母的关切让她联想到了自己不堪的家庭,她提出了分手。
当被质问为什么的时候,沈思怡对姚远说了一句:你不会以为我真的会一直和你在一起吧?
姚远愕然。
沈思怡害怕进入家庭的角色,这才选择了随时在感情中抽离,以此保护、伪装自己,
她看起来遗世独立,却是赤裸裸的逃避。
无独有偶,老电影《和莎莫的 500天》,讲述的也是一段看似享受“单身式恋爱”,实则为自己的恐惧找借口的故事。
女主莎莫一边说着“谈恋爱没意思”,一边和男主暧昧不清,
她一贯的借口是:
“我喜欢你,但是我不想要恋爱关系。”
“谈恋爱没意思。”
“做别人的什么我都会觉得不舒服。”
“我跟别人交往过,不过我没感受到爱。”
实际上,她非常依赖另一半,只是童年父母争吵至离婚,让她极度恐惧家庭的氛围,
为此,莎莫只能故作镇定,扮演着“我一个人很好”的角色,再告诉爱人:我不想要一段认真的感情,可以吗?
她不是不想爱,而是不敢。
这些都是「假性独立」的表现,她们表面上对感情问题处理的游刃有余,背地里对亲密关系恐惧不已。
读者@锦上添花说:一些人并非主动选择这种「单身式恋爱」,只是被伤害多了,又没有运气遇见“对的人”,只好把期望值降低,用以保护自己,及时止损。
对于大多数的「单身式恋爱」倡导者而言,内心多多少少有着对爱情的顾虑,
它们可能是巨大的经济压力;生活的不安定感;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
但绝非自诩的独立、自强。
写着写着,就想起了一位很喜欢的脱口秀演员——杨笠。
尽管那句“他那么普通,却可以那么自信”对男性多有冒犯,我还是选择钦佩她骨子里的那份坚定。
有一次,同为奇葩说辩手的储殷教授在网上吐槽杨笠的观点,她风轻云淡地回了一句:我不想做小公主,我只想做富婆。
字里行间,都是对金钱的崇拜。我觉得无可厚非。
因为我们可以把金钱排列在爱情之前,但是不能贪心地在拥有爱情之时,又享受单身的美好,
比如自由追求其他的爱情,又比如一味看见自己可以获得的利益,全然不顾及这份已经得到的爱情。
一位笔者说:当痛苦被抽离,恋爱已然失去了它的超越性。
或许,受伤本就是爱情需要承受的代价,
我们之所以感动于梁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正是因为他们在爱情中无畏无惧、甘愿牺牲、彼此忠诚,
而不是获得与付出必须绝对均衡,时刻思量着如何为自己牟取最大利益。
【话题互动】:你怎么看待这种「单身式恋爱」呢?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就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