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是一本由汪曾祺 著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读后感(一):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写字是聚气,画画是凝心,做菜是用情,放在一起便是汪曾祺,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世间的妙趣与美好,情意真挚,痛仰相关。
有人说汪老骗过了所有读者,他写出来的永远都是世间万物发光发亮的正面,可历经战乱和政治运动苦难的背面,全被他随遇而安地埋藏了起来。
在谈及沈从文、金岳森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时,不禁感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他们那一代人对学问的痴迷,对生活的热爱,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心机,少俗虑。
现在的我们,科技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变得浮躁起来,没有学会做“零件”,就想着要学“组装”,基本功不扎实,却一个劲儿地长篇大论,还需沉下心来,好好感受这世间的光与影、生活的阴与晴,尝遍万千滋味,最后才能懂得白开水的无味与解渴。
《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读后感(二):有心 有味 感恩
有心
感觉汪老在给我介绍他的一生,向我展现他在那个时代经历的一切,他的兴趣爱好,他遇到的人和事。没有走马灯式过场,有的是用心的体悟。
记录身边的一切,无论发生什么都充满好奇,并且还要把那一丝好奇传递给另外的人。
有味
汪老把平淡的生活,活的有滋有味,心态,心态决定你用什么样的姿态迎接一切,就像上山下乡期间的随遇而安。
感恩
通读全书,我感觉汪老以一种感恩的心态面对一切,无论遇到什么,无论发生什么,上天给他的,他都珍惜,并且积极面对,没有怨天尤人。
第一次读《万事有心人间有情》只读了第一张,感觉没有学到技巧,第二次读的时候才感觉到,没有平常心读不懂汪老的书,人活着太功利,放下才能迎接这平淡的生活。
《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读后感(三):人间万事转悠悠,浮云常变更,随缘即安乐。
汪曾祺,是个有趣的老头。
他常说,人活着,就得有点兴致。
年轻时候喜欢唱戏,也吹过笛子,到了剧团工作后,不敢唱了,只吹,后来因为牙陆续掉光,也就罢了。
后来喜欢画画,画他对生活的喜悦,可能因为父亲是画家,多少受了一些影响,画的如何呢?老头子有一章“只可自怡悦”。他说这是实在话。
也喜欢写字,写快意的行书,不拘谨,说写字本是消遣,何必自寻烦恼。
老头子爱做菜。食材都是自己买,逛菜市场觉得有生活气息,也是个构思的过程。
吃就更会吃了。吃的什么,怎么吃暂不说。对待吃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老头子说:“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以不吃,但不要反对别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饮食如此,文化亦然。
老头子说平淡最好,但平淡不易。老头子的一生不平淡。至少右派这段经历如此,但我们没法谈。那个时候只有听的份,只能认,不能辩。现在我们看那段历史也是,只能看,评不得。
老头子看得开,说成右派那个时候就是开会,不过开够会就收场,因为大家都累。
现在也累。
《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读后感(四):平静中透露着力量
汪老先生的书适合拿来听,好像是一个老者在你对面平静地述说着他过往的人生经验。
夜里听着听着睡着了,第二天又重新翻看了一遍,看似的流水账透露着平静,好像岁月里的那些无可奈何都不曾存在。去年的一次讨论会上有人在问,怎么才能度过焦虑的时候呢?有人说‘熬’,命运里有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坦然的心态去接受,改变其中你所能改变的。
读汪老的文字,让我想起当时读杨绛《我们仨》,力量一词不是来自狂躁、愤怒、破口大骂,更多的来自平静,平静的文字中你能读到先生们背后的隐忍,对生活的态度。以前我很不喜欢看平淡无奇的剧情片,看完,咦,这个电影讲了什么,好像记不起来了。步入社会后,才发现,噢,原来这就是生活啊,能够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一件事了。
还让我感到惊叹的是汪老他对生活的敏感度,怎么会有人能够对生活观察得如此细致呢?从他对各种食物的描绘当中发现自己的粗糙,生活对于我来说真的只是依托,身边的事物只不过是为我所用而已,而汪老将他的生活活成了花,感觉这样一来,生命好像更加丰富了一些。这个世界纷纷扰扰,能够坚定自己的内心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汪老在被下放的时候也曾怀疑过自己的信念,好在最终他还是做了自己。读的时候想到知乎上的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你感受到了心中开出一朵花的感觉”,有人回答在心情很失落的时候对着栀子花许愿,晚上回家看到它们绽放得灿烂得时候。看到这个答案得时候,画面感极强,好像自己也看到了许愿的栀子花的绽放,内心充满了感动。生活还是需要一些有生命力的东西来寄托,好像某一天他们就能在你心情最沮丧的时候给你最坚定的鼓励。
《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读后感(五):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生活往往如此,必须要把自己按到地里才熬得过去。
汪曾祺说,草茉莉是种低贱落俗的植株,不高洁不清冽,只要给些水分阳光便能生出密密大片,存活率极强,为文人不耻。但其实生活往往如此,必须要把自己按到地里才熬得过去。
他说到某地最爱逛菜市场,也许这种烟火气,是对抗无聊和抑郁最有效的方式。看看为了生存挣扎的人们,再看看热气腾腾的生活,觉得自己也一样有着平凡人的烦恼,没有什么特殊。
看完《受戒》觉得,原来人的七情六欲还能这样干净美好。
有作家说过:
我爱读汪曾祺到了这般情形:长官不待见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感觉人家待见不待见有屁用;辣妻欺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心地释然,任性由他;
汪曾祺的散文里有个笑话说山东婆媳吵架媳妇跳井了,儿子回来之后他妈告诉他,儿子说没事,地里拔根葱井边晃悠一下,媳妇就上来了。
叶嘉莹先生说要读一读历史,才会有历史观,对眼前的事就会有一个新的角度,自己遇到的烦恼就会显得微不足道;
年轻人问蔡澜先生如何解决无聊的生计问题,他回答去麦当劳打工,辛苦又廉价感会提升幸福感;
汪老更接地气,琢磨做一点好吃的,写写字画画,可这个看起来很松的状态,有一个准心,那就是沉下去,在琐碎的生活中看到了美好,看到了希望。希望在哪里?在自己的生活里。
人生底事,来往如梭。生命到底空不空,大部分是空的,到底值不值得去过,还是值得的。这就是汪老给的答案,不管如何不顺,向上去努力,遇到困难和无奈的时候,哪怕被踩到土里头,都没有关系,那就在地下自由发挥,或早或晚,地上也总会开出花来。
《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读后感(六):感觉日子无聊时,不妨读读汪增祺
就像是前几天在一篇评论梁实秋先生散文集中所讲的那样,我也不记得这本《万事有心,人间有味》是我所看的汪曾祺先生的第几本散文集了。尽管其中所收录的一些文章之前在汪曾祺先生的其他散文集中已经先行看过了,但这仍然不影响我会将这本书再逐篇逐页的阅读一遍。一来是怕错过什么之前未读的精彩文章,二来这好的文章是值得反复阅读而不会让人心生厌倦的。
之前读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便能在其中感知到他是一个极具生活情趣的人。有人曾开玩笑的这样评价汪曾祺先生,说他是“作家里最会吃的,也是厨师里最会写的”。这个别人还真的是羡慕不来的。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不管是花鸟鱼虫、戏曲名剧、小吃点心、日常菜肴,甚至是柴米油盐都能够被他写得极具情趣。文笔好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然而更加重要的则是他有一颗善于发现生活中趣味与情趣以及自得其乐的心。
纵观汪曾祺先生的一生,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不过三岁就遭遇丧母之痛,好在父亲也是个极具情趣的人,父子二人相处竟如兄弟一般的感觉。年少时体弱多病,差一点因为高烧而进不了考大学的考场,不过就这样还是顺顺当当的考上了第一志愿西南联大。等到求学时又遭遇战乱,有段时间穷的差点连饭都吃不上,可他依然自得其乐。即便是在下放的那段艰苦岁月中,他依然苦中作乐,坚持画画给自己找一丝悠闲自得的感觉。
总有人会抱怨日子过得无聊,吐槽生活没有什么滋味。可是你看看人家汪曾祺先生,他的生活咋就过的那么有滋有味呢?说他是苦中作乐也好,自我安慰也罢,即便是生活再困顿,日子再艰苦,他就是能够让自己活得精彩。生活其实还是很有趣的,与汪曾祺先生相比,说自己生活无聊没有滋味的人,缺少的不过是一份能够发现生活乐趣的心思罢了。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会反反复复,不厌其烦一遍遍的去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作品的原因。每当感觉日子过得有些无聊,不知所措的时候。不妨把汪先生写的的这些文字找出来再好好的读上一读。告诉自己,生活中还是有不少事情可做,不少乐趣可找的。关键就看你想不想去发现他们了。
《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读后感(七):平淡中的不凡,万事有心,人间才能有味
现如今,“忙”就像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流行病,在不知不觉中席卷了世界。 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上班忙到焦头烂额,加班忙到熬夜通宵,下班忙着家长里短、食宿卫生,晚上和周末忙着陪娃写作业、送娃去上课,即便是偶尔旅游,也是走马观花,上车就睡,忙于拍照和发圈。 这种忙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成为社会上多数人日常的写照。 你是否也曾经感叹过,我们总是忙着赚钱来为自己、为家人打造幸福的生活,可到头来,却根本没时间去享受幸福,甚至因为陪伴的缺失而弄丢了亲情,搞砸了生活,那么我们这么忙,又有什么用呢? 每天忙碌的我们,或者真的应该停下脚步,做点愉悦自己的事情,让生活重新成为生活,而非生存。 可说来容易,真正能拥有这样的心境、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心有情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而更多的人 想拨开迷雾、照亮人生,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借鉴,需要持续地修炼。 我会推荐你看一看这本“最会生活的老顽童”汪曾祺的《万事有心,人间有味》,或许能从中得到启发。 汪曾祺老先生师从沈从文,他不仅是文学界的一位大师,还是一个有大智慧的生活家,他的文字干净而通透,如话家常般为你娓娓道来。 同时,他也是一位天生的乐观派,一个拥有童心的可爱老头,不论身处何般境地,面对何种困境,始终能守着初心,兴致勃勃、生机盎然地活着。 这本书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精选集,特别收录了入选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全国高考阅课 理解的《端午的鸭蛋》、《金岳霖先生》、《北京的秋花》等经典篇目,可谓是一书尽览精华。 全书共分为了“万事有心”和“人间有味”两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如何在日常的平淡中发现生活的小确幸,以及面对世俗压力,如何活得淡泊通透,做最真的自己。 丰子恺曾说过:“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的确,其实生活就在那里,活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 就像这本《万事有心,人间有味》中所倡导的,人间万事,要先有心,才会有味。 书中记载了汪老先生各种“有心有味”的日常,既有妙趣横生的风俗民情,又有蕴含哲思的人间百态。 他每天写字、画画、做饭……平常人的平常事,却让他过出了人间的烟火气,也过成了含情脉脉的一首诗。 读完你会明白,平淡的生活中也处处有着不平凡的故事。 生活其实很有趣,只是我们不曾发现罢了。 生活也的确很忙碌,但却也会在不经意间,赠与我们最纯粹的快乐,与最宝贵的回忆。
《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读后感(八):吐槽大户汪曾祺,文章都自带弹幕
“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汪曾祺真是文学圈的一股“泥石流”,除了他,真没见过哪位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这么爱吐槽的。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高邮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我父亲是个画家,画写意花卉,我小时爱看他画画,看他怎样布局(就是用指甲或笔杆的一头划几道印子),画花头,定枝梗,布叶,勾筋,收拾,题款,盖印。
做菜,也是一种轻量的运动。洗菜,切菜,炒菜,都得站着(没有人坐着炒菜的),这样对成天伏案的人,可以改换一下身体的姿势,是有好处的。
小胖子画画不只是临摹,有时也“创作”。有一次他画了一个斗方,画一棵芭蕉,一只五彩大公鸡,挂在他的画室里。这张画只能自己画着玩玩,买是不会有人买的,谁家会在家里挂一张“鸡巴图”?
北京人家春节供蜡梅、天竹者少,因不易得。富贵人家常在大厅里摆两盆梅花(北京谓之“干枝梅”,很不好听),在泥盆外加开光丰彩或景泰蓝套盆,很俗气。
我宁可相信,这就是一颗很大的珠子。这颗大珠子早已不知所往,不会再出现了(多么神奇的珠贝也活不到九百多年)。但是它会永远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在修县志时也不妨仍然把“甓社珠光”这个事实上不存在的一景列入“八景”之中。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在馆子里吃东西而闹脾气是最无聊的事。人在吃的时候本已不能怎么好看,容易教人想起野兽和地狱。(我曾见过一个瞎子吃东西,可怕极了。他是“完全”看不见。幸好我们还有一双眼睛!)
许多错案都是因为本人为了态度好而屈认,而造成的。假如再有运动(阿弥陀佛,但愿真的不再有了),对实事求是、据理力争的同志应予表扬。
我在张家口买了纸、颜料、笔,带了在沙岭子新华书店买得的《癸巳类稿》《十驾斋养新录》和两册《容斋随笔》(沙岭子新华书店进了这几种书也很奇怪,如果不是我买,大概永远也卖不出去),就坐长途汽车,奔向沽源,其时在八月下旬。
《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读后感(九):有心才能有味
生活似乎格外的平淡无奇,轰轰烈烈的时候并不多见。但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的本来,需要每个人去悉心体会,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适用的“那一个”。照搬别人的,或许以为是一条捷径——但如果并不适合自己呢,就不但没有什么效果,反而会有诸多不好。所以还是要有一颗平常心,认真地去对待每一天,在平凡的日子里一点点地寻找、一点点地汇聚,最终找到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做到这样。能够做到这样心态、过上这样一种日常生活的,少数人而已;更多的人,需要学习和借鉴,需要不断地修炼。譬如,看一看汪增祺的这本《万事有心,人间有味》。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的一句话:“生活须有光有影、有晴有雨、有情有心,滋味都含在这里了。”看出来了吗?这样的生活并不难于过上,更重要的是要做个有心人!这颗心,指的就是平常心,不因物喜、不以己悲,每遇事时,善于调整自己,能够迅速“满血复活”。
汪增祺的散文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包含了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万事有心”,讲的是如何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世间的妙趣与美好;第二部分是“人间有味”,讲的是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但这两部分的内容并不天然分开,而是可以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联系起来看待,无论万事还是人间,有心才能有味;内心中迷茫,没有什么方向,一切都是索然无味,终究会耽误了自己。
像汪增祺这样,他是不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的。汪老先生写字、画画、做饭——当然也写文章,普通的日子硬是让他过成了有滋有趣有味。平常人、平常事、平常心,他娓娓道来,却能够让人不由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那些不一样来!但在之前,自己却感受不到、熟视无睹。为什么会这样呢?找出其中真正的原因来,自己的生活才会从此换掉旧模样,从此走上一条不一样道路来!
汪增祺的散文中有一些别人接触不到的有内涵的人和事,但更多的则是常人常事:比如《故乡的食物》《北京的秋花》《夏天的昆虫》,又比如《大妈们》《闲事闲民》《大莲姐姐》!每个人的身边,其中并不缺这样的;但正是因为缺少一双善于发于的眼睛、善于感受的内心,所以才会错过很多很多好风景。自己一边在怨天尤人,一边在羡慕别人,却浑然不知,好风景就在自己的身边——只不过,它们不会等着自己罢了。自己不主动,终究是什么也做不成的。
诚然,每个人其实都可以这样的——只要稍加留心留意,具备了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与含情脉脉的打量,又何至于到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地步呢?!
《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读后感(十):你还在为写作发愁吗?不妨学学他
作家,是干嘛的?就是坐在家里写文章的。有些人是天马行空,随意想象,有些人是记录身边大小事,有些人是虚实结合妙语连篇,还有些人写不出来,或者根本称不上作家,只是一个写手。
作家其实是从写手慢慢演变过来的,而写手很有可能消失在前赴后继的英勇写作路上。因为认知的匮乏,知识架构不完备,思想枯竭,找不到素材,不知道写什么。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源源不断地写作素材呢?接下来我们看看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万事有心,人间有味》,当你读他的散文,你就会明白什么是素材。
他写身边的事儿,出门遛弯,买菜做饭,下雨,人间草木等。为什么这些小事在于他这么有趣呢?因为他注入感情,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素材其实就是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看你带着怎样的心情去对待他,他就会以怎样的形式回报给你。
《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万事有心,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世间的妙趣与美好。比如人不可以太倔强,活在世界上,一方面需要认真,一方面需要妥协。第二部分是人间有味,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要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想必像祥林嫂式的人物并不少,他们找不到出路是因为对待生活的态度消极,观念不一样,注定结果千差万别。
看完汪老先生的散文,有种平淡的感觉,却能从这种淡中感受到真情实意。一字一句,一个小的片段,无一不是他的真实感受,无一不是他在真切的述说,无一不是他在吐露心声,读者有心,才能感受到这般热情和生机。
而他是天生的会写吗?那可未必。
一是从他的文中引用的古文诗句便知,比如宋人诗“四时佳兴与人同”,《论语·乡党》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没有熟读四书五经,哪能出口成章?古代文化已经渗透到他的骨子里,所以才能运用自如,融会贯通。在写作中所谓的积累,如此是也。
二是他的老师是沈从文。师从名门,也是写作的一个要素。如果你没有写作的天赋,只是埋头苦写,并无人指点,那么有可能会成为那个写万卷书却并没有拿得出手作品的隐形作家。作家写东西,必定是要表达出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让文有可读性。闭门造车,估计是造不出一辆好车的。
三是他的多情,日常生活的写字、画画、做饭,把普通的日常活得有情、有趣、有味,并把他对生活的热爱通过一字一句传达给世人——生活是美好的,人是有诗意的,可见他对待事物的细心与多情。一个寡情之人哪里会有这么多的新鲜感触?
汪老先生的文字干净而传神,跟他的阅历脱不了关系。他经历过很多事,却能把这些不好与好的都变成自己的一种财富,变成一种平淡。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把所有的才华都表现在他的字里行间,他有着不因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所以才能写出温暖人心的文章。
现在社会对于写作者来说,成名的机会很多。如果不能静下来心来,写出的作品也只是一味迎合市场的需求,不能被时代所保存。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要看作者的阅历,还要看作者的态度,抱着平淡的处事态度才能写出淡而有味的文字。
如果你还在为写作发愁,不妨学学汪曾祺。他是个有趣儿的老头儿,定会教会你如何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