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神谕之死》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23 00:24: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神谕之死》的读后感大全

  《神谕之死》是一本由[英]P.D.詹姆斯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谕之死》读后感(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帝

  将近八小时看完了,看完后是什么感觉呢?

  感动,感动于各位的真诚,充满了对自己信仰满满的责任感。

  当拉斐尔问出那句话,当马丁神父给予那样的回答。我感觉我的心一下被温暖了。

  他们用怜悯、爱、同理心战胜了可怕的恶魔。

  这几天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感觉在看一部电视剧。我一向不喜欢太繁琐的景观或外表描述等等,但读这本的时候不会诶。描述得很清晰到位精准,而且算简洁的吧。人物设计得很有特点,外形上就能看出来,圣安塞娒建筑外形的描述。不过布局我真的看得懵。。。

我喜欢看这样的小说,人物不多不少,大家都性格鲜明(好记)

  《神谕之死》读后感(二):一步踏错步步错……

  一步踏错步步错…… 神祗之死,p.d.詹姆斯的另外一部悬疑推理小说,故事主要发生在一所神学院里面,对于无神论国家的读者来说,其实神学院这样的机构比较陌生,也让这本小说增添了一些神秘感。 如果说第一个案件看起来就是一个意外,那么对于发现尸体的老太太的描写则已经彻头彻尾的表明这就是一个谋划好的谋杀案件,甚至做到了天衣无缝。 神学院里面暗潮涌动,学生们各怀心思,教工们也各有保留,主教或者神父们更是拥有不可想象的罪孽,在这样的环境下,侦破谋杀案件并不是那么的顺利…… 欲望,财富,贪婪,可以说人性中对于这几样东西的渴望是九成的谋杀案发生的动机,侦探们需要做的就是,剔除次要的可能性,保留最真实的存在,那,就是真相…… 总的来说,作者让故事发生在一所神学院中,宗教味道浓厚,同时这里有同父异母兄妹的羁绊,有秘密婚礼中的隐忧,有财富继承的残忍,还有爱情萌芽的迸发,有的是人性欲望的自我压抑,还有权力野心的膨胀,有自我傲慢酿造的苦果,也有自卑怯懦行成的遗憾,个人评分7.5分,推荐指数三星半。

  《神谕之死》读后感(三):充满哥特气质的古典推理《神谕之死》:

  ·D.詹姆斯的很多作品在我看来并不是按照推理小说类型来阅读,她的文字当中处处流露出浓郁的英伦风,让人能够感受到其字里行间中具有英国古典主义的文学美感,以致于在作品的叙述上显得啰里啰嗦,节奏缓慢,甚至让人感到枯燥和费解。P·D·詹姆斯有着曾经在医疗和警政部门就职的经历,凭借她勤奋自修,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非凡学识,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不仅仅是在推理文学,甚至是在整个文学界都得到了高度赞誉。

  《神谕之死》是一部具有浓郁的维多利亚时代哥特文学影子的推理小说作品。小说以海边的神学院为背景,描写发生在密闭、孤离环境中的谋杀,和一群关系分散的嫌疑犯的小说。给读者笼罩上一种神秘恐怖气氛、具有紧张、刺激的的感官,让读者以和侦探同步的视角,与达格利什一起去挖掘和探寻的谋杀事件的真相。

  达格利什这位诗人侦探依然采用与嫌疑人们问话的探案方法,P.D.詹姆斯擅长用大量的篇幅去描写各个人物之间关系,人物的对话内容和表现都刻画及其细致,在琐碎的叙述中为破案揭示着蛛丝马迹。随着剧情的一步步推进,案件的线索的一点一点相继出现,让隐藏着的凶手逐渐展露,利用供词出现的疑点,在不断深入询问中,揭示出越来越多的秘密,最终挖掘出内心深处隐藏的阴沉和黑暗。

  在推理文学发展到至今再看《神谕之死》,如果单从推理小说角度而言已经没什么特色和亮点,但从小说的文学性和时代性来看,对于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以及唯美主义,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极致追求,文字当中表现出的那种孤僻疏离,阴沉的精神气质,给充满戏剧化的古典主义文学披上神秘、悬念、刺激的外衣,独有的美学魅力给人阅读带来愉悦快感,值得五星。

  《神谕之死》读后感(四):【推迷会鉴书团】神谕之死:当欧美侦探小说抽离了诡计,还剩下什么

  首先感谢猪神与读客的约书赠评活动,这应该是我读的第三部PD詹姆斯的作品,这部《神谕之死》的出版时间是2001年,就出版时间而言是在我之前阅读过的《谋杀之心》和《灯塔血案》中间,我在之前的评分中是给了《谋杀之心》三星,《灯塔血案》四星,但对于《神谕之死》,我丝毫不吝惜我的五星。

  当然这五星评价并不是因为它的推理,而是将它作为侦探小说来评价,当然作为家访式探案的侦探小说,这部小说也是很自然的将大部分的笔墨用来描绘人上面,嫌疑人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都会让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以及询问时的回答充满了迷惑与伪装。然后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之前看似水波不兴的平静局面被打破,直至风起云涌之间,所有暗藏在海面之下的事实都开始浮露出水面。

  其中因为是发生在神学院,所以他们的日常生活除去了那些瓜葛,还有很多有关于基督教和诗作等方面的插入,而在这种本该神圣亮洁的地方,很多人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更有甚者萌生了杀意,在教堂那价值连城的名画《最后的审判》面前发生了凶杀案。这一连串的命案都让这座神学院笼罩在沉重的氛围里,让学生、教职工、访客们都陷入这种阴森的氛围之中,故事也在这里逐渐变得精彩!

  除开PD詹姆斯极为擅长的人物关系之间的描写,这次小说中的很多笔墨也倾注在侦探达格利什对于嫌疑人们的质询问话上,在被询问时所有的人物的回答以及表现都耐人琢磨,然而当剧情的一步步推进,一些有关于案件的线索的出现,让海面之下的冰山形状逐渐展露,一些人的之前的供词出现了疑点,当再度询问调查时,这些疑点或逐渐扩大,抑或是带出来更多的秘密,而这些展现的都是与这些人的日常外表下截然不同的形象。也许这就是欧美侦探小说的魅力吧,吸引读者的不再是单纯的诡计,而是人们的背后还会隐藏着什么?特别是这一切都发生在了原本应该神圣而美好的教堂内。

  至此,我个人觉得《神谕之死》如果就推理小说而言真的没什么亮点,但如果当做侦探小说亦或者小说来看,即使抽离诡计也还是很不错的,很有意思,值得五星。

  《神谕之死》读后感(五):《神谕之死》是一本古典、暗黑、具有文学美感的英式推理

  .D.詹姆斯写的是我喜欢的推理小说类型,那种拥有一个孤离的背景和一群分散的嫌疑犯的小说。她的作品读起来不是很快,具有文学美感,而且可以看出花了很多心思构思情节。

  阅读詹姆斯就像在树林里慢慢地散步,沿途观察每一个细节。与今天的大多数犯罪小说作家相比,詹姆斯的风格与众不同。她留给我的印象是博学多才、善于琢磨人性以及写作人物心理,是古典推理小说界的代表性人物。

  在这本《神谕之死》中,她塑造了一群优雅的人物形象,细节精确,所有角色复杂可信:从所有各怀目的的访客、乱伦的兄妹、四个古怪乖戾的牧师到有着希腊之神般俊美面孔的学生等等。每个角色都仿佛拥有真实血肉和生命力,围绕在一个可信的谋杀谜团周围。

  《神谕之死》里的环境描写也很有氛围,在一个偏远的地方创造了一个恐怖幽闭的小神学院,可以感受到英国乡村的寒冷、黑暗和孤独。

  “圣安塞姆就是世界的一部分。或许这里的学生们是神职候选人,老师是牧师,可他们说到底也是人。或许神学院在大海和荒无人烟的海岬之间孑然而立,可它围墙里的生活却受到严格约束,紧张而幽闭。在这种温室般的氛围里,什么情绪不会产生?……”

  在这种文字和氛围里,一个似乎有些超越现实又真真切切的谋杀案发生了,诗人大侦探达格利什来到这里,不慌不忙地破案, 打开每个人心底的禁忌,顺便收获爱情。这种节奏有时候让人觉得不是在看一本推理小说,而是品味一部文学作品。

  最后,虽然小说结局不那么能说服我,但谋杀的犯罪情节也已足够有趣,更不用说我还了解到了故事情节背后更深层次的人性。

  《神谕之死》读后感(六):【推迷会鉴书团】推理小说女王的刑侦推理

  D詹姆斯被誉为阿婆之后的“侦探女王”,甚至还有与阿婆齐名的说法。《神谕之死》是我第一次阅读她的作品,就本作而言,个人觉得和阿婆的作品相比还是有不少差距。

  内容大概是说在神学院里有一名学生死了,地方警察断定是意外身亡,但是死者的父亲却不认可该结论,请求伦敦警局继续调查。警官达格利什受命回去这个孩童时期待过的地方着手探查究竟,然而在他回去之前又有一名常驻女工因心脏病去世,在他到来神学院没多久时再次发生了一起凶杀案。到底前两次的死亡事件是不是意外?和第三起命案有无关联?随着调查的深入,每个人隐藏着的秘密渐渐浮出水面,圣洁的神学院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祥和……

  本作没有太多推理,案件是在警察循序渐进地询问人员和寻找线索、结合现代的科学手段来破案,算是刑侦推理。侦查工作不同于凭借少量线索便开展逻辑推演的侦探游戏,只有充分的物证才能对凶手进行定罪。由于普通人和警察的思考角度不同,而容易忽略掉重要线索,因立场而产生思维盲区这是亮点之一。 作者对人物的塑造相当老练,对于书中每个角色都引出他们相关的经历,让读者可以快速了解角色的身份背景及其个性,这点让我联想另外一个有着类似叙事风格的作者尤·奈斯博。不同的是尤奈斯博会对人物反复地刻画,而詹姆斯则是只雕塑一次,后面通过对白、动作、神态等描写去细化人物形象。 故事平淡,节奏较缓慢,只有在找到重要线索的时候才会牵起些许波澜,这也是我没法给出高评价的主要原因。感情线不明显,在没有充分铺垫的情况下主角和女教师莫名其妙就来电了,虽然两人有过交谈但明显不足以成为契机。最后捉拿凶手非要加入动作场景,但是设置得太普通,显得画蛇添足。

  平静的生活被谋杀案打破,营造出骇人的效果,这种方式只适宜几十年前人们还没怎么接触过推理小说的年代,而本作是二十一世纪所写,明显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但毕竟作者当时年事已高,小说质量下滑也是正常的,希望下次阅读她的巅峰之作能有所惊喜。最后感谢猪神和读客的赠书约评活动。

  《神谕之死》读后感(七):离上帝最近的罪恶

  神学院是培养神职人员的场所,乃是神父和未来牧师的栖息之所,理应是这个世界上最平静、圣洁、甚至是距离上帝最近的地方。然而在PD詹姆斯的笔下,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神学院却被卷入了谋杀案的漩涡,不断发酵的恶意、来自过去的阴霾将神圣纯白的学院染上了如墨的黑色。被不净之物玷污的神学院将会迎来怎样的结局,焦躁煎熬的众人又怀揣着怎样的秘密?PD詹姆斯在本书中光是利用舞台的布景就营造出了巨大的反差,远离喧嚣的神学院和各怀鬼胎的众人就像在一幅西洋画上撒上了墨汁。人性、欲望和善恶借助这面透镜不断地放大,呈现了一幅令人惊叹的图景。

  读客的腰封一如既往抓不住重点的自吹自擂,本书和解谜、推理等元素基本没有关系,侦探的破案过程完全依赖于侦查以及信息的不断获取而非整合与演绎。凶手也没有使用什么异想天开的诡计,甚至都无意于逃脱罪责。至于犯罪的动机更是俗套而常见,然而嵌入到本书的背景里却合理而引人深思。这是一本严肃的犯罪文学,核心在于通过悬疑和谋杀来挖掘出人性,在最高尚的地方见证最深沉的罪恶,而非玩一个简单的解谜推理游戏。

  神职人员长期侍奉上帝,帮人们解答困惑,救赎心灵,洗净黑暗,但又有谁能看透他们的内心,为他们实现救赎。神职人员也是人,亦有七情六欲,即使他们贵为上帝的仆从,需要在言行上严于律己,表现得高尚无私善良公正。但他们也会爱,也会恨,也有在意的人和事物,甚至也不能逃脱名与利的陷阱。本书中的几位神父各有各的执念,曾经因为诬陷(?)猥亵儿童而入狱,从此对于一切表现得畏惧的约翰神父;忧虑着神学院的未来,坚毅战斗的塞巴斯蒂安神父,还有一直惶恐自己的过去的马丁神父。加上那些身处花样年华,被各种各样的诱惑所制约,充满了各种烦恼的学生们。众人的思绪在此交织,甚至对于达格利什的破案造成了极大地阻碍,一个个拥有着自己想法的角色或是无心或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令案情愈加扑朔迷离,甚至还有因为自己的善意而客观上帮助了恶意的存在。

  本书的侦探角色有些硬汉派的特点,更多活用身体和坚强如钢铁的意志来和凶手搏斗而非运用灰色的脑细胞。结尾与凶手在河边对峙的高潮就是最佳的典范,他有自己的责任与骄傲,为了守护这些而存在与此,同时也会迷茫于自己永不停歇地打乱别人的生活,刺探他人的秘密。这样的侦探有血有肉,往往还会添加一场感情戏,当然本书的感情戏写的也太尴尬了。

  本书的节奏相对有些慢,如此厚的篇幅大部分却是案件的查访部分,悬念和转折都相对有所欠缺,相应的,角色的塑造完成度就提高了,对于人性的刻画也更为深入。此外,詹姆斯擅长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气氛,怒号的狂风,清冷的海岸那种阴沉而压抑的氛围将本书的角色与故事衬托地更好,这场离上帝最近的谋杀案就像是一部精致的黑白电影深入人心。

  《神谕之死》读后感(八):【推迷会荐书团】上帝在高处抽烟,上帝他默默无言

  非常多的推理小说中都会涉及到教会,天主教、新教、圣公会等等,而它们出现在小说里对于读者往往意味着一个潜台词——丑闻。《神谕之死》这本书中以圣公会神学院为主舞台,深入刻画了4起风格迥异的谋杀演出,尽管P·D·詹姆斯在书中对牧师和学生的描写基本趋于正面,但是潜台词中丑闻的气息腐臭而浓烈。

  一所历史悠久,由一个富有的女人斥资建立的,在现在看来她当年的做法或许有点玩票性质的神学院屹立在海边,这里有德高望重的神父和天资聪颖的学生,而就在这个闭塞的学院里,一名权贵的儿子被发现死于非命,被海滩的沙子活埋而死。这个沙崖的危险大家都非常清楚,而自杀对于一个未来的神职人员来说又是罪无可赦的大罪,所以他的死让人们不禁联想到了谋杀,就这样,大侦探达格利什在权贵的要求下,来到这所神圣而肃穆的神学院,揭开了血腥的序幕。而与此同时,发现这名学生尸体的目击者,也在自己家中惨遭灭口。

  与达格利什同来的还有一位来授课的年轻女博士、一位来疗养的警察、一位声称来做资料研究的教授和教区的执事长(一位不受欢迎的人),而就在某个狂风大作的夜里,执事长被人发现惨死于教堂祭坛的名画《最后的审判》之下,而通过一番调查,达格利什了解到了太多惊人的内幕,这所教会学校中的很多人都对执事长其人有各种原因的不满和怨恨,但尽管如此,并无人有充分的动机要杀死他。案件一度陷入僵局,漫长的僵局给了作者充分的发挥空间来尽情将这本书往推理小说的方向靠拢:办公室里消失的一串钥匙、教堂长椅下的指纹、凶手行凶时身披,行凶后又消失不见的斗篷……种种线索堆砌起来以后,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在不断构建线索的同时,作者也没让人物们闲着,深挖几位神父及访客的丑陋历史:神父A是一位优秀的神职人员,尽职尽责的同时,却不断陷于对亡妻的追思,表面上运筹帷幄,实际常常心里踌躇不决,缺少了妻子对他强有力的支持,他似乎变得有些懦弱,这与他表现出来的坚定和威严截然不同;神父B是一位参加过二战的老者,未曾婚娶,清心寡欲,似乎是非常合格的上帝的仆人,然而从他的记忆中,似乎可以追查到他曾经与战友之间存在同性之情,尽管只有只言片语的描述,但从他心中仍不时浮现的激烈矛盾,可以看出他当年基情燃烧的岁月有多激烈难忘;神父C曾陷于猥亵少年的丑闻,而他未曾反驳的行为让他锒铛入狱,至于他的这段往事是真是假,没人真正的清楚;神父D对一切都显得漠不关心,一心只想把自己锁在知识的牢笼中,借以逃避一切与己无关的事情,至于他人的感受,他一概不加理会;工作人员E与同父异母的妹妹之间的不伦之恋让他备受煎熬的同时,又心安理得地接受;工作人员F则与神父A之间有过一段私人恩怨,至今难以忘怀;学生G则由于出身的问题和成长的环境,内心经历无数次的天人交战,他对自己的前途和理想一片迷茫,而又相当执迷不悟……

  就是这样一群矛盾而又装成相安无事的人,在这样一个神圣而又封闭的环境中,被一一卷入了一起起丑陋的谋杀案,当最后真相被逐渐揭开的时候,凶手的动机曝光在阳光下的时候,没有一丝一毫令人感慨的真情实感,只有令人掩鼻的恶臭,毫不掩饰地展露其狰狞的面孔,就是这样一所圣洁的教会学校,在距离上帝更近的地方,居然发生了如此令人作呕的凶案,而一群人却若无其事,载歌载舞地歌颂主的仁慈和神圣。

  马修系列里有一句话:上帝在高处抽烟,上帝他默默无言。是的,上帝就这样眼睁睁的目睹了一出出丑陋的滑稽剧发生在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堂,还默许凶手行使了他“最后的审判”,执事长是罪无可恕之人,而凶手更是罪大恶极。难怪那幅名画惨遭涂鸦毁坏,因为这根本不是“审判”,而是借审判之名行牟利之实的无法原谅的罪行。

  神学院最终难逃被关闭的命运,因为这里已经不再神圣,他已经被凶手彻底玷污。

  《神谕之死》读后感(九):【推迷会鉴书团】以爱之名

  第一感觉是角色太多,多得让人头大,执事长这个人就找了半天,前一百多页一直在理顺人物关系,到二百五十页甚至也得返回去查找人名,但是冲着PD詹姆斯的名头也一定要看完。另外建议最好书中给配个神学院平面图,虽然作用不大,但是阅读起来还是会留有印象。 叙事就是交叉进行的,每一段落换个人物视角交待情节,一段达格利什的调查后就是换个视角的其他人物的言语和内心活动,让人看着虽然平淡但是不枯燥,这对一本400多页的小说来讲是很可贵的。谜团一开始就抛了出来,但是凶案线索也一直不透露出来,需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逐渐显现出来,这就注定故事节奏是慢热的,这种换视角的写作手法让人不易产生疲劳感。 整个故事宛如发生在现代的桃花源里,虽然神学院物理方面不是一个完整的密闭空间,每个人都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话、公路、网络也已经接入这个建筑,但是每个人又都有自己背后的利益和阴暗面,从心理方面这个神学院里的人是把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以这一方乐土来守着自己的心灵家园——精神上的桃花源。 罗纳德、玛格丽特之后受难的必然是跟大多数人有利益冲突的执事长克兰普顿(这个角色让所有人讨厌也是不容易啊),果然不出我不出所料。从每个人的情况看大家生活中都需要钱,但是每个人又都非常喜欢或者依赖这个神学院提供的一切。矛盾点就在于这个海边的庞然大物神学院,短期内必然会关闭,长期内随着岁月和海水的侵袭也不可避免的要从这个世界消失。这个建筑和里面的人一样,开篇就给人一种死亡的腐朽气息。 仔细想想这里的原罪还真多,爱玛的美貌,拉斐尔的帅气,都是让所有男人心动的程度,还有那些价值连城的名画和银器、莎草纸,所有都凑在一起也太巧了。 主要的寻找凶手活动一直在暗处推动情节发展,所有人仿佛都脱不了干系,这一点确实能看出詹姆斯的功力,她把对生活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带入了小说中,破案的这一段时间里,我也仿佛进入了神学院,每一处建筑,每一副名画,各种小细节,都给你描绘得如同身临其境,只能让人感叹作者生活经验太丰富了。尤其詹姆斯对人物衣着描写细致入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她一定也是一个购物达人。 文中有各种美好的句子,爱好写作的人不妨誊写下来,暂举两例我印象深刻的,“对一个时刻都坚信基督存在的人来说,怎么会担心尘世中的白骨何去何从?”(马丁神父的话,这和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有什么区别?)“人们为宗教信仰做恶时最无所顾忌、最肆意妄为。”“年老的人也曾经年轻过,他们强壮过,美丽过,曾经活力四射,爱过也被爱过,开怀过,欢笑过,无忧无虑地生活过。”看,詹姆斯明明是个很好的散文作家。 文中也有一些悔我三观的设定,比如凯伦和埃里克不是同父异母吗?怎么成了恋人?可是文中人物似乎对此习以为常了,让我怀疑英国人是不是很多这种情况。 也有一些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比如麦克弗森报告,改变了一个普通警察凯特的认知,让她从法律至上开始转变到思考政治对司法的影响。 凶手的确定是在证据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慢慢确定的,少了一丝日系作品的反转,基本是在大部分读者都能确定的情况下才最后宣布凶手的,这一点让人很失望,但是对于凶手作案的动机却是出乎意料之外,一切以爱为名,可以说凶手做的所有事都得不到什么实际的利益,只能得到内心的解脱,这样的设定让人对犯罪者有些恨不起来呢。 高潮在最后大家对跳入大海企图自杀的凶手进行营救中到来,爱、恨、友谊、罪恶全都在大海中激荡洗涤,从海水中重新上岸的人们仿佛得到了精神的重生。这个节点过后,所有人的心也终于摆脱了自己的桃花源,如同初时咆哮最后安宁的大海一样,一切又归于平静,但是这不是像开篇那种令人感受到死亡的平静,而是孕育着新生的喜悦的宁静。 全文仿佛一个解谜游戏,需要推理的地方不多,不过前期谜团和气氛布置得很好,每个人都脱不了嫌疑。我认为凶手最后应该是成功了,他实际促成了其子继承大笔遗产,自己又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脱。文中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的满意安置。达格利什和艾玛一定要组CP啊!文末那张莎草纸——代表着财富和信仰的结合体——在火中灰飞烟灭也指明了作者的最终意图,物质的财富终会毁灭,以爱为名才能永恒。

  《神谕之死》读后感(十):【推迷会鉴书团】光明背后注定会有阴暗

  如果你期待的是紧张刺激、快速推进,通过蛛丝马迹进行逻辑对决的故事,那么这本书并不十分适合,但是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精彩的悬疑犯罪类的小说或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那么你不妨找个时间读读P.D.詹姆斯的这本《神谕之死》,当然如果你刚好有一张舒服的沙发再配上一杯温度正好的茶就完美极了。

  这次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远离尘世的孤僻的海岬,那里没有村庄,没有酒吧,也没有商店,只有常年不断的风卷着冰冷的海水拍打着沙滩和悬崖,古老的村庄只剩下残骸,而中世纪的教堂在重新修葺之后成为了圣安塞姆神学院的一部分。

  对于达格利什警官来说,那里是个特殊的地方,因为记忆中的那个宁静闲适的夏天里有裂缝中的阳光,玩伴的笑脸和温暖的海风。或许,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终究成长为一名“诗人侦探”。而此时,他将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重返那里,作为一名警察,不请自来。

  一个学生,被埋在成吨的沙子底下,窒息而死,旁边叠放着整齐的教士服和棕色的斗篷。自杀?他杀?亦或只是一场意外?

  发现他尸体的女舍监在想起某个片段之后,仿佛心脏病突发一般死在了椅子上,膝头放着未织完的毛衣,只是脸上错带着看电视的眼镜。

  在那个寒冷的凌晨,并不讨喜的执事长被人砸碎了头盖骨,而他尸体之前放着的镇校之宝——《最后的审判》不知被谁用油漆画上了魔鬼。

  对执事长一直保持着怀疑从未放弃调查的警察在执事长被杀的那晚不知所踪。

  某个神父的有点小偷盗癖好的妹妹在为了方便她偷东西而特地为她加装了护栏的楼梯上摔断了脖子。

  ……

  事情的发展渐渐陷入无法控制的时空,圣安塞姆神学院不再是那个安全而神圣的地方,而我们也逐步看到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阴暗的东西存在。

  这本《神谕之死》中的虽然出场人物很多,记忆起来并不容易,但是相比于詹姆斯其他小说中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本书可以说是简单多了,矛盾、冲突、爱恨并没有十分激烈的碰撞,但是平静和谐的表面之下,暗流涌动。

  詹姆斯用她细致的文字不疾不徐地将一个个人物在我们的眼前铺开,他们带着鲜明的个性跃然纸上,有人在悔恨不敢站出与挚爱一同就义,有人担心为之奋斗、深爱的一切会付诸东流,有人擦去泪水将从不曾忘记的刻骨爱恋和悲伤委屈一起藏在记忆里……或许我们并不会喜欢他们每一个人,但是其实我们也没有权利去评判什么。与其说这是每个人光鲜背后的阴暗部分,不如说那是他们要面对的那个不能为别人所知的自己。

  这本书的推理部分并不算是强项,我并不十分詹姆斯满意凶手犯下罪行的理由和破案的方式,但却对她在悬疑气氛上的布局很是着迷;而其中哪些不是故意不配合警方工作却有确实为警方制造了麻烦的情节让我觉得颇有趣味。

  最后附上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对于这些死者,我们欠他们一份同情和理解,正如我们也欠生者同情和理解一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神谕之死》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