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银河边缘004:多面AI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22 03:12: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银河边缘004:多面AI的读后感大全

  《银河边缘004:多面AI》是一本由杨枫 / [美]迈克·雷斯尼克 主编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元,页数:2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河边缘004:多面AI》读后感(一):【雨枫试读】银河边缘4书评

  首先感谢须叔与八光分文化的赠书约评活动,很高兴能有机会看到这样类型的MOOK,能够让中美双方各拥有一名主编,进行合作,完成当期选题的组稿。不过较为遗憾的是,我拿到的这本是第四期,其中宝树老师的天象祭司是下篇,所以本次书评中不包括关于此文的内容。

  首先开篇是美国主编迈克雷斯尼克的导读,简单提到了此书第一辑带给一名科幻作家的惊喜,此后便是主编自己想讨论的话题,关于科幻电影的一些吐槽,那些在全球赢得口碑和收获了巨大票房的科幻电影在真正的科幻作家眼中还是有着很明显的硬伤,就比如《星球大战》、《E.T.外星人》等著名的科幻电影,但都被主编吐槽,一一点出硬伤。当然对于最为广大的观众来说,这并不算重点,毕竟很多观众还不足以看出那些硬伤。直到最后主编点出自己的看法好莱坞能拍出那么多能够自圆其说的奇幻电影佳作,却为何不能拍出一部好的科幻电影。

  好了,闲话少叙,接下来我简单点评这本书中收录的短篇小说。

  1《未解迷的电波》这是一篇星云奖提名作品,对于我这个科幻门外汉(即没读过多少科幻作品的人)而言,刚看到这一篇文章,我竟在脑海中浮现起之前看过的《龙蛋》,也是一个科学家翻出了一段奇怪的电波信号记录,但之后的发展截然不同,此文中是我追寻着那个发现了电波记录的人,如果这段未解密的信号没有意义就应该删去,但他没有,随后我追寻着那个人的过去,发现了信号后面的故事,总体来说,确实很有前瞻性和深意,但却在叙述上有些平乏,但也能理解,毕竟这是第一人称叙述,而后的真相并不能从我口中核实。

  2《机器的脉搏》虽然这篇获得了雨果奖,但我还是没太能理解这篇的核心含义,但如果单论故事层面实属一般,因此我可能还是需要提高阅读科幻小说的水平。

  3《梵蒂冈喜讯》星云奖获奖作品,虽然是1971年的作品,但对AI智能的想法已经很超前了,能想到AI机器人在拥有独立思考的背景下能否胜任人类传教的教皇。放在今日来看也还是一个新奇的角度,不过小说仅在提出之后角度后简单的讨论,可能对那时候的作者而言,机器人智能究竟能发展成什么样子,他也无法预测。

  4《孤独的我》这一篇主要说了AI智能作为能够独立思考却被人类放置太空,独自漂流,而后叙述的故事,不方便多说需要自己去看,角度不算新颖,篇幅很短,想表达的意象也很有限。

  5《机器人粉丝进阶》2017年的作品,做到了与时俱进,将机器人与饭圈融合,但并不合我的胃口。

  6《一封公开信》小刘的作品,以信作为题材,直抒胸臆,很有意思的短文。

  7《血灾》很有中国特色,但感觉距离科幻小说还有着很大的区别,更像是《走进科学》版的《走进异闻》。

  《银河边缘004:多面AI》读后感(二):【钛艺书评】中国赛区的好故事们

  首先说宝哥哥的《天象祭司》。

  第三期读完了天象祭司(上),感觉惊为天人,但究竟要如何评价还是得等下看完再说。终于等到了第四期的到来,看完后感觉十分完美,意犹未尽。

  宝哥哥是一个成熟的作家了,所以他的文章都是自己完成自己的(并不,拖走)。

  咳咳,那么,既然不是文章自己写完自己的,那么他所查阅资料的体量就很明显地摆在那里了——一篇关于玛雅文明的作品,有如此大量的细节充斥在字里行间,而且这些细节自洽可信,资料查找的工作量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些细节经过了熟练的处理,和人物们之间的互动完美融合,所以也不会大大咧咧地横插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对阅读体验构成障碍。这样的细节处理构成了一个很好的底子。

  《天象祭司》的人物塑造也很好。战争失败造成的家仇国恨和对鹰瞳的敬佩与爱慕撕裂了男主的心,使他在成长初期不能下定决心去投入哪一方的怀抱。这样的矛盾随着剧情的推进不断加深,也最终让他爱慕的鹰瞳遭受了非人的折磨。这个磨难是推动他成长的最终动力,但也来的太迟了,两人都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而鹰瞳所遭遇的苦难过于惨烈,所以我还是想在自己的书评中说一句:“鹰瞳妹妹你好惨啊嘤嘤嘤嘤嘤嘤…”文中其他人物的刻画也很棒,不管是执意复仇的鹿角,还是因为贪婪而相继死去的王们,不管是为了争一口气而游历于大洲之间的龟壳,还是为了争一口气而弄瞎鹰瞳眼睛的天鳄,读者或会愤恨,或会无奈,但没有一个人的动机和行为会让读者出戏,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而整篇文章本身也是我们现代文明与命运的一种隐喻。就像试图通过解释天象来主导国家征伐大事的天象祭司们,象征求知欲的科学和象征权力的政府们相互交织,这其中既创造出人类登月的壮举,也酝酿着将世界推到核大战边缘的深重危机。但这注定是人间的事情,科学所探索的宇宙规律丝毫不受影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玛雅文明下的国家不断更迭,文明孕育了繁荣的文化,而同时也孕育着战争,而战争却将这些文明通通摧毁。文化的传承被其中断,狂热的人们在天象祭司和掌权者的指挥下摧毁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只为世界留下了骸骨,和文明的遗迹。

  鹰瞳和鹿尾合力所发现的宇宙奥秘,被天灾人祸埋没在遗迹的一角,令人唏嘘。

  另外评一下海漄兄的《血灾》。

  这是一篇结构完整,逻辑闭环的科幻作品,但由于受到篇幅所限,故事的推动过于依赖巧合,两口子加一个好友就把重大案件给解决了,而且每个人负责的部分和另外两人完美契合。这样削弱了剧情的可信性,也就弱化了读者的代入感。如果本文篇幅能再长一些,警官介入案件后和医生与历史学家慢慢相遇并配合可能会好一些。文章主要感受到的问题是这一点,整体来说这依旧是一篇合格的科幻小说。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看法。以及十分期待海漄兄将在第六期发表的作品。

  《银河边缘004:多面AI》读后感(三):“恰到好处”的原创科幻

  不知是不是从《三体》开始,国人对科幻的审美开始离不开硬核设定、宏大叙事。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一干写作者也迅速转变创作风格,设定动辄宇宙重启,灾难必须人类灭亡,时间绵延千万亿年,空间拓至宇宙边缘。然而中国科幻注定是命途多舛的,前有《流浪地球》改变了中国科幻电影,半年后就被《上海堡垒》改了回来;小说那嘎达更是惨兮兮,《死神永生》问世不久,有识之士就在高声疾呼“三体红利能吃多久”,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成百上千部作品诞生又被人遗忘,只有《三体》依旧笑傲江湖,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何故?形似,神不似。

  科幻小说首先必须是小说,其次才能是科幻小说。科幻作品的设定、最终也必须转换为故事情节,转化为普世的情感,才能够被读者所接收到。追求科学的深邃与准确性只是手段,体现宇宙的广袤、规律的精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绝对理性,才是目的。我们之所以选择科幻,就是因为它能够借助自然科学庞大体系做背书,假以故事和人物的载体,将科学的魅力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因此,设定并非约硬核越好,叙事并非越宏大越好,人物并非越复杂越好,实现三者的完美搭配与精准平衡,才是科幻的醍醐味。设定过大,故事却跟不上,只能令人物的情感在设定面前显得蝼蚁一般不值一提,给读者带来的只有无意义感。君不见科幻小说中,小两口打架,一直打到了时间尽头,惊动了身为造物主的高维生物,才回来合好?此所谓二向箔擀饺子皮,偏二甲胼点烟,实乃搭配不恰当的典范。

  看过第三期的《天象祭司》后,我是担心的。鹿尾和鹰瞳的故事固然凄美,但如下半部突然冒出个外星文明、人工智能,前期的铺垫岂不是打了水漂?宝树在第四期中的表现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面对知识的局限与时代的洪流,鹿尾和鹰瞳是无力的,他们的研究在现代人眼中,也不过是对“日心说”的一次诠释而已;然而就如同《火鸟》中那些感人至深的生命们一般,正是因为无力,所以才会抗争,才会发出呐喊;那声音才能传入读者的心中,才会化作力量。就如同我王做了即身佛的师傅一般,鹰瞳在井中极度无力的状态下,才能参透真理;无论那真理是什么,那一刻,祂们就是宇宙的中心。

  相较《天象祭司》的成熟稳重,海漄的《血灾》更给人一种野心勃勃的躁动感。故事采用了《天意》的路数,通过科幻设定,对雍正年间的历史进行了一种if路线的解读。在我看来,这篇小说的叙事能力仍有很大进步空间,故事前期的悬疑感、惊悚感塑造不够,以至于最后的大梗揭晓时,有一种被强行灌输设定、“走近科学”的感觉。即便如此,此文也依然是一部语言风格凝练、想象力丰富的好作品,可以给到7分吧。

  我关注《银河边缘》,在第一期发表文章,都是因为这个平台对原创科幻多样性的探索与包容。令人欣喜的是,四期过后,银边依然秉持着这份“初心”,并通过宝树的《天象祭司》,达到了新的高度。无论圈内圈外,经常能听到人抱怨环境不好、市场太差,而我只想对认真做事的人竖起大拇指,并说上一句:干得漂亮!

  《银河边缘004:多面AI》读后感(四):不可接触的月亮

  

耀斑焚尽赫利俄斯的战车,环形山掩盖辉夜姬的竹子,羽蛇神消亡在当人类发现它只是一颗彗星的时刻。纵使祂们仍然能活在传说、神话和二次创作中,祂们也已经失却了能操控战争走向的神力。信仰来自于神秘和未知,而当神秘与未知在启蒙的光芒下一览无遗时,虚幻导致的信仰也就走向了祛魅的终结。

而祛魅的时刻——或者说,原本神秘的虚幻沦为真实,致使原有的信仰和想象崩塌的时刻,无处不在。除去宏大的神明终结,对于一个单独的个体而言,日神和酒神的倾轧也会导致他的绝望。

诸如《银河边缘·多面AI》收录的《未解谜的电波》中,所描述的那个前前任天文台台长,狄金森一般。他是多才多艺的天才,却只对宇宙的“小绿人”感兴趣,于是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在茫茫寰宇中寻找外星人的存在线索。但是,为宇宙的深处穷尽一生的他,却在确认了一段加密的电波信号确实是来自于另一颗星球上的文明之后,将其封锁在了保险柜的深处,不与任何人说。等到他去世,天文台不再寻找地外文明之后,另一名工作人员在收拾需要清理的垃圾时,才发现了这个秘密。

缘由很简单:狄金森发现那段信息是两个星球交战时发出的、“充满敌意”的信息。为了保护人类,他封锁了这些证明外星人确实存在的证据。但是这也导致了天文台寻找地外文明的计划显得一事无成,人们决定暂缓往外扩张的脚步,将望远镜用在更实际的地方上。

狄金森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标注了这样的一句话:“那罗马人民的广场,他们曾在这里集会,执行他们的法令并选举行政官员,如今或被圈起来种植调味香菜,或被完全敞开任猪狗牛羊奔驰。”他认为罗马帝国的衰亡源于文明的停止扩张,于是,他在给好友的信件中写“愿我们永远见不到调味香菜和猪狗牛羊”。可相信理智等同于美德、智慧等同于慈悲的他,却发现自己的梦想只是展示了另一个事实:一个文明征服了另一个星球,却没有征服它们自己的贪念和愚蠢。于是他亲手封存了这些证据,亲手封存了自己的梦想,直到走入坟墓。

狄金森是悲哀的,当他的梦想终于初露实现的曙光时,只是露出了冷峻的面容。数种矛盾接踵而至——美好的梦想、坚信的理念、毕生的追求都在冷酷的现实面前败下阵来。将那些数据只是封存而不是彻底焚毁,或许是狄金森最后的期待和希望,他仍然期望细碎的可能性——有人能够发现他梦想的残渣。

如果说“月亮”是用于形容梦想的意象的话,那么狄金森无疑就是一名悲哀的追月者。他追逐着月光的美丽,幻想其上有着绝伦脱俗的世界。但是当他真的接近月亮时,虚无的幻想被祛除之后,他即陷入了难以解脱的悲剧之中。

你可以挖去我的眼,砍去我的手,将我追逐的路途拉长至西西弗斯也会落泪的程度。你可以让我穷困潦倒,让我绝望崩溃,让我永生永世都只能做一个悲哀的望月之人。

——但是,我真诚地恳求你,不要让我碰到我的月亮。

不要让追月者见到月亮真实的模样。

  《银河边缘004:多面AI》读后感(五):【雨枫试读】人工智能人潮和中国科幻期待

  谈论中国科幻,刘慈欣大约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中国最好的科幻小说和最好的科幻电影都出自他手,《三体》和《流浪地球》似乎给中国科幻奠定了一个极高的基调,一个短期内无法超越的最值。虽然随着科幻热潮地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幻创作者涌入这个行业,老作家们笔耕不缀,新作家们不断涌现,新的科幻奖项呈现井喷之势,科幻电影也呈指数增长……中国科幻仿佛马上就要进入黄金时代了。

  但是冷静下来看待,《三体》之后,佳作寥寥,反而是大量打着科幻旗号的擦边球作品出现,一时泥沙俱下,惨不忍睹。以今年科幻星云奖为例,虽则从颁奖盛况、规格待遇、宣传势头看,胜过往昔何止十倍,但是最佳长篇金奖作品《固体海洋》,豆瓣读过人数只有49,想读人数只有190。看到这个数字不免唏嘘,真正优秀的作品得到的关注极少。

  回到正题,纸媒衰落,即便科幻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中国科幻文学发表的平台其实极少,前几年倒闭了几本科幻杂志,如今看到《银河边缘》这本科幻MOOK,对于科幻迷来说当是幸事。

  《银河边缘》是一本东西方科幻人联合主编的幻想文库,主要作品由美国原版《银河边缘》优秀作品译介,也选登中文作家的优质作品,每期一个主题。小说选择面较广,既有中短篇,也有长篇连载,除此之外还有外国名家访谈和作品推荐。全书制作精良,比《科幻世界.译文版》高出一个档,如果能始终保持作品的高质量,发行的稳定性,相信会成为一本销量不错的科幻杂志。

  本期的主题是AI,作为近年来最炙手可热的科幻主题,人工智能几乎占据了科幻C位,贴近当下潮流的选题想要演化出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其实非常考量作家的功力,写的不好很容易变成表里两张皮。选登的四篇作品,我的喜爱程度由高到低:《孤独的我》、《机器人粉丝进阶》、《梵蒂冈喜讯》、《一封公开信》。前两篇之所以好看,该因讲述了机器的人性,智能的机器也能感受和生发出人类的情感,他们或许诞生于某项具体的目标任务,但最终和人所差无几。《梵蒂冈喜讯》或许就是未来人类和机器的共存之道,一个比《银翼杀手》温暖的未来世界。《一封公开信》是刘宇昆作为碳基生命的投名状,想来宛然,我以前也想过硅基生命的故事呢。

  必读经典中的《未解的电波》和《机器的脉搏》都显示出了星云奖作家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惊艳的科幻构想,宇宙电波透露的讯息恰是刘慈欣发现的黑暗森林法则,人类的探索则无异于触碰定时炸弹;智慧生命的诞生形式多样,或许微茫或许伟岸,我们又懂得什么呢?

  《耀斑时间》是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篇章,一篇精彩纷呈的异星生存故事,忍不住让人想起经典的《火星救援》,异星是人类想象力驰骋的疆场,从《星球大战》各类迥异非凡的星球开始,我们能够幻想多少稀奇古怪的外星生命和环境啊,人类在开疆拓土时,会在那些星球上开始怎样的旅程呢?

  《血灾》作为中文科幻选入此辑,能让人直观的看到差距,海涯将一则适合《今古传奇.故事版》的小说套进了一个生物科幻的外壳里,但故事的讲述方式不够新颖,即使是将古代传说和现代研究结合,今古穿梭的故事连接也不够刺激。在此不妨推荐一下张冉的《大饥之年》,同为从史料中发散出来的科幻故事,也是古代病菌在现代肆虐人类,张冉是如何演绎灾难科幻的惊悚本色的。

  最后,对于科幻迷来说,这是一套值得收藏的科幻MOOK,《银河边缘》为中国单一的科幻文学纸媒增添了一个新的平台,值得庆贺,希望中国科幻蒸蒸日上,选刊的中文科幻质量上乘!

  《银河边缘004:多面AI》读后感(六):【雨枫试读】国风科幻 未来可期

  读完这本《银河边缘004》,出乎意料的外国科幻有些干瘪无味,相比之下,中国的科幻作品倒显得有些意思了。中国风一直以来都热度不减,但与科幻的有机结合却缺乏成功的案例。其实,只要有合理的故事情节与想象延伸,也不会匮乏国风科幻的作品。

  4辑中海漄的《血灾》就是一篇不错的国风科幻故事,“血滴子到底为何物?雍正为何死时无头?”,钻了历史故事的空子,能编出个圆头圆尾的新话本,也是不错的的选择。一如《穿越时空的爱恋》,一如《阿甘正传》,一如《妖猫传》……看过故事,他真的出现在不为人知的历史现场吗?如果是真的,历史的结局又会如何?这样的结局,又带给了人们怎样的思考,这才是作者最花费心血的地方,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血灾》开端,读者穿越历史长河,来到康熙王朝。云南巡抚郭瑮新官上任,边境就出现了伤人的异兽,猎户阿仲父子临危受命,动身前往深林捕捉食人虎,一番惊心动魄,终于擒得猛兽,仲父却被这老虎一口咬掉了头颅,丧生虎口,。

  故事至此,貌似与科幻搭不上半毛钱的关系。时光流逝,百年之后的一幕,安然是一位医生,男友周宁是位警察,与胡炎是从小的玩伴。胡炎读博准备留校,但因为总是发表一些耸人听闻的野史论文而被校方开除。一日,安然诊室来了一个奇怪的病人,名叫陈伟的男人在妻子李娟的陪伴下前来就诊,不知道为何,陈伟近年来突然性情大变,最初的诊断是南部长了肿瘤,病理检查的结果却出乎意料,这个“肿瘤”,是从未见到过的某种类似于黏菌的真核微生物细胞。在安然与专家讨论手术方案的时候,陈伟却打伤人逃离了病房,不知所踪。

  第二天,警方在医院围墙后的小巷发现了一具尸首分离的尸体,经过调查,确定了犯案人就是陈伟。同时,周宁在目击者口中的得到一份奇怪的证词“他的头发好像清朝人的辫子……”。经过一番查访,周宁才得知陈伟曾参与过盗墓行为。奇怪的是,墓主人头颅干枯,头部的赘生物被封存,经过检验,确定该物质具有传染性。

  正巧,胡炎约周宁相见喝酒,周宁这才得知了雍正的的一段野史,“血滴子到底为何物?雍正为何死时无头?”原来,血滴子是一种全新的黏菌复合体生物,极有可能拥有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与生存能力,也有可能是一种外星生物。雍正把该物质炼成“血滴子”,也难逃被传染,被霸占思维的结局……至于为何死而无头,原因可想而知。

  陈伟死了,胡炎从黏菌的手中夺回一命。这样的斗争,让人不禁思考,在这个人类自以为全权掌握的世界里,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未知的,神秘的生物,潜藏的他们,会不会触动人类心底的一丝不安?

  在《神秘博士》出现的寂静(The Silence)同样也带给我们这样的思考,他们诞生于宇宙之初,即使你看到了他们,转眼也会忘记。面对着这样的生物,你会持有怎样的态度,是敬畏,还是除之而后快?“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如是说。

  国风,古风与科幻本是百搭体质,处理得当,必然能擦出绚丽的火花。这篇《血灾》的脑洞倒也是值得夸赞一番的,国风科幻,未来可期,期待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现。图源网络

  《银河边缘004:多面AI》读后感(七):【雨枫试读】想象之外

  【系统提示】本文产自科幻渣新,言不足信,请自带避雷针。

  这本书有多个地方超出我的想象。当初瞟到条目的时候以为整本书都在讲AI,拆封后才发现是专题而非专辑,这是其一。看到简介第一句“除了统治人类,AI还想干什么”想了很多,结果没有一个命中,这是其二。事前没看目录,翻开看到一篇“(下)”,大惊,赶紧去补了第三辑的“(上)”,这是其三。

  但要说最出乎意料的,果然还是内容。

  《未解谜的电波》以偶然发现的磁带为引,通过形似推理小说中的暗号解谜,揭开了尘封二十年的外星电波的真相。无论人口总数达到多少亿,人类总是感到孤独,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是。这种孤独不同于看完一本好书想分享找不到对象,和人类的群居性无关,在我看来更多是出于一种害死猫的本能。也许还有几分恐惧,人类尚且没有自负到认为群星中唯独自己这一物种开启了灵智。从怀疑到调查再到确信,而后是深深的疑惑,为什么前前任天文台台长狄金森明明捕捉到了小绿人信号却不公开?在为破译信号而奔走的过程中,主人公哈里从前前前任台长钱尼的口中听到了其对友人的两句介绍,“他是个很棒的人”,“有一天他失去了信仰”。我没有在意这看上去随意带过的一笔,料想主人公也没有,因为他正为密码想破了头。亦如侦探需要拍脑门灵光一闪或是闲谈间灵光一闪,哈里两者兼具,只是他没想到,这个谜并非未解,正是因为知晓了信号背后的含义,狄金森才失去了他的信仰。

  同样的关乎信仰,星云奖受赏作《梵蒂冈喜讯》却给我一种始止于终的疑惑,未来时代,机器人竞选教皇,一队人马六个朋友两种立场,推崇与抵触,谁也改变不了谁。翌日结果公示,六人虔诚下跪。“他”也许非凡无比,有让人一秒拜倒的魔力,只是我无缘感知。“当机器人的发展足以掌控宗教领域,人类的信仰和精神归属该何去何从?”

  《机器的脉搏》与《独孤的我》有三处不谋而合,一是均出现了未知的存在,二是对永生的描绘殊途同归,三是都阐述了宇宙机器的本质。宇宙是一个巨型孵化器,星球是一台机器,有人形容大脑是一部精密的仪器(虽然偶尔也会短路出错),宇宙孕育群星,星体诞生生命,种族历百万年进化,这样的人类会发明AI,没什么好奇怪,而AI会拥有自我意识,也没什么好奇怪。

  艾奥星自成生命,以波顿之身为媒介与玛莎沟通,毁灭物理,维护神经,通过死亡获得永生。赫尔墨斯号漂流宇宙,过度的自由形同虚无,得不到印证的自我濒临溃散,在拥抱死亡前得到接引。赫尔墨斯号说,他不是血肉之躯,不会感到痛苦。其实血肉之躯感到的只是痛而已,苦的是心。他是深空探测器,他是机械体,他没有痛觉神经,可是他的心感到孤独。心脏是器官,而心是意识,如果AI有意识,谁能说他没有生命。神话故事中的赫尔墨斯在奥林匹斯山担任诸神的传令使者,而深空探测器赫尔墨斯号在完成创造者交付的使命之后,经过长久的流浪,终于回到诸神身边,他说:我找到了一位朋友,再会。

  三年前看过一个讨论推理小说是推理重要还是小说重要的帖子(没看下去),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因为两者同样重要,本身没有主次之分,全看作者笔力如何。科幻小说亦然。我会折服于惊天的想象力,也会沉浸在动人的故事里。国内作者的两篇便是比起点子,明显更侧重于故事。

  《血灾》是一个将古代秘史与现代奇案联系在一起的故事,当然,你也可以说它故事会。《天象祭司》“解开”玛雅文明消失之谜,而《血灾》“揭露”了野史中雍正之死的真相,也许不够科幻,更像志怪幻想文学,但它也是第四辑中最能让人放松阅读的一篇。

  《天象祭司》像一则古老的传说,因为太古老,所有的谜刚读出水面,读者已对底了然于心,然而再古老,遮不住人类千百年来对星空的向往和追寻,销不灭人类因自身愚蠢无力而发出的悲鸣。无论再过多久,人类的坏都不会变好。但是无论再过多久,人类的好也不会变坏。群星路过地球的瞬间,也许匆匆一瞥,见过人类的身影,听过人类的声音,群星不会记忆,更不会在意,但是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存在过,在彼此眼里,在朝生夕死的时光碎片中。

  《银河边缘004:多面AI》读后感(八):【雨枫试读】多面AI带给我融汇东西方科幻作者对AI的多侧面解读

  金色九月的一天,我非常惊喜地收到了八分光文化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出品的世界科幻小说合集《银河边缘004:多面AI》。这本书的封面像多种科幻元素的拼图,正如它将给我带来的融汇东西方多个科幻作者对AI的解读一样,每个人眼中的AI都是那么独特。

  《银河边缘004:多面AI》的封面如下图:

多面AI

  我翻看目录发现有星云奖、雨果奖作品,感觉很不一般,这本书的编辑水平很高,网罗了当今世界高水平的科幻作品,细读下来非常喜欢。

作品丰富

  下面这幅插图是我最喜欢的《机器的脉搏》的插图,在荒凉的外星土地上,毁掉的车和宇航员的尸体构成了很有冲击力的末日场景。对作品中的主角玛莎也是一样,她是平凡的那个,和星光四射的队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作者偏偏让弱者玛莎充当了故事的主角,她处处面临困境,每一步都是绝境,一路都是盛开黄色矿物之花的奇异景象,能想到吗?这整个星球就是一个AI?金属的星球、人造的AI在期待它的创造者光临。在绝境中引导玛莎放弃生物形态,融入一种新的生命形式中。太震撼了。

我最喜欢的作品-《机器的脉搏》

  这本书正是融汇了多个科幻作者对AI的不同解读,在东西方意识的交汇中让我打开了视野。刘宇昆的《一封公开信》以一个对AI崇拜的人类口吻说出了碳基生命对硅基生命如果像崇拜上帝一样可以做到什么程度的想象。文章短小但发人深省,人类与AI的关系与命运在将来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还真不好说。

  《未解谜的电波》有些跑题,但是很有意思。人类对外星人的探索真是无时无刻充满了各种谜团,一个文明对另一个文明的影响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种可能性都有,我们只要活在当下,把握好自己所属文明的发展就好。

  《血灾》离AI的主题更远,但是故事写得非常引人入胜,作者提出生命形态的严肃问题也让我在掩卷之后深深思索,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不知道的太多了,套用一句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在尊重其他生命的同时,也要坚持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界的各种奇闻异事。

  上面提到内容只是此书的冰山一角, 这本书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等待你去发现。

  《银河边缘004:多面AI》读后感(九):银河边缘的AI之梦

  科幻小说的宏大总是反衬了现实的渺小与人类的卑微,星辰大海的寂寥与残酷之下只有人类的脆弱与贪婪,科学与技术总是揭示了无限的可能,而数百年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象力与创造力为人类带来了无数耀眼辉煌的科幻经典,也在无形中联系了辉煌的过去与宏伟的未来。

  这一期《银河边缘004:多面AI》比前三期新增了“必读经典”栏目。其中有一部分选自美国杂志《银河边缘》的星云奖提名作品和雨果奖获奖作品,还有众多科幻迷们翘首以盼的国内优秀原创作品,简直就是为我们科幻迷准备的饕餮之宴!“多面AI”——顾名思义,本书的所有故事都是围绕人工智能所展开,从无到有的为大家揭示了全新的科幻篇章, 故事中所涉及的关于信仰,梦想,爱情,孤独与人们的奋斗和坚持深深地打动了我。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本土的原创作品《血灾》, 它在科幻之余又夹杂了一丝奇幻,将科幻元素,悬疑与动作,甚至历史传说相融合,类似于卫斯理系列,既有传统又有现代的高科技。——宝树的《天象祭司》,从故事中可以窥见远古的失落文明中人类的困惑与苦难,恰到好处的隐喻了人类个体与宇宙之间的精神往来,在悠久的历史沉淀与宇宙的缝隙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异世界的文明与我们渺小的个体之间的心灵召唤。在这种召唤之下,是我们人类对于广袤宇宙以及无数认知事物的好奇。在故事中浓厚的中国的文化当中,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未来的沧桑,作者在最后给出的解答仍发人深省,并且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书中让我彻头彻尾爆笑的——就是这期的刊首,迈克. 雷斯尼克将好莱坞那些“愚蠢”的科幻电影批了一个遍,也终于将我从本书沉重的主题中解了出来,彻底开心的乐了一下。他犀利有趣的观点,就像古老许愿池中的闪光钱币一样,奇妙有趣而熠熠生辉。

这种精彩的吐槽在刊首比比皆是,爆笑之余又引人深思。

  对比于国内这两个原创作家的作品,其他的几篇国外雨果奖和星云奖的精彩短篇作品都各有千秋,秉承了科幻黄金年代的风格,甚至有十几年前初读《科幻世界》的那种震撼与感动。其中《机器的脉搏》和《未解谜的电波》中,我们可以触及到人文主义的那种探索,人类对未来的恐慌以及为实现梦想的牺牲。在未来中,在探索中,我们都曾经被绝望和欢欣所笼罩,虽然实现梦想的过程总是举步维艰,但是我们从未绝望与放弃。在《耀斑时间》中,我们只需带好护目镜,系上安全带,看看硬科幻大师拉里尼文如何为我们开启绚烂而耀眼的异星往事(书中对另一星球的生态与文明都有详细的描写)。故事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接连不断的戏剧冲突再次展现了他硬派科幻大师的风范,使这篇故事颇有种看好莱坞裸眼三d大片的快感。刚开始连载的《唯恐黑暗降临》,首发于1939年,是无数穿越题材的开山之作。

来自纽约的著名插画家Max为《机器的脉搏》创作了24幅分镜漫画作品,极具个人风格与想象力。

  《银河边缘004:多面AI》读后感(十):《雨枫试读》多面老雷,在线吐槽

  迈克尔雷斯尼克算是中国科幻迷的老朋友了,他编辑的作品集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挖掘国内外的优秀青年写手,发扬科幻文化。最近听闻老雷因为身患重病需要筹款而上了热搜,作为一名书迷,我为以这种方式再次听到他的消息而感到难过。希望他能赶紧好起来,也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支持,帮助他渡过难关。相信他一定会战胜疾病,在未来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科幻作品,也发掘出更多优秀的作者。

  言归正传,我们来谈谈这本银河边缘:多面ai。在进入本期特别企划之前,首先是老雷的吐槽环节。科幻电影一直以来都是电影院的中流砥柱,以《星球大战》《星际迷航》等为代表的大制作科幻电影系列在全球有无数的粉丝,时至今日,漫威为代表的超级英雄电影接过了光环,继续为全球观众带来非凡的视听体验。但这些商业科幻片或者说爆米花性质的卖座大片往往会存在一些不合常理,愚弄观众智商的情节。老雷作为一名科幻作家,同时也是一名科幻电影的死忠粉,他也和普通观众一样对于明显不合理的情节无法接受。在本期开头,老雷列举了影史上许多经典的科幻电影,什么《银翼杀手》啊,《全面回忆》啊,《阿凡达》啊,甚至包括库布里克的三部曲,对于商业科幻片老雷可谓是毫不留情的批判,对于某片甚至列出了十宗罪。想必和老雷一起看电影,听他边看边骂一定是有趣的体验。作为一个反感俗套和不合理情节的人,老雷平常看电影总是会预计接下来的剧情(这。。。)。他痛心的感慨:科幻大片的质量已经远远落后于奇幻电影了!

  本期的得奖作品第一篇其实本质就是各位最最最最熟悉的“黑暗森林”法则,但本作提出这个概念的时间还要更加久远,可以看出作者深远的洞见。外星人不一定是朋友,也可能是掠夺者和侵略者,看看最初登上美洲大陆的人对于土著都做了些什么。战争可能不仅仅是人类的天性,更是一切生物的天性。只要地位不对等,就会产生奴役他人的想法,这是自然而然的,除非文明演进到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第二篇也是个熟悉的概念:人机融合以及巨型生命形态,但本作关于完全由硫元素打造的异星生态的描绘引人入胜。

  这期的特别企划是关于AI的存在形态的,本来的想法是希望能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展现未来AI丰富的可能性,而不仅仅只是老生常谈的AI统治人类或是AI没有人权之类的俗套话题。但从最后的呈现效果来看,没有达到最好。第一篇机器教皇是相对比较失败的,仅仅给出设定,到最后都没有出现任何的展开。普通人想到了车,科幻作家就该想到交通拥堵,只有深入的领悟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称之为科幻作家,仅仅提出个设定只能叫幻想家。第二篇是关于AI人格与神的存在,不知为何让我联想到了艾比斯之梦的一个名篇,可能因为主人公都是在宇宙尽头漂泊的机器。第三篇非常有意思,最近陈秋帆老师的作品也是人机一起写作的,未来这种形式的作品也可能越来越多。第四篇同样是概念性质的作品,试图借助书信来以小见大。

  本期的国产作品《血灾》,又是一篇结合了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与科幻的作品,这类国产作品好像特别的多,可能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各类神奇的志怪传说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宝藏。但其实这类作品一来无法考证,二来往往稀奇古怪。其实就是借了个科幻的壳子来讲故事,天马行空的圆历史之谜,本质和普通的幻想作品没有区别,科学性相对来说比较低。之前日系科幻饱受诟病的一点就是不够“硬”,将设定换成鬼怪或者超能力也一模一样。这篇也是,这个生物的设定换成鬼怪同样毫无违和感,且整个故事有种浓浓的故事会的感觉。我个人不希望国产作家往这个方向努力,我还是希望更多看到更科学合理,或是对于未来社会形态思考的作品。

  下面就是本期我最想吹爆的《耀斑》。这是一篇有些慢热的作品,前期由于设定多而繁杂,且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异星,导致读者很容易读得一脸懵逼。但细读下去就会发现这个设定精细的世界观的魅力。对于世界观构建类科幻作品,最重要的就是合理性和想象力。如果想象力天马行空,同时又能让人感到科学合理,仿佛真的存在这样的星球,这样的世界,那作者就大成功了。我们是游客,作者就是导游,作者需要带着我们去前所未见的空间遨游,拓宽可能性的边界。这篇可以和之前的硬科幻神作《龙蛋》做一个对照,相对来说《龙蛋》更强调合理性和科学性一些,而本作想象力丰富,同时也兼顾了剧情的醍醐味。一些细节的设置能感受到世界观背后的东西,或令人会心一笑或引人深思。本作最吸引人的就是耀斑的存在导致这个星球有两套并行的生态系统,当然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也存在不同的适应性生物,但不像这颗星球一般极端。要在短短的适宜时间内完成生老病死和种族的存续真的是一件很震撼的事情,而想到这样生命形态,甚至构建了完整的生态系统的作者更是令人钦佩。

  总的来说本书选取的篇目还是各有特点,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科幻短篇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银河边缘004:多面AI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