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漫主义:李云迪传》是一部由芭芭拉·威利斯·斯威特执导,李云迪 / Seiji Ozawa / Peter Oundjian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音乐 / 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浪漫主义:李云迪传》观后感(一):Time will tell
你七岁爱上的事物,现在还爱着吗?你十岁在日记本上写下的梦想,现在实现了吗?你十八岁时意气风发的少年模样,而今还记得吗?你遇到挫折困苦甚至攻击诽谤的时候,有变得更强大一点吗?你回首来路的时候,依然可以笑得云淡风轻吗?时间会证明,那些坚持过的,宽忍过的,笑傲过的人生,与那些阴晦过的,暴躁过的,污浊过的心灵,会有怎样的不同。
《新浪漫主义:李云迪传》观后感(二):it's funny?
本来想给三星,一颗给影评里面美妙的演奏,一颗给云迪的奶奶,一颗给少年成名的起起落落。最后加一颗给李云迪本人,感动与他的坚持和热爱。
很羡慕能把兴趣作为事业,并且因此过上很富足生活的人。
同情他的父母和家人,怎么去表达,怎么去爱自己的父母,他或许真的不清楚。
有人说我长得像云迪的妹妹,我承认嘴巴比较像,嘴唇比较厚。
希望他能坚持自己的音乐道路,不要和谁比较,在这个喧闹的社会里面做好自己。
真心不知道大家为啥都那么腐,我喜欢力宏,喜欢云迪,但不喜欢他们俩在一起。这种影响别人生活的调侃,还是适可而止吧。
《新浪漫主义:李云迪传》观后感(三):诗人和王子
声名鹊起那年,他拿到肖邦金奖,我才10岁,转学半年风调雨顺。
看到电视里面这个脸长不输卷福的人,立刻奉做偶像,也没有判断和思考,盲目又专心。二娃再红也无法挤掉他的地位。
当时我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后来学琴的曲折起落。他自己也一定想不到12年后再次被热议瞩目是因为娱乐绯闻和性取向。
2010年12月,纪念肖邦200周年,黄龙体育馆的演奏会我去了。终于。
他穿着白衬衫、黑色燕尾服走出通道的时候,我就哭了。没错我又哭了。满场坐着家长和小孩,苦心和辜负,必然是要无奈地一直循环。小时候被打骂拘禁辛苦练琴,心里全是愤恨和委屈。但是若无法坚持,日后也是悔恨多一些,一定的。
关于这部纪录片。
剪辑有点小混乱,李云迪也忽胖忽瘦。最感动我的部分倒不是父母的含辛茹苦,而是他和小泽一起排练的那些片段。专注地沉陷在音乐里其实特别幸福,也更孤独。小泽真是个可爱的老头儿。
最精致的琴,最豪华的音乐厅,最顶级的乐团,最敏感的耳朵,最灵巧的手指。掌声落幕,回家继续独自练琴。
《新浪漫主义:李云迪传》观后感(四):光彩浪漫背后
OTES
并非时间顺序,各时各地间来回跳,深圳、广东、重庆、德国等。主要是他目前人生中重要的一些时刻,演奏表演,和德国爱乐乐团的合作之前的排练、磨合练习,还有杜莎夫人蜡像馆为他塑像,家人老师的简单介绍等。
片中爷爷奶奶似乎不是很雀跃,父母也没有开心畅怀的笑容。母亲表示担心,因为距离远,沟通少,也担心他压力太大。父亲更为坦然,他说“现在不一样了,他自己在世界上走,他走的地方比我们还多,看到的东西比我们还多,他在思考这个世界。“奶奶因中风不好说话,爷爷说“现在他很少回家,以为这次会跟你一起回来(但他没有),要是回来的话就好了,呵呵。”说完不知说什么了,有点惆怅地看向一边。家人在饭桌上讲到,奶奶现在管谁都叫"云迪",看见云迪出现在电视上会高兴地站起来说:“啊,李云迪!”似乎她的记忆力只剩下李云迪。可是云迪听到后只是说了句:“This is funny.”
《回娘家》的童声版,以及最后片尾曲,亮点。这可以是李云迪的音乐之路的记录,我也读到了情感诉求——回娘家,回家。
《新浪漫主义:李云迪传》观后感(五):来自音乐星球的小王子
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了李云迪的纪录片,看完后发现,李云迪其实和中国其他的成功人士一样,年少时志向远大,家人望其成才,刻苦、坚持,一朝成名后,与长辈便是聚少离多,经年难见一面。骄傲之余,是满满的惆怅,就像他爷爷淡淡地一句,我原本以为这次他会和你们一起回来的。
真正能让我感受到李云迪对音乐的无限投入与执着,是贯穿全篇的他与小泽征尔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的排练。他年轻自信的与小泽探讨乐章的节奏、该如何表现情绪,然后一遍又一遍的演练;但与此同时,他也会紧张忐忑,在登台演出前仍要见缝插针的弹上一小段,还被小泽调侃“太晚了”。
不到90分钟的片子,音乐占了绝大的部分,或许音乐对于李云迪而言,也是他人生中比重极大的一部分吧。我越看到后面,越觉得李云迪就是一个来自音乐星球的小王子,周游各地,最终还是独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钢琴是他心中那一朵独一无二的玫瑰花,而家人更多的是像那只小狐狸。即便小王子驯服了狐狸,却不懂的如何应对狐狸的感情,他的心里只装得下玫瑰了。李云迪也一样,所以他听到爸妈说中风后的奶奶只会说“李云迪”时,只能沉默片刻,然后没头没脑的回一句“That's funny”便再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新浪漫主义:李云迪传》观后感(六):有点失望,好吧,非常失望(通篇吐槽,云粉就不要看了)
一开始和小泽征尔的互动非常有爱,想给5星,然后家人说话做事都很没逻辑,还有一些我搞不懂的很多余的镜头,决定减1星,然后到和周董合作演唱会再减一星,现在我觉得李云迪只是一个star,而不是pianist。
而且非常不明白,李云迪还不到30岁,为什么这么急着盖棺定论
看完发现要说的太多了,干脆写个评论。
家人,老师表演的都非常糟糕,讲话逻辑混乱,经常用词不当,还爱结巴。当然李云迪也有这个毛病。我非常搞不懂,又不是现场直播,可以NG的,为什么不能弄的好一点,很多地方用词非常生硬,几乎连中学生的水平都没有,就不能找个好一点的编剧,写个好点的剧本吗。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缺乏诚意。家人只知道显摆他又上了哪个杂志封面,又有哪家媒体报道,内容非常空洞,人物看起来非常片面,很虚。和小泽征尔的互动倒是很有爱,但占得比例并不太大。而且李云迪的年纪并不是太大,也导致他其实并没有太多可以讲的东西,让整部纪录片缺乏一种厚度,具体的随便在bbc搜部人物传记就能对比出来。然后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浮躁。
全片唯一的两点就在于音乐了吧。这可能是片子唯一的亮点,但问题是,这是李云迪的专业,要是他连钢琴都弹不好还拍片子干嘛。
本来还满喜欢他的,但看了这部片子,果断粉转路人。
说得具体一点,片子里很少有能发人深省的东西,一开始的家人展示或者炫耀李云迪获得的奖杯,刊登参访他的杂志,就给我一种非常不好的感觉。然后周杰伦演唱会前的采访有感觉好像拿之前的采访拼起来的。整体缺乏李云迪对音乐,对人生的更深一层的解读。看过之后很难有一些发人深省的东西,也很难引起我的更深的思考或者说,看完之后很难让我记住什么。导致看完之后几天,再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竟然是小泽征尔。作为一部纪录片,还是人物纪录片,这不能不说是非常失败的。
所以,看过之后,评价就只能是还行,完全不到推荐的标准。
我推荐的纪录片的水准,起码要达到亲历大师,海洋,家园,亚特兰蒂斯才行
《新浪漫主义:李云迪传》观后感(七):【脑残粉的第一步:看完传记哭一场】
我最早曾在某次闲暇的时候
于电视换台之中看到过这个传记的结尾
当时我不认识屏幕上的年轻人
但是当时我停下来
认真地看完了这个钢琴家自传的结尾
看见他走上台 走向那架钢琴
如今我是带着不轨之心来重看这部传记的
我却收获了太多
我哭了
眼泪流下来的时候
我想起了生死朗读里
汉娜在小教堂听唱诗班时也哭了
我想此刻我很像她
我一直觉得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追求欲念的过程
在我们这个年纪 无非就是那些新鲜的情欲
像是奶油一样涂满了我们的身体
而对于云迪
他是属于音乐的
我看着一张张他从小到大的照片
他的整个生命就写满了音乐
他跳过了我们的窠臼
他在一个叫音乐的世界里
但是那里也有它的欲念
将人从生活中剥离
于是他们称之为艺术
可惜镜头太锋利了
割得人心口疼
我看着空荡荡的席间
人们笑着谈论他中风的奶奶见了谁都叫云迪
他也笑着低下了头
我看着他年迈的爷爷坐在他中风的奶奶身边
轻轻地说
“我本来以为这次他会回来了”
看着他妈妈说
还是很担心他
觉得有了代沟 没有以前那么多沟通了
看着他爸爸说
他现在看的东西比我们还多
他在思考这个世界
可是我们每个人还是被迫在生活
生活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世界
这个世界如此残缺和美好
但是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魔法
去治愈这个残缺的世界
我是哭了
我看到这世界上最美丽的和最残破的
我又怎么忍心不留下几滴可怜的泪水呢
影片的结束
响起了他儿时最喜欢唱的一首歌 回娘家
远离家乡 不甚唏嘘 幻化成秋叶
我相信云迪选择这首歌有他自己的理由
他是如此地年轻孤独美丽脆弱纯粹而又痛苦
【云迪!我爱你!】
《新浪漫主义:李云迪传》观后感(八):Yundi--具备准大师的风范!
作为一个爱乐人,工作以来好多年木有心情听音乐了(我承认变得太浮躁),古典乐坛有神马情况也木有留意过。以至于看了这部片子,当中出现的经典曲目明明是知道的很多却叫不上名字了。
一直以来,在华人钢琴家中,能称得上大师,我只认傅聪一人。朗朗李云迪在我心目中还只停留在钢琴技师的层级。
大概是十一、二年前的杭州,我听了李云迪的一场全国巡演之一,曲目那个时候好像是主打李斯特的奏鸣曲(这个作品我最爱布伦德尔的演绎,李赫特的也凑合),作为穷学生只能从黄牛那买了一张最便宜的位置。席间大多是琴童与其家长,再就是追星的少女少男了(少女居多)。现场的氛围不太好,拍照的、打电话的、小孩哭闹的时有发生。更多的不是听音乐,追星一族们全神关注的是偶像的萌点。席间和结尾只是我一个人象征性地扯上几嗓子“Bravo”、“Encore”。临了,照例是头等票的有机会和主角拍照签名,往后的一众只有看热闹的份。差不多了,主角在安保的簇拥下离场,刚好从我边上经过(常规手段是没有办法引起注意的了),我灵机一动,对李云迪喊道:“Master......Master,麻烦签个名”,李云迪瞬间停顿,转向我这边,对安保说:“等等,我给他签个名”。高帽果然有效,我想那时虽然他新科状元不久春风得意,但称呼其Master的毕竟绝少。签名拿下,引得一众没机会的少女羡慕妒忌恨,我说道:“你们得叫他Master才行”--“Master?”估计她们以为是偶像的小名昵称一类滴(拜托,有点古乐的常识好不好)。
片中几个亮点很有意思,特别是小泽那个糟老头的评价的确很有意思:“Very young”,结尾上台前的挪揄:“Too late”。还有我看了一笑的就是他妈妈说他从小立志,在日记里写到要成为钢琴“大师”。anyway,抛开他的为人处世,仅就音乐方面来说,我觉得十几年来李云迪有了一个长足进步,能称得上准大师范了吧。
《新浪漫主义:李云迪传》观后感(九):一个人的生命应当怎样度过
20181029 Monday Sunny –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
周末两天都天气大好,阳光明媚,碧空如洗。周六考完托业回到家已是下半天,所以勤劳的洗了换洗衣物,周日趁天气好,把被褥拿出去晒了晒,同时倒腾了下换季衣物。整个周末,静谧安详而又明媚,因此今天心情大好。
最近无聊,偶然间又看到大家挖坟当年宏迪绯闻,不禁有心痒难耐,大范围搜来重温。我对这些偶像派向来没多高的评价,但我对李教授那绝对是毫无立场的支持。犹记高中的某天中午,正在吃午饭看“新闻三十分”,那条新闻应该是郎永淳播的,还记得大概是来自中国重庆的18岁选手李云迪,之前冠军已空缺两届,还配了教授被众人举起来庆祝的照片。那个时候明明记得教授很帅,现在再看那张照片发现那个时候我就有偶像滤镜啦,那个时候的卷卷真不能用好看形容,但就那样记住了他直到2012年他和王力宏的合作再次将他带回我的视野。
后来是血雨腥风的绯闻事件。
也感谢那铺天盖地的新闻,让我平生第一次去听钢琴演奏会,亲耳听到教授的现场演奏,虽然除了《彩云追月》,其他曲目一概不记得了,而这支曲子,也只是因为名字熟悉才记得。 不管什么时候,我还是无条件的站在教授这边的。虽然以吃瓜群众完全连业余都谈不上的感觉来说,教授最近的琴技似乎下降了,但是,颜值为啥蹭蹭蹭上去了啊,是不是去做了医美?你说!唉,不务正业啊。 去看了教授多年前的自传体纪录片《新浪漫主义》,贯穿始终的都是教授的琴声,音乐这种东西,果然非常神奇,虽然我啥也听不懂,但是不得不说,我现在整个人都比较High,按捺不住,一定要把这些废话写出来。 那年他18,我应该是17,从来没想过,我们以后会是云泥之别。那个时候,我还怀抱着整个世界。一转眼,二十年即将过去,他仍然是业界标杆,行业翘楚,我仍然是芸芸众生,连他最便宜的一辆车都买不起,每天为五斗米折腰。
是的,好在我还是没有放弃,我还是想有一天随心所欲的花钱,想去哪里旅游就去哪里,带着爸妈,住最好的酒店,找最好的景点,不为交通工具算计。是的,以前那么看不起钱,现在的我,什么都是靠钱来衡量。 看教授这么容易就令我心折,突然醒悟,我真的好挑剔,挑剔到就是要这么顶尖的人,才能入的我的法眼,怪不得单身到现在。
那就继续坚持吧,坚持着这份倔强,这份赤诚,这份梦想!
《新浪漫主义:李云迪传》观后感(十):新浪漫主义 观影笔记 20130225
前两天看了《新浪漫主义》,一部关于李云迪的记录片。摄制组跟随李云迪三年,记录了他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中包括他与柏林爱乐乐团的合作、在香港授课大师班和些日常生活。不少看过此片的人都称受到了他大师风范和对音乐热爱的感染;但单就影片而言,显得过于杂乱,剪辑更是遭到不少诟病。对于这点,我不赞同。
首先,剪辑杂乱、制作粗糙的作品是不会感染人,只会让人觉得恶心。既然观众受到了感染,从逻辑上说,这不会是一部差片子。其次,在我看来,《新浪漫主义》有严谨的结构和强烈的主观性,绝不是一阵乱拍后再一阵乱剪的结果。全片分别从钢琴、蜡像、李云迪、音乐演奏这四个方面的最初产生,到后来塑造,不断打磨以至最终成型为思路,夹叙夹议地娓娓道来李云迪成为大师的各种原因。影片采用平行剪辑分别展开这四条线,其中以三四为重。中国观众对平行剪辑并不陌生,特别是在刚经历了《云图》的六世轮回之后。而《新浪漫主义》让大家感到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四条线的模式不同,钢琴制作和蜡像塑造是最简单的记录,没有故事性,而李云迪从小的经历和与爱乐乐团的合作则是带有故事的;其二、除了钢琴制作这条线,在场景上与其他三条线有明显区别,易于区分识别,另外三线的素材大多都取自于那三年的拍摄,在时间和场景上多少有点交错的感觉,也就导致了杂乱感。当然,片子也可以剪得更清晰点,但这是他们的决定。
而关于主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三条线。由于缺乏素材,为展示李云迪的成长历程,剧组采访了他的父母、爷爷奶奶、手风琴启蒙老师和后来的钢琴老师。透过他们的叙述,我们才看见了以前的李云迪。为何很主观呢?很好理解:若把这条线单独从片中抽取出来,则会是个缩略版的《公民凯恩》。叙述本来就是表达观点,不是陈述事实,是很主观的,这就事先限定我们无法接触到最真实的李云度。再加上后期剪辑时对素材的选取,又多了一层摄制组去次留主的判断。还多次采用了慢放的效果,如云迪拿着香港报纸时的骄傲,以及爷爷奶奶谈到他已几年未归家时的怅惘。对于想要被感动的观众来说,是很受用的;对我这样想要看到一个人的挑剔观众来说,就有煽情之嫌。
本片还有一个让中国观众不适应的原因就是音画不同步。自法国新浪潮以来,音画不同步已经被玩腻了,早已不是什么新东西。而中国观众看这样的片不多,一时还接受不了。我们简单地认为,若一个片子里,要是听见人说话而画面是路上的车,那它就太粗糙了啦。但法国人好像很喜欢,那是他们“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的新式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