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梯级公开课3》是一本由摩罗 / 杨帆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学梯级公开课3》读后感(一):继续攀登国学
坚持,学习贵在坚持,难在坚持。古人的智慧与高远的心境,让我陶醉不已。正如苏轼有言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这书上的文言文故事,是古人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升华出来的精华,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细细品味人生哲理,感受文言文用词造句的妙处。
我们很幸运生活在一个科技较发达、生活物质条件较充沛的时代,可是我们人心却变得很浮躁很不安,变得急功近利。在贪图和迷恋物质享受时,也许我们的精神河流已遭遇面临干涸的困境。本书的第三课《别弟文》,一封温情而简短的家书耐人寻味。罗曼罗兰曾说“真正的英雄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仍然热爱生活”。主人公历经取辱与磨难,仍不忘初心,戒欲戒贪的远大情操。他热爱生活,思念家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仍然选择善良选择坚守的平民英雄。反观现今的我们无论是走路还是和家人相处的时候都是个“低头族”,失去了很多与家人亲密接触了那种天伦之乐,把任何人之间的距离都拉远了。
科技让世界更美好,这固然是好的,希望父母也能融入这个时代,带父母观看这个时代新科技带来的成果,手机的一些新用处教一教他,不要嫌父母笨,小时候他曾不厌其烦地教我们一遍一遍又一遍,却当我们很可爱,是个磨人的“小妖精”。
读书让我去领略千百态人生,也值得我们去反思自己的人生。
《国学梯级公开课3》读后感(二):国学梯级公开课3
在读完前两本《国学梯级公开课》之后,对于这套书的结构已经有非常明确的条理了。 第三册与前两册一样,分经史子集四部分。每一部分有五篇课文,全书共20篇课文。每篇课文包括原文,注释,参考译文,赏析与写作指导,延伸知识,以及副课文。所以整本书一共有40篇古文。每一篇古文都非常有代表性。好多篇古文都是十分陌生的,在以前从来接触过,也有一定的难度,读完整篇古文和参考译文,可以对整篇文章有了大致了解。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四课《荔枝图序》,这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是以前读书时有学习过,在这本书里才了解到这是属于集部的古文。这篇作者是白居易。讲述的是关于荔枝的故事!而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这一句话成为了这一篇里的名句。而对于荔枝,不得不又让人想到另一句名句,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是对于当时荔枝的珍贵所做出的描写。而对于白居易这位诗人,也是可以用天才来形容他。三岁识字。五岁诵诗。10岁出口成章,他的作品也是非常能体现民间疾苦的。 文言文和传统文化经典对于我们来说是应该必须要学习的一门学科。从读书时期开始,我们就接触了许多的文言文和古文,而从儿童开始,我们也背诵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学习文言文也是有一个从简单到困难的过程。而这套书一共分为三个梯18级。以初中文化程度为起点,学完18级可以较为方便地阅读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文章。而对于有一定古文基础的成年人来说,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更好的学习古文课文。也能感受古文带给我们的精彩。 对于国学知识是我们不得不学的一个内容。作为一个国人,我们更应该学习经典,领悟传统文化中的气节与精神。这套书里的所有课文都是由易而难步步进阶的,所以非常有梯级性的编排特点。并且这套书里集中了许多古代大家的文章。读完之后让我们受益匪浅。所以我是推非常推荐喜爱古文的朋友们也都这本书,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感受古文之美。
《国学梯级公开课3》读后感(三):国学梯级公开课3
《国学梯级公开课3》依然是按照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个方面进行编排,每个部分收录相应的文章,其实前两本中所收录的文章相对来说是比较冷门的,虽然作者都是历史名人,但文章却不是那么出名。翻开《国学梯级公开课3》,作者依旧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所选的文章有好几篇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如明朝宋濂的《王冕传》,孔子的《贤哉回也》和《清史稿》中收录的《林则徐缉毒禁烟》等。
以前对于国学并没有那么浓厚的兴趣,因为它是文言文写成的,文章看起来虽然短,但是很难做到阅读的时候就能理解文章的大意,因此,对文言文写成的文章并不喜欢,甚至还有点排斥。中学时刚接触到文言文类的文章也是不那么喜欢,后来对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慢慢可以看懂简单的文言文就喜欢看国学类的文章。国学所包含的范围极广,通过阅读,我们不仅可以让文言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得到提升,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在科技、文化、地理还是政治方面都留下了很多典籍和著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去了解我们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感受中国文化之美。
在《国学梯级公开课3》中印象比较深的知识延伸部分的内容,在每一课后面都会有知识延伸,这本书中给我们拓展的知识有圣贤文化、颜回立德、构建孝德、师道尊严、清廉品格等方面,这和我们中华传统美德是紧密相联,古代的君子大多都是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他们身上的美好品德值得我们学习,通过他们的故事让我们反思自我,并参照他们的行为去改进自己。
读完《国学梯级公开课3》之后,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遇到不常见的字词做了笔记,并且进行归纳总结,对每一篇文章后的知识拓展都抄在了笔记本上,这是知识的拓展,是对文言常识的积累。
希望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也如阶梯般,能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向上攀爬,达到一定水平。国学是一门大学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读懂的,必须长期坚持,有所读,有所思,有所悟。
《国学梯级公开课3》读后感(四):文言之美
《国学梯级公开课3》学习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所以在看过前两册后学习了第三册。文言文是古代书面语,与今天流行的白话文书面语,差异很大。从夏商到清末民初,文言文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流变。传承至今的文献,其难易程度也差异很大。学习文言文必须经历从易到难的过程,一步步拾级而上,最后阅读任何古代文献都不会有语言障碍。 本册书中收录了夏完淳、宋濂、白居易、孔子、孟子、墨子、左丘明、司马迁、颜之推、林则徐等名家经典。分别包括了家书、家训、序文、说明文、政论等文体,涉及经学、史学、植物学、科技、墨学等学科。集部开篇夏完淳《狱中上母书》17岁便杀身成仁,小小年纪便胸怀大志,甚至为了理想和报复献出生命。我们在这个年纪的时候都还懵懵懂懂的上学生活,甚至连对未来的迷茫都没有。相比之下,可见夏完淳的天资卓越,少年大慧。信中写出来自己对母亲家人的愧疚和自责,也写出来对于国家和信仰的坚定和叹息。 史部特地选录《林则徐缉毒禁烟》。百年屈辱历史,竟然是从抵制西方人以国家力量大量贩毒而开始的。这种抵制与反抗失败之后,中华民族就如黄河溃堤一样被卷入了浩瀚无边的苦难之中。为了从这苦难深渊爬出来,中华民族牺牲了数以千万计的生命,用了百余年大好时光。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课我们小学就学过了,当时就觉得这个人好厉害,他不怕权贵为人正派,敢于和国家糜烂的现状作斗争。只可惜清廷腐败无能在英国军队的进攻下妥协投降,导致战争失败,从此中国堕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百年屈辱史中。在大烟横行,政府软弱的环境中,林则徐看到了鸦片的危害和恐怖,他力主禁止买卖吸食鸦片同英国做斗争。但是一人之力在没有政府做后盾的情况下,他终究没有敌的过英国这个庞然大物。奈何空有一番抱负和作为,却不被这个软弱的政府重视,奸臣弄权君王庸碌最终只能面对失败。一个丧权辱国的《穿鼻条约》香港就这么割让给了英国,禁毒禁烟的英雄却被罢免发配边疆。多少有识之士多少忠君爱国的能人都为了这个腐烂到骨子里的国家努力,最终却都被愚昧无能的统治者和世道碾压的粉身碎骨。
《国学梯级公开课3》读后感(五):国学进阶之路
同为说明文的还有本书中的第四课《荔枝图序》,这一篇选自于唐朝白居易的《白居易选集》,全篇字数共129字,在前三册里这也是字数较少的篇目了,但是通读全文之后会发现,白居易对于文字的运用能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说明文就是需要用简短的文字将想要表达的意思概述出来,而本文字数不多,却将荔枝的产地、树形、叶子颜色、花色、果实成熟季节、外形以及果肉的状态以及保鲜期一一讲述出来,而且他善于使用比喻,将荔枝这种在唐朝不常见的食物比喻成常见的事物进行描写,使当时的人们能够想象出荔枝的样子。而荔枝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就太常见了,想象一下白居易的比喻也是可以和荔枝的外形进行契合的,不得不感叹于白居易的博学多才与聪慧机敏。
说完书中的小短篇,那就说一下较长篇第十五课《林则徐缉毒禁烟》,我们都知道民族英雄林则徐禁烟的事迹,但是对于这件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却并不清楚,而本篇文章则为我们描写了林则徐禁烟背后受到的重重阻力与他坚持不懈的态度,这篇文章虽然长但是并不难懂,因为他是清朝的作品,所以读起来与现代汉语十分相似,借助注释可以较容易的通读全文并理解,林则徐就像是一道锁,因为有他,中国的大门才不至于大开,中国才没有被列强彻底瓜分,英雄值得铭记,英雄的事迹值得歌颂与传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特点是简短,只要领会每个字的意思,读文言文就像解密,会使人感受到特殊的意义与成就感。
《国学梯级公开课3》读后感(六):品味圣贤之学,文言之美
《国学梯级公开课3》 第3级选了明清时期夏完淳、宋濂、施补华、黄宗羲、林则徐、宋应星等人的文章。本套书的目的是当我们都认真学完后,可以较好地阅读元明清时期的散文、游记、小说、书信、政论、奏折、史书等。 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夏完淳写给他妈妈的《狱中上母书》。 夏完淳,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父亲殉难后继续武装抗清,事败下狱。17岁杀身成仁,临刑神色不变。 本文讲述的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最让我感动。 ①对武装抗清失败而深感遗憾,心中不服。 “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 “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 ②不能为长辈尽孝报恩,不能为妻儿姐妹效力,置家人于痛苦和孤苦无依之中,极感愧疚和牵挂。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 ③安排后事:“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④四是表达对华夏血脉、天地正义的坚定信念和为国捐躯、千古流芳的万丈豪情: “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 “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有一日中兴在造,则庙食千秋。” 夏完淳本是读书种子,天赋高才,一个7岁就出口成章、9岁就出版诗集并且震惊朝野的孩子显然是个难得的天才。天才少年天殇,虽万世之后,依然会人人痛惜。然而,天才是干什么用的?是用来践行天道的。维护尊严、反抗侵略,就是天道。天才少年夏完淳,心通人伦,志在天道,与逆天而行的罪恶势力抗争到底,以17岁年华和冲天豪情杀身成仁,他是完全正确地使用了他的天才,虽万世之后依然会人人敬仰。 看完夏完淳的这篇《狱中母书》,不知何时,才发现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纸上也留下了淡淡泪痕。 多么坚强的少年英雄阿,临终诀别。保国义无反顾,骨肉依依不舍。嘱咐后事,展望来世,唯念复国大业。 本书还有许许多多的救世方略,居卑守微家训等等,如果你对我写的这些感兴趣,觉得本书有意思。想学好语文,那么,欢迎你来阅读,毕竟实践出真知嘛。
《国学梯级公开课3》读后感(七):国学第三课:具体的学习模式
上课。
上一节课说到,学习国学的目标及相关建议。
传统文化在国学里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而传统文化的主要经典均以文言文书写,因此,可以说,不学习文言文,就无法学习传统经典;只要学习传统经典,就一定是在学习文言文。从夏商到清末民初,文言文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流变,传承至今的文献,其难易程度也差异很大。所以,学习文言文必须经历从易到难的过程,一步步拾级而上,最后才能做到阅读任何古代文献都不会有语言障碍。
这一节课要讨论的是,具体的学习模式。
对于自学者来说,要想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就必须开掘更为广阔的教学资源,寻找更加中正精良的教学材料,而摩罗和杨帆共同编著的《国学梯级公开课》系列共分为3梯18级,即及门梯、登堂梯、入室梯,其中每梯各有6级,每级1册,共有18册,每册20课,经、史、子、集各5课,每课又由9项内容组成,均以主课文为核心,并加之注释、解读与阐发。其中的主要板块包括——人物故事:介绍课文作者,或课文中提到的重要人物,带出该人物主要经历、思想、成就和历史影响;主课文:全书核心,学习这些课文,就是触摸中国传统文化;注释以及参考译文:习者可以在对原文意旨拿不准时,查阅注释和译文作为参考;赏析与写作指导:对文章的精彩之处予以解读,帮助习者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并养成阅读时有意识地体会其感情态度、篇章结构、语言艺术的习惯,从而提高习者的写作水平;延伸知识:介绍与主课文内容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文化知识;副课文:扩大习者的文言文阅读量;思考与训练:引导读者在主课文或副课文内容的激发下展开人文思考,训练习者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模式安排合理,学习内容详略得当、深入浅出,所以总体而言,是非常适合初学者入门的。
编者认为,想要学习一门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广泛阅读兼之勤于背诵,并且阅读和背诵的量越大,进步就越快。阅读能得文章之故事与观点,诵读能得文章之深旨和神韵,背诵则能终身受益于文章之义理与力量。——而诵读和背诵,尤其适合自学文言文经典者。
好了,这一节课就先讨论到这里,下课。
《国学梯级公开课3》读后感(八):读古文,品人生
文言文阅读在老师中占有着一定的分数,而很多时候课本上的文言文阅读数量却又是一定的,并不足够应付应试考试。它提供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文言文阅读的一种方式。《国学梯级公开课》第三部在文章难度上加深了一些,所选的文章不再拘泥于明清两朝,而是更远的历史朝代。在这部书中,收入的文言文包括我们熟悉的白居易,孔子,孟子,墨子,司马迁,还有我们并不熟悉的左丘明,颜之推等大家。不同历史朝代的不同身份的人组成了这部书的文言文阅读,家书,家训,史学,经学展现了古人的认知,可以说,这部书是有态度的新语文。
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是我们所属知的,在中国近代史上,他的这一行动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权益,在史部内容所选的便是林则徐缉毒硝烟这一历史。课文全面的讲解了那一特殊历史阶段中作为一品钦差大臣林则徐所面临的压力,洋人的鸦片买卖,军事进攻以及国内奸臣的迫害。主课文原文给人一种新潮澎湃之感,仿佛历史上的那一幕幕在眼前重演。文章细致而精炼,篇幅不算太长,能完整的阅读下来。该有的注释也为我们提供了,读不懂的话依旧可以参考译文。在赏析与写作指导上我们能更深层的看到历史阶段下落后就要挨打的悲哀。这篇课文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也是读的最为认真的。历史不会再重演,这个国家正在崛起。
说起白居易,脑海里是他的《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可以说白乐天笔下的诗词更多的是描述人间事,一首诗都是一个故事。而本书所选白居易的作品是一篇相对来说轻松的文章。“一粒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最爱的水果。整篇文章是对荔枝的介绍,生长环境,地理位置果实变化过程,非常生动形象的为我们呈上来荔枝盛宴。
司马光所作的《李世民大战薛仁果》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文章出自《资治通鉴》,相对篇幅较短,阅读起来更轻松,尾容易理解。
《国学梯级公开课3》带来更深层的阅读。
《国学梯级公开课3》读后感(九):国学文化学习进阶之旅三
一说到国学,就不得不提“四书五经”。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名字我倒是记得挺熟,但是内容嘛就仅限于课本上学过的那些。究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这些书籍都是用文言文编撰,而现今的我们,对文言文真是接触得太少了,一大段一大段的文言文看下来头都是大的。想着,随着白话文占领主流后,这些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书籍,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认真读过。
针对文言文学习的问题,摩罗、杨帆编著的《国学梯级公开课3》系列丛书,就是这么一套学习文言文和传统文化的书籍。它仍是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来编著,并且其所收录的文章,成文时间多是从近代逐渐变远,便于我们由浅入深的理解和学习文言文。就好像《孟子》相较我们近一点,他的语言就比《论语》更好理解。
本书就经部而言,里面收录的就是经典的四书五经等著作选篇。通本看下来,文章都在传达着“忠孝礼义仁智信”等等传统美德。古人的文字多是言简意赅。单看原文,有的语句还真不好理解。好在文后随附着译文、赏析与写作指导和延伸知识。通过他们,我又重新了解了一遍中国的圣贤文化,孝德文化等等。原来我们的中华文化的世界观、政治观、君王观等早在尧舜禹时代就已经基本成型。他们通过“忠孝礼义仁智信”来构建了一种社会秩序。在其他古国文明陆续消亡的情况下,得益于这种秩序,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千年。
虽然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已有所改变,但“四书五经”中的一些哲学思想仍对我们有着积极的意义。譬如孟子所倡导的民贵君轻思想其实与我们现今的为人民服务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说很多人认为儒家学说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的。但在当时的年代,话语权是掌握在统治者手中的。而劝说这些拥有特权的统治者们向善,其实最终目的也是一种公平的体现,也是在有限的条件下为了尽量满足所有人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而努力。
另外,古人所提倡的三不朽,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帮助其实也挺大的。就像古人提倡的立德为重,立功次之,立言又次之。如果人人都以此为志,怎么会出现现今的那么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最后,深深感叹想要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得好好地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国学梯级公开课3》读后感(十):事亲 从兄之道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七节》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意思就是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
《国学梯级公开课》及门梯第3级,囊括了文章,有家书、序、说明文、政论等学科。其中,收录了明清时期夏完淳、宋濂、施补华、黄宗羲、林则徐、宋应星等人名家经典。经部以《论语》《孟子》为主,突出“圣贤”主题。圣贤的美德之一就是孝,故给《孟子》描述舜的孝德之文,加上标题《大孝终身慕父母》。史部选录《林则徐缉毒禁烟》。副课文部分,选自清佚名《咸同将相琐闻》、袁枚小说故事集《子不语》、梁恭辰《北东园笔录》三书,这些故事既长见识又能激发人生感悟。
一、父母即天地
孟子的《大孝终身慕父母》,告诉了我们最孝顺的人是终身都爱慕父母。更让我们见到了舜在五十岁还爱慕着自己的父母,真是伟大。
夏完淳在《狱中上母书》之中,第一段申诉与母诀别的原因,中间三个段分别从三个方面立下遗言,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嘱咐安排家人的生活和自己的身后事,最后一段抒发与母诀别的慷慨之情。全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悲壮苍凉,一唱三叹,雄强恣肆,感人至深。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诗经·小雅·蓼莪》是悼念父母的祭歌,诗人所抒发的只是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爱父孝母要趁早。
二、兄弟如手足
施补华的《别弟文》是一送别手足的文章,也是一篇家训。通体以“知足不辱”为中心意思,诫告其弟不忘昔日艰难贫苦,珍惜今日家境稍好的来之不易。语言朴实而有真情。
曾国藩也训诫我们: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衣服破,尚可补;手足断,难得连。兄弟不是一幕短暂的烟火,而是一幅真心的画卷;兄弟不是一段长久的相识,而是一份交心的相知。
家和万事兴,家,不仅是一种情感牵挂,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起点。家和万事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融合关系,展示人们向往和谐美满生活的愿望。家和则家庭兴、家族兴、家国兴、万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