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22 01:03: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经典读后感有感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是一本由余华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读后感(一):到头来沦为写作的“奴隶”

  前不久在朋友圈调侃或许这本书该改名叫做《我的写作生涯》。

  想来也的确是如此,一个自20出头就开始写作的人,他的一切都围绕着写作展开,倘若要谈论起生活,除了写作似乎也并没有更多可以说了。

  初次得知余华是因为《活着》,在一节名为汉字文化的选修课上默默捧读,身旁坐着舍友,一边看一边悲从中来,但无奈不能大声痛哭,于是只好一次一次,一次又一次,默默将眼泪吞回心里。

  看过这本书以后,才得知自己了解的余华只是“断章取义”,在此之前,他的作品里充斥的是血腥和暴力。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读后感(二):《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中】余华

  

2020No.70

9.2-10.2(245min)

当这些人开始写评论的时候我就看不懂了……

散文集,第一部分讲余华的各种经历,当医生什么的,窥探一个人的人生还是挺有趣的,大家好像都对别人的人生感兴趣,虚构的也好真实的也好,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每个人的人生就只有一次,大家都不太知足,这么算来读书看剧什么的也算是丰富了人生可能性了,旁观也好沉浸式体验一把也好,多多益善。

不过这书第二部分的各种评论就看得我有些头大了,舒适圈之外,音乐评论更是完全看不懂,强行看下去有点自不量力的感觉,于我来讲阅读体验不佳,有些篇章更是跳过了。如果以后我了解音乐了还想得起这段阅读经历的话可能会找来看看。

另外想知道的一点是有没有从小不怎么爱看书的作家啊,好像大家都会说自己从小就读了多少多少,像余华没有书读的时候连大字报都翻来覆去看几遍。啊!我又懂了,我成不了作家是因为现在娱乐活动太多了,世俗把我拖下了水。

哈!

LH

2020.10.2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读后感(三):很谦虚的余华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余华老师没有进步,这本书他真的写的太谦虚了,他没有任何吹嘘自己的地方,但是他的作品确实真真切切给了很多人力量,在他也不知道的地方。

读了他的散文也更加了解到他这个人,居然还会搞音乐哈哈,还是惊讶到我了,但是从他的文字里我能读到他的格局和家教,这都是让我佩服的地方,没有上过大学又如何,依旧是一个有趣的灵魂。其实我看过很多作家没有上过大学然后因为自己的文笔好了起来有了作品,不得不说很优秀,但是另一方面他们或多或少地会有一些酸那些上了大学但是可能不如他的人,我真的不喜欢这样的作家,教养什么的可见一斑了。

总之,虽然我不是很喜欢这个书名,有一些鸡汤风,但是还是不影响我喜欢余华老师,喜欢读他的书,喜欢他的书带给我力量,喜欢他的谦虚和自省以及对文学严谨的态度。

他在游戏人生,但是并没有把人生当游戏。我喜欢这样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读后感(四):每一段经历都会丰富人生

  

小镇牙医白天拔牙晚上写作,这是余华1982年开始写小说时的场景,当时正处在文学杂志的黄金时代。余华在书中说:我们这一代“文革”后开始写作的中国作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写短篇小说,熟练了再写中篇小说,又熟练了开始写长篇小说。那时候出版成书并不重要,重要的要在最好的杂志上发表。(229页)

1960年出生的他,算起来今年整六十了,虽然当年恢复高考结果是落榜,但阅读的积累和对讲故事的热爱,让他弃医从文,走上了写作出书演讲的准作家之路。牛掰的是,他的作品已被译成35种语言出版。

余华在国内出版的书,我买了且读了《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兄弟》(上、下)等。之前都是看他的小说,这次第一次接触他的散文,挺喜欢的。这本书的书名,源自他谈马原新书的文章标题,全书分三辑,第一辑回忆成长、第二辑谈阅读写作旅行见闻和第三辑表达一些观点的散文,我都比较喜欢,就是谈音乐的,自己听的少,所以有距离感。

书中我划线的金句不少,比如:

“这就是艺术的有趣之处,强大的影响力,不一定来自学习和模仿,有时候恰恰产生在激烈的反对和抵抗之中。”187页

只语音输入了这句哈,其他你们可以自己寻找。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读后感(五):好奇驱使我阅读

  对作者余华是好奇的,家里一直有他的《活着》,或许是因为觉得太长了(另一程度是我静不下来了),或许是不想要看虚构类小说了。所以,今天偶然有时间在书店翻翻书,看见余华这本书。想来竟然是散文,且标榜着“带有作者回忆性质的散文”,以及“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想来也是亲切可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整本读下来(跳过了几辑不那么有趣之外),记得了余华的学生生涯刚好经历了文革十年、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应届生;记得了他的说法,“作家是什么?用吉普赛人的话来说,就是把别人的故事告诉别人,再向别人要钱的那种人”这种想法与他后来写到自己作为一个早期北漂,经历了北京作为一个巨大工地到现在,他对于北京而言是外地人,北京于他而言也是异邦,中国这几十年的变化(从最小单位为家庭到个人主义兴起,中国东西南北的差距),让人觉得中国的社会发展走过了欧洲的400年,这个400年在中国内部也有不同;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片段

  记得了他谈文学主题中的“等待”,契诃夫的《三姐妹》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在林兆华戏剧工作室的融合下取相同变成了,介入三个时代的命题,以及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无所事事却体会生命美好时光的等待;

  虽然不同时代、文化、背景、地点有不同的作品,但每个人都是从中读/收获属于自己的感受。

最后一页

  总的而言,可以从这本散文里,小小的一窥属于余华的故事、对他的理解,以及知道一点当代中国作家关系的故事。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读后感(六):所有的存在,都经久不衰。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余华经典散文

  余华

  ◆ 一个记忆回来了

  gt;> 因此,文学阅读和批评的价值并不是指出了作者写作时想到的,而是指出了更多作者写作时所没有想到的。一部开放的小说,可以让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获得属于自己的理解。

  gt;> 有时候,人生和写作其实很简单,一个梦,让一个记忆回来了,然后一切都改变了。

  ◆ 爸爸出差时

  gt;> 一部伟大的电影后面存在着千万部电影,不同的观众带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去与这部电影接触碰撞,发出共鸣之声。

  gt;> 的意思是每个人在自己的现实世界之外,都拥有一个虚构世界,很多的情感、欲望和想象存放在那里,期待被叫醒,电影、文学、音乐、美术,所有形式的艺术如同叫醒闹钟,让人们虚构世界里的情感、欲望和想象获得起床出门的机会。然后虚构世界开始修改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也开始修改虚构世界,这样的相互修改之后,人生不知不觉丰满宽广起来,并且存储在记忆之中。

  ◆ 纵论人生,纵论自我

  gt;> 所以我再说一遍,每个人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是属于别人的看法。

  ◆ 我最初的阅读与写作

  gt;> 我的经历告诉你们一个道理:做一个作家只要认识一些字,会写一些字就足够了,有文化的人能成为作家,没文化的人也能成为作家。作家是什么?用吉卜赛人的话来说,就是把别人的故事告诉别人,再向别人要钱的那种人。

  ◆ 我的书游荡世界的经历

  gt;> 我曾经说过,假如文学里真的存在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让读者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的作家的作品中读到属于自己的感受。

  ◆ 音乐的叙述

  gt;> 。任何一个时代都会结束,与那些时代有关的看法也同样在劫难逃。

  gt;> 对于音乐而言,从来就不存在什么保守的音乐和激进的音乐,音乐是那些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民族的人,那些不同经历和不同性格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和不同的认识,以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形式,最后以同样的赤诚之心创造出来的。因此,音乐里只有叙述的存在,没有其他的存在。

  ◆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gt;> 音乐的历史深不可测,如同无边无际的深渊,只有去聆听,才能知道它的丰厚,才会意识到它的边界是不存在的。

  gt;> 在那些已经家喻户晓的作者和作品的后面,存在着星空一样浩瀚的旋律和节奏,等待着我们去和它们相遇,让我们意识到在那些最响亮的名字的后面,还有一些害羞的和伤感的名字,这些名字所代表的音乐同样经久不衰。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读后感(七):每部作品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

  其实,已经很久没有看过余华的作品了,本以为大学时期读过的那几本小说都已经被我淡忘,然而在看到他的这部杂文集后,遥远的情节渐渐在脑海中清晰起来。

  初识余华,是从他的《活着》开始。现在看来,也非常庆幸自己是从《活着》开始认识他的。很多人都说这是他写作风格转变的时期,从此时起,他的作品没了那么多血腥和暴力。如果在那个年纪最先读到的是《兄弟》,很可能因为内容过于血腥、压抑而放弃这样一位作家。

  很多文学评论家都解说过余华风格转变的原因,这本书的第一篇给出了余华的“标准答案”,也是这份答案让我下定决心继续阅读。

  我没有看过专门分析余华写作风格转变的内容,而看过这篇文章,再印证自己曾经读过的内容,只觉得果真如我所想。他最初的内容虽然血腥,但总让人觉得荒诞,隔靴搔痒。让人觉得压抑,但是扎得不疼。血腥只能让人沉迷痛苦,内心震动,然而却无法让任何人得到和解。

  随着余华作品的成熟,他终于透彻地写出“苦难是生命的常态”。正如福贵的人生,苦难成为了伴随他一生、连结着身体一部分的东西。他一次又一次将福贵的生活推进巷口拐角,当你以为他将会重新开始生活时,命运却忽然跳起了舞。它就像路上的小石子,害你摔了一跤流了血却提醒着你,你还活着。这就够了。

  文集共分三个部分:个人回忆、艺术探讨、关照现实

  一直以来都是通过小说了解余华,所以,他在我脑中的画像只有一个沉默、压抑、苦闷的剪影,这部文集收录的记忆,终于让他整个人清晰鲜活起来。

  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余华儿时随父母在海盐的医院成长,他参加高考,成为一名牙医,终于开始写作……而这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纵论人生,纵论自我》这一篇。在这里,余华回忆了几乎自己全部的写作生涯。从他最初参加《北京文学》的改稿会,到李陀推荐他在《收获》发稿,再到他在《收获》的通过一部部作品的成长。从短篇,到中篇,到长篇,我们可以看到余华身为一个作家的成长。

  除了这些自传性内容,书中还有很多他对文学、写作的观点,对音乐艺术的通感理解,行万里路的所思所想。例如,他提到自己最初的阅读和写作,提到了那些对他影响非常大的作家,包括川端康成、卡夫卡、博尔赫斯、契诃夫等等,提到了音乐、色彩给予他的灵感等等。这些内容对于喜欢读书,正在练习写作的读者来说,非常具有参考性。

  在对现实社会的叙述部分,余华的杂文集也保持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荒诞又现实,沉重而清醒。正如书封的那句话:“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所以,如果要给这本书一个推荐理由,我会认为:假如你觉得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余华可以带你找到和解。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读后感(八):你是我不曾认识的老师之一 ——评余华《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于我的成长

  我喜欢小说,喜欢现实感的小说,喜欢在小说中探索我将要成为的那个人。我是后知后觉的那种人,同学朋友把一首流行歌都哼成不带词的小调了,我才惊讶地发现:哦,这首歌这么好听。 毕飞宇、严歌苓、余华的书是我读的相对较多的,也是我搜集他们的相关信息最多的。毕飞宇写小说前写诗,他的小说已经很克制诗的哲学感的闯入,但戒不掉瘾似的,还是会惊起几句。 严歌苓的游历让她的书涵盖面很广,她的文笔和构思不同于朴实平常的叙述,她懂中西小说的原理与各种读者的认知需求,她总在尝试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可以拿来拍的画面感很强是她小说的标识。余华的小说最村野,他习惯将一个个人物撇捺进历史的洪流中,让读者与人物共鸣来理解历史不曾展开的角落。他做过牙医,做过医院里上窜下跳的毛孩子。有那么一段时期的作品,有那么多的文字,充盈了太多让读者腹挛的意念。他荒诞的文字中,一切还是很有真实感的。 有段余华和毕飞宇对谈的视频让我刻骨铭心。 画面是两人在美国的一家餐馆吃饭,不过侃球似乎比果腹更有意思,那时NBA正进行季后赛。两人评论球队球员,预言冠军。余华面野话急,说话不带喘气的,句间的停顿如果他愿意似乎是可以忽略的。教师出身的毕飞宇吐字铿锵平稳,并没有被余华的多话逼到卑微的角落,而是一派胸有自得的坦然。小说家,那胸怀与心灵,不是皮囊能界限的。 书里的多篇我都接触过,文本、采访、演讲等,有的不止接触了一两次。我再次阅读时,我还想读。这就有意思了,那感觉像走进了博尔赫斯的趋向永恒的文本迷宫里,不是一个爽字能概括了的。 这本书里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大事都是余华个人成长中的点滴背景。余华对于儿子的成长,都在细微的观察之中,顺其天性,偶有点拨,从未有主观的干扰式的未来设定。这很有意思。 作为作家,除了小说,就是小说驰骋疆野的出版社。与主编、编辑的往事,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把书通俗地读上一遍是很容易的,却是最没有营养的。如果把解释、见解、背景、作者相关等等因素去探寻,会发现一个文本的背后,其实都有一座神奇的大山,有一片魔幻的大海。作家对作家的阅读,一般都是山海相见。 如果我有那么的一些基础,我会超喜欢余华对于音乐的叙述,而现在面对香喷喷的引人饕餮的大餐,我只能品品余味尚存的汤汁。美味我消化不了,这是遗憾。 这是一本没有结局的书,什么时候拿来看,什么时候就能看出点意外。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读后感(九):每一种生活都有它的意义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每一种生活都有它的意义。或许,我们的生活并没有那么的顺畅,不过我们经历过,就会让我们学到一些经验,给我们留下一些深刻的记忆!

  我们初识余华,大多数都是从《活着》开始的吧。我以为余华只是一个写小说的,却不知他还可以写散文!直到看了这本《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余华经典散文》,才发现原来余华写散文也很写小说一样,一如既往的好看!首先,先夸一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设计的非常棒,我第一次拥有这种装帧的书,可以平铺着看,不用时刻拿手握着! 现在说说这本书的内容,本书中共分为三辑,第一辑“一个记忆回来了”,第二辑“文学·音乐·旅行”,第三辑“活着,为了讲述”。第一篇散文“一个记忆回来了”,余华解释了为什么他的写作风格从最开始的充满血腥和暴力慢慢的转变了。他说主要是因为一个梦,让一个记忆回来了,然后一切都变了!

  第一辑中,主要说的都是余华的回忆,儿时的回忆,第一份工作的回忆等等,第二辑主要讲的是余华对于别的作家的文学还有音乐以及旅行是如何影响他的写作!第三辑主要讲的是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说实话,我觉得余华对电影以后音乐的爱好,对他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其实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此,文学和音乐,甚至是电影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余华对川端康成、卡夫卡、契诃夫、三岛由纪夫的研究,我们也可以看到余华讲述了他的书在世界游荡的经历,在某些国家或许得到很大的推广,然而某些却没有!我们还可以看到余华,对灵感和色彩的讨论!其实说到灵感,我觉得这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就像你写作文的时候,憋半天,憋不出来几个字,后面灵感来了,写着就停不下来了。但是要说灵感具体是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只能说很抽象。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确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但是对于每个人都说,不论哪种生活,哪条路,对我们自己都是有意义的。只不过,我们一直都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好好珍惜吧,珍惜你曾经拥有过的时光!珍惜你的生活!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读后感(十):捡起余华,放下余华

  我们对某位作家产生兴趣,大概率事件是因为他的作品。最开始,我们从作品的本身出发,试图了解作者到底通过这样的一本书来告诉我们什么,然后再来了解作者,进而再去读其他的作品。因为宣传炒作而知道了作者,却没有读过其作品的话,必然不是真读者。

  余华的作品《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很多人也都是从这两部作品开始了解余华的。

  高中时的我很自卑,非常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现在看应该是特定环境下的心理亚健康吧。这种亚健康一直被我带进大学,大学时有次和高中班长聊天,大概聊了些别人都如何如何,而我却怎样怎样,班长说你去图书馆,借本余华的《活着》。我以为这是本心理学辅导书籍,读了才知道,班长是想通过徐福贵的经历告诉我:每个人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是属于别人的看法。

  捡起余华,就是从这样的感受开始的。

最初的记忆

  余华是典型的“生活作家”,这里我是想区别于学院派作家的。有网友说过,大学里是教不出作家的,我对此持保留态度,但我也确实更喜欢生活打磨出的作家。像余华这样,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余华的读书经历是极为接地气又一直很自主的,没有系统,也没有门派。由于身处特殊的时代,他的文学教育启蒙是中学时读的十多本没头没尾的书、《毛泽东选集》里的注解以及大字报里的通奸小故事。

  所以余华可以潇洒地说:

做一个作家只要认识一些字,会写一些字就足够了,有文化的人能成为作家,没文化的人也能成为作家。

感受与想象

  特殊年代大海捞针式的阅读,并不意味着余华的写作完全是简单再现中国人的生活。好的作品,必然给人启发,但你读到了什么,是取决于你自己的。

  余华小的时候随父母在海盐县的医院长大,对于人们普遍惧怕的太平间,在他的感受里则是“清凉的夏天”,而真正能给他带来恐惧感受的,是夜晚月光中的树梢。对世间万物,我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感知,对于文学作品,也是如此。引起我们共鸣的可能是一个故事,也可能只是一句话,或者一个感叹词。

文字不孤单

  作家的敏锐往往不止呈现在文字上。木心曾说过——“我是一个人身上存在了三个人,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作家,还有一个是画家”。对余华来说,影响其写作的,不仅是文字,表达其思想的,也不只是文字。

  十五岁时,余华被音乐课上的简谱迷住,三十一岁时,他接触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巴赫、门德尔松、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都帮助他将内心的不安之声化为了文字的音符。

  在了解余华本人之前,我也认为他的作品是血腥暴力、没有真善美的,但也是在他的笔下,流露了出朴素的人性和快乐。我想,是时候放下余华,再将自己投入到他伟大的作品中,去细细咀嚼命运之手塑造的一个个故事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