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21 02:30: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经典读后感有感

  《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是一本由江晓英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双封图书,本书定价:48.0,页数:2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读后感(一):人间真情味

  世人皆知东坡,不仅仅是因为才学深厚,大多数都是因为他为人正直,做官一心为民,眼看东坡居士的一生,大起大落,一朝被贬再贬,然而不论被贬到哪?苏东坡,都会获得那个地方人们的称颂,乃至传到全国,因为,不论他到哪个地方,他总会把当地治理好,现出一番繁荣的生活。他总是为民请命,深知百姓疾苦,他甚至说过“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可见东坡心胸之宽广!为何?世人传颂了这么多年,东坡的名号还是屹立不倒。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本《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一起来了解吧。本书是通过传记的形式一一为我们到来!

  《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读后感(二):最会生活的文学家

  前段时间在B站上看了一个不那么认真的纪录片,第一集讲得就是苏轼。由于记录片是真的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那样一本正经,甚至还增加了rap,让我感觉和我在书本上认识的那个苏东坡很不一样,所以我找来了这本书——《苏东坡》。

  《苏东坡》这本书除了这个名字,还有一个类似于副标题的小名“最是人间真情味”。然后在书的封面上还写着“5000年来深谙生活之道的生活家”,这两句话应该就揭示了苏东坡一个主要的特质:他很会生活。

  翻开这本书,我最喜欢的一点在于,这本书虽然是人物传记类型,会有很多文献资料的引用,但是却不像以前看过的书那样,每次有了引用都换一种字体来写。要知道不停的换字体真的很影响读者阅读的感受。这样通篇都是一种字体,就读起来很舒服。而且因为写得很清楚,所以说不换字体读者也能知道什么是自己写的,什么是引用的。

  通过《苏东坡》这本书,我认识了一个和以前在课本上不一样的苏轼。原来我只知道苏轼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有名的文学家。而且我很喜欢他的诗词,觉得特别豪迈、大气。也知道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看书之后,对苏轼的认识更进一步了。有那样的遭遇,在那样的环境中,还能做到乐观积极地去生活,真的是太酷了!

  《苏东坡》一书,说是人物传记,也可以说是散文,通篇文字语言都非常优美,不是那么的枯燥乏味。而且书的大标题、小标题都很棒:“竹外桃花三两枝•出身背景”、“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等等,都特别富有诗意。好像伴随着作者的文字,你就走过了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

  《苏东坡》的作者是江晓英。或许因为是女性,所以文字中包含了很多女性特有的温柔与浪漫,一字一句地把苏东坡的一生娓娓道来。

  说苏轼是最会生活的文学家一点儿也没错。在当时的自然环境下,在屡次被流放的社会环境下,他没有一蹶不振,反而能很快地适应当地的环境,还能开发出新菜,著名的“东坡肉”就是他发明的。放在今天的网络小说里,是妥妥的“种田文”男主人设啊!可能就是这样乐观、随遇而安的性格的人,才能写出那么多豪迈大气的诗词,才能成为“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人物吧!

  总而言之,《苏东坡》一书值得一读。

  《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读后感(三):一代风流人物

  一代风流人物 读《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 ——听雪7801 说起唐宋八大家里面的,一门三父子,可能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三苏,父亲苏洵,儿子苏轼和苏辙,可谓名扬天下。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在父子中能出现三个文化名人,都是奇迹。这个跟家庭教育有莫大的关系,从小耳濡目染,那都是熏出来。 先说父亲苏洵,其实刚开始是个花花公子之类的,游手好闲,吃喝玩乐,逗鸟赌钱什么的,反正怎么舒服怎么玩。一帮哥们,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就这样过了二十几年,突然一天结婚生子,反而舍弃这帮哥们,奋发读书,夜以继日,苏轼和苏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过的童年,父亲的诗书堆里度过,各种各样的书,熏出来了,要不说环境改变人,也塑造人呢! 再来说说苏夫人(苏洵夫人),那是有名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司马光,写《史记》那位,轻易不会给你写传记,其中的女性传记就少之又少了,这位夫人他就写了,是一篇墓志铭,而且写的很详细,《苏主簿夫人墓志铭》,记载“夫人程氏,眉山人,大理寺丞……”一个官宦之家,一个极贫之家,本不是什么门当户对的婚姻,就这样确实成了,也许夫人或者老丈人有过人眼光,成就了这段传奇。虽然被熏着,期间也有夫人程氏的很大功劳,因为在苏轼八岁左右,苏洵进京赶考去了,这段时间就有母亲在家教育孩子。 言传身教很重要,这里有一个故事,就是苏轼童年时期,有一次顺手拔了母亲刚刚种下的一颗小树苗,被母亲知道后训斥一顿,“你知不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于是苏轼发誓要种一万颗树,直到房前屋后的山坡上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样子,方才罢手,这样他也积累了丰富的种树经验,人称苏氏种树法。 当然要说的还是东坡先生的文学造诣。这让我想起了东坡肉,哈哈哈哈,我也是吃货一枚!还有就是苏小妹和苏东坡的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俩人,说对方长相的故事,“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可见苏小妹的聪明伶俐,才华横溢,也是熏得不轻啊!侧面也显出苏家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这也给现代的父母以启示。苏轼与佛印的故事,也显出了机智,文学造诣,生活的趣味,佛印说你看到是什么,心里就是什么!一语道破了生活的真谛,只有自己心里快乐才是真快乐!

  《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读后感(四):千古风流人物,东坡先生

  但愿能长久,千里共婵娟。东坡先生的影子无处不在。他的诗更是无时不在。 他是伟大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发明家,政治家。东坡先生,正直一生,赤诚一生,漂移一生,豪情一生,风流一生。 这本《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通过传记的形式,分别对苏东坡的出生背景、学习事途、爱情友情、修禅问道等等,进行了层层的剥茧和深入探究。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东坡先生的不凡的一生。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酷爱文学。他的母亲程氏,一位极贤惠大度,智慧能干知性于一身的美好女子。 他们所取得的成就都和程氏的教育和培养密不可分。在苏东坡8岁之前的教育,都是由能母亲程氏进行启蒙的。 苏门三父子,彰显了中华孝悌文化,苏轼和苏辙的兄弟友爱精神,他们不离不弃相携相互相依相恋的兄弟之情,深深感染了无数华夏女儿的心。 《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也列举了苏小妹和哥哥苏东坡的趣闻,只是书中又提到苏小妹并不能确定她是否真实的存在,很可能是后世杜撰出来的角色。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明者引路,慧者推荐,智者提携,因为成功者的背后,缺不了慧眼识珠的领航导师。样“独铭五人”: 富弼、司马光、赵抃、范镇、张方平,是苏轼一生崇敬和仰慕之人。此五人慧眼识珠,给苏门父子带来的更光明的前程。 而苏轼苏辙都是特殊人才被引进上京的,未参加过老乡的乡试,在京城二人参加举人考试,皆轻松过关,其中苏轼取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舒适的仕途之路和文学大道在欧阳修的带领和指引下,前景越来越美好,道路越来越宽畅。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峨眉山三苏就属于这种不可斗量的人物。游刃有余的社交能力也显示了他们的沟通水平和处事情商极高。 他们仕途不顺时,未达成理想目标,保持潜龙在渊的蛰伏姿态,正是他们性格特征的体现,拒绝将就只等待机会来临时一飞冲天。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而有准备的人时时都有机会。苏轼从默默无闻的年轻学子一举闻名天下,是好运当头照还是发展之必然呢? 其实主要有三点,一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毫无疑问苏轼的自身条件,万里挑一;二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欧阳修的慧眼识珠和热切力捧奠定了苏轼发展的高度;三是苏门三父子的高情商,为三父子的仕途奠定了基础。 江晓英,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所著的《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妙笔生花,把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一生描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爱不释手。

  《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读后感(五):清华其外,淡泊其中

  竹,自强不息,虚怀若谷,清雅脱俗,顶天立地,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媚世俗。竹的精神品格,一如东坡居士的生命境界。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巴蜀孕育了文明,不但文化锦绣,更风云而过无数富有诗书才华的文人骚客。如:“蜀中四大才女”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鹅。还有词赋大家司马相如,“诗仙”李太白,状元郎杨慎。更有苏门三父子,成为千年传奇,享誉中外,千古流传。 而今作为同门老乡的江晓英为苏门三父子之一的苏轼写了一本书,《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本书以传记的形式,分别从苏轼的出身背景、成长学习、功名考取、为官之道、人生蹉跎、爱情婚姻、朋友知己、修禅问道及艺术人生等进行了层层剥茧和深入探究,深度剖解苏东坡这位伟大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发明家、政治家在文学水平、艺术造诣、人格魅力和精神信仰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展现其正直、赤诚、豪情、逸趣、旷达的生命姿态和人生信条。 苏东坡在中国人心中,可以用“甚爱”来表达,有中国人的地方,东坡先生的身影便无处不在,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的诗犹如山间清流汩汩而下,不经意间溅起浪花朵朵,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但是这么一位传奇富有才华的诗人,一生却非常坎坷不平,飘逸一生,豪情一生,亦风流一生。他对堂妹一往情深,最后有情人却终难眷属。他对朝堂赤胆忠心,却因四道奏折,梦断京官。 苏轼爱说爱写,且喜欢实话实说,他对当时的“新政”不满,他就在文章里表现出来。于是他的文章得罪了当时朝廷人的一些利益,在元丰二年六月,有人将“谢恩表”抛出来弹劾苏轼,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让苏轼经历牢狱之灾,这成为苏轼人生中的转折点,经历过“乌台诗案”以后苏轼被贬黄州,后几经周折苏轼又得到朝廷的重用,经历过之前的种种,加上苏轼本人太正直,不善于结交党羽,他请求外放,去出任地方官。在任杭州太守时,他修建河堤,造福当地人民,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苏东坡我们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苏之一,他是有名的诗人,至今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江晓英的这本《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很详细地介绍了苏东坡的一生,从这本书中,我们除了能了解到苏东坡以外,还能了解到当时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宋朝也是最重视文人的朝代之一 。如果你喜欢苏东坡,并且对历史感兴趣,那么读一读这本书吧!

  《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读后感(六):人间文曲:东坡居士

  人们谈及苏轼这一生,总是先想到他的诗,透露着豪爽,洒脱,流传下来的诗作传播率极高,为什么他的诗这么受欢迎呢?因为“真”。涉猎的体裁多,古诗、律诗、绝句、五言、七言,风格多变,婉约、豪放。粗犷等等,作品数量多,题材宽泛,个性突出,思想旷达,影响深远,通过学习他的诗作,了解苏仙的平生,他也是弟弟苏辙的偶像。

  擅诗作、文章、书法、绘画,苏轼的艺术成就在历史长河中,也是极高的。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苏东坡?

原生家庭

  “二十七,始发奋”的父亲苏老泉,一门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所谓的二十七岁之前的不勤奋,不是他不读书,只是比较随意,读自己所爱,所好而已,平时的积淀极厚,二十七始读应试之书,给两个儿子取的名字也富有寓意。

  轼是车厢前供人平倚的横木,无轼不适,无轼不完,无轼不安,不可以缺失,辙车轮印记,就像是车的影子一样。叮嘱他们,轼要懂得价值所向,收敛锋芒;辙要静默守候,敢于平淡。兄弟之间最容易存在比较,聪明的教育方式,让兄弟两人在以后无论是生活还是仕途都互相扶持,成功的家庭教育。

  除了父亲的教育,苏母的教导也不容忽视。被史学家司马光看好的女人,究竟有多优秀呢?喜读书、识大义。出身官宦,家境殷实,嫁给苏洵,算是下嫁,她的远见,成就了三位大才。婚后苏洵依然徜徉于山水之乐,她并没有离开或者抱怨。典当了嫁妆,做起了生意,包容这个不学无术的丈夫,贤惠大度,好一位贤妻。她对于苏轼的教育方式也是非常先进的,开拓了苏轼的学习兴趣。儿是范滂,母亦可为范母。“东坡种树法”也是受母亲的环保教育,种植了很多的树后,总结出来的,程氏辞世四十八。

求知之路

  除了父母亲的教导,苏轼本人的勤学值得我们学习。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用这段来形容他得到“天砚”后,对于书法的刻苦,传世的书法是不懈努力得来的,不拘一格成“苏体。

  ”师从高人张易简,道学双修,哪一位老师对他的影响最大都是片面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天下行,皆是我师。”

  抄书这种事情还是发生在小学的时候,苏轼却能主动的去抄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豁达

  成就人的一生,除了丰富的学识,还有强大的心思素质,假如“乌台诗案”,苏轼选择自杀,那么他的传说只会带一点悲料,少了一份豪情。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份洒脱,成为我们更加喜欢这位仙人的理由之一。

  吃,也是他生命中一件很重要的事。如今,走在苏杭的街上,还能看到大名鼎鼎的东坡肉,东坡鱼,等等,无论是被贬黄州还是惠州,就地取材,有什么吃什么,为了避免别人和自己抢,还修书给自己的儿子,怕别人和他抢生蚝,吃,也算是乐天派的终极爱好了。

  只要不灭的真,身在何处,何处便是吾乡。

  《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读后感(七):苏轼——穿越男主的人物原型

  作为一个资深的小说阅读家,我看过数以几十计的穿越小说,可是这个男人比穿越的男主还像穿越的人士。

  在散文成就上,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诗歌造诣上,他与大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

  在作词风格上,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在书法高度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在绘画艺术上,与文同并称“湖州画派始祖”。

  他抗洪、抗旱、疏堵,与水抗争,与天地抗争。

  他主持西湖治理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

  他喜欢炼丹、酿酒、好茶、美食、山水、交友、花木……等一切美好的事物。

  他的一生有四个女人,爱而未得的堂妹、温柔如母的发妻王弗、知心知己的续弦王润之、同甘共苦的侍妾王朝云。

  他就是“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东坡先生。

  东坡先生是每个中国人或多或少都了解一点的古人。

  无论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无论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是“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他出现在我们每一个阶段的语文课本中,出现在每一段琅琅的读书声中,出现在每一个吟诗作对的场合。

  但是你对这位千古风流人物,究竟了解多少?

  市面上苏东坡的传记有很多版本,我最喜欢的是江晓英的版本。

  江晓英笔名紫翘,是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她以传记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有骨、有血、有肉、鲜活的苏东坡。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给苏东坡定义的主题:最是人间真情味。在这本书封面最下面有一句话,我觉得把苏东坡说的非常的透彻:5000年来深谙生活之道的生活家。

  我一直认为想把千古的风流人物写的有血有肉,让人深陷其中,让人想与其把酒言欢,作者的水平就不能太一般。

  想象一下,用大白话去描述一个诗酒风流的秒人,会有那种意境么?太过直白的语言不免枯燥,不免让人觉得其沽名钓誉,不值一谈。

  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还非常的忐忑,我怕作者把我的男神写的平庸,我怕作者的文字不足够优美,描写不出那种文字亦是画的潇洒与风流。

  中国水墨画的封面,大片的留白,简单几笔勾勒出远处的群山与江里的船夫,仿佛天地之间仅此一人,几只鸟儿在船上陪伴,仿佛在告诉我们,他不孤单,他的美好可以吸引天地间的一切生灵。

  去掉封面,是砖红色的书皮,也是用黑灰色简单的几笔勾勒出被云环绕的群山,在左上角,一轮明月高高悬挂,那么明亮。就像东坡先生一样,心中有自己的明亮的指引,内心是为官为民的热情。

  我相信,若你细细品读这本书,你将跨越时空,与先生一起,诗酒风流、造福百姓。

  《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读后感(八):人间真情自真情

  世人皆知东坡,不仅仅是因为才学深厚,大多数都是因为他为人正直,做官一心为民,眼看东坡居士的一生,大起大落,一朝被贬再贬,然而不论被贬到哪?苏东坡,都会获得那个地方人们的称颂,乃至传到全国,因为,不论他到哪个地方,他总会把当地治理好,现出一番繁荣的生活。他总是为民请命,深知百姓疾苦,他甚至说过“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可见东坡心胸之宽广!为何?世人传颂了这么多年,东坡的名号还是屹立不倒。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本《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一起来了解吧。本书是通过传记的形式一一为我们到来!

  要想真正的了解一个人,就得从他小时候开始,所以本书为我们讲了他的出身背景,以及从小的学习成长,甚至还得看他所交之友,以及背后的妻子。苏东坡的出身,其实也很普通。只不过他的祖父们乐善好施,我想这为了他以后为官为民之时打了基础。但其实,家教也是特别重要的。苏东坡的父亲苏洵以前都是好玩山水的人,苏东坡也好玩山水,看来是秉了他父亲的习性,只不过苏东坡却不想他父亲,他父亲年轻时好玩,到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应考,主要还是他妻子的功劳。当苏东坡小的时候,就受到他父亲的备考的熏陶,再加上他母亲的乐教和严教,才有了后来苏轼和苏辙后来考上的功名。不过说到底,家教再严再好,还是得看个人的天赋以及爱好。

  即使你是千里马,还得有伯乐,但伯乐难寻,幸运的是,苏东坡遇到了贵人,而且不只一个。张方平是苏家最大的伯乐,因为如果没有张方平的推荐,也不会有欧阳修的关注。而欧阳修又是当时的文学大家。因为欧阳修的知遇,才得以让苏东坡大放异彩。人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了解一个人,还是得看他交的朋友都是哪样的?而苏东坡交友甚广,与佛家和道家的名士相交甚好。正由于这些,苏东坡取其中的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在后面的大起大落中看淡。 其实,一个人的三观,往往与他所处,所经历的相关。苏东坡的习性,正是因为有这些挚友,以及妻子和贵人,才造就了如此。 所以说,最是人间真情味,还要得益于人间对你真情的人,让你时时刻刻感到人间的美好!

  《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读后感(九):东坡先生的人生哲学

  前段时间一个以前的同事突然找我聊天,她说感觉你都不用上班的,天天在外边玩,我回她说,有上班,只是很轻松,讲实话也没那么轻松,但是是我自己喜欢的工作,因为愿意,所以日子也过得很开心,上班时间刚好八小时,下班了就到处溜达,反观休息的时候,天气炎热,倒更愿意窝在家里刷剧葛优躺,也挺享受现在的生活。

  前段时间收到新书《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挺羡慕东坡先生,能遇到懂自己的知己,被伯乐相中,一群好友,还有知书达礼的夫人,虽然后来仕途受挫,但总归是乐大于悲的。后人谈起东坡先生,同时就会想到三苏,其父苏洵和其弟苏辙皆是文人雅士。 现在的生活过得也还不错,八小时之外去图书馆走走,逛逛花市,展览,只是没能遇到知己。 苏东坡是学者亦是吃货,说起东坡肉大家肯定熟悉,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饼,据不完全统计,以“东坡”命名的美食,多达六十种。 苏东坡出生在官宦之家,就像现在的各个领域有各个领域的圈子,苏东坡所在的圈子,聚集不少文人墨客、官场之人,而八大家中的欧阳修更是苏东坡的“伯乐”,知己难求。 欧阳修曾说到:“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欧阳修惜才,为人宽厚谦虚、仁爱,喜爱山水游玩,在《醉翁亭记》一书中得以体现。 利用现在的话来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不管是欧阳修也好,东坡先生也好,都是出自书香门第,家里有良好的氛围,母亲是大家闺秀。 东坡先生自幼爱读书,爱说爱写,是个直爽性子,有话直说,见到就说,眼里揉不得沙子,深得百姓喜爱,可当权者们却不这么想,他们上书弹劾东坡先生,好在皇帝深明大义,下令明察,最后才在过年之前将苏轼放出,苏轼仍旧不改原先心性,当即作诗一首。好在没人借此大做文章,不然怕是又免不了牢狱之灾。 东坡先生有过两位妻子,两位妻子都在苏轼读书,参加考试考取功名时给了莫大的帮助,却都只是默默的在背后为他打理好一切,不曾主动向他邀功,在妻子过世后,东坡先生不再听“蝶恋花”,总会怀念起逝去的妻子,可见感情之深厚。 读书不能读死书,闲暇之际,东坡先生常约上三五好友聚会,研究美食,可谓劳逸结合。 做人应当苏东坡,足矣。 本书通过传记的形式,对苏轼的出生背景、成长学习,功名考取、为官之道,人生蹉跎、爱情婚姻,朋友知己、修禅问道进行深入研究,读完此书 我们对东坡先生的一生也了解的差不多了。 作者江晓英是四川省和成都市作协会员,曾著有《林徽因:民国最美的女神》等作品,是个喜欢享受生活的女子,写出来的文字也十分温柔。

  《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读后感(十):最是人间真情味之苏东坡

  文:薇子

  自从下载了全民K歌之后,多年不唱歌的我又开始找出之前比较熟悉的老歌其中有一首诗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邓丽君小姐,把这首很有名的宋词变成了一首歌曲,并且传唱了很久,至今,每逢中秋节的时候,人们也都会唱起这首歌。 第一次听到这首词的时候是在中学时代的课本上,当时觉得词很美,词人借中秋节写作课这首词,兄弟没有办法在中秋佳节团聚,借由这首词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这首词可以看出来,对于兄弟的思念。对于家人远在千里之外,却能共赏一轮明月的慰藉。据说苏轼和他的弟弟在任职的时候,两个人所在的地方也是相距很近的,每隔一段时间,兄弟两就会在一起团聚。

  《苏东坡 最是人间真情味》是由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关于苏轼的生平的历史也都在作者江晓英的笔下呈现出来。

  他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苏轼;

  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

  他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苏轼;

  还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

  历史书上,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著名的词人,诗人。他所代表的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三父子中成就最高分一位。政治上因为性格耿直而遭到排挤,被贬官外调的时候,在当地为官公正,也做了很多的诗作。

  为了学习,他抄写了三遍《汉书》,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把书籍都透彻,每一次都有更深刻的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估计就是这个道理吧。

  苏东坡在唐宋八大家里是不同的,他还是个“吃货”,虽然被贬在外做官,对于美食的追求却丝毫没有减少。而且美食还被写到了诗作里,“不辞长做岭南人”就是对于荔枝的美味的评价。

  《苏东坡 最是人间真情味》还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从出身背景到成长学习,求学之路,为官之道等等多个方面,全方位的了解苏东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