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21 01:01: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读后感摘抄

  《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是一本由曾国藩著作,线装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6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读后感(一):勤与恒的营养价值

  《曾国藩家书》有很多种版本,以前读过一些版本都是按照家书的内容加以分类,大体上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等多个版本,但实际上那样的归类我觉得还是有纰漏的,因为无法按照时间排序,我们就无法了解到曾国藩整个人生历程的细节变化。线装书局出版的版本,是各版本中影响最大的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甚至把曾国藩家人的来信都按照内容关系,排入到对应的家书位置,从而形成呼应,成为有机的整体。

  《曾文正公家书》分为上下两册,读过之后让我对曾国藩的人生经历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首先内容一点也不做作,将真挚的感情通过文字完美呈现,让我能感受到曾国藩是如何从默默无闻的贫民百姓,成为清廷大员的,书写家书的过程,实际也是他在学问、道德、为人处事不断积累、不断进取的过程。曾国藩在家书中渗透出很强的孝道,他提倡读书最重要的是立德,而立德最重要的就是孝道。不管是给父亲的家书,还是给兄弟的信,他都将修心立德体现的淋漓尽致。曾国藩为官多年一直清廉,家书中既有对长辈的照顾与关心,也有对后辈的鼓励与教导。

  一个人要成就大事,就必须做到勤与恒。曾国藩在书信中能非常深刻传递自己的思想,跟他自己不断学习,每天坚持做文、记日记等,有很大关系。在这些家书中,几乎有很多篇都是相似的内容,有的是告知曾国藩自己的近况,有的是询问家事,再有就是对兄弟的教导。这套书读起来不用一气呵成,当你静下心来反复阅读之后,甚至可以加记笔记,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就会汲取很多的营养。

  文/阿晨

  《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读后感(二):值得一读的经典

  曾国藩的《家书》,堪称治国齐家修身养性的宝典。该书中记录了他与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往,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他的家书所体现的精神,百年来经久不衰。不仅体现了他个人智慧及百折不挠的湖南霸蛮精神,也体现了曾家良好的家风。他的子女也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观念。曾国藩的后人中,出了很多杰出人才。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良好的家风可以光耀门楣,而负面的家风可以毁掉几代人。

  端午节三天长假,追完了电视剧《破冰行动》。中国的宗族观念源远流长,家族的兴衰荣辱比个人的生命更重要。制毒村有强烈的宗族观念,带来了剽悍的民风。村长林耀东,市人大代表。他的观念中,他带领了全村人致富,让老有所养少有所依;兴建学校,让村民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他不光控制了当地的毒品生意,也控制了村民的思想。以华丽的人大代表、慈善家为外衣,无视国法法纪的威严,无视无数吸毒家庭的破碎,无视无数健康身体遭受摧残,无视制毒垃圾对环保的破坏,编织了一座“家家制毒”的堡垒。更加荒谬的是,最后要交货2吨冰毒时竟以“祭祖”家家户户要烧猪肉来掩盖制毒散发的气味。

  对比之下,越显家风之重要。感叹!

  《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读后感(三):以信入手,解读曾公---评《曾文亚公家书》

  曾国藩,这是一位被今世之人归为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的不平凡之人。然而他却同样也是用人生经历告知他人:“一个资质平平的普通人,也能够通过努力成就大事业” 深刻道理的人。对于这样一个有着不同凡响作为,却又普通的矛盾古人,我想很多的人会他充满着好奇。

  尽管我们不可能再次和这位古人有着面对面的交流,但是他曾经遗留下的无数书信文字却用某个侧面娓娓剖析着他这样一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曾文亚公家书(往来版)》引领着我走入曾国藩的精神世界。品味他的为修身教子之道,明了着他如何由普通变成出色的缘由所在。

  手捧着这套上下两册的读本,我其实最初还是对这套丛书的深入阅读颇有压力。毕竟,我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读者不一定有能力和水平去解读已经跨越这么长时间的古文版本形式的文章了。尤其这里还是基于书信的形式加以表达和分享,我着实对精准地文字内容把握感到有点担心。翻看的过程中,我其实还是不断地消除着阅读难以理解的顾虑。本套丛书的编者其实早已经有心地为类似于我这样的读者在编辑书册时有了一番考量。它不仅确保着我对曾国藩选编的书信的了解认知,更是引导着我以书信入手,进一步解读他的所思所想和所感。有别于今日便捷的手机网络交流,文字形式下的书信其实更可以充分地,饱含着诸多思量的讯息进行深层次的分享。

  开篇之初,这套书册的出版说明有条不紊地向读者们交代了这一版本的源起出处。因为这套书册选择的底本是曾国藩家属各版本中影响最大的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属》,所以读者们无疑可以分享到更为权威的,篇目得当的家书内容。虽然汇总的家书有不同的收件人,我觉得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这套书的阅读理解和紧密串联。事实上,本套丛书之中安排的曾国藩书信更配合着曾国藩家人的来信回复。如此有机的整体串联无疑方便我们的对应理解和把握信中提及事件的领悟。通篇的翻阅,我觉得书中选取的家书篇幅其实都并不是很长。但是我却在这些简短的家书信件之中看到了曾国藩的待人接物之道。透过这些信件,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曾国藩的世界。从人际琐事到家庭生计,从修业之道到经邦纬国之道的阐发-----

  家书之中有文章,深入浅出看曾国藩。

  读着《曾文亚公家书》,我其实还比较有趣地赏鉴到了古人的书信体路。这是一种完全有别于时下的书信格式作品。如此有着古文调调下的书信阅读带给了我全新的阅读感受。

  ���6.�

  《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读后感(四):朋友,这是你丢的东西吗?——读《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

  朋友,这是你丢的东西吗?——读《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

  孩子想做一件事,家长不允许,然后孩子以“那我***”来威胁,这样的“戏码”,在当今生活中好像发生的越来越频繁。从幼儿园小朋友的“那我就不喝粥/那我就把你的母亲节礼物扔了”,到中学生“那我就不上学/那我就离家出走”,甚至还有很多比这些还另家长吃惊的事情。

  家人之间,亲朋之间,应该有更好的沟通方式,而不应让“威胁”成为习惯。读《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礼”。古人学礼,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展现在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对客人,甚至家人间,对自己最亲近的人。曾国藩家书,那些父母兄弟之间的书信,读起来让人感觉特别舒服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讲礼,虽然“跪禀”、“敬禀”、“谨禀”等词在现如今不常用了,但是尊重他人是起码的礼貌。每个人都不应该把别人对自己的好当作理所当然。感恩之心不能忘。

  比如书中有曾国藩给叔父的一封信,大概内容是叔叔为他办了件事,他回信感谢,“侄谨率弟国荃南望拜谢,感抃难名”。试想每个人都能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那人际关系定会好很多。

  此次《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分上下两册,以传忠书局刻本为底稿,它是由曾国藩弟子李鸿章、李瀚章等编辑刊刻的,很有权威。再者之所以叫往来版,也就是有父母兄弟的来信和回信做呼应,这样使得事件的来龙去脉更清晰,感受到的人物形象也更为立体。

  除此之外,曾国藩家书之所以有众多版本流传这么多年,与他的普世价值观是分不开的。曾国藩以自己数十年为官和统帅军队的经验做总结,给后人的为人处世留下了不少大智慧。

  作为兄长,曾国藩一直以身作则,并一直督促弟弟们读书。他提出“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他希望诸位弟弟读书有精进,并一直为弟弟们的功课做批阅。对于有恒二字,曾国藩虽事务繁忙,但仍然每天有计划的学习,比如临字帖、抄书、读书。不仅如此,他还要求自己“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可以说非常律己了。

  以礼待人,严于律己,处事有恒,如此种种,或许都是我们日渐丢失的宝贝。此外,在《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书中,曾国藩对于养生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一直奉行着。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对于在当今社会,以工作繁忙甚至耽于游乐而不吃饭、不知保养身体的人来说也值得学习。

  《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读后感(五):言传身教

  本书主要是曾国藩与长子曽纪泽的往来书信,特别好的是一些书信,还附录上了家训的书信原稿照片,能够欣赏一下,书法作品也是很赞的。让书信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同时,没有编者的解读,这样可以看得很痛快,都是原滋原味的内容。家训中,有一些是有互动的,有来有回的,让人物之间的对话,更加的有画面感,真实的感受到,当时,父子之间的感情和对一些内容的看法,让人物也更加的鲜活,充满了情感。

  感觉每一封书信中,都有很多的至理名,短短几个字总结的精炼和富有深意。不求为官多大,但求读书明理,在曾国藩看来,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人半天,并不是你想就可以,但是,有一件事,必须是要自己想,那就是作圣贤,不由天命定。身居高官,却能够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被利益所驱使。

  “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以,皆宜有始有终”对待读书、练字,亦是如此。曾国藩本身也一直在学习,在读书。在家训中,与孩子交流沟通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让孩子领悟,并让他们自己感受和理解到的回馈给他。给孩子一个推荐和引导。同时,也让孩子汇报学习情况,高度关注,孩子们的读书情况。

  家训是一个精神的认同感。每个家庭的环境不一样,对事物的理解也不一样。书香世家,对读书和学习的传承,自然是放在首位。现在的社会也是一样,越是富有的家庭,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根本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纨绔子弟,他们会成为精英中的精英。从小会学习各种知识,或许他们的学习更多的是丰富内心,开拓眼界,而不是我们普通人,为了应试,为了走独木桥。

  前一段,看到一段话,孩子的起跑线是父母,父母能够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能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方向,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选择。所以,父母的责任非常重大,父母的三观正,孩子才会正。父母可以给孩子物质方面的东西,但是,学习是要靠自己去学的。

  对于我自己而言,现在越发觉得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已经步入中年,也开始有了中年危机,想在职场中,有所增进,真的是要不断的修炼内功。不是输给别人,而是输给自己的惰性。只有考试在即,才能安静下来,抓紧学习。平时,总会懈怠。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孩子的榜样,我希望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看到一个努力向上,不断学习,有时追求的妈妈,我把对孩子的希望,先在自己身上实现,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生硬的说教。再好的家训,如果自己做不到,也没有办法做到传承。家里的每个人都去认真地做,让家训深入到骨髓,变成日常,才能传承下去。

  《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读后感(六):不一样的家书之《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

  lue编辑

  曾国藩,原名曾子诚,字伯涵,号涤生。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曾国藩在晚清政坛上占据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曾国藩的发家可以说与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太平天国运动密不可分。但是曾国藩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知道最后太平天国最终是被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所灭。但是在与太平军对抗的过程中,曾国藩也曾经被逼的差点自杀。

  曾国藩经历了沉沉浮浮之后,最后竟然在取得最后的辉煌成就之后选择自释兵权,最后成功避免了功高震主的不利局面,能够得以安度晚年。曾国藩这一生的经历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这其中最为有名的研究资料无疑就是曾国藩与自己家人亲信来往的书信,这些书信汇编而成为家书的经典代表集——《曾国藩家书》,相信不少读者已经拜读过。

  今天带来的这套由线装书局推出的《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的底本选择的是影响最大的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不了解的读者可以自行在网上搜寻),并且还参考了其他的文献。

  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仅仅只是收录了曾国藩本人的书信,更是将曾国藩书信的由来——家人或亲信的来信内容——也原文再现,这样就使的读者可以更为系统掌握曾国藩回信中的字字珠玑。

  曾国藩与亲友之间的来往书信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大思想瑰宝,相信我们通过本书版本的阅读,对于曾国藩家书中的内容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我和眼前的你也能够学习到曾国藩为人处世中的睿智一面。

  《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读后感(七):我们与他们的差距

  曾文正公的书尤其是家书有很多个版本,光是我自己的书柜里就已经收藏了三套,但是我看到线装书局出版社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买了一套。

  买完不仅感慨,还是线装书局比较牛啊,没有中信出版社的过度包装,封面是个软皮,很方便携带,比普通出版社的颜值高了很多个level。

  这套书比起前几个版本,更显文艺小清新一些,封面颜色亮丽,前言很吸引眼球:“曾国藩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为国家长育人才,固不止于教育子弟之一端,但最能体现曾国藩事功本于学问。”感觉这书男女老少皆宜^_^。

  除去封面,内容基本属于以前大学时的教科书感觉,仿佛已经穿越到大四上古文选修课的时候,知了在窗外叫着,老教授在讲台前讲着,所有人昏昏欲睡,多么美妙的时光,然而已经一去不复还了。

  这个版本的排版很清晰,基本一页一篇,很适合饭后或者午休时每日一读,编辑非常细心,每页的边上空白处还可以写心得感悟,这也可以当做日记本。

  其实很多人觉得买这种书没有必要,网上下载看一下或者偶尔作为工具书翻一翻就好,但是我不这么认为。

  这书我依然是用作用平时修身养性之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用途是可以用来练字,不管是硬笔还是软笔书法,写这些家书家训远比那些悲风伤月的古诗词要来的好。

  我父亲平时喜欢写写书法,他上次翻了一下,说以后可以每天选一首来写,一来可以平心静气,二来也可以了解古时候的家风家训,这不是很好吗?

  当时听了,我二话不说又买了一套,父女俩一起阅读一起写,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古言的译文都在正文的反面,对一些喜欢文言文的读者来说,他们不必去看译文,只阅读简短的正文即可,也很适合研究生阅读研究。其实《家书》的每一篇正文都不会太长,字字玑珠,读完再去看译文,基本就对这篇文章理解得很透彻了。

  前段时间我侄女过来做客,翻起这本曾国藩家书,说这个书我们老师推荐过,我倍感汗颜,小学生现在都已经学这么深奥了?不过她从小就在民办小学念书,语文功底很好,是应该另当别论的,所以读起来没有任何压力。

  所以,我们成年人更要抓紧学习,否则以后跟小朋友都没有共同话题啦,我相信阅读完两本书对文言文和古文都会有一番新的体会。

  《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读后感(八):往来于时光岁月里

  我一直对磨砂封面情有独钟,看到这本书时,虽然家里还有很多书没读完,却还是没忍住在京东又下了一单,每次下完单都想剁手嘤嘤嘤。

  我是京东的铁粉老顾客plus会员,一般看到好看的书不用凑邮费就可以免费送到家,年费也不贵,又快又便利,上午下单,下午以火箭的速度送了过来,态度也很好,相比起实体书店,简直是享受般的服务,先给京东物流点个赞。

  其实我觉得一本书好不好不只是内容,字形的排版、书的质量都非常有讲究,同样的内容也许不同出版社发行的书,有的版本销售一空,有的版本却扔角落里积满灰尘,连翻看的欲望都没有,这就是大问题。

  这也是我很喜欢按出版社来购买图书的原因,像线装书局或者商务印书馆这样的大出版社品质是可以保证的。而且可以看到,这套书非常有代表性,是由专业的美工来设计的,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通常不喜欢排版杂乱的书,用我们业内的话来说,这会破坏一本书的“书魂”。

  以前很多人不了解谁是曾文公正,其实文正是中国古代谥号,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放在我们现在,妥妥是个牛蛙。

  关于书本,以我专业工作角度来看,曾文正公家书太厚,分成上下册是可以的,而且包装成让人很想阅读的畅销书版面,这首先就是一大卖点,相信购买的读者都会将它小心翻阅,妥善保存,等待升值。

  我最喜欢的事情,是忙完手头的工作后,下午带着笔记本去附近的公园占个小座位,点杯咖啡,开始惬意地码字。亦或者闲暇之余,兜里揣上一本大小适宜的文集坐在草坪上晒着阳光,细细的品读一篇,这对我来说是个莫大的享受,偶尔放松一下不是更有利于工作吗?而且现在的纸媒价格也实惠,何乐而不为呢?

  看一下本书内容,基本都是独立的书信来往,有趣的是,能够以上帝视角看到信件主人的有来有去,颇有意思,就像在偷窥日记一样。先不去谈整理这些书信要有多费工夫。光是看这些家书家训,就觉得意味深长。

  不能剧透太多,我觉得还是需要每位读者用心去读,别看网上的书评或者读后感,那会影响你的评价。

  《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读后感(九):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读过《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的人,会觉得这套书是最好的一个版本、最真实的一个体现,但它的丰富内容不是其他家庭信可以比较,是极其微不足道但几乎全包阔,谈修养,谈论家务,谈军事,谈论阅读、讨论作为一个官员,讨论生命…然而,我并不打算在这里介绍它的全面内容,但我想介绍曾国藩作为一个实践者的态度。道光十一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改号为“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也就是说,曾国藩下定决心要与过去彻底决裂,摆脱过去所有的坏习惯,从而成为一个全新的我,一种重生的感觉。他在信中多次写道:“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比如就读书而言,他一直倡导“读书不二”,主张“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虽说“读书不二”这个方法并不一定所有的书,但重点在于如何坚持专注做某一件事。不仅读书,在品行方面不断的修炼。

  曾国藩小的时候,他的思想是不宽容的,不豁达的。他不是一个机智或沉着的人;他浮躁,常与人相争,但而后他反躬自省,时时谨敕。他在家书中这样写道:“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的家书和日记中常坦言自己的过错,并不断约束自己,要“不二过”。经过几十年的修炼,曾国藩也终从鲁莽的少年成为“立德”之人。从一个笨小孩成长为一个圣人,曾国藩的诀窍在“有恒”、在“不间断”。虽然天资愚钝,但他能抱朴守拙。“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若比作武功,我以为正对应“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境界。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讲,即“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他的家书多次提到祖父曾玉屏的家训。从世故、政治事务、保持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的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作风。曾国藩坚持训练弟弟们读书,做一个好人,让我印象深刻。咸丰帝八年元月,曾国藩写信给弟弟曾国荃,说做人要诚实。曾国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诚实的,只是因为沧桑看得多,阅历多,有时或多或少带着一点机巧权变,所以自己学坏了。事实上,他补充道,当变革的艺术并不总是那么唾手可得的时候,让人们徒劳地笑又有什么用呢?他反思自己,认为“把自己诚实的本性还原到真实的面目,恢复内在的本性”更好,因为智者首先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争取平等。他劝弟弟尽快恢复到老老实实的本性,不要走权变的那条路,它会越来越卑微。他认为即使别人对你很狡诈,你仍然对对他很真诚和诚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别人的意见会被消除。千百年来的功过不说,但是,以上文字的内涵我想任何人都会被它打动。这个家庭格言,这个教学。

  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伟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曾国藩并不是一个伟人,但这些谆谆教诲揭示他的内在修养。当我深入阅读,不禁被感动了,所以想要读很多遍。直到深入到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衡量自己的尺度。做老实人,真的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我现在才越发想的深入了,因为曾国藩的家书,我想我会受此家训,思考得更长久。

  《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读后感(十):《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是最好的版本

  曾国藩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他的一生堪称读书人的典范。其谥号“文正”,这是古代对文臣最高的赞誉。

  以中人之资,文事武功能够如此超绝,赖于他一生独特的治学修身之道。

  众所周知,曾国藩的天赋并不出众,甚至有些笨拙,最后却取得了超人一等的成就,靠的正是那最脚踏实地的笨功夫,他一生坚守尚“拙”这个独特的人生哲学。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总之,曾国藩的人生智慧概括起来就是以拙胜巧,无论是做学问、做官,还是打仗,曾国藩都不是那种头脑很灵活的人。他做事永远都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用别人看不上眼的笨法子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曾国藩的一生经历也颇多坎坷,但每当他在无比艰难的险境中挣扎之时,他从不沮丧,也从不绝望,他始终信奉的就是坚持与毅力。这种身处逆境,咬牙坚守,也是他一次次取得最终胜利的法宝。他一生的忍辱负重、意志坚定,并且位极人臣,取得巨大成功,充满了励志色彩,非常值得学习。

  曾国藩不光是自我约束,还严格要求家人、孩子,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教给他们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方法。由于常年在外为官,教育都是以书信往来的方式进行的。这些教育思想,不光是影响了他的子孙后代,直到今天,曾家后代名人辈出。他的家书、家训一经刊刻,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今天,他的思想已经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认为曾国藩是“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不仅成就事功,其思想也影响社会。他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也说“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

  曾国藩特殊的人生历练,使他给我们留下来很多的人生格言: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勤苦俭约,未有不兴。 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

  所以,一直以来,《曾文正公家书》反复刊印,版本众多,不难见到。但这次线装书局独辟蹊径,选择了影响最大、最权威的传忠书局刻本为底本,汇入了家人的来信213封,变成了家书的“往来版”。 因为书信本身不是单一的单向表达,而是来往互动的。这次线装书局不是机械地把去信来信堆在一起,而是经过精心研究,把家人来信和曾国藩的家书按内容关系穿插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表达语境,非常方便读者了解某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读者对曾国藩及其家人形象就有了一个丰富立体的了解。

  编排体例也非常精当。线装书局,以出版国学典籍、社科专著、诗词书画、史志年鉴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值得信赖。

  到目前为止,这是我见过《曾文正公家书》最好的版本了。线装书局,善莫大焉!

  窃以为,若对一些生僻字加以音义注释,则更臻完美。另外,活动封面阅读不方便,还是喜欢同期出版的《曾文正公家训》那种固定的封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曾文正公家书(往来版)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