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家书》是一本由(清)曾国藩 著 / (清)李瀚章 编撰 / (清)李鸿章 校刊著作,中国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文正公家书》读后感(一):书有之内有之外
让我不禁联想起曹操的临终遗言,中国古人好像事无巨细都特别认真,从一个点出发慢慢覆盖到面,然后形成一个人的格局。然而,曾公是成功的,作为遗训的文字是闪光的,但是他的后人能践行吗?不见得。关键一本书还是要看谁去读他!懂一本书真的很难,尤其是曾公这种古代大员兼育人明哲,按照书本上去做难免碰壁。书之外有他不能言之语,用它指导生活还要结合时代的特点。
《曾文正公家书》读后感(二):所见最佳版本
相比市面充斥的类似“盗版”质量,强之多多,用纸装帧都不错,排版也疏朗,利于阅读,家训小巧玲珑,方便随身携带,尚未发现错字。
书前有曾公家人简介,及年龄和家书写作日期的对照表,非常用心。
横简确实有些可惜,不知封面的那个木刻版“书”字是从哪找来的字体,多少有点不伦不类~
《曾文正公家书》读后感(三):何为圣,何为人
官至高位而仍需借钱度日,尤其举世贪者多矣;离家到京十余年不能还家,看家老人离世,苦矣;时时读书,与战亦不辍,后毛与之像;保举下属,成大功名者一人不可成,独苗不可参天,众树乃可成林;军事思想多矣,毛的军事思想游击战、活兵、轻兵、重兵、捻军的疲军,毛多习之,毛且推崇湘军胡林翼;重男轻女思想太重,夫人及四女在近500页提及之处无几;自概求缺思想我辈多读之。但书不可读死,若全照书中学之,很有可能成一迂人,我们仅见书中意而未闻书外意,我们读了稳、谦、孝、敬、忠,而不知谋、刚、狠、杀。人非圣贤,往而习之,虽近伪视奸,然久之,半圣也,然恒之,教化既成。
《曾文正公家书》读后感(四):“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往今来的文人,流于口头的太多了,或者空言大志,空讲道理,或者郁郁不得志,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真正能够讲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成功指导实践的人着实不多,能够真正把所学用于经世济用的不多,能够真正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务实文人不多,曾国藩算一个,为数不多的一个。做翰林时期的曾国藩也曾经指点江山,愤世嫉俗。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清廷各个职能部门都走了遍,作为文人又亲自带兵。充分意识到技术革命的威力,亲力亲为地开办军工,介绍外部世界的先进技术,既不同于那些只顾享乐的王公贵族,又有异于只顾高谈阔论的“清流”,这在当时的清廷是极为难得的。 《曾文正公家书》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点。
《曾文正公家书》读后感(五):立功立德立言
花了两周的时间读完了家书,家训还在阅读中。由于家信中有很多记述日常生活的内容,看的速度比较快,只是略做了一点笔记。
总而言之,这本书称的上是一本很不错的书,想必女孩子很难将这本书读下去,同时,这本书也不是写给儿童看的,感觉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写给青年的,写给那些马上就要走上工作岗位和马上就要组建家庭的人。我在读这本书的同时,看观看了《百家讲坛》中的一个关于曾国藩的节目,两者合起来很是受用。文正公用最简单的语言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伟大人格的形成,在中国从来不缺少穷人,也从来不缺少有钱人,可是时至今日我们发现自己正在慢慢地丢掉一样东西,正在丢掉一个自古便伴随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曾文正公家书》读后感(六):读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
室友强哥和我聊起他公司一同事,当年中科大毕业来公司后,沉沦平常,让人可惜的很。身为中国美院教授,西冷印社成员的父亲自然也很急,便给儿子买了两本书《菜根谭》和《曾国藩家书》,让儿子读。好像他儿子后来也没怎么看,我听舍友这么一说便两本都买了来,才发现西冷印社中人选书都选的这么好,书早都已经看完两遍,可还是无法忘怀,这学期开学便每夜重读曾国藩家书,与强哥卧床夜聊说毕业后守着这两本书便差不多了,他便也拿我的菜根谭读,读的放不下;于是每夜我看曾国藩,他看菜根谭,我忘掉了毕业的焦虑,他则忘了公司的压力,欣然一梦。。。。。。
读书期间,数次为曾文正流泪
为他跪安父母,叔父母,星冈公之孝
为他哭温弟,季弟之死
为他这最后一页赞成纪鸿过继一子给纪鸿
。。。。。。
父母之爱子,父母之教子,父母之责子;曾文正家书是通过平实日常生活一种亲历的“以身作则”的方式教人进德修业,胜于那些格言律条。十天以来高密度的阅读让我陪你走过了一生,而这本书会让你常伴我的余生。
曾文正。
《曾文正公家书》读后感(七):原来曾国藩也静坐
前两天朋友在电视上无意中看到了《百家讲坛》在讲曾国藩,原来曾国藩也静坐。“唐鉴提一个方法,果然拯救了他(曾国藩)。说起来一个字,但是操作性强。静。唐鉴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工夫要紧。”静不下来,一切都是空的。问题在浮,静下来才有改过的可能。”
曾国藩之养生六事: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时,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载于曾文正公同治十年十月家书」
渠言:舍静坐更无下手处,能静坐而天下之能事毕矣。…又言:心与气总拆不开,心微浮,则气浮矣;气散,则心亦散矣。此即孟子所谓"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
每天无论如何忙碌,总须略微抽一点时间出来,或静坐,或瞌睡,或散步,火(思虑、焦虑的气)不动,那么水(令身体保持镇静的气)就能够得到保养了。——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
修身十二条:一 持身敬肃。二 静坐养性。三 早早起床。四 读书专一。五 阅读史书。六 说话谨慎。七,保养真气。八 爱护身体。九 每天都应获知新学问。十每月不可荒疏旧技能。十一 写字。十二 夜晚不出屋门。
《曾文正公家书》读后感(八):前十页的感想
刚刚看到了前十页,要吐槽的东西就觉得积攒不住了
1,这本日记开始于曾国藩进京服官,作为一个科举如意的人,这时的曾国藩应该是翰林院的庶吉士了。查了百科原来所谓的庶吉士实不是一般般的角色。这是在皇帝自己主持的考试中胜出者里面,再优选的人员。对于那些阅人无数、目光如炬的老官员们,选择庶吉士就是在为自己寻找接班人和后继的力量。所以庶吉士老早就进入了帝国决策圈子里人士的视线。而庶吉士的主要职责就是学习。
2,初任京官生活的不易。在这最初的几篇里曾多次提到了借钱度日的问题,如声明没有能力再给家里寄钱。如过年的费用还是借贷而来。如期待炭敬以解生活困难。如家中欠账于进京服官方才全部还清。。。都说明一方面曾家的贫寒,另一方面也说明刚刚走上仕途的曾国藩生活的不易。
3,十分关注同乡在京为官者。曾在书信里面多次提到了湖南在京为官的人员并有意结交。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同乡是十分重要的人脉资源,初入京城的曾国藩如果能得到同乡京官的帮助,无疑对于举目无亲的曾有着莫大的好处。
4,书信内容真实可信,写这些信的时候曾只是年近而立的初入仕途的小京官,除了拥有未来以来似乎没有其他重要的资源。曾出身寒微所以没有雄厚政治背景,任职清闲也没有重权在手。所以写下这些家信的时候,所在意者当在疏通亲情,绝非意欲借此已扬名,且家信所言多生活琐事又以它事间杂。所以既不需做伪又无意做伪
5,清朝人的生活实录。曾或许不曾想到,其当日所写的家信无意之中却真实的记录了清朝人的生活状态,例如其中钱以千计,银以两论,物之价格,私塾老师的工资,仆人丫鬟的选择等等,都为我们展示了当时人们鲜活的生活状态。读来让人感觉趣意盎然
6,说说书本身,纸质很好,排版很舒服,印刷业不错,买这个版本还是比较超值的。买了中国书店版的长短经和这本书,发现其近期出版的古籍质量还是非常之高的,论版本,装帧,纸质,排版,印刷都非常的不错,反倒是中华书局的一些古籍却让人惨不忍睹。看完这本对于书店出版社的出的全集也就有信心了,适时买套来看。
《曾文正公家书》读后感(九):曾文正公家書讀後
一、人這一輩子,榮辱成敗各安天命。相比別人而言,曾文正公是幸運的。但仔細分析,讀過此書之人就可以知道,這種幸運絕不是一種偶然。能夠身居高位,手握重兵,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在滿清搖搖欲墜的關口,巋然不動地將糜爛的天下親手輯安,使斯民稍得喘息的,是這位晚清第一人。究其原因和奧秘,盡在這本家書之中。無外乎儒家之本源,切實之躬行。
二、自三不朽成為士大夫至高之目標以來,鮮有能三者俱全,從家書中曾公不曾間斷之自省和嚴己寬人可知,斯人堪為三不朽。
三、人生在世,家庭、功業二者是為天平之兩端,亦鮮有能使天平平衡者,顧家而忘國,為國而棄家大有人在。然,文正公以身報國之際未曾有一日忘記桑梓之土,上至父叔輩的恭敬愛戴,中及鄉黨親舊的掛念照顧,下至子侄輩的拳拳愛護,都可在家書中隨時得見。尤為要者,對於父親八字口訣“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心心念念,未曾有一日忘懷,也未曾有一日不以此教育子弟。以封疆大吏之尊,而無時不有歸農之念,懷勤儉恬淡之心,難矣哉。大抵湘勇團練能無敵于東南半壁,驅掃太平軍數十百萬,原因蓋在此家庭之和,鄉黨之情。
四、人無完人,從家書的偶露崢嶸“既已帶兵,自以殺賊為志,何必以多殺人為悔?……斷無不力謀誅滅之理。”稍可見“曾剃頭”之手段,大抵亂世重典不得不為罷。
五、生逢亂世、哀世,有不得不為之事。書中之“人食人”,戰場戰死萬、千之數,亦可驚心,須知彼時距今不過百多年而已,吾民生存之多艱多可知矣。曾文正以保國衛道之宗旨興團練、修武備,以一書生之肩,擔天下存亡危急之重任,內聖外王,將儒家之最高品德發揮至極致。若以天下為棋盤,則縱橫捭闔間,文正公無乃乎頂級之國手,居安思危、招招連環,可為敬佩。
六、無人不老,亦無人不衰,最可感慨者乃在第十卷,與兄弟之家書處處透露出疲憊、無奈、失望之心緒,雖然一再以正心誠意互相打氣,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經過數十年的征戰和官場沉浮,哪怕是站在最頂峰的他也無可奈何地累了。隨著垂老之至,他不自禁地回首往事,昏黃燈光下,仿佛看到那偉岸身影慢慢地佝僂,記憶中曾經的百萬洪流隨風而逝,千秋功業萬載烈名不過是一番泡影。一直以來強調追尋的山間林下之悠遊,哪怕近在眼前了,可是卻擋不住時光的利劍,白髮蒼蒼,兒女成行,功成名就后,累了倦了,看到這人世間卻還多半是“吾所過之處,千里蕭條,民不聊生”,悲戚難以自抑。“諸事棘手,焦灼之際,未嘗不思遁入‘眼閉盒子’之中,昂然甘寢,萬事不視,或比今日人世差覺快樂……”悲苦至此,大抵是欲辨已忘言了。
七、我願常拜曾文正,學其處世,明其本心,習其心態,得其淡泊,揚其家風。
甲午 聆蟬居志于龍城
《曾文正公家书》读后感(十):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荐书|曾文正公家书
2016-05-15 空山 止思
曾国藩于吾辈最大的意义在于:一个资质平平的人,依靠自己超绝的意志力,可以达到的人生高度。
————《罗辑思维》
1、曾国藩其人
有副对联这样概括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一种最高理想境界。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曾写道,中国历史上真正能够做到“三不朽”的只有王阳明和曾国藩两人而已。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自宋至清千百余年间,得谥文正者凡24人。“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明清之际千百万为人臣者追求的最高目标。清代的谥号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类。
但曾国藩却并非天资聪颖之人。关于他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他少时背《岳阳楼记》,连背数遍仍不能记,直到屋梁上的小偷都已识记,忍无可忍,跳下房梁,背诵一遍,扬长而去。梁启超曾点评他说:“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挫。”然而,他却可成就大业,其因何在?这就不得不从他的这本家书说起。
2、关于本书
中国传世的家书家训颇丰,著名者有《诫子书》《颜氏家训》《诫兄子严敦书》《朱子家训》等。《曾文正公家书》亦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其内容之丰富非其他家书家训所能比,它极琐碎却几乎包罗万象,谈修身、谈持家、谈军事、谈读书、谈为官、谈做人……
但我在此并无意介绍它包罗万象的内容,我更想介绍的是曾国藩作为一个躬行者的态度。
道光十一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也就是说,曾国藩立志要和旧我划清界限,要改掉过去的种种恶习,从而成为新我,有一种浴火重生之意。
他在家书中多次写道“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比如就读书而言,他一直倡导“读书不二”,主张“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据唐诗戡所撰的《曾国藩治学之道》一文中介绍,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同治元年(1862年),他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他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虽说“读书不二”这个方法并不一定所有的书,但重点在于如何坚持专注做某一件事。
不仅读书,他在品行方面也不断坚持修养。曾国藩小时候心胸并不宽容豁达,睚眦之仇必报;亦非老练沉稳之人,稍有成功便沾沾自喜;心气浮躁,常与人争强好胜。但而后他反躬自省,时时谨敕。他在家书中这样写道:“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的家书和日记中常坦言自己的过错,并不断约束自己,要“不二过”。经过几十年的修炼,曾国藩也终从鲁莽的少年成为“立德”之人。
从一个笨小孩成长为一个圣人,曾国藩的诀窍在“有恒”、在“不间断”。虽然天资愚钝,但他能抱朴守拙。“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若比作武功,我以为正对应“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境界。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讲,即“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与君共勉。
3、摘抄
早起也,有恒也,重(稳重)也,三者皆尔最要之物。
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力思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一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尔。
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