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荆轲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2-20 02:57: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荆轲读后感精选

  《荆轲》是一本由高阳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荆轲》读后感(一):历史在悲剧处凝固

  著名历史小说作家的这本《荆轲》,以家喻户晓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为蓝本,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生动的演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智谋、有胆识、有情义的英雄刺客形象,读来既令人热血沸腾,又令人嗟叹不已。 大国之说以成其大,首先在地域之广大。春秋战国时期,如同今日之欧洲,各国皆强,然一盘散沙,不足为道。历史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是历史的大趋势。统一带来团结,统一凝聚力量,统一带来强大。 当今的中国,是统一之后的战国。中国之所以强大,在于我们有广阔的地域、甚远的纵深、丰富的资源、众多的人口。 荆轲,是中国历史大河中一个重要的注脚。 荆轲是愚昧的,他的愚昧在于逆历史大势而行,走了一条不可能成功的路。 荆轲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也在于逆历史大势而行,知其不可为而偏为之,欲以一己之力抵住历史大河的滔滔巨流。 这样的愚昧和这样的伟大,合成的是一部千古流传的动人心魄的悲剧。 所以,中国之所以强大,还在于我们有共通的民族性、有强大的精神力。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承中,我们不仅有孔子、老子这样的理论家,也有像荆轲这样的践行者。高阳的这部《荆轲》,就是以历史为骨架,以想象为血肉,以精神为灵魂,还原了一个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丰满的英雄形象——荆轲。 不管荆轲是怎样的英雄,但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着儿女情长的普通人。在国家危难之际,荆轲为家国大义,挺身而出,为国分忧,明知此去九死一生,却依旧奋不顾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怅惘。在高阳的小说中,荆轲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勇有谋的完整的人物,他既有着纵横捭阖的大智慧,也有着只身赴国难的大勇气。如果说,司马迁的《史记》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具有极强心理素质的传奇英雄,高阳的这部《荆轲》则让这个传奇英雄活灵活想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他着眼天下大势的独特眼光,面对秦王时的镇定果敢,刺杀秦王的勇猛无畏,让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一代刺客的耀眼光芒。作者以其高明的想象力和敏锐的历史感,赋予了人物独具特色的魅力,非常值得一读。

  《荆轲》读后感(二):历史在悲剧处凝固

  著名历史小说作家的这本《荆轲》,以家喻户晓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为蓝本,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生动的演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智谋、有胆识、有情义的英雄刺客形象,读来既令人热血沸腾,又令人嗟叹不已。 大国之说以成其大,首先在地域之广大。春秋战国时期,如同今日之欧洲,各国皆强,然一盘散沙,不足为道。历史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是历史的大趋势。统一带来团结,统一凝聚力量,统一带来强大。 当今的中国,是统一之后的战国。中国之所以强大,在于我们有广阔的地域、甚远的纵深、丰富的资源、众多的人口。 荆轲,是中国历史大河中一个重要的注脚。 荆轲是愚昧的,他的愚昧在于逆历史大势而行,走了一条不可能成功的路。 荆轲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也在于逆历史大势而行,知其不可为而偏为之,欲以一己之力抵住历史大河的滔滔巨流。 这样的愚昧和这样的伟大,合成的是一部千古流传的动人心魄的悲剧。 所以,中国之所以强大,还在于我们有共通的民族性、有强大的精神力。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承中,我们不仅有孔子、老子这样的理论家,也有像荆轲这样的践行者。高阳的这部《荆轲》,就是以历史为骨架,以想象为血肉,以精神为灵魂,还原了一个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丰满的英雄形象——荆轲。 不管荆轲是怎样的英雄,但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着儿女情长的普通人。在国家危难之际,荆轲为家国大义,挺身而出,为国分忧,明知此去九死一生,却依旧奋不顾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怅惘。在高阳的小说中,荆轲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勇有谋的完整的人物,他既有着纵横捭阖的大智慧,也有着只身赴国难的大勇气。如果说,司马迁的《史记》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具有极强心理素质的传奇英雄,高阳的这部《荆轲》则让这个传奇英雄活灵活想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他着眼天下大势的独特眼光,面对秦王时的镇定果敢,刺杀秦王的勇猛无畏,让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一代刺客的耀眼光芒。作者以其高明的想象力和敏锐的历史感,赋予了人物独具特色的魅力,非常值得一读。

  《荆轲》读后感(三):《荆轲》一个知道自己将要在秋天死去的人如何成为青史留名的名士

  值得入小说的历史人物,大抵不外圣君、贤相、良将、高僧,名士、美人六者。荆轲可以归入名士一类。

  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的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全文共计1340字。高阳所著《荆轲》共计三十八万字。以1340字的历史文献为基础,结合其他历史文献,加上合理的想像与演绎,高洋以小说的形式重现了公元前227年荆柯刺秦前一年中荆轲的生活。

  日益强大的秦国开始一个一个蚕食其他诸侯国的时,坐以待毙显然不是一个好主意。已经灭国的荆轲投奔了燕太子丹,给出了上中下三个计策,其中联合其他诸侯国一致抗秦是荆轲心中的上策,而下策就是刺杀秦王赢政。

  燕太子丹选择了后面这个荆轲自己并不喜欢的决定。

  一个崇高的愿望和一句简单的诺言,荆轲就决定去刺杀秦王嬴政。

  为了这个目标他请来华夫人打造了见血封喉的匕首,借了樊于期的人头,带着秦舞阳一起去咸阳玩起了图穷匕见。

  这是一个自杀式的行动。不论成功与否,荆轲一行都不可能活着走出咸阳宫。

  也就是说荆轲答应了燕太子丹去行刺之后,他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将在那个秋天结束。

  这是一个颇有趣的情节设定。荆轲所有的行动也许意义非凡,可以救天下百姓,也可能毫无意义,因为一些都将与他无关。

  这也是荆轲之所以成为一个名士,成为一个青史留名的人。

  高阳先生的《荆轲》生动复现了荆轲刺秦这一历史事件前一年中荆轲在燕国的经历。与金庸先生笔下的张无忌一样,荆轲同样是一个颇有异性缘的男子汉。公主夷姞,几乎是萍水相逢又再相见的任姜,一心长相厮守的昭妫。

  荆轲就是历史小说版的的张无忌。

  夷姞,贵为公主,勇敢表露自己的感情。在知道了荆轲注定要马上死去的宿命后仍然义无反顾,像勇敢扑向火烛的花蝶一样投向荆轲的怀抱,然后在荆轲慷慨赴义的时候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样作一是为了大义,不影响荆轲的决心,又完成了与爱人同生共死的夙愿。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高阳先生的《荆轲》展现了有血有肉的名士荆轲,让人景仰。

  《荆轲》读后感(四):心中有剑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唐,骆宾王创作的这一首五言绝句,全诗笔调悲壮苍凉,诗的首句与次句一下子把人拉回到更为久远的过去,使得人忘却了骆宾王写此诗的本意,注意力竟然全放在了那个名叫“荆轲”的人身上。 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则是一个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的壮士的慷慨悲歌,这是一个英雄即将赴难而义无反顾的评价。 直到遇到高阳先生——高阳先生原名许晏骈,高阳乃是笔名,专擅历史小说,在中国历史小说界拥有很高的地位。直到拿起高阳先生所著的《荆轲》一书,一个有血有肉的荆轲终于完整的出现在面前。 高阳笔下,荆轲是一个拥有智谋,颇有见识,侠肝义胆的人。 荆轲认为自己有王佐之才,他投奔燕太子丹,并非只想成为一名衣食无忧的食客。他渴望着能够辅佐明主,成就霸业。被太子丹敬为上宾时,他为太子丹献出上、中、下三策。算得上是个颇为有见地的谋士。无奈,太子丹急于求成,选择了下策。因对太子怀有知遇之恩,因有田光的以死相荐,荆轲无法置身事外,从谋士到一个剑术并不高超的刺客的转变,荆轲又算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侠客吧。荆轲最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应该是他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面对何人,无论对手是强是弱,即便自己已经身处下风,仍能做到临阵不慌不乱。与盖聂论剑术时就是如此。这正是一个谋士,一个刺客最难得的品质。 易水送别,千古绝唱。明知将要赴死,偏要向秦行。需要的是怎样的决绝。 荆轲刺秦王失败了。表面看是败在秦舞阳的临阵退缩,但其实更是败在了燕太子丹的身上——不采取荆轲所荐上策,不耐心等待荆轲好友盖聂,选择了一个在市井中杀人的色厉内荏的助手。太子丹的没有远见,太子丹急切的复仇心态注定这次刺杀是要失败的。 所幸的是,荆轲刺秦,并未以秦王脱险,荆轲丧命结束。书末尾,张良说:“荆卿虽未成功,亦不算失败”“失败不足以令人气馁,杀身不足以令人畏惧”“越有人要反抗他”!荆轲成为世人心中的侠义英雄。 对于荆轲,史学家们亦有争议,百姓也有各自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而历史无法真实完整的重现在我们面前,荆轲到底是怎样的人,我们永远无法考证,说的清楚。但,荆轲如何,又有那样重要吗?或者还有必要争论纠结吗?所以,来点正能量不是更好吗?高阳就用他的历史知识,他精彩的文笔讲述了他心目中的荆轲。 你可以看看。

  《荆轲》读后感(五):云雾重重的历史,神采奕奕的人物 ——评《荆轲》中的小说演义

  正史与野史,有融会贯通的地方,也有泾渭分明的地方。历史学家有其专业的取舍,村野莽夫有其习性的选择。一人一面,千人千见。一部小说的优劣,应该交给大众与时间去评说。 故事的开篇是一场伪装的夜奔,曹操败走华容道那般的惊险,脱离危险的虎口之后,人物燕太子丹开始了复杂的心理活动。秦赵燕的历史开始了铺陈。 同为质子,燕太子丹和嬴政曾有一份惺惺相惜的友情。但是,当政治导致的权利天平开始倾斜的时候,两人先前的关系,早已化为泡影。也许是秦始皇嬴政是吕不韦儿子的身世污点被燕太子丹所知导致的,也许还有其他原因。 流动的叙述视角切换到荆轲身上,他也在远行,并无太明确的目的,只是凭直觉前去探寻剑道。此时的荆轲离刺杀秦王还有一段时空和心理的距离。在课本、史书及影视里,荆轲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代表,太概念化了,缺少一些有痛有痒有牵挂的血肉之情。这本书里,一个游伎,将荆轲还原到了平凡人。

  荆轲在铁匠铺与盖聂辩论剑道与士道,不逞凶斗勇,隐而远去。带着心中困惑,前去求教铸剑大师徐夫人。得解后,带着徐夫人的嘱托携物北上燕地。过易水入燕城,息止一场事端,得见田光。 田光,在燕国深有威望的一位长者,夜半虚前席与荆轲畅谈。有意搁置晚餐,更有意晾置他在旅社,再有意拒而不见。一而再地试探荆轲的胸襟。 荆轲自负有诸葛亮、姜子牙的抱负与雄心,不希望随别人的引荐而得到帝王的重用。权衡之下,把受托之事托于好友武平(一个因遭受非难而做了屠户的人,直肠子耿直心,与荆轲意气相投,一见便相见恨晚),策马而去。 离去没多远,高渐离驱马将他追回。再入田府,见得田光,互坦心迹,一切明朗。原来田光也是不愿意毛遂自荐的人。原来徐夫人托他转交的竹简是宝剑淬毒的秘方。 田光馈赠荆轲金钱,以等待燕王的重用。在此期间,燕赵大地风云突变,兵力强盛足以抗击秦军的赵国,被秦用反间计灭了国。唇亡齿寒,燕国这边深深地感到危机,燕太子丹忧国忧民,一场群力群智的救国行动就此展开。燕太子丹与荆轲,注定要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相遇。 如序言所说,该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有历史有戏说有人物的传神处。读来有疑,可去查考。读来会心,放声可笑。

  《荆轲》读后感(六):荆轲,一个没有自我的人。

  荆轲刺秦,图穷匕见。

  在荆轲走上这条路,从开始的不参与,到后来的在所不辞,这里面有两个人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个是田光。如果没有田光,荆轲的命运有可能改写。

  荆轲拿着徐夫人给的信物—铸剑淬毒的方子,从邯郸到燕国,原本是为献给燕太子丹的,这是太子丹最最想要得到的。

  可是荆轲并不想用这个抠门转,他太高傲了。谋士们都想用策论引起关注。如果太子丹真心的广招贤士,他想要人才,荆轲又有才学,是一定能被吸引的。

  可是荆轲,没有引起太子丹的注意,倒是被田光注意了。田光是太子丹都太傅鞠武的总角之交。很多计策都是田光告诉鞠武,太子丹采纳的。

  但是太子丹太高高在上了,他并没有礼贤下士,也没有去亲自求教拜访田光,所以田光也不想屈尊。

  但是时局不同了,秦灭赵,燕岌岌可危。田光很想为国谋长远。鞠武将田光的想法告诉太子丹,太子丹亲自到田府求教,处处尊重田光,奉为座上宾。

  所有人都知道田光,呗重用了。可是太子丹对田光有疑虑,田光为了表忠心,也为了让荆轲被太子丹完全信服,所以田光以刀自刎。

  荆轲背负田光的恩情,到了太子丹身边,被奉为上卿,所有礼数均为最高的。这让荆轲心里惶恐。

  他为太子丹献计,上中下三个。最终,荆轲认为的下策,被太子丹当成上策。这就是两个人的分歧。可是太子丹并不说明,只是好吃好喝的招待。

  这让荆轲很是不安。可是又别无他法。在宫中的时候很多,偶然一次听到琴声。

  原来是公主在抚琴。公主是性情中人,在她生日的时候,居然跑到荆轲的住处多清净。荆轲的住处曾是一处行宫,公主小时候住过。

  公主对荆轲的住处很有感触,在院子里指指点点,那里种树,哪里修河,嫣然女主人的样子。

  荆轲看在眼里,爱在心里,可是又不能说,也不能爱。

  为了爱人他愿意拿命一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刺秦王失败,荆轲玉石俱焚。荆轲名垂千古,可是还是伤了爱他的人的心。

  其实荆轲是完全可以不去的,他以献计,也可以离去。可是对于太子丹的各种做法,看似推心置腹,实则另有所图。荆轲可以转身离去,太子丹也非明主。可是他为了田光,为了实现田光的遗愿,壮大燕国,所以他没有离开。

  荆轲的一生,很多选择是失去自我的。他不敢把任何的情感表现出来,很多时候都是隐忍,这让我们看到一个谋士的心里活动。

  他们喜怒不形于色,他们从来没有自我,都是为家国大义而生而死。

  荆轲,这样做没有对或不对,他名留史册,可是爱惜他的人,比如公主确实痛苦的。

  人到底要为别人活,还是为自己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没有对错,只有结果。

  《荆轲》读后感(七):荆轲当之无愧的真英雄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前后,那时候的各个列国出现了很多英雄人物,这其中荆轲就是一个代表人物,“荆轲刺秦”也是一个很有名的历史典故,虽然我们都知道荆轲最后没有刺杀成功秦始皇,但荆轲的名字却永垂青史。 “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太子丹,高渐离,武平等众人送别荆轲时,荆轲慷慨激昂,唱的一首悲壮歌。明知刺杀秦王,是去送死,明知没有结果,却还是为了一起去刺杀秦王,可见当时的状态是一种何等的悲凉。 高阳,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字雁冰,浙江杭州人,出身于钱塘望族。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巨匠,因其受欢迎范围之广,素有“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之说,可见其地位之高。 燕国太子丹,从小就被当作人质囚禁在赵国后,后来又被秦始皇囚禁,几经周折硬,燕国太子丹终于摆脱秦始皇嬴政平安回到燕国。但是他对秦始皇嬴政的仇恨却日益增多,回到燕国以后的燕子丹,一门心思想着怎么刺杀秦王报仇,他礼贤下士广接一些英勇武士,目的就是培养武士去刺杀秦王。 荆轲卫国人,他是一个内敛稳重的人,有勇有谋,才华横溢。国破家亡以后就四处流浪,寻找开明的君主辅佐。在四处流浪的途中,听朋友说燕国太子丹礼贤下士,像是一位仁义的太子,准备去投靠他。 太子丹确实是一个仁义的太子,能够礼贤下士,初次见到荆轲以后,就对荆轲很器重,与荆轲一起讨论当时六国的状态,关于针对秦国的暴政,荆轲向太子丹献三个策略关于灭秦的计划,其中下下策就是,“万不得已,可遣一勇士,设法混入咸阳宫,流血五步,造成秦国的混乱。” 被个人仇恨冲昏头脑的太子丹,觉得这个下下策最好,能够快速的报仇。觉得其他两个策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也不一定有效果。荆轲感念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和希望不辜负田光先生对他的期望,毅然决定选择下下策,踏上刺杀秦王的不归路。 明知是条不归路,却还是要去送死,最傻的人莫过于荆轲。但是最傻的人,不止荆轲一个。美丽娴雅、温柔深情的燕国公主,深深地爱着荆轲,甚至瞒着她的哥哥太子丹,与荆轲私定终身,并且与荆轲结为夫妻。

  在荆轲最后有限的时间里,得到一生挚爱,也是对荆轲心灵上的安慰。都说相爱的人,在心灵上都是相通的,为了让荆轲毫无牵挂的去刺杀秦王,这位美丽的燕国公主,在荆轲入秦以前,选择服毒自杀。 历史上关于荆轲的记载很少,但是高阳所著的《荆轲》,让我们对荆轲的生前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虽然荆轲与太子丹准备了很长时间,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方案,还有徐夫人的毒剑、樊於期的首级、督亢膏腴之地,他们自认为是一套完美的计划。但是历史无法改变,秦始皇也并非等闲之辈。小说的最后,荆轲刺杀秦王失败,他的随从秦舞阳也被秦始皇杀死。 《荆轲》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史实资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胆有实、有勇有谋的荆轲,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荆轲,也对秦统一六国前的历史有相应的了解。

  《荆轲》读后感(八):可惜了荆轲

  高阳笔下的荆轲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在大多人的眼中,荆轲都应该是一个伟岸勇武的模样,毕竟这是一个敢孤身一人深入秦地,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去搞刺杀的人,这样的成就,不要放在战国,即便是在今天看来也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了。但是在高阳的笔下,这种形象被颠覆了,荆轲就像是走下神坛,落入了凡间,与常人无二,其身上更多地小毛病也开始为读者所知。 在故事的一开始,荆轲便有了三次不怎么“光彩”的逃跑行为。第一次是与盖聂论剑,虽然在口头上赢了盖聂,但是事后却担心盖聂非要与他来做一个剑术上的高下比试,担心自己的不敌与可能受到的羞辱,连客栈的店钱都不曾结,便落荒而逃;第二次是与酒女任姜,这是一个与他萍水相逢的风尘女子,两个人之间除了妓女与恩客的关系之外,其实是有一些情分存在的,不论如何,任姜的一颗心总是挂在了荆轲的身上,然而荆轲却注定只是她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在一夜欢愉过后,便不辞而别;第三次是在燕国的客栈中,本以为在燕国遇到了懂自己的人,找到了可以一展抱负的地方,但是却不曾想对方将他安置在客栈中之后,便再无消息,等到盘缠用尽,却始终拉不下脸面来去寻对方问一个究竟,只得再次不告而别;通过荆轲的这三次不告而别,在我们的心中其实可以勾勒出一个比较清楚的荆轲的形象出来,其给人的感觉总不像是传说中的那般英雄,反倒是更有一些小肚鸡肠的意思,打不过要走,怕被拖累要走,怕丢了自己的面子一样要走,走走走,成为荆轲为人处世的一大法宝,这种形象上的颠覆实在是来的有些措手不及,让人不免怀疑这还是那个在易水畔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吗?! 在古籍《战国策》与《史记刺客列传》的相关记载中,我们都不曾找到有关荆轲个人感情的记载,因此,有的时候我们也会想这样一个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人物当遇到那个会让自己心仪的女子之后,又会有怎么样的一番情境呢?在高阳先生的《荆轲》中,先生为我们补上了这一遗憾。在这个故事中,有两个女子出现在了荆轲的生命中,第一位是风尘女子任姜,对于荆轲来说,任姜就像是一位过客,虽然有些淡淡的情愫在里面,但是却总比不过自己心中的伟大抱负,欢愉过后,便是不告而别;再次相见之时,却又是另外的一番景象,总归失却了最初时的那种纯粹与美好;第二位是燕太子丹的妹妹夷姞,这应该是荆轲曾经深爱过的女子,在即将离开燕国的时候,夷姞与荆轲难得的有了一个两个人独处的机会,侍女们贴心的为他们准备了充满喜气的婚房,让他们夫妇得以为彼此留下最后的美好的回忆,且顾今宵,与子同梦,既凄凉又旖旎。荆轲生命中出现过得两个女子,不论他们是因为什么原因走进荆轲的生活中,她们的存在终于让寂寞了千年的荆轲不再寂寞,这便是最大的幸事了吧! 荆轲刺秦,走的是一条不归之路,当他接受了来自于燕国的好意与国士待遇的时候,荆轲悲壮的命运便已经注定。或者荆轲也曾经是一位大有抱负的的人,或许他也曾经胸中有沟壑,腹中有乾坤,但是他却终于没有遇到真正的知己,所谓燕太子丹的礼遇何尝不是一种利用。可惜了荆轲!!

  《荆轲》读后感(九):无他,惟有四个字——真壮士也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在《战国策·燕策三》中讲了一个颇为悲壮的故事。其实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中,悲壮的故事并不少见,但唯有荆轲的故事方才让人觉得无以言述,除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易水歌》,再没有别的什么话可以恰如其分地展示当时的那种心境: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个故事写的就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之所以会发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因为当时当世,秦统一六国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结果,韩、赵、魏、楚、燕、齐先后覆亡的大趋势已经无可改变,特别是在赵国被灭之后,即使是对形势再看不清的人都已经知道,再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秦军的攻势了!

  但即使这样,也仍然有一部分人想要有所作为,至少也要给秦王羸政一个教训,告诉他国家可能不敌,但民心自有公断。强权可以自由发挥,但却永远不能够靠强权来羸得一切。

  当然,这个教训不止秦王羸政觉得不算什么,就是后世各朝各代也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明白过来并引以为戒。虽然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有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之感慨,也更多地只是在表明一种姿态——魏征再也无法让他难堪了,一时的轻松还是可以有的!

  明知道不可为,或者明知道去就意味着不归,而且甚至很有可能一无所成,但荆轲还是要入秦。就是因为他知道,他不仅仅要回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更是因为,这也是他想要做的。即使刺杀真的成功,那又如何呢?一个秦王羸政倒下了,另一个秦王还会被拥立,而且还有可能会更残暴,更加势无可挡地攻灭其他国家——当然,覆巢之下,是不会有什么幸存可言的!荆轲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愿意试一试,也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所以,他才能够更加从容,排除一切不利因素,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力而为,即使不成功,也不会有人责怪于他。

  和他入秦的副例秦武阳,其实也不应被嘲笑。敢于在闹市中杀人,那只是一种蛮勇;因为感于荆轲的人格魁力随他去做一件成功几率很小的大事,已经可以算是很有勇气了。紧要关头,他的那一种表现,算是一种怯懦,却也是一种很自然的表现——他毕竟不是荆轲,修为还到不了那个份上。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像荆轲那样的人,其实没有几个。

  其实,比较愚蠢的应该是燕太子丹。荆轲只是一名勇士,而他却是作为政治家来培养的,以后也要承担政治家的责任。却因为一己私利,热衷于刺杀秦王羸政的这么个法子——要知道,在当初荆轲给他提供的上中下策中,这是下策。礼遇一名真正的勇士并不难,这个还真的算不了什么。

  懂得荆轲的,惟有极少数的几个人,比如高渐离。当然在高阳的历史小说《荆轲》中,还有美丽娴雅、温柔深情的燕国公主。惟有他们,才真正懂得荆轲那颗视死如归的心。

  《荆轲》读后感(十):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

  一、目光短浅,生性多疑

  据记载,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受尽屈辱,逃回燕国后,一心想着要报复秦王,就在这时,秦国大将樊於期得罪秦王,被秦王追杀,诛灭全族,自己只身逃了出来,逃到了燕国,燕太子丹收留了他,

  太傅鞠武听说后苦劝燕太子丹,不可收留樊於期,否则必与秦国结怨,对燕国不利,可以让樊於期入匈奴,然后燕国应西约三晋,并和北方的单于讲和,以抵御秦兵,但太子丹并不听从,认为这样一是显得自己不仁义,再者次计延搁的时间太久,不能顷刻报我那被俘虏在秦国之仇。

  鞠武没有办法,有为燕太子丹推荐了田光,田光因自己年事已高,便又向燕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燕太子丹喜出望外,但在燕太子丹临走之际,却告诫田光曰:“丹所报,先生所言也,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这显然是对田光的不放心,再次告诫他不要泄密。燕太子丹刚走,田光便向荆轲做了最后的交代,之后便自杀了,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高与忠诚。这足以见得燕太子丹这个人急功近利,猜疑心重的性格特点,他的这种性格,为荆轲刺秦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二、幻想主义,不切实际

  燕太子丹在初次拜见荆轲时,就对荆轲说明了自己的打算,燕太子丹想让荆轲在刺杀秦王时,先胁迫秦王,迫使秦王归还各诸侯国的土地,胁迫不成再杀秦王。这样的想法显然很荒谬,又想杀秦王,又想胁迫秦王,使荆轲刺秦的重点成了胁迫秦王,从而打乱了荆轲的方寸。

  据《史记》记载,荆轲刺秦失败后,被秦王砍伤,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这大概是荆轲刺秦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了。

  三、疑心太重,难成大业

  从燕太子丹逼死田光的事件中,就可以看出燕太子丹的疑心,对待荆轲也不例外。据《史记》记载,荆轲准备动身去秦国时,想要等一个人,和他一同前往,然而燕太子丹却怀疑他有悔意,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

  这显然是逼荆轲快走,荆轲听后大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荆轲说完便出发了。这从侧面反映出了荆轲并没有完全准备好就被燕太子丹逼迫而去,若是荆轲等来了友人,万事俱备,那么荆轲刺秦的成功与失败,那就不一定了。

  纵观历史,燕太子丹的所作所为无不影响着荆轲刺秦的成功与否,尽管燕太子丹一手策划了刺秦计划,但他的急功近利和生性多疑的性格,又间接地导致了荆轲刺秦的失败,留给后人无限的叹息。

  扩展资料: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末年,秦国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六国国君为首的旧贵族,即奴隶主阶级,虽然已经临于末日,但他们还在用一切的力量,政治的、军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杀活动,来做最后的挣扎,而荆轲刺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

  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荆轲就这样死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荆轲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