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们的荆轲》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28 05:1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我们的荆轲》读后感10篇

  《我们的荆轲》是一本由莫言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209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2-1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荆轲》读后感(一):重新破析历史人物:荆轲

  图书以一种话剧集的形式展示在读者面前,书内配有不少剧本演出剧照,只是小说阅读起来,还是有些不太习惯

  书内收录有莫言写就的三个话剧剧本,除了《我们的荆轲》之外,还有《霸王别姬》和《锅炉工妻子》,感觉图书是以《我们的荆轲》这部话剧为主打,要不书名也不会起这个名字。在剧本中,作者注重对人物的内心刻画,几位主角都有大段的独白对白,将自己心态表露出来。

  在以前的各种学习阅读,我们所了解的荆轲是为刺客,是为了将暴君推翻,解救贫苦的黎明百姓,而去刺杀秦王。而此书则重新解构了这一事件

  通过阅读,了解到刺客荆轲心态的变化。起初荆轲对行刺秦王竟是有些害怕,借托于各种理由而不敢前往。在与燕姬不断对话中,荆轲慢慢地清晰了这一行为

  为何行刺,为天下乎?

  为何行刺,为拯救家乎?

  为何行刺,为解救百姓乎?

  为何行刺,为出名乎?

  为何行刺,为自己乎?

  为追求效果,在太子面前进行刺杀练习,荆轲竟刺杀了自己心爱的女子:燕姬。只是她先是秦王奖励的“物品”,后又是太子奖励的“物品”。在当权者眼中,女人不过就是和牛羊金钱相似的一件“物品”,而这深深刺疼了燕姬的心。

  是无意之,是有意之,荆轲刺杀燕姬,刺杀了心爱的女人。或许,荆轲认为自己去行刺秦王,是有去无回,不能再让心爱的女人,像件“物品”一样随意赠送他人。

  在刺杀秦王的情节描写上,行动明明可以成功,荆轲却有意放弃。是想懂了天下么?让老百姓早日脱离战争带来的伤害!还是想让自己出名?千古流芳!

  三篇剧本读完,已融入到戏中,剧本《锅炉工妻子》对妻子的刻画也很生动全书有种意犹未尽之感,期待新剧本的阅读。

  《我们的荆轲》读后感(二):我们皆荆轲

  我第一次认真接触剧本便是这篇《我们的荆轲》,很多人将重点放在了莫言身上,而我既不十分了解莫言亦不十分了解剧本,故仅将自己直接的感受记录如下

  先说剧本,为了服务于演出,剧本突出了对白、动作舞台布局,这便使阅读感受更加直白明晰。但莫言此剧本的表达深意却让人感到人性复杂善变不易捉摸,这种模糊不清混沌感和剧本的表达形式截然相反。这让我阅读时更加小心谨慎,反而更费了力气去防止自己掉以轻心

  荆轲剧本就我看来是对功名、自我价值、人的本性(食、色、欲)的互相侵染。人的矛盾众所周知,可要将它描写出来是难上加难的,因为你必定对这模糊存一定的清醒

  最精彩部分我认为是荆轲和燕姬的打断对白,燕姬看似无情冷清、看透一切但还是保有一丝对男人期望,钦羡着范蠡西施之果。但在燕姬面前直抒倾慕之情的荆轲确愣生生的摆了燕姬一道。荆轲心思复杂,他自己也无能为力选择了燕姬的计谋却辜负了燕姬是他的自私多疑,但也不可不谓功名之欲如此“魅力无穷”。

  功名是中国历史上笼络人才重要手段,最后竟发展成“人才”自愿谋死的因由,可见此手段浸入人心之深。

  说白了荆轲的矛盾就在于为大众价值观所死和对人本性的忠诚。最终社会普世价值赢了。不论这价值是否正确是否值得。这才是可怖之处。

  我们得到的警示正所谓"人言可畏"。

  《我们的荆轲》读后感(三):看,悲剧在这里上演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站在易水河畔,我恍惚看到,燕太子丹和宾客们,穿戴着白衣白帽,一同将荆轲送行至易水旁边,挥泪诀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侠士的情怀悲壮歌曲,在历史的洪流中滚滚而过,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刚好看到莫言先生新作《我们的荆轲》上市,听他阐释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本书包含《我们的荆轲》、《霸王别姬》、《锅炉工的妻子》三部话剧,从不同角度观看,每篇都可谓是人生悲歌。《我们的荆轲》一改传统叙述模式,以人物对话,心理描写为主,故事围绕着成名话题展开,荆轲开始和一般侠客一样,想一夜成名,刺杀秦王,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在与燕姬沟通中,燕姬六问荆轲为何刺秦王?荆轲答曰为天下百姓;为死去的冤魂;为秦国百姓;为诸侯;为燕太子丹;为侠士的荣誉。从混沌到清晰,燕姬一步步将他点醒,刺秦王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人生的无奈在这里得以展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让多少人迷失自我,为了成名,芙蓉姐姐、凤姐搔首弄姿,频频上镜;更有一女语出豪言“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呜呼,名利之说古今通用。电影《人在囧途:泰囧》中徐朗为了名利,疏远家人朋友反目,在经历了唐僧取经般的种种磨难后,才认识亲情最重要,名利皆浮云道理。荆轲等待渡他的高人,不也是渡我们的人吗?人都是在矛盾中成长,在痛苦中成长,只有经历自我觉知,自我批判才能实现凤凰涅槃,达到一种高人的境界

  《霸王别姬》叙述的虞姬如小家碧玉,爱使小性,总想与霸王过平民生活,沉浸在霸王的爱恋中,霸王项羽优柔寡断天真善良,对刘邦次次放手,最终唱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垓下歌》。

  《锅炉工的妻子》阿静是悲剧的缔造者,她原是插队知青,回城后与旧恋人旧情复燃,想与丈夫阿三离婚,遭到旧恋人的阻止,于是她用冷漠,蔑视自卑的阿三,践踏男人的自尊,阿三以为拥有金钱,妻子就会对他另眼相看,于是铤而走险,他无意间让妻子发现带血的钞票,妻子告发他,将他送上刑场……

  如果说人生是一个舞台,这里就是一个自我觉察的舞台;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这里就是一首首人生悲歌,彰显出荆轲的无奈,霸王的不舍,锅炉工的自卑。听,哀歌已经奏响,看,悲剧在这里上演……

  《我们的荆轲》读后感(四):我们都是“荆轲”

  莫言的语言功力自不必说,于我而言就是欲罢不能根本停不下来。故而这里不谈语言,只说这个剧本。

  以往对这段历史的各种演绎数不胜数,各有各的观点,莫言此次是另辟蹊径,以现代人眼光,以复杂的人性为出发点,别有一番滋味,当年鲁迅《故事新编》大概也是这样的意思吧。以往书写荆轲的作品大都忘记了荆轲是一个人前提,只知道他是英雄,是侠士,故而只能写出一尊石雕,英雄的石雕,但莫言以为人的荆轲出发,所以才能看到英雄背后的两难,苦痛挣扎,名利甚至龌龊

  接下来我将一一分析剧中几位重要任务看看莫言是怎样解构英雄解刨人性的。

  首先,从老侠士田光开始。这位一生等待成名直至老矣的沽名钓誉之辈,若是真的英雄,自当在战国大争之世用自己的剑干出一番伟业,不会在等待中垂垂老矣。当他实在没有过多时间等待出一举成名机会时,只能将太子丹一句话制造成自己最后的机会,他对高渐离与秦舞阳所说“不要像我,接一个并不充分的理由,用自刎的方式成就配角名声”这句话就是其一生的注解。

  再说高渐离,这个一直用装逼的方式标榜自己的家伙,不正是如今许多人标新立异博取眼球方法吗?!再看看他的结局,继荆轲之后再去刺秦,那么他刺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还是成名!或许您心中的英雄梦依然不肯清醒,觉得高渐离或许真是为了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而刺秦,为了诸侯和平而刺秦。那么,他为什么不在太子丹对其礼遇有加的时候感恩而刺秦,偏偏要等到被太子丹刺瞎双目,显然不合逻辑;再者,他若真为诸侯和平去刺秦,就应该在诸侯还存在,有和平的可能的时候去,为什么要等到诸侯合并呢?所以高渐离刺秦,与荆轲一样,只为侠士之名。他之所以等到秦国独大始皇独步天下的时候再去,就是因为他“水涨船高”的理论。随着秦王身份的越来越高,他刺秦的名声也就会越来越大。

  接着说说那个傻傻的狗屠吧。狗屠本就应该过自己的市井日子,偏偏要去跟着几个沽名钓誉的侠士充当大侠,在刺客列传的熊染下,难免也就不过日子只逐功名,追逐名气,他也没有高渐离、荆轲等人的手段与智谋,只是对刺客列传中刺客们的道听途说,最后一出对豫让拙劣模仿简直叫人哭笑不得

  还有那个懦弱胆小痴迷名气几近变态的秦舞阳。他为了让自己胜负侠士的名气杜撰杀人的经历,似乎真是个铮铮剑客形象,偏偏在作为刺秦副使的时候活活吓死。而他对于聂政及其姐姐结局的解读更是显示出其对于名气的变态追求。

  最后说说荆轲与燕姬吧,之所以将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既是两个人也是一个人。燕姬与荆轲,都是不能作为真正的自己而存在的,在时代的裹挟下,主动被动地被权利名气推上生而不能为“我”的境地,成了只为名利而活的行尸走肉。

  “先生已成大仁大义之名,这正是一个侠士求之不得的结局。”在荆轲对太子丹的这番叙述中我们明确地知道了荆轲对于名声的渴求

  “侠客的性命本来就不值钱,对于你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不值钱的命,换取最大的名气。”燕姬对于荆轲的这番话也正是其内心的写照,这是荆轲的命,也是她燕姬的理想。就像刺秦,既是荆轲的理想也是燕姬的理想,但她知道她没有办法完成这个理想,她无法像刺客列传中的侠士一样以性命换取名气,只能将这份理想寄托在荆轲身上,荆轲对燕姬的爱以及两个人理想的融合巧妙地将两个人变成了一个人,故而,荆轲杀燕姬,也就是杀自己,杀了真实的自己,梦想着范蠡与西施的自己,为“我”的自己,而只剩下了为名气刺秦的不值钱的性命。

  我们的荆轲就是借着历史的舞台,将你,将我,将我们,一层层解剖,一刀一刀将英雄解构。

  我们都是人,荆轲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成为正真意义上的英雄,英雄只是你死后人们因各种原因的心理需求装饰政治门面的一块石头,虽熠熠生辉,但绝没有温度

  《我们的荆轲》读后感(五):侠道已经死

  这本书颠覆侠义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以现代最现实手法表现出一个追求名利的荆轲,荆轲也是人,太子丹、樊於期、高渐离、秦舞阳都是人,为了只是达到他们的目的而已。除了燕姬,这个在乱世中看透尘世的女子,最后也成了现实的陪葬品,一个秦王奸细的借口断送了她的性命,成就荆轲“侠义”之名。

  其实这些人都没有错,我们有什么资格评论他们的对错呢?在这个礼乐崩坏的时代,不管过去还是现在,这世间苦苦针扎的草民,为了生存下去,追名逐利,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说他们错了呢?荆轲刺秦前不过是一个流浪剑客,说白了就是一个无业游民,在燕国的田光门下做个食客。田光一老者,自知无法为太子丹刺杀秦王,也知道燕国无法抵挡大秦帝国的铁骑,找个人替他去杀秦王,自己先自刎,好保住所谓的“侠义之名”。秦舞阳自我感觉良好关键时候直接虚了。樊於期一屠狗户反而比秦舞阳明白,只可惜读书太少,做了蠢事

  开始让我最佩服的是高渐离,话不多但是句句精辟,一个智者的形象,仿佛看透一切,但是最后他刺秦失败喊出那句:“我也成名一把”。可怜还是尘世中人,秦始皇一句:“燕国有那么多想成名的人吗?”讽刺了那些苦苦挣扎的草民,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

  太子丹从头到尾就是一个目的,为了杀秦王什么都无所谓,荆轲就是个工具甚至糟糠之妻燕姬也慷慨的赐给荆轲,保住他以后的王位江山其他都无所谓,荆轲杀燕姬也无所谓一句:“秦国的奸细”,罪过全推给女子。

  本书唯一一个明白事理,看透一切的,是一个乱世中如浮萍的女子,燕姬,曾经为秦王梳头,同秦王形影不离,秦王许诺了许许多多,最后一句话就赐给太子丹,美女一名,在男人眼里她只是个物品而已,随后同太子丹流离失所,太子丹还是一句话把她赐给荆轲。她深明大义,懂得多,因为经历得多,我非常同意同龄女子比男人成熟。她告诉荆轲秦王的性格,还告诉秦王不能杀的原因,荆轲许诺结束时候同她浪迹天涯,燕姬虽然不信,但是她还是有一丝期待。这些最后成了荆轲杀死燕姬成就他名声的理由“秦国的奸细”。临死前她最后轻蔑的说出“范蠡 西施”的时候,这个时代不可能给她实现这个梦了。

  何为侠,金庸笔下郭靖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名”。但是在莫言笔下,“侠之大者,为名为利”。因为这个时代,已经鲜有甚至没有真正的侠者,侠道已死,剩下的只有把侠作为谋取利益的借口,痛心疾首于事无补,有可能自己都坐着这种道貌岸然的事情。

  《我们的荆轲》读后感(六):王的盛宴

  莫言喜欢用自己的视角,描写乡村人的生存状态,写的大多是荒诞离奇的故事,活生生的一出cul味十足的浮世绘。可那种真切的剖析,通透得颤动人心。也许是一种崇高的荒诞。而在剧本集《我们的荆轲》,莫言用当代的视角解读历史,写出跟了以往小说不一样的东西来。“成名,成帝,成婚”,三个有价值关怀的剧本,又击中了我们生活的命门,也是一种真正的人性悲剧。

  “我们的荆轲”,剧照画面大气亦唯美。作者莫言借用历史背景,从每个人物的性格诠释出本真的人性。那是一个‘成名热’的战国时代,击筑佩剑的高渐离,在假装清高,因为他无法放下成名的执念。失眠的荆轲终于在田光那报到签了约,缓慢的在成名路上发展,并且奔波四处赚人气混脸熟。那份寻找出名的急切煎熬着他,严重影响了他的睡眠质量。成名再不趁早,就老了,而机会也真的让他等到了。老田光自知无法完成燕太子丹的任务,因为他唯一能做的事是去死了。所以他推荐荆轲刺秦。荆轲想出名,田光就真让他出名,可这是一条抱必死的心才能走的路。所以想成名的士子只不过是为国家卖命的工具,随时准备死的棋子。

  荆轲等人看刺客列传,曹沫、专诸、豫让、聂政的事例,只有刺客才能明白自己的苦与累,以及凤凰涅槃的残酷。荆轲若是想被后人记录写进历史,就得苦心找演一出血肉横飞的戏来完成。可是旧人空前,他的剑如何挥出去,是极为重要的。燕太子丹送熊掌美酒与豪宅财宝,赐美人燕姫,割臂肉煲汤,以安荆轲的心病。荆轲只能保证一个小时的睡眠,因为他爱上了燕姫,却因为睡不着(她)真的睡不着了。这种无眠状态更加折磨着他。

  与燕姫的相处,让他有种她是他影子的感觉,因为她的身上寄生着他的理想,可是不被人珍惜,如燕姫之身不断被人转送。他与燕姫暗藏刀光剑影的对话,充满玄机。而他也的面对内心刺秦的真相,不是为了死去的冤魂,秦国百姓,各国诸侯,燕太子丹,而是为了成全自己侠士的荣誉。这样的侠士,其实是一种可怕的存在,他们喜欢为自己的行为加上崇高的名义,让所做的事情变得顺理成章。但有时候,甚至会有丧失人性的可能。杀燕姫,是他的毁灭之路,也是他的觉醒之路。表面是他满脑子的憧憬,他的辉煌,满得装不下一个女人,却是在迁怒那个无力改变现状的自己。因为不刺秦,已经是一种罪过。死可以了断一切问题,但只有活着才能死。而他选择,‘光荣’的死。所以荆轲用剑刺入燕姫的同时,也亲手杀了自己。

  易水高人何处在,荆轲悲,荆轲悲,无奈的荆轲on the way。而他身边的朋友,在成名的狂热路上渐渐迷失,一点点被改变的了人生轨迹。狗屠贪名学豫让,刺燕太子丹,死;秦舞阳,搭船刺秦,吓死;高渐离,被燕太子剜眼,后刺秦,死。

  “霸王别姬”里幕幕月光如此美好,可皆是惨淡收场。虞姬为情伤而夜奔,范增因不与为谋而怒走,吕雉夜入垓下只求与项羽一夕热欢,落得尴尬,项羽月下突围,充满了悲愤。少了鸿门宴那顿饭,作者用两个女人的情感佐酒,依然觉得符合一种阅读的口味。那滚烫的两句话:“一个男人连敌人的女人都不敢占有,还成就什么帝业”,“连一个想杀你的女人都用不忍心杀,还成就什么帝业”,项羽终究是败在了有人性,但他有虞姬作陪一起死,即使被一再搁置的称帝大业,真的成为废纸。而刘邦同样装不下女人,因为他的野心,他的未来与家族的崛起,逼着他随时弃掉一些人性。有权谋的吕雉,即使在大事远胜其他的女人,而爱情不及虞姬,她还是得到不到作为女人的幸福。也许有人性,死亡是一种最好的结局吧。

  “锅炉工的妻子”编织出一个善良的男人为爱情赴死的故事。山村青年阿三随妻子阿静进了城,烧锅炉。插队知青阿静返城后,想与旧日的恋人建国在一起,建国也亲手给了她希望,却又拖延掉她的希望,因为当年阿三的救命之恩横亘在他们两个人的心里,是无法跨过去的坎儿,那份人性让他不愿夺情。失望的阿静冷落阿三,一再挫伤一个人男人的尊严,让阿三不回头的犯罪。而最后的探监情景,阿三听闻遗腹子的消息的欢喜,悲剧性震撼人心。

  这些人物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生动语言,在舞台上构成了一个环境,演活了那些有黑暗真相的标本,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新鲜感。

  《我们的荆轲》读后感(七):《我们的荆轲》评论-32分

  第一次读莫言的书,这是他获奖后的最新作品。书中由3个故事组成,而且是话剧剧本。我也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文学形式,艺术的形式有8种,其中文学,戏剧,电影,是非常临近的一个系列,相互之间依靠、影响。文学到戏剧,算是个递进的关系吧,戏剧总会需要文字作为前期的准备条件。这也是莫言开拓另外一个领域的第一步。既然已经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也确实有充足的理由去尝试另一个领域,换一个新体验。

  莫言的名字在2012年家喻户晓,也是这几年中国文学的写照,我感觉到了那种蒸蒸日上的架势,一个国家艺术的壮大,标志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因为只有在大家都吃饱了,甚至撑得难受的时候,才需要某些精神上的消遣,来消化消化多余的油腻,这属于精神追求,是个比较高的境界了。

  我是带着非常崇敬的心情翻开这本书的,时刻提醒自己要认真的仔细的读它的每一处细节,寻找诺贝尔奖的过人之处。找的有些吃力,我能感受到言语中蕴含着诸多的层次,这些层次里包含了远比这些现有文字更多更宽泛的内容,但我的能力还很有限,没有体会到那最终的最深处的精华。

  不过没关系,莫言的书在获奖之后,各大出版社争相恐后,出版了各种成套的系列。还得继续慢慢吸收,一个民族文学的兴旺,这是其他众多民族对我们价值观的认可,值得骄傲,值得用上更多的时间去领悟。

  《我们的荆轲》读后感(八):细细品味的小集

  这是莫言的出版的第一部戏剧作品。话剧和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小说可以很细腻很恢弘。话剧却需要演员的带动,才能让一部作品发挥的淋漓精致。都是语言的艺术,话剧确是更加直白的表达感情。书中一共三篇作品。都很短,应该都是截取了每部作品的精华部分汇成一册。前两部作品配上插图,感觉更加生动形象,很容易融入到作品中。

  第一次看莫言的作品,也是第一次看戏剧作品的书。虽然都是对话汇聚起来的作品却也不失生动形象。而莫言的作品就像他本人描述的那样,作品中的女性都很伟大,男人反而有些窝窝囊囊。男人负责打江山,女人负责收拾江山。关键时刻,女人比男人更坚韧,更给力。家,国,是靠女人的缝缝补补而得到延续的。作品里的男人都是表面光鲜,但是背后的女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女人之间的斗争有时候比男人之间的真枪实弹更可怕更精彩,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不是不无道理的。

  无论是燕姬,虞姬,吕雉还是钢琴教师她们的举动影像着她们身边的那个男人。她们的决定,枕边话语无一不带动这男人们的想法。

  每一部作品都是悲剧,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回味无穷的定论。为了什么而活,为名,为权,为爱。

  《我们的荆轲》读后感(九):我们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荆轲——评莫言《我们的荆轲》

  莫言似乎能深刻剖析每个人的内心,在剧本中我们可以看到荆轲的灵魂,从一开始对荆轲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名利的追求,包括他提着礼物去拜访各路侠士,拜在大侠田光门下,甚至为此冥思苦想而患上失眠症,无一不体现出他渴望成为一代大侠,成就刺客之名的急迫心情。田光的明志自刎,太子丹的托付,以及燕姬都使他在这条路上更坚定,却也使他变得更无情,更多疑,也更疯狂。成就功名,在他与燕姬的多次对话中,他最终袒露心声,他所追求的,正是很虚的——所谓侠士的荣誉,成为了他刺杀秦王的真正理由。他所为此付出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名留青史,即使是失败也在所不惜,事实上失败才正是他的目的,为了名留青史,成为主角。为什么这么说?他的失败,即是成功,因为他本可以,却没有做,才有了后来的千古一帝成就千秋伟业,他让秦王活了下来,他成为了历史里不可缺少的一笔,才有了我们熟知的故事。他做到了。

  在这部剧本里,莫言的初衷是想通过对众多角色的塑造,来批判自己,不留情面的批判自己。许多人批判别人总是不遗余力,到批判自己却总会手下留情。荆轲追名,不惜演一出戏使樊将军自刎,更是杀了最懂自己最爱的燕姬,以向太子丹明志;太子丹虚伪且不择手段,假惺惺的向荆轲表明自己作为一国之君是如何无私,为田光之死落泪,将心爱美人赠予荆轲,却在荆轲赴秦后将他的朋友高渐离剜眼,狗屠欲死还吩咐手下绑两块石头;而燕姬与高渐离,本是这中最为清醒的聪明的两人,燕姬看透时局,经历过三个男人,也最懂荆轲,为荆轲成名指明方向,却因为再次选择相信荆轲“男耕女织,日出而作”的生活愿景,范蠡与西施的美好传说,被荆轲杀害,本是看破红尘却身死红尘中,高渐离最有智慧却在最后慢慢迷失,愈发看不懂一出又一出的戏码,成为了紧随荆轲其后的小角色。秦舞阳和狗屠,一个屡屡口出狂言却在秦皇宫吓得瑟瑟发抖,一个模仿侠士之举却拙劣至极。这一个个人物,被莫言血淋淋的剖开,摆在我眼前,看罢好像照一张多面镜,在每个人物每张镜子里,都能找到现实的影子,自己的影子。荆轲在杀了燕姬后,也在质疑自己,但得到了太子丹肯定的答复后,他宽了心,事实上他是否得到肯定的答复,他都会继续走这条路,因为这时候的他,早就失去了感情,他要的无非是心里慰藉,一个合理的借口。现实中又有多少人像他这样怀揣圣贤心,做着违心事呢?正如莫言说,在这部剧本中没有一个坏人,每个角色都可能在身边找到,也有可能就是自己。莫言,真不愧为当下中国魔幻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剖析自己,我也可以鉴查自己,扪心自问,是不是,在心里,也住着这样一个荆轲呢?

  《我们的荆轲》读后感(十):三部话剧,代表了三种不同的颜色

  如果仅从话剧角度来看,三部话剧本身在人物丰满型和表现力方面都是略显苍白的,这也有莫言从一名作家尝试先前并不熟练事物的原因。但剧所呈现出的关于人性和历史之间和各自内部强大的张力却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点。使得作品本身的境界得以提升。

  首先第一部。很有趣的话剧,重构了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故事,并且解构侠这一概念。通过这一故事,作者阐述了自身对于意义的探索。再回顾周身,意义问题是确实存在于现代社会每个人心中的终极一问。从这一层面来说,话剧给我们关于问题带来的张力,确实是有效的。另外有趣的一点在于,荆轲最后杀死燕姬的一幕,是否可以阐述为消灭了心中最后的一丝柔情和人性,而成为了真正的侠呢?这可以参考《太阳照常升起》中上吊的黄秋生。

  其次第二部。作者以同样的手法重构了霸王别姬这一历史故事,同时对于霸王,虞姬,吕雉三个人物进行重新地阐释。这一部作品核心冲突在于江山和美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就是事业和感情的纠纷。这样讲很好地落到实处了。通过引起大家的共鸣,莫言企图勾起我们对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

  最后是第三部。第三部的核心张力在于传统社会中恩情等传统约束力和自我的矛盾。在此拉扯下,钢琴老师最后获得自我的解放的同时,也输给了传统约束(怀上了儿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们的荆轲》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