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是归处:琦君创作60周年美文精选》是一本由琦君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安是归处:琦君创作60周年美文精选》读后感(一):我慢慢地见到了那个想象中的杭州
金风送爽,玉露生香。从未去过的杭州,合上书,却在眼前展开了一副绝美的杭州画卷。绿树中的桂花冒出星星点点的嫩黄色的花瓣,长工带着孩子们跑过去摇桂花树,妇女们说说笑笑拾起桂花,挑捡、晒干、弄茶……
《心安是归处》是绮君60周年散文精选集,里面是一些经典的情感美文。有关于杭州的人和事,有绮君对亲朋的回忆,有一些回忆中的经典美食,还有一些对生活的细腻感悟。有书、有味、有情。
一、有书
绮君对书有着强大的情怀,有许多篇章细细讲述了她和书的缘分,此外也描写了她和她老师的故事。
书缘难弃,师恩难忘。如果你也爱书,也许你就会get 到,这些故事背后的浪漫。
二、有味
团圆饼、玉兰酥、白莲藕粉,桂花糕、春酒、麦芽糖、葡萄干面包……每一样美食,都隔着纸张挑战我的味蕾。让我暗暗在心里发誓,有朝一日去旅游,一定要把在书上看到的美味,都尝一遍。
汪曾祺曾言:“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汪曾祺曾在文章中多次描绘高邮的咸鸭蛋,用筷子一戳,冒出黄油来。在看汪曾祺文章时,我没有很喜欢吃咸鸭蛋,看能是文章赋予了我情怀,最后导致我现在对咸鸭蛋情有独钟。
当然,我现在用汪曾祺的文章举例不是很恰当。汪曾祺只是单独描绘了美食,而在绮君这里,每一种食物背后都是一个故事,余味悠长。
三、有情
亲情友情爱情思乡情离别情,谢谢缠绵情谊的背后其实都是失去,或短暂失去,或是永久失去。
其实成长的过程,就是失去的过程。琦君一点点长大,离开父母,离开家乡,离开老师,最后老了,孩子又很忙离开了她。
漫漫余生里,三两温馨回忆支撑人走过了冗长的痛苦长廊。
绮君的文字,干净清新,细腻绵长,读她的书,如品茶,如观看一场黑白看电影,需要读完后,细细品味。她的书适合放在枕边,每日睡前读一篇。就这样,枕着文字入眠,踏到那个善良美好的回忆中。看桂花飘落,嗅满室芬芳。
文末附上一句书上的话,与君共勉:
人生各在烦恼中过活,
但必须积极肯定人生,
乃能承受一切幻灭转变,
随时赋予环境以,
新意义,新追求,
超脱命运,不为命运所捉弄。
《心安是归处:琦君创作60周年美文精选》读后感(二):童年那抹记忆:心安是归处
周末在家时,翻看了之前电视剧《橘子红了》。想必这部电视剧上映时也是热映。 这部电视剧讲的是:清朝末年,在江南小镇上,容家大太太因为不能生育,被年轻的大伯冷落在乡下的桔园,那时年轻的大伯总说橘子红了他就会回来,可是橘子成熟的季节,大伯总未实现诺言,与交际花嫣红在城里生活的火热,大伯总是期待嫣红能为自己生个儿子。
某次乡下收租时,大妈看见了秀禾,这个佃农的女儿和年轻时候的自己长得非常相像,像被大妈一眼相中,大妈的私心在于:帮大伯把秀禾娶进容家,如果秀禾还能为容家生个孩子,那么她就可以将大伯永远留在自己身边。
堂弟耀辉替代大伯充当了新郎,掀开盖头的一刹那,耀辉爱上了秀禾。两人生活的都非常痛苦,一方面秀禾敬重大妈,却不愿陷入大妈为自己安排的生活。另一方面,耀辉爱秀禾,却没有勇气去追求爱情。
在嫣红和秀禾怀孕的同时,大伯得知自己没有生育能力,后来大伯回了老家,与大妈生活在一起。
大妈觉悟了,她帮助秀禾,选择自己追求的幸福,不再做传统礼教的殉道者。
这部电视剧原著是台湾作家琦君在1991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还原了大妈的真实故事。
为纪念琦君创作60周年,出版社出版了琦君的精选文集《心安是归处》,在这里我们可以读到故乡、母亲、以及故乡生活的人、物、景。文字朴实,充满暖意。
而后才知道,原来琦君的母亲,是她的伯母,如若不是细细了解了琦君生平,我断然是不肯相信的,她的文章里多次围绕母亲描写,母亲是典型的传统女性,她的言行举止影响着琦君的一生。
如果没有真挚的母女感情,又怎肯花费力气来描写母亲的生平。
母亲生于旧式家庭,传统、不认识字,裹着小脚,夫唱妇随。
在她的身上具备勤劳质朴,温和善良的特质,她会教育小孙女任何事情敢于尝试、会在提前准备粽子,以备端午节有乞丐来讨要时一一分发。
她心灵手巧,可以信手拈来各种当地美食:桂花卤、玉兰酥、粽子、团圆饼。
她绣工了得,用收集来的碎步为女儿做“富贵被”“百补衣”。
童年时候的生活在琦君的笔下灵活展现,那是思乡之情,是对故乡的怀念。多年后,她从上海到美国再到台湾,家乡已然回不去,兜兜转转,她将一切思念定格在内心、定格在笔下。
心安便是归处。
《心安是归处:琦君创作60周年美文精选》读后感(三):琦君:我和我母亲的½人生!
如果非要说一个暴露年龄的电视剧,那么我选择《橘子红了》,小时候和妈妈一起看过,那个时候周迅还很年轻,剧情也比较简单,电视剧开头的画面很好看,现在想想里面的剧情只觉得唏嘘不已。 琦君,出生于1917年7月24日,本名潘希珍,又名潘希真,浙江温州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 湾,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当代文学作家。琦君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其作品曾被翻译成英、日、韩等多国语言。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主要着作《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 、《细雨灯花落》 、《读书与生活》、《母亲的金手表》 ,也是《心安是归处》的作者。 小时候读过琦君的文章,给人一种淡淡的感觉,不华丽也不浓烈,给人一种很舒服平和的感觉,在读完这本《心安是归处》后,了解到了琦君的身世,琦君来自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有母亲父亲和姨娘,父亲是琦君的精神支柱,母亲是琦君温暖的港湾,其实在这个家庭里面太多的矛盾冲突都被琦君轻描淡写的略过,或许是不想回忆那些伤心的事,或者是过去太久而淡忘了。 琦君在这本《心安是归处》里大篇幅的描写了自己的故乡和母亲,因为在琦君年纪小的时候,她的父亲便带着姨娘搬了出去,所以她对于她的父亲没有很深刻的印象,而她的母亲,那个温柔娴熟的母亲则一直影响和爱护着她,那个会做许多好吃的,一直教导琦君做人的母亲成了琦君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的故乡也成了她最热爱的地方,有母亲的地方才是琦君的故乡。 在《心安是归处》里阿玉的故事也很令人伤感,作为琦君的玩伴,有自己喜欢的人,最后却被返回去潦草嫁人,命运这个东西最经不起推敲。 里面的《口粮饼干》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篇文章,琦君之所以喜欢口粮饼干,也许是因为喜欢它的朴素和实惠,在上学的时候,我和同桌最喜欢的和这个类似,那就是压缩饼干,小小一包,却超级管饱,缺点是比较干,需要多喝水。其实很多人喜欢的东西都和自己的经历和家人的教导有关。
《心安是归处:琦君创作60周年美文精选》读后感(四):此心安处是吾乡
心安是归处,在看到书名的那一刻,苏东坡的《定风波》便进入了我的脑海,“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作者表达的情感大概与东坡先生类似吧,我想。
这是第一次读琦君的作品,她的文字像极了林海音,很少有华丽的词藻,只是用很质朴的言语将一件件事情讲述出来,真实的将人带入其中,很舒服的文字。
01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作者笔下的杭州恰好是我现在所在的城市,于是乎,这些文字让我有熟悉的感觉。
曾游览过作者就读的大学—之江大学,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波涛汹涌的钱塘江,壮丽的六和塔,雄伟的南北高峰。第一次进校园,就对那里的学生心生羡慕了,真美,一种藏在深处的隐秘美。
在钱塘江边,作者的知己小乔失去了一个真心爱她的人—韦明峰。
他曾热烈而真挚的追求她,而小乔对母亲的教诲谨记于心:不要轻易相信一个英俊男孩的甜言蜜语和细心体贴。
因此当韦明峰不幸被钱塘江大潮吞没时,小乔终究是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遗憾。
不禁感叹:有些事情一定要趁早做,因为谁也知道明天会失去什么。
下次再经过钱塘江畔时,或许我还会想起这个故事。
02
长大后,我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当一个人执拗的喜欢一个大家看来难以理解的东西时,那样东西对当事人而言一定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是这样,作者也是如此。
和我待一起很久的朋友都知道,我有一种很喜欢的食物—老面馒头,在各种馅料的美味包子面前,竟然会选择寡淡无味的老面馒头,大家皆是一种难以置信的眼光。
其实从前我也不喜欢,高考那段时间,担心我晚上会饿,妈妈每天送饭时都会附加一个老面馒头。最开始吃只觉得平淡无味,后来发现慢慢吃会有丝丝甜味,再后来长大后看到它就会想起那段时光:陪伴我考试的妈妈和越来越甜的生活。
作者喜欢那种土土的口粮饼干,在老伴眼中“土里土气的便宜饼干”,于她而言却是如获至宝。
因为它让作者想起了童年时代,想起了母亲给她做的香脆麦饼,这是一种亲切的感觉。
当记忆被时间慢慢冲淡时,还好有这些东西,它们替我们怀念想要珍惜的时光。
03
刚毕业时,许多人一心想去远离家乡的城市,想离开那个待了好多年的地方。后来才发现,原来古诗中常表达的诗人浓浓的乡愁是真实存在的。
记得离开家乡后第一次回家时,坐在列车上听到了熟悉的口音,那一刻突然就觉得很安心,那是一种别人不懂的安全感。
在小时候,作者家里能够喝到自己屋子后山直接引来的源头活水,母亲教诲道:“水是故乡甜,多喝点家乡的水,底子厚了,以后出门在外,才会承受得住异乡的水土。
这也使得作者后来一直十分怀念,只要是故乡的茶叶,喝起来也会有一股淡淡的甜味。
在我的歌单里,有一首歌叫《勿忘心安》,家乡是令人心安的地方,但心安处,也是家乡。
《心安是归处:琦君创作60周年美文精选》读后感(五):淡淡的回忆,满满的深情
看了琦君的散文,才发现,她的小说都是取材于她的人生经历,她的小说代表作《橘子红了》跟她经历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琦君的童年生活,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看过人世间的各种悲欢离合,经历过喜怒哀乐,她的所有经历、情感都融入到了她的散文当中。她的散文中处处洋溢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对母亲的深情。家乡的水土养育了她,母亲的言传身教感染了她,父亲的藏书是她的精神食粮,她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最终成为一名作家、散文家。她的散文主要从“人”、“物”“情”的角度写了她所经历的生活。
写“人”
她出生在一个非常传统的旧式家庭,母亲对她个人的成长成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的母亲是个大户人家的大太太,勤劳、善良、温柔、简朴、思想传统。从某种程度上说,琦君母亲是不幸的,没能为丈夫生育儿子,这直接导致了丈夫纳妾,而这个妾性格霸道。然而,在琦君的笔下,母亲在这样传统的婚姻家庭中活出了自己的价值,对于丈夫,她有着执着的忠贞,满怀深情;对于女儿,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为女儿撑起一个完整的童年。她情深意切,相夫教子,对丈夫送的金手表无比珍爱;她聪明干练、手艺精湛,会做各种好吃的吃食:桂花卤、玉兰酥、粽子、团圆饼,都是信手拈来;她心灵手巧、勤俭节约,会用收集到的碎布为女儿做“富贵被”、“百补衣”;她善良淳朴、蕙质兰心,对于端午节来讨要粽子的乞丐也能友善对待。
写“物”
家乡的水土养育了她,家乡的一切都弥足珍贵、值得留恋。家乡的水,比起矿泉水,比起国外的水,都要清冽甘甜,而且便宜又解渴,用家乡的水泡茶,则更加清香隽永,回味无穷。学生时代吃过的妈妈亲手做的口粮麦饼,清淡香脆,好吃又管饱。长大以后,电视、电影的普及,小时候依偎在外公、母亲和阿荣伯怀中看庙戏的日子,那种热闹、期盼的氛围,再也回不去了。关于晴天雨天的回忆,晒谷子、晒书的辛苦与乐趣,让童年生活趣味无穷。农村过年时喜庆吉祥的气氛,与现代社会年味越来越淡、城市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总让人怀念农村的过年。从手搓汤圆,到超市琳琅满目的各式汤圆,越来越少人关心十五的月亮有多圆,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写“情”
阿玉和三叔的故事,被琦君写到了她的小说里,感人至深又让人扼腕叹息。琦君与阿玉的友谊,母亲对阿玉的关心,姨娘对阿玉的冷漠,阿玉与三叔的有缘无分,人世间的温暖与冷漠,总要尝尽了才叫生活。那个年代的女子,命运都是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母亲身不由己,只能默默给丈夫和姨娘做绣花鞋,让他们成双成对;阿玉这般温柔贤淑,与三叔的爱情也只能无疾而终,只能嫁给一个不爱的人度过余生。
《心安是归处:琦君创作60周年美文精选》读后感(六):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一个夏季的午后,有滴滴答答的雨声伴奏。这时候很适宜读一本散文。最好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去感受字里行间的惬意。
最初知道琦君,是在小学课本里,那一篇《桂花雨》记了好多年。后来就是通过电视剧《橘子红了》知道了原琦君琦君。
《心安是归处》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然后,久久沉浸在江浙一带的山长水远之中。这本美文集是纪念琦君创作60周年精选。文章短小精悍,文风朴实,字里行间透着满满温情。
琦君原名潘西真。生于浙江,后定居在台湾。在家乡浙江永嘉县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后来去杭州念中学,又到上海读大学。
《心安是归处》写琦君童年、少年以及求学、工作、成家的一些事宜。可以说贯穿了琦君的一生。尤其以少年时居多,有些朝花夕拾的意思。
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与本书所要表达的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许多人,是你,也是我。少小离家,因为种种缘故不能坚守在出生的家乡,颠沛流离于不同的地方。每一处的人或景都会给彼时留下很深的记忆。
如果你要问,此去经年,何处才是最终的归属。也许,它不能单指物理意义上的某块土地,而是那个能让人心安定的地方,那个只要你一想到,心里就泛起温暖涟漪的地方。
琦君在文中写了许多童年生活的景象,风土文化人情,以及各种美食。从文字里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生活,阿玉、阿荣伯、三叔包括二妈,父亲,姑奶奶等这些人物,性格鲜明,跃然纸上。母亲做的桂花糕、桂花卤、桂花茶、玉兰酥……想想也让人流口水。
阿玉与三叔懵懂的爱情,令人扼腕。母亲、父亲与二妈三人之间的爱恨纠葛,虽写的隐晦,却让人感叹命运的作弄。
文字平淡朴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修饰,却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文如其人,这也许就是琦君的品格吧。
琦君用多篇幅来写了她的母亲,一位非常典型的传统女性,影响了她一生的人。母亲生于旧式家庭,不识字,裹小脚,夫唱妇随。身上具有传统女性勤劳质朴,温和善良的品质,心灵手巧,会做各种当地美食,绣工了得。
母亲是善良的。端午节有乞丐来讨粽子,而且门庭若市,母亲总是准备得足足的,让家里的长工一一分发。
母亲虽然读书少,却是智慧的,教育小孙女,要她多尝试,犯错了不要紧,如果这也不敢那也不敢,以后会没自信的。
母亲也是寂寞的,琦君是这样写的,她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这是多么刻骨的寂寞啊。
这位母亲,并非琦君生母,而是她的伯母,也是养母。这样一来,我觉得更加敬佩母亲了。
若不是先了解了琦君的生平,单从字里行间,根本无法揣摩出这不是琦君的亲生母亲。二人感情深厚,母亲生在那个年代,又是普通农家出身,真的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女性。
母亲的言传身教,家乡的人、事、景,都给予了琦君无限美好的回忆。离开家乡后的很多年,从上海到美国再到台湾,家乡是回不去了,兜兜转转,在回忆里思念着,也许这才是她心的真正归属地吧
《心安是归处:琦君创作60周年美文精选》读后感(七):我的枕边书——犹如奶茶般香甜、温暖的散文集
九十年代有那么几部民国背景的电视剧热映,印象最深的有马景涛、金铭、刘雪华主演的《青青河边草》、有陈坤、董洁、刘亦菲主演的《金粉世家》、还有周迅、黄磊、归亚蕾主演的《橘子红了》,那时候还小,不能体会剧中人物想要挣脱旧思想赢得自由身,又无法摆脱原生家庭束缚的矛盾心理,只是单纯的想看看民国时期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有的时候,觉得他们怎么这么“矫情”、“懦弱”,有的时候,又觉得编剧是故意制造矛盾冲突的。直到我大学毕业步入社会,通过自己经历的和周围人经历的事情,才发现之前的自己多么的单纯和幼稚,电视剧里的悲欢离合只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并非夸大。
大多数朋友都知道《青青河边草》出自琼瑶的同名小说,《金粉世家》出自张恨水的同名小说,而对《橘子红了》的作者却知之甚少,我直到收到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集《心安是归处》这本书,看了介绍才知道《橘子红了》即是出自琦君之手。
琦君,祖籍浙江温州,台湾地区女作家、散文家,《心安是归处》是纪念琦君创作60周年散文精选。
读琦君的文章,如沐春风,风中充满了民国的气息,这可比看电视剧舒缓的多啦,文字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她的文字细腻优美——可见对生活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多么的用心;她的文字朴实风趣——没有心灵鸡汤,没有故作高深,好像是许久未见的朋友在和你讲述过往,追忆逝去的时光。
《心安是归处》全书分三部分:
第一部:我爱这世界的一切
前几篇是“我”在旅途中思念回忆家乡的风土人情,后几篇是单独回忆家乡的,每篇一个主题,如看戏、过年、阿玉等,不由得使人想起了鲁迅《朝花夕拾》的社戏、小伙伴闰土以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第二部:从恍惚的回忆中走过
主要是“我”的童年和母亲,字里行间饱含了女儿对慈母的思念,以及对无忧无虑的乡下生活的回忆,感情细腻,笔调活泼。“我”的母亲虽不识字却充满睿智、心灵手巧、乐善好施、勤俭持家。不由得使我想起冰心先生的散文,同样有对母亲的思念,同样回忆与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同样是文学功底深厚却从不掉书袋,文字简洁、平白如话。我想,这和她们同样拥有一位好母亲是分不开的。
第三部:三更有梦书当枕
主要是“我”与读书的故事,其中最长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三更有梦书当枕——我的读书回忆》,琦君能成为台湾地区的“全民作家”,不仅仅是因为她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更是因为她青少年时期读书之多,大学读中文系又有大师夏承焘的指导。从儿童读物三国、水浒的连环画,到《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从国内小说《七侠五义》、《儿女英雄传》,到国外小说《简爱》、《悲惨世界》,从屈原的《离骚》到纳兰的《饮水词》,从王阳明的《传习录》到《佛说四十二章经》,阅读书籍之广泛、国学素养之深厚非常人所能及,难怪她在台湾地区堪称“全民作家”!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有这么一本书,使我们能放下手机和电脑,让一颗焦虑的心放松下来,享受只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
《心安是归处:琦君创作60周年美文精选》读后感(八):琦君:被生母抛弃,身世飘零凄苦,却用一生写尽母爱的和乐敦厚
人生各在烦恼中过活,但必须极肯定人生,乃能承受一切幻灭转变,随时赋予环境以新意义,新追求,超脱命运,不为命运所玩弄。生活可以随遇而安,但是内心深处要有一个生命的归宿。 ——琦君 台湾与大陆,如同游子与母亲。多半个世纪以来,虽然一湾海峡隔断了归家的路,但是无数流落在外的儿女,对母亲的深情与思念从未止息。余光中先生一首《乡愁》,吐露了万千游子的心声,他们中许多人一生走遍世界各地,旅居海外多年,但是魂牵梦萦仍是中国故乡,从少年到青年、中年、直至老年,痴心不改,至死不渝,琦君就是其中一位。
琦君,原名潘希真,原籍浙江温州,台湾地区女作家、散文家、师承“一代词宗”夏承焘,文学造诣颇高。其文字至纯至美,情怀至真至善。一生著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四十余部,并被译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曾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2013年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做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分别是林清玄和琦君。
台湾30年图书最畅销女作家琦君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评论说: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重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幽幽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在台湾,琦君服务于司法界,历任台湾当局高检处记录股长及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同时在大学任教,并挤出时间写作。虽然写作年代和范畴幅度很广,作品丰沛,但是写作主题永远只有一个:通过怀乡忆亲,抒发对大陆故土的深沉思念,追寻心灵归宿与精神原乡。《心安是归处》这本书纵横琦君整个创作生涯,为读者精选出个性鲜明,情感饱满,最能全面代表时代风貌的作品,还原琦君最真实的精神世界。
琦君60周年散文精选《心安是归处》一、《橘子红了》:原生家庭真实写照,苦涩的生活里酿出芬芳与希望
很多大陆读者熟悉琦君,从周迅,黄磊,归亚蕾领衔主演的电视剧《橘子红了》开始,这部家庭伦理剧由李少红导演执导,改编自琦君同名小说。
剧中讲述了中国清朝末年,一个江南小镇上,容家大太太由于不能生育,给丈夫容耀华买了佃农女儿秀禾传宗接代。容耀华的弟弟耀辉代替大哥与秀禾成婚,在掀起盖头一刹那,两个年轻人互生情愫。秀禾怀了耀辉的孩子,但是道义、责任、伦理、门第都不允许耀辉接纳秀禾。 最后,在耀辉和娴雅的婚礼如期举行时,秀禾生产大出血走向死亡。“橘子红了”这一隐喻性语言,象征着封建时代女性的一生:生存悲剧、生育悲剧、爱情悲剧。
《橘子红了》剧照这部小说素材,来源于琦君真实原生家庭。她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这种封建旧式家庭中度过。耀辉和秀禾的原型是她的三叔和家里丫环小玉。戎马生涯的父亲带着新欢二姨太去城里生活,小小琦君跟随大太太“母亲”在乡下忍辱负重,背负生活重担,遭受种种委屈和冷遇。
“母亲”虽然夫妻恩情中断,被丈夫在情感上抛弃,大半生独守空房,但是本质心地善良、宅心仁厚、是典型的贤妻良母。言行秉承“母心,佛心”,一生坚持真、善、美,对丈夫毫无怨恨,兰心蕙质、勤俭持家、无私奉献,成为“女儿”心灵港湾和传统美德典范。
在母亲的影响下,琦君认真做人,努力读书,对世间万事万物抱持深厚诚挚的情感,对家国和故乡凝聚无比浓烈的热爱,并从身边人命运悲剧中体味出高尚的人生境界和永不泯灭的希望。
二、母亲与独一无二的“中国味道”:交相融汇,不分彼此
在琦君的笔下,母慈女孝,母女情深,除了孤独与心酸,母亲可以说是“旧式完美女性”的代表”。
母亲心灵手巧,会把摇落的桂花,晒到半干用瓦钵装起,一层蜜糖一层花,压实封好,做成“桂花卤”,平常用来做糕点、煮汤圆、糯米粥;会把最嫩的雨前茶焙热,和入桂花,让香味完全吸收进茶叶中;会把剩余的落花装进枕头芯子,制为诗人说的“香枕”。玉兰盛开时,母亲用玉兰花瓣和了面粉鸡蛋,做出香软的“玉兰酥”。母亲擅长绣花、会做独具特色的“潘宅菜干”。
一年四季,母亲都在忙碌。农历春节,母亲忙着蒸糕、酿酒;元宵节,搓汤圆;清明节,穿花球;端午节,母亲包粽子,种类很多,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红豆粽、白米粽、灰汤粽、莲子红枣粽;中秋节,母亲炒馅做团圆饼,甜的是猪油豆沙,咸的是雪里蕻炒肉末;冬至那天,母亲要泡“八宝酒”,到了喝春酒的时候,开出来请大家品尝。年复一年,繁琐劳作里,母亲总能做出新鲜别致,情趣盎然的东西。
琦君笔下每一种滋味,都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味道母亲菩萨心肠,每逢春节和端午,专门给乞丐做“富贵年糕”和“富贵粽”,红糖要加足,不掺糖色。母亲爱意深沉,心思细腻,具有文艺气质。虽然父亲从不专情,但是母亲仍然孜孜不倦向丈夫传递着相思与缠绵,用千百块碎绸密密麻麻缝出一条“富贵被”,祈愿丈夫“长命百岁,大吉大利”。
母亲文化不多,但是能背千首诗歌,博古通今,喜欢把《本草纲目》放在床头随时读。母亲目光长远,鼓励女儿好好读书,将来和男儿一样能中状元。在小事情中,母亲总能总结出大智慧,说话经常妙不可言。
当世人都以为如此美好的母亲,是琦君天生的福祉时,2001年,85岁的琦君在台北教育大学教授廖玉蕙的访谈中,却吐露出一段隐秘的心事:
“我出生时,父亲出外经商,一直没回来,我妈妈认为我不详,就把我丢在地上,是大伯母把我抱起来的,其实从那时起,她就是我妈妈了,对我天高地厚之爱,含辛茹苦抚养我们兄妹长大。”跨越了血缘的母亲,更让人震撼于琦君笔下“母爱”的伟大与深重。台湾尔雅文化创始人隐地说:“读琦君的文章,会很容易地进入那个和乐敦厚的东方世界。”其实,除了母亲,琦君笔下塑造的阿荣伯、阿标叔、婶娘、恩师,甚至离家的“父亲”与二姨娘,也都充满着浓浓的东方韵味,言行间处处流露中国人的和乐敦厚。
母亲为归亚蕾饰演的《橘子红了》中大太太原型琦君一生崇仰母亲,不如说她是在崇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追忆农历节日民俗母亲制作的手工美食,其实是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其间包裹的每一种滋味,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味道”。
琦君的文字,读的越多越能发现,母亲与祖国,母亲与故乡,在她心中,早已交相融汇,不分彼此。无论一生走到什么地方,身份如何变化,她认定自己永远是中国温州的女儿。
三、精神原乡与做人、写作态度:发挥温柔敦厚美德,把握真善美原则
对于离开大陆赴台湾,琦君一生耿耿于怀,在《乡思》一文开头写道:“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在《家乡味》中,她又说:“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生活上尽管早已适应,而心情上又何曾忘怀于故乡的一事一物。”
据家人说,琦君在临终的病榻上常常说梦话:“我要回故乡温州”。山长水远,琦君一生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迁居美国,又从美国回到台湾,终是未能叶落归根。晚年琦君为记忆衰退而苦,幸亏她有一支笔,穷尽一生,已将她记忆中的一草一木,尽皆入文,成为永恒的纪念。
记忆中的一草一木,尽皆入文,已成永恒的纪念琦君半生飘零,但精神原乡和写作灵感从不曾离开故乡半步,在《留予他年说梦痕》中她剖白:“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在创作和做人上,她恪守着恩师的启迪:女性在文学上当充分发挥温柔敦厚美德,柔能克刚,可增进人间祥和气象。她视印度耐都夫人为“新女性文学典范”,钦佩她谦和礼让,一手握笔,一手相夫教子,治理家务。
在社会形态快速变迁中,琦君认为新与旧一脉相承,如一棵树,由根茎吸收大地的营养,由枝叶接受雨露阳光,才能欣欣向荣。没有传统,何来现代?在开放社会里,从事文学写作的女性,应当于旧传统女性美德中,汲取更高尚的人生境界。作品必须言之有物,不写无病呻吟的风花雪月,不写哗众取宠的色情暴力,把握真善美原则。
诗人白居易在《初出城留别》写到: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这也是琦君一生的心路历程,特别是“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失去了故土家园的女儿,用文字构筑了心灵故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之美,为我们带来滋养人生的力量,启发我们在阡陌红尘中,找到自己最心安的生命家园与灵魂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