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08 03:43: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锦集

  《心安即是归处》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一):心安即是归处

  季羡林先生的文字平淡、质朴而不失意蕴。非常耐读,百读不厌。封面采用了黑白色,感觉非常高雅,是另一种风格,这种风格想必就是季老从事学术研究,从事写作的一种反映 。季老是近二百年来中国少有的学者。我个人最喜欢季老的散文,这些篇幅或长或短的散文,朴素,意味深厚,深刻的人生哲理简简一两句话说得通透明白,季老深具一种独特的眼光,他的思想更是深刻,他的性情更是直诚坦率,似乎是如在目前。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二):此心安处是吾乡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人生是一场旅程。经历几次轮回,才换来的旅程。

行程很短也很长,因此不妨乐观一些,去爱一个人,去攀一座山观最好的风景,去追一个属于自己的梦……

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景。不为创造什么奇迹。而后想起一句话:“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为读者,我们不会因为读了一本书就能立刻拥有季老的百年生命智慧,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他老人家的身上中学习一些应对世事的智慧,汲取一些万事安然于心的勇气,那也就不负此书了。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三):第4本书——《心安即是归处》

  1️⃣推荐指数:⭐⭐⭐⭐⭐ 2️⃣短评:这是一本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集,书中精选了其在人生、读书、祸福、游历、生活、处世、生死、真实几个方面的散文。季老先生的文字平实而饱含深情与深思,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读他的文章可以让人更清醒且更平和。我读此书最大感悟是关于人生意义、看待祸福毁誉方面,相信每个读者都可以从这本散文集中获得一些体会。 3️⃣读书笔记:图2~5 4️⃣阅读收获:图6 5️⃣此刻美好 离开家的第一天,“你走了感觉家里空荡荡的,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今天早上去你房间拿手机一下子感觉就来了,一会儿回家就是一个人,已经好久没有像这样了。”

  离开家的第二天,“你不在家,还是不太习惯”

离开家的第N天 ,“没人约束反而不自在了” 被家人牵挂的感觉还挺好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四):纵浪大化,不喜不惧

  

谁能想到,最开始接触季老,只是觉得他的名字好听!

这是读的第二本季老的书,第一本是在荷兰读的《留德十年》,我喜欢看他的书,没有晦涩难懂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一个耄耋老人穿越世间冷暖后,不怨不艾,最真诚朴实的体验。我喜欢他,我的困惑,我的问题,他都能解答。 他通透、朴实、纯粹、平淡,却也不失任性。他的世界并不孤独,因心有归处,而淡定从容;因无畏无惧,而潇洒自由。

现在自己还年轻,经历还算少,对许多事的领悟达不到通透,但季老让我知道,书籍是抵抗岁月漫长最有力的武器,正如他所言,有书可读,可慰平生,读书积累知识,知识凝结智慧,而智慧穿透岁月,成为暮年之时最硬的底气。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五):《心安即是归处》:因为世事无常,心安即是归处!

  他通透,朴实,纯粹,平淡,一生不为外物所扰,遵从己心,寂寞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他的世界并不孤独,因心有归处,而淡定从容;因无畏无惧,而潇洒自由。他是季羡林,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学家,他的人生智慧像一盏明灯始终激励着在俗世挣扎的人们。 曾经,我不明白通透是什么意思,直到我经历了婚姻挫折,终于明白人生原来都是人情世故堆积而成,曾经迷茫纠结了许久,直到最后大彻大悟,才终究学会释怀,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只有不够宽广的心。通透一词,在我即将而立之年,愈发能够体会其意境。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六):草稿

  看看季羡林那个时代的送礼,都有专门的听差去办理,这到省了许多送礼人的尴尬。谢谢,季羡林先生也是比较幽默的,坚持能看到有些幽默的文笔,这儿把礼物设计为木制的,高招呀!现在的送礼,大部分相对简单些,直接送礼金,省去了挑选礼物的烦恼。

  说国家产生最早的国家,提到了埃及文明,怎么没有提到苏美尔文明呢?在伊拉克的二河流域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其历史,约公元前四千年,大约有从南极洲所带回来的6000年历史的小草,好像看看季羡林先生手中这株带有“矿石”般小草的形象。

  在许多人的眼里,天才是高高在上的,而在季羡林的笔下,有些天才就是《儒林外史》里的小角色,感觉是异常的讨厌。另外,季羡林还认为,有些天才属于偏才,因为他们的全身智慧全集中到一个点上,其他的事情就相对一般般了。想想还真就是如此。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人类的发展必须依赖与大自然,不能对自然有过度的索取,这样也有利于大自然的发展和自我修复,要有金山银山的概念,过度的索取,最终必然会收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段描写,看到在延吉品尝生鱼,猜测会说些当地的特色菜肴,说说这道菜的好坏。从头看下来,却是个鱼与人之间的对话,是季羡林先生的心理描写,是生为鱼的艰辛。不过,吃着这道菜,想着这些事,现场还不能冷场,当时会是怎样的聚会呀!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七):一个真实的老者给世间最诚恳的留言

  

初读此书,是因为季老的名气,“国学大师“,”国宝“,满身光环的老人让人产生好奇心。前面的章节,实话说,让人心生厌烦,故意卖弄文采,处处引经据典,颇为做作,明明是无关痛痒的小事,非要小题大做,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

然而,季老的文章,越读到后面,越觉得此君可爱,可爱可能是对于我喜欢的人的最高评价了。

如果偶然出现的文字的感觉让我觉得这个人是在装,但我看了文章出版的时间,横跨三十年,依然是一样的风格,一样的坦诚,那我认为,这个人可能不是在装,他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人,只是我们的偏见认为他是一个异类而已。

三十年,那是我从呱呱坠地到现在的全部时长,一个人在这么多年之内,大的方向没有偏差,仍然不断地求真,不停地反思,不间歇地思考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贡献,并且认为这一切荣誉和光辉也不仅仅是自己的奋斗和勤奋,也有天分、机遇和运气,这太难能可贵了,他简直可以称之为最表里如一的人了。

中国,尤其是现代中国,太缺乏这样的人了。

他可以对猫”忍辱负重“,对某些人对嗤之以鼻,对自己疲于应付接待和会议抱怨不迭,对多年以来的成就如数家珍、颇为得意,对自己的生死看待淡之如水,为晚年得到的诸多照顾和便利心怀感恩。

是的,这是一个真实的难得的好人(作者自己的评价)、真实的人,如果你看过他五十年内的所有照片,他都是那一身中山装,没有其它装束,而他是在十年浩劫中准备服药自尽却突然被红小将们拖出们去才因祸得福、幸免于难的,这样的人生,也算传奇了。

面对这样一个人,一个在生活中几乎找不到范例,纯真的让人觉得不真实的人,我不得不心怀崇敬,季老千古!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八):做人贵在真实

  《心安即是归处》是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季羡林老先生其实已经不用多介绍,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 国语言,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先生又是散文高手,有诸多的各类作品,总计上千万字。现在市面上关于季老的作品集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说明季老的作品对于当代读者是非常受用的,在这个快节奏、大压力的年代,季老的作品具有很好的减压和启迪作用,因此经久不衰。

  《心安即是归处》根据季老散文的题材分为八大部分,分别是人生、读书、处世、行走、当下、孤独、生死,最后一章阐述季老本人的人生处世之道——真实。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第八章——我的人生信条:真实,这部分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季老纯粹、真实、普通、朴素、敦厚的人生,这其中就包括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三辞桂冠”的故事。季老说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 “真情、真实、真切”是季先生的处世原则。早在我学生年代,我就听老师讲起过季老的故事:每天凌晨 4 点时,季羡林书房的灯就会亮起。他说:“起来好去干活呀!”当年九十多岁的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会超过 10 小时。

  前面说的都是季老的人生哲学、人生态度如何好,那么现在说说本书如何好。现在市场是关于季老的作品集很多,《心安即是归处》为什么好,其实和本书对季老作品的归纳和总结是分不开的。很多作品集大多是把季老的作品堆一块,谈人生的、谈读书的、谈食物的,全都混为一谈,“一锅炖”,那就使得整本书仅仅停留在收录的层面,而不能总结归纳出启发性的经验和结论,这对于读者而言在阅读感受和收获上就打了折扣。《心安即是归处》在内容上的巧妙分类和编排,给了读者对号入座、对症下药的启示,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需要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推荐大家读一下。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九):心安即是归处:读季羡林感悟人生

  我很少读散文,但对于季羡林并不陌生。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国学家,语言学家,精通多国语言。他在读清华大学的时候,已经发表了多篇散文,这或许也是它成为散文大家的一个起点。 《心安既是归处》是季羡林的一本散文集,对于一个活了近百年的人来说,这本书集结了百年的生命智慧。也算是季羡林历经了世间的沧桑,最后找到人生的解答。在这本散文集中,我们看到了季羡林对于人生、读书、生活以及内心世界的故事。 我一直认为散文是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在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真性情,也是一个人抒发情感的表达。季老在这本书中,写了许多自己对于人生和生活的看法,而整本书的核心就如书名一般“心安即是归处“。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也想要在读过季老的文字之后,学到季老的聪慧与处世之道,然而这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学会的,那我只能寄希望于季老的文字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或许我们把季羡林当做圣人,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是个普通人。普通的出生,普通的学习,喜欢写作,活出自己的态度。作为已进入暮年的人来说,季老仍在不断创作,把他的思想写进文字里。季老提倡的也是多读书,“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就能看出,季老对于多读书的一种肯定,当然对于读书的类型,季老也有自己的看法,对他影响最大的以及最喜欢的书,都在这本散文集中呈现,一本书好坏的标准其实也是因人而异的,只要在书中,获得了积极向上的动力,又或者是高尚的美得,都可以视作是一本好书。 除读书之外,我们也看到了季老在生活中的一些见闻,犹如《观天池》《访绍兴鲁迅故居》等,也都展现了季老对于生活的热爱。季老也说,“因为活的太久了,所以对人生的各种相看的透彻“,也只有我们温饱之后,才能考虑更高层次的思想。人活在世,经历的多了,反而变得坦然了,不论是幸福还是磨难,或许多年之后都成为美好的回忆,而在当下,我们就应该做真实的自己。 季老所说,“我的人生信条:真实“,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感受到“心安即是归处“的感受,平凡之下的人生,也是我们回归初心的道路!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十):不寻常的人生,不寻常的人

  有一句俗话叫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他没开始接触文学之类的书的时候,我还不是很相信这种话,因为高中时候的我还是整天沉迷于看言情小说的时代,后来看太多实在是看腻了,我开始了对一些优秀文学作家名作的阅读之旅,而在那段时间,我第一个开始接触的的优秀作者就是季羡林。 关于季羡林老前辈那些资料,想必喜欢读书的人,应该都多多少少的听说过,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在我经历过紧张的高考之后,品读季羡林老前辈的书籍给了我一种让我忘掉过去所有烦恼的感觉,因为他这位老前辈的身上,我能够感觉到的是无限的豁达和从容,用最平淡的心情却最伟大的三观去观养这世间的美好。 刚收到《心安即是归处》这本书的时候,他的书风就让我有一种觉得,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的淡然之感,品一杯好茶,养一只可爱的小猫,一场独一无二的风花雪月。 这本书中主要收录了季羡林的一些文章,从书中的一字一句中能够感觉出他对人对事的态度是一种潇洒自由,因为心有归属而淡定从容也因此无忧亦无惧。 如果说季羡林老前辈活出了我想要过的人生,这句话可能有点太笼统,但是我还是要说,他在这本书中描写的生活真的是让我羡慕,在这个繁忙的时代,沉重的考试,繁忙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的生活,似乎在让每一个人都觉得喘不过气儿,所以像季羡林老前辈这样平淡无忧的态度实在是很少见的。 我可能学不会季羡林老前辈这样的一生的成就,但是我却可以学可以学会他从容的人生态度,然后我们总是在刻意的去奔走着什么,然而真正到我们到了那一刻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早就忘记了一开始去奋斗的目的。 来读一读这篇《心安即是归处》吧,学一学季羡林老前辈百年的生命智慧来学一学他对着人生的态度。 因为世事无常,心安即是归处,愿你历尽沧桑,永葆天真模样,而我希望当我有一天走过这世间的所有山河再归来,我依然是少年的我那个模样。 我可以强大,我可以从容,只要我有一颗坚强的心,这世间没有什么困难是我克服不了的。 希望读到这本书的读者们能够一起去学会从容对待这世间所有一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