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圆脊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读后感(一):人生匆忙,唯有心安才是归处
梁实秋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人士。除了文学上的成就,他与原配夫人程季淑女士的爱情也让人羡慕。
梁与程的爱情,可以说是封建礼教下,父母包办的婚姻爱情产物。那时,梁实秋19岁,父母为他订了一门婚事,女方是安徽绩溪人,21岁,名叫程季淑。梁实秋知道后,偷偷通过联系人知道了程的联系方式。两个年轻人,私下偷偷约会,产生了感情,由此拉开了恋爱的序幕。后来梁实秋外出求学,回国结婚后又经历战争动荡,夫妻经历长时间的分居两地生活,本以为生活的磨难,会消磨两人之间的感情。但是到了晚年,两人相处,依然如恋爱初期般的甜蜜,感情浓郁得似化不开的蜜糖,直至1974年程淑季因意外离世。
相濡以沫五十多年的妻子突然离世,给梁实秋带来很大的打击。“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琼瑶。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虽只为足报,贵用叙我情。”汉代诗人秦嘉写给妻子《赠妇诗》中的最后六句话,被民国大师梁实秋放在为悼念发妻程季淑的《愧园梦忆》一书中,以表达失去妻子的惆帐之情。而《愧园梦忆》就被收录在《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这本
除此之外,这本散文集还收集了《忆冰心》《谈徐志摩》等名篇中,尤其是徐志摩,作者与其相交至深,得知意外去世,回忆与他相知相交的往事,也为他的才气深感惋惜,于是乎,将这种对故友的思念写成了很长的一个篇幅,以寄托相思之情。
总的来说,这本散文集就是梁老怀人纪事之作品集合。人生悠悠几十年,何处是归途?唯有心安,才是归处啊。
《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读后感(二):岁月之长,真的不过就是心安
一提起梁实秋先生,恐怕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吃”。毕竟他的那本《雅舍谈吃》散文集实在是太出名了。据说这书甚至都影响到了近几年来那部最为知名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虽说这“吃”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人所要面对与经历的可并不仅仅只有“吃”而已。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相遇和别离,愿你遍历岁月山河,依然觉得人间值得。”
读过梁实秋先生这本名为《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的文集之后,越发觉得上面的那句话是珍贵无比。在这本书中所收录的,大多是梁实秋先生对以往岁月和往昔亲朋故友的怀念与追思,当然也有一些属于他自己的难忘经历。
在这本文集中,梁实秋先生回忆了冰心,谈到了徐志摩,想起了沈从文,闲谈了胡适和辜鸿铭。他还聊起了在抗战时期自己和老舍先生搭档说相声,以及曾经在学校里演舞台剧筹款的趣事,也饶有兴趣的分享自己在纽约旧书铺淘书时的快乐与心得。但是更多的篇幅还是留给了自己的亡妻程季淑女士。
这一部分的章节被命名为“槐园梦忆”,主要讲述的是梁实秋先生回忆自己与妻子程季淑女士相伴一生时的点点滴滴。当我读到这一部分时,突然意识到,以往这位字里行间处处透出诙谐幽默、平静淡泊、充满人生智慧的梁实秋先生,也是一个拥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他与妻子虽然是由父母做主相识,但却相濡以沫恩爱一生。在他们共同经历的几十年间,他也有过少男少女的怦然心动,有过寻常饮食男女的脉脉温情,有过寻常夫妻的柴米油盐,在面对生离死别的时候,梁实秋先生同样也会痛彻心扉,久久难平。
人生原本就是无常,总会有一些我们未曾意想到的事情突然出现。我们往往会被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的措手不及,难免会有慌乱出现,弄得自己狼狈不堪。但是不管发生过什么,人生到底还是要往前走的,日子也总还是要过下去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快速的让自己的内心趋于平静。就像是这本书的名字一样,《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
岁月之长,真的不过就是心安。
《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读后感(三):最重要的就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摩诘居士曾经写过一首诗名为《终南别业》,其中有两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每每被人引为生活哲理。其实不止这两句,整首诗都值得好好读一读: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之所以想到了王维的这首诗,是因为正好也读到了梁实秋的散文集《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人到晚年,回忆就成为了越来越经常的事情,所以想起故人、忆到故事,也就顺理成章。《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是梁实秋先生的一部怀人纪事散文集,书中既有对过往岁月、难忘经历的回忆,有对亲朋、故友还有至亲之人的深切缅怀和思念;当然,标题也罢,字里行间也好,都透露出了一种极类似于《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感觉。想不开,就觉得人生处处不甚得意,于是每每觉得“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其实,说到底,这就是自己的心态有没有调整到位所产生的一种正常反应。
梁实秋一生著文无数,当然,与人交往也无数。他在这部散文集里写到了冰心、徐志摩、沈从文、老舍、梁启超、胡适、辜鸿铭,写到了自己的一些过往岁月,还专门抽出五分之二的篇幅给了自己的故妻程季淑女士。能够被人记得,真的也是一种幸运。就像他写冰心的:“这年头儿,彼此知道都还活着,实在不易。”最真实的一种感触,便是这样的极致。
写到这里,不禁很好奇。这部集子里没有提到鲁迅。但梁实秋与鲁迅之间,确实是曾经发生过一场论战的。双方的立志、观点有所不同,所以斗得也是一时热闹。但时过境迁,三十多年后,当梁实秋写故人、故友的时候,居然没有提到鲁迅——还真是忍不住要提一下。
写其他人、自己事也就罢了。《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里的三个章节,最后一章梁实秋写的是自己的故妻。还没有开始读这篇之前,首先是一首篇、一篇文就展示在了脑海里。一个是苏轼写给亡妻王弗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个是明朝文学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都很真挚。梁实秋的一句话也很实在:“季淑没有死,她仍然活在我的心中。”夫妻如此,也就足矣。或许更多的正是因为想到了过往的一切,所以晚年的梁实秋才情不自禁,既感怀于那些相遇和别离,却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相遇与别离中,反而看开了很多,算是得到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真谛。
但是,换言之,假如没有之前几十年的铺垫,是很难做到这样的——算起来,强行为之,“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曾经,不也是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过的岁月吗?
《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读后感(四):怀念那些故去的人和旧时光
在我知道的梁姓知名作家中,就有梁启超、梁实秋、梁晓声。前两位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大作家,后者则刚荣获了今年的茅盾文学奖,也是当代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队伍而言,这三位作家,我都是喜欢的。先后读过梁启超先生的诗论及美学文章,读过梁实秋老师的雅舍散文,也读过梁晓声老师的《狐鬼启示录》。所以,对于这三位作家,我时并不陌生的,应该说他们三位的文章各有千秋,梁启超先生的深邃,梁实秋先生的雅致,梁晓声先生的较为现代。
在这本《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的文集中,所收录的三辑文章,其一是梁实秋先生怀念故人的回忆录,辑二是作者关于往事的回忆,辑三是悼念自己妻子的回忆文章。可以说,这三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回忆性的文字。
读梁先生的这本回忆录,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他生命里接触过的几位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的生平及真实的一面。比如,在《忆冰心》一文中,梁先生介绍了自己与冰心从认识到深交的点滴往事。比较有趣的是(当然在作者和冰心先生看来,可能就是比较尴尬的见面),在同乘一艘船到美国的途中,梁先生问冰心“您到美国修习什么?”,冰心回答“文学”。冰心接着问“您修习什么?”梁先生回答“文学批评”。一个学习文学,一个学习文学批评,是不是像冤家路窄的感觉。而且,作者提及,在冰心写过《繁星》《春水》之后,梁先生即写过一篇《〈繁星〉与〈春水〉》的批评文章。殊不知,这样两位在文学与文学批评上的作家因为这样不打不相识的缘故和缘分,相识相交了近一辈子。还比如,在《谈徐志摩》一文中,作者与徐志摩的接触也是通过朋友间介绍才相互认识的。在这篇文章中,梁先生用了很大的篇幅记录了徐志摩的再婚妻子陆小曼的故事,从这些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圣品真实的故事。并且,在这篇文章里,还有关于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先生在他与陆小曼的婚礼上,梁启超先生对徐志摩以严厉批评并寄予厚望的新婚证词,也是文坛的一桩趣事。其余篇章也各有其独特和有趣的地方,在此不再赘述。
在《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里,我能感受到梁先生与师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真性情。在诸多篇章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忆冰心》,读来让人感动不已。前面说到梁先生与冰心的认识带有很强烈的“戏剧”色彩,但是他们两位文学大家的友谊却走了很久远。两人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时常分别,但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直到后来,梁先生在大陆解放后来到台湾,以及其后辗转香港、美国,两人通过彼此的书信来往不断。直到在那场特殊的时代下,两人的交往才被阻隔。后来,梁先生因为香港一篇新闻报道说冰心在大陆已经去世了,梁先生触景生情,在悲痛之中写下了《忆冰心》悼念文章。直到不久接到朋友的准确信息,说冰心还健在。结果像是闹了大笑话,其后梁先生亦专门发表声明阐述来龙去脉。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梁先生与冰心之间的深厚友谊。
读梁先生的文章,感怀大家风范,实乃人生之快事。
《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读后感(五):梁实秋忆故妻:纵使人生无常,你依然在我内心深处
有人告诉我,时间可以冲淡哀思。如今几个月已经过去,我不在泪天泪地地哭,但是哀思却更深了一层,因为我不能不回想五十多年的往事,在回忆中好像我把如梦如幻的过去的生活又重新体验一次。季淑没有死,她依然活在我的心中。——粱实秋《槐园梦忆》 粱实秋的文章读过不少,《槐园梦忆》始终是最爱的一篇,此文被收入粱实秋的珍藏文集《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粱实秋在书中写故人、故地、故妻,回忆处处,字里行间,无不涌动着作者对故人的怀想,对故地的留恋,以及对故妻季淑的深情厚爱。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是我辈。”她走了,可是她却永远活在他的心中。 初相识时,季淑还是一个二十岁的姑娘,用粱实秋大姐的话来说就是“我看她人挺好,蛮斯文的,双眼皮,大眼睛,身材不高,腰身很细,好一头乌发,换成一个髻堆在脑后,一个篷覆前额。” 两个人还没有见面之前,粱实秋给她打过一次电话,电话里她说话的声音清脆柔和,可用“珠圆玉润”来形容。这使梁实秋受了刺激,受了震惊,在还未见季淑之前先已得到无比的喜悦。 他们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可谓是一见钟情。季淑那天穿的是一件灰蓝色的棉袄,一条长抵膝头的黑裙子,百分百一个朴素的女学生。而梁实秋穿的是一件蓝呢长袍,挽着袖口,胸前挂着清华的校徽,穿着一双棕色皮鞋。多年后季淑对梁实秋说,她喜欢他那一天的装束,也因为那是普通的学生的样子。 有着同样喜好的两个人开始了恋爱。他们的约会地点有时在中央公园,有时在太庙,有时在北海公园,散步、发呆、看电影……甜蜜的时光总是很短暂,1923年6月,梁实秋在清华行毕业礼,8月就要到美国去留学。他和季淑约定,三年后回来结婚,他们就这样开始了三年的别离。 1926年7月,梁实秋回到了故国。他回来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与季淑商议婚期,他们结婚的日子是1927年2月11日,行礼的地点是北京南河沿欧美同学会。心心相印的两个人,经过这么多年的分离和苦恋,终于走到了一起,组成一个温馨的充满着爱的小家,从此步入琐碎的婚姻生活当中。 季淑喜欢孩子,她在结婚后的六年之间四次生产,把自己的全部时间与精力都奉献给了孩子。她有一个见解,认为小孩走上喜欢读书的路,最好是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桌,所以她给每一个孩子都买了一个书桌。她做了好几年的小学教师,她的教学经验在家里发生很大的影响。 梁实秋办了一个周刊,以鼓吹爱国、提倡民主为原则,因此他对于各方面的人物常有广泛的接触。季淑看见来访的客人鱼龙混杂,很为他担心,事后总是问他那些人来找他做什么?这使梁实秋提高了警觉。 有某些方面的人来做说客,“愿以若干金为先生寿”,梁实秋当即拒绝。季淑知道后完全支持他的决定,她说:“我愿省吃俭用和你过一生宁静的日子,我不羡慕那些有办法的人之昂首上骧。”此高风亮节的精神,颇有她祖父当年的风范。 就是这样一位娇小玲珑的女子,在那些山河动荡的年月,在梁实秋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之际,勇敢的担负起侍奉公婆老母,养育孩提,主持家事等等艰苦之事,却从未在人前有过任何抱怨。 梁实秋说他们不讳言死,相反的,还经常谈论此事。季淑曾跟梁实秋说:我们已经携老,没有遗憾,但愿有一天我们能够口里喊着“123”,然后一起同时死去。梁实秋觉得这个奢望太大,恐怕总要有个先后。先死者幸福,后死者苦痛。他们两人都希望自己先死。 然而,人生无常,一次意外的事故夺去了季淑的生命,她最终还是先走了一步。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放心不下梁实秋,还在叮嘱他不要着急。她走了,将那无尽的痛苦留给了梁实秋,也将那无尽的想念和哀思留给了梁实秋。 梁实秋在《槐园梦忆》的最后写道:五十年来,季淑以其全部精力、情感奉献给了我,我能何以为报?奏嘉《赠妇诗》: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 缅怀既往,聊当一哭!衷心伤悲,掷笔三叹!读罢此诗,念及此情,真叫人忍不住淆然泪下。
《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读后感(六):无愧于心,一世无憾
读书的时候就知道,鲁迅口诛笔伐过的人中有梁实秋,因为对鲁迅的敬仰,所以对梁实秋没有好印象。后来一位英语老师送给我一部英语词典,我看到译者竟然是梁实秋,十分惊讶,从那以后才开始重新审视梁实秋,才发现梁实秋确实在某些方面的认知有些偏颇,但是不可否认,他确实是一位才子,他是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译作《莎士比亚全集》等。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梁实秋著的《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本书是梁实秋先生的一部怀人纪事散文集,是梁实秋先生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这次不评论梁实秋先生与鲁迅先生的论战,只是来读读梁实秋先生写的散文。这部书中梁实秋写了《忆冰心》《谈徐志摩》《忆沈从文》《关于老舍》《胡适先生二三事》等,这是他对亲朋、故友的深切缅怀和思念。还写了《相声记》《演戏记》《清华八年》等,这些是他对过往岁月、难忘经历的回忆。最后写了《槐园梦忆》,文中深情回顾了其与夫人程季淑女士相伴一生的点点滴滴,其言温婉从容,其情感人至深,堪称古今情书巨作。这部散文集不仅全景展现了一代文学大师的成长轨迹,还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文化习俗。所以说,读这本书,能够帮助你重新解读梁实秋。余光中说: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一点没错。
梁实秋受西方文学影响很深,包括他的一些观点。所以他在与人争论时,从不妥协。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太偏执。西方文化与我们有很多不同,在形成观点之前,一定要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是正确思维,做不到这一点,其观点自然立不住脚。但是从他写的散文来看,却充满了温情,无论他写自己的友人,还是写自己,写已故的妻子,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的真诚。他就是一个文人,文人有时很固执。
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无名之辈》,我觉得拍摄得非常好,导演做到了让你笑中带泪。故事情节大概是来自乡村的一对笨贼抢了一家手机店,逃跑时闯进了一个瘫痪女孩之家,这个女孩早就失去了活的欲望,所以她一直刺激这两个笨贼杀了她,两个笨贼本身就是为了抢点钱,装修房子,找个女朋友结婚,没想到他们第一次抢劫,抢的竟然是手机模型,他们哪敢杀人。这部戏中还有很多的普通人,如保安马先勇,还有一众老老少少,他们或为生活所迫,或想逃避现实,他们是渺小的无名之辈,却真真切切感受到来自命运的重压。特别是其中的歌曲《胡广生》,每听一次都会非常感动。
现实中的人们活得都不太轻松,看似幸福的生活,却让每个人变得都不知足,好的想更好,更好的想成为首富,成为首富的人,内心就幸福了吗?未必吧。朋友说,人生看似很长,其实很短。我能理解他说这句话的寓意,因为不久前,他熟知的一位哥们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每一天都有人离开这个世界,每一天都有新生命降生,我们本来就是这个世界的过客,我们可以追求幸福,但是一定要量力而行。
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梁实秋先生之所以能写下这些文字,也是在告诫自己,告诫自己的友人和亲人,不论你做什么事,都要看到人性善的一面,只有这样,你才能感受到幸福。现实中的我们确实要时刻警醒自己,做事不要带有恶意,不要觉得别人都是傻子,只有你聪明,只有你能看懂这个世界,其实每个人都有辨别对错的能力,你无须以大欺小,更不能仗势欺人,如果能做到事事心安,你也就到达了一定的境界。
《士兵突击》里吴哲经常说一句话:“平常心,平常心。”其实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少,所以才会有人在竞争中逐渐被刷掉,而那些能够留下的人,正是保持了一颗平常心,平常心不是告诉大家不思进取,而是让大家切莫妄自菲薄,认清自己,做好自己,才能让自己快乐起来,幸福起来。
人生很短,珍惜当下,珍惜生命中在意你的人,做事对得起良心,便一世无憾。
《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读后感(七):闲看云雾,静听风雨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摘自梁实秋先生散文《送行》。喜欢梁先生文字的淡然,如促膝浅谈,如共饮茗茶。
《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是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梁实秋先生的珍藏文集,整本书分故人万里、往事蓦然、槐园梦忆三个部分。“故人万里”收录了梁实秋先生对包括老舍先生在内的一众友人的回忆,“往事蓦然”是梁实秋先生对经年旧事的记录,而“槐园梦忆”是对梁先生故妻程季淑女士的缅怀。
梁实秋先生的幼女梁文蔷曾写过一本回忆父母的书,书名为《长相思:梁实秋与程季淑》。在书中,梁文蔷把点滴往事汇成记忆的河流,将自家的聚散离合、生老病死等生活日常集结成一部散文集。我曾偶然翻阅了部分篇章,为梁先生一家的亲情动容,也为女儿笔下的父母爱情沐染。
读梁实秋先生写在清华的八年回忆,讲到同学均来自各省时,梁实秋先生说:我不相信除了清华之外,有任何一个学校其学生籍贯是如此的复杂。学生来自各省各地,语言各异,交流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正如梁先生所言,清华大学是由退还的庚子赔款所建,清华大学和美国著名的公立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完全一样,这是因为建清华时请来的建筑师是UIUC毕业的,而这位建筑师把UIUC校园图纸照搬过来建了清华大学。还有一点,梁先生所说的清华学生籍贯复杂也是有原因的,那是因为即使时至今日,清华大学在全国的招生大格局依旧是依照庚子赔款的全摊比例来计算的。
梁实秋先生在《关于老舍》中提到老舍曾给梁先生的爱女题字,回忆在四川时两个的情谊。1940年夏天,“文协”总部被炸,老舍要在重庆北碚筹划新的“文协”办公地点。碰巧梁实秋也正在北碚做客。在友人的引见下,梁实秋拜访了老舍。事实上,在这之前两位先生已经互相熟悉,只是从未见过面。
抗战期间,许多文化界人士都随国民政府迁往了重庆,梁实秋与老舍也在其中。这两人同是“老北京”,文章也都名扬中外,但一直没有机会相识。到重庆后不久,梁实秋与老舍还没来得及见面,就先进行了一场笔战。梁实秋对当时的“文坛“对抗战一事发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时为“文坛”总负责人的老舍先生对此不能不进行回击,于是,就有了前面提到了笔战。(有关细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一下相关资料)
在书中收录的另一篇文章《相声记》中,写梁实秋和老舍在募捐劳军晚会上说相声的往事——老舍的那一张脸,不用开口就够引人发笑,老是绷着脸,如果龇牙一笑,能立刻把笑容敛起,像有开关似的。梁实秋先生对老舍先生的面容描写实在绝妙,如若看到老舍先生的照片或者对老舍先生有所了解的读者看到,一定会连连称赞。
闲看云雾,静听风雨
此生岁月悠长
每一寸光阴都有让心安定的力量。
阅读这本《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如观云雾听风雨,内心充满愉悦。
《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读后感(八):梁实秋笔下真实的徐志摩究竟是什么样的?
他像蝴蝶一样,轻飘飘的坠落,得知他的离开,知者悲痛,沈从文赴济南,安葬他。飞机出事的那一霎那,所感受的痛苦,虽然惨烈,从文人的方向出发,他的偶像拜伦也是三十六岁卒,也算是一种命运的恩赐。
梁先生回忆说初见徐志摩,1922年,自己还有一年清华毕业,徐刚从欧洲回来,名声很大,文学社想请他演讲,梁思成搭桥。那时的他,飘然而至,外貌的描写过于表面,一句“风神潇散,旁若无人”,道出他的仙风道骨。第二次是在徐和陆的订婚典礼上,人们对于他们的结合,多有谈论,总是不合理的,两人交于灵魂,两人先前都有婚姻,先分后合,徐志摩对于陆小曼的宠爱:惟命是从,目使颐令,能力所及,精心娇养。
有人说他对婚姻的不忠,说他是纨绔子弟。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婚姻是自由的,分合只是缘聚缘散,忠于的只有爱情,宠的也只有真心爱的那个人,可以包容、纵容她的一切(须知真爱不是罪);纨绔只是一种嫉妒,一个学社会学,懂经济,国学、西方文学、国文、英文都超过当时很多人,作品涉及,诗、小说、散文、喜剧、翻译,这些都不是一个纨绔子可能会的东西。
梁先生很欣赏徐志摩,讨人喜欢,头脑、机智、兴趣、生气,具备太多的灵性。创办“新月书店”“新月社”,形成新的诗学派别“新月派”,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验”,西方自由思想和民主政策,开启民智。徐志摩喜欢印度的诗人泰戈尔,“新月”一次也是来自于他的《新月集》,徐志摩是整个团体的灵魂所在,潇洒、大气。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夏虫也为我沉默Even summer insects keep silence for me沉默是今晚的康桥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选自徐志摩《再别康桥》徐志摩的浪漫,我们最初是从《再别康桥》里感受的,就像撩人的金柳,叫嚣的像是青荇,自己却只想做柔波里的水草。梁先生说,字里行间都带着一种媚,是天生的的诗人,读着读着,人似飘然而登仙,词藻美丽。
你不能忘我,爱,除了在你的心里,我再没有命;是,我听你的话,我等,等铁树儿开花我也得耐心等;爱,你永远是我头顶的一颗明星:---选自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本是你想记得我就记得,不想记得就忘记,省的空闲是想起我而烦恼,可我,却忘不了你,把爱放在心里,哪怕等到铁树开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天空不生云,我就可以永远看到你,我心中的明星。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让人开心,让人苦恼,内心的孤寂,恋人的思念,爱情为世人所不容,这一切的一切。
梁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浪漫、爱情、才华横溢的徐志摩,人缘极好,对于他的离开,是国之失。张幼仪在悼念的挽联里遗憾他的离去。“万里快鹏飞,独憾翳云遂失路;一朝惊鹤化,我怜弱息去招魂。郁达夫一句“新诗传宇宙,竟尔乘风归去”,是飞仙。
《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读后感(九):此生岁月悠长,闲看云雾静听风雨
这一本多是对故人和友人的回忆了,就连对原配夫人程季淑的《槐园梦忆》也收录在这本书中,另外两辑分别是《故人万里》和《往事蓦然》。
我们能看到的是冰心、徐志摩、沈从文、老舍、梁启超、胡适、辜鸿铭等人的另外的生活的一面。当然也能看到梁实秋的幽默诙谐。比如《忆冰心》一文,写初识觉得不易接近,写第一次见面是在海上的轮船上,赴美途中不期而遇,经许地山先生介绍,大家相识。寒暄一阵后梁实秋先生问冰心赴美修习什么,答曰“文学”,冰心回问梁实秋,回答说“文学批评”,话就谈不下去了。
是不是很有画面感?尴尬其实还没有完。后来大家自然成为很好的朋友,但是辗转分离之后,起初彼此常有通信,文中还附了冰心的五封信件的主要内容。后来梁实秋先生在美国,看了几个不实的报刊,以为冰心已经不在人世,伤心之余写下了表示哀悼的文字《忆冰心》,这篇文章传播后被凌叔华看到,从伦敦写信告诉梁实秋,冰心已经70多岁了但是并未死去,尚在人间。
一时之间,梁实秋颇为懊恼,深悔孟浪,但是文章早已经刊出了,说不定当事人也早已看到,好在自己全是怀念痛惜之情,梁实秋特为写了更正声明登了报,算是澄清自己带来的“以讹传讹”。
后来香港《新闻天地》上刊载了唐向森的《洛杉矶航信》,也写到了冰心夫妇的近况,证实冰心当时不仅未死还看到了梁实秋的文章。大家都认为能从文章里获知到现在都活着就不容易了,也算是体谅。进而写到冰心谈到老舍先生的死:
据冰心的解释,老舍之死“要怪舍予太爱发脾气,一发脾气去跳河自杀了……”这句话说得很妙。人是不可发脾气的,脾气人人都有,但是不该发,一发则不免跳河自杀矣。这本集子中,我尤为感动的是《槐园梦忆》,梁实秋先生写的悼念亡妻程季淑的文字。既平实又深情,那些过往的岁月,在先生笔下娓娓道来,带着说不尽的情意绵长,两人在一起美满生活了47年,还差两年多就可以共度金婚庆典,私下里两个人还曾经商量了很多个计划,但是意外地是这计划落了空:
那年四月三十号上午十点半两个人手拉着手去美国西雅图附近市场买午餐食物,不想市场门前一架梯子忽然倒下,正好击中了程季淑女士,送医院急救未救回。
年轻时的梁实秋和程季淑夫妻合影老年时的梁实秋和程季淑夫妻俩合影,琴瑟和鸣47年但是程季淑怕先生担心进手术室前笑了一下,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华,你不要着急!”梁实秋的原名是梁治华,字实秋。先生说到自己的原配夫人“一生茹苦含辛,不愿使任何别人难过。”
人世间时常没有公道,没有报应,只是命运,盲目的命运!我像一棵树,忽然一声霹雳,电火殛毁了半劈的树干,还剩下半株,有枝有叶,还活着,但是生意尽矣。两个人手拉着手地走下山,一个突然倒下去,另一个只好踉踉跄跄地独自继续他的旅程!这些文字的深情只能是相伴几十载的至亲的伴侣才能写出来这么感人至深!听闻远在台北师大的同仁为程季淑远程设奠追悼,因无法前去,梁实秋还为亡妻写了一副对联:“形影不离,五十年来成梦幻;音容宛在,八千里外吊亡魂。”
梁实秋的文字写尽了岁月,写尽了时光,使每一寸光阴都有让心安宁的力量。
(完)
《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读后感(十):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记梁实秋笔下的槐园梦忆
梁实秋在《槐园梦忆》中曾记下这样一幕: “我没有忘记翻译莎氏戏剧,我扶在案头辄不知时刻,季淑不时的喊我: ‘起来! 起来! 陪我到院里走走。’她是要我休息。于是相偕出门玩她手栽的一草一木。我翻译莎氏,没有报酬可言,穷年累月,兀兀不休,其间也很少得到鼓励,漫漫长途中陪伴我、体贴我的只有季淑一人。”38 年磨一剑,在梁实秋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翻译的庆功会上,著名女作家谢冰莹致词道:“《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完成,应该一半归功于梁夫人! ”
回忆起两人的相遇,梁实秋与程季淑相识系程季淑的同学好友黄淑贞托黄母牵线。二者的爱情虽始于媒妁之言,但于自由恋爱中自主发展。
在回忆自己对程季淑的初始印象,梁实秋说,虽从未谋面,但通过长长的电波却被她的声音深深吸引住了。梁实秋回忆说: “她说话的声音之柔和清脆是我从未听到过的。形容歌声之美往往用‘珠圆玉润’四字,实在非常恰当。我受到刺激,受了震惊,我在未见季淑之前,先已得到了无比的喜悦。”
毕业于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程季淑有着不同于传统女性的智慧和事业。也恰恰是这样的智慧和事业在极大程度上体现在她对梁实秋翻译莎剧的默默支持和陪伴。在当时,翻译外国名著是没有薪水的,要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却需要几十年的付出。面对梁实秋的坚持,程季淑并没有因为生活劝过他放弃,不仅在日常鼓励他,还为梁实秋准备材料,整理书桌。
晚年梁实秋不止一次发出这样的感叹:一个人在事业有所成就,很大部分是因为家有贤妻,一个人一生中不闯大祸,也很大部分是因为家有贤妻。
程季淑和梁实秋是幸运的,因为能够在茫茫人海中遇见对的人。但却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必须活生生看着自己与最爱的人分开。
1974年4月30日,程季淑和梁实秋出门到市场购物,而程季淑却被市场门口一架梯子倒下来击中了头部。进入手术室之前,她握着梁实秋的手劝慰道:“华,你不要着急,华,你不要着急!”
怎知,这既是程季淑生前最后讲的一句话。她再也没有醒过来,这个噩耗使得年过半百的汉子硬生生蹲在医院门口大哭一场,从此每日独坐案头,希望自己的亡妻能与他相会。
如冰心所言: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这朵对爱情赤诚专一的花,在妻子去世后,梁实秋挥泪写下长篇回忆录 《槐园梦忆》, 记述两人携手并肩走过的47年风雨人生路,“缅怀既往, 聊当一哭! 衷心悲伤, 掷笔三叹!”
如今这篇对程季淑的纪念悼文被收录在《原来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的散文集里,被放在整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作为梁实秋先生对其妻子永久的纪念,隽永流传。
古语有云:“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这是很平实的话。虽不必如荀粲之惑溺,或孟庄之鼓歌,但夫妻牉合,一旦永诀,则不能不心中惨怛。
前有苏轼所写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再有林觉民的《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如今梁实秋的《槐园梦忆》,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人世间,被迫分开的爱情叫人多么痛苦。
直面死亡并非易事。为了逃避它的存在,我们选择被蒙上双眼,对死亡和临终的真实视而不见。“不知即为福”在这里只能意味着一种更深入的恐惧。文化人类学家厄内斯特·贝克说过:“一直在人类心理作祟的,好像只有对死亡的恐惧,别无其他。”因为恐惧死亡,我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懦弱和无能,我们只能用眼泪来诠释自己的无助。但我们只有越了解死亡,才能更了解自己,才能在被迫做永别的时候,选择得以释怀。
可是,我们都是一群拥有自我意识的可怜虫,成天想方设法地逃避“凡人必有一死”的真相;不管觉得自己多么强大、多么受宠、多么特别,我们都无法逃过死亡这个结局。世界上再没有其他别的物种存在这种精神负担。
那么,当我们在面对最亲爱的人离我们远去时,要怎么做才能减缓心中无法言说的痛苦呢?
①接受死亡的真相
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说:“我们已知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只有一个结局:死亡、崩坏、解体,以及失去挚爱时内心遭受的苦难。”
死亡和崩坏的结局从来得不到大众的欢心,甚至为了否定死亡,我们之间的许多人开始痴迷永葆青春,着魔似的买很多护肤品,把化学成分往脸上涂,还尝试排毒养生法,因为商家不停地告诉我们衰老和死亡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墓穴是恐怖的,棺材是不吉利的,所以在这个越发进步的社会中,关于死亡的任何字眼要么被不断地掩埋,要么被不断地放大。恐惧和逃避成为了我们处理死亡的两种办法,拒绝死亡,拒绝身边的人死亡是我们用尽全力都想要对抗的命运。可惜,没有人能绕得过这点。
②趁早考虑死亡
当我们谈到这个的时候,相信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个很晦气的问题。这里指的考虑,是说我们应当理性思考,我们会发现不管情况多糟糕,都能挺过去。即使接受死亡,我们也会因所爱之人的离开而备受打击,但它会帮助我们专注于内心的悲伤。
当然,这里我们需要谈论的不是“人为什么会死?”“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在我身上?”等除了加重心理负担却没有任何意义的问题。要知道,死亡,是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
我们也可以继续在悲惨的未来中越走越远,继续否认死亡的真相,继续沉浸在亲人离开我们的痛苦之中。如果选择这条路,我们将会永远生活在逝去的恐惧中,我们的生活也会深受其害。只有夺回主宰自身对死亡的思想权,才可能大无畏地改写当下的死亡艺术。
③珍惜当下在一起的生活
《变态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期刊》中有列出7条人类害怕死亡的原因:
一、我的死会让家人和朋友悲伤
二、我所有的计划和事业都将中断
三、死亡的过程很痛苦
四、我没法再有任何人生的阅历
五、我不能再照顾需要我照看的人
六、如果还有来生,我不知道自己会发生何事
七、我害怕自己的遗体出事
发现没有,我们的担心都是没有办法很好的安置自己和亲人未来的人生。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期限时,当然就可以根据期限去计划地活着,可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预料到的。正如,梁实秋永远也无法预料到,在一个午后,自己的挚爱会因为和自己上街遭遇意外身亡。
我们无法预料生命的结点,无法避免肉体死亡的方式,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面对死亡的心态。如果将所有的爱都赋予身边所爱的人,是不是在分开的时候会略显舒坦一点?会的。
不管是我们享年28岁还是93岁,在死去的当下都要心满意足。这种心满意足,就是我们对于生活和所爱之人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