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是一本由[英]特莉·纽曼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读后感(一):衣如其人
2021年第3本 很遗憾,书里大部分作家的书都没有读过,当时尚杂志来看了。印象比较深的有3位作家:
西蒙娜 德 波伏娃
琼 狄迪恩
汤姆 沃尔夫
另一方面,看到了很多位作家经历着痛苦的人生,并把人生感受转换为角色故事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从书中认识了很多作家,有计划读下波伏娃的《第二性》。
《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读后感(二):衣服能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用了Joan Didion著名的一张广告照片做了封面,她和西尔维亚·普拉斯一样都曾经在《小姐》杂志社做过编辑。
时尚与文学如影随形,我常常觉得作家们(主要是西方)穿得好看,这种好看是有自己的风格而非潮流,作者试图从作家们的衣着与写作产生一定关联,菲茨杰拉德等一票喜欢在小说中描写时装和装饰,品位也给这些作品独特性。不少作家都曾被看成那个时代最会穿衣服的人,有人得了GQ着装奖(比如厄普代克),有人上了Esquire。可以肯定的是,衣服也是一种对自我的表达,越是自我意识强的人越我行我素,并相信自己是与众不同的。
每个人有自己的风格,TS艾略特穿三件套,大卫·华莱士则是街头嘻哈滑板风,外表是名片,时装是即时的语言,也是生活方式和品位的一瞥,伍尔夫说衣服能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改变世界对我们的看法。
我早就对好看不再持有偏见,对衣品好的人敬佩,向作家们的好品位致敬。
《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读后感(三):比起书更像一本风格目录
最近做了一期因为爱伦·坡而起的“穿着”主题的播客节目,马后炮地买了这本书想看看有没有什么补充内容,有点失望。
和标题相比,感觉书的内容不大清晰。本来我是希望可以了解到作家们的衣橱选择,以及和他们的理念相关性,或者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穿着。但是整本书下来,可能是因为描述对象太多,变成了:作家介绍+理念描述+典型风格+作品摘录,看起来好像挺丰富,但是每部分的内容都只有一点点,更像是一个“如果你喜欢 TA 的着装那么不妨从别处继续了解一下”的黄页。
更不解的是,其中有些 Highlight 的内容,比如某位作家的狗叫什么名字,和这本书的主题到底有什么关系?而且这些点非常散,就算有关系(写作习惯可能有点关系吧)读者也需要自己再去做很大跨度的总结和理解。
总之,如果能够更清晰地呈现我会很喜欢本书。理想结构是:一点作家简介,继而深入阐释其风格与理念的关系,最后附上和主题相关的作品摘录。或者也可以是,深度讲讲作品和穿着相关性很大的一些作家,其中有几个提到这层联系但是一笔带过了。
不过读完发现,作家们的逻辑都挺自洽,不管穿什么都有他们的选择道理,倒是和自己做的那期节目结论挺契合。以及摘录了一些有趣的小点吧(然而和主题无关)。
《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读后感(四):作家的衣品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是一本奇特的书,它一定改变了很多人的某种认知。
对于作家,我们常常把关注点放在他们的作品上,往往忽视了作家本身的艺术性和故事性,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都可以成为传世的情节;他们的一衣一帽,一鞋一杖,都是没有被写进作品的生动细节。特莉·纽曼,一位在时尚界从业近30年,任教于英国创意艺术大学的英国作家,就找到了这样的切入点,去试着分析穿着打扮与一位作家文学之路的关联性。
或许在大众的印象中,作家都是不修边幅的,邋里邋遢的,和时尚不沾边的那些人。但《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告诉我们,作家不仅可以书写动人的故事,还能引领时尚的潮流。
其实,作家本身就是个拥有独立个性的群体,而个性与时尚之间往往只是一墙之隔。没有哪种时尚是全民化的,它总是存在于某些小众的个体之间,继而被大众所模仿,个性就成为了引领时尚的代名词,或者说,个性成为时尚,只是个时间问题。
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作家的个性,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就是优美的文字和动人的故事;体现在身上,就是特立独行的生活习惯,和与众不同的装扮。当然,装扮包括了自身容貌的打理,也包括了穿衣品位。
作者从此入口,将作家们的故事和照片一一为我们展示,使我们不仅通过作家的著作,也通过作家的装扮更好地了解他们,了解一个个已经成为了时尚或正在成为时尚的个体们。
略微遗憾的是我的孤陋寡闻,也许是作者挑选的缘故,50位作家中我只听说过海明威、马克•吐温、王尔德、萨缪尔·贝克特等有限的几位,而有缘拜读过作品的则更少,也因此给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无法理解文中精彩的万一。
书中摘录的和穿着有关的作家名篇选段,段段精彩。虽然有的写于将近百年之前,但其思想性似乎带着真理的光芒,穿越历史的空间,依然能够让今天的读者感到温度。
服装和时尚往往专门用来把女性的身体与活动隔绝:中国女人裹小脚后,几乎走不动路;好莱坞明星涂过指甲油后,她的手什么也做不了;高跟鞋、紧身衣、裙撑、裙环、裙衬,与其说是为了突出女性身体的曲线,不如说是为了让身体更加无能。(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风格不是本人;风格优于本人。它是人从自己的性格中挑选出各种元素,作为建筑材料,在自己周围树立起来的一种令人眩晕的眼花缭乱的结构。(昆汀•克里斯普《如何拥有一种生活方式》)
他们说,看似无关紧要,其实衣服的功能绝不仅仅是御寒。衣服能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改变世界对我们的看法。(弗吉尼亚•吴尔夫《奥兰多》)
自己穿什么,什么就是时尚。他人穿什么,什么就不是时尚。(奥斯卡•王尔德》理想丈夫)
假如有机会和作者交流,我会向她推荐余世存先生的《非常道》,那些简短、精辟、蕴含哲理的摘录,也许更适合在世界范围内向广大的非时尚圈读者或非资深文学爱好者阅读,也更能彰显作者的苦心。
我由此想到了中国的作家们,那些故去的和健在的,那些国际知名和默默无闻的,那些男的和女的,鲁迅的八字胡,丰子恺的胡须,毕飞宇的光头,荆歌的长发,苏童的黑框眼镜和中山装,张爱玲的旗袍,林徽因的民国装,他们以及身上独特又浓烈的个性气息,满足了我们追求文学作品背后故事的窥视,也解答了很多作品中未知的谜团,什么时候,我们能读到中国作家和他们的衣柜。
我很期待,就像当年期待纪录片《文学的故乡》。
交流:14235311@qq.com
《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读后感(五):特莉•纽曼《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 204张外国名作家衣品检索页
现于英国创意艺术大学任教的特莉·纽曼,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时尚从业者。几十年来,她为多家时尚杂志担任编辑,并主持过数档时尚节目。这两个身份碰撞在一起,就有了微妙的化学反应。写作《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将“作家”和“时尚”两个名词糅合起来,用时尚的眼光审视作家的衣着及其作品,用作家的眼光解构文学作品与个性衣着,寻索其中千丝万缕的关系,对特莉·纽曼来说,可谓驾轻就熟。
本书主要包括目录、导言、正文、鸣谢、参考书目及图片来源五个板块。正文部分主要介绍了包括萨缪尔·贝克特、阿尔蒂尔·兰波、西蒙娜·德·波伏娃、弗吉尼亚·伍尔夫、奥斯卡·王尔德、詹姆斯·乔伊斯在内的三十位声名赫赫的作家,同时各配以两幅相应的作家图片,还穿插点缀着与作家相关的文摘逸事。除此之外, 还分别以眼镜、西服套装、头发和胡须、帽子这样一些标志性形象,制作小专题,勾连出T.S.艾略特、埃德加·爱伦·坡、马克·吐温、欧内斯特·海明威等十九位名作家。文末参考书目列了足足十一页,可见特莉·纽曼的严谨与涉猎。
“LEGENDARY AUTHORS and the Clothes They Wore”,是这本书的原名。译者林燕将它翻译成“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可以说是高招一着。看到这样一个题目,读者多半会想到一些综艺节目,拉开女明星们的手袋看看她们藏了些什么私人好物,去到明星们的家,打开他们的衣橱,甚至书橱、碗橱······既满足好奇心,又满足探索欲。谁不想也看看名作家们的衣橱呢?可是假如你抱着这样的期待翻开这本书,一定要大失所望,或者至少感到些许失落。因为里面并没有多少服装展示,让你可以兴致勃勃寻思着买件什么同款。
遗憾的是,这似乎已经是译者的翻译技巧在这本书中的高光时刻。可以感受到,译者主要采取了直译的方法,极大限度保留了英文的表达。有时候,我会怀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不是仅仅是在“正确”地对英文进行中译。尽管如此,特莉·纽曼的文艺品味与时尚触觉仍在字里行间闪闪发光。
谈到作家作品与衣着的关系,她写:
“一位作家的作品,集合了作家的生活、价值观、想象力、才华以及独特性。其中一些具有魔力的成分,必然渗入他们的衣橱。”
“乍看上去,所有这些传奇作家的衣着与他们的观点之间,似乎并无明显的联系,但翻看他们的抽屉,个性就显露出来并逐渐展开。”
谈到作家作品与时尚的关系,她写:
“你读什么,与你穿什么一样重要。作家的穿戴成为设计师创意的原始素材。因此,文学界与时尚界是同步的。”
谈到作家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她写:
“许多有趣的作家,将一些着装精华融进其作品的情节与场景。······洞晓你最喜爱的人物的穿着,进而洞晓他们对自己所穿衣服的感受,这一额外要素所带来的纷繁复杂,拉近了读者与作者叙述之间的距离。”
谈到了解作家衣着与了解作者的关系,她写:
“深入探讨作家的衣橱,以及他们描写衣着的方式,还能让人瞥见他们生活的世界和生活的瞬间。”
这些语句,让人印象深刻。特莉·纽曼对这个论题的确思考得很深入。她用十分精炼的笔法给读者们勾勒出一个个名作家的侧影,从他们的理想追求,到他们的个性选择、人生轨迹、作品投射,内容丰富的同时又能做到重点突出。恰到好处地展现出了名作家们的个人风采。
其实这么好的论题,很可以开小口径深挖。比如就某一个作家的一生纵向挖掘,他对衣着的偏好在人生不同阶段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作品的内容风格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将某个作家的作品中有关服装,且能体现作者情感倾向的内容截出来对照作家个人衣着品味进行分析;或者就品牌服装设计谈谈结合作家作品元素的巧思等等。甚至切口还可以更小,小到某一个阶段,某一部作品,某一系列的服装。独立成一篇文章展开,想必就能更加细致,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时尚感悟和写作思考。这样看来,特莉·纽曼的这本书似乎有点蜻蜓点水。但世事又岂能两全呢?
所以读完一遍的我更愿意把这本装帧精美的书,这本图文兼具的关乎时尚与文学的浪漫作品,看作是一本集订了204张外国名作家衣品检索页的梦之书,待日后读到其中某个作家的作品,或者提到他们的名字,格外兴之所至的时候,再从“书橱”中拿出这本“衣橱”,合着图片想象他们的风采。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号《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读后感(六):《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你读什么,与你穿什么一样重要
服饰和小说一样,是一种表达创作者观念、性格、独特性,甚至是设计者(作者)本身的集大成。
服饰在文学和影视作品里又是点睛之笔的存在,比如《赎罪》里绿裙子、《可可香奈儿》里为侄女手撕裙子变装的场景。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假设自己正坐在巴黎的某个时装秀场,名作家们个性张扬的思想透过这样时尚具体的表象从我的眼前展示而过,令我心神荡漾的究竟是他们外在的服装还是内在的思想呢?
文学与时尚是割裂不开的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他们应该是彼此成就的关系。特莉·纽曼通过30篇文学与时尚的跨界侧写,配以照片、作家的作品选段、个人的逸闻趣事等立体化呈现了名作家的时尚魅力。
时装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时尚的表达,它应该必须兼具多种功能。本书对于兼具时尚感的功能性物品的描述则是通过作家的眼镜、西装、胡须、头发、帽子等来阐述一个个在公众面前的经典形象是如何成就的。
萨缪尔·贝克特,一个拥有从容不迫的儒雅男子,坚定地不追时尚者。他的日常服饰的选择追求了一种持久、经典和可持续的效果。标志性的高领毛衣、披上就走的战壕风衣,柔软、实用和品味十足的麂皮袋鼠靴,永不过时的圆镜片眼镜,结实耐用的阿伦毛衣,以及整洁的衬衫和领带,都是他以不变应万变的雍容。
这种装束在与他作品的荒唐与绝望大相径庭,既简约又节制,和他的文学价值一样经久不衰。
此外,表达思想深邃的眼镜、体面的西服套装、头发与胡须的不同维度之美、温文尔雅的帽子都成为了作家们的作家的标志性形象,这种形象和他们的作品一起融入到读者的脑海里,成为海明威的烟斗一样的存在。
香奈儿的服装就是立足于给特立独行、潇洒时髦、难缠但有趣的顾客打造的,它的成功在于根植于一个知道自己喜爱什么的女人的冲动和性情。
无论是时尚还是文学作品都需要创建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又必须根植于人类的内在本能,从而引发一种追求潮流的盲目与冲动。或者说,时尚和文学都在于挖掘人类最深处的特性,这种特性才是长久的。
长久的特性就在于屹立于时间的冲刷岿然不动,文学在这一层面的特点极为特殊,优秀作家的作品总能把握那个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和最本质的劣根性。无论是《红楼梦》还是《飘》,虽然时代背景大不同,成就名著的不仅仅是作者对于那一套套入脑入心的服装描述,更是对于一个时代问题的表达。
香奈儿认为,女人的身材,主导了衣服的样子,女人可以穿的华丽,但不能穿的死板,材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视觉效果。
对于女性作家来说,时尚的服饰在历史上,更代表了一种抗争,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
浪漫主义女作家乔治·桑在同时代的人眼中,就是惊世骇俗的。她独立生活,依靠写作养活自己,与丈夫离婚,与男人和女人恋爱。在服饰上,她通过男装来彰显自己的个性,拒绝社会的性别分类。桑也在自传《我毕生的故事》里反思自己的古怪服装风格:时尚有助于我伪装自己。如今,当松松垮垮的白衬衣、马甲和定制西服,作为女装登上时装秀台上,不得不感恩于桑曾经摆脱世俗桎梏的努力。
我读了《小妇人》后,决心要当作家。乔太了不起了。我真的和她很有共鸣。她是个假小子,但男的都喜欢她,她有好多男性朋友。她对我影响很大,就像日后鲍勃·迪伦对我的影响。她那么坚强,又那么女性化。她爱男人,她不是个粗汉什么的。于是我想写作。我一直喜欢做白日梦。——帕蒂·史密斯艺术家的艺术态度也往往是通过自己的服装表达出来的,尽管艺术追求的是某种程度上不被理解的独特性,但是这种奇特的理念体现在服装上的时候,反而更能凸显出来,形成一种标志。
帕蒂·史密斯雌雄莫辨的服饰特点,透过艺术解放了自己的心性。白衬衣和黑西装,充满自由、典雅和灵感。服饰给了作家一种更加直观的自由式表达。
装饰,是一门艺术。服饰,则是一种武器,一种追求自由、对抗社会不公的利器。
阅读是时尚的,你读什么,与你穿什么一样重要。名作家们的书橱和他们的衣橱一样令人神往,抛开感官的快感,思想的妙处更值得探寻。阅读是一个人的事,时尚是一群人的追逐,所以享受自己孤独的时刻吧,一个人读一读这本书,就像在T台下欣赏一场秀。
《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读后感(七):《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看衣识人,看衣识文
作家与时尚,向来有着微妙的关联。比如读三毛的流浪文学,我们会爱上波西米亚风;如果你是张爱玲的粉丝,会欣赏她穿旗袍的曼妙。
作家们的着装风格,与他们的人和文字,往往一脉相承。如果打开他们的衣橱,你或许也能感受到他们的文风,从侧面了解作家的个性与人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就是这样一本特别的书,将作家、时尚、文学、人生巧妙地结合,带你开启另一种阅读方式——打开作家们的衣橱,看衣识人,看衣识文。
比如,与巴尔扎克同时代的乔治·桑,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真正代言人”。在与她同时代的人眼中,她的行为是惊世骇俗的:独立生活,写作赚钱,想离婚就离婚,想恋爱就恋爱,活出了超越时代的自我和自在。
在衣着上,她也同样彰显着自由。她可以肆意潇洒地穿男装,骑马打猎;静下心时会穿上田园风格的衣裙,像色彩欢快艳丽的野花那样生机勃勃;一时兴起,她还会像个贵族女子,穿着典雅繁复的礼服,再配上一条珍珠项链……
她的着装,彰显着她的无拘无束,和她的那些文字一样,也成为一种思想表达。
乔治·桑而与乔治·桑相隔一个多世纪的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则挥洒着另一种自由的摇滚范儿。
华莱士的《无尽的玩笑》等作品,揣摩着上世纪90年代西方垃圾摇滚风、海洛因时尚等时代细节,写作诙谐、机敏、尖锐而诚实。
他的着装完美体现了他的个人风格,作者称之为“摇滚歌星的文学翻版”:不刮脸,头发长而油腻,皱巴巴的T恤、褪了色的牛仔裤,再加上点睛的印花头巾。
本书插图: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书中评价,他的头饰“象征着一位善于思考、极擅表达、胆战心惊的作家的脑部空间……这是他心灵完全真诚的延伸。”
还有让人心疼的西尔维娅·普拉斯,她是一位美丽的女诗人,还写过半自传体小说《钟形罩》(书中被译为《瓶中美人》)。
这位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女作家,一生饱受躁郁症的困扰,她在诗文与小说中,深入描述了那种无力。
西尔维娅·普拉斯而她中规中矩的着装,更像是一种自我伪装,让她看上去很克制,很沉着。
她常穿着两件套开衫,戴着双圈的珍珠项链,夏季则是衬衣式的连衣裙,总是显得整洁、端庄。
她的一位诗人朋友,看穿了她严谨外表下的内里,评价她是“一个内心燃烧着勃勃雄心和智慧才华的年轻女人,试图伪装成恪守常规、忠诚奉献的妻子。”
最终,她再也无法掩饰了。名誉、才华和爱情,都没能帮她恢复健康,她在大好年华以自杀谢幕……
内页插图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波伏瓦的经典发髻、菲茨杰拉德夫妇的奢华衣着、海明威浓密硬朗的胡须、杜鲁门·卡波特迷人的帽子等。
本书的作者特莉·纽曼,是一位英国作家,有30年的时尚界从业经验,因此对作家们的时尚风格了如指掌,不错过任何动人的细节。
书中呈现了50位知名作家的故事,80张精美的配图珍贵而养眼。
可贵的是,这本书介绍的不仅是时尚,更是通过作家们的时尚风格,体现他们的成就、个性和人生,让人在轻松阅读中,了解时尚,了解文化,了解人性,为人生带来灵感和启发。
(注:“半杯咖啡读好书”系头条签约作者,本文为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读后感(八):文学与时尚,谁成就了谁?
本文应“人文社书评圈”之约撰写。作者笔名成蹊,运营个人微信平台“成蹊杂说”,已定期推出7期电子刊物《成蹊杂说季刊》,发表各类原创文章数十篇。
《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6月版
当文学与时尚邂逅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我引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说过的一句话,他们有着“微妙的平行关系”。
英国时尚专栏作家特莉·纽曼(Terry Newman)2017年出版了她的新书《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Legendary Authors and the Clothes They Wore),这是一部典型的“大杂烩”。书中列举了50位作家有关个人或作品与“穿衣戴帽”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长短不一,或深或浅,反映了本书作者对某些话题和某些人的个人偏好,也囿于对作家及其作品深入挖掘的局限。毕竟,本书面对的读者不仅是文学或时尚圈的行家里手,而是对新鲜话题更加富有热情的“跨界潮人”。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我看来,是80幅精美的作家肖像。设想一下,如果有关时尚话题的读物缺乏夺人眼球的精致图片,那将多么令人失望,简直是噩梦。作者一定深谙读者的心态,从无计其数的作家肖像中选取1-2幅黑白照片作为“点睛之图”,与文字相映成趣,起到彼此帮衬的效果。无论是奥斯卡·王尔德一身天鹅绒斗篷,或是马克·吐温心爱的白色西装,都将作家最为典型的气质凸显出来,让人过目不忘。
特莉·纽曼曾为多个时尚杂志担任编辑,并为英国主流大报供稿。她对欧美时尚的理解显然也延伸到对作家的遴选上来。书中所涉及的50位所谓“名作家”大多出生或长期生活在法国、英国或美国,其中不乏爱伦·坡、詹姆斯·乔伊斯、欧内斯特·海明威、玛雅·安吉洛等“名人堂”级的名字。时间跨度的延长虽然稍微弥补了地域范围的局限性,但缺乏亚洲、东欧甚至非洲本土作家的事实,的确令本书失色不少。
介绍这些作家的文字无疑是解释本书之所以被列为“文学随笔”的主要原因。尽管没能阅读原文,但译者已经把“随笔”这种文体所具备的自然流畅、无拘无束、口语化的表达特点大体呈现出来,读起来既放松又随性。即便如此,作者仍然试图在字里行间掺杂进去一些富有哲理且令人印象深刻的“箴言”,增加了其文学的厚重感。以下是摘录的几句:
“时尚是区分一代人声音的绝佳起点。”——“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它(指《追忆似水年华》)还是一部承认衣服及其缥缈、超世俗共鸣的价值,并淋漓尽致地评价其重要性的小说。”——“马塞尔·普鲁斯特”
“没有衣服就没有权势,而统治人类的是权势。”——“马克·吐温”
“在科莱特的全部文字中,衣服始终在揭示、隐藏和宣示着什么。”——“科莱特”
“时尚不过是丑陋的一种形式,它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所以每隔六个月,我们不得不改变一次!”——“奥斯卡·王尔德”
“利用衣服作为希望、梦想、渴望和错觉的通道。”——“詹姆斯·乔伊斯”
从这些作家的个人经历和对时尚的理解,总会得到两个不同方向的结论。其一,时尚带给作家以创作的灵感,赋予作家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气质,甚至使其笔下的人物活脱是作家本人的投射。作家将时尚作为其文学表达的对象,不惜借助时尚在大众传播中的影响力塑造恒久不变的个人气质与形象。其二,作家成为时尚从业者追逐的对象,借助作家在文学上的成功将他们身上独特的气质与自身相匹配,进而加强了时尚自身的品牌形象。究竟文学与时尚谁成就了谁?答案恐怕不是唯一的。
书中配图:苏珊·桑塔格,1993书中配图:奥斯卡•王尔德,1880年前后有些作家,他们并不刻意修饰自己的着装和发型,甚至与时尚圈保持距离。即便如此,人们依然从他们平实的外表下读到一颗无羁的内心。在崇尚自我、追求个性的文化氛围下,这一点尤其使人着迷。相反地,另外一些作家是天生的时尚家,他们懂得如何搭配帽子与时装,知道在不同的场合配上合适的礼服,甚至让笔下的人物为自己代言。与其说他们在迎合时尚,倒不如说他们本身就是时尚的一部分。
欧美长期以来都在标榜其作为时尚中心的地位,但在讨论文学与时尚关系的话题上,这个结论肯定要大打折扣了。随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崭露头角,其作品被翻译成不同语言被世界所知,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呢?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日本的村上春树、尼日利亚的沃莱·索因卡、埃及的纳吉布·马哈富兹、中国的张爱玲……他们对时尚与个性的理解将大大丰富时尚的内涵,而时尚也会因他们的存在更具普遍性。
特莉·纽曼无疑是作品的第一作者,而书籍设计师则赋予作品第二次生命。除了作者原本的书写,所涉及作家的自述、照片、作品摘句、各种注释需要打破传统书籍的布局方式,通过不同颜色、区块的拼接,文本字体、颜色、字号、位置的搭配,形成彼此互不干扰的有机整体,丰富了阅读的体验。在这点上是成功的,也为文学与时尚的外延增添了一抹亮色。
成蹊写于2020年8月10日
人民文学出版社书评圈组建于201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发起。旨在与热爱阅读,乐于用文字记录与分享,有情怀、有识见、有温度的读者一起推介好的作品,共享最真诚的阅读感受。目前,书评圈群友共计200余人,并以两周一次的约评周期,为书与读者的相遇提供了交流、探讨的桥梁。
《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读后感(九):什么是时尚,谁来定义时尚?
文学艺术和时尚界的关系向来是互通的,如果要我回忆经典的服装,印象比较深的是《飘》中斯嘉丽用窗帘做成的丝绒绿裙子,《罗马假日》中赫本的大摆收腰伞裙,还有《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粉色西装。这些服装随着小说电影一起在人们的记忆中闪闪发光。
时尚是什么呢?
一直以来形形色色的服装秀叫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看不懂的就是时尚。
王尔德认为,时尚是短暂的,艺术是永恒的。到底什么是时尚呢?时尚不过是丑陋的一种形式,它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所以每隔六个月,我们不得不改变一次。
昆汀·克里斯普说:“风格不是本人,风格优于本人。它是人从自己的性格中挑选出各种元素,作为建筑材料,在自己周围树立起来的一种令人眩晕和眼花缭乱的结构。”
有个说法是,时尚自诞生之日其,就开始走向衰亡。因为时尚一旦成为大众的就成为了一种俗套。关于时尚向来说法众多,时尚是相对小众的,是阶层性的,是文化工业的产物,是消费主义的造物。
作家们有着良好的学识,他们的时尚品味又是如何呢?有穿着极为时尚的作家,也有朴素优雅的作家,亦有奇装异服的作家。那么服装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的服装,有没有和他们的文字、性格产生联动的、耐人寻味的效果?
服装是时间的承载物
尽管伍尔夫说,“女士在穿衣服上花的时间,他们可以学习希腊语了。”她还是会每年买三件衣服,她对服装有兴趣,但又不同于爱。她是矛盾的,我想,她既欣赏服装的美,也赋予了它承载记忆和时光的功能。
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中以“礼服手法”贯穿,礼服引发了正在举办晚会的克拉丽莎的回忆。她坐在那缝补她最喜欢的绿裙子,记忆逐渐将她淹没。
伍尔夫的经典装束,是长款开衫和连衣裙,不过分修饰又保持了优雅。妮可·基德曼在《时时刻刻》中的演出可谓比较精到地再现了伍尔夫的形象。
B站上有许多梳理服饰、妆容百年变迁的视频,看起来也很有意思,真实地证明了“时尚是个圈”的道理。
服装是一种自我表达
波伏娃说:“盛装打扮是女性自我陶醉的具体形式,它是制服,又是装饰,通过这种形式,被剥夺了权利而无法做任何事情的女性,感到她进行了自我表达。”
波伏娃服装表现性格,服装本身就是一种表达,正如眼镜带着书卷气,西服带来干练感。一个身着Y2K千禧风的女孩子,和一个穿着复古风小裙子的女孩子,性格特征很有可能是迥异的。有时走在街上观察他人的衣服和气场,也是一种有趣的乐事。
Y2K风复古风服装是一种遮蔽
在西尔维亚身上,这位富有才华的女作家,服装在一开始反而成了她的束缚和遮蔽。她对在《小姐》杂志工作的时光大失所望,以此写出了《瓶中美人》,并扔掉了自己所有的漂亮衣裳。后来,一位诗人回忆见到普拉斯的第一面:“一个内心燃烧着勃勃雄心和智慧才华的年轻女人,试图伪装成恪守常规、忠诚奉献的妻子,好似我在纽约的一个姑妈,穿成要去参加鸡尾酒会的样子。那种伪装近乎过度。”
西尔维亚·普拉斯服装既可以成为自我的表达,也可以成为自我的遮蔽。
服装是一种友好的标志
邓小平在美期间,一顶美国式牛仔帽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类帽子传递出一种亲近感,是一个友好的标志,给外交活动带来了好处。
这点并非在这本书中出现,而是由于我突然想起在国博参观时那顶牛仔帽,才发现它原来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这本书虽然讲作家们的衣橱,也不必过分以他们的作品气质来猜测他们服装的风格,事情总有例外。以贝克特为例,他的衣服是持久、经典、可持续的,带着从容不迫的优雅和不追时尚的雍容,高领毛衣、战壕风衣、阿伦毛衣、麂皮袋鼠靴、整洁的衬衫和领带,是贝克特的特色。这和《等待戈多》中荒诞颠倒的戏剧语言风格处于两极。但兰波的诗和他的服装倒是均有一种艺术家的癫狂气质。
贝克特总而言之,作家们的时尚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种自我定义的时尚。他们的衣服,平心而论,有些好看,有些不好看,但迷人的是他们那随性的自信魅力和文学成就。
更多作家的服装和他们的文字、性格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本书《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或许会给你一些答案。
《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读后感(十):衣橱中流泄出来的星光
这虽然是一本关于服饰的时尚之书,但里面群星璀璨的作家们的故事却不得不让人流连忘返。厄普代克、兰波、帕蒂•史密斯、西尔维亚•普拉斯、菲茨杰拉德、普鲁斯特、海明威……相继出场,他们端坐在那里思考、写作,用一双洞察世界的眼睛,划破迷雾般的长夜。聚光灯下的他们,眼神一如既往的坚韧,透露着对这个世界另一番模样的想象。我看着他们的画像出神,追随着他们的目光,在那片思想的海洋中游弋。
厄普代克看,这是厄普代克,这位获奖无数,写起短篇、长篇都游刃有余的男人,已经悄无声息地被尊为美国所有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身材高瘦,粗花呢上装、绞花毛衣、领尖有扣子的衬衫和卡其布裤子,是他的主要衣着。如同他的写作,他一生都在多产的发表作品,聚焦生存背后的故事,把二十世纪美国郊区那些鲜为人知的,被埋没的普通人的生活,表现的活灵活现。“兔子”哈利的形象已经不折不扣的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兰波狂放不羁的兰波——衣衫不整、头发凌乱,走在肮脏的街道上,却处处流溢着青春的光芒,在混乱中绽放着生命的魅力。这副画像让我很容易就想到了《心之全蚀》中的莱昂纳多,他塑造出了一个年少轻狂、超众出群的兰波,一个肮脏贫贱与美丽的混合体。他试图颠覆一切情感来触及未知,他认为只有通过“有意识的抛弃常理”,才能成为他梦想着的“预言”诗人。他用诗句欢呼破外套和需要缝补的裤子的价值;他在原野上自由的奔跑;他在诗人的聚会上破口大骂;他在阳光下仔细端详着手中的弹孔。他天生就是个诗人。
西尔维亚•普拉斯“未来是只灰色的海鸥”。这位天才女诗人一直在用诗歌的翅膀翱翔,但在31岁时折了翼,抑郁打败了她。她形容自己一直活在“钟罩”中,一直在呼救。
“想象躺在浴缸里,瞧着从我手腕里开出的鲜红的花朵,一朵又一朵,鲜血绽放在清澈的水中。直到我没入进去,沉沉睡去,水面荡漾着绚丽夺目的罂粟般的花朵。”她不像兰波,用凌乱对抗世俗的秩序。她穿着最恪守成规的衣服,双圈珍珠项链,宽下摆的连衣裙,精心打理的头发,最像是忠诚奉献的妻子。但她的内心一直躲藏着一个发抖的灵魂,所以服饰对于她来说,更像是抵御这个世界对她侵害的盔甲,她包裹起来自己,演绎出一个更强大、更忙碌和更有用的自我。在她的周围,服饰等同于成功、受人欢迎的程度和特权,可以保护她自身,她不得不披上这层伪装。
“一件又一件,我把我的全部衣服送入夜风,那些灰色的碎片震颤着,仿佛心爱之人的骨灰,它们飘走了,在纽约漆黑的心脏,散落在这里、那里,确切是哪里,我永远不会知道。”菲茨杰拉德夫妇当然,不得不说的还有这个散发着魅力的男人,也是无数崇拜者心中的时尚偶像——菲茨杰拉德。“青春犹如梦幻,人人似癫若狂”。菲茨杰拉德夫妇过着速朽、轻佻的生活,他们花钱如流水,跳舞,整天烂醉如泥,他们的时尚理念成为一个崇尚华丽和挥霍的时代的象征。“油头粉面,这一人格面具的人生哲学和风格,正是菲茨杰拉德在现实世界中的追求。”
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在满目颓废堕落中出版。他笔下的“爵士时代”,刺破了美国梦的肥皂泡,以及伴随它的所有光辉和哀伤。盖茨比的豪宅夜夜笙歌,“快活、渴望、辉煌、忧郁”是那片蒸腾土地上最脆弱的泡泡。
“他一定会感悟到他已经失去了旧日的那个温暖的世界,感悟到他为了死抱住一个梦想付出了多么高昂的代价。他一定抬头仰视,透过可怕的树叶望见一片陌生的天空,全身战栗,正如当他发现玫瑰花是多么的丑恶,阳光照在刚刚露头的小草上又是多么残酷时一样,浑身发抖。这是一个新的世界,物质的,然而并不真实,在这里可怜的幽魂像呼吸空气那样醉生梦死,东飘西荡......”帕蒂·史密斯普鲁斯特书中还讲述了其他很多偶像级作家的故事。像对美的欲望几乎要了他的命的王尔德;苏珊•桑塔格为何钟爱前额的那缕白发;把着装与女性权利联系起来的波伏娃;渴望在纽约的整个冬天都能穿白色西服的马克吐温;幻想兰波和鲍勃•迪伦是自己男朋友的“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患了眼疾,后期开始穿白色套装,相信这样有助于反射纸上的字的乔伊斯;当然还有患有哮喘、对花粉过敏的普罗斯特;粗犷、深邃,充满激情与勇气的海明威,等等等等。
这本书像是一场视觉盛宴,精美的肖像,满足你对偶像的任意想象,当然还有他们那背后的故事。借用唐娜•塔特的一段话结尾:
“我倒愿意遇上奥斯卡•王尔德,因为人们都说,他本人比他写的东西精彩多了。读田纳西•威廉斯的日记,让我几乎可以确定,如果我和田纳西邂逅,我们会成为好朋友。如果是晚餐约会呢?阿尔贝•加缪。那件风衣!那根香烟!我觉得我的法语足够好。我们会度过愉快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