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李清照诗词全集(作家榜经典文库)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3-30 03: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李清照诗词全集(作家榜经典文库)经典读后感有感

  《李清照诗词全集(作家榜经典文库)》是一本由[宋] 李清照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裸脊锁线图书,本书定价:46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清照诗词全集(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一):藏家清照

  藏家清照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赫赫有名的。按照现传的她的诗词,虽然只有87首,可是无论它们的知名度,还是传唱程度,都是高比率的,这一点远比一些有大量作品的作家强的多。

  这很说明问题。李清照的诗词,不仅是大众化通俗化的那种“红”,而且在学术上,也是高质量的。达到了非常高的技术含量以及人文价值。这么一说,好像是在评论一件文物古董,对于李清照的诗词本身反而不那么注意了似的。

  这是一种误解。考察一个作家,不能仅仅就其作品谈作品,那无疑是肤浅和泛泛的,必须结合其所处环境、遭遇,结合其思想变化来谈,这样才不是无源之水,才欣欣向荣,才有深度和分量。

  李清照生活的年代,在北宋。那个时候,是社会文化高度繁荣,但是社会危机四伏。朝堂之上,党争严重,这耗损了发展的动力,官吏的争权夺势,让国家政策不稳定,那么社会政治、经济都受影响。北宋的文化繁荣,体现在李清照是和苏轼、苏辙、秦观、黄庭坚、周邦彦等大家同一个时代。这是群星闪烁天空的时代,李清照生活在这种氛围当中,注定也要不平凡。

  文化的大环境好,自己的家庭条件教育等也好,父亲是文学家,使自己有了很好的文学启蒙,后来又有众多师友扶植,让自己快乐顺意生长,文学感知和写作能力,都得到提高。后来,又有了与自己兴味相投的丈夫,夫唱妇随,喜气祥和。看这个时候她作的词,就看出来,都比较欢快。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些词,千古流传,都已经成为了经典。当时寻常事物,经过李清照的书写,成了一个民族文化园地中的珍品了。这又说到文物古董上了。不得不说说,她和丈夫的共同爱好,那就是收藏古籍书画文物,他们是很有成绩的。收到的过程快乐,失去的过程痛苦。赶上金国入侵,丈夫病逝,国破家亡,金石书画也四散怠尽。

  这种颠破流离,让一个女词人的感受更深刻。看她后期所做的诗,都比较刚硬,不似早期的词,那么柔软艳丽和柔情似水了。

  《乌江》: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些句子一看就是饱经忧患以后的沧桑视角和满腹悲凉,但是豪情依旧在,诗人的精神世界是阔达和丰沛的。

  世间的一切事物,本质上就是无常。日出日落,潮起潮落,人生轮回,世间代谢。不过,白驹过隙中,留下了影尘光景,让人们有所怀念敬仰,那还是好的。犹如,雨后的彩虹,留下一天惊艳;也如世间的珍玩古董,历经风雨沧桑,劫后余灰,赫然出现,便惊了所有心灵。李清照正是如此的奇女子,她的诗词和人生,也将为世人永远铭记了。

  《李清照诗词全集(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二):一本少年读不懂的书——《李清照诗词全集》

  我一直认为“词宗”有“二李”,一个是李宗盛,一个便是李易安。他们浅吟低唱、信手续弹,却一样道尽心中无限事。有句话是“初听不知曲中意,听懂已是曲中人”。

  读李易安的词,就要读李易安这个人。18岁之前,她清新脱俗,是大家闺秀,从早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点绛唇·蹴罢秋千》等便可看出。18岁后,她遇到了赵明诚,一个让她用一生去爱的男人。然而,本是门当户对的他们,却无情卷入党争,此后便经历了“身世浮沉雨打萍”。她愁,她的愁来自李赵二家的党争,来自聚少离多的思念,来自山河破碎的飘零,来自孤苦无依的寂寞……

  她的愁,愁得无奈,“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多丽·咏白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梨花欲谢恐难禁”(《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岂争那“无可奈何花落去”,却只知“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写花而实则非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个中滋味岂是年少能够读懂?

  她的愁,愁得莫名,“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心里真真个是“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草际鸣蛩》),因为往事涌上心头的一刻,“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得似旧时那”(《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个中滋味岂是年少能够读懂?

  她的愁,愁得高贵,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总是让人怜悯,可叹英雄暮年。而她“试问卷帘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再落魄,始终瘦死骆驼比马大,身边多少还有个可以聊解心扉的侍儿,“翠贴”“金销”“玉钩”“瑞脑香”“辟寒金”又哪件不是官家玩意儿。但,就是这般的高贵,却总有个“角声催晓漏”(《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多丽·咏白菊》)、“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南歌子·天上星河转》)、“窗寒天欲曙”(《菩萨蛮·绿云鬓上飞金雀》)睡不着的人儿。“忘了除非醉”(《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原来这般愁绪,更是叫人心疼。

  她的愁,愁得到底,“女人,若没人爱,多可悲”(《不必在乎我是谁》李宗盛),寂寞总像病毒,不经意间就会蔓延,她的寂寞来自家里的空,“庭院深深深几许”(《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来自衾被的寒,“凉生枕簟泪痕滋”(《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来自影子的孤,“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个”(《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李白笔下的影子,再怎么说还能与他互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而她呢,“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个中滋味,愁、愁、愁!若非如此经历,哪得《声声慢·寻寻觅觅》所写,能从第一个字,愁到最后一个字?直道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劝君莫读易安词。

  她想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她要逃离这风雨飘摇的天地;她控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乌江》),她鄙夷这软弱无能的宋王朝和丈夫赵明诚;她无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离愁、离不了愁。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桂》),我想李易安的词,更是词中大宗,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只不过,经年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闽·蝶岛风叩读有感

一本少年读不懂的书——《李清照诗词全集》

  《李清照诗词全集(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三):所谓风流,苦中作乐,本色真我而已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她是“千古才女”,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她的风格自成一体,为无数人争相效仿,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词人、酒鬼、赌徒,她身上的标签太多太多。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风流的女人注定孤独,而李清照,不仅有才,也有勇气。其实所谓风流,不过本色真我而已。

  这本《李清照诗词全集》 收录了李清照87首经典诗词作品,在这里,你能看到完整的李清照,少女怀春的俏皮娇羞,初为人妻的浪漫幸福,分隔两地的相思之苦,时局动荡的颠沛流离,国破家亡时的家国情怀······一桩桩一件件,所感所悟,皆在诗词之中。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才气逼人,还喜欢藏书。母亲出生在当朝状元家庭,很有文学修养。成长在诗书之家,李清照绝对没有辜负这好基因,耳濡目染之下,激发了她的才情。

  少女时代,李清照就写出了《点绛唇·蹴罢秋千》,将少女的娇羞调皮跃然纸上,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更是名震京师。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18岁时,李清照嫁给21岁的赵明诚。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时代,两人门当户对且能志趣相投显得十分难得。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夫妇二人都喜好藏书、书画和金石,两人四处搜集、抄录,即使为此清贫度日也乐此不疲,婚后的生活可谓“赌书消得泼茶香”,情趣相当,幸福美满。一首《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诉尽新婚燕尔的情趣,也显示出李清照放纵恣肆的独特个性。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随着家族陷入官场党派之争,李清照夫妇不得不举家离开汴京,赵明诚先后出任地方知州,长期分隔两地,让李清照饱受相思之苦,《一剪梅》约作于此时,将自己满腔的思念与闺愁寄托其中,尤其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是将相思的悱恻体现的淋漓尽致。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靖康元年,金军破汴京,俘获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难”,北宋朝廷崩溃。局势愈发紧张,可44岁的李清照并未放弃与丈夫的共同喜好,着手整理书画、金石等收藏,共装订了十五大车,奔赴江宁。船经乌江项羽自刎处时,李清照作《夏日绝句》,借项羽乌江自刎之事讽喻南宋朝廷贪生怕死,不顾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无耻行径。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经过数年的艰难生活,赵明诚病逝于建康,两人所收藏的文物书籍,也在颠沛流离中不断折损。孤苦无依之下,李清照在虚假温情蒙蔽下再嫁张汝舟,然后婚后才知张汝舟却只是觊觎她的文物收藏,而文物尽失的李清照让他失望了,于是对李清照几尽辱骂,甚至拳脚相加,不堪受辱的李清照决定离婚。在当时的时代,妻告夫,要判三年徒刑,,李清照为了摆脱这虚假肮脏的婚姻,毅然决然的做了。成功离婚的同时,自己也陷入了牢狱之灾。生活的苦难和婚姻的不幸同时鞭挞着她,寂寞孤独与动荡不安在她的《声声慢》尽数显现。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国破家亡,沦落天涯,遇人不淑,所有的苦难都不曾打到李清照,她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势,拿起笔作武器,关心国家命运。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出使金朝的使臣送行,表达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继承亡夫的遗志,继续编写《金石录后序》,历经改嫁、婚变这场风波,周围无数人对她指指点点,晚年的李清照,受尽了世俗的各种嘲讽。此间,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绍兴二十六年,李清照在满身凄苦中,悄然辞世,享年约73岁。

  李清照这一生自在风流,独立意志,莹莹孓立,一身傲气风骨。从少女到成婚到二婚到晚年颠沛流离,一直都淡定洒脱,面对苦难,勇于面对,苦中作乐;遇到错的人,及时止损;面对家国动荡,气节不散。无事足风流,危难见风骨。

  《李清照诗词全集(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四):词之冠绝李易安,怎一个妙字了得!

  犹记儿时,母亲常听的一首《月满西楼》,将李清照带进了我小小的脑子里。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相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年幼的我并不能理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究竟是一份怎样的相思情,却惦记着“云中锦书”与“月满西楼”。 后来长大了一些,开始去试着了解李清照的词,才发现,原来李清照真真是一个灵动清雅的妙人儿!

这版《李清照》采用了裸脊线装,书封淡雅,颇有书卷气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受家中熏陶,她幼时便已经展现出了对诗词的天赋,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以男权为尊的大时代背景下,谓之:女子无才便是德。可她的父亲李格非却并没有这么做,反而是对于李清照加以引导以及教育,而后,才让世人看到了这样一个李清照。 在李清照的笔下,有“误入藕花深处”的灵动,也有“却把青梅嗅”的娇羞,一笔一划,不过寥寥数笔,便将那一份少女心思写的淋漓尽致,仿若就在眼前,是那般的生动,活泼,可爱。 而后,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夫妻二人可以说的上是琴瑟和鸣,引人羡慕。只可惜,当时的朝局已然不稳,处于多事之秋,赵明诚当朝为官,也不免要受到一些影响,于是乎,李清照不得不与赵明诚二人两地分居,后又颠沛流离。 这时,李清照笔下的词,也随着她的际遇,有了变化。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李清照下笔,着眼于生活,所绘之景,皆是眼前之景,或是菊花,或是海棠,或雨或风;所绘之物,也皆是眼前之物,或是秋千,也或是瑞脑香,也或是桌上一杯酒,手中一捧茶。寓物于景,融景至情,这一番景象,也就跃然纸上了。读来往往有着极其强烈的共鸣感。

书中配以古图,有少许注释

  尤其是在李清照的词中,往往会引经据典,缕现新词,其中,那一个“瘦”字,便可称是一绝。 当时宋代文人对李清照皆有评价。朱彧在《萍洲可谈》卷中说李清照的词“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 甚至明代杨慎也曾说过: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子闺阁也。 易安的词,是独一无二的,其中的魅力,也只有细品之人才能知味一二。 千年诗词,犹如锦书,纵使是跨越多年,也能给予出一份独特的美来,如此的李清照,怎一个妙字了得?

书封淡雅

  《李清照诗词全集(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五):从《漱玉词》纵观李清照浮沉起落的人生

  谈起李清照一定绕不过“千古才女”“婉约派代表”的标签,语文课本中的寥寥数语无法满足我对李清照的好奇,因此读了这本《李清照诗词全集》,希望透过诗词作品寻找隐藏其中的最真实的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她会在见到客人时娇羞躲闪,也会在泛舟游湖时流连忘返,还会在遇到鸥鹭时相对皆惊……不必耗费笔墨细细描绘,她用只字片语便将少女心性展露的淋漓尽致。家境优渥衣食无忧的书香门第,知书识礼开明通达的父母长辈,清新自然极具灵性的天赋才情,如此种种成就了李清照的才女之名。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新婚燕尔的李清照夫唱妇随、异地而居。

  她是幸运的,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背景下,仍能觅得一位志同道合的丈夫——同样爱好收集整理书画金石的赵明诚;她也是不幸的,因为丈夫的工作调动,夫妻二人聚少离多,她只能在诗词中道出自己满腹的相思闺怨,但此时的离愁别绪尚可算作闲愁。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遭逢战争的李清照颠沛流离、孤苦无依。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场残酷的战争无论结局胜败对百姓而言都是一场浩劫,对于自幼生活优越平静闲适的李清照而言,这场战争更是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流落异乡、心乱如麻、宿醉未醒,似乎连窗外的风雨也沾染了一丝烦躁焦急,海棠花亦是枝叶茂盛却花朵瘦小凋零,如同飘零无依的自己……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中年丧夫的李清照缠绵床榻、以泪洗面。

  如果说战争让她变得敏感憔悴,那恩爱的丈夫离世无异于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风已停、花已谢、天色已晚,她却无心梳洗打扮,只是暗自神伤泪流满面,都说“女为悦己者容”,可是即便她精心装扮也无人欣赏了。都说“老伴、老伴”,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惧怕孤独,越发渴望陪伴,她却只剩孤身一人回忆往昔的美好,感怀如今的孤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晚年孤身的李清照形单影只、凄凉哀怨。

  半生优渥,半生颠沛,到了晚年的李清照不复少年时单纯灵动,亦无中年时琴瑟和鸣,国破山河碎,家散影孤单,只剩下凄惨冷清的日子,一个人慢慢熬……她的一生经历了起起落落、浮浮沉沉,见识了安逸富庶的生活,也见证了靖康之变后的衰落,词风的转变同样印证了其心境的变化、人生的浮沉。

  这一版的《李清照诗词全集》带给我最大的惊喜不是精致古朴的裸脊线装,也不是纸页泛黄的古韵插画,更不是细心标注的字词读音释义,而是完整的李清照年表行迹图。无论是精心绘制的彩色地图,还是系统整理的年表,亦或是曲折反复的行迹,都在用一种客观全面的方式将李清照的人生轨迹娓娓道来,与诗词搭配解读更是加深了我们对《漱玉词》的理解与感悟。

  字如其人,词释其心,让我们一起品读清雅优美的诗词,探秘生于北宋、逝于南宋的才女李清照的心路历程。

  《李清照诗词全集(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六):千年词作,不朽词人—李清照

  说起中国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当之无愧,以词著称的她,在古代男尊女卑的传统中,能够“杀出一条血路”,可谓不易,而且自己自成一派,“婉约派”的词宗,与苏轼的“豪放派”在宋词领域平分秋色。而李清照凭借其仅仅七八十首的词作,能够与“诗仙”,“诗圣”平起平坐,而一点儿也不逊色。

  李清照在诗词领域能够取得巨大的成绩,和他父母的教育与培养分不开关系,尤其是她的父亲李格非,作为苏轼的学生,他对于女儿并没有封建传统的约束,没有让女儿只认识几个字,或者做女工,而是发现并培养女儿的爱好,最终成就了这一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生可谓幸福与悲伤尝遍,一生的三个阶段又把她牢牢的锁住,少女时的无忧无虑,与后来的家亡、国破交织在一起,一个古代女子能够承受这么大的压力,而且热仍旧活的那么令人敬佩,但不怜悯,因为这个女子从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她用词来挥洒自己的一生,尽管这一生充满了爱与挣扎。

  对于李清照的研究首先要研究李清照的词,她的词对于人生的几个部分也分的十分的明显,看过几版的《李清照词》,各有各的特色,但是自己最爱作家榜的这一版,因为自己比较喜欢中国风的东西,而这版的插图排版啥的都十分中国风,所以自己对于这版十分的喜爱。

作家榜《李清照诗词全集》

  李清照的词以细节见长,在她的词中,细节随处可见,“惊起一滩鸥鹭”、“却把青梅嗅”、“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肩看”,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让人不觉得心中为之感慨,“惊”、“嗅”、“比肩”都可谓句子中的点睛之笔,写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香菱跟着林黛玉学诗,谈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香菱认为“直”和“圆”真的很普通,然而想要用什么去替代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可见,此处的每个字都是恰到好处,李清照的词也有这个特点。

  李清照的词在我们的课本中出现的次数可谓不少,下面挑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最广为熟知的莫过于她的那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很多人对于这首词都能耳熟能详,甚至很多人不熟悉李清照的同学,对于这首词都可以达到背诵,可见她的词达到了普及的程度,也说明她的词老少咸宜。作为她少女时期体现较为明显的一首词,李清照将她少女时期的欢脱与不羁描绘的淋漓尽致,古代的几个少女成群结伴去划舟,重点是她们竟然还喝了酒,然后“误入藕花深处”,她们的天真烂漫的形象跃然纸上,虽然很写实,但是语言却俏皮可爱,令人眼前一亮,这也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快乐的阶段。

  下面一首是《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里面有一个小故事,想必很多人听说过,赵明诚的朋友评判,“人比黄花瘦”这一句胜过赵明诚的所有作品,且不论是真是假,但是李清照的才气是众所周知的,这首词也是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恩爱和谐时期,两人志同道合,而且醉心于金石,这一段时期是李清照最为舒适幸福的时期。

  代表李清照人生的最后阶段的一首词,也是最近比较火的一首词,那就是《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的离世,自己大半生所收集的金石文物因为颠沛流离而丢失,物是人非,眼前的景象就好像人生希望,红花逐渐的凋零,自己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

  三首词,三段时期,三种故事,李清照用她的词描绘了她的一生,当然也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财富。当然不只是词,李清照也有诗文流传,本书有介绍。但是,李清照的词确是无人匹敌的,对于她的词,爱之深,爱之烈。喜欢本书,喜欢这些词作。

  《李清照诗词全集(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七):李清照的喜与愁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如梦令》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也写出了游玩的随意、闲适,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悠闲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中年时的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当作者与丈夫分别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惜春悲秋来书写自己的离别仇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书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确无往而不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上片重阳思亲,写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晚上,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下片饮酒赏花,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深秋骤然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有摘花的兴致。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样捱到天黑啊!细雨打在梧桐上,一直下到黄昏时分,绵绵细雨还是发出点点滴滴的声音。这种情形,一个愁字怎么能包容得了!

  这首词通过对秋日黄昏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词人晚年饱经国破家亡,离乱战患的伤痛之后,孤独凄凉的心情和无限的哀愁。

  一代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纵览她那凄凉的一生,总好像见一女子在窗下打发难熬的雨中黄昏,她把竹帘卷起又放下,放下又卷起。放下,挡不住窗外的风雨声;卷起,卷不去一世的愁怨。她的成名,是历史的造就,是上天的磨练,国愁、家愁、情愁是如此眷恋她,充斥着她的整个生命,使心力交瘁的她始终未能摆脱苦难的折磨。

  《李清照诗词全集(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八):李清照:如花飘零,如星璀璨,在无常命运中造就独特的生命美学

  她的平生就是一件艺术品。——诗人木心 在我的少年时代,网络和电子产品还没有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依靠手写信。一个灵秀的女孩曾在信笺上写下一首词寄给我: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彼时的我,虽不知这些句子的出处与作者,却深深被字里行间的意境和情感所打动。中华汉字之美,在我心里刻下深深烙印。 后来,特意去信问了朋友,才知道这是一首宋词,作者是李清照。从此,喜欢上宋词,“李清照”这个名字成为一个线索,我魔怔般从一切能接触到的书籍和资料内寻找她的词作。随着读到的作品越来越多,越被她的旖旎繁华惊艳。叶、花、风、雨,红、绿,大自然中的一切,在她的笔下都是那样灵动,韵味十足。 我喜欢她,却不理解:为什么,她的词中“愁”那么多?明明生活在富贵人家,却说“凄凄惨惨”。年少狭隘的我,自以为是在心中为她画像:十指不沾阳春水,敏感纤柔,柔弱无力的“闺中怨妇”,词人中的“林黛玉”。 直到近期,重读《李清照诗词全集》,我才发现,曾经年少时的认知是多么肤浅,真实的“李清照”与我的“画像”天壤之别。我对她的误解,太深太深。她根本不是什么“多愁善感的深闺怨妇”,不是柔弱无力的“黛玉”,而是真真实实尝尽人间苦痛,大半生颠沛流离,与命运不懈抗争的“大女人”;是才气纵横,婉约词派代表的“千古第一才女”;是铮铮铁骨,爱国忧民,家国情怀不让须眉的“巾帼人杰”。 她的“愁”,并不是轻飘飘的风花雪月,而是一种面对残酷命运,温柔内敛的自我倾吐;面对世间龌龊,不失风度的无语凝噎;是一生才华与心血凝结,独特的诗词美学表达。 《李清照诗词全集》全书共收录李清照诗词87首,以清代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本《漱玉词》为底本;配图精选81幅绘画大师恽寿平花鸟系列高清画作,新增生平纪事年表,完整呈现李清照波澜起伏的一生。让人读起来心底酸楚温柔,却又不知不觉心生敬意。

《李清照诗词全集》

  01.天真烂漫的少女时光 宋词之美,在于典雅含蓄浪漫。李清照前半生优渥的生活,正好培植了她典雅浪漫的性格。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母亲亦身出名门。家里藏书颇丰,文学氛围浓厚。 父母并不因她是女孩而轻怠她的才华,而是大力启蒙培植女儿的文学天赋。在她尝试写下几行词句时,父亲大加赞赏,并传阅给身边文友,给予她尽可能多的肯定和鼓励。她的灵性与聪慧,没有被封建时代束缚压抑,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丰裕滋润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舒展。 因为童年少年,心灵尽情感知过世间种种美好,所以前半生李清照笔下充满女性独有的甜蜜娇羞。在早期作品《点绛唇》中,天真烂漫的少女跃然纸上: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寥寥41字,生动刻画出花园内,荡秋千的少女被突然而至的客人惊扰,来不及穿鞋子,顾不得金钗滑落,羞答答溜走又心生好奇,躲在门后一边偷偷张望,一边假装着嗅青梅的馨香。调皮、羞涩、矜持,心如撞鹿,一动一静,一张一弛,画面感十足,人物心理情态栩栩如生,情、意、趣相结合,尽显灵动之美。

李清照笔下调皮羞涩、矜持的少女尽显灵动之美

  在另一首广为人知的《如梦令》中,同样充满着画面与音乐的美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娇憨欢乐,机警活泼,温婉曼妙,对世界充满柔情蜜意的少女,既是李清照笔端的“艺术”,也是她闺阁真实生活的写照。诗人木心曾评价李清照:“她的平生就是一件艺术品。”如果用精美瓷器来比喻她的人生,那么无疑,这段天真烂漫的少女时光以精致优雅为胚,为她一生的为人处世和诗词创作奠定了高贵,柔美的基调。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02.无情叵测的命运 命运之所以厚重,在于不可测不可知,很多时候,我们不能选择命运,却能选择在命运里怎么活着。 得到爱情,并不是李清照幸福的归宿,而是另一种不幸的开端。如果从未拥有,那么失去时也许可以不用那么痛心?但是李清照拥有过最好的爱情,尝过婚姻最甜蜜的滋味,又被命运无情带走爱人,抛进人生谷底,尝尽人间辛酸,她的痛应该是加倍的。前后半生巨大的反差,荒诞又真实。 当金兵来袭,才子佳人的“赌书泼茶,山盟海誓”都成过眼烟云,先是仓惶逃难,再是丈夫病殁,突如其来的风雨把李清照的生活打碎,曾经的“无忧少女”变成“落魄丧夫的苦命女人”。 虽然外人眼中,她宛如一枚飘零落花,但是她自己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用巨大的勇气和心力守护丈夫遗志,继续辑集整理《金石录》,押运15车书籍器物藏品一路逃难。颠沛流离中,文物散失大半,李清照悲痛不已。

伤痛过后,不肯被苦难困囿,走进更大人生格局

  绍兴二年(1132年),她到达杭州。家人离散,走投无路,绝境中接受张汝舟求婚,谁知得到的却是更残酷的遭遇,张汝舟得不到文物,对她谩骂、拳脚相加。为了离婚,她付出巨大代价。 伤痕累累噬心之痛过后,她没有向命运屈服,不肯被苦难困囿,相反走进更大的人生格局。她逐渐从个人痛苦中解脱出来,把眼光和精力投入到国家大事和诗词创作上。 绍兴三年(1133年),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诗“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表达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无情叵测的命运未能将柔弱女子碾碎,却被弱女子趁势涅槃,在苦痛中淬炼出生命的柔韧和刚性,这是李清照的生存智慧。 03.独特的“易安美学” 李清照之美如醇酒,需要细细品味,方懂其中的深刻与恒久,方知其可贵和难得。 当父亲罢官归隐之后,李清照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中找到精神归宿,为自己取号“易安居士”,表达自己的生活向往:哪怕在一间小小的陋室,只要能安定平稳,怡然自得就好。“易安”,盼望天下安定,渴望自身命运平顺,易安也代表着李清照洗尽铅华,回归朴素的内心境界。 后人称李清照的词作为“易安体”,不仅是肯定她独树一帜,婉约而不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的诗词风格,更是褒扬她渗透字里行间的生命美学。

李清照诗词美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易安之美,在于厄运当头临危不乱,优雅从容。中晚年种种凄惨变故,并未使她变得“野蛮扭曲”,从云端到泥淖,李清照身心遭受的的巨大创痛可想而知。但她一如少女温柔,默默内化掉那些悲伤,如蚕儿吐丝般,坚持织造出丝丝缕缕美的片段。 一个人的生活,如何孤寂冷清,只在笔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心痛到极致,也没有愤世嫉俗,对人世恶语相向,只是提笔写下这阙韵律意境俱美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对于身心煎熬,她说:“人比黄花瘦”,再无怨言。“愁”和“瘦”是她唯一的倾吐,也是她学识、修养、性情对于苦难的接纳与兼容。

李清照生命美学:人比黄花瘦

  易安之美,在于封建时代女子精神世界的自由独立。她性情虽然娇柔,但是并不懦弱。再婚后,当她发现张汝舟虚伪自私的丑恶企图时,勇敢提出离婚,主动控告愤然自救,即使知道当时的法律要判自己入狱,也在所不惜。 易安之美,更在于其作品中体现的爱国思想,让读者从中看到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广博。当金兵入侵,赵明诚罢守江宁弃城而逃时,她有感而作《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历史中留下一个铮铮铁骨,傲然挺立的巾帼豪杰形象,让人透过柔弱外表看到她“刚烈硬气”的精神内核。千百年来,她的这首诗,给无数爱国者带来力量。《夏日绝句》标志着李清照开创了女性爱国主义文学创作先河,在当时男权社会争取到女性写作者的一席之地。 如今,水星上有一座山以她的名字命名,这是全世界诗人的荣耀;她的词句经千年传唱,依然光彩照人;“李清照”这三个字,是世间才女的代名词。 她的一生大起大落,历尽坎坷真情不改,对爱与美的坚持,堪称不朽传奇。李清照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的瑰宝,亦是尘世女子中,不甘命运摆布,苦难中活出自我风采的楷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李清照诗词全集(作家榜经典文库)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