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的一生》是一本由[日]芥川龙之介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傻子的一生》读后感(一):本人的描述之傻子的一生
日本文学巨匠芥川龙之介的遗作,据说这本书是作者的自传。
通本读完这本书,发现这本书共收录了芥川龙之介晚年的十八篇文章,看完了作者的生平简介后不禁为作者的短寿而叹息。
三十多年作者写的都是中长篇的作品,即便如此,他仍然收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这本书最重要的一篇《傻子的一生》回忆了他对自己、家人和社会的深思。看完这本书后发现作者的作品很多都有被基督教影响的内容。
其实看完之后觉得他的文章有点言过其实,因为太作了。
有点伪文艺的感觉,可能作者本人也知道自己的特点,因为他之前有过一篇文章叫做《文艺的,过于文艺的》。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大智若愚,而作者的这篇文章读罢之后想要表达的意思与之类似。大概就是我之所以选择活得更傻是因为我知道了并且学会了不再执着。
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有种很平凡、真实的感觉。不过饶是如此,在读前半部分的时候感觉还是很容易就能读懂的,到了后半部分却觉得越来越难懂。可以看出作者在晚年写这几篇文章的时候情绪已经极其不稳定了。自己的想法与常人非同一般。
我一直不太喜欢看太过消极的东西,更是没有太大的兴趣去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也许这些天才一般的作家的想法是我们常人难以了解的吧。
当年苏东坡老先生也无数次为人立传,现代的作家们也会给自己的一生写一本传记来记录自己的一生。而芥川龙之介给自己写的自传却只有寥寥数千字的《傻子的一生》。
这本书一共有五十多章,从自己开始琢磨文学开始,写了自己的疾病、家庭婚姻甚至死亡。写自己的一生的时候他彷佛是一个局外人,每一个小节只有匆匆的几百字。
从几篇文章来看到了后期,他已经有了很强烈的幻觉。而这种幻觉在和身体的疾病联系到一起,也就造就了他作品中的那一部分鬼魅感。
这本书的介绍中写道:有的人平平淡淡无声无息地活了一个世纪,有人只活了二三十年,如电光石火般一闪而过,却留下万丈光芒。我想这句话用来表述芥川龙之介的一生是再合适不过的吧。他毕竟了解过之后选择了简单。
《傻子的一生》读后感(二):难以读懂的芥川龙之介
知道芥川龙之介是因为《罗生门》,前几天刚看完《罗生门》,被芥川龙之介的写作才能震惊了,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有陌生化的感觉,也很难猜测故事的发展情况,并且作品的结构设计得很巧妙,当时,被《地狱变》这一篇短篇小说所吸引,对读者来说,可以说是很惊喜的。他的书兼具故事性和现实性,如《地狱变》就是讽刺当时的封建当权者,把人间变成了地狱,有很强的现实性和讽刺性。
怀着这种惊喜的感觉,趁热打铁看了芥川龙之介的《傻子的一生》,这本书完全不同于《罗生门》的风格,《罗生门》只要对背景有大概的了解,或许就能知道每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可以看到作家的责任感。而《傻子的一生》这本书,有人说这本是芥川龙之介的自传,我们都知道,芥川龙之介是很有名的作家,但是为什么要用傻子来给这本书命名呢?这可能是作家常用的,在外人看来,他们的确是很有才华的,但是他们又常常会反省自己,思考人生,芥川龙之介也是如此,在他自己的思考中,自己就是如同“傻子”般。
对芥川龙之介稍有了解的,就知道他患有一些精神疾病,后服用安眠药自然,年仅35岁。其实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些才华横溢的文人,究竟为什么年纪轻轻就结束自己的生命?海子也是如此,太宰治也是。无法去揣测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无法去想象他们内心的孤独感。
在读《傻子的一生》时,前面部分还是可以看得懂,后面越读越难懂,已经无法正常跟上作者的思路进行思考,那时的芥川龙之介在写作那几篇文章时,思想情绪上已经极其不稳定,自己的内心产生的想法与常人非同一般,让人看着也挺吃力的。
其实,一直不喜欢看太消极的东西,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去了解这些人的内心想法,看完之后总是会觉得心情不好。或许,这些类似天才的作家,他们的想法是我们这些正常人难以理解的吧。
如果说《罗生门》给了我一种惊喜感,《傻子的一生》应该就是一种真实感吧,没有太多艺术化的东西,很平淡、很真实,从芥川龙之介的身上,我们或许也能对生活有所感悟,但是,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1
《傻子的一生》读后感(三):不矫情的人生
《傻子的一生》读书笔记
[日]芥川龙之介 [著] 何黎莉[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 300,000字 321页
不矫情的人生
上一次看的短篇小声集是《十一种孤独》,大概是三年多以前了,没看不懂只是读完了而已。这次读芥川龙之介的《傻子的一生》也是如此。
本来对日本的文学作品是不感冒的,虽然业内评论很好。一次偶然的机会读了《罗生门》,切身体会了日本文学大师对人心描写方面的精深笔力,以此也就想读一下芥川龙之介的其他作品。不过到头来我还是高估了自己。
以我个人的理解来说,《暗中对话》一文大概是作者在自己与自己对话,想要剖析自己的思路历程,或者是人类本身潜意识里的自救行为——劝说自己。其后的一篇就是《傻子的一生》,这大概就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吧。一言以蔽之为“傻子”,是不顾世人的目光坚持自己的理念还是浑浑噩噩的虚度光阴?这就不是我所能理解和解读的了。
几年前,知道的另一位日本作家是太宰治,是因为那句“生而为人,对不起。”而芥川龙之介,也是最后以自杀谢幕。这大概就是这种本身有着文学天赋,或者说对人生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人,不堪忍受人世间的痛苦而命定的结局。
读这本《傻子的一生》的时候,因为读不懂而对自己有了否定的认识。一直以来告诉自己也外显而出的爱好就是喜欢读书,那么当自己读不懂记不住的时候,是不是自己的人生就没有植根的基础?自己到底是在人云亦云的阅读还是从小到大被孤立而来的逃避现实?距离我上传豆瓣书评已经三年多了。最初的时候,我是用看完一本书就做个总结来督促自己,后来我全部称之为“读书笔记”。因为我知道自己没有做评论的水平,还因为我认为每个人都会从一本书中读出自己的感悟来。所以我记录的都是我自己在读这本书期间的所思所想,可能是书中的某段文字,或者是我搜索这本书时看到的某句话,以此引发了我的某些思绪,虽然这些思绪不一定有“书评意义”上的存在道理,可这就是读书对我的意义所在。也是我独处时、散步时、等车时、出行时维系着我和人世的纽带所在。
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过多的谈论这个会让人觉得矫情,可是又有谁能在人生终点的时候,能给自己做一个不矫情的总结呢?
《傻子的一生》读后感(四):阅读小感
第一次读芥川龙之介的书,虽然因为对文化背景的不了解以及文化的差异有几篇不甚理解,但是依然被芥川龙之介的文字所吸引。其文字中散发的艺术气息和忧郁感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一直以来对于芥川龙之介的印象始终停留在他是《罗生门》的作者上面,尽管我还没拜读过,却也已经知道他大名鼎鼎。阅读之前,粗略地上网翻了翻他的简介,深深为这个在三十五岁就因不堪身体和精神疾病双重折磨而自杀的才子感到心痛。
这本《傻子的一生》是一本短篇合集,18篇短小精悍形式不同但芥川龙之介风格代表十足的文章让人爱不释手。每一篇文章的叙述都非常地细腻入神,值得人细细品味。
在《种子的忧郁》一文中,芥川龙之介将种子在收到喜帖之后的担忧描写的非常深刻,通过其和丈夫的对话、翻找学习吃西餐的书、和丈夫学习如何吃西餐以及参加喜宴前后的表现等描写,把种子因为不会吃西餐而忧郁不止的状况描写的淋漓尽致。
《齿轮》这一篇看得我毛骨悚然,让人神经紧绷地幻想,接近死亡地疯狂体验,痛苦、悲伤、绝望的感觉充斥着整篇文章。读罢,心情低落难以自拔,对芥川龙之介身心的痛苦感同身受,非常能体会那种想要用死亡来获得解脱的心情。
《傻子的一生》就是芥川龙之介对自己这短暂的一生的真实写照,把这一生的痛苦无奈都表达地清清楚楚。母亲的发疯和去世让他孤独寂寞;姨妈的养育虽然让他得以依靠,却也让他无奈地思考爱与负累之间如何平衡;对妻儿的爱和自责让他时常感到迷茫和罪恶;身心的病痛折磨得他发疯,让他时常地想并去接触死亡。他这一生对日本文坛贡献无数,自己却过得极其辛苦悲伤。
《寄给某旧友的手记》则将他想要自杀的心路历程剖析得无比直白,看得出在被神经衰弱、胃痉挛、肠炎、湿疹、心悸甚至幻觉、幻听折磨到生无可恋之后,芥川龙之介认真、长久地思索了如何自杀来获得解脱,并且最终得以实施。一个被病痛折磨到绝望的人,对于死亡,最终都是冷静到可怕的。
《侏儒的话》通过或长或短的段子,表达了芥川龙之介个人对于社会、生活的看法和感悟,表达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句子文艺、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整本书都充斥着一种现实、悲观、疯狂的感觉,让人读完很压抑,却又难以不被这种独特的文字吸引。此书,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傻子的一生》读后感(五):芥川龙之介生命的最后历程
芥川龙之介在《侏儒的话》中有一句:“在所有神的属性中,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杀”。不懂为何,读到这个句子,我总会在脑海里想象芥川龙之介满是深邃的眼睛,嘴角微微翘起,略带嘲讽,而又悲伤的表情说出这一句话。
芥川龙之介,日本20世纪前半叶文坛三巨匠之一。然而他只活到了35岁,就因健康和抑郁症自杀了。但是他所留下的作品仍向世人展示着他文坛巨匠的风采。
《傻子的一生》集结了芥川龙之介晚期所写的以小说及感想为主体的作品。还有几篇是其遗稿。书中作品形式多样,有短篇小说、格言体、及书信体,内容风格各异。
芥川龙之介的这个集子给我的整体感觉就像书的封面一样,更像抽象派。但无可置疑的是芥川的才华也从字里行间横溢斜出。
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有第一篇《古千屋》。
“家康露出了微笑,人生对他而言就像东海道的地图那么清楚。家康从古千屋的狂乱当中也不期然悟出一些人生道理,那就是任何一件事都有表里两面。”人生对于那些性格坚毅,不达目地誓不罢休的伟人来说确实是非常清晰的。
“家康沉默了一会,他的内心陷入了黑暗的人生深渊——而且在黑暗当中面对着种种怪物。”这个描绘真的非常生动了。人心,欲望犹如暗夜里的深渊,深不可测,心性软弱的就会被卷入,无可自拔。想想都会毛骨悚然。
“其实直孝没有怀疑的余地,因为家康瞪着比平常大上一倍的眼睛,好像面对什么敌人似的堂堂正正地回答:不,我并未被欺骗。”前文情节曲折,刻意营造了紧张的氛围,然而在最后这一段却又让我莞尔一笑。似乎就要看到一代枭雄暮年仍霸气侧漏,而又近似孩童般的任性。真正感叹芥川龙之介笔力强劲,老道。
天才总会被天妒。在他其他篇章里能看出在生命的后期他所遭受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在那样难耐的日子,仍用笔耕不辍。
《傻子的一生》展示了芥川龙之介生命后期的心路历程。是研究他的宝贵的资料。
《傻子的一生》读后感(六):一个重度焦虑的人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阿兰德波顿
提起日本20世纪前半叶文坛三巨匠,那就是夏目漱石,森欧外和芥川龙之介。其中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的就是芥川龙之介。他在写了《罗生门》之后,机缘巧合成为了夏目漱石的弟子。其后又发表了《竹林中》《鼻子》《舞会》等代表作品。而这本《傻子的一生》更是收录了其三十五岁自杀后被发现的遗稿《暗中问答》《傻子的一生》《西方人》等等,是非常值得喜欢芥川龙之介的人来阅读。
这其中的《傻子的一生》可以看作是芥川龙之介自身的一个自传。他写的是他,而非自己,这个他是他跳出意识之外来看他。从中不难看出芥川龙之介深受幼时母亲发疯去世,而带给他的影响。
而《古千屋》讲日本战役时,大阪势力中的直之战死,德川军的大将军家康要鉴定其首级之事。家康发出要鉴定直之首级之令,下面的人却言之其他,又言家康重感情。直到女侍古千屋装恶灵逼其鉴首级。家康在知道古千屋和直之有关系后,仍决定让她为侍女。从正面来看,这位将军毫无主见;从侧面来看,这位将军非常能忍,他心里有自己所要坚持的东西。就如将军看到这些人与事表里两面,他本身也正是这样。他们都说着做着对自己位置更有利的言辞和行为。
无论是《古千屋》里像发疯似的古千屋,还是《种子的忧郁》中便利店女儿发疯,或是《信》中两个疯子,都在暗示作者所受压力之大,用那话说不是疯了就是会死去。
整本书中的故事都介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人都有二个自我,展示在世人间的和面对本我的。这个《暗中对话》就是二个自我对话,剖析他自己本身。他的生命是灰暗与寂寞的,最终将会进入无法到达的暗黑。对他而言继续活下去亦是死,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塌陷,暗示了他的最终走向。
芥川龙之介是一个非常艺术性的作家。如在《傻子的一生》中他说“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同时,他还是一个非常有哲学性的作家,如在《侏儒的话》中“道德是方便的别名,有点类似靠右边走”。他对于其他作者的评价也在这其中,如他说森欧外“终究是一位军服上挂着佩剑的希腊人”,说莫泊桑“像冰,不过有时也像冰糖”。
从芥川龙之介的文中,可以感觉到他有着一种不安,他呈现出一种矛盾一种焦虑,这或许和他身世有关,他缺乏着一种安全感。最终他选择用另一种焦虑来代替现实中的焦虑,那就是自杀。今天的我们唯有从他留下的文,去体会他带给我们的这种悲凉忧郁。
《傻子的一生》读后感(七):《傻子的一生》:芥川龙之介清醒的绝望
芥川龙之介是个敏感的人,所以他才会在当时混乱的时代中死去。
这是一个天灾人祸横行的乱世,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就连京都都那么格外的荒凉。善、恶、虚、实等所有的一切都被绝对化、孤立化,人与人之间也相互疏远、陌生,看不到任何人性的真诚。
如果一个人看不到真善美,那么他将多么绝望。放眼过去皆是丑恶,只有自己心中想释放真善美。孤立无援的芥川龙之介,不想变成疯魔,只有选择死亡。
死亡和芥川龙之介的生活和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死亡激发了他对人对己的悲剧处境的认识,并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将这些死亡意识慢慢呈现在读者面前。奥尼尔说:"人们往往把悲剧性与悲观主义混为一谈,对我来说,只有悲剧性才具有真正意义的美,而这美就是真理。悲剧使生活和希望具有意义。"死亡是悲剧性的。芥川龙之介以他特有的认知方式,在悲凉的世界里关注着人的灵魂,追求着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天国。
芥川企图通过相信基督教来获得精神解脱,从中寻求他在现实世界无法见到的完美人性,但这种虚幻的向往本身就与芥川那敏锐理性的性格不相符,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无法从中得到救赎和解脱。严格来说芥川从未真正信仰过基督教,他对基督教的否定和怀疑与他对现实世界中道德、人性的怀疑相呼应,同样的结果是对世界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母亲、姐姐以及恩师、好友的死亡,让芥川龙之介对死亡既存在恐惧,又充满理解。死亡威胁生命,死亡无法逆转,死亡无处不在,死亡定格记忆,死亡凝固时间,死亡使短暂的东西变成永恒。在芥川龙之介的死亡意识中,死亡既是矛盾存在的,又是不断流转交化的。这些意识都融入到他的创作中,在他的作品中,既看到面对死亡的臣服者,也看到死亡的叛逆者,但更多的是为艺术和信仰献出生命的一个个平常人,最能寄托芥川理想的是那些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追求"金色梦幻"的强者。无论是日本传统思想--神道教中叛逆之神带来的强大生命力,生命成长、成熟、衰老的过程,还是武士道中对践踏生命的批判和惋惜,都体现了芥川对于向死而在的"生"的态度,而作为晚年芥川自我拯救的最后一根稻草"基督教",则以对诗性、美好的世界的向往,思想、灵魂的解脱,使芥川最终选择以自杀完成对生与死的抉择。
这一本书里,写满了他对世界的不信任,写清了他眼中丑恶的世界。他想死,又放不下亲人,还对世界存有希望。
最终他还是选择离开,因为他饱受病痛折磨,他看透人间生死,就这样吧,是解脱。
《傻子的一生》读后感(八):流星转瞬即逝 但却光芒万丈
芥川龙之介在《傻子的一生》之中对傻子的定义是:“傻瓜总是认为除了他以外的人通通都是傻瓜”。
纵观芥川龙之介短暂的一生,他究竟是傻子还是智者?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非功过,只能留给后人去评说。
一、行为上的傻子,思想上的智者。
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件愚蠢的事情。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只要生命还在继续,那么一切皆有可能。
但是,为什么芥川龙之介会选择在三十而立,年富力强、心智成熟之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呢?
芥川龙之介初恋爱上了青山女子学院英文科的才女吉田弥生,但以失败告终。初恋的挫折对他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或许文人气质的芥川龙之介就是那么的脆弱和敏感。觉得活明白了自己的一生,领悟了人生的真谛,看透了世事无常,尝尽了酸甜苦辣,习惯了悲欢离合,厌倦了这样日复一日的重复,没有希望、没有目标的无限循环,最后鼓足了勇气主动去结束了这一切的无奈与心酸。
二、思想上的傻子,行为上的智者。
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说到:“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经历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母亲在他出生七个月即发疯,自小受到母亲发病带来的悲剧及自幼离开母亲而欠缺母爱的伤痛,形成了极度的悲观主义情绪。
碌碌无为的活着,是最大的痛苦。
行尸走肉的度日,是最大的折磨。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芥川龙之介,怎么会看得惯世界这么馄饨的消耗,怎么会允许、纵容自己这么无所作为的毫无意义日复一日的循环下去。
罗曼·罗兰的《米开朗基罗》写道:“人最可贵之处在于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
如果芥川龙之介这个天才能够再聪明一些,再多一些生活的智慧,找到一些充实自己的方法,寻求到自己的希望和目标,或许也就不会空悲切,这么英年早逝。
《傻子的一生》收录了18篇芥川龙之介晚期的作品。被认为是他的自传体小说,并不是作者真实生活的呈现,而是对其自身的剖析。通过解读这些作品,可以深刻剖析芥川龙之介的完整人生,近距离的感触他的喜怒哀乐,感悟人生的百态。
《傻子的一生》读后感(九):摘抄
傻子的一生
芥川龙之介
16个笔记
◆ 第7章 齿轮
gt;> 我不具艺术良心等任何良心,我所有的只有神经而已
◆ 第9章 梦
gt;> 有色彩的梦是不健全的证据
◆ 第10章 暗中对话
gt;> 我所意识到的只是我灵魂的一部分。我所意识不到的部分是——我灵魂当中广阔无边的黑暗大陆,我害怕的是这个。怪物不会栖息在光亮中,还有一些是睡在无边的黑暗中。
◆ 第11章 傻子的一生
gt;> 他只是在阴暗中苟延残喘,以一把已经不再锋利的崩坏变形的细剑当拐杖支撑着自己。
◆ 第12章 本所两国
gt;> 不知不觉有人生、又有人死、从何方来,又去何方
◆ 第13章 寄给某旧友的手记
gt;> 如果自己能心甘情愿地进入长眠,为了我们自己,即使不幸福也可以心境平和。
◆ 第18章 侏儒的话
gt;> 决定我们行为的,不是善也不是恶,只是我们的好恶,或者是我们的快与不快而已
gt;> 决定我们行为的只是好恶而已
gt;> 所谓贤人,是即使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也可以使蔷薇开花
gt;> 人生比地狱还像地狱,地狱所带来的苦并不违背一定的法则。
因为不会存在所以才叫乌托邦
gt;> 无法产生完美的乌托邦,理由大致如下:如果不能改变人性,应该就不会产生完美的乌托邦。如果改变人性,原本被认为是完美的乌托邦,也会因此突然不完美了。
事实不是事物真实的样子,而是是否为人们感兴趣的样子。人们只想知道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罢了
gt;> 事实
然而琐碎事实的知识经常是民众所爱的,他们最想知道的不是爱为何物,而是耶稣基督是不是私生子。
gt;> 我们不是做想做的事,只是做能做的事而已。
gt;> 理性所教导我的,就是理性的无力
◆ 第19章 西方人
gt;> 基督说“狐狸有洞穴,天空的鸟有巢,然而人子连睡觉的地方也没有”,他所说的话孕育着大概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恐怖事实,我们除了变成狐狸和飞鸟外,是不容易找着自己的窝的。
◆ 第20章 续西方人
gt;> 基督一生最大的矛盾是尽管他了解人们,却不了解他自己
《傻子的一生》读后感(十):悲观:芥川龙之介的不安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先对作者进行了一个详细的了解。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情啊?因为我最开始翻开这本书就随便挑了一张进行阅读,但是我发现自己阅读起来很吃力,出现了困难感觉都不懂不明白作者到底要说什么。因此我决定先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毕竟知人论世嘛,只有了解的作者,我才能够明白作者在他的作品当中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东西。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芥川龙之介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经营牛奶业。生后9个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为养子。这一家庭变故对于他来说也是有非常大的影响。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家庭的特性是造成他性格特色的原因之一,性格的因素是塑造他作品特色的重要原因。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些阅读经历才为他后面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短篇小说有《罗生门》、《鼻》、《芋粥》、《手帕》,这些作品的作用就是,确立起了作者的作家新星的地位。最后,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服安眠药自杀,享年35岁。对于作者最后的选择,其实我们在阅读他的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在《傻子的一生》这本书当中,收集了作者许多作品,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风格是怎样的。但是,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傻子的一生》这篇文章。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作者在这篇文章当中深刻的揭露了自己一生当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非常明确的去指出他们人格人性上的一些特点。很多作家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不会对自己进行非常深刻的反思,但是,作者在这篇文章当中对自己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作者是勇敢的,他直面自己人生当中的悲与不好。比如在谎言这一部分,或者通过自己姐夫自杀的事件,来引出许多英雄的一些忏悔,并且来引申自己的忏悔。 在这本书里面,还有许多篇非常意味深刻的作品。我们就不过多的剧透了,如果你想要更多的了解芥川龙之介的话,那么这本书我觉得就是你非常需要的读本了。为什么要推荐你去阅读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呢?是因为,有人这样评价过他,“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开拓了一个不曾有过的领域。”也正是在阅读完他的作品之后,我发现了他的作品值得我们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