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的一生》是一本由[日]芥川龙之介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文学作品看的很少,比较熟悉的作家是村上春树,这几年看的最多的也是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不过因为历史文化的很多原因,读日本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说似乎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日本文学史上最为短暂,最为灿烂的文学大师,芥川龙之介的名字永远是被人们熟知的一个,他的《罗生门》成为一种现象的代名词,生活中总是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的罗生门,他揭示了人性中深藏不露的恶。 《傻子的一生》是芥川龙之介的若干短篇中的一篇,与多数的文学家不同的是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所有的作品篇幅都不长,似乎很多故事在不经意间发生。它们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有着不同的意义。看芥川龙之介的文字似乎有一种灰暗的感觉,他的文字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而这种敬畏却又有着绝望之感。他用一种旁白的方式讲述着人生的过往,那些似是而非的一生。在他的一生中所看见的,所感受到的通过傻子这一形象表现出来,他的快乐,他的悲伤,他一生中承受的幸运与苦难。 这本书选取了芥川龙之介晚期的作品,他的文字透漏着他人生和性格的变化。因为疾病而绝望,因为无助而堕落,在他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压抑之感。《古千屋》是这样《种子》也是这样,因为胆怯,因为害怕,不敢去接受。《古千屋》的故事似乎有着陌生力量的存在,对已故之人应有的尊重。《种子》是一个女人要接触新鲜事物的恐惧,芥川龙之介将种子的行为动作和心理描写的极为细致,那时的犹豫,害怕,恐惧,仿佛是接受末世审判般。 《凶兆》似乎是一种寓意,人们从心里对灵车有着恐惧,那是死神的象征,当它出现在你的面前,对你总是有着悲伤的暗示,似乎不久的将来,那里躺着的是你。侏儒是谁,是每一个心里变化的我们。芥川龙之介以侏儒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没有主旨,就是突如其来的想法而已,那些在脑海里一闪而过的想法。 芥川龙之介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把握的非常好,在阅读的时候主人公的感受你可以感同身受。在《侏儒的话》里他说“最聪明的处世术是,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其同流合污。”愿我们都能得此意愿。
《傻子的一生》读后感(二):人生还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删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
这句话是芥川龙之介在《文艺的,过于文艺的》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我一直觉得日本文字用来描写女性心理是十分贴切的,无论是一叶的《十三夜》,还是松园的《青眉抄》,都将小女儿情态描写的灵动。芥川龙之介,前不久读完了他的《罗生门》,这本书中他将人性的黑暗与悲伤揭露的彻底。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最可悲的是我们从未真正了解自己。也是看完了罗生门之后,我一直想知道芥川龙之介他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会写出如“人生比地狱还地狱”这样的文字。于是我翻开了这本《傻子的一生》,这本 据说是芥川龙之介他的自传体小说。
“人生还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在他出世未满一岁的时候,芥川龙之介的母亲就突发疯病,之后他就被舅父收为养子,跟随舅父改姓“芥川”。芥川虽是当地的士族大户,但寄人篱下的日子,加之对生母发疯的恐惧,芥川龙之介惧怕自己有一天也会像自己的母亲一样,于是他开始变得愈发的敏感、拘谨而多疑。而在那之后与初恋女友分手,被逼承担养父母、亲生父母的赡养,二姐一家突遭变故背负巨额债务后的投靠这一系列事情,都使得他承受巨大压力,甚至写不出任何文字。能想象的出来,对于一个作家,喜爱写作的来说,写不出任何文字该有多残酷。身心备受折磨的他,他已经在这个无情的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可以生存下去的机会了。所以或许对他而言,离开尘世是种解脱的方式吧。只是英年早逝的他,对于文坛,对于我们,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相比于之前的《罗生门》,我可能更喜欢这本《傻子的一生》中收录的十八篇。书中所有内容并没有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仿佛就是一个旁观者冷眼看他人的生活,书不厚,断断续续看完的我却还是能感到很浓厚的压抑感。书中片段式的描述可以看出芥川龙之介他对于人的心理的把握之透彻,平时他肯定善于对社会人情进行观察,并对掩埋在内心深处的人性深层次的挖掘。无论是之前看的《罗生门》,还是到现在的《傻子的一生》,对生存的不安与苦恼都贯穿其中,这也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
“基督一生最大的矛盾在于他了解世间每一个人,却不了解他自己”
读芥川龙之介的书还可以感觉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涉及很多基督教的内容。他并不是单纯的基督教信徒,但他却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解脱自己,追求他所向往的虚幻世界,渴望人性善的那一面,那光亮可以温暖自己。可他发现自己并不能得到救赎,对世界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如果可以,我希望我能够再多读几篇他的文字。
《傻子的一生》读后感(三):我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
我们最想引以为豪的是我们没有的东西,傻子总认为除他以外的人都是傻子。
那个在日本大正时期的文坛鬼才终究是因为对未来的不安而在三十五岁那年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说:“人生比地狱还地狱。”请记住这个对人世如此无情的人,他的名字叫芥川龙之介。
在看我这篇文章之前,请各位看客有些心里准备,我是芥川龙之介的书粉,接下来我要写些什么,想必大家心知肚明,如果无法接受,请立刻终止阅读。
芥川龙之介的写作生涯只有短暂的十年,可是他的作品成熟又叙诡,让我终于明白有些人天生就会作死的红。若是推选能用一支笔杀人的人,芥川龙之介将当之无愧的夺冠,他的笔锋冷峻,在这样一个决绝的世界里,能够穿透人类铜墙铁壁的皮肉,迸发出滚烫鲜血。可是人类这种残酷的生物啊,面对这样一点点血花,又嗤之以鼻,于是得不到回应的芥川龙之介,对这个世界彻底失望。
若是问我最喜欢芥川龙之介的一部作品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傻子的一生》,初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就十分好奇,芥川龙之介究竟经历了一些什么,仿佛从地狱走了几遭,让人切身的感受着什么叫生不如死。可是并不是这样,芥川龙之介眼中的地狱就是人间,不管是冷眼旁观的利己主义,还是无休无止的快意欲望,这些的黑暗面被芥川龙之介尽数看了去,人与人之间的伪善,自身的纠结矛盾,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无法改变。
也许自杀对于芥川龙之介是一种解脱,可是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他的死去是真正的重生还是被困于地狱无法逃脱。我从不把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当作是一部作品,他更像是一种世间的状态,被剥离的状态,被舍弃的状态,明明它被世人所传阅却又好似从未入过人眼。我不是芥川龙之介,无法完全理解他的作品,而那个能够回答我的人,也已不在人世,或许让它们永久的成为秘密也很好。
我很喜欢芥川龙之介,很喜欢他的作品,很喜欢他的文字,很喜欢他笔下描写的人类内心,很喜欢他的柔情和哀怨,很喜欢他的绝望又像是离水的鱼儿渴求存活的挣扎,很喜欢他的颓然和深刻的思考,很喜欢他终于明白这个世界将他彻底抛弃,很喜欢他在结束的时候仍然留下了疯狂,很喜欢他给我呈现的迄今为止让我印象深刻的BE美学。
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这是芥川龙之介告诉我的。
《傻子的一生》读后感(四):你可以叫我疯子,别叫我傻子。
《傻子的一生》看到这本书,名字就又有些劝退了,笑,因为前不久读了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然后就恰巧遇到这本《傻子的一生》,没有被书名唬住,也是多年阅读带来的一种火眼晶晶。
有的人平平淡淡、静默无声地活了一个世纪,而有的人一生只有短短的三十五年,如电光石火般一闪而过,却留下万丈光芒,就像烟火刹那绽放出来的瞬间,已经在人们的记忆里定格了永恒。芥川龙之介便是这样的作者,《罗生门》也好,《傻子的一生》也是,用中短篇的故事,给我们勾勒出一个神奇瑰丽的世界。
我们知道,短篇故事特别难写,要写好短篇,比写好长篇起码要难上几倍不止,得勾画好故事的脉络,打造好故事的框架,还有有新意,让人眼前一亮,在他短短三十多年的岁月里,写了非常多的中短篇,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其实生命所散发的光与热不在其长短,而在其永恒,人之生命有限,文学艺术之价值却是无限的。
这位日本文坛巨匠,以清丽灵动的文字,奇趣深沉的巧思,书写其对人生与幸福的思考。作为他的遗作,《傻子的一生》,我在初看时就有些触目惊心,竟然有人如此清醒,清醒得剖析自己,描写自己,而比如我,我有时候都不是很了解自己的情绪,甚至会忽视自己的感觉,认为过去了就好,而长期忽视的结果是,我错过了很多我灵感迸发的瞬间,我也压抑了我自己的天性,我还忘记了自己是怎么从情绪中一步一步走向更好的自己。
芥川龙之介把他的感觉用文字精准地表达,就像是自己给自己做得一场外科手术,把自己的心解剖给人看,或许这些故事并不是作者真实生活的呈现,但是那些点滴细节却让人胆战心惊,清醒得知道自己傻,知道自己疯,知道自己不想存在于世界上,还有那对于生命的热情消耗殆尽后的满地狼藉,都只能自己去收拾,收拾不了的,何妨让人看见。
《傻子的一生》那些错落交叠的扭曲的文字,在黑暗里透出的温柔,展现了作者纤细敏感的内心的挣扎 ,像走进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与自己的战争是最难熬的,赢了也是输了,输了也是输了。
所以我更觉得,芥川龙之介,他是傻子的一生,他为之痛苦的是他彼时彼刻的社会制度,是看见资本主义的恶,是没办法凭借他自己的力气去扭转改变整个世界的无力,他是傻了才想改变,无力改变,面对黑暗现实,只想永不相见了。
而我却是看疯了,沉醉在他描写的世界里,走不出去,也不想走出去,这文字太阴郁,悲伤太华美,想看见他写的只言片语也不能够了,因为我们知道不会再有这样一个傻子了。
End。
坂口安吾有一篇专门谈论太宰治的文章,叫《不良少年与救世主》。在文章里,坂口安吾先后多次提到太宰治和芥川龙之介的相似之处,比如两人饱受病痛折磨的躯体、孤独抑郁的精神以及软弱的性格…… 除这种表面的相似性之外,坂口安吾更着重强调的是两人作品以及结局的相似性,坂口安吾认为两人的作品都“深谙心理、通晓人情,却几乎没有思想性”,而两人最终的结局也都是“不良少年自杀”。 对于坂口安吾做出的评价,我除了“几乎没有思想性”无法苟同之外,其它方面大致同意,毕竟“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与“我这一生尽是可耻之事”的确有相似之处。 然而芥川龙之介在《十根针》里写:因此在某个时代他的话语,是除了第二个某个时代的“他”以外,所无法理解的。倘若芥川龙之介的这个观点成立,那么坂口安吾的判断就成为一个笑话。 但人类思维的奇妙之处在于,我们不需要直接成为某个人或体验某个事物,只需要凭借媒介物以及知识经验,就能做出合理且接近真相的判断。 若是用别样的监禁生活再现某种监禁生活,与用不存在的事表现真事同等合理,那么我们通过作品和经历来认识一个人,同样站得住脚。 因此,倘若要了解一个你无法接触到的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阅读他的传记或他的自我剖析。基于这一点,若要了解芥川龙之介,那么百花文艺出版社版本的《傻子的一生》几乎就成了必读书目。 这个版本的《傻子的一生》总共收录芥川龙之介18篇作品,而且这18篇作品全部完稿于1927年——芥川龙之介自杀那年,甚至还有芥川龙之介自杀前夜完稿的《续西方人》,称得上芥川龙之介最后的作品集——美中不足的是本书没有收录同为1927年完稿的《河童》。 因此,借由这个版本的《傻子的一生》,我们就得以窥见人生最后阶段的芥川龙之介,以及他人生最后的挣扎。 我向来信奉这样一句话:自杀者在自杀前就早已死去。而芥川龙之介大抵也是如此,他的自杀几乎是一个必然,这就是我读完《傻子的一生》后,头脑中显现的第一个想法。 很少有自传体小说会像《傻子的一生》,全篇用第三人称叙述,讲的似乎是和自己无关的故事,而每一个文字里透漏出的都是消沉和抑郁;也很少有自传体小说会像《傻子的一生》,全篇没有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片段构成,就像回忆过去的人永远看不到完整的过去,人生似乎由一个个片段拼接而成,等到所有片段被时间串联,一个人就跨越生与死的距离。 在《傻子的一生》第49节里,芥川龙之介在旧家具店看到一个“它引颈站立,连发黄的羽毛都被虫蛀了”的天鹅标本,从而想起自己富有才华却又病痛缠身的一生,意识到“他的出路只有发疯或自杀”。他选择了自杀。 尽管在《傻子的一生》里,芥川龙之介就数次提到过自杀——自缢和殉情,但真正阐述他对自杀思考的,还是《寄给某旧友的手记》。 在《寄给某旧友的手记》里,芥川龙之介就直言“近两年来,我一直思考着死的事情”,而自杀的原因则是“对自己的未来有一种模糊的不安”。 这种模糊的不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是父母、恩师、姐夫等亲近人的死亡带来的冲击,可能是自己贫弱的精神及躯体,可能是他对自己事业及行为的否定,可能是他对“比地狱还像地狱”的人生的失望与惧怕……所有的因素混杂在一起,以使他选择自杀。 然而芥川龙之介懦弱且敏感的性格,致使他连自杀都有些卑微。芥川龙之介在《寄给某旧友的手记》里,先后两次表达过希望自己自杀能尽可能少给别人添麻烦——这一点和太宰治如出一辙。因为太擅长察言观色,总会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产生影响,考虑自己前总会先去考虑别人,以至于让自己在苦闷中越陷越深。 然后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芥川龙之介最终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像理智做出判断,自杀是他的最优选择。因此他的自杀就成为一个回应,对那个“比地狱都像地狱”“不如一行波德莱尔”的人生的回应。 芥川龙之介的自杀就像坂口安吾嘴里的“不良少年自杀”,不服输、非同一般而又显得轰轰烈烈,毕竟这也是一种同人生战斗的方式。
《傻子的一生》读后感(六):璀璨陨落 唯有叹息
对日本文学产生兴趣,源于川端康成的小说,无论是《雪国》《古都》《伊豆的舞女》,都仿佛漫步在濛濛细雨中,唯美而又浪漫。
而除了那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外,《罗生门》在当年也是部很有影响力的电影,我拜读了原著,从而知道了芥川龙之介,读过他的几部短篇,那种阴郁的感觉至今仍感后背发冷。
这本《傻子的一生》是他晚期作品,说是晚期,也不过是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一生太过短暂,生命终结时只有三十五岁。很多作家,天才式的人物大多选择了自杀,是优秀的灵魂太过孤独吗?虽然读过后的那种压抑感会让自己久久无法摆脱,但还是想探寻他们灵魂的秘密,正是带着这样的好奇,我再次阅读了芥川的作品。
这本书收录了芥川18篇作品,分别有小说、书信、格言等不同形式,有的是虚构的情节,但有些也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
从这些作品中,能够感受到他受东西方文化影响很多,既有西方之信仰,也有东方之宗教。比如我就看到了手持青龙刀的关公、身披五彩衣,脚踏筋斗云的悟空,也看到了作者对福楼拜、莫泊桑、陀叔等人的致敬!
而在他的小说中,经常会出现很多抒情感慨、引经据典、还有思想深处的探访。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很多也都来自我们伟大中华民族,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原来是出自清代赵冀赵瓯北的那首《论诗》。
一些宏伟格局式的思想也是源于我们古代的《兵策》。
当然,有很多思想中的灵光闪现,让人深思,有些感觉似曾相识,原以为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却原来至少芥川早就说过。
芥川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文笔俏皮,语言典雅、思想精练深刻,人物心理描写细腻到位,故事构思巧妙,情节紧凑,时而也会伴有一些冷幽默,在《齿轮》、《侏儒的祈祷》、《傻子的一生》等作品中尤其彰显其文采。《傻子的一生》可谓其自传小说,文中我们会感觉情绪压抑、甚至绝望,但更体现出追求理想的那份挣扎。.
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
“一国民众,九成以上为无良心者。”
【要这么悲观吗】
“决定我们行为的既非善亦非恶,而仅仅是我们的好恶,或曰我们的快与不快”
【似曾见过类似的说法】
“所谓贤人,归根结蒂就是能使荆棘丛生之路也绽开玫瑰花之人。”
【难得一见的一句很励志的话…】
“ 十年前,他的母亲和这些人并无分别”
“是否互相深爱的人就要互相折磨。”
“ 看高更画集的时候,突然理解了绘画”
“如果尸体不足的话,我会毫无恶意地去杀人。”
“ 他二十九岁,人生却毫无光明。可是,伏尔泰却给予了他人造翅膀。”
“这孩子为什么要生下来,来到这个充满苦难的尘世?”
“盛开的樱花仿佛一排破布般忧郁。可是,他总能从这樱花——江户以来的向岛樱花中发现自己。”
他将真善美三种理想糅合在一起,正如他自己所说,在气质上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在人生观上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政治上是一个共产主义者。
本书的最后,附上了芥川的生平年谱,看着他短短的三十五年历程,读着他这些名言精粹,我不禁感叹此乃一代天才!
有人说,天才距我们仅一步之隔。只是,为理解这一步,必须懂得百里的一半为九十九里,这一超数学才行。
三十五岁,在当今社会,似乎很多人还算未能断奶的孩子,然而芥川其作品宛如历经沧桑的老者,思想之成熟令人讶异,我不禁感叹其英年早逝,理解文坛称其为巨大损失之痛惜!
“人生还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这是芥川最著名的一句话了。
莫名中,他的柔情含蓄、他的机智幽默、他的孤独矛盾更激发起我的兴趣。他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领悟。我想再多读几篇他的文章,再多读几遍他的文字,走进这个视文字为生命的人,认识那个陌生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