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社会》是一本由[德]韩炳哲(Byung-Chul Han)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透明社会》精选点评:
●透明的推动力是资本,这是一个尚待考证和分析的假设。人不习惯于变化,害怕无常,欲求看见,预测和未来,人性本质的渴望推动着文明的进程,资本只是加速了渴求扑灭火焰的速度,成了一种与主体深刻相融无法割除的手段和工具罢了。只有放入心理分析的哲学探究才有可能切中要害的,透明虽然消解了权力,导向技术下可能的虚幻自由,却未必不能走向另一种形态,因为诡计总会被揭示。
●美是没有被“理性”的强光剥削尽的“柔情”,人与自我/他人的距离里的幻想。透明即新的Panoptikum,以“自由”为名。
●“大量的信息不会产生任何真相。信息被释放得越多,世界就越难以看清。超信息和超交际不会为黑暗带来光明。” 现在所处的困境也是如此。
●后面几篇有点敷衍
●这本的理论有可见局限, 监控工具的普遍和互联网让竞争性真相从多个角度为我们呈现提供了可能,妄图通过舆论误导不再肆意妄为。 透明实质上在倒逼人性,进一步厘清复杂的现实,每个人都应当在有限的当下做出选择。
●引用过多
●透明社会的形成是对信任的不信任,区块链技术(刚好读到)的出现是加剧这种情况还是缓解呢?比较多重弹旧调,一章《色情社会》之前看过,再读受益最大还是此章。罗兰·巴特的“研点/刺点”概念联系到电影影像是没有刺点的图像——对此引发了对沉思电影的重新认识,也许沉思电影的静止、缓慢移动长镜头可以接近刺点的产生条件而进入沉思呢?
●“整个地球都是监狱。”
●原来,自由即监控。
●最后一本韩炳哲。总论见长评日记
《透明社会》读后感(一):透明社会
书很有创意,从不同的维度来解析这个社会,我们同时置身于多个社会中,要守住自己的初心。
最喜欢书中的展示社会、信息社会,揭秘社会,这三个社会也构成了一条脉络——展示社会中我们看到的有时候不一定是真实的,我们可以从展示社会中得到多少信息?这同时也是信息社会带给我们的,还有很多表象背后的真实信息,需要揭秘社会去发掘。由表及里,世界看起来是如此相似又无趣,但是内心的逻辑和规律又是如此迷人。
《透明社会》读后感(二):09
“后隐私”(Post-Privacy)思想同样也十分天真。它以追求“透明”为由,要求人们彻底放弃私人空间,这会导致一种透明的交际。这一思想错漏百出。一个人甚至对他自己来说都不是透明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我”(Ich)恰恰会去否认那些被无意识的东西大大肯定、殷殷渴求之物。“它”(es)对于“我”来说始终处于极度隐匿的状态。因此,一道裂隙(Riss)便贯穿人类的心灵,致使“我”无法与自己达成一致。这道深深的裂隙消除了自我透明的可能性。人与人之间也有裂隙。因此,人际的透明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它也并不是什么值得向往的东西。正是他者身上所缺少的透明性才维持了关系的鲜活度。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写道:“仅仅绝对的认识即心理学上已经充分利用这个事实,就足以令我们清醒起来,使关系的生动活泼陷于瘫痪……关系的富有成果的深刻,会预感和尊重在任何已经显露出来的最后的东西的背后,还有一种最最后面的东西……只不过是那种柔情万端和自我克制的报偿,柔情和自我克制在最密切的、包括整个人的关系里,还尊重内心的个人财富,通过保密的权利来限制提问的权利。”[6][7]对“透明”的强制追求恰恰缺少这份“柔情”,这“柔情”就是对那不可完全被消除的他性的尊重。当今社会中,到处洋溢着对“透明”的热情,而人们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一下对距离的热情。距离和羞耻心无法被纳入资本、信息及交际的高速循环。因此,人们便以“透明”的名义,消除了所有谨慎的回旋余地。它们被照得通亮,被剥夺殆尽。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无耻、更加赤裸。
《透明社会》读后感(三):透明社会
(写在前面,韩炳哲的作品充满了对辩证法和解释学的维护,所有都忌讳过犹不及,礼赞隐秘。) 透明社会是一个肯定社会,计算性、金钱化、被安排的时间、让一切成为无限拉进距离的抹平独特性的同质存在,而这一切是为了系统的高效运行。 Voll Verdienst, doch dichterisch, 人生充满辛劳, wohnet der Mensch auf dieser Erde. 然而人,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土地。 透明社会让人们丧失了可休憩的“空间”,陷入“非空间”的陷阱,由此个人变得倦怠,人际关系丧失鲜活,人区别于其他生物就在于其张力和自发性,透明社会压榨人的自由生存空间,空白萎缩的灵魂被禁锢在一个全景监狱中。 而对于隐秘难以容忍的社会里,爱情失去距离沦为色情,理性过度依存完全数据变为计算,政治也因缺乏否定和机密变得缺乏权威和凝固。超信息超交际使得整个社会由于缺乏由否定带来的边界划分而逐渐模糊混乱。 在这之下,万物乃至人类本身都沦为橱窗,被人观览消费,感官和内在被忽视,外在得到最大程度的装饰以期获得更多的注意,空白恐惧最大化呈现。一切的存在依赖触觉而非感知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反之,得不到注视就会产生虚无感。这样的触觉切近使人们的注视由审美而变为粗暴的“狂看”行为。 被遮掩天然有神秘意味,正是这样被掩盖的魅力使其具有吸引力,可探讨性,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其可持续的生命力。一些过度直白暴露的色情作品不仅丝毫引不起观者的情欲(可能会引起色欲),反而因其随便的零距离淫秽感而使人反胃恶心,这时的身体完全只剩下展览这一物化性质。
《透明社会》读后感(四):《透明社会》读后感
“映像——感知——理念”这般递进的世界里,那些纯理念结合表象的论述,像是既此又彼又似非此非彼的模糊。 事实上要对信息量全体掌握到确切肯定的完全,首先是无限逼近而无可能达成的任务。自垒城墙将人拒之千里的人比比皆是,再为亲密存在的人际也存在实际难知彼我的透明墙。信息的完全,一个方向。接收的困难,另一个方向。就算单论信息为透明而公开权限的情况,这是透明出具体到细节的结构提供了公开观测的权限。但是酌情合理的要求到不了每个人的头上。 希求他人能将他人公开的信息情报视作事实的肯定,噢 已经埋下了弃绝的种子,肯定化的大版图可以揭下一部分因粉饰因错认而存在的错理。真理不适合被强硬规则。 而社会模式,进而,以非拒绝的并非毫无余地维持住宽宥改变的容量。 小到个人大到社会的外显价值是一场诚邀众人有目共睹地定义“价”,然而物之展示却破坏了内质含义的“价”。与可疑相对的透明保障同时在用“切近”破坏着“切近”,谈论近物与人互构的思想价值体系模式:比如对事物的秘密与未知部分,存在自定义可能的观赏。 像这样破坏可视审美的讲究在细枝。而具体的机制运作也许应该获得别种论法。 只是为了透明建立对称对等,却发现了事实信息的精准明确与感官体验的必要模糊。那些为价值最大的展示,使原先受距离控制而得到保障的迂回技巧都无可遁形。 说起数字化 可视化 透明化的“空间”。所有朋友圈 空间动态 微博 博客 日记,相比较“私人空间”的保留,在数字化可视化空间的展露,这种自由空间的完全暴露,确实像身处数字化全景的囚徒在对自己——构成自我的信息进行一层层的剥削。不过说它“剥削”的这个说法,真还就断那条信任链了。
《透明社会》读后感(五):《透明社会》摘录
我是凭借不为他人所知的那部分自己而活着。 ——彼得·汉德克 当图片脱离所有的剧本撰写、舞蹈编排、布景设计,脱离所有解释学上的深度,脱离了意义,流于色情,图片就成了透明的。 金钱让一切都可以相互比较,它消除了事物所有的不可通约性和所有独特性。透明社会是一座同质化的地狱。 威廉·冯·洪堡就曾指出人类语言中所蕴含的根本的不透明性:“运用语言时,一个人的所思所想不可能和另外一个人完全一致,一个极其微小的差异会像水中的涟漪一般,在整个语言中荡漾开来。因此,所有的理解同时又始终是不理解,思想和情感上的所有一致同时也是一种分歧。 一个人甚至对他自己来说都不是透明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我”恰恰会去否认那些被无意识的东西大大肯定、殷殷渴求之物。“它”对于“我”来说始终处于极度隐匿的状态。正是他者身上所缺少的透明性才维持了关系的鲜活度。 距离和羞耻心无法被纳入资本、信息及交际的高速循环。因此,人们便以“透明”的名义,消除了所有谨慎的回旋余地。它们被照得通亮,被剥夺殆尽。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无耻、更加赤裸。 当今社会中,到处洋溢着对“透明”的热情,而人们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一下对距离的热情。距离和羞耻心无法被纳入资本、信息及交际的高速循环。因此,人们便以“透明”的名义,消除了所有谨慎的回旋余地。它们被照得通亮,被剥夺殆尽。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无耻、更加赤裸。 没有视觉缺口的爱情只是色情,而没有知识缺口的思想就沦为计算。 肯定社会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组织人类的精神。在肯定化的过程中,甚至爱也变得肤浅,成为由愉快的情感和复杂且无结果的刺激构成的活动。 若没有“区分”的否定性,事物势必会蔓延滋长、彼此混杂。 肯定社会的普遍评判方式是“点赞”。脸书(Facebook)一直拒绝引入“拍砖”按钮(Dislike-Button),这十分耐人寻味。肯定社会避免一切形式的否定性,因为否定性会造成交际停滞。交际的价值仅仅根据信息量和交换速度来衡量。大规模的交际也增加了它的经济价值。否定的评判会妨碍交际。“点赞”比“拍砖”更快地促成接下来的深入交流。最重要的是,“拒绝”的否定性无法为人们牟利。 “膜拜价值”(Kultwert)取决于存在,而非展览。 Facebook和Photoshop的时代把“人像”变成一张完全服务于展示价值的脸(face)。脸是一张展示性面孔,失去了所有“目光的光芒”(Aura des Blicks)。它是“人像”的商品形式。 这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地摆脱了否定性。它是透明的摄影:没有生与死,没有命运与事件。命运不是透明的。透明摄影缺乏语义和时间密度。这就是为什么它一言未发。 展示价值首先取决于漂亮的外观。通过这种方式,强迫性展示产生了追求美和健康的冲动。整容手术的目标是追求展示价值的最大化。今天的偶像明星们传播的不是内在价值,而是外在的标准——人们不惜采用极端手段也要拼命去贴合的标准。展示命令导致了可见之物和外观的绝对化。不可见之物不复存在,只因它没有展示价值,无法吸引眼球。 强制展示对可见之物极尽剥削。闪闪发光的表面以其自身的方式透明着。 图片数量的增加并不是问题,对成为图片的强制才是。 倒不是它们对学习者吝啬,故意以这些方式遮遮掩掩(obscurantur),而是以此更加突出自己,可以说是以退为进,越是如此,就越能激起人追求的热情,心愿得偿时所体验到的快乐也就越大。” “即刻的享受”无法达成“美”。一件事物的美要在“很久以后才会”在另外一种光芒中以回忆的形式现相。美不是“奇观”周围那瞬间的闪耀,不是扑面而来的吸引力,而是静谧的晚霞、岁月的流光。美好事物的时间性并不在于事件或魅力的纷至沓来。美是一个寄宿生,一位姗姗来迟者。唯有耐心地等待,等待事物揭去面纱,绽放其芬芳馥郁的美丽光华,随着时间一层层地堆叠、沉淀,如千万萤火,熠熠生辉。 被绑在洞穴里的囚犯看到的并非真实世界的倒影。他们面前是上演了一出戏。即便是那火光也是人造光。囚徒们实际上是被场景、场景幻觉所束缚。 交际与信息的数字化之风吹过透明社会,穿透一切,使一切变得通透可见。作为透明的媒介,数字化网络也不受道德命令的约束。它仿佛没有心,那种传统中充当真理的神学与形而上学媒介的心。数字化的透明不是心电图式的,而是色情的。此外,它还造就了经济上的全景监狱(Panoptikum)。它所追求的不是心灵的道德净化,而是利益和关注度的最大化。完全照明带来的是完全剥削。 如果我事先就知晓一切,那么信任就成了多余的。透明是一种消除了所有“不知”的状态。在透明盛行之地,便没有信任存在的空间。其实,人们应该说“透明破坏信任”,而不是“透明创造信任”。恰恰于信任不在时,人们对“透明”的呼求声才愈发响亮。 如今,整个地球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全景监狱。没有所谓的“监狱之外”,整个地球都是监狱。没有围墙将里外分隔开来。把自己营造为自由空间的谷歌和社交网络,实则也是全景式的。如今的监视并不像人们通常所想的那样,以侵犯自由为目的。与此相反,人们自愿地将自己交付给全景注视。他们通过自我暴露和自我展示,主动为数字化全景监狱添砖加瓦。这里的囚犯既是受害者,也是作案人。其中蕴含着自由的辩证法,原来自由即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