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世界与罗马帝国》是一本由本村凌二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中海世界与罗马帝国》读后感(一):罗马,非一日建成,也非一日败亡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惊异作者开篇就从罗马毁灭迦太基开始,闪回“世界帝国原貌”,追溯亚述、波斯与亚历山大,这群罗马人之前的地中海世界的霸主,他们的治国理念与政治结构。起初不太认可,看完全书似乎也同意了。
行文至第六章猛然想起《角斗士》里马克西莫斯遗言:“马克奥略留的共和理想不再是梦”当时百思不得其解,都帝制百年了,怎么还要回到共和?原来帝国初期一直存在着“恢复共和”的想法!初期元老院与皇帝们斡旋时的一条小秘密~
结尾相对于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他没有超脱出吉本的叙事结构,自己罗列了一堆理由,可能是想读者自己琢磨吧!
《地中海世界与罗马帝国》读后感(二):《地中海世界与罗马帝国》——本村凌二
地中海世界真的很神奇,先后出现过高压的亚述帝国、宽容的波斯帝国和充满野心的亚历山大帝国,而正是这些地中海世界的帝国让罗马帝国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罗马帝国刚好完美地将高压政策、宽容政策和信念政策结合在一起,而建立一个强有力且强调秩序的帝国。 在罗马帝国的崛起过程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非常重视法制,并通过法制确立意大利半岛在地中海世界里的霸权;二是不断在挫败中学习总结,例如从共和制转型发展为帝制。 至于罗马帝国的衰落,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后继者没有继承“先祖遗风”——在权力之外建立强有力的个人权威。当然,这种原因是见仁见智的,因为不管是日耳曼人的入侵,或者是基督教徒的发展,或者是东西罗马帝国的不均衡发展,还是因奴隶和土地缺乏而导致的生产力下降,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罗马帝国的衰落。
《地中海世界与罗马帝国》读后感(三):伟大属于罗马
罗马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罗马帝国延续的保障,这一点在书中也得到了体现。但罗马第三次征服世界的法律在本书中看不到特别的着眼点,毕竟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极为重大,这一点上有所缺略, 虽然罗马帝国已经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其精神一直为后人所赞叹和崇拜,毕竟“伟大属于罗马”。
《地中海世界与罗马帝国》读后感(四):罗马即世界——袖珍世界史的起源
1
这套书真正的第1部!
这本书的思想起点其实是战后的丸山真男,他的名言说,罗马帝国的历史承载了人类全部的经验。但这本书的写法却有点像流行的日本肥皂剧,他预告了小西庇阿毁灭迦太基的历史,罗马人恐惧这个海上帝国,因此彻底的毁灭了它,一片石头也不剩。
在这本书的前面两个章节里,把上一部书又重新简述了一遍,虽然有新的观点,仍然让人再次感受到了第1本书的无谓。当然公元前450年出现了影响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而作者也论述到了伊藤博文访问欧洲时,特别是大师斯太因时候的景象,罗马的12铜表法树立了。而86页也把罗马的元老院和平民SPQR,解释成了共和政体法西斯主义的统治方式。
在漫长的叙述中迎来了第1个高潮,就是汉尼拔和费边的决斗。汉尼拔在坎尼战役中的胜利,最后被小西庇阿偷师了,迦太基丧失了海上霸权。受到拿破仑和克劳塞维茨崇拜的汉尼拔,最终也亡命海外。
罗马文明为什么能成其大者,是因为他们对于优秀的人总是高看一眼。吸取其优点。
这时候本村凌二出现了优秀的特点在讨论罗马人是什么,这个已经消亡的文化概念,他们相信多神,相信一套繁琐的祭祀程序,同时又热衷于扩张,其中有一部分人特别热衷于希腊文化,另外一部分人反对回到希腊文化。
有国家元首出任大祭司,比如说凯撒出任10个大祭司之一,变成了一种罗马人的惯例。这种偏执和中国的商代人有的一拼。
152页讲到生活风气的改变,苏拉的出现,用武力来征服社会,从而产生了金钱至上,武力至上,还有享乐奢华的风气,生活产生了空虚。
在这里我们简要的把罗马重大的历史年表复习一下:公元前753年罗穆路斯建罗马城。大约公元前450年制定12铜表法。公元前202年,扎马之战,大败汉尼拔。公元前146年迦太基灭亡,破坏科林斯,设置马其顿行省。公元前133年,格拉古兄弟开始历时10多年的改革。公元前44年,凯撒被暗杀。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得奥古斯都称号,这是罗马第1个皇帝。大约公元30年,耶稣基督被处死。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庞贝被埋。161年马克奥勒留即位。
2
《地中海世界与罗马帝国》读后感(五):诸神看照的罗马
据说,罗马文化是欧美现代文明的源头,这句话出自何处已经是不可考的了,但是文艺复兴中所呈现的诸多罗马元素却是显山露水的展现在睽睽众目之下的。 我观此书,只觉得罗马帝国从兴起到衰亡是一个剧烈运动的过程,套用一句话来说,这数十位执政者的一生所构成的漫漫罗马兴亡史,“皆尽癫狂,皆尽过火”。死亡与新生同时出现,政权与军权共奏哀乐,当一个人手握大权,掌舵国家的方向之时,他看到的民众是驯服的,是顺从的,当他步入奢靡与淫逸之中,成为暴君之际,民众会举起石头将他埋在深谷之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遥远的东方国度的至理名言未能传达到罗马的执政者的耳中。 于《伽利略传》中有以下的台词: 安德雷亚:没有英雄的国度是不幸的。 伽利略:错,一定要有英雄的国度才是不幸的。 罗马是有英雄的,凯撒、奥古斯都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与之相对应的,也是有暴君的,诸如尼禄等等。罗马是幸运的,经过前几代执政者的治理,进去了和平的年代,与此同时,扩大疆域,扩大罗马帝国的版图,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国内执政者和民众的“蜜月期”是很长的,长到他们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以后还能经历那么多的磨磋,还屹立不倒。但凡一个强大的国家,它的“软文化”必然也是丰富多姿的。就是在这样的“蜜月期”,罗马帝国如同和蔼的妇人一般孕育出了璀璨夺目的文化,以至于在很多年后的今日,还令数不胜数的人前仆后继想要一睹当年器物与遗址的风采。 “十二铜表法”“公民投票”之类的一系列举措自然不必多说,它们是现代司法制度的源头之一,哪怕是提出“三权分立”的孟德斯鸠也曾对其交口称赞。说到此处,也不得不说一句,虽然凯撒等人为争权夺利,但他们也曾隐性地三权分立过,有点类似于制衡之术,只是“三足鼎立”,若是缺了一条,那么,天下大乱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在罗马的百年史中,有沉迷艺术者,有短短数日就退下高位者,有隐退后手握大权着,也有爱好女装者,更有弑父杀母、残害手足者,于无形之中,罗马的“共和时代”变成虚设。在此,书中曾写过:“这半个世纪是一个极其混乱的时期。期间被认为是正统皇帝的有二十六人,其中二十四人被杀或死于战场。如果加上共治皇帝三人,僭越皇帝四十一人,半个世纪实际上出现了七十个皇帝。这些皇帝几乎都是军人出身,被各自的军团拥立,大都死在自己士兵的手上或被敌军杀死。皇帝数量大大膨胀,使皇帝的威望也随之跌落。” 大稳定、大和平迎来的是大变革、大混乱,罗马帝国的每一步进程都是巨大的,它在世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良骏败于拙御,智士踬于暗世”,不论它是怎样的宏伟恢宏,又或是如何的光芒四射,它要都湮灭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之中。 我很喜欢林达夫妇写的一句话说,不是神在战,而是信神的人在战。罗马人经过那段混乱灰暗的时期后选择信仰基督教与耶稣,换一个信仰,并不能挽救他们末世衰亡的命运,就好比天边的余晖一般,只有这么一两个小时,过去了,就没有了,还要再看就是要在明天。 明天是新的一天,是一个新世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千古之理,无异于此,用不着伊于胡底。
《地中海世界与罗马帝国》读后感(六):读后笔记
一、公元前146的地中海世界,伟大的罗马正在崛起,打败了头号强敌——迦太基海上“帝国”,三次布匿战争,连战连胜,罗马的大小西庇阿两位将军,将迦太基埋入了历史尘埃。罗马也通过在意大利岛屿的一系列战争,先后将北南征服,驱逐希腊势力,最后东征将马其顿帝国及希腊世界占领,远征帕提亚,收服托勒密,一个初步的统一的地中海世界帝国形成了。 二、本章作者阐述了在罗马之前的帝国们是怎样运作的统治方式。亚述帝国是世界史上第一个帝国,其建立了高压的统治政权,通过不断的异地移民、高额剥削税收,将政权建立在苦痛的基础之上。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承继了亚述帝国的疆域甚至扩大,但是与亚述不同,波斯对臣下的领地宽容,尊重各地的神灵文化,注重修路,将领域广大的帝国各地有效的纳入统治范围。亚历山大帝国是一个野心的帝国,其第一次完成了世界帝国的构建,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统治制度、手段,便迅速崩裂。而罗马则承继了以上三大帝国的风格。 三、罗马的建城神话作者认为虽不可信,但是其中包含的罗马人的精神是可以体现的,罗马人注重荣誉,为了守护荣誉可以奉献一切的精神正是罗马崛起的精神支柱。在罗马步入共和时期,作者讲述到,罗马共和国是一个共和的、集体狂热的法西斯式的国家,正是因为这种充满征服与好战的荣誉感,使得罗马人在战争中从不气馁,不断地跌倒重来。 四、罗马共和国面对的最大一次挑战是汉尼拔的远征意大利行动,在前期的惨败之中,罗马人逐渐站稳脚跟,一步步的瓦解汉尼拔的势力,通过在伊比利亚的胜利以及威胁迦太基本土的行动,迫使汉尼拔不得不回国,最后失败。作者强调,罗马人的学习精神与荣誉精神是罗马不败的精神支柱。 五、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霸主后,仍然继续面对来自北部的日耳曼人的间断侵袭,更重要的是,面对如此广大的领土,共和制的基础在不断被人瓦解。首先是马略,他进行了军事改革,开始了募兵制,也创立了第一支服从将军个人的军队,从此士兵不再为国家而且为个人而战,精神面貌俨然不同。随后苏拉、克拉苏、凯撒、庞培不断倾轧,最终凯撒事实上建立了罗马帝国,但是凯撒由于称帝的野心显露,被共和派刺杀。 六、凯撒的后继者屋大维(奥古斯都)在打败了元老院以及其他两位将军以后,登上了权力宝座,但是他吸取凯撒的教训,只做事实上的皇帝,表面上仍然是罗马的第一公民,维护共和制的卫士,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权力不喜欢显露,喜欢有个合理的面纱遮挡,而这可称作威望。奥古斯都逝世后,提比略继位,但是声名不如其家族的日尔曼尼库斯将军,这位将军受到了全罗马人的爱戴,可惜英年早逝。随后罗马陷入了一段短暂的混乱期,直到五贤帝时期罗马才迎来巅峰期。 七、罗马帝国在崛起之途中,不破坏各地的神灵,而且纳入自己的信仰体系中,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多神教体系,甚至罗马还建立了万神殿。罗马人面临着广阔的领土所带来的巨大财富,逐渐使罗马社会风气日下,皇帝们不断重申万神的信仰,意图重整风纪,取得了成效。其实,罗马人对神灵的信仰是虔诚的,神灵在他们的精神领域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这或许是他们成功的一个原因吧。 八、奥勒留逝世后,康茂德继位,罗马结束了五贤帝时期,迎来了史称“三世纪动荡”时期。这段时间持续了大概七十年,中途有近五十位皇帝更继,国家秩序混乱不堪。频繁政变的表象是近卫军掌握了皇位的安排,其背后原因恐怕是君权与军权的高度结合。从凯撒开始,皇帝视军队为皇权的支柱,极度重视对军队士兵的拉拢,使得军队特别是近卫军掌握了皇权,在五十位皇帝中,有一半以上是从近卫军首领登基的。 九、混乱的时代下,民众们又该如何呢?面对军队的混乱、国家的重税、田地的荒芜,民众们或者朝不保夕的生活,这时潜藏、被压抑已久的基督教开始跨越阶层、种族、地域盛行于罗马帝国,民众们急需从中获取心灵上的安慰。那么为什么是作为一神教的基督教呢?作者提出了三种猜想:1.救世主在十字架上牺牲的故事通俗易懂。2.被压抑的人们的怨恨。3.为追求内心充实的禁欲意识。上述三点深刻的震撼了罗马帝国的精神世界,在戴克里先底定乱局后,后继位的君士坦丁大帝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乃至到了后世皇帝尊为国教的做法,这就是基督教的巨大影响。 十、罗马帝国是怎么灭亡的?学界有日耳曼入侵说、气候变动说、自然衰退说等等学说,作者认为,罗马帝国的灭亡的原因是复杂的,不可视一方面而定。但是罗马帝国灭亡后,是否就意味着古典时代的结束?意味着黑暗中世纪的来临?作者认为并非如此,罗马的统一并不意味着地中海世界的多样性消失了,相反,地中海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从未消解,我们不能被罗马统一的表象所迷惑,在罗马帝国灭亡后,这些地中海的传统随之复兴进化,在西方日耳曼人基督教世界的兴盛、希腊正教的拜占庭帝国以及阿拉伯半岛迅速兴起的伊斯兰教世界,这些现象深刻的说明罗马的灭亡不意味着地中海世界的断层。我们不能因为西罗马帝国、萨珊波斯的灭亡就武断的说古代的终结,这是片面的理解。
《地中海世界与罗马帝国》读后感(七):共和法西斯至地中海帝国
本村凌二执恋世界帝国迷思景象 故开篇前146年罗马统帅小西庇阿焚毁迦太基城&屠希腊之科林斯城收马其顿为行省后 即回溯亚述&波斯阿契美尼德&马其顿亚历山大之世界帝国渊薮. 罗马由城邦而共和制法西斯 与迦太基争霸地中海 乃承祖先遗风而敬畏众神 及凯撒独裁征服传至屋大维称奥古斯都 决以家世&军功&品德三者合一之威望震服 又五贤帝图拉真时帝国版图达到极盛 后虽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短暂中兴 日耳曼武力入侵与一神基督教信仰已不可逆 S.P.Q.R终难逃落日余晖. 本村氏文学气盛 逮述尽三次布匿已笔力难支 乏洞见而仅堪作一家罗马史普耳
--------
亚述兴起于底格里斯河中游西岸之城邦阿舒尔 属闪米特(塞姆)语系一支 前10世纪重新崛起 陆续击溃西方黎凡特之阿拉姆语系诸国及小亚细亚赫梯霸权 又南向兼并巴比伦 前8世纪末起可称最初之世界帝国. 亚述定都尼尼微 并征服土地为行省直接统治 收臣服土地为属国间接管理 此举为后之波斯&罗马沿用 亚述以强势武力为基对外扩张 持续奉行高压政策
波斯则属印欧语系一支 前8世纪出现于帕萨(Persis/波斯波利斯) 亚述入侵伊朗高原促使米底各部联合组成米底王国 波斯时属米底 居鲁士二世创始阿契美尼德王朝. 居鲁士后又冈比西斯后又大流士一世 持续军事扩张 乃有远至粟特/印度河/埃塞俄比亚之广袤帝国 大流士划之为二十政区 任总督辖理 辖区完成年贡及赋役&军役后 文化习俗语言宗教皆属自由 此即波斯所谓宽容帝国核心实质. 纳贡者 巴比伦人/斯基泰人/埃及人/吕底亚人/帕提亚人/亚美尼亚人/巴克特里亚人/犍陀罗人/印度人均有 故波斯国力殷实 于苏萨&巴比伦&埃克巴塔那&波斯波利斯各处兴建王宫 王室奢靡繁盛. 而波斯语外 帝国亦通行塞姆语系之阿拉姆语 通商往来 交流日隆
马其顿则是自亚历山大之父腓力二世崛起 以武力震服希腊诸邦于科林斯结成希腊联盟 亚历山大继承壮大其父遗志 东征击溃阿契美尼德王朝 又一意远伐至阿富汗&印度河流域等
--------
罗马城史肇始今已成迷思 母狼喂养台伯河漂流二兄弟 于七丘之地兴建新城罗马 相传开国之日为前753年4月21日. 此地北为伊达拉里亚人占据之托斯卡纳等地 南临那不勒斯湾周遭坎帕尼亚(时为希腊殖民地) 伊达拉里亚与坎帕尼亚之间即拉丁姆 居民为拉丁人 罗马人即其一支. 建城200余年间 民众推选与公民社会渐趋形成 罗马之拉丁人亦构建完成罗马人意识 前509年罗马人驱逐国王形成以元老院为核心之共和国 S.P.Q.R(Senatus Populus que Romanus/罗马之元老院及平民)作为罗马国家自我识别而被认同
前5世纪 罗马师法希腊 编定<十二铜表法> 该法限定公权范围 尊重私人债权 认同同态复仇与绝对之家长权威. 内部秩序稳固 元老会决意主动扩张 伊达拉里亚人城镇即为目标 下维爱等诸城后 前387年高卢人来袭 罗马城破 前执政卡米卢斯回归击退高卢 重建罗马
前4世纪中 山地之萨莫奈人侵掠坎帕尼亚 罗马相助 前341年首次萨莫奈战争后罗马势力扩张至坎帕尼亚 拉丁姆一带亦咸服罗马. 前327年 二次萨莫奈战火又起 耗时二十余年 前298年又经三次萨莫奈战争 罗马终于前290年征服萨莫奈. 胜利喜悦催发共和国民众好战热烈气氛 对独裁之厌恶又滋养元老院一众精英 此时之罗马 亦可堪堪称之为共和制法西斯主义
--------
腓尼基人源自地中海东岸黎巴嫩一带 自号迦南人 以航海经商著称. 腓尼基又积极经略西地中海 建立迦太基等一系列殖民城邦 迦太基以今北非突尼斯为据点 经略西西里&撒丁诸岛. 称霸亚平宁之罗马 进阶扩张即是与迦太基争夺西地中海主导 布匿战争一触即发
前264年 西西里岛内乱纷争 迦太基率先军事介入 罗马城内主战派古董舆论 元老院终决议跨海作战 一次布匿战争爆发. 罗马先期告捷 前247年迦太基任命巴卡家族之哈米尔卡为帅 战局顿时扭转 拉锯数年后双方于前241年达成和议 迦太基放弃西西里岛 另行赔款
迦太基渐趋退离地中海诸岛 西西里后 数年间撒丁岛&科西嘉岛皆弃. 前237年 哈米尔卡帅巴卡家族开拓伊比利亚半岛 征服土著凯尔特伊比利亚人 前227年巴卡家族于卡塔赫纳(Cartagena)建设新迦太基城(Nova Carthage) 开发银矿恢复国力
前218年 哈米尔卡之子汉尼拔率军出发 跨越罗马边境 攻取西班牙东北部 随即跋涉比利牛斯山 进逼高卢人聚居阿尔卑斯山一带. 迦太基军继而翻越阿尔卑斯山 此际时任罗马执政官老西庇阿已驻军波河谷地严阵以待 汉尼拔计破之 声威大振. 汉尼拔持续进军 前216年两军对垒于坎尼 罗马兵力绝对占优 汉尼拔阵法完胜 歼罗马军七万余人 迦太基军势如破竹 而仍稳扎稳打 未贸然猝攻罗马城. 坎尼之胜后 巴尔干之马其顿&西西里之叙拉古皆与迦太基结盟 南亚平宁之坎帕尼亚主要势力卡普亚亦呼应背叛罗马. 危急时刻 罗马民众护国复仇之心愈趋狂热 元老院则慎重反攻 选举马塞勒斯为新任执政官 前212年罗马军攻陷叙拉古 次年又围陷卡普亚 马塞勒斯回军又与汉尼拔激战三回 旗鼓相当
又先是 罗马遣老西庇阿兄弟迂回攻击伊比利亚 以期牵制新迦太基根基 老西庇阿兄弟皆战死. 前210年其子大西庇阿继任开拔伊比利亚 大西庇阿智勇双全 一举攻陷新迦太基城 随之扫清伊比利亚之迦太基残余势力. 前205年 大西庇阿返回罗马 筹划远征北非 元老院不置可否 大西庇阿乃征募义兵 攻迦太基救罗马城 汉尼拔果自亚平宁回追迦太基. 前202年 汉尼拔与大西庇阿两军对峙扎马 罗马列阵奇袭取胜 迦太基已无力回天
前201年 罗马与迦太基签订苛刻和约 大肆裁军 赔款纳质 迦太基仅余本土领地 昔日地中海霸主就此与海路绝缘 大西庇阿则以拯救罗马之英雄凯旋 二次布匿战争至此完结. 而罗马于迦太基之仇恨畏惧并未断绝 而迦太基之财富亦令罗马欣羡 前149年罗马再次向迦太基宣战 前146年迦太基灭亡 罗马军统帅小西庇阿纵火焚毁迦太基城 此即罗马史浓墨重彩之前146年
--------
罗马囊括地中海世界后 北方日耳曼人构成全新威胁 频繁入侵罗马. 前102年 日耳曼条顿大军来袭 执政官马略募兵抵抗 胜利后被赞为罗慕路斯&卡米卢斯后第三建国者 六次当选执政
罗马进而视野投诸阿尔卑斯山北 此地时以高卢人为主 自称凯尔特人 凯撒为首酝酿八年征服战争. 凯撒本马略内侄 野心魅力无可匹敌 元老院未尽许情况下自筹兵力出击 据称杀敌百万 前51年平定高卢归国 欲行凯旋礼并竞选执政官 按罗马例 须放弃军权解散 凯撒乃求特例. 庞培等政敌不许 前49年元老院以国家公敌为胁 要求凯撒放弃统率权 凯撒怒涛般率军渡过边境卢比孔河. 庞培一方自意大利撤至希腊 凯撒亦渡亚得里亚海 前48年双方于法萨卢斯决战 凯撒以少胜多 又追击庞培至埃及 庞培死 凯撒乃与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温存半年有余 而后又四处平叛 前47年闪击小亚细亚之敌获胜后乃陈其名句: Veni Vidi Vici(我来 我见 我征服). 前45年大权独揽之凯撒完全独裁 前44年正式就任终身独裁官 拥护共和之元老贵族惊恐万分 3月15日凯撒被刺身亡
--------
屋大维乃凯撒养子 得凯撒悉心照料教导 遗书定其为继承人. 屋大维用阿格里帕将军 梅塞纳斯理政 击溃政敌安东尼等 延续凯撒路线持续扩张 乃称奥古斯都 是为罗马第一皇帝 奥古斯都不用皇帝之名 仅自称罗马第一公民之元首 强调仅凭威望施行统治 威望者 家世&军功&品德无一不缺. 奥古斯都表则尊奉元老院权威 里则集权于元首一人 其所治下 实伪装为共和制一帝国
14年奥古斯都薨 其妻之子亦其养子提比略继位 是为第二皇帝 晚年隐居于那不勒斯湾之卡普里岛朱庇特别墅(Villa Jovis). 37年提比略崩 皇族系盖约继位 又称卡里古拉 未久即被暗杀. 卡里古拉后为克劳狄 其治时不列颠尼亚纳入帝国统治 54年克劳狄被毒身亡 著名暴君尼禄继位 弑母杀妻又迫害基督徒故得恶名 68年元老院联合军队反 尼禄自杀而死
尼禄死后帝国内战经年 69年多瑙河军团拥立韦帕芗为帝 其任内修建罗马圆形竞技场 死后其子提图斯继位 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尘埋庞贝城 81年提图斯病逝后其弟图密善继位 图密善拔擢行省总督与宫廷官员权力 元老院仅受礼仪尊重 96年夏为其皇后一系暗杀
老迈元老涅尔瓦被推举为帝 重元老院轻军事派 近卫军遂叛 两派势力协议后 日耳曼尼亚行省总督图拉真以涅尔瓦养子身份继位 时为98年. 图拉真既出身行伍 持续军事扩张 吞并达西亚&美索不达米亚&亚述等地 罗马帝国版图达到极盛
图拉真后其堂弟之子哈德良继位 哈德良自120年起巡视帝国行省 行踪遍及高卢&日尔曼尼亚-不列颠-希斯帕尼亚-小亚细亚-希腊-西西里-北非-卡里亚&奇里乞亚&卡帕多西亚(皆安纳托利亚)-叙利亚-埃及 于不列颠修建长城等巩固帝国和平 哈德良崇奉各地神明 罗马多神教世界帝国特质凸显 于罗马重建万神殿 崇拜诸神
哈德良后继位者为安东尼 帝国安宁无事 161年安东尼养子奥勒留与表弟维鲁斯以共治皇帝继位 共治八年维鲁斯病逝. 奥勒留立志哲学 北境抵御日耳曼人战争之际 亦笔耕不辍 其深研斯多葛学派理论 信奉理性与逻辑. 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奥勒留称五贤帝 其所治96-180年为罗马和平顶峰
--------
180年奥勒留去世 其子康茂德继位 放荡妄行 192年被刺 高龄执政官佩蒂纳克斯被拥戴为帝 未三月为近卫军所杀 近卫军拍卖帝位 各行省亦拥戴多人为帝 193年莱茵河多瑙河军团首领塞维鲁最终胜出
塞维鲁生于北非 迦太基血统 重待权力支柱之士兵 死后其子卡拉卡拉继位 与元老院相恶 乃旅居各地 217年为近卫军暗杀. 近卫军长官马克利努斯随即登基 罗马军人皇帝之势已不可挽回 迄284年戴克里先即位一整政局 帝国内各类皇帝七十余人
帝国边境亦不复安宁 226年萨珊波斯兴起 侵入美索不达米亚进而威胁叙利亚; 233年日耳曼人越过西北边境袭击罗马军队 帝国赔款求和; 260年日耳曼尼亚总督波斯图穆斯自称皇帝 辖高卢&不列颠&希斯帕尼亚. 分裂与战乱局面 248年罗马建国千年隆重盛典亦无法冲喜 如是动乱危机下 一神论之基督教却悄然于帝国内广泛传播
--------
戴克里先重新一统帝国恢复秩序后 立战友马克西米安为共治皇帝 又于293年确立四帝共治制 305年戴克里先又激流勇退 退居斯普里特之戴克里先宫. 四帝制难以长久 312年君士坦丁与李锡尼联盟取胜 双方二分帝国 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 承认基督徒合法地位
324年君士坦丁击溃李锡尼 再次统一帝国 进而迁都拜占庭 帝国中心东移. 337年君士坦丁大帝薨 临终前接受基督洗礼 葬于君士坦丁堡教堂 多神教帝国愈趋向一神教转变. 其子三分帝国 而幼子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又重新合并 多年无子 355年立表弟尤利安为副帝 遣其至高卢 退日耳曼人. 尤利安因势自立为西帝 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欲伐之 未果而亡 尤利安继位后 一心恢复旧有多神祭祀 未久即在远征波斯之役中身亡
此际边境日耳曼人愈发骚动 376年西哥特人跨越多瑙河 移居罗马帝国境内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启幕. 379年军事混战中 将领狄奥多西成为东部皇帝 进而再度一统帝国 狄奥多西虔信基督 392年废禁一切异教仪式 事实确立基督教国教地位. 395年狄奥多西崩 其二子分帝国东西为二 至此大一统之罗马帝国成为历史
东罗马拜占庭绵延千年不论 西罗马建立伊始 蛮族入侵已势不可挡 日耳曼族于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汪达尔&勃艮第&盎格鲁撒克逊&法兰克&东哥特诸王国 阿提拉亦率匈人西进. 410年西哥特即一度占领罗马 455年汪达尔再次攻陷 476年末代皇帝被废 西罗马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