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中文谈恋爱》是一本由[日] 新井一二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和中文谈恋爱》读后感(一):中文与她所抵达的世界
在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以为作者会讲一些学习汉语的方法一类的经历,读了这本书之后发现是学习汉语后所打开的世界。当然作者也谈到过最初学习汉语的缘起,学习一门语言是习得的过程,必然要花费一番心力。作者也提到过“我把买来的纸本中日辞典、日中辞典,一本本地查坏,同时一点点地扩充了词汇。”除了作者对于中文是像谈恋爱一样的热情,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
学习汉语确实为作者打开了一个华语世界,作者说认识了一些可爱的人,在读者看来是社交广泛,像唐朝乐队的丁武、美食家蔡澜、武侠小说家金庸等等。作者也着力描述了丁武所代表的曾经流行的摇滚音乐,那些自带仙气的名字大概与重金属音乐一样永远喧嚣在翻篇的时代与卡带中了,但不可否认,曾经掀起过浪潮的摇滚乐也影响过一代人的心灵。每次看到摇滚乐的文章,所描述的卷起高低裤腿唱歌的场景都成了唏嘘。
这本书里比较有意思的是谈中式美食,私以为作者爱上中文,也有中国舌尖上的美食的诱惑吧。从小时候在银座的中餐馆吃饭留下的印象就好像是最初的好感。在游览新疆时,作者吃到了两碗各自加香菜和麻辣的兰州牛肉面,将他们比作香妃和杨贵妃也是妙觉。作者自诩说的中文是有京味的,这归功于木须肉、葱爆羊肉、炸酱面这些京菜。因为学习汉语,留学异乡,作者觉得幸福地拥有两种故乡菜。也是因为求学,作者说到增加了更多摆谱,比如日本人很少吃的羊肉,接受了更多菜式,比如做中菜只要一个炒菜锅就能做出一桌五花八门的菜了。
另外作者写的几篇影片比较也写的很有意思。其中《客途秋恨》与《南京的基督》这篇谈了角色扮演是否有代入感的问题,导演许鞍华所拍的一些电影本身就是投射自己的身世背景的,常有漂泊边缘之感。比较喜欢最后一篇写姜文和小津的电影比较的,小津的很多电影里都明确表达了反zhan的理念。正如作者所述,在戏中对于战争的回忆不会是简单的怀念,因为“曾经流逝过的时光、曾经酷爱过的先妻、曾经当兵时候的可怕回忆,人还是会回想起来,为的是确认人生的实感。”这一段写得很好,对于他们不可选择的时代,他们被派往战场的经历,却也是他们生命里真实存在的。
学习中文为作者打开了多个任意门,我觉得更像是学习一门语言会引领一个人抵达更多未知的世界。作者在书中时不时流露的对于学习汉语的热爱都鼓舞了下我。
诚如作者所言“学会说几种语言,我觉得是天大的福气:去不同的地方旅游、生活很方便、也可以交很多朋友。多一种语言,多很多自由。”除了语言背后绚烂的文化世界,也可以真正感知体会到这份美好吧。
《我和中文谈恋爱》读后感(二):一个爱上中文的日本人
最近阅读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外国文学作品,这本书的书名叫做《我和中文谈恋爱》,看到这样的书名,是不是觉得有趣。和中文谈恋爱,那么也就是说中文是她的最爱,而对于我们普通中国人来说,中文是我们的母语,从小就开始学习,所以应该没有人会说出这样的言语。能够说出这样的话语的人,应该是对于中文有所了解,而且比较痴迷的人,才能够说出这样的言语,果不其然,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日本作家,一个日本人能够这样热爱中文,由此可见中文的魅力。
《我和中文谈恋爱》的作者是日本的新井一二三,作者是日本东京人。作者和她的丈夫都是职业的作家,作为一个日本人有过留学中国的经历,能够如此的热爱中文,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也是对于中国以及文化的认可。
中文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太熟悉不过了,我们大家的母语就是中文,这种语言也是世界上流传最为久远的文字之一,同时也是当今世界上运用的最多的语言。中文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从古代的甲骨文开始说起,经过了漫长的演变,经过了几次的变革,成为了当今这样流行方便的语言,而文字的书写更是端庄俊雅。中文也被人们称为方块字,自从古代的毛笔字开始,就被人们喜欢,现在的硬笔书法也是大家非常喜欢的。中文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而且寓意深刻,最为直观的当然就是象形文字了,这种依据物体而设计的文字,有一种直观的感受,可以很形象的理解。会意字也是非常有意境的,一个文字可以由不同的部首组成,而这些也是非常好理解的。
中文是世界上最难的文字之一,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却非常复杂,一笔一画遒劲有力,而且含义更加广泛,对于中国人来说学起来都是比较复杂的,更何况是外国人,同样一句话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是语气不同,意思就不一样,这样的难度对于外国人来说,会是什么样啊。可是正是这样,更加突显汉语的魅力,也更让外国人痴迷,这种博大精深的语言,值得一辈子用心学习。
作者是一个日本人,日本的文化自古以来就借鉴于中国文化,尤其是在唐朝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时期,那个时候的日本人什么都模仿中国。以至于现在的日本有很多继承我们唐朝的事物,比我们还要多,由此可见中国对于日本的影响。而在这种情形下,作者喜欢中文其实也是不足为奇的了。在书中作者就是把自己对于中国的认识,经历等等都加以叙述,把自己的对于中文的深刻体会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我和中文谈恋爱》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外国文学作品,作者通过自己的深刻体会,全面的展示了中文的魅力,通过一个外国人的角度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中文,更加深刻的展现了中文的优雅, 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我和中文谈恋爱》读后感(三):新井一二三的中文之恋
我读过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的《旅行,是为了找到回家的路》,她将几个曾游之地的记忆写成这本书。我非常喜欢读她那独特的文字,当我看到她又有一本新作《我和中文谈恋爱》,马上下单买来读。
在书中她用清寂的文字,讲述她与中文的有趣的故事,用记录她学习中文、爱上中文并因中文带来的种种生活经历的点点滴滴。她的中文创作,引起大陆和港台读者的关注。
虽然有不少外国人,中文说的非常流利,汉字也写得有模有样,但写中文的文章的却很少见。新井一二三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攻读中文、日文和东方历史文化,她结识了许多的中国人,这使得她能够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她在刚接触中文时,对与拼音文字完全不同的汉字感到非常感兴趣,这也让他对汉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毕竟在日文中有很多的汉字,这对于她这个日本人来说,还是很容易些。她来到台湾、香港后,开始细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精髓。
新井一二三是因为喜欢经常旅行,才要学好中文,她从日本到北京、到台湾、到东南亚,新井一二三不曾停下脚步,一路前行,在这些旅行生活中,感悟生活,熟练掌握了中文。她去中国坐火车旅行;因为她爱上中文,她在加拿大华人艺术圈可以很轻松地投入其间,在纽约有这个人的唐人街上拍摄纪录片,在香港的报纸上开设专栏、特约采访;她在台湾每年出书。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一个日本人对中文的迷恋程度,她对中文一听钟情,义无反顾地与中文结缘。
新井一二三是一位懂得生活、很有品位的人。她将自己在华人区与中国人交流的亲身生活经历的事一件件讲给你听,在她的笔下,什么都是很有趣味,她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观察和描写了她所探访的地方,一些非常细微的小事,也许这些都是一般人不屑一顾的些微小事,作者细微观察她所经历的事物、身边的人、生活的状态。所以,读这本书如同也与作者一起经历那些有趣的见闻。虽然书中所记录的都是一些简单的琐事,没有太多的华丽辞藻,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乐趣无穷。所以说这是一本写的非常有趣的随笔故事集,特别是以一个日本作家的身份写中文的有趣故事,让我们这个人读起来觉得新鲜又好玩。
我以前总有疑问,究竟是我们中国人学日语比较难,还是日本人学中文比较难呢?之前看到过一个节目叫做《日本人学中文的烦恼》。讲述了一些日本人学中文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关于混淆意思,发音等方面的困难。那么在日本人眼中汉语是不是也是很难捉摸的呢?所以,我读了这本书就明白了日本人学中文的经历,说难就难,说不能难是要付出努力。
《我和中文谈恋爱》这本书,用中文写作的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虽然在写中文的生活中得到了快乐,并且也感受到了中文无穷的魅力。
《我和中文谈恋爱》读后感(四):我和中文谈恋爱,这个比喻和这本书一样“可爱”
新井老师说,她对中文“一听钟情”,那么我则肤浅多了——我对这本书,一见钟情,因为封面设计。
作为一个选书的时候经常被漂亮封面吸引的人,在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就已经有了“想要读它”的感觉,而看到《我和中文谈恋爱》这个有些俏皮可爱的书名时,兴趣就更浓了。
读过之后,也深觉此书和此书的作者,非常可爱。
读它的时候,正好是阳光明媚的周末。温柔绵软的春风、舒缓轻盈的音乐、清香袭人的茉莉花奶绿,越读越觉得我营造了一个和这本书很搭调的阅读氛围。
轻松、可爱、让人不自觉地微笑,是我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
当然,中间也会出现“诶——?!”、“哇——!!”这样的感叹,因为里面真的有许多许多我不知道的事情,这也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
在自序里,新井老师说“这是一个日本人和中文谈恋爱的故事”,而作为读者,便是透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换个思维、换个角度,来重新看一遍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
我读得最津津有味的章节便是第一章,毕竟“恋爱”初期的怦然心动,总是让人着迷的。在我们眼里已经因为习惯而魅力大减的母语,再一个与它初识的外国人眼中是那么多美好,正如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那般,它没有哪里不好,每一个小章节,新井老师都在说中文的不同魅力,说是吹给中文的8篇“彩虹屁”也不为过。
“我认为,恋爱的本质载于:在对方的存在里发现美。”
于是她告诉我们,她觉得中文的音调听起来很美,觉得中文好看又好玩,甚至看中文小说时会突然脸红心跳,如恋爱一般无二。
不禁让人开始回想,自己最早咿呀学语的时候,大概也是这样的心情吧!因为一切都很新鲜,于是拼命地想“认识”对方,和对方熟悉起来。
当然,如果要问我最喜欢的章节,那必然是美食之章。作为一个共情性强的阅读者,能戳到我最近的经历 、感兴趣和熟悉的领域的部分,会更容易调动我的情绪。
看了这个章节,我才惊讶的发现,原来日式豚骨拉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日料,而是一种“日本人演绎的中餐”。我更惊讶地是,鲑鱼就是三文鱼,而且,生吃三文鱼是日本老祖宗传下来禁忌。三文鱼刺身作为我最早接触、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唯一知道的生鱼片,这个有趣却无大用的知识着实是让我好好地惊讶了一把。
这个章节是借由食物这个让人感兴趣又轻松的话题,把两国文化很多不同的地方都拉出来做了对比,让人看到不同、收获许多新知识的章节。
当然,其他的章节也都很有魅力,关于新井老师的留学故事、交友面极广的她和朋友们的故事以及关于文艺作品之间的对比和感悟,都让人兴趣盎然。
最后,聊一点读完后的小感悟吧。
对于习以为常的母语,很多人都失去了那种爱重之心,就像相恋已久的人,失去了新鲜感,对对方的存在过于习以为常了,但当你看到这个“恋爱对象”在另一个人那里,被捧在手心、爱得“刻骨铭心”,或许你又会开始反思,也会“重燃激情”了。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新井老师的这个“谈恋爱”的比喻,十分形象了。
希望下一次再看见、听见大家说“好优美的中国话”时,不再仅仅只是用来调侃一些愤怒发言,而是真正从心底爱重母语的力量。
《我和中文谈恋爱》读后感(五):新井眼中的中文魅力
新井一二三,是一个非常有趣且独特的作家。她是一个日本人,但是她说中文,用中文写作,用中文演讲,用中文闯世界,还有谁是比她更独特的作家呢?
最初被吸引的时候,就是因为她这一项“技能“,除去一些外国成长的移民会用外文写作,土生土长的本土人很少会去用外文写作,而新井就是一个例外。 一.人活着,自然而然地变成一本历史书 有时候我也会羡慕这样的人,可以在世界各地学习,也可以到世界各地旅行,会说多国语言,也能受到多个地方的欢迎,而做到这一些其实并不容易。新井和普通人一样,从中学开始学英文,从大学开始辅修中文,真正让他掌握这两门语言,都是在他到了这些国家生活学习之后的事情。 作为一个日本人,在我国80年代解放初期就能到北京去留学,在我们想来也是很不可思议的,毕竟当时是刚刚开放的年代,中日建交不久,但是新井很好的把握了这次机会,她也把她在北京的遇到的人和事写进了她的故事里。就像她说的“人活着自然而然地变成一本历史书“,过了那么多年,经历过的事情,去过的地方都成了历史,她也渐渐了解了关于中国的历史,关于中国的故事。而他所讲述的故事里,有我们熟知的人和事,而这些人和事物竟然都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每个人都清楚了解,当年的那些故事听来是那么得亲切有趣!
二.多一种语言,多很多自由 学过语言的人都知道,想要掌握一门外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新井在任何的地方都和说华语的人接触交流,而且对她来说学习中文比说日语更有趣,也比说英语更容易,毕竟日文和中文有相接近的地方。新井也把语言当做一扇任意门,可以去到任何一个地方。无论是在中国、新加坡,还是在加拿大,她总是可以游刃有余的用中文交朋友,认识更多的说中文的朋友,也让她更加地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带着这些文化与传统,她更是喜爱上了中文,中文的博大精深以及奥妙,是日文所不能比拟的。或许新井觉得,用中文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也使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更为自由! 三.从中文学人生哲理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悠远流长的,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留下了多多少少的语言精髓。一些我们平时所习惯的俗语,看似很接地气,实则也蕴含着很真实的人生哲理。新井通过中文的语言,也学习了很多在日文中无法表达的中文俗语。而这些俗语恰恰能真正的体现新井某一阶段的某一真实的心情。或许我们生在自己的国家,平日里用惯的俗语,并没有觉得有多少魅力,而当一位外国人能深刻感悟到这些俗语的含义之后,这些俗语的魅力,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来。新井就是如此,用这些俗语来激励自己,也来反思人生。 这本书让我的感觉就像是一篇传记,记录了新景大学学习中文到成为作家的生活,在这一篇篇的故事里,我感受到了新井对于中文的热爱,就像他说的“学中文就想和中文在恋爱“,她把这种爱表现在了她的文字里。而我在读完她的故事之后,更庆幸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说中国话,我也更骄傲的觉得,中国话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有趣的语言。
《我和中文谈恋爱》读后感(六):一,二,三,跟新井老师学着跟自己谈恋爱吧~
春天到了,作为译文的颜值粉,
生命之绿选了一本书壳十分好看、翠绿的、很有质感的小书,原想排解一下最近的种种压力,竟意外的,认识了新井老师这样一位温柔的作家,就像书中自序里写到的:感谢您讲中国的历史给我们。也感恩,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可以从一本书中,接收到温柔、平和的力量,抚慰我因疫情导致的生活状态发生巨大改变而压抑在内心深处的烦躁和繁忙的工作状态所带来的无法呼吸的精神狂乱...
这本书很好读,每一章都很小巧,章节之间的关联也恰到好处,彷佛就是一个温温柔柔的女士,在向你你闲聊着她那些有趣的人生经历
书名是和中文谈恋爱,除了开篇讲述与中文的相识相知的缘起,还介绍了中国摇滚啊中文俗语啊中国菜中国电影、中国朋友这些,明明就很普通,大家都觉得习以为常的事物,却从一二三老师的描述中,展现了不一样的美,从她的视角,给自己习得了一款新鲜的滤镜,戴上再看看今晚吃的家常菜,跟自己关了2个月的室友,好像也都秀色可餐,散发出不一样的魅力了~
看这本书,我的看法比较多动症,讲到初识中国文化,是看到电视里出现了欧阳菲菲、陈美龄等歌手的时候,为了了解书中所描写的‘无意间形成的迷人的异国情调’,跑到网易云上真的去听了一下欧阳菲菲的《下雨天的御堂筋》(注,歌名要打日文版),感受了一下,我第一次觉得日文好听,也是因为日语的发音和文字中有跟中文相似相通的地方,原来,吸引就是从这种似曾相识而来
更别提书中提到的一些中国美食,再如今这个居家比赛厨神的时间点,尤为吸引眼球,不舍得放下,五花肉啊芹菜肉丝鲑鱼拉面等等,没有日本美食番的那种夸张诱人,但就是从这样娓娓道来的文字中,闻见了饭菜的香气,从对中国菜的了解来看,一二三老师真的是很懂生活的人啊,也真的很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不过上海译文真的很擅长挖掘这种对中国美食的描述,很有吸引力的外国作家啊...
当然这本书除了这些日常番,还有很多生活的哲理蕴含其中,关于中国俗语和中国电影的相关想法的描述,对比了中日文化的差异,也能从中看出一些很启发个人的东西,并不是说每一次读书都要看个深度感悟出来,像这本书就是,你如果把它定义做一本消磨时间的小书,随翻随读,脑内天马行空都还不觉得违和,也就是一位女士跟中文打交道的起承转合,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进去,又会有不一样的世界展现在你眼前,这是一位受多元文化熏陶并很好的融合在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女士,讲述她的人生经历啊,这种能从固有文化思维中跳脱出来,再转圜回去的能力,很迷人,很强大
有一些人出国会遭受文化冲击,会混乱自身文化归属定位,一二三老师也曾经有过与日本文化社会家族感觉到别扭,甚至离家出走的时候,这一部分尽管没有详细的描绘,但跟我年少叛逆想摆脱束缚脱离原生环境,产生了共鸣,她接触了中文,作为一门外语,提及‘光光会说外语就能带来很大的内心自由’这一部分,有些从外面的世界再往回看自己的既视感,给了我一些启发,也重新点燃了我学习外语的动力,有时候,破局,不外是站到局外看一看,而如果站出去,学外语真的是最简单的方式了。
总而言之,深夜有感写了乱七八糟的一堆,还跑去网上看了一下新井一二三老师的视频,真的是一位很温柔中文超级标准的作家呀!带着接收到的新井能量,一,二,三,重新开始跟自己,跟生活,谈恋爱吧!
晚安~
《我和中文谈恋爱》读后感(七):从《我和中文谈恋爱》看中日文化的渊源以及汉语的博大精深
说真的,作为一名中国人,在书店看到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写的《我和中文谈恋爱》一书时,我是抱着猎奇的心理将它抱回家的。猎什么奇呢?当然是看看一个日本人是如何跟中文谈恋爱,谈的什么恋爱啊!
新井一二三生于 日本东京,喜欢用中文写日本故事,用日文写她对中文的着迷,好似谈恋爱。她的代表作有《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旅行,是为了找到回家的路》、《我这一代东京人》等等。
刚读本书时被新井老师初学中文迷上“妈麻马骂”逗乐了,其实认真想想,我们刚开始学习拼音时也是从a这个音节开始,先是单音节,然后再拼读,只不过作为我们自己的母语,我们见怪不怪而已。
但是读到后面,被作者那通透的心灵所折服,新井老师对中文的热爱和认识让我很感动,她对日本和中国的文化分析十分透彻。
“中秋月上捣年糕的兔子”一文中,新井老师说到:在日本,中秋月上的兔子不是捣药而是捣年糕。这是因为,中秋赏月的习惯从中国传到日本来了,月亮上的兔子形象也传到日本来了,但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则丢在了东海上空。
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传递途中,因语言的不通畅导致了故事流传的不完整。
作者忠于历史,从事实角度指出,日本的传统文化,很多都来自于中国。因为从早期的隋唐开始,日本就派遣了使节出使中国,中期来到宋朝取经的和尚们,还有江户时代长崎迎接的众多唐船,运输的都是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所以日本的很多传统节日“元旦”、“端午”、“七夕”、“中秋赏月”等等,都是来自中国,她觉得奇怪的是日本人完全忘记了这些节日的来源,普遍确信是他们的“国粹文化”。她觉得这也许是因为日本江户时代两百年的“锁国”政策所致,也许是日本夜郎自大的风气所致,因此闹出的笑话日本人自己往往并不知道闹了笑话。
日本有中秋赏月,但是他们现在的日历只有阳历没有农历,所以他们的端午节、七夕节等等都是按照阳历的日子定的,但是中秋节怎么办?万一那一天天上不出现月亮怎么办?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大笑,当然不是嘲笑,是为新老师的幽默而笑。
所以日本对中秋月上的兔子为什么捣年糕从来没人解释,只因为他们不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所以捣年糕的兔子也就失去了来源。也因此日本人吃月饼是没有时间限定的,他们一年四季都吃月饼。
他们知道自己的属相,但是不知道甲乙丙丁,所以日本学生学到|辛亥革命“时不知道辛亥是指年份。
她探寻中国各地的方言,感觉就像日语一样,各自具有地方特色但是比较小众,比如上海话只有老上海人讲、闽南语主要是广东人及香港人说……她惊讶于中国人能够在同一时间用普通话和方言甚至还有第三种语言进行无缝交流。
新老师觉得亚洲知识分子就应该学中文,因为都是各自文化的渊源,我觉得韩国的朋友应该多读读本书。
我特别喜欢这篇,一是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二是有感于新井老师对中日文化诚实的研究,她在对日本文化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寻根溯源,找到了不合理的原因,她是值得敬佩的。
当然本书绝不仅限于这一点,新井老师通过中文接触了更广阔的天地,从衣食住行以及工作、爱好,还有结交朋友等等,都给她带来了丰富的乐趣及收获。所以她将中文当做爱人一般爱着,她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少女恋爱般的活泼动人。
新井老师的文字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行文如同山间的溪水,缓缓流淌着,读者读之也如恋爱一般,心情愉悦舒畅。
但是读者也从本书里了解了日本的文化习俗,了解日本的历史变迁,所以,新井老师其实更是一名文化交流使节,让中国了解日本,让日本了解中国,更让世界知道中国文化,知道汉字的魅力。
《我和中文谈恋爱》读后感(八):新井一二三的中文恋爱谈的怎么样了?
《我和中文谈恋爱》,作者:新井一二三。一个精通英日中语言的日本作家,在八九十年代,在亚洲各国留学工作游历的自由女人。依靠着语言自由,实现了经济自由。
通过稿费在那个时代,滋润地活着。这本散文集,涉及到不同语言角度的文化观察。很多小而具体的小事,让你感觉世界的有趣。比如:在中国,月兔是捣药的,在日本,月兔是捣年糕的。这本书将我的目光锁在了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还有八十年代的北京。这是一部文化的涉足,而不是简单的游记。
新井也不是只写文章,满亚洲跑新闻,拍纪录片也是她独有的经历。散文集里,不仅能看到作者想给你看的部分,也能看到作家的音容笑貌和个人性格。新井是个爱自由的日本女人,她觉得中文里的哲学让她感觉身心自由,也让她祖国给的枷锁松一松,总有一些中文俗语慰藉这个爱自由的女人。
用中文写作,中文是不加矫饰的自然和简单。大概就是华语文学的一个特色。简简单单里透着率真的性格。引用一小段文字,让你们感受一下新井的可爱之处:“到了机场,他还陪我逛逛超市市场买吃的。然后,一定要请我喝当地亚坤咖啡店泡的奶咖啡,也帮我买新加坡人吃早餐不可缺少的伽椰甜酱。最后,我要说非常感谢时,他断然阻止我道:你不用说客气话。好,那就挥手拜拜,我走了。”
最后一句话,让我笑了。那时候就想,是不是因为她不是中国人的原因,运用的中文,总是简单率真又有趣。当我第一次感受她的文风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爱自由也是异地生活的作家——三毛。她是对我影响很大的女作家。每一个读者心里,总有一个作家是读者心里的朱砂痣。逐渐长大的读者总能喜欢上越来越优秀的作家,但是朱砂痣就是朱砂痣,永远的朱砂痣。所以面对那种熟悉感,我想起了七八年前的自己,又找回了那种简单愉悦的感动。在这七八年间,我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感受,还以为是自己长大了,那种简单愉悦就减少了或者没有了。真好,又回来了。
她写的时代,写的地方,离现在很近,那是近代史上的独特角落。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到还不在我们的近代史里。辛亥革命失败之后的知识分子到了日本之后,他们的子孙后代在日本的生存现状,苏州留园曾经的拥有者,其孙子在日本开了中国料理店。字里行间时不时就有这样内容让人眼前一亮。将那些与革命发展息息相关的人,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历史又鲜活起来,一盘新鲜的历史就呈在人的面前。那些别致又奇怪的知识,会让人感觉:当下即是历史。个人活着也是一段可以细细追溯的历史。
最初想看这本书,也只是因为书名,不知作者是谁,也不知道国籍和大概内容,只是单纯的好奇这样的书名下该是怎样的内容。这个阶段也是神奇。自己不知不觉地就阅读了几本与日本相关的书,不管是纪录片导演(名字记不住)的《东京记》,还是关于吃的《米,面,鱼:日本大众饮食之魂》。自己并没有刻意选择主题阅读。只是没想到自己喜欢的,都和日本有关。所以当我知道让我喜欢的作家也是日本作家,甚好。
《我和中文谈恋爱》,这个书名是新井在新加披做演讲的时候用的主题。当时是世界书香日,4月23号,也是现在哔哩哔哩背读书活动的截止日期。细细想来,那些穿越岁月的故事跃然纸上,像极了陈酿美酒开坛后给的醇厚和惊艳。
书里也能看出来,新井也是个极爱美食的人。在她眼里有个好玩的认识:“在多伦多的六年半的时间里,我认识了每个周末做菜请好几个朋友吃的当地摄影师约翰、离开家乡后好几十年都继续做妈妈味的德国籍广告导演,还有到了中午就从冰箱拿出奶油、起司、宽面来,只花几分钟就弄成超好吃的白酱意大利面的法国籍美术设计师等。通过跟他们的来往,我深刻体会到:做菜是文化修养的一部分,不分男女,凡是有文化的人,一般都会做菜。” 想想自己的厨艺,嗯……还对的上她的认识。关于在新加坡的饮食散文,光是提到食物的名字,已经给我种下了“有生之年,得尝尝的”的种子。有的食物光听名字就很期待,比如:叨沙、虾汤粉、牛肉咖喱、炒粿条、沙嗲、粉果、虾膏拌蔬果、娘惹式开放春卷,还有那个伽耶甜酱,名字奇奇怪怪却让我向往。有的食物光听名字就没有欲望——苹果派。苹果派还是《绿山墙的安妮》给我的印象,至今我也没有对它心心念念。
新井的《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封面和《我与中文谈恋爱》都是一个风格。《我与中文谈恋爱》的素白外封之下,有个翠绿的内封,内封上细腻地刻着部分散文的名字。是个美丽又认真的装帧设计。《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我看的是电子版,就不知道内封是如何了……新井的《我们这一代的东京人》微读也是有的。更多小而具体的小趣事,就自己去发现吧……羽仁未央和香港的故事,是我一字未提却记忆深刻的故事。尽情去翻阅寻找吧……
《我和中文谈恋爱》读后感(九):发现中文之美,之后从未变心
收到就一轮摆拍的《我和中文谈恋爱》『我极力劝年轻朋友们:趁机学外语,趁机到远处玩,趁机多交些朋友,也趁机交得深些,以便多年以后能够奢侈地耽于温暖华丽的回想中,并且确信:人生终究值得活。』
上面这段话,是我读完作者新井一二三的《我和中文谈恋爱》后印象最深刻的。
书里面的她,就是因为一次和中文美丽的初相遇,被中文之美迷住。往后的日子里,她学着听中文发音词句,书写端正的方正中文,理解并运用中文俗语,握着这把通往世界大门的钥匙,认识更多以前从未想象过能结识和深交的好友。在习得中文并熟练中文写作的当下,新井在书里给读者讲述了她和中文的恋爱经历。
初见。
1972年,新井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中日建交。中国大陆给日本送去一对大熊猫,兰兰和康康。东京上野动物园外面每天都排长龙。新井也不例外,去看了熊猫。这件事令她印象深刻。
初识。
新井念大学的时候,作为第二外语选修了汉语。学习汉语的四个声调,让新井倍感兴奋又好玩。她用自己的方式(用熟悉的母语日语)去记忆:“妈”是张大嘴巴发出“あー”,“麻”是疑问语气“えーつ?”的语调,“马”是听到别人值得肯定佩服的“ヘーえ”,而“骂”是乌鸦叫“かー”。⭐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二外日语课时最开始就是看着罗马音去学五十音图的。如果没有记住五十音图的音如何发音,就得在每个日语单词下写罗马音。这样子一来很麻烦,二来会放不开手脚学不会直接看平假名/片假名读出词组。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新接触的外语,然后就融会贯通了。
除了听和发音,新井还逐渐地在大学学习汉语期间学会了写中文的方正字,了解中文俗语。简单明了的俗语蕴含和表达的意思远超于她的想象。
相恋并保持热恋。
新井曾在另一本她的书《旅行,是为了找到回家的路》当中提到她突破学校和家之间短距离的范围,“寻找世界的入口”。掌握中文这门外语,促使她走出国门,敞开心胸接受更为广阔的华文世界和文化。她称这为打开了“多啦A梦的任意门”。
拿到奖学金的新井,从一九八四年到一九八六年,前后两年在北京和广州留学。每到放假,她就背背包独自旅行。她走过许多地方,用她学到的普通话跟陌生人交流,无论是问路、点菜还是交谈都非常自如。如果她不会说普通话,她的独自旅途得增添多少的艰难。
同样的,因为新井的中文听说读写能力逐步提升,她有了更为宽阔的视野和工作的空间。她用中文写文章写报道。在香港的工作经历使她获益良多。
与此同时,她跟不同领域的陌生人结交朋友。真不曾想到,新井还认识非常多很难想象他们会有交集的朋友:“唐朝”乐队的主唱丁武、崔健、“洋插队”时候的朋友们等。如果没有学中文,怎么能预料到新井的人生能如此的不一样?
热恋期的冷静思考。
新井应邀参加新加坡的文艺讲座,演讲主题是:中文是我的世界之门。新井谈到自己对中文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去靠近去学习,并没有外界因素来推动她促使她去学中文的。
然而,当新加坡他们举办活动来推广华文教育,却并没有收到预想中的像新井热爱中文那般的热烈反响。
新加坡的英文教育推广做得非常好。新加坡政府想趁着这个成功势头推广华文教育,却遇到了国民的抗拒。一方面是因为老一辈的在地新加坡人有讲各地方言的,他们割舍不了方言;另一方面是,小孩子从小学英文已经是外语教学了,华文对他们来说是附加上去的再一门外语,他们负荷不来。
这中间很值得反思的一点是,新井对于中文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学。而新加坡的这项推广华文教育是政策使然。新加坡政府并没有提供很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去让人自然而然接纳并学习华语。
新井也说到,她在酒店房间打开电视机,新加坡三个台的节目都没有明显的特色。她也不清楚那些没有口音的华语,究竟是配音的还是别的。这些并没有起到华语文化影响作用。
这些目睹的现状都让新井反思:她真切地爱着中文,用中文来打开自己的视野,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交往更多可以一同讲中文的朋友,也加深彼此的交往。
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因为要考试,也没有强迫去学。她还持续她的中文写作,给广大的读者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中文给了她写作和表达的自由,她还以更真挚的热爱去感染身边的亲友和读者去爱中文和中华文化。
新井的世界,因为和中文恋爱了,视野宽阔。初遇中文,一见钟情,过后的这些年,从未变心,矢志不渝。
《我和中文谈恋爱》读后感(十):发现美与有趣
与《东京时味记》《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不同,这本《我和中文谈恋爱》是新井一二三讲述自己学习中文,并通过中文生活的故事。通过学习中文,新井一二三在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还有八十年代的北京多地闯荡,并开设中文专栏、做中文采访,出版中文创作,实现了经济和生活的自由(新井一二三是一位热爱自由的作家,书中就说“多一种语言,多很多自由”)。她也因此和唐朝乐队成为至交好友,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中国摇滚的历史。
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但新井一二三在加拿大待过六年半,加上很多时候生活在中文的圈子里,所以往往能从多个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也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但在书中,我们也能找到一种在中日之间交错反复的“异位”。
电影的异位与《东京时味记》相比,本书中虽然有同样有趣的谈中式美食的文章,但关于电影的几篇同样有意思,比如讲《客途秋恨》时写了许鞍华在电影中对自己身世的投射,将《追捕》与《非诚勿扰》联系起来,剖析冯小刚在电影中向日本老电影致敬的彩蛋。但最有“异位”感的是《南京的基督》,这部电影由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南京的基督》改编,电影特地加入了作者芥川龙之介这一人物。有趣的是,这部香港与日本合拍的电影,选择了梁家辉扮演芥川龙之介,而让富田靖子扮演信徒妓女金花,在新井一二三看来,这其实是高度颠覆性的文化政治行为。
新井一二三观看电影时,就觉得梁家辉扮演的芥川不像日本人,而日本的影评更多地指出富田靖子的演出很不自然。这恰与本书的特点——由一位日本人来讲述中国故事一样,有“不像”和“不自然”的成分,或者说,新井一二三既是土生土长日本人,又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一如电影里出现的谭永年这个角色(作者搞不清楚他是旅居中国的日本人,还是曾待过日本的中国人)。
《南京的基督》在东京国际电影节放映时,梁家辉就巧妙地回答记者提问说:“世界的人都一样,不同的只是语言而已。”事实上,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才是新井一二三的写作最让人感兴趣的地方。
年糕与拉面比如日本有一种类似年糕的甜品叫“外郎”,这种甜品相传是元朝末年的礼部员外郎陈宗敬传到日本的(还传过来消除异味的中药“透顶香”,也被称作“外郎”)。陈宗敬的子孙,现在仍在“外郎株式会社”经营这两件商品。日本年糕是用糯米做的,写成汉字类似于繁体的饼,和中国的面食大不相同。
日本年糕是需要捣的,除了新年外,在日本中秋节(明治五年以后,日本废弃农历,端午、七夕等节日都被改成公历五月五日、七月七日,而中秋节被改成公历九月十五日,赏月则选在九月中旬月圆的那天)的故事中,在月亮上努力挥杵的兔子并不是在捣药,而是在打年糕。至于月饼,日本的面包店里一年四季都有出售。
在儿时看的特摄《泰罗·奥特曼》中,有一集泰罗就和前作《艾斯·奥特曼》的女主角南夕子一起,在年糕怪兽莫奇隆(名字取自日语中的年糕发音)身上打年糕。莫奇隆的由来就是在月球上有兔子捣年糕的传说,作为月球人的南夕子也在剧中登场,客串了一把“嫦娥”。
和年糕相似的还有日式拉面,在中国人看来,拉面和寿司、天妇罗一样是日本的代表性食物,但拉面其实是“日本人演绎的中餐”,虽然在日本人眼里其实是中餐,但在中国其实找不到类似“拉面”的当地食品。其实拉面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由跟着欧美人从香港转来的华人厨师所卖的汤面慢慢发展而来的,虽然其源头是台湾的担仔面和香港的车仔面,但如今已经发展成了独特的样式(日剧《爱吃拉面的小泉同学》有一集SP还回顾了平成时代的拉面发展史)。除了“拉面”里的面条叫“中华面”外,已经和中国的面没什么关系了。当然,日本所谓的“中华面”更类似于香港粥面铺的油面,只是要细很多。
再一次发现“我认为,恋爱的本质在于:在对方的存在里发现美。”据新井一二三所言,日本人并不习惯说“我爱你”,但他们的“谢谢”却饱含着英语“Iloveyou”的意思。所以“我和中文谈恋爱”,也包含着新井一二三对中文的感谢。通过本书,读者也可以对母语“再发现”,借助外国人的视角,换个思维、换个角度,来重新看一遍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书中讲述的中国摇滚乐故事,对于90后00后一代,其实也已经是很有历史感的沧海桑田了。
通过新井一二三的讲述,我们还能获取许多我们理应熟悉,但已经被遗忘的知识。比如在电影《海角七号》中,茂伯弹奏了一种叫做月琴的乐器,是一种由四弦乐器阮咸发展而来的二弦乐器。月琴也曾传到日本并风靡一时,相对于当时因阶级区别而被划分为“属于”庶民的三弦和“专属”于和尚的尺八,月琴相对自由,甚至在音乐史家看来,月琴和中文歌曲的组合是演歌的源头,但由于战争的缘故,月琴在日本已经消失了。正如我们很难见得到尺八那样,认识阮咸、月琴的年轻人其实也很少了。
诚如新井一二三所言,(年轻就该)趁机学外语,趁机到远处玩,趁机多交些朋友,也趁机交得深些,以便多年以后能够奢侈地耽于温暖华丽的回想中,并且确信:人生终究值得活。而如果没办法通过语言的学习打开任意门,那么不妨多读些书吧。
摘自:《35《我和中文谈恋爱》》 — 王德坤
在豆瓣阅读书店查看:https://read.douban.com/column/34529306/chapter/170034277/
本作品由王德坤授权豆瓣阅读全球范围内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