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里斯本的夜车》是一部由比利·奥古斯特执导,杰瑞米·艾恩斯 / 杰克·休斯顿 / 汤姆·康特奈主演的一部爱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里斯本的夜车》影评(一):什么列车能开往心灵的那站
57岁的Gregorius是一名在中学教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的语言学教师,他每天过着枯燥无味的生活,生活对于他来说也没有太多的色彩。但就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早上,他邂逅了一个试图想要跳河自杀的红衣少女,这突如其来的邂逅竟然让他放弃了原本的生活,踏上了开往里斯本的列车,开始了一段审视灵魂的旅程。
《去里斯本的夜车》影评(二):书和电影
先看了里斯本夜车这本书。戈列格里斯遇见一个女子后,开启了一段异国旅程。说走就走的异国他乡,总会经历磨难,经历内心的挣扎,克服一切走到最后的人或许更能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书里无论是格里戈里斯旅行中的心路历程,亦或是普拉多对人性的探索,都深深的打动我心。显然,我认为电影的深度不够,也可能我没发现电影的妙处。
如果你有两天时间,请看一遍书吧。
《去里斯本的夜车》影评(三):里斯本夜车 内容简介
《里斯本夜车》是一部兼具思想深度与阅读趣味的哲学小说,探访别人的生平,也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探讨人的一生中诸多难以言喻的经验,关于孤独与死亡,关于有限的生命,关于友谊与爱情,关于忠诚与背叛……
心灵封闭已久的中年教师戈列格里斯,无意间在书店发现葡萄牙作家普拉多的 随笔《文字炼金师》,被书中充满哲思的文字吸引,毅然抛下井然有序的生活,展开探索心灵、寻找生命终极答案的旅程……在里斯本,戈列格里斯探访普拉多的生平,一步步重建这位非凡医生、天才作家的影像,揭开葡萄牙独裁政权时期的一段隐秘的黑暗。在一步步走近了解普拉多的同时,格列格里斯也检视自己,重新找回生活的节奏和意义。
《去里斯本的夜车》影评(四):你的故事,我的旅程
我一向对贵族+女性+革命+爱情+历史的电影着迷,这部里斯本的夜车就是如此。一位瑞士中年教师,因为一部文学作品而前往里斯本寻找作者生平,因而掀开了一位高富帅走向民主左翼并加入反对派支持革命的心路与生命历程,一生如画卷般展开与凋谢。
这部电影的画面,囊括了南欧灿烂的大海、阳光和里斯本蜿蜒的风光。而且音乐动人,明星云集,譬如兰普林扮演的年老的安德林娜,即使是本场龙套的Sarah Spale-Buhlmann,也是这么迷人优雅,还有当红的Mélanie Laurent。
当然,电影的主角还是越老越性感的杰瑞米·艾恩斯,这位生活非常boring的教师因为冲动而走进里斯本,追寻到别人故事的精彩,自己的旅程却。。。。
《去里斯本的夜车》影评(五):搭乘着夜,寻觅灵魂的旅途
百转千回的述说着每一个内心隐秘的渴望-释放灵魂。
起初,以为可能是在描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压抑,然后,认为借由一本书中浪漫哲学的文字,说出过去时光的旁白,后来,开始了一段有点点执意的追寻,带着些命运和反抗,心灵被卷入一个陌生国度的黑暗历史中,再后来,在那些充满勇气的过去选择中,去反思人生的意义与当下的虚无,最后,在多年之后,去的去,留的留,死的死,生的生,还能在回忆的文字或口述中,一切都那么值得。因为我们曾经不顾一切选择离开创造新生活,也曾因为无法承受对方灵魂之重而分别,生活如此疯狂,所以,生命如此值得。
“我们会留下一部分的自己,当我们离开一个地方的时候。有些在心里的东西,唯有重游旧地,方可再次相聚。我们在探索自我的时候,会前往某处生活,即使只是短暂的停泊。”诗一样的对白,梦中的里斯本,轻轻敲醒茫然与胆怯,这是一部十年以后会更加感动的片子。
《去里斯本的夜车》影评(六):通往内心深处的夜车
“今天早上我突然想为自己做点不一样的事。我不愿再当各位的无所不知,虽然我不知道要去过何种新生活,但这件事刻不容缓,没有任何事可以阻止我的决心。我的时间已经流逝,剩下的时间或许也不多了”。 《里斯本夜车》是第一本真正意义上触动到我的书。当我在图书馆读到戈列格里斯的“宣言”时,内心深处仿佛有什么东西被点燃了,大脑哄得一下失去了正常思考的能力,手也在微微颤抖,或许是因为意识到自己还活着而感到兴奋。 戈列格里斯从伯尔尼到里斯本之旅,明面是为了探寻普拉多的内心和灵魂,实则是对自我的探寻。指引他前行的《文字炼金师》是整本书的灵魂,文笔沉静优雅,每一句都直击内心,不是戈所描述的“令人内心酥软麻醉”,而是令人醍醐灌顶。 然而电影只拍全了故事,精髓一点儿没抓到,可惜了这本书。以及演员选得不怎么到位,电影里的戈列格里斯也太聪明太有品位了吧,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57岁才首度掌握自己的命运呢?
《去里斯本的夜车》影评(七):让“如果”成真
生命会有无数种可能,而现实只是其中一种。人生会有无数条轨迹,而过往只是一条。“如果”是个神奇的词汇,开启未知。如果,你搭上了开往里斯本的夜车;如果,你没搭上去里斯本的列车……就像薛定谔的猫,选择之中化出神奇。格列戈里斯搭上了那班车。
喜欢这部电影,喜欢欧洲电影惯有的人文气质。没读过这本书,但喜欢留有余地,异于原著的结尾。一个老朽的英语老师,因一场意外,搭上了去往里斯本的列车,探究了一本书作者轰轰烈烈的短暂生命。之后,他枯燥呆板的生命,似乎在黄昏前,有了新的转变契机。影片结束在女配镜师的问句中:“你为什么不留下呢?”洒满绿色希望的留白。只是,抑制不住地想到了《廊桥遗梦》。
看似不相干的两部电影实则都试图阐述关于选择的命题。爱情或者革命都只是外衣。当摄影师近乎祈求地要和她远走高飞,她拒绝了。于是,只剩遗梦。爱情或者自我都在那个雨天随泪水消失。同样的情形似乎出现在了格列戈里斯的面前。考证了那本书作者的传奇人生,格列戈里斯应该给死气沉沉的生活一些起色。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克己本分的英语教师,他不顾一切地出行,滞留在里斯本,无视学监的电话就已经是在尝试其他的轨迹了。
为什么不让“如果”成真呢?!毕竟,人生没有彩排,别的活法也一直存在。
《去里斯本的夜车》影评(八):書與電影的交纏
【里斯本夜車】改編自 Pascal Mercier 的同名原著,寫一位踏入暮年的教授,因為一位神秘的紅衣女郎和一本書,毅然拋下熟悉的生活,到里斯本追尋書本作者的下落。在旅途上,老教授不單了解到那位作者的過去,更明白到自己過往的生活如何單調乏味。可是,他會否有勇氣將這個短暫的旅程延續下去?
看電影的時候,頗能感受到編導的用心。他們為故事添加了不少神秘氣息,又嘗試將老教授的旅程,與書本作者的過去扣上關係,交替在銀幕上呈現,無奈最終出來的效果依然是差強人意。首先,現在與過去那兩條線,關係薄弱至極;硬要加句:「知道他的經歷,才明白到自己的人生是多麼的蒼白」,讓栗哭笑不得;其次,原著的佳句摘錄,在電影中所起的作用幾近無──單聽又不及看動人,而事後回望,所選的句子其實跟所說的故事,完全沾不上邊。不錯,片首拍得富有電影感,可是栗又忍不住想,如果沒看過原著,會否覺得故事奇怪呢?
一向不同情那些眼高手底的編導,但今次的失敗,除了因為編導未夠功力以外,還因為原著是屬於不宜拍成電影之類。其實以現在那個劇本框架去寫另一個故事,效果應該不俗。但若是將原著改至面目全非,又何必要硬與它扯上關係呢?不過,書與電影的交纏,就跟別人的家事一樣,我們這些小觀眾無從置喙!
《去里斯本的夜车》影评(九):生命的浆果
一部电影带我们走进幽暗
碎片拼接真相
少数人倾听烈火的低语
光的锋芒,刺痛注视的眼
《文字炼金师》是向导
去里斯本的夜车
一节一节
穿进普拉多的灵魂
医生、诗人、作家、激情的革命者
他们是同一个人
丈夫、朋友,也是他——
一个私奔的夜
他成为背叛者,逃亡
锁自己进孤绝之境
放自己进愉悦之境
世界封闭、打开
脑癌是思想的伴侣
一起发光,短暂而强烈
如果我们只能依赖
内心的一小部分生活
那么剩余的
该如何处置?
所有离他而去的人啊
要用比生命更漫长的生命
寻找他、仰视他、追随他
然后,叩问自己活着的方式
他走在偏僻的小道上,曲曲折折
他采摘奇异浆果,以之为食
在他挚爱的故土
不生长这种果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fa25b0101ejib.html
《去里斯本的夜车》影评(十):行将即止
导演们肯定都是急性子,而且年纪越大越急。书里的故事写得很慢,现实中则更慢,而到了导演手上,一切都飞快运转起来,并且变得戏剧化。导演们恨不得在一部片子中塞进所有的东西,而老导演们的故事即便片子时间很短,都会扯上两代甚至三代人的故事,比利奥古斯特从金色豪门起,就开始讲述几代人的故事。这些老年的,执掌镜头的故事的叙述者们,他们愿意在不同的人身上寻找同样的规律,在几代人身上寻找宿命与轮回,他们的镜头可以移动地很平静很缓慢,却可以讲述超过一个世纪的故事,因为他们自知自己所剩的时间不多。而年轻的导演们可以把镜头切得很快,却只能讲述几天的故事,即便时间再长,也是通过跨越时间隧道,却没有时间本身遗留给人或事件的踪影,只是所有短促的集合。
杰瑞米·艾恩斯扮演的老教师,甚至是克里斯多夫·李扮演的更老的教士,那些老导演们通常需要老人们去回忆年少,或者让年轻人们去寻踪,让一个成年甚至老年的孙辈去寻找一个祖辈的童年,我不知道这要跨越多久,他们似乎只相信只有这样长久的时间才能证明某种兴衰,才能表达他们所想并所能表达的。时间的跨度永远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并且他们认为过去比未来更重要,他们从不去花费任何笔墨去构想未来,甚至可以把本该有的结果都掐掉,他们只停留在当下,将未来留白,他们是对的,因为没有人有权利去决定未来,决定一个故事的结局。那些长者们留着他们的谜语,一脚踏着棺材一脚扛着镜头讲故事,年轻的观者有时会问这些是什么,他们究竟讲了什么,年轻人看东西需要答案,因为对其而言,直观的东西更容易接受,而年纪越大越不需要答案,他们认为——我讲那么多,难道还不够答案?现实对他们而言始终太过缓慢,而年轻人感觉自己生活在快节奏中,实则是永远跟不上他们的脚步,甚至他们走快了你们还觉得这是荒谬,而他们永远在前端的某个终点朝你微笑。人生的奇迹和景观不在于那些看得见的线,明确而有见地,而在于那些看不见却能串起的线,隐晦且充满苦涩,而他们则是那些寻线并且穿线的人,所以他们的故事通常都很长,他们拿着隐形的针穿着隐形的线,忠实于自己的信念,他们不会将故事讲透,却直到你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