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神圣秘密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2-13 01:11: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神圣秘密读后感精选

  《神圣秘密》是一本由[美]菲利普·迪克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0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圣秘密》读后感(一):现实,精神与疯狂的肥特!

  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究竟有多大的差距呢?显然,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这非常的模棱两可、不理解,甚至是更加的主观和刻意,那么相对于现实世界来说,精神世界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你可以说是一种幻想,也可以说是一种虚无,但最终都是自己本身意志和思想的虚幻文化,自成一个体系,然而,风格和认知的不同会造成激烈的碰撞,我们没有必要去追求为何会导致如此的结果,我们有必要探讨的是,后面发生的各种“状况”究竟说明了什么?

  坦白说,美国究极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这本《神圣秘密》看的不是太明白,各种跨越性太大,脑袋的思维跟不上,但也许,这本就是一本可以值得反复阅读并值得深思的小说,宇宙?宗教?精神世界?还有那神神秘秘的神圣的某种“领域”?

  不论是不是那道粉红色的激光照射的缘故,爱马士·肥特的人生确实跟原来不一样了。太多不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之后,肥特陷入了半癫狂半恍惚的状态,他不太明白,究竟是自己疯了?还是这个世界疯了?

  格洛莉亚的自杀,雪瑞的癌症,还有离他而去的妻子贝丝…并且,肥特尝试了多种自杀的方式却照样活了下来,匪夷所思。肥特貌似知道了很多不得了也根本不可能知道的事情,是梦境?是精神幻觉?还是这整个世界中如同神圣般存在的智能系统?在这个非理性的世界中,一切都变得捉摸不透起来,肥特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另外一个人格,还有精神层面的世界,还有宇宙中林立的平行世界…

  肥特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在追寻着内心所期待的真相,虽然他周围的朋友们都在明显的讽刺他、挖苦他,但终于让他遇到了索菲亚,苦苦追寻的救世主。宇宙中存在非理性,但我们知道,最终获得胜利的不是上帝,也不是神灵,更不是虚无,而是智慧和人格。

  电影《瓦利斯》给肥特带来了新的方向和目标,并且看了不止一遍。这部电影表面看上去毫无意义,一头雾水,但同时又很重要。现实和精神,意识和本源,光明和黑暗,肥特的两种人格,这所有的一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神圣秘密》读后感(二):【雨枫试读】让《神圣秘密》带你进入现实与幻想交织打造的心理游戏

  科幻界一直公认美国作家菲利普·迪克是最神秘的科幻作家。他被称为科幻作家中的梵高,生前默默无名死后蜚声世界,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他的作品想象奇特著称,常常不按常理出牌,能激发读者和作品一起开脑洞,带给读者犹如过山车一般的享受,非常过瘾。虽然菲利普迪克不在久负盛名的黄金时代三巨头之列,但不同于硬核的克拉克,天马行空的海因莱因,善写史诗的阿西莫夫,菲利普迪克拥有一种特殊的气质。这种气质让他的粉丝为之着迷,而不能接受这种气质的人,很多时候会说他的小说过于晦涩,难以捉摸。菲利普迪克的小说中讨论了政治、哲学,但是这些东西很多时候都不是他的着眼点,读完后沉浸在迷幻的氛围里,长久不能摆脱。

  这次能有机会拜读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由孙加老师翻译的菲利普·迪克的《神圣秘密》,对我这个菲利普·迪克的铁杆粉丝来说可算是非常幸运了。这本书是迪克著名的“瓦利斯”神圣三部曲的第一部。看迪克的这个系列需要读者有一些中外哲学历史的背景知识做铺垫,我开始读的时候稍微有点不适应,但是感觉挺过前两章就好了,后面的内容越看越有意思。读过一阵再返回去看开头,开始不懂的地方全都明白了,这是迪克才能带来的阅读感觉。很感谢这部长篇小说,我可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其中了。

  书中关于格洛莉亚之死的描写,出现在最开头,但格洛莉亚的死在书中不断复现。在肥特疯狂的梦境里,在他偶尔的清醒里,格洛莉亚的形象愈加深刻。肥特始终认为,自己对格洛莉亚的死负有很大的责任,在他自己的描述中,他对将死的格洛莉亚给出的建议,和温哥华危机中心热线相比,就是天壤之别。尽管格洛莉亚死于邪教的蛊惑,肥特还是不能原谅自己。

  菲利普迪克对东方文化的情怀,是他区别于同时期作家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本书中,凯文讨论某种至高的存在时,说到了印度教中的“梵”、作为毁灭者和重建者的湿婆。在书中的其他部分,也提到了《道德经》。

  瓦利斯的本来意思是一部叫《瓦利斯》的科幻电影,对肥特和小群体中的众人来说,瓦利斯代表的就是至高的存在,是基督教中的上帝,是梵。

  书中还有很多其他的精彩之处,喜欢迪克的读者快去看吧!

  《神圣秘密》读后感(三):(雨枫试读)真实与虚幻

  其实我一直在好奇,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除了人类以外的其他高级智商动物;有没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是被人类不掌握的;或者说有没有一种力量可以轻易的把人类所毁灭。 不管是在科学界还是在科幻电影里,都会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畅想。不管在古今中外,我们都有关于神话的传说中国有道教,国外有耶稣,基督还是佛教。《神圣秘密》是美国作家菲利普.迪克的作品。 首先我们讲一讲作者他是一个非常悲哀的人,因为他的身前并没有多么的风光甚至一度拮据到解决不了自己的饮食问题,但他死后自己的多部作品都被搬到了好莱坞的大屏幕,这对他或许是一种安慰,也或许是一种嘲笑吧。 《神圣秘密》是一本玄幻之类的故事书,在这本故事里面讲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故事。偶尔我也在想是不是在作者失意的时候,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幻想。 主人肥特是一个悲哀的人被妻子抛弃还夺走了自己的儿子,后期又接连目睹了两个女友的死亡导致自己的整个精神世界崩塌。之后的他开始自暴自弃做自己非常不愿意做的事情,但之后他发现了自己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连接空间与古代的某一时刻相结合,这是真实的吗?还是自己的幻想?他也一直在苦恼。 其实在《神圣秘密》这本书的背后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这一切是他的臆想还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我们无从得知,或许作者也无从得知,因为这一切有可能是他的幻觉。 本书采用了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肥特”来进行双面书写,这也表达了本书的主人公肥特有人格分裂症,双面人生。他好像可以和自己相对话,他们可以相互嘲讽与激励,但因为最后发生的一切一切,我个人以为他战胜了自己找回了自己。 在书的封皮上有这么一句话“2000年来我们这个非理性世界中唯一的理性因素,一直在沉睡,1945年他终于醒了过来,休眠的种子开始生长,它在肥特体内生长,很可能也在其他人类体内生长,同时他也在外部宏观世界中生长。” 《神圣秘密》这本书读完以后我有了很多体悟,也有了很多感慨。也或许我们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生活了几千年,但我们还是不够了解他。在这个星球上面有很多神秘的未知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索,我们不保证在浩瀚的宇宙当中有其他生命的出现。我们期待,与他们接轨的那一刻到来。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当真相来临的时候我们都发现,那是真实的。

  《神圣秘密》读后感(四):【雨枫试读】崩塌的世界观

  提起菲利普·迪克,科幻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只得过一次雨果奖、一次坎贝尔纪念奖,却被誉为“科幻作家中的科幻作家”。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挣扎在贫困的边缘,但去世之后,他许多部作品都被好莱坞搬上大银幕,深受大众欢迎。他的作品中光怪陆离的各种科幻点子让人咋舌,许多科幻小说都会受到他的影响。《神圣秘密》这本被称为大师人生终点前的灵魂拷问,带给读者的是高度的吸引力,但读完留下的思考也是深刻而长远的。

  《神圣秘密》是神圣三部曲的首部,讲述了爱马仕·肥特被一道光打中后的故事,他看到古罗马和现实生活重叠到一起,他了解到小儿子身上连医生都没有诊断出的病症,他服药自杀却存活下来,他脑中的一切开始变得莫名其妙,却又充满了神圣意味。他和他的朋友开始对宗教和世界的本源展开讨论和追寻,最终因为一部电影他们看到了希望,可是当一切都有了头绪的时候,转折来临,一切似乎都被颠覆,肥特一直坚信着继续寻找……小说开头就交代了一下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也说明了我和肥特的关系,但故事并不是很吸引人,一些莫名其妙的人,许多神学知识,都是缺少一些吸引力,但肥特的经历和他的日记慢慢的将人拉了回来,故事的高潮应该是在后半部分,但混乱的感觉从头到尾,读完全书,不得不说大师的思维我们永远不懂。

  崩塌的世界观,是我对《神圣秘密》的感觉,也是书中肥特一伙人或是迪克对于世界观新的解释。有些精神病人的世界是新鲜的古怪的,但基于现实世界的一切幻想都是惊悚的。在迪克的塑造的世界里,肥特的种种行为都透着古怪和神圣,会让你真的相信这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在世界之上还有理性之神,而人们的记忆深处都会潜藏着对洪荒历史的记忆,他看似天马行空的日记,却都逻辑严谨,自成一体。当你怀疑自己的世界观时,或者怀疑肥特的精神状态时,小孩子索菲亚出现了,一切看似神谕却也可以说是高级文明的存在,给了人们希望,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大迷惑和崩塌。故事自始至终都是以一种矛盾的形式存在,肥特和我的同时存在,理性和非理性的争论,上帝是否真的存在等等,看似矛盾,却都会引发另一种思考,另一种世界观。无数人信仰千年的神,到底是种什么存在,迪克用另一种形式给出了答案,看似荒诞无稽,却又处处透露着理性,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肥特是不是真的疯了?

  总之,这是一本留给人无数幻想和思考的,也许你不会喜欢但却想读下去的书,也许你不能认同但却埋下无数疑问的书,去开启一个不一样的科幻之旅吧。

  《神圣秘密》读后感(五):【雨枫试读】反复循环的呓语

  # 一

  这本《神圣秘密》作为pkd的自传性小说,绝不仅仅是一个奇怪的故事。如果只想看他的中早期作品中,一个有趣点子如何让故事中的人物出生入死颠沛流离,这本书绝对不会是好的选择。

  这本书里面有太多关于宗教的思考,建立在基督教上的思辨让非该文化圈的读者,总会有明显的疏离感。在pkd那也许觉得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在我这里,却是连他这个问题提出的背景都难以知晓。对于核心的问题,比如“真实”“存在”这些大词,是可以说是脱嵌某具体文化语境的核心议题。当文本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时候,理解上并没有太多的难度,所以一般来说,看个大致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想理解这本书中有关各种宗教的更为细致的讨论,恐怕之前得有足够的西方哲学、宗教学方面的积累。

  # 二

  小说很明显的可以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主人公之一的爱马士·肥特在精神病院的一些幻觉与体悟;而后一部分,则是肥特以及他的其他人格与他的朋友们在看了电影《瓦利斯》之后的的探险。正如读者会试图在pkd的这本《神圣秘密》寻找的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一样,书中的人物也是在这部电影中看出了历史的真相与世界的本源。

  像是这种在书中描写对另一文本的探究乎是pkd非常喜欢的创作方式。最有名的自然就是《高城堡里的人》。pkd在虚构了二战之后的历史之后,又用《沉重的蚂蚱》这本书试图揭示文本世界中的“真相”。而《高城堡里的人》与《沉重的蚂蚱》与pkd生活的世界,三者各自都具有成为真相的可能性。

  而在《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其中也有类似的。书中设计了“墨瑟主义”这一新兴宗教,而电视则是不断播放巴斯特的喜剧表演——揭露这种宗教的虚伪。这档电视节目到底是提供了彼时人们心灵上的慰藉,还是同样也是一种骗局。这种模糊的处理,与对于仿生人态度的道德中立,也形成了呼应。

  # 三

  从上面两本书中可以看出来,pkd对于书中次级文本的运用,态度非常模糊——绝不是认同,更不是否定——只是是一种通过文本的并列,扩展事件发展的多种取向。

  从这个角度出发,《神圣秘密》之中的电影《瓦利斯》,与我们捧在手中阅读的《Valis》(中文译名《神圣秘密》让这种循环不再明显),这两者又是什么关系呢?是一种自我指涉,还是自我消解?pkd是想告诉我们他发现的洪荒正道,还是想说一切都没有意义?

  不管怎么样,看了再说,阅读就是意义。

  《神圣秘密》读后感(六):理性的思考亦或是非理性的呓语?

  科幻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发散性思考,前瞻于未证实之处,而一旦在未来的某一天得到证实会有一种更加疯狂的快乐。阅读科幻作品的快乐在于用你的意识去代入科幻的意识,用理性去思考一种“非理性”。而这种快乐在于菲利普·迪克的作品之中更有一种疯狂的放大,你可以认为这是他在药物作用下的错乱,也可以认为这是他的“理性”思考,又或者是“非理性”的呓语。

  《神圣秘密》是菲利普·迪克的一本自传式的幻想小说,通过爱马士·肥特在粉红色光芒照射后的改变将他对宇宙的思考,对本质的探求,对世界的猜测展现给我们,带领我们去参观他的秘密。

  肥特曾问过一个问题:“宇宙是否是非理性的?宇宙的非理性,是否因为控制宇宙的意识是非理性的?”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联系书中曾提到的另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确凿无疑’的显灵”就更有趣了,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只是我们独立的思考,我们自己决定是否要去相信,选择的过程是基于“理性”的抉择,但是“理性”本身的“理性”在哪里?又如何确认它是真正的“理性”而不是我们的时代、文化、知识造成的错觉和“非理性”的偏见?

  “理性”和“非理性”就如同刀锋的两面,决然地对立却又微妙地在某个瞬间相互转化,像阴阳鱼?又或者是是莫比乌斯环,你以为你在这一边,却在不经意之间就已达到了反面?

  肥特给理性之物起名为“斑马”,因为它善于伪装,或者说是擅长“拟态”,。他提出疑问会不会有某种高等的拟态生物,高等到没人能够察觉,或只有很少数人能够察觉?

  这让我想起了《2001:太空漫游》中的神秘的黑色石板,他出现在猿人的世界的时候,也是一种被漠视的背景般的存在,于猿人来讲不过是一块“新石”。这和“斑马”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一种进化程度极高的超地球生命,只是“斑马”的构思有另一种乐趣,它带着一种融合和转化的过程。

  或许,正如他所说,理性就像是一枚种子,躲藏在旁的的非理性之中,而现实的根基则在于非现实。不知,当漫长的时间流逝之后,未来的未来的人再看我们,再看这段故事,会做出怎样的评价?

  《神圣秘密》读后感(七):充满幻觉的瓦利斯

  菲利普·迪克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之后在加利福尼亚州度过了大半生。1952年,他开始专职写作,终其一生,除四十四部长篇小说外,迪克还创作了一百二十一篇中短篇故事。迪克只得过一次雨果奖、一次坎贝尔纪念奖,却被誉为“科幻作家中的科幻作家”。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挣扎在贫困的边缘,但去世之后,他的十部作品包括《银翼杀手》《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等被好莱坞搬上大银幕,深受大众欢迎。

  过于对于迪克的作品只停留在他哪些被改编而成的经典好莱坞电影上,很幸运这几年四川科学出版社有系统的大量引进他的短篇和长篇小说。迪克的书去年也看了几本,坦白说他的作品虽然是4、50年前甚至更老,但现在读来依然充满了幻想性。可以说迪克的书是欧美科幻小说小说领域里想象力最发散、最无边无际的。因此他的每个作品都是一个经典的科幻点子,同时又能结合、烘托时下的现实情况,让人无法抓住他的风格和特点。此外由于他后期嗑药关系,精神十分混乱,写的作品也连带着有癫狂的感觉。

  本作以肥特的两个人格分别交替叙述。讲述肥特妻子带走了儿子,他两个女性朋友接连自杀,让他也陷入了嗑药疯狂的状态。之后他似乎能看到世界和时间的真相,现代世界和古罗马时期的世界重合在了一起。随后他和他朋友在无意中看了一部《瓦利斯》的科幻电影,让肥特自身体会和剧中内涵重叠。使得他开始信仰剧中的超智能生命体,相信时空是可以操纵转换。之后肥特和朋友终于见到了剧中的“超智能生命体”--一个2岁小女孩,她的出现也瞬间拯救了混乱中的肥特,让他成为了正常人。然而“救世主”很快被一个医生误杀了,失去了信仰的肥特再次进入了混乱和癫狂中,同时连接两个人格的精神纽带也崩溃了。两个人格分道扬镳,留在现实世界的肥特逐渐恢复了正常,找回了儿子。而另一个肥特则开始周游世界继续寻找真正的“救世主”。

  作品感觉就像作者在混沌中写的自传体作品。但坦白说我个人没法完全理解这部作品,其中涉及的宗教、信仰、各种世界观、神学等精神世界的内容太多。而我国却偏偏在这方面并不完善,大部分人从小并没有接触这方面的观点和内容。即使如我看过很多很多的作品,但缺乏环境的熏陶和交流,并无法真正理解国外的信仰和精神世界。因此本作我只是觉得作者很厉害,哪怕是在混乱的想法中乱涂鸦,也能画出“横看成岭侧成峰”似的作品。每个人看本作都会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哪怕看不懂也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就好比“救世主”这部分,就很值得国人思考和警惕。当然,可能对大部分人而言,有救世主会活得更轻松,也能更好的沉迷于自己世界里。不过最后两个肥特到底哪个是读者更想成为的呢?

  希望后续能看到更多的迪克的作品。

  《神圣秘密》读后感(八):充满幻觉的瓦利斯

  菲利普·迪克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之后在加利福尼亚州度过了大半生。1952年,他开始专职写作,终其一生,除四十四部长篇小说外,迪克还创作了一百二十一篇中短篇故事。迪克只得过一次雨果奖、一次坎贝尔纪念奖,却被誉为“科幻作家中的科幻作家”。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挣扎在贫困的边缘,但去世之后,他的十部作品包括《银翼杀手》《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等被好莱坞搬上大银幕,深受大众欢迎。

  过于对于迪克的作品只停留在他哪些被改编而成的经典好莱坞电影上,很幸运这几年四川科学出版社有系统的大量引进他的短篇和长篇小说。迪克的书去年也看了几本,坦白说他的作品虽然是4、50年前甚至更老,但现在读来依然充满了幻想性。可以说迪克的书是欧美科幻小说小说领域里想象力最发散、最无边无际的。因此他的每个作品都是一个经典的科幻点子,同时又能结合、烘托时下的现实情况,让人无法抓住他的风格和特点。此外由于他后期嗑药关系,精神十分混乱,写的作品也连带着有癫狂的感觉。

  本作以肥特的两个人格分别交替叙述。讲述肥特妻子带走了儿子,他两个女性朋友接连自杀,让他也陷入了嗑药疯狂的状态。之后他似乎能看到世界和时间的真相,现代世界和古罗马时期的世界重合在了一起。随后他和他朋友在无意中看了一部《瓦利斯》的科幻电影,让肥特自身体会和剧中内涵重叠。使得他开始信仰剧中的超智能生命体,相信时空是可以操纵转换。之后肥特和朋友终于见到了剧中的“超智能生命体”--一个2岁小女孩,她的出现也瞬间拯救了混乱中的肥特,让他成为了正常人。然而“救世主”很快被一个医生误杀了,失去了信仰的肥特再次进入了混乱和癫狂中,同时连接两个人格的精神纽带也崩溃了。两个人格分道扬镳,留在现实世界的肥特逐渐恢复了正常,找回了儿子。而另一个肥特则开始周游世界继续寻找真正的“救世主”。

  作品感觉就像作者在混沌中写的自传体作品。但坦白说我个人没法完全理解这部作品,其中涉及的宗教、信仰、各种世界观、神学等精神世界的内容太多。而我国却偏偏在这方面并不完善,大部分人从小并没有接触这方面的观点和内容。即使如我看过很多很多的作品,但缺乏环境的熏陶和交流,并无法真正理解国外的信仰和精神世界。因此本作我只是觉得作者很厉害,哪怕是在混乱的想法中乱涂鸦,也能画出“横看成岭侧成峰”似的作品。每个人看本作都会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哪怕看不懂也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就好比“救世主”这部分,就很值得国人思考和警惕。当然,可能对大部分人而言,有救世主会活得更轻松,也能更好的沉迷于自己世界里。不过最后两个肥特到底哪个是读者更想成为的呢?

  希望后续能看到更多的迪克的作品。

  《神圣秘密》读后感(九):【雨枫试读】内心冲突的产物就是精神的痛苦

  在“美国文库”里收录了许多美国经典文学,而这里面最为奇特的,要数美国作者菲利普迪克的作品,因为他是第一位凭着科幻小说而被收入“美国文库”系列的作者。他的诸多作品如《银翼杀手》《全面回忆》等都被搬上了好莱坞银幕。而今天要向大家推荐的,是菲利普迪克的这本《神圣秘密》。

  故事非常有趣,肥特的人生由于一道奇特的光而发生了改变,有点像孙悟空在炼丹炉里拥有的火眼金睛一样,肥特拥有了X光一样的眼睛:他看到古罗马和现实生活重叠到一起;他可以感知儿子身上的病症。一切原本没有什么意思且无望的生活琐碎,开始变得五彩斑斓且有了终极意义。

  开篇由电话引起的。第一通电话,是肥特接到了格洛莉亚打来的,是来借宁必妥的。第二通电话,是肥特接到鲍勃打来的,那句“今天,格洛莉亚自杀了。”

  肥特在接到格洛莉亚想要自杀救药的电话后,他试图做出一个完美的方案,既不想让格洛莉亚再找别人借,又能改变她自杀的想法,于是他说了有宁必妥,然后又说自己吃掉了。

  在见过肥特,并没有借到宁必妥的格洛莉亚于一周后,跳楼自杀了。这时肥特发现了他之所以改变不了结果,并不是环境问题,而是可能是他的问题。

  故事里肥特的人生有点无趣,因为精神疾病离婚了,吸吸毒,还有点胆小,还有点缺乏安全感。其实肥特就是我,因为用第三人称更方便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问题,尽量的客观,由于喜欢幻想,我成为了一名科幻小说家。

  《神圣秘密》是一本关于宗教信仰与哲学现实的书,作者用大量的宗教,历史,脱离现实,精神心理,哲学等因素来铺垫,呈现给我们一个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生存之路。

  特别是当肥特自杀,却仍是活了下来。他开始思考——写日记。他开始试图去梳理自己的思维,他在痛苦,疑惑,不安中挣扎,想要跳出来,却又不想让别人看出端倪,这是他与自我的一场战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得看见的,听得到的,折磨着他,倾诉得到不到回应,却又得不到摆脱,他与别人格格不入,他的精神极度的痛苦。

  肥特觉得自己还活着,他开始质疑了,到底是自己疯了,还是真有神通过光向自己展示了世界的本质。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过度敏感,他感受到内心深处有一股力量,他感觉到他做的与现实中实际上的有点矛盾,就如同他怎么能判断出孩子身上的病症会这种能力。

  他伤感于相识的人生病死去,他无奈,唯一缓解的方式就是日记。写日记是在观察他自己,观察那个在这光怪离奇世界上的自己。

  在最初阅读的时候,觉得找不到思路,感觉有些枯燥。后来发现患有精神疾病的肥特对于世界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就是思路,突然间就好读了。文中有好多关于信仰和内心冲突描写,心理学家曾说内心冲突的产物就是精神的痛苦,于是肥特总是在自我反省,在写注疏。

  《神圣秘密》是带点自传性质的科幻小说,读菲利普迪克的书,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神圣秘密》读后感(十):【雨枫试读】上帝很烦

  真是一本非同寻常的科幻,甚至都很难定义为一本科幻,PKD的笔触深及灵魂,又汪洋恣肆,如同一本鸿篇巨制的《狂人日记》。

  小说设定的时间是1971年,进入70年代,美国经济崩溃之后开始得到重组,冷战烟云密布的背景依然笼罩,新保守主义逐渐抬头,跨掉一代的嬉皮运动进入低潮,凯鲁亚克甚至在前两年就已经去世了。小说开头就虚构了一部《苏联大词典》,并摘引了这么一段:

  “瓦利斯(VALIS,Vast Active Living Intelligence System的缩写),该词来源于某部美国电影。此词指现实领域的异变,即在现实领域中形成的一股自主性和自我监视的负熵涡流,这股涡流逐渐吸纳合并四周环境,将之变为信息的排列组合。瓦利斯以类知觉、目的性、智能性、成长性和环形自洽为特点。”

  这是一段让人头疼的文本,用苏联式的定义格式确认了这么一个让人困惑的“智性系统”,且在全书中一再出现,如同电影闪回一样不断提醒读者,这是一个疯狂头脑中得到的神启。苏式定义带来的仍旧是困惑,是不加怀疑的困惑。瓦里斯还会以被称为“斑马”的超自然力量出现——对,我联想到了阿西莫夫基地系列中的“骡”。从“骡”到“斑马”,畸形的天才独裁者被模糊不定的“神意”取代,威胁世界的渎神者不在了,神意本身捉摸不清。小说正是在疯狂与寻找中展开混乱分裂的情节。

  搜索了一些背景信息,这是PKD临近谢幕的作品,作者已经无意于仔细构建常规意义上的世界观设定,而是信手拈来尽情展现一个疯狂又深刻的心灵所能够感知的一切。PKD自己甚至直接在小说中登场,肥特有个瞬间几乎已经是菲利普迪克本人了,作者如同画外音一样借由这个有精神分裂嫌疑的人物传达对这个世界的怀疑。

  没错,不仅小说人物是分裂的,小说文本也是分裂的,表现的正是PKD严重分裂的世界,这种“躬身入局”的撰写方式给人带来可谓惊艳的阅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似乎都是神启,连遇到的人都可以不断以另一个形象再现,这又有了点《云图》的味道。

  人称代词的转换可以说是混乱,或者称之为了无痕迹,读者像坐过山车一样被文字带着走,体验了类似的精神分裂过程,不禁开始怀疑人生之目的。去年读泽拉兹尼的几本书有一种嗑药了的自high,但这部《神圣秘密》不是吸毒之后的混乱和高潮(尽管本人并没有真实体验),而是一个穷尽了智力的大脑希望在混乱中找寻秩序和规律,而在秩序和规律的背后,是神意。

  是的,小说中充满了对宗教的讨论,基督教、诺斯特、佛教、印度教……等等等等,作者在挥洒自己的所知让读者得以进入冥想的世界,用疯狂的表征激发对生命本质意义的讨论。所以,肥特是疯子还是先知呢?这让人困惑。甚至疯子和先知本来就是一体两面。

  我们可以进一步怀疑第一人称叙事的角色到底是谁?上帝视角的论说也许正是来自上帝本人。神(们)自己也是困惑而怀疑的,并非决然而淡定。这是小说文字展示出来的更加宽泛宏大的意味,意识到这点,怀疑的色彩变得更加浓烈。不是上帝已死,而是上帝很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神圣秘密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