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的幸福课》是一本由毕淑敏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毕淑敏的幸福课》读后感(一):一起来听幸福课
“即使一个人的世界正遭遇着罕见的严寒,但当这本书从天而降时,便如那和煦的春风、温暖的怀抱、有力的臂弯一样,瞬间融化了这坚硬的冰雪,也温暖了一颗尚存一念希望的人儿。” 上面这句话是我对《毕淑敏的幸福课》这本书的评价。 很庆幸自己能读到毕淑敏老师的这本书,也很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力量,那是一种对之前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强有力的冲击。这股力量会把我带到一种不断向上的高度和境界,让我不断去感受幸福。 阅读这本书时,我总想要一口气把它读完,这种感觉来自于毕淑敏老师语言文字的真诚,才华学识的渊博,更来自于本书将医学、心理学、哲学天衣无缝的融合,因此我把本书强烈推荐给大家。
《毕淑敏的幸福课》读后感(二):《毕淑敏的幸福课》:获得幸福,没有那么难!
我还记得很久之前的一个采访,记者问一个逛街的男子:请问你幸福么? 男子回答到:我不姓福,我不是尔康。 看来大众对于幸福这个概念还比较模糊,除了物质上的满足以外,没有其他更具体的事和幸福挂钩,在读过这本《毕淑敏的幸福课》后,我了解到不同的人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同,所以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才会有这么缤纷多彩的人生。 通过这本《毕淑敏的幸福课》,我有以下几个想法想分享: ⊙获得幸福第一步:和自卑说再见! 在这本书里,毕淑敏老师认为幸福最大的敌人是自卑。想要得幸福,首先要超越自卑。人的自卑来源有两种,一种是感受到自然界的浩渺,觉得自己是沧海一粟。 嗯,第二种来自童年时的弱小和无助。第三个原因是每个人的成长经验中的创伤性记忆和理念。 对于第三个原因,这有很多个体差异,有的人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有的人觉得自己不够漂亮。 无论是智力还是外貌,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一颗种子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人生很长,应该学着寻找生活的乐趣。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可以多听多看多观察,锻炼自己的记忆力。觉得不够漂亮,可以学习化妆技巧,打扮修饰自己。觉得自己面部有些瑕疵的话,也是可以进行微调,前提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应对焦虑,你需要这八字真言! 焦虑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焦虑的产生有两种原因。第一种是家族因素,我们很多的思维方式,都是从父母那里模仿学习来的。 所以焦虑也是会遗传的,焦虑还有可能滋生出罪恶感和无用感。为自己杜撰出许多罪行,觉得自己无用。对很多事情抱着疑虑和消极的态度,这种焦虑需要改变。 另一个引发焦虑的原因就是集中发生的生活事件。所谓集中发生的生活事件 ,就是生活中频繁的遇到各种精神创伤,当然除了负面事件的影响以外,正面的事件,比如喜事,同样也是生活事件的一部分,你也可以把生活事件理解为生活变化。 那么应该如何应对生活中的这两种焦虑呢?毕淑敏在她的幸福课里给出了这两点建议:必须当心,切勿担心。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情绪,找出造成焦虑的主要原因,并且及时解决,那么就会很容易摆脱焦虑,恢复正常情绪。 ⊙总结以及个人感受! 毕淑敏老师的这本《毕淑敏的幸福课》里面包含了48堂课程,毕淑敏老师通过详细的情绪解读以及行为解读,让你在了解自己的同时,了解什么才是自己需要的幸福,以及如何克服自卑,构建自己的幸福系统!
《毕淑敏的幸福课》读后感(三):《毕淑敏的幸福课》:觉得不幸福,那是用了不正确的打开方式!
一直在等颖宝的新剧上映,谭松韵的《以家人之名》也在等大结局,除了希望“霄尖脑袋”CP终成眷属外,也希望小哥有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呀! 在蹲这部《以家人之名》的时候,刚好读了《毕淑敏的幸福课》,幸福大概是全人类都在追求的课题吧! 在上中学的时候,朋友为了逗我讲了一个很好玩的段子: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在我读完这本《毕淑敏的幸福课》后,我又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1、幸福的四种打开方式! 关于如何对待幸福,这本《毕淑敏的幸福课》给出了4种形式,比如包子型,包子总共分为两部分:皮和馅儿。包子皮表示当下的开心。包子馅则表示我们长远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吃包子的时候都是先咬到皮再咬到馅,这就表示既能把握当下的幸福,也能获得美好的未来。 当然还有三种错误的对待方式。比如饮鸩止渴型,黄连团子型以及馊馅饼型,所谓的饮酒止渴,就是通过大量的及时行乐来让自己觉得幸福,而忽视有利于自己未来的长远目标。 黄连团子型是指包着黄连的团子,黄连为馅儿,面饼为皮。这一类型的人在中年忙碌认真攒钱,把幸福全部推迟到以后,从而忽略了眼下的小确幸。 之前说到包子这一种好的幸福模式,而馊馅儿饼则是错误的幸福方式,馅饼如果馊了就应该扔掉,馊馅饼的这种幸福观也是不正确的,这一类人通常放弃了幸福,这类人们常常有一个统一的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不该拥有幸福。 2、保持乐观和培养自信同样重要! 人的心态更像一棵树,应该扎在肥沃的土壤里,那么这棵树才会枝繁叶茂。而这片沃土就是自我认知。正确的自我认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可改变的,另一部分是无法改变的。对于无法改变的,比如出生地接纳就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任何人,对其他都各种挑剔,那么可以确定的是,他也不喜欢自己。他在看待自己的时候都是灰暗的,看待别人自然也不会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想要拥有真正的自信,首先要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肯定自己的优点,这样才能慢慢提出负面情绪,进而相信自己。 3、生活,需要一点“莱卡”精神! 乐观和悲观是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举个例子:一杯水,如果喝掉一半,乐观的人注意力会关注剩下的水。悲观的人会注意上半部分,没有水的空杯子。虽然悲观心态的人,会做最坏的打算,能够规避到一些风险,但好的心态可以积极的面对生活。 莱卡作为一种新型纤维,它的优点是弹性十足,可以配合任何面料使用。 每个人想要在社会上生存,也需要学习莱卡能力。随机应变,在顺应形势的情况下,学会坚守自己的原则。
《毕淑敏的幸福课》读后感(四):幸福其实很简单
幸福是什么?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每个人感受幸福的能力也不一样,就如同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们无法给幸福下一个定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幸福起来。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可能一颗棒棒糖,或者一顿好吃的就能让他们感到幸福。但是,作为成年人,我们见过了太多的诱惑和苦难,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幸福并不容易。我们的身上压了太多的压力,负重前行让我们也错过了很多感受幸福的能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被安利了毕淑敏老师的“心灵四书”,我觉得我们成年人都需要这样的一些书来帮助我们,带我们走出心灵的困境。我先看了《毕淑敏的幸福课》,因为我觉得现在的自己太缺乏感受幸福的能力,需要有一个心灵导师带领我走出这样的困局。
书中她用洞明练达的文字、舒爽清晰的逻辑,将十年的心理咨询成果诉诸笔端,通过真实案例,引导读者破解心灵锁链,远离无助、自卑、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构建并长久拥有幸福的人生。我看完以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毕淑敏老师说我们的第一责任是让自己幸福,这句话一下子触动了我。
很多和我一样当了妈妈的女性,都会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特别是孩子刚出生的那两年,因此忽略了爱人和自己,这样的结果就是一家人都不开心,彼此之间的争吵也会越来越多,我们觉得爱人不理解自己,自己每天担惊受怕的照顾孩子,却得不到应有的理解。而你的爱人会因为你的冷落和莫名的脾气觉得你变了,为什么会变成一个不讲道理的泼妇。这就是我们在有了孩子之后放弃了让自己幸福的权利。而因为我们的每天不快乐,导致一家人都不快乐,所以,不管是为了家人,还是我们自己,我们都有责任让自己先幸福起来,只有我们幸福了,家才会好。 幸福本身就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能力,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让自己先幸福起来的责任。幸福最重要的就是喜欢自己、尊重自己,肯定自己,只有自己幸福了,才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特别是做了妈妈的女性,真的不要苛求自己去做到“完美”,我们只需要用真诚和乐观去面对这个世界,不刻意去讨别人喜欢,幸福就在自己的手中。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学会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毕淑敏的幸福课》读后感(五):毕淑敏的幸福课:关于幸福
拿到《毕淑敏的幸福课》我就在想,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当你取得好成绩,你会感到幸福;当你得到别人的夸奖,你会感到幸福;当你助人为乐时,你也会感到幸福,对我来说,能收到一本好书,我就会感到愉悦、幸福。其实,幸福总是很简单,只是在于你有没有发现幸福的眼睛。 我们的第一责任就是要使自己幸福。幸福不是金钱,不是高科技,也不是长寿,我认为,幸福就是平安健康。我还认为,感到不幸福的人群,多半是幸福盲,幸福其实就在他们身边,只不过他们没有发现罢了。如何避免自己成为幸福盲呢?就需要自己进行审视对于幸福的把握和感知,训练自己对于幸福的敏感和享受,相信这样做,你一定会发现幸福在围绕着你。 总感觉自己不够幸福,或许是因为你的要求太高,对他人,对自己都是如此。如果要想使自己幸福,首先要喜欢自己,尊重自己,肯定自己,用真诚与乐观面对世界,珍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用“完美”苟求自己,拓宽心理容量,不以自我为中心,勇于表达自己,战胜自我恐惧,要有一点“莱卡精神”,启动适度的自我防卫机制,对自己要有正确的期望,不要活在过往,拥有坚定的内心,相信这样做的你,一定会拥有更多的幸福。 不必讨所有人的喜欢,只要你喜欢你自己。幸福最大的敌人永远都是你自己,我们的生命,不该因别人的喜欢而存在。要改变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排查自卑的心理根源,再选择正确的方式应对自己的不完美,写下自己的优点,相信自己不是一个很差劲的人,做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只有你自己肯定了自己,接受了自己,才能让别人觉得你很好。 人生总有不如意,如果感到不开心,不幸福,可以适当宣泄一下情绪,悲伤、焦虑等负面情绪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缓解它们。要记住,那些击倒我们的,必将会使我们更加强大。在自己拥有了幸福之后,我们还需要传递幸福,把自己的幸福分享给你身边的人,这样就拥有了双份甚至多份的幸福了。 《毕淑敏的幸福课》是很有价值的一课,在如今的快节奏生活下,我们应需停下自己忙碌的影子,感受一下身边的幸福。
《毕淑敏的幸福课》读后感(六):幸福随心所欲
曾经读过一个笑话,把幸福等同于物质生活的丰裕,一个穷人在幻想自己富起来,每日的早餐就是两碗豆浆,一碗用于果腹,一碗倒在地上,以显示自己阶层的跃迁,表达心中满满的幸福感。
幸福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你感受的。尽管每个人都没有能力离开环境,正如在地球上,不可能提起自己的长发,在每时每刻克服地心引力。作为社会成员,我们追求的名与利,归根到底还是幸福感。《毕淑敏的幸福课》以娓娓道来的故事,告诉读者幸福不是在过去、在未来,而是在当下。当下有机会,也有挑战,但二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所有的挑战都会变成机会,都会成为我们向上向善的“垫脚石”。
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坚定与顽强。现实中,毕淑敏遇到的生活,与我们真实、正在运行的生活并无两异。需要我们面对的,总有一天会到来,就如同我们小时候要学会说话、学会站立、学会走路,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我们却总能出乎意料地学会如何做。从不会到会,从了解到掌握,不正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吗,用一句流行歌曲的歌词: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成功!
生活中有柴米油盐,有吃喝住行,哪一件都需要用心去思考,用力去实践。把幸福的砝码握在自己手中,你就会在努力的同时观照别人,原来他们也同自己一样,在从事着利人利己的创造。在创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就坦然面对。有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在山脚时,发现面前的这座山好高好险,内生怯意,但是我们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时,登临山巅时,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就令我们激动,原来现实中的山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我们无须为之畏惧、为之焦虑、为之愤怒。 如果你连自己都不喜欢,还能指望别人喜欢你。话糙理不糙。的确,你是自己的主人。与其说人有命运,那么命运的钥匙就实实在在地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你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决定自己早上吃什么、晚上吃什么,还可以决定自己居住在哪个城市,从事哪份职业。想到自己是如此的“无所不能”,你还能紧张地说不出话,迈不开步吗?毕淑敏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意义莫过于此。
《毕淑敏的幸福课》读后感(七):书中自有黄金屋
公主从来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只在意自己的裙摆有没有脏? 《毕淑敏的幸福课》这本书开篇介绍了什么是幸福,在接下来是介绍什么是阻碍幸福的绊脚石,到最后来个自我测试,自我是否属于某种性格,进行自我的分析,成了更好的抵达和拥有幸福。 无疑自卑是阻碍幸福的最大绊脚石,而自卑也来自于很多方面,就如书中所举例的,自卑自己的长相,声音,甚至自卑自己的父母,没能让自己成为富二代。有人自卑,自己长相太好,有人自卑,自己长相太差,因为自身的某一个方面而全面否定自己。这种人不在少数,或许就存在在我们身边,或许就是你与我,可是要如何战胜这种自卑?最关键的还是要靠自己。 记得在书的最后一页,作者说过自己没有学过心理学,只不过他是学了许多专业,有交叉部分,然后大概学了下。受到了邀请,才写下了这心灵四书,来让我们感同身受,认识自我。这本书很好的方面是举例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名著《红楼梦》在分析人物性格的方面都是举例了其中的人物,更能让我们熟悉。林黛玉初入贾府的一行一动体现了林黛玉,寄人篱下,自卑的性格,但是为了藏匿自己这种性格,她以强势对待其他下人。一个故事就是送簪子,林黛玉,说了一句话让我看完一次之后忘不了,别人挑剩下的,不要的才给我送来,我才不稀罕。早知道她来,我就不来,我今儿来,他明儿了,这样间错开来刚好。他的言行举止与说话,都暴露了自身自卑的性格,可谓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越想掩饰,越是将其自身的自卑表现于表面。 曾经见过一个人,经常跟人家谈话,老是戳手。有时候跟人家谈话,她的手总是控制不了的,乱动。后来才知道他过分紧张,这个小情景结果也是在书中学习到的。因为人一紧张就喜欢双手互戳,但造成这个的原因是因为自身过分追求完美,一旦达不到自己的这个要求,就会特别紧张。他会严格的要求自己,每一句话说到没有漏洞,每一句话说出来都不会让自己回想起来后悔,就会特别紧张跟人家说话,也许我们觉得没什么,其实这个表现已经是亚健康。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可能我们没有注意到,可是一旦注意到了,才发现很多方面我们都存在亚健康的现象。 这本书在最后有一个特别好的小测试,而且每个故事都有配图,也就是说,我为什么会想起这么一句话,公主从来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只在意自己的裙摆有没有脏。 通过这本书学习到生活中的各方面,也了解了自己不完美的一部分,也学会了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毕淑敏的幸福课》读后感(八):努力做个幸福的人——读《毕淑敏的幸福课》有感
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哲学家有不同理念,比如有的主张“精神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主张“个人的快乐为幸福”等等;心理学家,比如毕淑敏老师认为幸福是一种情绪;我认为的幸福就是不断实现一个个小梦想,最终实现全家欢的大梦想。
幸福不是天然的,需要我们努力奋斗去争取。幸福可大可小,但是都需要你去努力获得。幸福有“物质+精神”,幸福的人需要有物质基础,更要有精神基础。比如面包不需要随时有,但是我能随时得到,满足生理需求即可。我不需要和他人比吃的面包大小、更不去比吃的是否高级。幸福有“长远+眼前”,每个人对幸福都要有个期望值,定下长远的幸福是什么,就好比我们的梦,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的幸福也可以很小,因为小的幸福越多,汇集的幸福也会越大,当我们感到幸福的时候,周边发生一点的小事、甚至一些坏事也会让我们感到幸福。幸福有“真的+假的”。幸福也有假的,比如吸毒的人感到幸福就是假幸福。他真的幸福吗?那是你没看到以后发生的事情,他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敢于追求真幸福。
幸福不是偶然的,需要我们量力而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幸福很多种,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受也不同,没有必要追求我们得不到的幸福,对那样的幸福只能说你对自己的定位不准,我们要及时放弃或做好其他相关准备。对我们能得到的幸福,就要全心全意、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幸福会传染,我们可以学习别人是怎么幸福的,也可以将我们的幸福传播出去,更多的分享给大家。
幸福不是必然的,需要我们正确对待苦难。幸福的生活里有甜头,也有苦头,因为有人说,有苦有甜才是生活,有悲有喜才叫人生。当我们面对苦难,不要气馁,更不要悲观失望,即使是一条苦苦的路,我们也要甜甜的走到底,走出属于我们自己幸福的大路。苦难有时是一个我们通往幸福的动力。我们正确的认知当前苦难的环境,及时发现我们自己存在的问题或缺点,及时采取有效的、具体的措施,举一反三,建章立制,来改变我们现有的生活生存环境,当我们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就会更加自信,更加有力的解决。
《毕淑敏的幸福课》读后感(九):毕淑敏老师用温柔笔触传递幸福观:等待幸福,不如经营、创造幸福
有不少人在寻找幸福,也有不少人在等待幸福。可是,幸福是什么呢?是锦衣玉食的无忧生活,还是热火朝天的辛苦劳作?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誓言,还是细水长流的相濡以沫?是走遍万水千山,还是安于自家小院?也许,这都是幸福。
在《毕淑敏的幸福课》这本书中,毕淑敏老师用温柔而坚定的笔触为了我们传递了她的幸福观,徐徐铺开了向阳绽放的生活画卷,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把握幸福到来的瞬间。
毕淑敏老师还给4种不同的幸福观打比喻。第一种是“饮鸩止渴”型的,这样的人可以为了眼下的幸福,牺牲以后的幸福,没有长远的眼光,终究只能感受到昙花一现的快乐。第二种是“黄连团子”型的,为了积攒幸福不断地吃苦,却忘了黄连苦入心、易伤身,到头来已没有机会享受到囤积的幸福。第三种“馊馅饼型”也是不提倡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幸福,一开始就放弃了幸福的观点,只会让自己离幸福越来越远。
那么,什么样的幸福观才是我们该拥有的呢?毕淑敏老师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活在当下,眺望未来。享受当下,珍惜生活的每一天,关心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回馈每一个爱自己的人。当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哪怕是日子平淡如水,也能感觉到其中回味无穷的美好。放眼未来,不拘泥于眼前的琐屑,不为自己的小情绪困扰,永远在奔跑,永远在路上,永远有一颗年轻的心。
那是我们每个人都触手可及的幸福,只要用心,哪怕不是百万富翁,无法聪明绝顶,没能貌美如花,也能够公平地拥有。可是,又为什么很多人偏偏视而不见,偏偏要在与之擦肩而过之后再来后悔莫及呢?毕淑敏老师提出的“接纳”一词,正是这一现象产生的关键。
当我们平凡到被淹没在人群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当我们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错过重要的考试的时候,我们能否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坎坷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接受不理想的处境?
接纳是迈向幸福的第一步。毕淑敏老师认为,当我们接纳自己,不再苛求自己的不完美,不再排斥自己的不成功,我们才能发现自己原来不是一无所长。而当我们接纳发生过的不如意,以平常心去对待挫折,我们才不会积攒起怒气和怨气,最后错过了幸福的到来。
寻找幸福,不如经营幸福;等待幸福,不如创造幸福。其实说到底,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期盼着与我们相拥,愿你我皆能尽早地发现它,珍惜它。
《毕淑敏的幸福课》读后感(十):跟随毕淑敏寻找属于你的幸福
毕淑敏——著名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文学界的白衣天使,孜孜不倦探讨“建构美好生活”的良方。毕淑敏的身份很多:医生、心理师、作家,还有一个就是“生活家”。她的作品多与自己的职业角色有关,笔下文字渗透着睿智和温情。她所有的作品都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可以说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生活家”。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我爱的人他也爱我便是幸福;也有人说有吃有喝,随心所欲便是幸福;还有人说追逐梦想中的生活便是幸福。幸福对于每一个人的定义不同,但是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追求幸福让众生殊途同归。
送自己如丝缕般连绵不绝的幸福,以自尊、敬畏、谦卑和勤勉的姿态走过一生。关于幸福毕淑敏有其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人生总是有灾难。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只是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我们太忽视提醒幸福。请从此注意幸福!幸福也需要提醒吗?
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莫名的怪圈,认为自己过得不幸福,简言之这是一种幸福盲。而幸福盲如同色盲,把绚烂的世界还原成了模糊的黑白照片。拭亮你幸福的瞳孔吧,就会看到被潜藏被遮掩被蒙昧被混淆的幸福,就如美人鱼一般从深海中升起,哺育着我们。
认为自己不幸福的原因来自于对幸福的错误认知,而忘记了我们的第一责任是使自己幸福。《毕淑敏的幸福课》第一章中例举了对待幸福的四种类型:饮鸠止渴型、黄连团子型、馊馅饼型、幸福包子型,看完这四种对待幸福的类型让人豁然开朗,原来我们要的幸福并不是这样的幸福。
《毕淑敏的幸福课》中用<定义幸福:你的第一责任是使自己幸福>、<量化幸福:关于幸福度的自我测评>、<认清幸福的敌人:你不必讨所有人喜欢>、<宣泄悲伤:那些击倒我的,必将使我更强>、<放过自己:在焦虑的世界中安静下来>五大章节来教我们如何提高幸福感。其中让我感受深刻的是第三章,相信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大多数感觉自己不幸福的人改善自我的必经之路,如书中所述我们的生命,不因别人的喜欢而存在,虽然我们不完美,但是我们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没有必要为了讨别人的喜欢而为难自己,做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才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