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好天》是一部由周青元执导,林德荣 / 尹匯雰 / 林耀明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天好天》观后感(一):感动
且让这部《天天好天》成为一种效应吧。就叫做《天天》效应?这部戏是一把推手,对一些人(当中包括了自己)来说,它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回想一下,我们或许做得不够,抑或我们只有在戏院里心动、感动,在网络上高谈阔论;但还依然没有真正去行动,去实践 林孝顺老师说:子欲养而亲不在。做而言不如起而行。多谈未必无益,但是行动才是最实际的。
《天天好天》观后感(二):一贯作风
阿牛创作风刚刚过去不久,
另一套本地创作又划来一大阵风,
听闻的剧情消息都是有笑有哭。
我也赶紧买票捧场,抱着很大的希望。
搞笑片段不会少,
感动画面少不了,
也有一片乡间漂亮的稻园。
马来西亚语,华语,粤语,闽南语。。。全部登场。
故事段段麻麻,
无法全意投入。
捧场原因就因为它是本地创作。
《天天好天》观后感(三):永续着华人温存质朴的不变情意
《天天好天》,聪明而明媚的电影标题,同青元导演另外的一部大马华语贺岁片《大日子/wohoo》,制作公司“wohoo”,拟声又关联。
一年总有这一天,相见、相聚、相濡,充满热烈、洋溢温情,永续着华人温存质朴的不变情意。
会继续关注大马的华语电影,听海外华人的声音~。
《天天好天》观后感(四):子欲养而亲不在
且让这部电影,成为一种带动吧。带动我们,激发大家都有的恻隐之心、感恩心、爱心和孝心。诚如卓卉勤在访谈中说,现代的儿女,确实对父母很冷漠,但他们不是不爱父母,也谈不上他们不孝,这种感觉微妙但无法言喻。 且让这部作品,成为普罗大众的话题吧。它是一种良性的探讨,知性的研究,感性的觉察。这是一种来自内心的触动,它反映人性的美,也让我们看到父母即伟大又平凡的爱。我认为它是有价值的,是珍贵的;毕竟这部电影带出了值得大家探讨的一面,值得我们反省的一面,以及深思的一面
《天天好天》观后感(五):且行且珍惜
让这部电影,成为一种带动吧。带动我们,激发大家都有的恻隐之心、感恩心、爱心和孝心。诚如卓卉勤在访谈中说,现代的儿女,确实对父母很冷漠,但他们不是不爱父母,也谈不上他们不孝,这种感觉微妙但无法言喻。
让这部作品,成为普罗大众的话题吧。它是一种良性的探讨,知性的研究,感性的觉察。这是一种来自内心的触动,它反映人性的美,也让我们看到父母即伟大又平凡的爱。我认为它是有价值的,是珍贵的;毕竟这部电影带出了值得大家探讨的一面,值得我们反省的一面,以及深思的一面。
林孝顺老师说:子欲养而亲不在。
且行且珍惜!
《天天好天》观后感(六):莫名触到一些泪点
“Mummy,人可以活多久“
”7,80岁吧“
”爷爷已经70岁了
一年只能见一次的话
那就只能再见到他10次了“
10...
当生命用见面的次数来换算的时候
时间跳跃得万分短暂
这样的紧迫感 带来不安的惶恐
当一个人与你相处的次数
能够用手指头数出来的时候
你会不会意识到
会不会想要在后面画上加号
温情的片子勾勒出许多无奈与善良
品味到一些体悟 却终化为一种心情
越来越拙于书写
越来越怠于记录
人情冷暖
无可厚非
《天天好天》观后感(七):天天都是好天
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是因为李馨巧,因为《激战》而喜欢上了这个荧幕上乖巧可爱懂事的小女孩。最后看完也没有让我后悔看这部电影。尽管有人评论说,她在里面的表演做作,但我想她始终还是个孩子,不妨碍我喜欢她。 电影也很好,制作不精良,还是可以看到一些缺点,但这是一部好电影。 电影里的一开始出现了一大片田野,田野里坐落着一幢有着红屋顶抽象派风格墙面的安老院。这个安老院太不一样,从它的建筑风格就可以看出来。有个设计师经常设计一些奇怪的衣服,可以帮助抓痒的衣服,可以变脸的衣服,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他像在逗老人开心,又像只是在替老人打发无聊的时间。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老人们快乐的样子,有3D电视可以看,有老朋友们陪着,虽然还是会有儿女不在身边的失落。
《天天好天》观后感(八):好天之后呢?
当然是去看了《天天好天》这部本地电影。制作比《大日子》更好,《大日子》是弟弟叫我看的,他说不错。由于《大日子》,朋友特地去米昔拉度假,以为拍得出类似的渔港照片。近来报上大肆报道《天天好天》,所以也去看了。原以为画期不会久,过了数天去看仍旧在上映,而且散场走出戏院,人潮是拥挤的。
戏是感人肺腑的,是圆满结束的,不过还是有遗憾吧。
那个兔娃娃的阿公回去老人院之后,她回复过去的生活模式,妈妈没空理她,女佣会确定她温饱,但电脑网球是独个儿玩的,秋千旁边的位子是空的,文化作业没人帮,长幼有序没人教。
为什么阿公不要留下来?自家亲人比不上蓝天白云、绿田地大树荫,还有一众臭屁老家伙的调侃。为什么阿公不要留下来?转为单亲妈妈的女儿成天扑上扑下,为生计操劳,对主任老师说,不是不想多关心女儿,而是无法,因为糊口是燃眉的。剥削人性的工作,城市的正常规律。
妈妈远远看着台上的女儿与阿公的合奏,哭得稀里哗啦,百感交聚,接着抹泪吸气变脸,带着笑容上车向客人介绍下一个行程。由不得她矫揉造作,全家由她扛起。阿公如果留下来,多好。
《天天好天》观后感(九):一直都是循环,取决于我们在什么阶段而有什么需求。
嗯,不像电影的电影,特别特别温情,笑中带着泪的看完了,里面的话语总是能说到心坎里。
终于似乎明白为何隔代亲,因为都是弥补和所需;小孩不明白什么是孤独,而老人不喜欢孤独,他们都需要陪伴,恰巧他们在一起孤独感减少了,老人对小孩,弥补了对自己子女曾经年幼时光缺少的陪伴;而小孩围绕着老人,寻找到了在身边的安全感;而卡在中间既是女儿又是父母的我们,不是不想陪伴,也不是不明白,而是为了生活奔波也被迫无奈,所以总是这么循环着。我们都经历过童年,现在正经历曾经父母的拼搏,父母正在经历他们父母的曾经,未来的孩子都将经历我们所经历的;一直循环,也就是这样的循环,才让我们每到一个阶段才会懂得不易。
记得片中阿公对子女说:“社会就是这样子的啦,有的吃,有的穿,开心就好咯,我们是一家人,好坏一定要说出来,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个人想办法。”没错,中国式的家庭,太多的自我承受,家庭情感捆绑和缺乏沟通,每个人都有个强大的内心不外露,为的都是不给家人带去麻烦,不知何时开始,对自己身边的亲人越来越客气、越来越不想劳烦、似乎心里都逐渐开始隔起了屏障,而之所以是家,不是该轻松温馨嘛?
最后结尾那一段歌词很喜欢,特别特别喜欢,无原因,大过年的把我看哭了;生活的起初本就该是那样,我们不能改变社会,但是可以改变自己,就像那句:一句白开水,也可以很清甜。
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家庭生活,却忘了自己的也被别人羡慕着,阿公说也对,事情换一个角度来看,就会好了;晴天、雨天,都是好天。
取景于马来西亚,说话却是港台腔,真的很好很温情,把亲情、友情、爱情都点的很到位。
推荐。
《天天好天》观后感(十):晴天雨天都是好天
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是因为李馨巧,因为《激战》而喜欢上了这个荧幕上乖巧可爱懂事的小女孩。最后看完也没有让我后悔看这部电影。尽管有人评论说,她在里面的表演做作,但我想她始终还是个孩子,不妨碍我喜欢她。
电影也很好,制作不精良,还是可以看到一些缺点,但这是一部好电影。
电影里的一开始出现了一大片田野,田野里坐落着一幢有着红屋顶抽象派风格墙面的安老院。这个安老院太不一样,从它的建筑风格就可以看出来。有个设计师经常设计一些奇怪的衣服,可以帮助抓痒的衣服,可以变脸的衣服,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他像在逗老人开心,又像只是在替老人打发无聊的时间。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老人们快乐的样子,有3D电视可以看,有老朋友们陪着,虽然还是会有儿女不在身边的失落。
然后电影开始转换场景,阿福和儿子去吉隆坡看母亲,林叔偷偷地搭上顺风车也来到了城里。一系列小故事开始展开。
电影里的几个人物,阿福,多好,儿子阿boy,两个林叔,林凤娇,阿弟和小孙女,各有各的特点,但都是同样的简单。他们就是现实生活中最普通的人,有着很普通的生活。虽然演技有点生硬,但是那些混杂着各种语言的台词很容易就能让人忘记了这点,然后被欢笑和泪水一点一点感动。
这个电影的主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孝。孝,和肥瘦都无关。子女和父母都要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因为这些时光是那么的短暂。不要等到时光不再,再来感叹子欲养而亲不待。陪伴其实就是最好的孝顺,只要在一起,晴天雨天都是好天。在新闻里经常看到的割肝救母,我们以往宣扬的二十四孝,其实往往比不上这种细水长流的生活本身。
小孙女Joey一直问妈妈,那不是只能见阿公十次了。看到这里鼻子有点酸酸的。然后Joey在墙上写下了10,后来变成了10+1,再后来变成10+1+1。前面看的时候一直会把Joey一家和阿福一家拿来对比,看到这里这种比较已经不在,只要在一起久了,那种由生疏造成的隔阂自然会消掉。
喜欢最后那首歌,很好听,就像那一片金黄金黄的田野给人的感觉一样,既热烈又温情。
晴天 雨天 天天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