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音符:118种化学元素的故事》是一本由[英]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98元,页数:3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然的音符:118种化学元素的故事》读后感(一):《自然的音符:118种化学元素的故事》完整目录戳这
万物来自元素,本书全覆盖目前已知的118种化学元素
100余位世界科学家/118种化学元素/120篇文章
金涌院士/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工学会推荐阅读,中学化学老师都在阅读
适合中学生深度学习掌握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元素周期律以及相关化学考点
适合药物研发、工业制造等领域从业人员从化学元素的角度拓宽工业技术新思路
《自然的音符》四色彩印,装帧设计完美契合7个元素周期与7个简谱基本音
致敬元素周期表诞生和《自然》杂志创刊150周年
《自然的音符:118种化学元素的故事》读后感(二):从作者名单想到的
在 Nature 自然科研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这本新书的宣传,于是马上上 kindle 买了一本电子版。京东的纸质版要到月底才能开始发售。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几乎每篇文章都很值得细读,由浅入深涵盖了元素化学的绝大多数门类和方面。
不过当翻到文章作者的译名表时,才发现全书 120 篇文章,只有两篇出自中国人之手。按说今日中国化学界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早已今非昔比,化学领域的顶尖文章中国科学家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产出量第一的世界大国。但是想来,这样的科普文章还是主要由编辑约稿产生的,而 Nature Chemistry 的编辑可能依然有着若隐若现的种族倾向。
在网上搜搜发现,作者之一的邓耿(另一位是香港任咏华院士)曾写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GWxrgWQEJpOOwyRoeuyPNA)解释编辑约到他稿件的原因。文中提到的他公众号的读者应当是一位华人编辑,核对近年来 Nature Chemistry 编辑名单发现,应该是不久前已经离职转投 Wiley 的 Xin Su。按说论学术地位与国际声誉,无论如何也轮不到邀请他来写,这其中肯定巧合很多。
但是另一个方面也恰恰说明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名气还不够广播,以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有人做事,但是发声的少。或者干脆做的事情也没有多少人为之发声。当然一方面我们得反思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值得拥有国际声誉,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个话语权较量的问题。这个例子虽然小,但也说明华人科学家要想真正在学术界具有话语权,还需要很长的奋斗历程。希望这本书能够启发到读者,在其中也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吧。
《自然的音符:118种化学元素的故事》读后感(三):自然音符——万物理论
这个世界的真理殊途同归,物理学家用光电理论,量子力学解释万物理论,化学家用元素周期表规划出同样精彩的一个世界。
这本书是为了纪念门捷列夫早期版本的元素周期表问世100周年,把《自然》杂志中发表过的118种化学元素的“小传”整合在一处供人阅读。书中客观地对元素的故事进行考证,给出了它们的前世今生故事。其中不乏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起码对于学文的我来说,还真是头一次听,于我大有裨益。因为这些文章并非一人所写,所以有时你觉得风格不同也都是正常的,但是大体来说都大同小异,一般都是介绍这种元素的发现,历史记述,词源意义,化学特性和科学家的名人轶事,元素的利用,还有就是对人类的影响和改变。
让我们说几个有趣的事情吧!你知道吗?门捷列夫并不是第一个发现元素周期性的人,也不是第一个试图将其排列的人,只是他比较完整地归纳了元素周期表,且总结出了其中规律,做出了未发现元素的留白。1869年他提出的元素周期表具有其独特之处。
镭最初被称作为一种神奇的元素,被撒到各种东西的表面,包括水,食物,化妆品——它阴差阳错地能使皮肤换发光彩,听到这你是不是不寒而栗?古埃及的女性会向口红中加入少量的溴代甘露醇,以使她们的嘴唇能显出一种浓郁的红棕色泽。而即使少量残留的溴也足以在不经意间杀死涂抹它的女性以及亲吻她的男性。元素周期表第51号锑因为颜色浓黑,被古埃及人用作眼部化妆品,而吸入和使用锑都是有毒的。所以,我奇怪的知识增加了,埃及人不仅是造陵墓的好手,尸体防腐的楷模,还是用生命化妆的民族啊!
你认为什么元素是最重要的呢?如果非要一较高下,我觉得氢当之无愧!氢——宇宙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元素,氢充斥着全部的已知世界。大爆炸后的379000年,氢和氦原子开始出现,4亿年后,在引力塌陷的作用下,氢气云演变为恒星,太阳由此而来,为这个温度仅有零下二百七十点四五摄氏度的巨大深邃而冰冷的宇宙提供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热量。44亿年前,地球温度降到了一百摄氏度以下,氧化氢——水开始在地球表面凝结,在这个新的水环境中生命得以孕育,宇宙中90%的原子都是氢,它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础。而今大千世界,若没有氢,我们就啥也不是!当然了,与氢比肩的还有氧,碳,铁,铜等等,就算是一些存量稀少的元素也至关重要。
元素和人类息息相关,它们无所不在,有的触手可及,有的深埋地下。有的总是以化合物的形态示人,我们重新分解,化合,让它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更方面人类使用,分解出的单质——有的易燃易爆炸,有的轻薄如蝉翼,重新化合,努力分解后的物质,有的颜色鲜艳,有的剧毒无比,钟灵毓秀,自然造化,连我们人类本身都是由这些元素所组成。化合与分解,这是世界给我们留下的线索,是自然的音符敲击着世界的琴弦,让我们了解万物理论的旋律。
《自然的音符:118种化学元素的故事》读后感(四):想要了解这个世界的构成,请从化学元素开始
记得上小学语文课时,老师曾经让我们做过一个课堂练习,要求每个人说一句”坚硬的XXX”。于是我的同学们相继举手说了坚硬的砖、坚硬的铁、坚硬的石头、坚硬的金子等各种在实际生活中的确是很硬的物品。轮到我时,我站起来自信满满的说了一句,坚硬的“锎”。
“锎”这个字眼让我的小学语文老师顿时满脸的问号,让我重复说了两次后,问我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当时我刚好看完一本少年科普杂志,上面有一篇文章介绍说“锎”比金子还要贵重,是当时最贵重的金属。那时的我还是太小,想当然的认为既然“锎”比“金”还要贵重,那么它一定是比金子还要坚硬的。 后来上了初中接触了化学元素周期表才恍然大悟,当年我这个无知的小孩子闹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原来这金属的价值并非与它的硬度是成正比的,许多化学元素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一辈子都直接接触不到,只能是书本上的一个汉字或者是一个化学符号,至于这个化学元素有何作用,围绕着这个化学元素又曾经发生过什么,基本上是一概不知的。就像是当年还在上小学的我所认识的“锎”一样,不过仅仅只是一个字而已。
化学元素构成了我们周围所能看到的以及看不到的一切物质。它们有些看上去离我们很近,但其实又离我们很远。它们无处不在,却又好似与我们若即若离。如果把这个世界比作是一篇波澜壮阔的乐章,那这一个个的化学元素就是一构成乐章的一个个音符。高高低低各有特点,在不同的组合下演奏出不同的旋律。一般说来在9年义务教育中我们所常见的化学元素大概是四十个左右,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化学元素有118种。目前很少有图书将已发现的118中化学元素进行过全面的介绍,而这本由由Nature自然科研所编撰的《自然的音符:118种化学元素的故事》则是这为数不多的书籍中的一本。
这并非是为博人眼球而拼凑起来的一本书籍,书中所讲述的每一种元素都会请最为了解这种元素的科学家前来撰写,所讲述的知识可以说是权威中的权威。考虑到此书的读者大多为对化学知识感兴趣而非专业化学人士,此书还讲述了一些与化学元素有关的非纯专业知识。读来倒是颇有一番趣味。
作为一本学习化学元素知识的入门级书籍,此书还是相当值得一看的。或许读完此书你不会因此而爱上化学科学知识,但是对化学元素知识绝对是有所收获的,至少不会再重演我在小学语文课上所闹出的那样的笑话。
《自然的音符:118种化学元素的故事》读后感(五):《自然的音符:118种化学元素的故事》:哪些元素们叫人又爱又恨?
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大家一定不陌生;“钾钠银氢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的化合价口诀大家也能脱口而出……但你可知道,这位被普遍认作是元素周期表的缔造者——门捷列夫,并不是发现元素周期性的第一人,而元素周期表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为他认为存在但在自己的时代尚未被发现的元素留了空位,但之后的化学家们在发现新元素、填充元素周期表的过程也是争执不断、趣事不少。
《自然的音符》一书中的120篇元素科普文主要来自《自然-化学》专栏的文章,书中不仅介绍了于人类社会发展有巨大助益的元素,也描述了一些令人望而却步、不寒而栗毒元素,此外,书中还描写了一些双面性元素——既有用又危险。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亲自去看看化学大咖们如何介绍的吧。
叫人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双面性元素
在书中介绍的120种元素中,有被称作“窒素”的氮,其身影出现在大量的生与死的过程中。在死亡的生物组织散发的恶臭中证实着“氮的恶臭与死亡相连”的事实,但是苯胺类表现出的强大生物活性却又推动了现代制药业的发展。
此外,还有让人求死不得但也是DNA骨架的组成部分的磷。磷是一种善恶兼具的元素,成块的白磷P4会在空气中自燃。因此,20世纪初的白磷火柴在全世界被禁止,因为如此易燃易着的火柴可能一不小心就引发了大火灾。此外,常年暴露在白磷环境中的人容易患上严重的骨坏死。还有更为可怕的——战争武器,“二战期间”作战双方都曾用白磷燃烧弹作战,自燃的白磷会在皮肤上持续燃烧且会“渗入”血肉。不管磷的恶意有多深,但磷酸根却又是所有生物体必须的关键养分之一,一些有机磷酸酯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中扮演着提高世界各地农业产量的重要角色。有善有恶是物性,为善去恶在人为,相信磷的独特性会在未来更多地造福于人。
除了以上两种双面性元素,还有兼具剧毒和良药二重性的砷;让人喜忧参半的钯;具有有用化学性质但有伴随着黑暗与危险的汞。
即使以“毒”闻名,但不妨碍贡献社会
文本中介绍的以“毒”闻名的元素有——铊、钋以及镭。先来看看剧毒无比的铊是如何造福社会的吧。看似无色无味且无害的铊盐会在神不知鬼不觉中打乱神经系统,使人死于器官衰竭。因此,铊曾被投毒者们所钟爱,引发了许多惨案。但是铊对社会的作用却是通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实现的——她在《白马酒店》中写到了铊中毒的临床表现,一位护士刚好读到此处,机缘巧合下救了医生们都束手无策的病人。这种曲折回环的社会贡献不得不令人惊叹呀。
剧毒元素钋和镭都是居里夫人发现的,并为她赢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至高荣誉。钋的独特性在于其奇毒无比的肝毒性,此外,也会损害骨髓、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可是也是校准辐射探测器的重要元素。镭自发现后因其发光的特性而成为商人们牟利的宠儿,被当成健康美容的灵药而加进饮品、巧克力、牙膏、面霜等日常用品中。但是镭摄入会引起严重的贫血、牙齿脱落、下巴腐烂、骨癌直至死亡。这以后,曾昂贵到连它的发现者居里夫人都买不起的镭受欢迎程度一落万丈,逐渐走下神坛、褪去荣耀。到这里,镭好像是百害而无一利了,但是镭-223被用于放射疗法治疗扩散到骨骼的前列腺癌有显示了它独特的效用。
元素有有益的,有双性的,有剧毒的,但它们无一例外都对社会有所助益。化学元素的入门科普远不止于此,其中的妙处与趣事还需亲自探看。
《自然的音符:118种化学元素的故事》读后感(六):总的来说还是有比较多遗憾
这一系列文章在公众号上发表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看,看到出书也很快就买了。今天上午无聊看了前十二篇,不得不说还是有些遗憾。尤其是这些问题多半是在整理成书过程中发生的,这就更让人难过。
1. 作为轨道符号的s和p出现时多数作斜体,时而未作斜体处理,这个问题在公众号文章中就有此混乱。
2. 公众号一次一篇,那么每个名字在本篇初次出现注原文(甚至在公众号版本中,有些人名完全没有翻译)就很正常。成书后我想也许是打算改为在全书中第一次出现注原文,之后不注。然而哈罗德·尤里(Harold Urey)在4、9、34页连续三次注出原文,25页欧几里德、鲍林(公众号发表时未注原文),34页道尔效应(公众号发表时作“道尔(Malcolm Dole)效应”),39页瑞利勋爵(公众号发表时作“Rayleigh勋爵”),都是书中初次出现,却都未注原文,当然在书末的译名对照表里,这四位也只有鲍林出现了,暂时还不知道是不是在哪里的正文里注出过原文导致了这一结果。
3.请直接看图。
本书25页https://mp.weixin.qq.com/s/nqs1ZzXaVn1Hmv7Pu9w3-w也许成书时的编辑不太懂这里说的是什么?如果完全不懂化学,确实难免看不明白。但如果不懂化学还来编这样一本书——只能说实在是辛苦了。
4.继续看图。
本书第32页https://mp.weixin.qq.com/s/VbBkUy4t4O4-EyulRLPQNw这样的问题也许就不仅是不懂化学的问题啦。比较陌生的符号至少多留心一下原稿,也许会好一点。当然也许成书时编辑拿到的“原稿”不同于公众号编辑拿到的?那好吧。
5.后面的部分我还没看。但大致翻了一下后面的译名对照表。译名对照表按照汉译姓名首字拼音排序,但所有人的人名似乎都以书中出现最全的一次为准:鲍林(Pauling)可能没有人提到他叫Linus,于是出现在了B字头;而拉瓦锡则由于有一位作者记得他叫做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于是出现在了A字头。所以,如果我读到33页出现的“拉瓦锡”时,想知道他名字原文怎么拼,那就要么把前文全部重新翻一遍,要么把译名对照表重新翻一遍……这译名对照表恐怕用处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