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东西街》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3-17 18:57: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东西街》读后感100字

  《东西街》是一本由[英] 菲利普·桑兹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劳勃派特将保护人权作为“至关重要”的信念,认为个体应该“拥有国际权利”;对母亲和妻子的个性表达加以干预和斥责,迫使她们服从他的喜好。个体权利属于一部分人,但不包括他的母亲和妻子。

  蒂爾尼小姐英雄行為的動機極大可能是源於對「羅馬書」的字面解讀—與奉基督之名對猶太人的偉大的愛有關。

  格爾松·塔費在1946年夏天所寫的——每個人都是個體,合起來是一個群體。

  法律保護的是群體還是個人?個人一定從屬於群體嗎?如何在不弱化其中一方的情況下同時保障二者的權益?

  當我們說出自己是某國人的時刻,我們到底代表什麼?當本國人對某一群體或個人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以致對方以偏概全地仇恨本國人)時,作為非直接傷害追責對象,我們心有愧疚嗎?我們應該愧疚嗎?

  有意思的是,當受害者追責時,需要對此負責卻不只是施害者,可能是施害者相關的種族、國家、性別等;當施害者說出譴責自己國家的話時,本國內部卻覺得ta不配代表本國人。仇恨的指向對準的應是國家還是國人?

  施害者的行為被制壓時,制壓者的行為都是正義的嗎?如何知道正義的臨界點在哪裡?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層面,施害國的國人都很容易被誤傷;制壓國的權力也很可能被濫用。

  《东西街》读后感(二):2021-01

  

时间线是线性收敛的,在没有任务规划的情况下,连续读完了数本与第三帝国那场惊世骇俗的大屠杀相关的书,这一本是这个题材的最后一本了。

依然是面对历史大事件时的芸芸众生像,开篇作者以一个相对独特的视角切入到这片历史的乌云之中,一个外孙试图探寻祖辈在那个并不遥远的时代里的过往。随着一件又一件的老物件被翻出,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珍珠被一个个的串起,在那个风气云涌的年代,一众被洪流裹挟的小人物的挣扎和抗争的画卷也就此徐徐展开。

以上是作者的计划,大概?实际上,个人感觉这一部分写的乏善可陈。前面有点过于的家长里短,后面呢祖父母分隔两地,中间居然还涉及第三者插足。。。。。这个看起来确实很出戏。

更吸引我的部分书中两位法学大拿从个体和群体两个角度所发起的论战。两位法律界的大拿,来自同一个城市,同一个民族,经受了同样的苦难,出现在同一个地方,为同一个事件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们一个关注个体,一个落眼群体,都为避免未来重新滑入历史的深渊竭尽全力,思维在此处碰撞,在这里能体会到苦难后,世界精英们对时代的反思和为未来的探索。作者本人也是律师出身,这一段读起来酣畅淋漓,令人大呼痛快

  《东西街》读后感(三):入门的优秀读物

  《东西街》,这本书不是那种完全虚构的想象出的文学作品,书后有大量针对每一个章节的历史资料和索引及附注,是一本将家族史,纳粹暴政,犹太人及少数族裔受迫害,地方史志等融会贯通,上述历史背景知识的详细叙述让读者对“反人类罪”和“灭绝种族罪”的产生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和深入的体察,如“人权高于主权”的理念的产生,“不可干涉别国内政”在一些情况下的“反讽”等。是可读性很强的历史入门读物。对于初步涉足这段历史的人是很适合的书。 《东西街》这本书,除了上述某些方面的价值外,我认为更有入门读物的向导作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作者访问纳粹占领波兰后任命的总督汉斯·弗兰克的小儿子尼克拉斯,在其放下戒心后,向作者表露心迹的状态,辩护家族耻辱,逃避责任,直视父辈罪孽,暧昧解读父子关系,建构自认为正确的记忆,赋值个人的意义……让我想到《天生有罪》这本书,一本论述纳粹高官子女战后心路和行为的小册子; 看到“蒂尔尼小姐”出于良知和宗教救赎勇敢参与解救纳粹控制下的波兰犹太儿童的史实,让我想到《圣经与利剑》和《克里米亚战争》中宗教精神在人性中的巨大驱动力和影响; 看到犹太人在一战和二战之间的“黄金时代”努力融入民族国家主流,挤进上流社会时的富足而满足的安全感,让我想到《极权主义的起源》中阿伦特相似的论述和近于冷静的对自己所属族群批判分析。 看到波兰,加里西亚地区在苏俄,德国,奥斯曼帝国,波兰人,乌克兰人,俄国人,德国人之间的博弈之下,如走马灯般变幻的地名——利沃夫,利韦夫,利乌夫和伦贝格,它们都是同一城市的不同短命政权下的“刺青”——真实而灼痛。而不论怎样变化,犹太人的命运都是政治筹码和屠戮迫害的“战利品”。这让我想到《金与铁》中布莱希罗德与俾斯麦的纠缠不清的暧昧最终对第一次现代反犹主义运动的影响。 这本书还让我想到《1924》、《第三帝国的到来》和《当权的第三帝国》等书的背景知识对理解本书起到的事半功倍作用。 所以,这本书是开启进入深度了解历史的敲门砖。不妨拿来一读。

  《东西街》读后感(四):人性协奏曲

  或许是我不太恰当的联想,《东西街》的叙述方式颇类似于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灭绝种族罪”和“危害人类罪”的法律概念是串联全书的核心理念,就像钢琴主动机;劳特派特和莱姆金的生平和家族故事,汉斯弗兰克的所作所为,作者以外祖父莱昂为核心的家族故事,特别是有如侦探故事一般抽丝剥茧而引出的有趣人物:蒂尔尼小姐和家乡教友,埃米尔和外孙女,甚至纳粹的后代们,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交响声部。随着情节的推进,最终在纽伦堡法庭来到了全书的高潮。人性、罪恶、法律、理念,彼此撞击出深层的回响。

  ands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找到了一个最好的方式来向普通读者介绍“危害人类罪”的相关法律故事:用描写个体的命运唤起读者对个体权利的关注,用描写邪恶极权下个体的无奈遭遇唤起深层次的理解和同情。也正是在这个叙述模式中,读者更能分清两种罪名所对应的个体权利和集体权利之间的区别。

  站在纯粹法律概念和抽象逻辑的立场上,我认同劳特派特关于“危害人类罪”的理念。英方检察官肖克罗斯的法庭发言就是最好的概括:国家的无所不能是有限度的,而个人,作为所有法律的最终单位,在国家以侵犯人类良知的方式践踏其权利时,并不会被剥夺其作为人类被保护的权利。而那些帮助国家犯下危害人类罪的人不会免于责罚,他们不能用国家作为挡箭牌。

  在当前China的政治语境中,“人权高于主权”是一个容易造成低级辩论的提法。更严谨的表达似乎应该是“人权独立于主权”。以人权之名危害主权,或以主权之名危害人权,两者具是罪恶。但主权有暴力机器和官僚机关的有力保障,人权靠什么来维护呢?

  “灭绝种族罪”在纽伦堡法庭上四处碰壁,在联大宪章中获得认可,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法律概念和政治观念间微妙的区别吧。

  《东西街》读后感(五):东西街原来是这么肥事

  

读了个寂寞。

关于“种族灭绝罪”,“战争罪”,“危害人类罪”这些标题,挺感兴趣,所以看了这本书。

看完发现,不,看了一点就发现,是我因为豆瓣评分太好而带给我的期望以至于有了现在的失望吗。实际可能还是自己不了解那段历史吧,书中许多地方,不,所有地方我都觉得作者讲的好细致,若不是篇幅限制,当年那谁在哪家旅馆呆了多久每顿饭吃了啥、上了几次厕所都要告诉我们吧。

整本书看完,问我得到什么,四个字:罪有应得,更痛快的说法就是:活该,要么干脆说:dei。

作者把四个人分别从他们父母还是受精卵开始介绍,其实对于这种论资排辈的手法,我挺喜欢呀,为何这里就是复习了一遍小学新学的汉字呢。

纳粹德国,波兰,乌克兰,纽伦堡,剑桥大学,大家知道的国名、城市名、人名,都告诉你,他都能扯上关系,不过欧洲那么小,沾亲带故的倒也不奇怪。

说到哪儿了,哦,四个家族,就因为有连带关系——住在一条街的东西两头,这边是这本书名的由来。(我们曾经在街中心的面包店偶遇过耶,就是不知道呢)大概就是想说的这个吧。

哎,其实吧,还是我自己看不懂,书还是本好书的,大家都来看吧。

模仿如下

哎,怎么说呢,那些灭绝人性的国际罪犯,在国际法庭上的判决是正确的,哪怕我的什么人和他熟知,他私下还是很和蔼可亲的,至少我吃过他给的糖,大家可以围观。

大致也许就是这么个意思。

你们看明白我说的啥了吗?没明白的话,就是我看完这本书的状态。

再说一句,评分高是有道理的,值得一看。

  《东西街》读后感(六):燃灯者,与光

  

翻开这本书之前,猜想应该是一本沉重的书,书封上两个罪名,像两枚炸弹,也像两条鞭子。但翻开书之后,才发觉这本书避开了读者害怕的疼痛和阴影,从外围绕着走,最后绕到最中心的话题上。

对于有些人,这两个罪名只是出现在书本上,与那场著名的审判紧紧相连,对更多的人来说,不过是个罪名,太过遥远,因此非常陌生。就连学了国际法和各种法的我,也觉得这是遥远国度的名词。这可能正是很多人学习时的弊病,只观其貌,不知其义。比如对当下很多的罪名,也并没有探究过它们的源头。毕竟,追根溯源需要耐心,对于残忍事物的源头,还需要勇气。

那场著名的大屠杀发生之后,有很多的文字,很多的资料被幸存者们披露出来,揭露纳粹的残忍和不人道,这是人类对人类所犯下的最大的暴行。那如何去追究这些罪行,如何让施暴者得到应有的惩罚,众所周知,对犹太人的屠杀是当时德国的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行为。如果按照先前的国际惯例和准则,主权国家享有自治权和自主权,那么主权国家犯下的暴行是否就无从追究,也无从惩罚。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下一次主权国家对另外的族群,对另外的无辜的人们犯下暴行的时候,国际社会也只能袖手旁观,看着人类对人类的杀戮而无所作为么。

人类文明之所以不断向前不断发展,就是有各式各样的人,各种璀璨耀眼的文化组合在一起,才有了今日之地球,当然也有各种规则的制定者和完善者,推进和促进所有的事务得以在规则之下运行,有了规则才有秩序。从这个角度来看,立法者们是这个世界的先行者,法律不光惩处犯罪,施以刑罚,最重要是保护人们免遭侵害。

劳特派特和莱姆金,都是利沃夫小镇走出的国家法学家,他们的家乡惨遭纳粹荼毒,亲人被纳粹杀害,最后的巧合是,由他们分别提出了两项罪名对纳粹的指控,将施暴者的暴行在国际法的范畴中确定并施行了下去,这是了不起的成就,说他们是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的燃灯者,毫不为过。

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是一本追踪寻源的书,但是作者并没有把伤疤揭露出来给人们看,而是把历史中的大人物小人物各分章节,从他们的人生中,演进和回溯那段可怕的历史。他的祖父莱昂也好,罪孽深重的汉斯.弗兰克也好,两位伟大的法学家也好,这些人的人生,放在那一段历史中,都是值得探究和追踪的。

当我们从书里抽身回来,回到岁月静好的此刻现实,想到那段往事,再想到后来人类继续进行过的暴行,人类在反思,但是也还在愚昧与暴虐着。

要让一切都在规则之下,当然是美丽的梦境,但是让大多数事务在规则之下,是可以靠人类的智慧和共识实现的。

  《东西街》读后感(七):后人无法忘记前人所做出的贡献

  

一段黑暗的历史之下,往往藏着许多人不愿提及的往事,毕竟面对死亡的阴影,人的第一反应总是想要去逃避的。想要去挖掘人性中隐藏极深的秘密,就要有独特的眼光和智慧。一般人书写战争年代,或者带着硝烟味儿的英雄战场,或者是自带主角光环的正义战胜邪恶小人物,这本书不同,以后人追寻前人身世秘密的为线,串起同是生活在伦贝格(又称利韦夫、利乌夫、利沃夫)的几个人,他们的家在地图上刚好在东西向,所以书名就叫《东西街》。

对于犹太人来说二战是黑暗的,即使能够侥幸活下来,也还是难免会失去自己的亲人、朋友、家园。关于那段历史已经有很多的回忆录、影视剧、纪录片等等,这本《东西街:灭绝种族罪和危害人类罪的起源》的立意和视角都非常的新颖,作者一方面更加关注幸存犹太人的生活状态,一方面以法律学者的独到视角去带领读者了解著名的“纽伦堡审判”,以及对国际法有深刻影响的灭绝种族罪和危害人类罪的起源。

全书除了序章、尾声,共分为10章,每一章从时间上看是独立的,从内容上看既独立又环环相扣,通过照片、信件、档案以及当事人或亲属的回忆来带领读者与“我”去探寻,探寻什么呢?通常的写法是这个人都经历了什么,什么人对他或她做了什么,而作者更加侧重的是去探究他为什么会做出选择。如果说通过探究幸存者、施救者、被救者、施暴政者等角度去铺设背景的话,那么真正的重点就在提出不同法律观点的两个人:劳特派特和莱姆金,他们来自同一个城市,上了同一所大学,巧合的是曾有同一位教授给他们上过法律课,但是他们却提出了不同的法律观点:灭绝种族罪和危害人类罪。

劳特派特在经过和各国法律界人士的反复磋商后,授权法庭法官惩罚犯有危害人类罪的个人,危害人类罪的定义包括:

“战争发生前或战争进行中之杀害、灭种、奴役、借暴力强迫迁居及其他不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上或种族上之理由的迫害行为,这种迫害行为是作为完成或共谋归于本法庭管辖的任何罪状时所施行者,至于其是否违反犯罪所在地的国内法,则在所不问。”

莱姆金在阐述种族灭绝的概念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假如遭到德国蹂躏的民族,诸如,犹太人不被允许创造《圣经》或是诞下爱因斯坦、斯诺宾莎这样的人物;波兰人没有机会为世界奉献哥白尼、肖邦、居里;对于希腊人来说就是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对于英国人来说就是莎士比亚;对于俄国人来说就是托尔斯泰和肖斯塔科维奇;对于美国人来说是爱默生和杰斐逊;对于法国人来说是勒南和罗丹。”

不同的罪行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指证,可能会需要不同的证据、证人,这对国际审判来说是很大的难题,但就是这两个大难题,促使了国际法的发展。

后人无法忘记前人所做出的贡献。

  《东西街》读后感(八):颠倒的东西街

  

曾记得小时候有这样一个童谣:“大明月亮黑洞洞,树梢不动刮大风。东西路,南北走,出门看到人咬狗,拿起狗来打砖头,却被砖头咬了手。吃牛奶,喝面包,提着火车上皮包,手朝下,脚朝上,滚油锅里鱼翻浪。萝卜发芽长出葱,太阳出西落在东,走一步,退三步,三伏天里穿棉裤。关老爷握马骑大刀,车老板驮货被驴吆,平静的水面汽车跑,高山的顶上船撑槁。”这就是童谣《颠倒歌》。这首童瑶还在电影《疯狂的兔子》中被用到,成为一代人的心灵阴影。

后浪与民主与建设出版社联袂出版的的这本《东西街》,虽然发生的地方与中国相隔十万八千里,但是也是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颠倒黑白,昏天黑日的那段日子。

故事从乌克兰利沃夫市开启,这座城市位于分隔东欧与西欧、南欧与北欧的两条断层线的交会处。她曾有过许多名字——伦贝格、利韦夫、利乌夫、利沃夫等等,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因为这意味着战争和混乱充斥着这座苦难深重的城市,她在各种势力之间被多次易手,每一次征服,都会有杀戮和鲜血的涌现。在1914年到1945年之间,她被易手了八次之多,每一次,都是镌刻苦难的书页。

多个家族之间的命运也因此有了阴差阳错的交集,有的人是施暴者,有的人是受害者,三个犹太人的家族,面临了他们各自的命运。作者在多年之后实地探访,用独特的手法写就了这本《东西街》,记录下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在这个故事中,令人感动的是作者对那段历史的娓娓道来。我们可以看到劳特派特用了很多心血来推动“危害人类罪”立法,用以惩治那些穷凶极恶的人们,我们也可以以小见大的看到由这个街道折射出的整个世界的局势的风云变幻,同样,当历史风沙消散之后,那个令无数人失去生命的大屠杀里幸存的人的后代,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桑兹,在写就这本书的时候不仅可以与追求种族灭绝罪立法的劳特派特的后人进行了探讨和交流,还可以跟无恶不赦的纳粹战犯的后人一起交流,重新回到那个恶魔般的地方利沃夫,将干戈化为玉帛。为世界走向和平与繁荣而不懈努力。

这本书的封面看上去十分眼熟,应该是在历史课本中有看到过。一个犹太小男孩举着手被纳粹军人押走。今年是有关纳粹的一个周年,在中国,很多关于纳粹的书记呈现了井喷式的出版,被大家称为“纳粹出版年”。但是我们都知道,出版有关纳粹的作品并不是为已经远去但还没有完全远去的邪恶万字旗招魂,而是以此为鉴,告诉我们和平与发展是有着怎样的有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距今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它是人类都挥之不去的阴影,战后的格局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也还在继续。战争带来的并不是所谓的荣光,而是无尽的苦难。二战、纳粹是中外作家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回望那段历史,无数的美好在一瞬间灰飞烟灭,无数的热爱在硝烟中化为尘埃,那是我们不应该忘却的历史,那是我们应当永远铭记的历史,告诉我们应该珍爱和平,应该去创造一个怎么样的、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美好世界。

“阴魂不散的不是死去的人,而是留在我们之间的,由他人的秘密形成的空白。”这句话放在这,再适合不过了

  《东西街》读后感(九):人类不能选择遗忘

  

一部法律史,愣是被作者写成了本侦探小说,时刻被作者挖掘的线索吸引。

现属乌克兰的利韦夫市,地处欧洲正中心,曾经是多民族混居地,如今只剩乌克兰人。从1914年到1944年,利韦夫八次易手,分别被称为“伦贝格”、“利沃夫”、“利乌夫”、“利韦夫”,易手的背后是多少普通人的惨烈。“利韦夫的街道是整个欧洲动荡的20世纪的缩影,是割裂了不同文化的血腥冲突的焦点”。

作为国际法律师,作者桑兹在参与几个大规模杀戮的诉讼案件中,越来越想了解是什么样的境遇使得赫希·劳特派特提出“危害人类罪”,拉斐尔·莱姆金提出“灭绝种族罪”,这两种罪名在纽伦堡法庭上又引起怎样的争论?通过对劳特派特、莱姆金以及作者的外祖父莱昂三个人及其家族展开侦探般的探查,桑兹想找到答案。他们都与利韦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莱昂母亲家族和劳特派特一家还共同生活于离利韦夫15英里的小镇若乌凯夫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那时还称为伦贝格大街。他们经历的是整整三十年的动荡,是从1918年奥匈帝国行将崩溃而导致的波兰人和乌克兰人的血腥冲突,犹太人在站边选队中被当作攻击对象;是苏联和德国签订秘密协议后的捍然入侵,犹太人在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是纳粹进行灭绝行动后,大批犹太人死去后,幸存者的悲惨逃亡。

劳特派特的经历,让他不仅关注犹太人的权利,更关注每一个个体的权利,“危害人类罪”强调的是“人的基本权利高于国家法律”,“这是维护’人权’的起点,是为了保护人们免遭’本国残忍野蛮行径’的侵害”。

莱姆金在从华沙逃亡的过程中,搜集了很多第一手资料,纳粹“针对被占领土实施生物学上的永久性变革的庞大计划——杀光其知识分子、摧毁其文化、转移其财富,进而整片领土上的人口都因饥荒或其他形式的大屠杀而灭绝”。“灭绝种族罪”旨在“防止对群体的灭绝,以在全世界任何一个法庭上惩罚罪犯”。

桑兹的外祖父母莱昂和丽塔从维也纳逃到巴黎,战后在法国定居,家人基本死于纳粹灭绝营。桑兹发现他们从不谈论过去,家庭的氛围也是安静和沉默。正如桑兹接触的其他大屠杀幸存者,“我想让你知道,我并没有忘却这一切”,他们只是选择不再想起。

作为经历纳粹大屠杀时代的犹太人群体,有些人选择战争,拿起枪走上复国之路;有些人拿起笔,或复兴犹太文化,或自省民族劣根;有些人拿起金融武器,影响大国政策;更多人普通人选择沉默,在自我修复中安静度过人生;劳特派特和莱姆金选择使用法律的约束力,不管是保护群体还是保护个体,力图构建安全的国际新秩序。

文中对犹太幸存者的采访,以及在纽伦堡法庭揭露出来的纳粹灭绝行动描写,一次次刺激神经。当纳粹用轻松玩笑的语言把隔都中通过钻墙洞出来找食物的儿童称之为老鼠,让士兵对他(她)射击用来练习枪法,听者尚觉毛骨悚然,亲历者又会是怎样的恐惧。人性居然可以这么无限探底。

  《东西街》读后感(十):一部不断回忆的小说

  

二战,是当今全人类都挥之不去的阴影,是作家们取之不尽的素材,是导演们用以表现人性的残酷与光辉的最佳实例。在数不尽的关于二战的作品中,当时尤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政党令人闻风丧胆,而希特勒本人也被冠以恶魔的化身,这位拥有强烈种族歧视的领导人,将无数犹太人关到一处叫做奥斯维辛的地方,在这里,数不胜数的尸体堆积如山,无数的灵魂在此地游荡,在集中营的种种悲剧至今令人扼腕。

而本书《东西街》,则尝试以二战中四个主要的人物为出发点,作者通过他们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关于二战时期纳粹如何压迫犹太人的故事。

在这部看似小说却处处充满真实情感的著作里,我看不出任何明显的虚构的痕迹,似乎书中提到的种种事情,都曾经在某一个地方发生过,而这种情感是任何作家都无法想象出来的,由此可见,作者菲利普·桑兹对于本书的写作是以一种类似自传的回忆录的形式来展开的,但书中对于纳粹如何将犹太人赶尽杀绝的描写却充满了小说式的惊险,令我经常提醒自己看的是一本非虚构的著作而非小说,由此也看出作者笔力之深厚。

著名作家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在代表作《老人与海》中写道:一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在纳粹灭绝犹太人这件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也同样适用,犹太人之所以能够顶住纳粹的压迫如此顽强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并获得全人类的尊敬,靠的并不是他们的体魄,而是他们千百年才传承下来的犹太精神。虽然躯体可以被消灭,但精神是永恒的,正如电影《v字仇杀队》里的那句台词:思想是不怕子弹的。

本书以小说的笔法勾勒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屠杀,并从独特的个人视角向读者展示了“危害人类罪”和“灭绝种族罪”的诞生过程,并在书的后半部分提到了纽伦堡审判这一历史事件,全书基本以时间顺序来将纳粹的丑恶行径一一列举在读者眼前,很好地梳理了关于某些著名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和人物关系,对于不了解二战纳粹大屠杀的读者非常有帮助。

在读《东西街》这本著作时,有一股沉重的感觉无时无刻在包围着我,似乎我的对面坐着一位老人,在我的耳边给我讲述他们那个年代发生过的故事,而这故事似乎有一种深刻的魔力在吸引着我读下去,作者以一种小说式的写法来讲述真实发生过的故事的确能起到引人入胜的目的,每每拿起这本书都像是聆听一位老人的故事一样,令读者的内心对这本书充满了尊敬,也为书中的人物充满尊敬。

全书读罢,令人无法不去联想八十年前我们的父辈所发生的事情,虽然我们没有经历二战,但我们有责任去了解他们的历史,如今,一座座关于二战的博物馆站立在世界各地,这些博物馆就像是没有文字的史书,那黑黝黝的岗楼和阴惨惨的审讯室,一道道冰冷的电网和高耸遮天的焚尸炉,无一不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的恶毒。还记得在波兰马丹涅克纳粹集中营遗址外的那一座万人坟墓巨大的拱形石盖上,那坚挺的石面被利器凿着一行字:我们的命运是你们的警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东西街》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