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新传》是一本由李一冰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10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东坡新传》读后感(一):购买时慎重啊。
摘引文言文文本原文颇多,增加阅读难度。作者文笔也比较干枯。
觉得此书其实不是很适合一般中等文化程度的苏轼爱好者。
对于此书的赞誉,感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卖这本书的四川人民出版社吹出来的,像模像样。
只能说这书中规中矩,适合虔诚级苏轼爱好者。
而且篇幅过长,这样一本书的内容,页数限制在500之内,完全可以了。
《苏东坡新传》读后感(二):我被聪明误一生
这本书作为传记来说,是一流的。记载详实,苏东坡这么一个复杂风流人物,叙事中引用诗词文章,没有穿凿附会之感。传记是诗词的注脚,诗词是传记的灵魂,光是考据就要费了极大心血了。硬要挑出点问题,就是粉丝滤镜感有点大,不过谁人不爱苏东坡,不算是什么大问题,要是少写点政治就好了。毕竟北宋官场一锅粥,谁能说清楚是和非。
苏东坡最可爱处,是文人而不是政客,作为政客的苏东坡只是在为写诗找素材而已。你想想,宦海沉浮最关键处,都是因为“嘴贱”。嘴贱过后,身世飘零,又换了一种新的人生态度。想好好当官,就少做诗,不嘴贱,给蠢人台阶,这辈子他也懒得懂。往往优秀的文人,不必是得意的政客。
《苏东坡新传》读后感(三):吃货多半是乐天的
苏东坡贬谪之中,日常困窘,但总能苦中作乐,前一秒还在心疼他的遭遇,后一秒就要笑破肚皮……在黄州买不起牛羊肉,就用廉价的猪肉来做东坡肉,或者去买有钱人家不要的羊脊骨来啃,吃完了还美滋滋地写诗纪念说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发现了别人都不知道的美味。
在海南米价暴涨、极度困窘时,担心吃不饱肚子,他会一本正经地决心用道家的龟息法(凌晨,引吭东望,吞吸初日的阳光,与口水一同咽下)来抵抗饥饿,还让儿子一起修炼;饮食长期得不到满足,他就写一篇《老饕赋》,细数曾经吃过的美食(如言“……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颇有点画饼充饥的味道。
他就是这样,困窘中总是带着几分乐观和诙谐,让人觉得有点可怜,有点好笑,也有点敬佩。(突然发现一个人的乐天和好吃有点分不开,爱吃的人多半是了乐天的)
《苏东坡新传》读后感(四):名可名,非常名
在海南,小儿子苏过每写出一篇好文章,苏轼都会高兴很多天,觉得吃饭睡觉都开心。老父亲的心态,古往今来都一样。老苏轼骄傲地把这些文章寄给老友们看。言传身教真的会影响家庭教育。苏过的文风、气势、雄辩与其父最相似。只怪东坡的光芒太耀眼,上遮苏洵,下掩苏过,甚至还有苏辙。男女老少,几乎无人不知东坡,但真要说出苏洵、苏过、苏辙的一二三,很难。 苏洵对苏轼、苏辙寄予厚望,采“车字旁”取名。此公至死也没料到两兄弟的一生会多么颠沛曲折。而苏轼或许希望自己的四个儿子能够超然物外,取名时便以“辶”:长子苏迈(王弗所生),次子苏迨、苏过(王闰之所生),幼子苏遯(王朝云所生,没断奶就早夭)。孙子们则全用“竹字头”为名:苏箪、苏符(苏迈子),苏箕、苏筌、苏筹(苏迨子),苏籥、苏籍、苏節、苏笈、苏筚、苏笛、苏箾(苏过子)。苏轼生前只见过其中六个孙子,在海南还写诗想念当时最小的两个。“普儿(其一幼孙乳名)初学语,玉骨开天庭。淮老(另一幼孙乳名)如鹤雏,破壳已长鸣。”其寄寓可想而知。果然这十多个孙辈未凭借外力扶摇,持守清介廉苦的家风,不为物累,就像一根根竹子傲然于世。其中苏符当朝反对秦桧与金国和议,志节最高。
《苏东坡新传》读后感(五):古今两赤壁,江海一扁舟
杭人李一冰(始终不以台湾人自居),党国体制罗网下一微末小吏,遭人构陷,身陷囹圄,于狱中读东坡诗词,以自身之不测际遇体悟东坡之人生况味。在此情此景下,两个逆旅之人穿越时空,相遇相诉。最终,作者于千年之前东坡处获得了慰籍,汲取了力量,安放了心灵,写出了这部用人生感悟而成的传记。较之于林语堂版东坡传记的幽默洒脱,此版更彰显出一种深沉与厚重的气质。 古今两赤壁,江海一扁舟。 苏轼的精神意象大概可归结为一个“舟”字。前半生宦海浮沉,羁绊于“笼鸡有食刀汤近”的罗网之中,迷茫困顿(套用今日出圈热词,居士被内卷了!),是谓迷舟; 后半生贬谪中,由荀孟入佛老,于溷迹投向山间之明月,于江上之清风间感悟到“野鹤无粮天地宽”的自由,从此也就勘破了世俗,以一虚舟自渡到独与天地相往来的宇宙自然的自在中了。 中国自古就缺少大写独立的个人,东坡居士却是这难得的标榜。 林语堂在苏传中说:“真正的解脱,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 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工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需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 给幸存的生活以一种超越个人的意义。——东坡先生做到了!
《苏东坡新传》读后感(六):苍凉的乐观
“我觉得父亲很寂寞。”李一冰之子如是说。 苏轼一生的确不平凡——【达则金马玉堂为帝王的师傅,开府州郡为封疆的大吏;穷则为大庾岭外的南荒逐客,桄榔林中食芋饮水的流人。他见识过贵族门第里的骄奢淫乐,也体验过闾巷小民们的贫困和无助。很少有人的生活经验,像他一样复杂,以一身而贯彻天堂和地狱两个绝对的境界】,但后来者仅以“生性豁达”、“旷达超然”囫囵论之,却不曾细密深入地看到“坡仙”作为一个人、一个怀抱治世理想却因刚直屡遭迫害的知识分子的曲幽苦闷。在被侮辱被迫害中,“长恨此身非我有”,苏东坡受制于政治权力的纠缠,这是他无能左右的外在条件,只能于庄周哲学、禅门了悟、神仙玄说、美酒佳肴、书画艺术、自然山水中寻一方安宁,而寄于文字,则表现出超脱旷然的自由气质。然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可奈何呢?李一冰先生以“苍凉的乐观”一语描述,是十分恰当的。 一冰先生写东坡,是不得不写,从这个千年前的、“比自己大千倍万倍的历史人物”身上,获得勇气,“告诉自己,这点冤屈不算什么”。 读本书是读苏东坡,从人的角度理解他,同其悲欢好恶,也是在读为其作传者李一冰,在其亡后廿四年,听其生前少有人了解的心声。 作者对苏轼的一生经历及其诗文作品了然于胸,写书时运用自如,一体浑然,前后多有呼应或重复,但也可见并非刻意。
《苏东坡新传》读后感(七):传统悲剧牺牲品
有感于程夫人的勤勤恳恳,薄命奉献;有感于古代中国集权,官员中举之后对圣上感恩戴德,奉献一生之后只能告老还乡,终其一生空余回忆,并不能成为贵族,也不会获得分封。反而会因为一些说不上错误的观点而被毁掉晚年。 苏轼的悲剧,也是从古至今万千仕途狂热追捧者的缩影。其痛苦归因于中国强大的皇权政体和弱势的官僚体系。
在他人生初期就已经显露出对出世的微弱向往,这也化作乡愁贯穿了其一生,但是“人终有其使命”,尊父母教导多年,还是要沿袭世俗的价值体系,按照被规划好的命运路线龃龉前行。 这是命运也是无奈,人自身的努力方向总归是跟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行进。
苏轼真的是考霸天才,只要是写文章评比一定是第一名,以后考试不用拜文庙直接拜苏轼好了。
王安石变法中,没有一个恶人,但还是种种原由最终失败。宋神宗纳贤言、体恤百姓,忧虑于内忧外患而求变革,这种情况下只有王安石这种坚定的理想主义能投其所好。王安石目标过高,自律自愎,对自己的政策推行过于自信而没有考虑当时的实际社会风俗和劳动力水平。正如苏轼所说,变革是一定要有的,但不能急求有功,揠苗助长。司马光欧阳修苏轼一派精修儒学策论,偏保守明理稳重,纵使客观进谏也无法过得到神宗重视。而在此过程中的芸芸众吏,皆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为了自身的前途投其所好蝇营狗苟,搜刮民脂民膏。
《苏东坡新传》读后感(八):历史是灰色的
尚未读完,无数次感受到书中内容带来的冲击。
最大的冲击,不是来自于苏东坡是什么样子,他就应该是书中的样子,热情澎湃,有理想有抱负,才华横溢,又有些口无遮拦。这样的人,在政坛上自然很难左右逢源。
而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在皇权之下,百姓是受人鱼肉的草芥,任何一段寒霜,都可以让草芥无声的逝去。
这些才是让我震撼的,宋代,从来不是某些著名电视剧集里那个样子。不是大户人家的女子在想着怎么择婿,不是美丽的公主在和宦官谈禁忌的恋爱,而是饿殍遍野的山河,是流离失所的人民。
这些,我也曾模糊的知道,只是很久都没有进过我的视野。
这样的时代里,知识分子的纠结更深,知识分子要为民请命,而又无能为力,而知识分子的背后,也有一个需要抚养的家庭。
我们或许已经无需去理解古人的苦楚,但最好也别全然的忘记,那些人,他们那样活着,不过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那样的时代。
天纵之才的诗人,也是时代的棋子。
在2021年之初,庆幸我所生活的时代,我一直认为它不够好,但它绝没有变得比从前更差。
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富庶,我们拥有的选择,也比从前的人多太多。
在无病呻吟的时候,跟自己说,先诉诸理性,然后才是情感。
这是2021年给自己的修炼。
《苏东坡新传》读后感(九):简评《苏东坡新传》
我读人物传记,最害怕因时空缘故出现大量陌生的内容,如若逐个查去,不免慢费,有时又未必正确或找得到;如若不去管它,往往读完也不过如吃了夹生饭,颇有似懂非懂之状。读李一冰先生所作《苏东坡新传》除去部分语言障碍,关涉苏氏年代之地理、制度、风俗等颇为详尽,参以广泛诗文,论述详备,如第69页描写苏轼在京师宜秋门所买住宅“南园”,院中格局、景物一一呈现,使人身临其境,又不得不感佩作者考究之细致、想象之全面。
写传记,又难在客观叙事与主观情志的协调问题。作者主观情志太多,不免喧宾夺主;只是一味叙事,往往又失之无味。此书虽尚未读完,就其基于史料所作人物品评实在也可以给人以启迪,如苏轼与其父、弟母丧后同入京门求取官职,其中波折不断,不免折腰,如此这般似不合世人对苏轼潇洒超脱的印象,然苏有诗“平生负壮气,岂可遂尔休”,李一冰评说:“年轻的新科进士,对政治抱着无比的热忱和信心,认为现实政治的权力,具有广泛的改变一切的力量……进入权力世界,才能为生民的福祉做一番事业。”此言不仅道明一部分古代读书求仕者之心态,亦颇合当下一些年轻人的心态,两相参看,实有古今通融之感。
文未读完,暂作如此评述。文中虽有错漏,至目前来看尚瑕不掩瑜。
《苏东坡新传》读后感(十):书中插图指谬一则
我关注本书已久,但尚未购得。在浏览网上相关图片时,发现书中某插图在剪辑上似乎有个小失误。陈述于此,诚请指正。@后浪
书中(页码不详)附有米芾《蜀黍帖》部分图片,但此中“鱼霜(金)破柑。好作新诗继桑”一列重复编排,与原作不符。详见下附对比图:
书中插图原作相应部分截图这个小失误虽属白璧微瑕,但仍然希望出版社编辑能尽力追求完美,尽量减少遗憾。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