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沐爱河》是一部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奥野匡 / 高梨临 / 加濑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沐爱河》影评(一):为什么我觉得女主角太俗气
一开始坚持看下来,是因为酒吧里戴帽子粉色毛衣在聊天的女郎。不知道为什么,女主无论是长相谈吐穿着我都感觉很俗气,剧情倒是让人挺舒服的,一开始祖母一条又一条的留言,一整天一个老人在车站孤独盼望最终失望而归的身影让我揪心,最后一块砖头的戛然而止让我不太能接受,本来还以为剧情能有高潮的。
《如沐爱河》影评(二):极少的场景,极小的切片,却包罗万象
衰老,孤独,彼此无法触及的淡漠,过于紧密关系中的暴力。女孩到老人家后,那种忽然活络、假装无知、卖力应酬客户的“表演”,和前后在酒吧、在车上、抱紧手中包时的拘谨、疏离,构成张力与对照。两个“打开”自己的荤段子背后,是她紧闭的心,这种保护自己的终极方法,是空手道三段男友所无法了解的。
《如沐爱河》影评(三):Like someone in love
表现手法很特别。像白描,很细腻,甚至有时候觉得拖拉得略显繁冗。慢节奏,但是在情感线的推动之下剧情和主题并不显得单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种微妙却真实的情感。 也许生活本身就像电影表现出来得这样琐碎和非理性,情感的生灭偶尔不合时宜,却反而让生活闪现出某种诗性的亮点。某时某刻,就是莫名有种被爱的感觉。
《如沐爱河》影评(四):所以到底叫女孩过去干什么?
做了家乡的汤 蜡烛 酒 无一不在表明男主角似乎在拿女主作为妻子代替品的心理 然而并没有发生什么的次日清晨 竟然自然地切换到了祖父与孙女的身份 有点不解。电影画面很美,节奏缓慢,和戛然而止的结局对比强烈。最大的感同身受大概就是“祖父”对男友说的那番话吧。PS最后吐槽下港版译名:东京出租少女… 什么鬼………
《如沐爱河》影评(五):第一段车戏
一边是大都市的喧嚣,一边是车内被淹没的孤独:女孩听奶奶的留言,默默地伤心着;出租车司机似乎察觉点什么,但又不好意思多嘴;在车与车的缝隙间,奶奶的身影,张望着期待着,不知道自己也被张望着期待着。他们三人都掩饰着、表演着,或者说独自一人为自己表演着自己。
To be continued...
《如沐爱河》影评(六):如沐爱河的余音
一切都在准备中,然后失落,犹如秋天落叶的况味。孤独中的一根游丝,最后崩断,带着睡梦中浅醒后的一点耻辱。
要隐藏好,因为是大学退休教授,兄弟长时间不来往,妻子过世,是孤独,偏又要维护世俗对于一个大学退休教授的偏见。偏离世俗的爱,是那么脆弱,经不起一颗石子打碎窗玻璃的声音,那样慌乱的收场。
《如沐爱河》影评(七):空花泡影
事先对电影除了这海报没有一点了解,就是觉得热闹又疏离。影片很含蓄。片名道出了主题。里面的每个人啊都好像沉在爱里,自顾自的,像是和自己恋爱。大量运用玻璃倒影,更烘出现实和虚幻的交织。影片里大量琐碎的对白和背景的人群声,是现实如此朴素的乏味表达。最后那玻璃碎字幕出,极具张力,这些空花泡影。我们看到的都是出于自我想象。人真是孤独到了没边。
《如沐爱河》影评(八):《如沐爱河》
如今的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貌似特别中意声音的作用、特别是声音与画面交错形成的美学效果。此外空间的限制、人物及其视角的转化也变为叙事重心,表示文本的作用也越发凸显。
他这个层级的大师,如今拍片子总是有两面性。他随便玩一样的处理却令观众愿意去展开不同的解读,而如果格局不够大,显然还是会给观众失望之感。
《如沐爱河》影评(九):内容比名字好
109分钟,片长和故事看起来都不累。从背景到故事到演员都是日本的,豆瓣里却写着法国,再看导演,原来是阿巴斯,居然是阿巴斯,和之前看过的阿巴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叙事没有阿巴斯的絮叨,还挺日本,不温不火,不让你太难受,但也不会处理成皆大欢喜,援交女郎变祖孙俩,还有一个多疑暴力长的还算精干的男友,影片结束在玻璃窗被砸老头儿摔倒在镜头外,戛然而止得让人猝不及防,吓了我一跳。不过还好,终结了前段时间看杨德昌的阴郁
《如沐爱河》影评(十):片名翻得真心好
首先,会看这部片完全是因为觉得标题翻译的很漂亮。(职业病吧)不知不觉的就看到了结尾,很喜欢这种节奏。
导演是伊朗人,名声不小。不知道为什么把故事设定在了东京,但是看着看着就不自觉的想到“迷失东京”。两者也似乎在各方面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表面上人与人之间的一致性。内心的孤独与脆弱。不经意的相遇与分离。流水一般不温不火的叙事。似乎也只有东京这个舞台能包含这一切。
以及,女主角在片中没有海报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