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生命》是一部由濑濑敬久执导,冈田将生 / 荣仓奈奈 / 松坂桃李主演的一部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时的生命》影评(一):彼时·此时
彼时没有逝去的生命,与你产生不可分割的羁绊,所以你才会出现在这里。也可能,彼时的你的生命,拯救了我的生命。
很多时候不是生命直接的传递与延续,但相遇却能让曾经支离破碎的活着,变得有质量,有目的,有意义。
孤独的生命在嘶吼,期待他人能不再只是旁观。
受伤的生命在忘记,渴望遗忘却更加记忆深刻。
相遇之后,她的镜头里,只有他。
Right now, I'm right here; I hope you are here too.
《那时的生命》影评(二):零零散散的感受
本来是冲着松坂桃李君来看的
没想到看完印象最深的是冈田将生演的杏平
没觉得杏平君是躁狂症
只不过是对漠然的同学的无奈、
对不满现状已经憋到极限了的爆发的呐喊而已
两个同样受伤的灵魂
拯救着彼此也进行着自救
对杏平来说,
整理遗物的过程,也是整理自己心绪的过程。
通过进入死者的内心世界转而进入自己深处的阴影
是剥开洋葱,流泪释放的过程
从井井有条的工作中接近死亡,理解死亡,珍惜生命。
喜欢看日本电影,喜欢日本电影里的音乐,喜欢里面淡淡的感动和温暖。每次看日本电影都会很舒服,
感动于他们认真的精神和感恩的心。
不管是配乐还是情节,细腻的总能打动人心。
进空无一人的屋子也要礼貌的来一句“失礼了”,
对毫无干系的死者的哀悼,
不让一只蟑螂从屋子里跑出来,
认真的90度的鞠躬,
不觉得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对一切都怀着感恩的心
感恩救过自己的人
感恩为自己带来生的希望的人
感恩海风、沙滩
珍惜此时此感
感恩拥有的一切。
:最讨厌那些不懂得感恩、珍惜的人!to 某人。
《那时的生命》影评(三):那时生命的形状
人们都活在巨大的恐惧和不安中,人们弄不懂为什么所有人都坐视不管,任由身边的人相互伤害,只是那么麻木的站着看着,看着,不,大概不是麻木不是放任,是害怕吧,害怕着别人的害怕,所以无动于衷。
那时的生命是什么形状的呢?你是否已经告别了当时的状态选择重新开始了呢?你没有忘记当时的形状吧,会好好珍惜那些被撕心裂肺命运嘲弄着的时刻吧。有没有另一个人去抚慰你受伤的心,有没有感受到不再一个人孤独的愉悦感,有没有好像生命重新开始的解脱感。
什么是你想抹去的呢?因为一切的懊悔、困惑、执着都寻觅不到答案。可是无论如何自认为是抹去痕迹的工作也并不是真的在抹去,谁都没有资格抹去留存在生命里的任何事物。时间?不,但是平行于这个世界的独特的东西,我们不去评定,他也不会来干扰生命的构成。
有用,或是无用。这样的评定标准是由谁去决定的呢?生命中的过往和留存,引起了谁的共鸣,又把谁从深渊的边缘拉回?我们甚至不愿去承认一个善良的生命交付又如何去信赖活着的人。
最后,你好吗?
你觉得活着,好吗?
《那时的生命》影评(四):带给人触动的电影
一开始以为是类似入殓师的电影,同样关注处理身后事的行业.其实无论是之前看入殓师的时候还是现在看本电影,对于日本人对待亲人过世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总觉得有点奇怪.也许有专门的公司进行处理,感觉更专业,也提现了整个社会对死者的尊重,但我总觉得某些程度上这也反映了日本社会亲人之间感情的淡薄,记得以前看某篇报道,上面就提到当代日本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很敏感.
想来在中国,至亲之人过世,有多少人愿意让旁人去整理东西,必然是自己一件件慢慢的整理,生怕怠慢了.所以在这方面,我是更喜欢中国的人情味的,哪怕亲人之间平日里有矛盾,大家吵吵闹闹,时不时闹点小变扭,但是到了生老病死的时候,还是可以聚在一起.
扯远了,此时看到中途,就明白了,这是两个曾经受伤的人,彼此在对方身上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自己也在慢慢的摸索着存在的方式.而上述的职业只是他们生活生存的媒介.
当然看到最后,又开始了解,原来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而且是最后有一方离去的貌似狗血情节的电影.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看电影的心情,看到老男人抱着起妻子的遗物失声痛哭,看到海边的那一句你好吗,照样被感动的泪流满面.
总是觉得,只要能让自己在心上的某个角落触动的电影,对于我来说都是好电影.
《那时的生命》影评(五):你们好吗?
最初,脏乱的逝者房间一幕幕的扫过面前,让人无法忍受。以为那时的生命不过是一个哗众取巧的名字。
永岛的回忆不断的插入正常的生活中,沉重得让人不能呼吸。他和雪都有一段痛苦的过去。一个躁郁,一个受害。他和她都在试图挣脱那时的生命,然而谁也摆脱不了。忘れなくてもいいんだよ。是无奈,是妥协。每天活在过去的阴影下,无论如何也逃不开那时的回忆。越努力忘记,却越记忆犹新。
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段想要忘记的过去吧。当他们愿意接受这一段痛苦,愿意为了重生而再次经历苦难的时候。一切似乎都有了希望。彼のことを考えると,心が落ち着いだ。でも,これだけは本当だ,私は彼と出会つて,もう一度 生きようと思うだ。可是如果也只是如果。
当他去整理她的遗物的时候,仅是那一本照片就已泪目。是因为那时的生命,才让他们遇到现在的彼此。可是,有的人的生命也许注定了大部分在灰暗中度过,即使有那一丝幸福的味道还能残留在照片里。
有用……没用……已不重要……
《那时的生命》影评(六):一部诠释生命的影片
曾经的我很不喜欢这种类似《梦旅人》片头压抑到死,先抑后扬的影片,之前这种影片看到那么灰色的主旋律就不想再看下去。
也许是因为长大了,成熟了,或者对电影的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也渐渐喜欢上了这种题材的影片。
怎样定义《彼时生命》这部影片吗?像大多数人说的纯爱吗?我并没有看出多少爱的元素,只是现在的电影中几乎都有男主人公女主人公相爱的剧情而已吧。
在我看来,影片中浓墨重彩描写的是关于生命的诠释。
一个人怎样在活着的时候活得有意义?又怎样在死去之后可以将自己生活过的印记留在人间,留在人们的回忆中?
遗物整理员,一个另类的职业,接触到的都是死去之人生前的遗物,他们要将这些物品分成各种各样的大类。通过这些没有生命的物品,去感受曾经使用过它们的主人生前的点点滴滴。枯燥也很有意义。
影片中的遗物管理员们,有的为了生存,有的为了忘记,有的为了理想。
而我们,或者究竟为了什么?死后又能留下什么?
《那时的生命》影评(七):痕迹
这个世界对于敏感细腻柔软的灵魂来说,是残酷无情的。思考人生,其实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因为生命的意义,想破脑袋也无法参透。
本片叙述的方式有点跳跃,初看时淡然乏味,渐渐地,领会、感动、释然。然而心中真正的感受,依然无法清晰表达。这是一部只能“意会”的影片,懂得的也就懂了。
男主永岛杏平,从小患有轻微口吃,高中时代一直受到同学欺负。长大后从事了一个特殊的行业一一“遗物整理公司”。因种种原因而将这么私密的事交给这种公司处理,由专业人员仔细将物件归类打包,清理干净。这种活说实在的只有日本人干得好。
杏平刚开始工作时,面对充满各式各样记忆的物件,总是会分神。虚晃的镜头,不时回放他高中时代痛苦的记忆,展现出一颗迷茫无助的心。
同事小雪问他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他结结巴巴地说:“把、全部、打扫干净,不留下、一点痕迹。”小雪看着他,认真地说:“总会留下什么的。”
后来,杏平明白了小雪的话。
即使是独居的老人、被抛弃的孩子、离家出走失去亲人的人,也都留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痕迹。这些东西,饱含回忆,无比珍贵。
或许,只有接近过死亡的人,才真正明白活着的感觉。可惜,也并非人人珍视和享受这场生之旅。毕竟我们都不习惯独行,总是期待着遇到一个相知相爱的人携手。然而人生就是孤独的,我们孤单地来,也将孤单离去。
那么,至少在短暂的旅途中,迎风微笑着吧。去感受风雨,感受痛苦,感受甜蜜,感受一切,不要轻易放弃。影片结尾居然虐得自然流畅,也算是日影特有的魅力吧。
只可惜,冈田将生长得太帅了,冲淡了人物的悲凉感。但是,人都喜欢这样好看的皮相吧,灵魂反正也看不到,你看到了吗?
《那时的生命》影评(八):那些逝去的生命
原文發表於無事生花
http://blossomear.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02.html
電影故事不錯,劇本也能算是不落俗套,以經歷死亡之後的生命為主題,這樣的電影在311大地震後出現更是別具深意。但是導演使不上力,剪接又好像在打瞌睡,以這樣的製作規格來說,算是完成度相當不足的電影,非常令人惋惜。
整部片的累積鋪陳控制得很生澀,例如患有口吃的男主角為了發洩,或試著向世界說話,大聲叫喊了幾次,但強度這麼高的動作多用便容易成為濫用,原先的力道隨著一次次叫喊反而漸次減弱。更不用提女主角的淚水,流了數次,情緒卻仍只是淤積在原處,不見推展。
但整部片仍有可觀之處。例如片中的「遺物整理」這個行業,其實正是日本當前流行的一種新型整理概念。因應高齡化社會的現狀,獨自死在家中無人發現的「孤獨死」案例遽增,日本人開始不談小空間巧收納,轉而討論「老前整理」、「死前整理」、「遺物整理」等課題。本片除了呼應著這種社會風氣之外,可能也出於日本人在歷經災難之後,總要自我整理一番的習性使然。片中角色們到一間間屋子中幫忙做遺物整理,鏡頭帶著慈悲的情感拍攝死者的照片與遺物,畫面並打上字卡,紀錄死者姓名、生卒年,及死因,像是簡單的墓碑,紀念一個個曾經燦爛綻放的生命消逝。然而更重要的意義,或許還是想試著以面對死亡,來鼓勵生者繼續擁抱生命的療癒目的。
活著是如此羞恥的事,而目睹死亡之後的苟活,卻更令人抬不起頭。男女主角都是困在回憶裡,走不出死亡陰影的人,他們肉體還活著,精神上卻都自稱「曾經死過一次」,男主角在片頭的全裸正象徵著從死亡中迎接新生。本片運用回憶片段穿插的方式可圈可點,隨著男主角接觸到的「現在」,「過去」的一點一滴順暢地推動角色心境,也循序漸進地描繪出男主角內心的黑洞。松坂桃李的演出不落俗套,與岡田將生在山上的那段搏鬥,不是肉體的而是心靈的,脫開了一般校園霸凌的調子,非常懾人。染谷將太的表現非常亮眼,不愧是進過園子溫戲劇學校,且拿過威尼斯影展最佳新人獎的新銳演員,前途無可限量。
結尾雖然冗贅地製造了好幾波高潮,但在老人院附近的海邊,兩人開了個有趣的諧音玩笑,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彼時生命(あのときのいのち),多唸幾次就會很像安東尼豬木(アントニオ いのき)對吧?」
原來影片一開始時佐相、佐籐那個諧音的玩笑不是空穴來風。小小的玩笑讓沉重題材變得輕盈,讓彼時生命唸著唸著,最終可以引發笑容。片尾捨身救人的安排雖突兀,卻還是完滿地回歸影片的宗旨——讓那些逝去的生命都能成為與未來的連結,讓彼時生命都繼續延伸。這是災難落幕後,被留下來的生者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然而對於喜歡娛樂、追求輕鬆的台灣市場來說,這可能還是稍嫌困難的沉重課題,畢竟這片沒有像《送行者》那樣政治正確的劇情結構,以及圓滿提昇的清楚結尾。但這部意義深重的電影還是難能可貴,或許能為尚不知老之將至的台灣人提早敲響高齡化社會的警鐘。最近「老後」一詞可能也要開始在台灣風行起來了,這兩年已有《一個人的老後》、《兩個人的老後》、《整理,決定你的老後生活》等書出版,或許台灣人也開始意識到老後生活的沉重了吧。
《那时的生命》影评(九):那時候未來,遙遠而沒有形狀……
時至今日,即便四爺紅到連辣媽小S都無法側目之時,微博上轉發泛黃的帶子,飽含深情的祝你一路順風,棱角分明話當年的青澀。肩並肩的倆人,輕易惹人鼻酸的能量。恍惚只是時光輕輕一晃,碎了滿地你不懂的我不同。
沒能頂住婆家的殷切期望,好容易才瘦身成功的姑娘,又開始照表抄課二胎的計劃。起初只為分享,不料惹出驚詫,姐姐說失望透頂,婚前婚後。很難想像那樣溫吞的倆人,吵起架來的模樣,她卻說習以為常,雞毛蒜皮。想當然以為是安慰,滿腹牢騷的當下給勵志,卻不料結語驚人,哪天真離婚了也別太意外。老生常談,冷暖自知,臨了誰也幫不上忙。
論文被改得面目全非,日程上多出鬧心的排列組合。正兒八經說的事兒,被揶揄惱羞成怒。成了談資或玩笑,路途中的月光石,何時才能真正強大,寵辱不驚?
意外沒能成為噱頭,近乎全裸的岡田將生,以拍攝粉紅電影起家的導演歸零的企圖。探索生與死的命題,雷同入殮師與陽光清洗的大集合,滿身傷痕的兩個人,惺惺相惜的療愈。能把微小當作事業發揚光大的所有人,都值得景仰。
人,到底為什麼活著?盲從的步調,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活下去,為了活更久。諷刺的是,想死的人死不了,想活的人活不長。就算好容易找到活下去的勇氣,鬼使神差,徒留唏噓扼腕。渺小如斯,雷同玩物。終究敵不過翻雲覆雨的那隻手,命中註定。
少年或幼年,大概是這世上最複雜,蠻不講理的生物。有待雕琢的善惡,曖昧界限。是麻木還是懵懂,被放任的無為,輕易成了誰致命的傷痕。握手言和的那一天,誰的雲淡風輕,曾是誰以為永世無能渡過的岸。當息事寧人成就欺人太甚,被教導的良善竟是最鋒利的刀子,自戕的原罪。這個世界還該相信些什麼?不若以暴制暴,淋漓暢快。
人道少年不識愁滋味,便理直氣壯敷衍搪塞,直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境地,仍舊習慣性喬飾太平,個性的病症。倘使人人都有病,我的錯大概都是大人們的錯。我不是完美的小孩,可你們也從來不是完美的父母。聽之任之的婚外情,還以顏色的復仇?赤裸裸的真相,寧肯從來都不知道。
活著大概是件非常寂寞的事兒,即便身邊再多人圍繞,臨了也不過孑然,身不由己。活著又大概是件讓人羞愧的事兒,那忙到連屍體腐爛了月餘都不曾踏入過房門一步的獨子,為了房契地契倒是一點兒不避諱。被維護身前的面子,當真是必要的麼?
不能選擇的出生,那一個個不靠譜的父母。忍不住苛責,倘使沒有能力又為何逞強。說穿了不過自私,自以為是。可當年,當時,當地,那個人,走投無路還是想要留住親生血脈的心情,並不真的那麼隨便,也曾想過要好好過日子的呀,也是用盡了全力想要給與的全部。力不從心的過程,始料未及罷了。多管閒事了麼?不過被置換的悔恨,會有那麼一天,那麼多明知的可惜。倘使真恨,又怎能假手他人,不過想要眼不見為淨,太害怕觸景生情,一直未曾遺忘,比恨更甚的愛。這一次,終於失去了你。
雖然只能自己一人迎接死亡,但活著的時候卻想跟誰一起活下去。憤怒是不諒解,卻不一定代表了恨,歷歷在目的昨日,仿佛被背叛了般,說好要手拉著手一起老下去。期間各種耐受不良,離開了才知道倚賴至深那麼重要。話機裏熟悉的聲響,從前的不在意的大男人,落下淚來,對不起,這遲到了的,沒能好好說出口的恩慈。得多麼遺憾,最重要的時刻,不能陪在身旁。
先抑後揚麼,對比的效應,人為什麼活著,大概終究沒有個準確的答復,可不好好活著,怎麼知道不會變好。怎麼知道,有一天,愛一個人像生命般,溫暖。
後來,你出現了,又離開了。能被抹去的痕跡,是刻在心底的軌道,亦步亦趨的勇氣。
《那时的生命》影评(十):冈田将生VS高良健吾
与冈田酱的初见面是《粉红系男子》,那时他还是个看上去一直会出演爱情片中翩翩公子角色的少年。与高良酱的初见面是《乐与路》,那时他还是个看上去会一直出演温柔男友的少年。
我觉得,就照现在的戏路演下去,靠他们的长相,就够他们红个三五年了,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可惜我看错了。本来我以为不过是小白脸的两位,可没那么简单。
如果说在《挪威的森林》和《BANDAGE》里,高良健吾出演的仍然是耍帅的角色的话,那么从《哥哥的烟火》里那个木讷的宅男开始,高良健吾就想往演技派转变了。之后的《健太与纯与加世的国度》《白夜行》《新熟女时代》《罪与罚》《轻蔑》,他全部都是一副阴郁毁坏的模样,他甚至放弃了对于俊脸的管理,而常常以邋遢地味的形象出现。
原来他一开始就想当演技派啊,我恍然大悟了。
他的转变让我觉得再叫他“酱”已然不称,因为他变得阴冷了。
冈田将生在《粉红系男孩》后延续这个戏路又演了好几部,什么《属于你的我的初恋》《前路漫漫》《天然子结构》《告白》(这部电影里他完全是打酱油)《瞬》(作为主役,仍然打酱油)《丰臣公主》~
这么一列,发现还挺多,在以上这些片子里,他要么延续翩翩公子的形象,要么毫无存在感,要么就是演技不够,即便演出新角色(如《丰臣公主》)也被冷落。
于是我觉得我没有看错,他就是适合演小白脸。
没关系,我就喜欢这样的他。
可惜,我又一次失算了。
从《恶人》里演出纨绔子弟开始,冈田酱也开始接手了一些同样阴暗毁坏的角色,《爱与宽容》《怪医黑杰克》《未来日记》还有这一次的《彼时生命》,他在这些电影里放弃了他的俊脸,动辄便以嘶喊表达着自己想转型为演技派的决心。
还好,在《彼时生命》里,他有了点演技派的影子。
所以说,想转型演技派,首先就是不能演正常人。
其次就是要加大尺度。
高良健吾的尺度是在哪部电影里“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的我不记得了,(但似乎是很早以前),冈田将生在《雷樱》里奉献了半裸我可是记得清清楚楚(话说他的皮肤实在是太好了!)这次在《彼时生命》里更是不含糊,一出场就是以全裸争得存在感。看来他在演技派的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了。
两位我曾经钟爱的小白脸都争先恐后地放弃了俊脸,投身演技派行列,真让我寒心。每次我看到他们套着那些地味的路人甲服装,表情呆傻木讷的时候都替他们可惜。
我不喜欢现在的他们。他们成为今天的这个样子,我很难过。
最后说说关于这个电影的事。
永岛真的是太善良的人,被三番五次地诬陷恶言重伤,被打被威胁,关键时候还去救了仇人。真是难以想象。。。他太过清醒,又如此善良“这样你们都觉得没关系吗?为什么不管呢?”这样的问题,没有人会去回答他,这个答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大海边喊“你们好吗?”,抄《情书》的经典桥段也太明显了。
男女主在一起后,离电影结束还有15分钟,本以为是happyending,想想这样也不错,两个苦痛的人互相慰藉也好。可是导演偏要搞出突兀的女主为救什么小孩被车撞死,男主作为一个遗物整理人去为她整理遗物作为结尾。。。只为煽情硬在片尾加这种情节,我难以理解。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