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歇之书》是一本由田禾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停歇之书》读后感(一):追逐本心
常常因为书好读,而不舍昼夜,不好读的书,几天都难啃两页。“有些人的文字像可乐,快速而刺激,受众广却对健康不益。有些人的文字像茶,慢速而平和,味浓微涩,回味清甘。于人有益。” 读完这本 像喝了一杯茶,听了一张唱片,行了一段旅程,寻了一次真我。 追逐本心,我们终将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它将成为快乐时可以分享,孤独时可以陪伴的朋友。
《停歇之书》读后感(二):沉静的力量从心中生起
田禾的作品,此前已经有幸读到一部分,文中的力量,逐步沉静下来,使得这样的阅读变得更为有味。从青春时代的摇滚、足球到如今的洒脱与自若,不变的始终是内心的光芒。这就是田禾,这就是他的作品,始终散发光芒。
这些年,田禾在不断转型,又在不断寻求新的创作资源,作为读者,以及朋友,我了解这个过程,其实并不容易。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他的一次自我超越。青春时代是美感,如今更加明净,过去的激烈,如今更有温婉~这是时间带来的成熟,这让我很好的田禾的写作~
《停歇之书》读后感(三):停下来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很久没读过类似风格的随笔或是散文,从上本广西师大出版的《名著小史》到《停歇之书》,拿起书的时候,也算是瓶瓶罐罐生活里的停歇了吧,读着田禾的文字,竟然想起了18岁的时候读七堇年《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也想起恰好和作者坐过同一趟39个小时的火车从东边走到西南
荧光笔画下了很多支乐队的名字,看着乐队的夏天,读着停歇之书的日子总是美好的,大多数时候,特别是25岁之后,更多时候我们被时间推着走,还没准备好,就急急忙忙的被推到了某个位置,过分追求所谓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总会倦了,蹲下来抱抱自己,和自己聊聊天或许能走得更好更远,而作者正是跟我们聊了聊他停下来的无数个瞬间/
一起去云南/ 缅甸/ 杭州/ 以及他生活的武汉,聊聊理想,音乐,姑娘,城市,喜欢音乐、摇滚、乐队的人笔下总是有真诚,执着,闲散,也单纯,善良,还挺享受的
《停歇之书》读后感(四):《停歇之书》:闲来不如吃茶去!
我看剧的话,除了言情剧和悬疑剧以外,美食类的剧也很喜欢,最近在一篇推文里又发现了一部好剧《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这部剧非常适合闲暇的时候,躺在床上或者窝在沙发里看,要是有啤酒和点心就更好了。 除了这部剧以外,也看了田禾的《停歇之书》,田禾是一个音乐青年,他通过自己的阅历,来告诉他对于音乐和生活的感悟,以及他对生活的建议。 在《停歇之书》的封面,作者田禾就给出了这本书的重点:给自己留点空白。人们的一生主要为两项奋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丰富,确实可以得到很多朴实的快乐,金钱方面上的富足,可以任意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心灵上的富足,可以很恬静的面对自己平凡的生活,去体会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心灵的富足和物质的富足同样重要,只是现在很多人过多的注重物质方面的追求,大部分时间忽略心灵方面的充实,对于自己内心的需求视而不见,而这个时候,很多人要做的就是在休息的时候,放弃一些无聊的娱乐,静下心来,寻找自己。 那么怎么让自己停歇一下,给自己生活留白呢? 1、听会儿音乐吧! 说起听音乐的话,我可是一个十足的听歌小达人,不过我听歌有一个习惯,很多时候都会忽略这首歌的歌词和意思,只听这首歌的调,所以对于一些歌曲我会很熟,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但是只会唱一两句而已。 田禾从他的《停歇之书》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身体可以一直流浪,但是灵魂可以在音乐里寄宿或者是定居。 人们对于音乐有多热爱,上班的路上听音乐,下班后,晚上开一瓶啤酒听音乐放松自己,有的人会在周末去听歌剧,音乐给人的舒适感无法复制,觉得烦躁无聊的时候,不防听听音乐放松一下吧! 2、不如吃茶去! 吃茶也就是喝茶的意思,中国的饮料的代表就是茶,之前饮料盛行,比如可乐和咖啡,现在茶文化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茶道并不复杂,关键是心态,田禾更是认为茶禅一味,饮茶也是修行的一种,闲来不如吃茶去! 当然让自己停来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旅游,比如绘画,比如阅读,方式千千万,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停歇之书》读后感(五):读《停歇之书》有感
已经很久没有读散文了,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听书名觉得作者写这本书旨在让我们从繁忙的生活中停下来享受生活,读完之后觉得自己的初印象与作者想传达的思想相差甚远。所谓的停歇并不是指停下来,而是指为生活短暂留白,去寻找自己的精神粮食,然后背负上行囊更好地前进。 本书作者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见过很多人,走过很多路,经历过很多事情,所以将自己所经历的所收获的用这本书记录下来传达给我们,相比作者,我是一个趋于安稳的人,并不喜欢四处游荡,作者喜欢听民谣,听老磁带,相比作者,我更喜欢流行歌曲,作者将音乐当做灵魂的歌唱,认为音乐是表达自己的内心的一种方式,而我将音乐当做心灵的一种归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听的歌曲都是自己喜欢的,自己向往的,又或者是自己感同身受的……尽管和作者有着不同的喜好,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悟,但有一点却是与作者不谋而合的,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词,是“热爱”。 我觉得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同的,无法复制的,但只要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内心都会是充实的,快乐的,我们穷其一生不过就是为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自己的生活,我们奋斗是为了自己向往的生活,我们拼搏是为了能有更多选择自己生活的机会,我们努力是因为热爱自己的热爱。 而一个没有精神自留地的人是没有这份热爱的,一个精神领域贫瘠的人是不知道自己热爱的是什么的,很多人漫无目的地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用尽心思地去赚取金钱,这样舍本逐末的人是不会感觉到幸福快乐的,因为他们追求的并不是自己的内心所需要的,相反,越丰富的物质生活对比出心灵越贫瘠的状态,他们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即使所获得的金钱数额已经多到花不完,但他们也不会停下来,因为他们除了继续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不知道还能去干什么,思想的脱节往往比物质的匮乏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停歇之书就是在教会我们如何适时地和心灵进行对话,在精神田野上耕种自己的热爱,让我们不惧怕孤独,用这一腔热血,去热爱,去生活。
《停歇之书》读后感(六):生活本就是场旅行
他曾是有着十年漂泊经历的音乐青年,也是独树一帜的理想主义书写者,有人说,读他的书像是听民谣。田禾,一位从小地方出来的大人物,小时候的他想要逃离小山村,独自一人孤独上路,十六岁的他,终于光明正大的离开了家,和清江里的水一样,永远地奔向了大海,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灵魂。
《停歇之书》是一本流浪之书,身体和灵魂同时在路上,他的文字沉着冷静,充满了故事。凌晨五点起床,背着简单的背包、干粮、书籍,以及与音乐有关的设备,准备向西湖群山这个“岸”出发,去离归宿最近的地方。他会遇到志同道合的驴友,也会遇到半途而废的驴友,除了都拥有同一个起点和相同的终点外,只能偶尔在某一段里程中交错一下,至于中间的路,千差万别,各有特色。
看着作者的文字,脑海中逐渐描绘出画面,是安静、美好的向往的生活,我们常说的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可是都做不到断舍离,没法儿拥有向往的生活,我渴望拥有向往的生活,我羡慕作者的生活。
俄罗斯自然主义作家阿斯塔菲耶夫说:“生活的每一分钟里都有音乐,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有自己深藏的秘密。”音乐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是生命的力量源泉。每个生命体都有秘密,即灵魂。那西湖群山的灵魂是什么?是禅和茶。
骑行,一种在我看来非常神奇的方式,它有时候是孤独的,一个人面对的。作者在书中写道:大巴在高速上飞驰,我将头转向窗外,看到了被我们征服过的那条公路。我发现,那些路途、山脉、天空一直都没有变,还是原来的样子,而我的心呢?
一段骑行的结束,意味着另一段的开始。我决定去选购一辆更好的山地车······因为它能让我的灵魂保持鲜活、跳动,它能赋予我动态的生命,在无限广阔的大地上寻找一种自我闪耀的方式。
一直到今天,你问骑行有意义吗?答案是:不知道。
《达摩流浪者》里说:“沿着这条路一直朝前走,在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路口,你可以向左转也可以朝前走,但是你不能停留”。
没有人愿意一直停留在原地。
《停歇之书》读后感(七):停歇,找到自我
这是一本停歇之书,理想之书,也是一本寻找自我之书。
田禾是一位作家,一位诗人,也是一位音乐人。早听说田禾的文字像是跃动在纸张上的民谣,悠扬着,闲散着。如今翻开这本《停歇之书》,随着那些跃动的文字,时间宛若暂停,熙熙攘攘的生活似乎静止。
读到田禾说:“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物质的田园只需种到退休,精神的田园却要种的离世。”
物质与精神,孰轻孰重,每个人的心中自然都有一杆秤,然而在如今物欲汹涌的社会中,谁又能顾全身而退。想到身边几近而立的朋友,哪有一个会是舍弃周身物质,投身到精神田园的耕种中呢?凡夫俗子,怎避得开物质二字。然而怎样将自己从世俗凡尘中剥离开来,怎样在熙攘之中为自己开拓出一方精神的自留地,如何在那片净土开疆僻壤,播撒内心的宁静与丰盈,便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了。
有人选择以书为生活中之停歇,有人选择以诗词歌赋为生活之停歇,有人以书画为生活之停歇,不论哪种方式之停歇,都是得以让我们在忙碌之中窥探自己的本心,在行走之时不会偏颇方向。
我们何必活得如此匆忙,耗费生命?是什么加快了我们生活的脚步?是快捷的交通工具,还是便捷媒体网络?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受益于这些技术的进步,也永远地被困于其中。据统计,我们每天平均看屏幕108次,每13分钟用一次手机,放下手机,丢开那些媒体,我嫩的心是否还保持着充盈?
世间的万物一直在变化,我们是否能够始终如一,守住我们的初心?我们是否在忙忙碌碌之中,被外物所迷惑?
在生活寻一处停歇,给忙碌的自己留一些空白,跳出生活的束缚尝一次心灵的迁徙,在我们心中的那片自留地中,去找到那个最初、最真的我们。去开启我们的心门,撬动我们赤诚的内心吧。
《停歇之书》读后感(八):把握生活的节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每天都感到越来越忙碌。或是忙于工作,或是忙于生活,或是忙于其他乱七八糟的各种事情。虽然,为了生活到处奔波无可厚非,但终日的忙忙碌碌下去,有的人最终都不知道自己在忙碌些什么,就比较尴尬了。
这本书为作者的游记或者说可以作为随笔,记录了作者一路旅行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了作者逃离都市忙碌生活的一次经历。在书中,作者谈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写了自己逃离都市生活而做的事情。比如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与友人一起进行长途的骑行,登山或者是进行长距离的徒步,来去发现大自然的魅力,去让自己的心灵稍微停歇下来,暂时离开忙碌的都市生活。
其实作者的生活也十分的令人羡慕,搞音乐,登山与徒步,还有骑行等等。这些都是我想去尝试的东西,但是由于工作与学习的种种原因,未能全部实现。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自己的懒惰。只完成了几次的登山之旅,但由于选择的时间在节假日,终是没能躲开嘈杂的人群。每天忙忙碌碌的,会感到有些茫然与无所适从,忙忙碌碌的都不知道自己的目的何在,不知道为何要如此忙碌。
生活并非要如此的忙碌,在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感觉到累了,我们也会休息一下。那我们的心灵如果感觉到疲惫了,是不是也应该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地,让疲惫不堪的心灵休息一下呢?答案自然是十分肯定的。
寻找自己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事情总是 不是那么的令我们满意,总有一些事情来困扰着我们,让我们痛苦不堪,让我们忙忙碌碌的。但是,我们可以让疲惫不堪的心灵来一个短暂的小憩,停下来、慢下来。
生活虽然是忙碌的,但自然是美丽的,我们可以在自然界的美丽景色中来使自己的生活慢下来、停下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休憩方式,有的人喜欢于书本中寻找片刻的安宁,有的人喜欢以旅游的方式来逃离现实的生活,有的人用听音乐的方式来使自己安静等等。但是,无论如何,能够使自己于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停歇下来,寻找心灵的片刻安宁就是非常不错的方法。有时,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独坐窗前,泡一杯茶,于窗前饮茶,看阳光斜斜的射入窗子里,就很美好。
作者在书中的文字,比较的自然与质朴,文中的叙述,流露出了真实的自然情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能够从繁忙的都市中抽身出来,去幽静的山林,去体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去做心中想做的事情,去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梦想,羡煞旁人。
生活是很美好的,景色是很秀丽的,愿我们都能够与繁忙中找寻片刻的安宁。
《停歇之书》读后感(九):理想,太理想
停下来,谈何容易。一个足够自我与独立的人或许能做到,但无外乎要冷峻起炽热的心。
似乎精神上层的人都接受过物质的洗礼,甚至摸爬滚打。我喜欢上田禾书中的一些句子,是打磨过后的平静淡然透亮,浑然天成。其实有一个概念叫心流,我们很容易在外界中得到心流,读书游戏,全心投入暂时忘掉自己;极致的是冥想,自然的玄妙无我的境界。当然很多人都有短暂的得到,却不容易掌握,只因凡尘世俗太多,绊着的,放不下的总挂在心。我们的理想总在遥不可及,自由被金钱捆绑,眼前黑着一样走了大半生。
当然大多数人都在时代中选择跟随,也有像田禾这样的人选择停驻。
文人的价值在于精神的滋养,更多对现代价值与社会形态做出人文主义关怀、批判与反驳、辛辣讽刺、或是理想主义幻想等等,总归用自己的方式矫正着时代的步伐。但如今文人的话语权很轻,权钱时代,他们淡薄的情怀,有错位的酸气和空洞感。物质经济社会里,人文艺术永远是上层的,但不是必须的,它仅是生活的调剂。客厅不能没有沙发,却可以暂时不需要背后的几幅油画。
田禾没有在普及他的行走于生活,他是给自己写的,也算是传递了一种价值。没有人能活得像田禾一样,你的生活总是由你自己选择。是,这是一本生活参考书,介绍了一个较为超脱的类型,一种拥抱自然的能力,同样的感官有人机关算尽,有人享受天籁。正如之前所说,我们可以用其中的碎片点亮生活,调剂与感受,如此就好。
我总想不羁放肆,推翻重建不仅是需要勇气,还要大量时间。但没有放肆也并非失去快乐,人的追求迥异,感触也不同。当然好的事物都让人舒适惬意,而对待生活的细小琐碎则有不同洞见。在潮流的大推动中,回望是生活该有的态度,在回望中汲取并进步更难能可贵,现在的人忘记如何放松自己,有些放松其实是惰怠的。
我想在最好的时光里思考,总能惊喜发现世界的美好,自己也很奇妙,没有比这更好的心理暗示了。它承载着所有希望,向前的动力,和倔强坚强。人长大要冲破自己的舒适圈,踏进有些艰难的场景里,可这场景是心情状态所定,苦里有乐是最珍贵的经历,塑造个人品质。这一切在合上这本书,让我在阅读的空留时间里舒缓了许多。
我坚持阅读有几年了,也写一写。说是有时间,其实真的很少。但留下的这些独处空白时间中,收获了更自觉自律自信的我。我把这算不上理想的动作理想化,触摸到它,反馈给我的正是田禾行走与写作的初衷,比较私密的喜爱,有点偏执个性的表达,或有些许傲气的精神优越感,我从不排斥这些能量,正视更要无可复制的分享出去。
我离更好的自己近了些,更了解些,不太理想化了,却也离理想近了。
《停歇之书》读后感(十):听田禾把青春唱给你听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交通的迅捷,让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忙忙碌碌,停歇不下来。于是有人怀念从前。木心在《从前慢》里写道: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我常常会想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有人曾说,是从自己住腻了的地方去看别人住腻了地方。“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曾经红极一时。 然而生而为人,首先是自己。人本就孤独,世事喧嚣,精神需要有个独居之处。
闲来无事,看田禾的散文集《停歇之书》,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给自己留点空白。翻开全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田禾的四个秋天。 田禾,生于鄂西南土家族,现居杭州,曾经做过音乐记者、地下乐手、杂志编辑等。在这本书里,他就是一个纯粹的文字写作者。
在年幼的时候,我曾经非常向往远方,盼望着去遥远的地方去看一看。后来毕业、工作,终于爬了高山,看过大海,走过江南古镇,探访了千年的古城,见过新兴的城市,还去了雪域高原。经历了酷暑和严寒,遇到过洪水和余震。在有些地方,走过一条巷子,看见一个人,甚至闻到一朵花香,会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年岁渐长,觉得即使宅在家里,和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一起,哪怕是独处,不是远方也胜似远方。
看到田禾写爷爷,他的一生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并不算成功,但却让身边熟悉的人羡慕。因为他有自己独处的世界,在他的世界中他自己为王,从未虚度。物质生活当然重要,自给自足的精神世界更为重要。 《停歇之书》分为四个篇章:从未厌倦追逐本心、与静默的灵魂相遇、生命就是归于宁静、只想找个精神出口。在文字中,我看到坦承的柔软的田禾在娓娓道来。看到他曾经尝试着在15岁的时候计划逃离家,然而并未成功。等到16岁可以正大光明地离开时,他就像个游子一般越走越远,从大山走到了大都市。出走并不是想象中的美好,他也经历过挫败,因为他的内向、被动和随意。 他在城市里变得坚强。在挣钱的同时,他从未放弃过追逐本心。一如克里希那穆提的言论:“如果我们满足于赚钱养家糊口,那么我们就看不到生命本身。我们的生命伟大而神秘,内部运行得像一个庞大的国家,它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惊诧。”
在他的文字中,他是一个真正的小孩。在故事中,孩子总要离家,历经磨难,从过去的深渊中涅槃。在现实中,组团升级打怪的传奇很远,大多人度过的仍然是平凡平淡的人生。有时候有巧合,也会有奇迹,成长就是有得有失,在得到的同时也有失去,和自己和解。 田禾的文字像一个少年拉着另一个少年的手,用诗一般的语言,真诚地把自己的感悟说给你听。他心思细腻,感觉敏锐,层次分明,没有惊心动魄,却宛若清泉自在流淌。《停歇之书》里没有精心设计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狗血,有的只是通过阅读传递的热情:对生命、对孤独。他从不说教,懂的人自然会懂。 我喜欢他单纯的记录,也喜欢他随时随地的思考。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在专注物质的同时,不妨给自己留点时间也留点空间,和田禾一起阅读、倾听、书写。风从哪页吹起,就从哪页读起。“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