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玛蒂尔达效应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09 01:22: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玛蒂尔达效应读后感摘抄

  《玛蒂尔达效应》是一本由[英]艾莉·欧文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0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玛蒂尔达效应》读后感(一):探索不息,追逐不止

  文学童话的魅力在于它的深刻,是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而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解读,都是受益匪浅的。 《玛蒂尔达效应》的主人公是一个爱发明的12岁小女孩。她的偶像有发明出不用电的冰箱的艾米丽和发明了雨刷的玛丽等等。要知道,21世纪为人父母的我们,有多么期盼自己的孩子也能从小有个正能量偶像。这样的偶像所带来的意义,是指明灯一样的存在,他会成为孩子们前进的动力,这是我这样的家长可望而不可求的。 玛蒂尔达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发明家。于是她从4岁就开始各种小发明,虽然在父母的眼里那简直就是在调皮捣蛋,可我好希望我的孩子也能捣蛋的,用废弃的装饰品做出一个整理器来啊。玛蒂尔达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与家庭的因素是分不开的。奶奶曾经也是一名科学家,而她真正的导师则是爷爷。每次到了爷爷那里,两个人便躲进工作间里开始疯狂搞发明。这里很戳我。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陪伴,孩子的成才更是离不开家人的榜样力量。我一直以为,父母、家人就是孩子的镜子,孩子长期见到的我们是什么样子,她们就会去效仿,所以有的父母真的需要检讨了,不是孩子不够优秀,是我们没有成为优秀的模板。 酷爱发明的玛蒂尔达,从小动手能力就极强。所以学校举办的科学竞赛,她的作品——便利手还获得了英国发明专利和其他荣誉。可学校认为她是作弊,作品不可能是她一个小女孩可以完成的。她愤怒,可是没有人理睬她。她伤心,直到她发现,原来奶奶有和她类似的遭遇。原来奶奶曾经是一名天体物理学家,是她发现了一颗远在银河系之外最亮的行星。可就因为她是女性,所以大家都不认为是她发现的,而那个剽窃者就要靠它领取奖项,这真是荒谬。玛蒂尔达决定为奶奶讨回公道,于是,祖孙两人即使在家人反对的情况下,带上证据,依然踏上了这条艰辛的维权之路。 引用故事里的一句话:我们成功的决心,即使有时要与全世界为敌。到达颁奖典礼之路可谓是惊险又曲折的。有欢笑也有泪水,玛蒂尔达聪明又勇敢。即使旅途并不顺利,可她依然不放弃,这份执着、勇往无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玛蒂尔达效应》读后感(二):没有我办不到的事

  

睡前,孩子诵读《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不经意间向我求教,为什么是“男儿”不是“女儿”呢,我顾左右而言它,虽然内心知道正确答案,但如何对孩子说出这么伤感情的话呢,万一她以此为依据,抗拒好好读书,怎么办? 周末,将孩子牵引至书店,在安宁的环境中阅读,是我与孩子雷打不动的约定。这一周,我为其选择了《玛蒂尔达效应》——一本引导女孩子如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书。相比于单调乏味的说教,故事的趣味性与召唤性会让孩子懂得读书不仅仅是男孩子的专利,女孩子不仅要读书、读好书、多读书,也要通过读书实现自我人生梦想,打破玛蒂尔达效应的魔咒。 《玛蒂尔达效应》塑造的奶奶是一位天文学家,尽管有知识有理想,但是缺乏对世俗的感悟力。与之对应的,玛蒂尔达却表达出“天生牛犊不怕虎”的气质,一路拼搏、一路奔跑,最终战胜了自我内心的困惑与懈怠,也为奶奶争取了应得之荣誉。 奶奶对于天文知识了如指掌,却无法理解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是《玛蒂尔达效应》的题眼。正因为这种不完善、不合理的性格设定,才让玛蒂尔达在对比与反衬中显得勇敢及坚定。通向瑞典的道路是艰难而崎岖的,所有的挑战就如同九九八十一难,进一步则势比登山,退一步则海阔天空。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是无论如何抵达不了胜利的彼岸。 诺贝尔颁奖仪式的描写让小读者如临其境,这里有科学家、作家、哲学家等名流,他们簇拥着瑞典国王与王后,穿着华美的礼服和燕尾服。此外运用旁观者的视角,在仰视中回顾一路的风霜雨雪,让记忆更加深刻与真切。从守门人的目光中,玛蒂尔达似乎是不受欢迎的人,因为这里只属于科学的尊贵与权力的傲慢。 冲突,本不应在儿童小说中得到强调。不过,冲突有时候让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玛蒂尔尼肩负的责任让其头脑冷静地审视周边的环境,当世界对自我及其家人不太友好时,与其畏缩胆怯,不如据理力争,用自己心中的火焰点燃光明,还正义于应有的位置。令小读者意外的,那颗被历史尘埃所掩盖的行星,最终拥有了自己真正的、当之无愧的名字——玛蒂尔达行星。

  《玛蒂尔达效应》读后感(三):拒绝偏见

  《玛蒂尔达效应》对女性的偏见,从古至今或多或少重视有存在的,在这本儿童书中,以一个简单的故事,确意义深奥的形式来说出了对这个世界对女性的偏见,很多的偏见,不是人们认为的偏见,因为他们认为这不是偏见,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也就是说大家没办法看到自己做对还是做错,只是以一往的经验认为某件事是对的或者错的。 你做出一个伟大的成就,因为你是女孩子,所以你不得不把你这个成就拱手让人,你认为这公平吗?偏见总是存在,你是一个女性,不可能做出如此大的成就,女性就一定要比男性弱,女性的思维肯定比男性弱,这些固定的思维存在在人们的脑海之中,当同一件事情是男性做出来的时候,大家会大为赞赏并震惊,当这件事情是女性做出来的时候,大家大多数会非常的质疑,是否盗用了他人的创意?你必须把你自己的作品拱手让给一个男性,那样子才能让你自己养育的创意作品面对这个世界。可是我们凭什么要这样子做?难道只因为我们是女性,就应该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甚至歧视,打破这种常规才是我们所想要做的。 这本书的小女孩子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常规而存在,他不会因为外界的眼光而放弃她的创作,也不会因为自己是女孩子而自暴自弃,反之,他想为这个世界证明,女孩子不一定比男孩子弱,女孩子的思维跳动能力也不一定比男孩子弱,他们努力去做着某一件事情,不知比男孩子更多的努力,只是想要证明自己可以自己也是可以做这件事情的。外界否定的声音,更让他们崛起了这种自信,这种想要证明的这种信心。女孩子的奶奶曾经也是一个创业者,但是因为她是女性,所以不得不把作品让给他的领导,而自己只能在余生中默默无闻的度过。对待女性的不公平,总是存在的,存在在各个方面。 现如今有很多家长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过程中造成了亏损,比如男孩子必须玩机器人,女孩子就一定要穿裙子,打扮得漂漂亮亮,芭比娃娃。女孩子想要玩机器人,或者小汽车的时候,有一些家长会告诉他,过年就是弟弟或者哥哥玩的,你要玩芭比娃娃。这无疑也是对孩子进行了两性的差别对待,很多家长都认为这是没有什么的,在这个两性教育的过程中,父母也存在歧视。 放下偏见,让孩子付出选择,重新认识两性之间的差异,重新去正确对待。

  《玛蒂尔达效应》读后感(四):我知道让这个世界改变想法很难

  “你说谎了。”

  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这项指控是毁灭性的。我们的小主人公玛蒂尔达面对的就是一个类似的指控。

  玛蒂尔达是一个看起来有点瘦弱的小姑娘,似乎一阵大风就能把她吹倒,但是在她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的却是巨大的能量。她不是那种会把自己弄得美丽又精致的那种小姑娘,在她看来最有趣的是去发明创造各种对人们有用的东西。

  在她期待了很久很久的比赛上,她发明的“便利手”远远地超过了其他参赛的孩子,也得到了评委们的认可,可是她却并没有能够获得冠军,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认为她无法独立完成这个发明。

  “你只是个小女孩。”

  他们这样对她说。这个发明需要锻接、钎焊、钻孔、切割金属,所以他们并不相信小小的玛蒂尔达能够自己做到,他们认为她在撒谎。

  是否一个女孩子就无法具备发明和制造出便利手的能力呢?仅仅用性别就去否定一个人是一件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可是,因为性别被否定的仅仅是玛蒂尔达一个人吗?

  不,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而玛蒂尔达的身边也有很多。她知道了奶奶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可是没有人相信这是身为女性的奶奶能够做到的。奶奶的同事教授无耻地剽窃了她的研究成果,他们将用他的名字为这颗新发现的这个小行星命名,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他即将靠着这一发现即将获得诺贝尔奖。

  知道了这一真相的玛蒂尔达决定做些什么,即使很难又怎么样?即使很遥远又怎么样?即使没有护照没有钱也没有人支持又怎么样?她和奶奶依然开始了这段为了求实之路。

  一路上,她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麻烦,如何才能逃出管理严格的养老院?如何躲过警察和生气的爸爸妈妈?如何找到去斯德哥尔摩正确的路?如何保住碎掉的玻璃底片?甚至是如何修理船、治疗狮子、开热气球?但是玛蒂尔达和她的奶奶用她们的聪明和智慧将难题一一解开。

  而这一路上,她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的善良、有的狡猾、有的憨直……他们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心结,但是他们都被玛蒂尔达和奶奶的经历所打动,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给予她们支持和帮助。

  在经历了无数的曲折之后,故事最终是一个美满的大团圆的结局,奶奶得到了世人的认可,而玛蒂尔达也多了一只小狗狗做朋友。可是故事之外的我们却还没有停下,因为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玛蒂尔达效应”。

  小小的玛蒂尔达用她的行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生活,她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即使眼看要一败涂地了,她还能够拍拍身上的灰尘,重新来过,从不放弃。这正是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之中最需要的。

  这本书里还介绍了很多伟大的女性和她们做出的伟大的贡献,比如我们亲爱的屠呦呦奶奶,比如居里夫人。同时,我相信每一个看过这本书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希望,希望这个社会少一点偏见,我们相信“冠军之所以能得到冠军是因为那的确是最好的,而不是因为性别。”

  《玛蒂尔达效应》读后感(五):拒绝性别成见,女孩可以成为她想成为的任何人

  

什么是玛蒂尔达效应?是一名叫玛蒂尔达的小女孩引起来诸如蝴蝶的翅膀一样,一只小小的的蝴蝶扇动的翅膀可以改变整个系统巨大的连锁反应?还是像黑天鹅事件一样,意外突然发生,并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或者像灰犀牛事件一样,看起来习以为常的风险,却大概率地带来巨大的潜在危机,就像最近蚂蚁微服和互联网平台存款被叫止——不过是头部平台异常强大的资本力量和利益蛋糕的重新再分割,利益博弈的背后,都是可怜的老百姓。

女性的科学成就在她们所在时代被忽略或抵制,从而在后来的历史中被湮没的倾向与现象被称为玛蒂尔达效应。马太效应是强者恒强,富者更富,与之相反的玛蒂尔达效应则是弱者恒弱,少者更少。在对待女性科学家这一事上则是,女性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较少被人认可,或者两性合著的研究成果,其影响力也倾向于归于男性科学家身上;女性在科研领域的话语权,常常不被男性尊重;同时,与男性科学家相比,女性科学家的科研环境更糟糕和不受重视,女性在科研领域常常受到不公正对待。

这个词的提出者是美国科学史家罗西特,她在1993年发表的《科学界的玛蒂尔达效应》一文中提出。由19世纪晚期极力主张妇女参政的美国女作家玛蒂尔达·E·J·盖奇的名字命名,玛蒂尔达·E·J·盖奇同样有过成就不被认可且揭示过许多不被承认的女性成就。我们所熟知的居里夫人,虽然是让人骄傲的第一位女性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但是居里夫人获奖背后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和坎坷。所谓的玛蒂尔达效应简直就是居里夫人所遭受不公平对待的写照。1903年,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1911年,居里夫人参加法国科学院院士竞选,因有人提出“女人不能成为科学院院士”而以一票之差落选。但是居里夫人并没有被这些性别歧视击倒,她终生献身于科学,不曾有过抱怨,也不曾放弃过对科学与真理的追求。

手上这本《玛蒂尔达效应》一书借一名热爱科学和发明的小女孩玛蒂尔达和她的奶奶的故事,向我们科普了玛蒂尔达效应的本质,也通过祖孙两代人对待不公的不同态度揭示时代变化,女性与时代与科学共进的期许。

玛蒂尔达本人是一个小小的发明达人,偶像是居里夫人,达芬奇和爱迪生,梦想有一天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在学校的科学竞赛中,表现出色的她却并没有获得冠军,原因居然是评委不相信她身为女孩能独立发明创造。玛蒂尔达对此非常生气,随后她意外发现奶奶居然是一名天体物理学家,并曾发现过一颗行星,而这一发现成果正被她的老板剽窃且正准备获得诺贝尔奖。玛蒂尔达与奶奶遭遇了完全相似的不公正对待,勇敢的玛蒂尔达不想妥协,决定和奶奶一起前往瑞典,勇闯颁奖典礼,从而揭开真相。去瑞典一路路途遥远而辛苦,祖孙两人认识许多人有趣的人,也遇到濒临生命危险的时候,不过,最危急的关头,还是玛蒂尔达的科学智慧帮她们化险为夷。

小女孩玛蒂尔达的勇敢、努力不服输,遇事非常冷静的性格也打动了原来反对祖孙两出行的父母,并获得他们的支持。玛蒂尔达与奶奶的正义之旅,也正告诉我们,时代不一样了,女性必须为自己发声,“拒绝性别成见,女孩可以成为她想成为的任何人”。

  《玛蒂尔达效应》读后感(六):一个不容被忽视的女孩——玛蒂尔达

  “玛蒂尔达效应”一词由美国科学史家罗西特提出,是指女性的科学成就在她们所在时代被忽略或抵制,从而在后来的历史中被湮没。

  《玛蒂尔达效应》一书中的主人公玛蒂尔达是一个爱好发明的小女孩,虽然她只有十二岁,但她小小年纪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发明专利——便利手。

  在学校的一次科学竞赛中,她信心满满地以为自己发明的“便利手”可以取得第一时,却被同学托马斯·托马斯一个搞砸了的小伎俩打败了,面对玛蒂尔达的质疑,多尔夫曼先生、瓦尼先生和扬克尔先生给出的理由便是:女孩子不可能独立完成焊接、钻孔等工作。

  备受打击的玛蒂尔达跟随父母一起来到养老院看望奶奶,奶奶看着沮丧的玛蒂尔达告诉了她一个被掩盖多年的真相:其实最先发现‘XT28E’行星的是奶奶,是奶奶做了演算,绘制了探测器路线图,并提出了使探测成为可能的方程式,当把所有工作成果都提交给斯莫克教授后,却被斯莫克教授剽窃占为己有了。奶奶向天文台抗议,但没人相信,只因为斯莫克教授的资历更高,只因为没有那么多女科学家……而这个“小偷”还将在两天后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玛蒂尔达决定要帮奶奶讨回公道,向世人揭示真相。

  十二岁的小女孩+八十岁的老太太这个不太被人看好的“弱势”组合,是怎样在资金不足,没有护照的情况下从英国前往瑞典,又有什么样的经历在等待着她们?

  藏在洗衣篮里逃出养老院、搭乘私人游艇偷渡出国的同时救了一名溺水男子,还修好了游艇的水泵叶轮、搭乘热气球并将热气球降落在埃菲尔铁塔塔尖上、帮助法国最著名的电影明星重新做回自己……这当中任何一件事放在普通人身上都称的上是 “可以吹嘘一生的奇遇”,它们却集中发生在这短短三十个小时里。这将是怎样一场冒险?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性别歧视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消除,但性别偏见却依然存在。人们总是认为女性应该将生活重心放在照顾家庭上,甚至是家庭与事业兼顾,但却很少这样要求男性。人们总是认为理工科是男孩子学习的,而女孩子最适合学文科,有多少女孩子在上学时明明热爱着理科却因为这个被“灌输洗脑”的想法被迫放弃自己的最爱,做出了一个看似很“合理”的选择。

  每当人们谈起科学家、企业家,最先想到的也是一个男性形象,因为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能做出突出贡献的肯定是男性。

  约瑟琳·贝尔·伯奈尔,尽管她是第一个发现且对脉冲星进行分析的人,却疑似因“学生身份”及“女性身份”,最终她的导师安东尼·休伊什和天文学家马丁·莱尔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地利裔瑞典女科学家莉泽·迈特纳,在核裂变的研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她不但解释了原子裂变的原理,还算出了裂变释放的巨大能量。但迈特纳没有获得本属于她的荣誉。1944年,她的合作伙伴哈恩独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其实我们并不缺乏女科学家,而是缺乏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

  希望小朋友们读过《玛蒂尔达效应》这个故事后,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可以坚定自己所想,同时也呼吁:家长们要多多给予孩子们支持和理解。

  《玛蒂尔达效应》读后感(七):被看见的玛蒂尔达:坚持不放弃的梦想闪闪发光

  

历史上第 3 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曾因“缺乏知名度”的理由,被维基百科拒绝设立个人页面。讽刺的是,与她分享诺奖的男性科学家,早在2005年就拥有了个人界面。

看到这我想问:

知名度,是评判她是科学家的唯一标准?

其实判断一个学者是否有名的标准并不高,但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里,女人的成就总是被低估、被漠视。

深以为然。一直以来,女性的存在和成就总是容易被大家忽视。

科学史上甚至有个名词来描述这一现象,叫做玛蒂尔达效应。它由美国科学史家罗西特(Margaret W. Rossiter)在1993年提出,指的是女性的科学成就在她们所在的时代被贬低、被忽视,或被错误地归功于男性身上,以至于在后来的历史中被除名的倾向与现象。而童书《玛蒂尔达效应》名副其实的用故事恰巧来阐述了这一现象。

《玛蒂尔达效应》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埃莉•欧文(Ellie Irving),现居住在伦敦。出生在布里斯托的一个热爱读书的家庭。七岁时,父母为她买了一台娇小的打字机作为圣诞礼物,从此她对写故事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最新作品《玛蒂尔达效应》已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是英国孩子们的热门读物。而这部书的翻译者袁秋婷,是一位青年译者,已出版译作《量子非定域性与猫王之死》,另译有诗歌、散文、短篇小说、文学批评,散见于《外国文艺》《书城》《新民晚报》等。

书中小女孩玛蒂尔达思维活跃,梦想成为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在一次学校的科学竞赛中,她为爷爷制作的便利手,虽然非常出色,但是就因为她是一个女孩,都不相信她能独立制作出参赛作品。最后获奖的居然是一位搞笑魔术选手,这让玛蒂尔达非常气愤。玛蒂尔达的奶奶对她的遭遇感同身受,并且告诉孩子:她曾经是一位天体物理学家,并且发现了一颗行星,可是功劳却被她的老板窃取,并即将要颁发诺贝尔奖。

玛蒂尔达的爷爷常常用“需求是发明之母”鼓励她,从小在内心种下为梦想坚持不放弃的种子。她决定带着年迈的奶奶乔丝勇闯颁奖典礼,夺回属于奶奶的荣誉。可是,父母并不认同玛蒂尔达的做法。在敬老院老人们的帮助下,她们开启了这场危险与惊喜并存的冒险之旅。

历史上像乔丝这样不被看见的杰出女性有许多,王贞仪就是其中一个。

她16 岁跟随父亲各地游历,18岁开始专注于天文学和数学等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我们都知道历史书上张衡和地动仪的描述,可是不知道的是:王贞仪不满张衡中对月食成因的记载,冥思苦想,后来通过灯、镜子、圆桌成功模拟日月食形成过程,这是世上第一份完备的日月食成因的解释,这时她仅仅 20 岁。婚事推迟到 25 岁,结婚4 年后病逝。在临死前,她将手稿托付给至交,后经人整理成著述 56 卷。

她这么厉害,可是看照片你能说出她的名字吗?

我想,答案不言而喻。所以说,不是女科学家少,而是她们没有被看见。

玛蒂尔达最开始遭遇不公平时也只是愤愤不平,得知奶奶年轻时的被剥夺发现的成果,她开始反抗觉醒想要被世人看见,可是道路却艰辛异常。祖孙俩在36个小时内,完成了这么多的事,而且遇见的每一个人在最后都惊奇出现在颁奖晚会上,不得不感叹遇见的缘分妙不可言。玛蒂尔达遇到困难没有灰心,而是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将难题迎刃而解,结局也在意料之中。

当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性别偏见时,你是否会不妥协?坚持被大家看见?勇敢的站出来坚持自己梦想呢?请你如玛蒂尔达般勇敢,并大声的告诉那些偏见者:拒绝性别成见,女孩可以成为任何人。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这本小说不仅仅是面向儿童和青少年的冒险小说,更是借玛蒂尔达告诉那些为梦想坚持不懈奋斗的女孩们:你坚持梦想,闪闪发光的样子总会被看见。加油吧!玛蒂尔达们!

  《玛蒂尔达效应》读后感(八):玛蒂尔达:12岁小女孩掀起的“蝴蝶效应”!

  

我对关于发明创造的“创新思维”有过研究。那时候是去教一门课《机械创新设计》,我搜集了全网关于创新设计以及发明创造方面的视频和文章,为了让我的PPT课件内容丰满,我扒完了教材扒网络,然后在海量的视频及文章中,寻找可以让课堂更丰富的素材,希望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并且能给学生们巨大的启发。那门课其实不算很枯燥,但是仍然需要激发。所以关于创新思维,我印像最深的是发散思维:基于问题,从一个点把思维分散出去,向很多方向去联想;然后再把思维聚拢回来,聚回一个点,就形成了一个结果,这个结果能解决你的问题,它就是一项发明创造。我多年后我仍然记得一些发明创造的技法:奥斯本头脑风暴、5W2H分析法、设问法、类比法、反求设计……没关注那门课很多年了,所以忘得差不多了。而读这本《玛蒂尔达效应》的时候,才突然又想起来这些记忆。

《玛蒂尔达效应》讲述了一个12岁的小姑娘,她喜欢发明创造。虽然只有12岁,她已经发明了“金银丝整理器”、“防挠马甲”、“便利手”。她最厉害的发明,就是这个给爷爷发明的便利手,它是一双木制手套,带可更换的金属手指,可以替爷爷完成他自己的双手做不到的事儿。可以帮爷爷刮胡子,帮爷爷剥桔子皮。爷爷超级喜欢这个便利手,还给小孙女申请到了英国专利。可是不久后她的爷爷就去逝了,奶奶把爷爷工作间里的所有工具都给了她。

但是小女孩的打击又来了。她拿着便利手去参加学校的科学竞赛,她觉得自己一定能拿到大奖。可是最终的大奖却颁给了托马斯,而托马斯只是完成了一个搞笑的魔术表演。这个世界有多少不公平?成年人的世界充满着复杂的冷眼,而小孩子的纯真很容易被淹没掉。人们不相信“便利手”是她独自完成的,根本无法相信她拥有这样的能力,这样复杂的制作能力。她只是一个小姑娘!这令我想起《玛蒂尔达效应》开头提到的,没有一句女发明家的名人名言,只有事迹,却找不到一句口号或者至理名言。这对女性发明家来说,绝对是不公平的!

可是,这只是小小的不公平。当她知晓了奶奶的故事,知道奶奶的发明被斯莫克教授剽窃的时候,她想大喊,想让所有人知道这是一件不公平的事!可是她的大喊有什么用呢?扭转不了当时的结果。大人们告诉她,一切太晚了,因为斯莫克教授这个周日就要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了,这是国家级的荣耀啊。

但是小女孩玛蒂尔达才不管这些呢。她发达了父母,要为奶奶抢回公道。我相信,这部分的故事情节是一波高潮,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一路看过去,我想知道小女孩玛蒂尔达的所有行动,以及这些行动的结果。

我会指着斯莫克教授,然后告诉全世界他偷走了你的行星,你才是应该得奖的那个人!

小女孩玛蒂尔达具有发明创造的伟大精神:永不放弃。这精神来自爱迪生,当有人问他“失败1000次的感受如何?”时爱迪生回答道:“我哪有失败1000次。只是发明电灯是一个需要走完1000步的成程罢了。”这种永不放弃继续坚持的精神,令小女孩玛蒂尔达发着光。

她找到了奶奶当年拍的行星照片,那是最好的证据!

她成功带着奶奶逃离了养老院!

她避开家人和所有人,独自带着奶奶,走向机场,走向国外,走向申诉的漫漫长路。

这一路的厉险经历,是真的太好看了,非常吸引人。一个12岁的小女孩,用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说服了我,感动了我,激励了我!令我想起了蝴蝶效应。

对,善恶有报!但是自己做也成绩才最最最重要的!

  《玛蒂尔达效应》读后感(九):你怎么对待自己,就是教别人怎么对待你

  

文/吴呱呱

嗨,我是吴呱呱。

“假如你放弃了,那就意味着你从一开始,就不是真心渴望成功。”

这句话来自童书《玛蒂尔达效应》,开篇短短一句话,就打动了我。

读完整本书后,我忽然发现,这是一本给我意外的书。

起初,以为这是一本励志的童书,结果却是一本告诉我们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公平对待时,要懂得大胆的为自己发声。

这本书,不仅仅适合孩子阅读,它还适合所有人阅读。

这本书是英国作家埃莉•欧文的新作。

都说一个家庭的教育,以及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她出生在布里斯托的一个热爱读书的家庭。

而她之所以对写故事充满了无限的激情与热爱,皆因她的父母在她7岁时,为她买了一台娇小的打字机作为圣诞礼物。

这本童书《玛蒂尔达效应》,一经上市就成为畅销热门童书,且已被翻译成八种语言。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12岁的小女孩玛蒂尔达,她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她聪明睿智,比同龄人思维更加活跃。

玛蒂尔达的奶奶是一位杰出的女发明家,但又因为在那个时代,女性无论多有能力,也不会被外界的人肯定。

所以,玛蒂尔达的奶奶无法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天体物理学家,而不再提自己曾经也是一名物理学家的事情。

但不仅仅是玛蒂尔达的奶奶遇到这种不公平的事情,就连玛蒂尔达也遇到了。

有一次,她兴高采烈的参加了学校的科技发明比赛,她拿着自己为爷爷设计的“便利手”参加比赛,在所有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

却不想,比赛获奖者并不是她,只因为评委觉得她是个小女孩,没有办法独自完成这个发明。

其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女性在很多方面都会备受不公平的对待,以及背负着异样的眼光。

看完这本书,我想起了曾经看到的一部电影。

一位对自己未来充满计划,也正步入正轨的职场女性,因为在特定的年龄,没有结婚,而被周围的人,视为不正常。

当她,终于结婚了,以为不会再被异样的眼光所看待后,依旧把心思放在事业上时,又被上司婉转的提醒,该回家生孩子了,并且自己辛辛苦苦做了好几个月的策划案,也成为上司的作品。

好在,玛蒂尔达在得知奶奶50年前的成果,被另一个男同事盗用,并且即将得到诺贝尔奖后,她勇敢的带着奶奶离开养老院,说出了真相。

玛蒂尔达的奶奶无疑是幸运的,最终拿回了自己的成果。

可是,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根本就没有她们的勇气。

如果你都不敢为自己发声,那么谁会为你发声呢?你都不为自己着想,谁会为你着想?

我想作者在这本《玛蒂尔达效应》里,就是想告诉我们遇到不公平对待,不要害怕,要勇敢的为自己找出路。

就像有句话说的:“你怎么对待自己,就是在教别人怎么对待你。”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原创首发,侵权必究。我是吴呱呱,自由撰稿人,十点读书签约作者,多平台原创作者,我在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着。如果你喜欢我,可以关注我,和我一起为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玛蒂尔达效应》读后感(十):玛蒂尔达效应:孩子,你坚持的样子美得像天使一样

  

前不久,一段视频在网上火了。8岁的女孩马子惠在参加2020-2021年度北京市青少年短道速滑联赛第一站,U8组500米四分之一决赛中,发令枪刚响起就整个人往前倒摔倒在地。但是,她没有哭,甚至都没有任何犹豫,立刻爬起来一路追上去,咬紧牙关冲上去,最后她凭借坚韧的意志夺得了第一名。

孩子,你坚持的样子美得像天使一样,做为成年人的我们都为这样的坚持感动了。坚持不懈是一个人最优秀的品质之一。培养孩子的坚持品质光靠说教是不行的,可以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体会坚持的力量。《玛蒂尔达效应》是一部优秀的童书,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坚持,会给人以某种力量,就像马子惠小朋友的视频一样,无形之中引导孩子,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玛蒂尔达效应》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埃莉•欧文(Ellie Irving),现居住在伦敦。出生在布里斯托的一个热爱读书的家庭。七岁时,父母为她买了一台娇小的打字机作为圣诞礼物,从此她对写故事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最新作品《玛蒂尔达效应》已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是英国孩子们的热门读物。而这部书的翻译者袁秋婷,是一位青年译者,已出版译作《量子非定域性与猫王之死》,另译有诗歌、散文、短篇小说、文学批评,散见于《外国文艺》《书城》《新民晚报》等。

《玛蒂尔达效应》讲述的是小女孩玛蒂尔达在一次

学校的科学竞赛中,她便利手的作品,虽然非常出色,但是并没有使她获得冠军,原因是评委们不相信——她身为一个女孩,能独立制作出参赛作品。而获奖的居然是一位搞笑魔术选手,这让玛蒂尔达非常气愤。在沮丧的玛蒂尔达在与奶奶分享不幸时,惊讶地发现奶奶曾经是一位天体物理学家,并且发现了一颗行星,但功劳被她的老板窃取,并即将获得诺贝尔奖。

玛蒂尔达是一位坚持正义,且有韧劲的孩子,她决定勇闯颁奖典礼,向世人揭示真相。于是,她带着奶奶逃出敬老院,用科学和智慧躲避了层层阻挠,帮助奶奶夺回属于自己的荣誉。

《玛蒂尔达效应》这本书不仅仅体现出了坚持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在惊险刺激的闯关中,让孩子体会到科技和智慧的威力。弱者,并不是永远的弱者。改变别人的歧视,靠的不是发怒,不是气愤,而是在站在智慧的肩膀上,坚持自己的理想,坚定自己的信念,执着追求,才能够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玛蒂尔达效应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