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嫌疑人》是一本由[日] 松村凉哉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5岁的嫌疑人》读后感(一):是少年嫌疑人,是社会默许的暴力
这本小说很不错。虽然是在讲少年犯的事情,不过其中也讲述了有关罪犯家属被社会以恶意相报的事情。事实上,这本书最让我感触的点一部分来自于法律对于少年犯的保护与少的可怜的制裁,另一方面则来自社会对罪犯家属的态度。当人们知道你是罪犯家属时,被暴力的程度增加了甚至默认被打上了许可的标签,可如果可以,谁愿意自己的亲人成为一个破坏别人家庭的罪犯呢。有关社会对罪犯家属恶劣态度的这点,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生动形象的演绎了出来,与此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此书作者意在推动少年法的修改,但从我的角度来看,反思社会对罪犯家属的态度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点。很不错的一本书,希望这本书在日本所带来的影响能达到作者推动少年法修改的目的。写在最后:有些时候被伤害透了的人,心里却并不会想着去如何报复,而是以满身的伤痕拥抱这个世界。这句话也许并不能很好的概括书中的渡边笃人,也许有些片面,但他,最终是与这个世界和解了。
《15岁的嫌疑人》读后感(二):15岁的嫌疑人:轻小说是否能承担起社会性话题
日本的少年法其实早已是日本作家笔下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早在2004年,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就已经写过类似的话题,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并于09年、14年、20年分别由日、韩、中三国相继翻拍此书。
既然少年法的话题已经被炒热,那么继续写类似话题的小说必定会承受着与同话题作品比较的风险,而这部《15岁的嫌疑人》则是通过故事叙事主体的变换巧妙地躲避了这一风险。
当小说的主体是那些受少年法影响最为密切相关的少男少女时,这部轻小说也就自然脱去了那些成年人世界的大彻大悲,而是全身心聚焦于那些心智尚未健全却伪装成熟的未成年之上。
曾试图以身试险的少年,因为旁人而遭受牵连的少女,受他人蛊惑的少年犯,遭他人挟持的怂蛋,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大环境及一些巧合之下构成了这篇故事。自然而然会有读者觉得这本书过于离谱,可能这就是轻小说却辅之现实社会题材从而带给部分读者不适的感受吧。
也正因为如此,我在刚读完这本书后跟部分豆友一样,觉得为啥会有这么幼稚且天真的人,感觉故事中几个少年的行为举止都有些或多或少的不可理喻,但当我收拾好思绪准备写下这篇书评时才发现自己少年时其实也不比他们好多少,天真、偏执、我行我素,这些点在少年的我身上也是淋漓尽致地体现着。
从与少年法最为密切关联的少年出发,且以轻小说体裁去书写故事,注定了这并不是一个会影响各年龄阶层的读物,事实也证明了不少成年读者在阅读完后会因为各未成年的一些“迷之操作”而对此书嗤之以鼻。不过这也很正常,尊重每位读者阅读后最为真挚的感受。
直至临至结尾,我也没有剧透或者讲述一些书中的剧情,毕竟作为一部单本完结的轻小说,他的篇幅并不长,稍稍地透露一下情节都有可能会极大影响读者的观感。但也得益于篇幅不长,读起来基本不费力,很快就能阅读完毕。
同其他小说一样,书中还是保留了一些具有象征寓意的意象,就比如那雪花莲的传说。至于在文中是何担当还是需要读者自己去慢慢领悟了。
《15岁的嫌疑人》读后感(三):一部专注少年犯罪讨论的作品,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救赎故事
本书作者松村凉哉的作品之前并没有接触过,似乎国内目前引进的其作品也很少。从这本书的标题《15岁的嫌疑人》就可以看出,这本书肯定会涉及少年犯罪的议题,事实也是如此,少年犯罪是本书要讨论的最大主题,全书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展开的。
本书没有任何本格的推理元素,可以算是一部典型的社会派推理作品,整个故事的悬疑性也不是很强,剧情围绕一个突发的爆炸事件稳步推进,逐渐牵扯出另外几出少年犯罪事件的真相,没有特别大的冲突和波澜,核心就是对日本少年法的探讨与思考,最大的矛盾在于主角内心逐渐变化的心态,前后期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少年犯罪的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大众对于少年犯两种矛盾的观点。
故事的开头是一个15岁少年的爆炸预告,并且少年还公开了自己的身份信息,原以为是恶作剧的爆炸竟然真的发生了,于是这名叫做渡边笃人的少年成了警方、媒体的追踪对象,也被冠以少年罪犯的身份,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背后隐藏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被视为少年犯的渡边笃人也是少年犯罪的被害者,而其公开爆炸信息的真实原因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逆转。
全书采用了双线叙述的方式,一条线是凶犯嫌疑人渡边笃人的视角,讲述了其成为犯罪嫌疑人的整个经历,在这段故事里,他遇到了改变其人生经历的重要人物,凶恶的少年犯的妹妹灰谷梓,两人一起踏上了救赎之路。另一条线同样是少年犯罪受害人记者安藤的视角,为了追查背后的真相展开调查。两条线开始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最后慢慢地交汇到一起,最后发现对两个受害人造成伤害的都是同一个少年犯灰谷弦,然而一切罪恶的源头就是灰谷弦吗,答案显然没有这么简单。
本书除了讨论少年犯罪之外,另外的一个需要讨论的点就是罪犯家属的遭遇,他们往往也承受着本不该他们承受的非议,从灰谷梓的悲惨生活中就可见一斑,而关于这一主题,之前东野圭吾的《信》中就进行了深刻的表述。
除了这两大主题之外,故事中也体现了网络暴力等社会现象,但是感觉这么多社会热点揉到这部作品中,并没有制造出特别好的冲突,有点过于平淡,或许还有可能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吸引人吧。
书的封面还是很好看的,质感也不错,天闻角川的书在装帧、设计、排版等方面给人的感觉都挺好。
书封《15岁的嫌疑人》读后感(四):十字架虚无以后——我要把自己和不公的制度一起毁灭
东野圭吾在《彷徨之刃》和《虚无的十字架》中提出了两个观点: ①:你的亲人遭到杀害后,你是选择法律法规,还是亲自挥动复仇之刃呢? ②如果犯人并未把法律同于惩罚,那法律的存在有何意义?
我手上这本《15岁的嫌疑人》大概就是把两个问题结合了一下,故事的开头,一名少年将一段爆炸预告放到了网上,说自己在新宿战放了炸弹。这么高调的出场,让我不禁想到了前段时间很火的小说《长夜难明》里刑辩律师张超杀人抛尸,结果跑到地铁站似乎是故意卖破绽似的,在大庭广众下被当场抓获。 根据我们看柯南的经验,大凡是大张旗鼓地做案,必定背后的事不是那么简单。随着我的阅读,我们发现犯罪嫌疑人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犯罪嫌疑人是未成年,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话题,未成年犯罪。同时,这也涉及一个非常,或者说经常被人讨论的一个话题——《少年法》 我们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发现主人公——15岁的犯罪嫌疑人他本身也是一个受害者,他的祖母和妹妹被未成年设计,故意杀害了。故事的第二主角安藤先生,叙事里的关注未成年犯罪的记者,他的女朋友也是被未成年故意杀害的。整个故事当中围绕的一个核心话题就是如何看待未成年犯罪。 根据《少年法》的判刑: “只要不被认定为滔天罪行,未成年人的犯罪都会在气氛和谐的少年法庭进行非公开审理,犯罪者不会留下案底。新闻报道不会提及他们的真名,即使被判进入少年院,但原则上最长也只是两年。在一年或是半年后,他们就能重获自由。对未满十八岁的犯罪者无法执行死刑,就算犯下足以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行,也能按照有期徒刑处理并减刑。如果犯罪者未满十四岁就更不用说了,无论他犯下什么恶行都难以问罪。” 在这样的法律下,凶手真的能得到惩罚吗?或者说,这样的惩罚有意义吗?我们自然应该给每一个人重新开始的代价,但从情理还是法理上来说,我们都应该让那些犯错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或许从人道上来讲,我们应该对未成年更宽容一些,但那份宽容很容易变成纵容。 我们能够理解渡边笃人失去至亲那份疼痛,也能够感受安藤失去至爱那份疼痛。法律其实从一开始,并非是为了惩罚,还是告诫,让所有人的都知道代价。如果法律不能起到这点,那他就是不公的。因为被害者已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在新宿站放了炸弹。我是认真的。” 一段爆炸 预告被上传到视频网站上。 在这段视频里,一名少年冷冰冰地说道: “把一切都炸个烟消云散吧。” 渡边笃人,这位15岁的犯罪嫌疑人在十字架虚无以后,他选择和不公的制度一起毁灭,为世人带来一场新生。可敬,可叹。猪版《15岁的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