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3-30 03:32: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读后感精选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是一本由[美]菲利普·古雷维奇 (Philip Gourevitch)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读后感(一):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

  

书的前半部分记录了卢旺达大屠杀的始末,后半部分拔高了一个度,窥探了这场人道主义灾难背后一系列政治因素,其不仅导致了大屠杀的发生,也由此引发了更多危机,无论是对屠杀的袖手旁观,还是对救援计划的干扰,或是对幸存者的漠视,以及对施暴者的纵容,无一不是西方大国和非洲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体现,也是殖民与被殖民体制的深刻反映。

“卢旺达的惨剧被很多人理解为一种自然灾害——胡图族和图西族只是在按照他们的本性行事,互相残杀”,但其实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种族排挤和大众暴力背后都避免不了政治这只无形之手的助推与操纵。“‘有一些上层的人’——他把目光投向天空——‘他们关心政治问题和全人类的事务,但还有像我们这样简单的人’——他低头盯着自己的脚——‘我们对政治一无所知,只是用自己的双手来谋生’。”说到底,高端人士玩弄政治把戏,而底层民众,不过做了政治利益的牺牲品。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读后感(二):《圣经》行过白骨,徒留灰飞漫天

  

2020年读的最后一本书,异常沉重,如果纯粹看新闻,关于卢旺达大屠杀,我们只会读到几行冷冰冰的死亡数字,只有直面鲜血和骸骨,这段历史才会真正对人有所触动。谁能想到大屠杀的背后隐藏着这么多的政治博弈,一国两族因为世仇积怨互相残杀(其中一方因为压倒性的人数优势炮制了这场大屠杀),屠杀者因为沦为难民接收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大量援助,留下家破人亡的被害者家属守着废墟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多数人的暴行变成了法不责众,持续不断的复仇杀戮让新生的政权如履薄冰。一方面是数十万难民需要救济,另一方面是国际组织难以区分难民和胡图族武装导致救援变成了对屠杀部队的直接输血,难民营里到处上演人道主义的悖论。推诿,拖延,甚至助纣为虐,国际社会在这场种族灭绝灾难面前被揭下了伪善的假面具,其公信力在这场大屠杀面前荡然无存。看完此书令人毫不怀疑假如历史重演一遍,小国的人命依然同草芥无异,所谓的人道主义救援不过是建立在利益互助的基础上,对于卢旺达来说,它很美,可惜除了美一无所有。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读后感(三):天使不敢降临的地方

  关于卢旺达大屠杀,根源还是法国殖民者为了方便统治人为将原本紧密团结的卢旺达人分化为胡图族和图西族,让少数的图西族成为统治阶层,和西方殖民者一起剥削压迫胡图族,挑起双方矛盾与积怨。卢旺达独立之后胡图人展开疯狂报复,试图将一百多万图西族人屠杀殆尽,事实上在100多天内就有100万人死于砍刀、斧头这样的冷兵器,路上堆满了尸体,河流都因尸体堵塞。然而这样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事件得到的关注与报道寥寥无几,搜索卢旺达或者卡加梅也找不到多少相关书籍,有名的也只有电影《卢旺达饭店》了。而一直标榜人权与自由的西方世界选择做胡图族的帮凶,各个大国和国际组织选择了做鸵鸟,将头埋进沙中,对真相充耳不闻。他们选择相信胡图族的谎言,把深受迫害的图西族当作加害者,花费数十亿美金建立难民营收留这些假装被图西族追杀而流亡的杀人凶手,而对遭遇屠戮的图西族难民束手旁观。究其根源,去弥补满目疮痍的图西族需要花费太多,而颠倒是非、助纣为虐,既可以付出适量的救助以敷衍自己的良心,又可以以救世主的姿态俯视卢旺达人,让他们对自己俯首帖耳。幸好卢旺达有了卡加梅这样“不可多得的人”,力挽狂澜,带领卢旺达走上独立的复兴之路。然而普罗大众的对权威的盲从令人心忧,一旦这股力量得到不当的引导,灾厄必然在前方伺机以待。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读后感(四):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0/08/26/%e5%90%91%e6%82%a8%e5%91%8a%e7%9f%a5%ef%bc%8c%e6%98%8e%e5%a4%a9%e6%88%91%e4%bb%ac%e4%b8%80%e5%ae%b6%e5%b0%b1%e8%a6%81%e8%a2%ab%e6%9d%80/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卢旺达大屠杀纪事 [美]菲利普·古雷维奇 (Philip Gourevitch) / 李磊 / 三辉图书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20-7

子扉我 2020年夏 申城西楼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20年8月25日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读后感(五):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1/01/01/%e5%90%91%e6%82%a8%e5%91%8a%e7%9f%a5%ef%bc%8c%e6%98%8e%e5%a4%a9%e6%88%91%e4%bb%ac%e4%b8%80%e5%ae%b6%e5%b0%b1%e8%a6%81%e8%a2%ab%e6%9d%80-2/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卢旺达大屠杀纪事 [美]菲利普·古雷维奇 (Philip Gourevitch) / 李磊 / 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20-7

子扉我 2020年晚冬 申城西楼

原载季风书园JIFENGBOOKSTORE微信2020年12月31日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读后感(六):书评

  1994年的卢旺达境内人口占多少的胡图族对少数民族图西族展开了大屠杀 三个月时间里100万人被杀 作者从卢旺达自殖民地时代在比利时统治下开始 详细描述了大屠杀的在含米特神话下 该国的每一个胡图族人在政府的煽动和建议下展开了种族清洗 而同一时期由逃亡国外的图西族和胡图族反政府组织建立的卢旺达爱国军在大屠杀之后通过武力取得了政权 但国际社会的无端介入使局面复杂化 法国甚至出兵阻止了卢旺达爱国军对胡图力量等逃到国外的武装组织的清剿 而在流言下 大批胡图族认为新取得政权的图西族会对他们展开大规模报复 从而导致几百万的胡图族逃离卢旺达 在卢旺达边境出现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难民营 由在大屠杀中的种族灭绝者成立的胡图力量混杂在难民营中 持续获得国际组织的援助 并阻止难民回到卢旺达 双方持续的矛盾演变成了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 最终在国际社会的关注之下 难民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但胡图力量依然在利用难民的身份持续在于卢旺达接壤的边境地区制造屠杀 一直持续了多年

  书中还对在大屠杀期间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米勒柯林斯饭店经理保罗着重描写 作为胡图族的他利用饭店经理的职务与执行种族灭绝任务的军官士兵斗智斗勇 最终保护了在饭店中避难的1000多图西族人

  而在大屠杀结束后 卢旺达人已经回不到过去的生活里了 大批的幸存者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和朋友 而导致了群体抑郁症 他们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而从难民营回国的胡图族刽子手们在大屠杀期间毫无怜悯的亲手杀死了身边的图西族朋友甚至亲人却毫无怜悯 却要作为邻居继续生活在彼此附近 我个人觉得有时无法理解 而当胡图族日后被问起在大屠杀那时 你为什么会这么做时 他们要么否认自己参与了屠杀 要么回答 我只是在执行命令 而最终受到审判的胡图族种族灭绝者们的数量却很少 因为你不能借用正义的审判来执行另外一次种族屠杀 只能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执行死刑 国际社会对于当年发生在卢旺达的大规模屠杀完全保着无所谓的态度 在这落后的不为人知的地方 死100万人对他们来说和100万动物没有任何区别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读后感(七):那些被忽视的地球村人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读后感(八):卢旺达的悲剧:大刀向同胞们头上砍去

  

二战后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深受殖民主义之苦的非洲,最终以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宣告几百年殖民历史的结束。然而,非洲国家真的从此翻身黑奴把歌唱,实现独立自主了吗?

后殖民时期,第三世界的这些欠发达国家,仍与其原宗主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因此酿成悲剧。令卢旺达这个非洲国家在全世界知名的,是1994年骇人听闻的卢旺达大屠杀。美国作家菲利普·古雷维奇在实地走访后写就的《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通过大量当事人的讲述和作者的深入探究,为我们揭开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真相。

虽早在1962年已完全独立,但卢旺达的政治生态走向仍摆脱不了比利时这只大手在幕后操纵。当极端民族主义、殖民主义与种族主义混杂在一起,流血冲突自然是避免不了的。

正如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绝非希特勒出于个人经历的心血来潮,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也绝不是胡图族领导人的临时起意。在《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一书中,作者提到西方殖民者为维护其殖民统治的理论支持:含米特神话,如此陈词滥调的种族优越理论,自19世纪60年代就在卢旺达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并伴随着被割裂的团结的传统,胡图族与图西族由此走上不同的道路,一方的得势常常以另一方的鲜血为代价。

世人皆知1994年的大屠杀,然而在图西族一些亲历者的讲述中,屠杀,在1963年12月和1964年1月就曾发生过。英国哲学家罗素形容那次事件为“自从纳粹灭绝犹太人以来,我们有目共睹的最恐怖的、有组织的大屠杀”。不知他若能看到多年后在当代文明社会竟会发生那样的大屠杀,会作何感想。

作者秉持着调查的态度,让事件的双方都能发声,他们对同一件事的叙述是完全相反的结果。《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这个残酷的书名,源于一些联名给上级牧师写信请求保护的几位图西族牧师。可上帝忘了卢旺达,他们的上级,一名胡图族牧师,和他的医生儿子一道,虽没有直接动手,却也是这些图西族信众被害的凶手。当然,后来在美国住别墅开好车的牧师一家对谋杀的指控是坚决否认的,可事实是那些图西族信徒都被残忍杀害了。

与作恶的大多数不同,也有胡图族人救了很多图西族人的命。菲利普·古雷维奇采访的Paul Rusesabagina

,就是我们熟悉的电影《卢旺达饭店》的原型人物。与电影极具张力、惊心动魄的情节不同,从这位酒店经理的讲述中,读到的多是他如何左右逢源周旋各方的故事。在生死存亡之际,用点手段救人也是值得赞扬的。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字字泣血,当胡图族的大刀向图西族砍去时,子弹向图西族射出时,维多利亚湖挤满尸体时,联合国、西方国家、卢旺达的独裁者,没有一个是无辜的。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读后感(九):概括和杂想

  

书评感想

一开始读这本书是因为看到了简介,这是一个卢旺达图西族的人得知第二天要被屠杀之后向一个神父写信求助,神父受到了信之后并没有帮助他而是带着人过来杀死了他们。

1994年在卢旺达,有80~100万图西族死于种族灭绝。94年,感觉离现在也非常近,为什么还是发生了这样惨烈的大屠杀?国际组织没有干涉吗?为什么?

这本书从殖民时期开始讲述,卢旺达有两个民族,占15%的图西族和占了85%胡图族,两个民族虽然说是能从外表分辨,但是有时候也不会特别明显。种族的区分,是殖民者加重的,在他们殖民的时候,给不同种族的人颁发了证,并让图西族觉得自己是一个更加优秀的民族,团结被从内部开始瓦解,两个民族开始互相排斥。

作者用了一个类比故事,说了该隐和亚伯的故事,该隐种粮食,而亚伯打猎,两个人都供奉了自己的粮食,但是神选择了亚伯,该隐就把亚伯杀了。胡图族是农耕民族,而图西是游牧民族,命运何其相似。与二战的大屠杀不同的是,这里民众参与屠杀应该是很高的,看到作者说可能前一天还是同事和朋友甚至亲人的人,第二天就把对方杀死了,还可以占有图西族的财产。这一切都让我觉得这个国家的人很不可想象,怎么会能下得了手呢?作者的解释是,很多人都是没有受到教育的,所以听到命令就去执行了,下命令的高层也觉得自己只是下达了命令并没有亲手杀人。这又让我想起了另一本书上说,大屠杀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每个人都只是完成一部分命令,理性会代替道德。

而国际组织在这些惨案发生的时候,令人失望地都没有介入,语言再次成了推卸责任的工具,玩弄定义,国际组织一开始并不承认这是种族屠杀,承认就意味着责任,而没有任何组织想去主动承担这个责任,防止种族灭绝的公约成为了空谈。

最后谈到了战后重建,凶手和被害者都住在一起,时不时地就会有人报复性地谋杀以前加害过他们的人,地方审判也没有请职业的法律人员,被关押在牢房里的人忍受着糟糕的环境,很多人的手脚发烂了要截肢。无数的破碎的家庭,很多失去父母的小孩。

很多大屠杀幸存者都失去了希望,陷入抑郁,还会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自己活了下来。原谅也很难,被害者并不会因为加害者放他们一条生路就原谅他们。 “好像他们的正直行为可以免除他们所犯罪行的罪责。但对幸存者而言,一个凶手偶尔饶过他人一命的事实只能证明他不能被判无罪,因为这已经清楚地表明他知道谋杀是错误的。”

最后的最后,在一切我都觉得很不明朗的时候,作者又呈现了一个悲伤而又充满力量的故事。一群武装分子闯入一个学校,叫醒了十多个在睡觉的女孩。

“这些十几岁的少女们被人从睡梦中叫醒,并被勒令按照胡图族与图西族的区别站开。但是学生们拒绝了。在这两所学校,姑娘们都说自己仅仅是卢旺达人,她们因而遭到殴打和不加区别的枪杀。

卢旺达人不需要牺牲者了,也无法承载更多尸体成堆的景象了。我们都不需要了。但对于那些本可以活着,却选择了称自己为卢旺达人的勇敢的胡图族姑娘们,我们能否从她们这些榜样身上获得一些勇气呢”

我希望除了勇气之外,大家要在即使是疯狂的环境里也反思自己手上的力量,可以伤人的力量,这些权力是怎么得来的,怎么使用的,代价是什么,是不是别人下达了命令我们按照命令行动我们就不用考虑任何道德上的问题,就不用对任何人负责了。我也希望国际公约可以修改让自己能在大屠杀发生的时候站出来有所作为,而不只是为自己开脱和事后道歉。如果他们做不到,那我们这些作为有良知的人,可不可以站出来抗议施压,可不可以让更多人关注这些事情,只要不是无动于衷,我们一定能做一些什么事情。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读后感(十):卢旺达,那场引颈就戮的屠杀

  

文/云也退,发于2020.8.17总第960期《中国新闻周刊》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的胡图族独裁者哈比亚利马纳在首都基加利遇刺身亡。他统治卢旺达已逾21年,正在设法寻求同国内另一大族群——图西族的和解。但事发后仅仅几小时,一群极端的胡图族军人便占领总统府,领头发起了对图西族的大屠杀。一时间,从士兵、警察,到普通市民,甚至牧师,胡图族人都疯了一样地拿起了枪支和屠刀。之后的三个多月,有近100万图西族人和胡图族反对派被杀,而且死状极惨,大多受到从东亚进口的砍刀的残忍重创。 《纽约客》特约撰稿人、美国记者菲利普·古雷维奇1995年到1998年期间在卢旺达住了9个月,走访了多位大屠杀目击者,在《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一书中以令人信服的证据,揭露了暴力之源。

他在书中谴责了西方媒体的偏见和冷漠,以及西方观察家的傲慢。这种冷漠和傲慢背后,是对蕞尔小国卢旺达以至非洲大多数国家的轻蔑,让非洲进一步遭到遗忘和曲解——它成了地球上一个不可理喻的地方,有理性的人应该敬而远之。两个族群残忍地互相灭绝,除了证明那里都是些原始部落,愚昧冷血,还能说明什么呢?西方媒体更是灌输给大众一个概念,叫“非洲狂热”。但在古雷维奇看来,这绝非独属于非洲的病狂。

胡图族和图西族从建国一开始就是混合的,哪怕最敏锐的民族志研究者都无法将它们区分为两个迥然不同的族群。两族之间的确发生过不少政治性暴力,1990年代以来图西族里还出现了反政府武装力量,但即使是在哈比亚利马纳担任总统的最后几个月,国内的政治声音依然是较为温和的。那时无论谁都不会想到,这个国家会发生一场早已注定、无可避免的种族屠杀。

此外,两族人的民族认同长期以来也是混合的。像“胡图力量”这种极端组织里就有图西族人。也就是说,族群身份这个东西,在卢旺达大屠杀中,更多地取决于一个人的政治立场,而不是种族本身。

但是,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即它们从过去到现在都活在殖民和后殖民的影响之下。比利时和法国是介入中非最深的殖民势力,即使卢旺达早已获得了独立,它们留下的阴郁遗产——从族群关系、资源利用、教育,到渗透在民间的各种集体记忆——都一直在引燃政治斗争。而一旦遇到经济滑坡,或领导人不明智地执行种族区分政策,这斗争就会激化。

量变的积累会达到质变。古雷维奇认为,到1990年代初,胡图族人的意识中普遍扎下了“图西族都是蟑螂,必须被消灭”的观念。在后来爆发的灭绝事件中,最可怕的不是杀戮本身,而是这种虚假事实被不假思索地传播。所以,作者一上来就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他所了解到的图西族人都如此镇定地接受了自己即将被屠杀的事实?为什么当近邻突然拿起刀枪,图西族人竟像在面对一种不出所料的命运?

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呼唤人道主义、口吐悲悯之声,也没有泛泛地责难当事人,只是列举了一桩桩让人开眼的事实。邻居对邻居下杀手,同事把同事干掉,基督教牧师挂在嘴边的“爱邻人”毫无障碍地转为了反面,更为骇人的是医生杀害病人,老师杀害学生。

这的确是种族灭绝,但这里没有什么“乌合之众”现象,也不关无政府主义什么事。古雷维奇认为,种族灭绝并不是秩序崩溃的结果,相反,它是秩序的产物。之前的20年,卢旺达推行政治上的绝对主义,管理既有效又全面细致。在屠杀中,施害人和受害人之间的“默契”与其说是撕裂了共同体,不如说是在就建设一个新的共同体做出尝试。

这论断惊世骇俗,可是古雷维奇是看过了多少具残缺可怕的尸体、收集了多少令人毛骨悚然的真实故事,才相信了这场灾难事件有它自己的逻辑。安理会仅仅做出了一些绵软无力的动作,法国可耻地给“胡图力量”提供武器和外交上的支持,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玛德琳·奥尔布赖特以及克林顿政府也都缺乏必要的想象力,只能把新事物套入一些成见来理解。

古雷维奇用这样一件事来结束全书:在一所学校里,几个女学生坚称自己是卢旺达人,而不属于胡图族或图西族中的任何一方,结果被极端分子枪杀。依然是杀戮,可是在杀戮中,我们却看到了一星希望。这种拒绝标签、超越站队的态度,能否最终遏制新的屠杀?本书还期待更多的后续报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