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清香流动》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2-08 03:45: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清香流动》读后感100字

  《清香流动》是一本由解致璋著作,浦睿文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0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香流动》读后感(一):【淑橼读书会】品茶皆人情

  这本书讲茶道美学,私以为更是在讲以品茶的探究内心秩序与以茶会友的人情处事。在茶与人之间,重新发现茶道里的人情之美,这是品茶的游戏,也是茶道的美学意义所在。

  为什么要重视品茶的美学,而不是随便糊弄过去?为什么要追求这种从品茶的环境就开始仔细讲究的仪式感?如何做才能玩得转这个游戏?解致璋老师对此所费口舌颇多,体悟凝练干货迭出,可真谓是良苦用心。

  里头的干货是实打实的干货,从泡茶器皿、泡茶的程序、茶叶的分类与保存和如何买茶这些基本的介绍再到历史上各个朝代饮茶的起源流变,都梳理地清楚明白。

  而对于茶道的体悟,解致璋老师认为品茶并无定法,更重要的是学会观察与对照。什么样的品茶环境才算好?茶具的选择与搭配怎么样才合理?这涉及到“处理空间的艺术,没有一定的法则。”重点在于实践而后调整,解致璋老师便提供了一个心得:要学会对照,要诀是每次的“试验”只改动一个条件,才能仔细品味出其中的不同来。尽管法无定法,但解致璋老师还是贴心地从自己的品茶经验里择出一些有迹可循的规则,比如泡淡茶时搭配大点的杯子,喝起来有满足感;泡浓茶时,可用小杯品啜。这些规则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还是在提示我们如要品茶先动手。

  茶道美学涉及方面颇多,既需要饮茶者对茶具茶叶有基本的认识,也需要个人修养与审美加持。茶道美学看似重形式,然而这形式不过是一个依托,求的是从形式之中发掘茶道所具有的禅意给予的启示——可以是枯寂雅淡透出的活力、可以是不断复盘对照中的自我发现、也可以是庄重细致待客里的脉脉温情。茶道所锻炼的,不仅是审美、感官意义上的享受,还有对周围事物的敏锐觉察、内心感受的调节与平衡,从而生发出对自己、待他人的体贴。所以,真正学会品茶,品的就不只是茶,还有过程中所体现的人情味。

  正如解致璋老师所说的那样,“茶道是生活的艺术,也是品味的艺术,而不是表演的艺术,更不是装饰的艺术。它是温柔敦厚的待客之道,是亲切地与朋友分享一杯好茶的心情。分享的时候,我们会跟一种没有条件的东西——一种心境,一种喜悦的境界联结。”

  《清香流动》读后感(二):#淑橼读书会#清香继续流动

  清香继续流动

  喜欢喝茶的人,一定是积极阳光,热爱生活的人,也是情操高尚,志趣高雅的人。解致璋是享誉中国茶界的著名茶学家,他的《清香流动——品茶的游戏》告诉我们,在茶道意境中,不但可以发现更好喝的茶,还可以在茶味的底蕴里,认识东方美学,领会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这将是一个人一生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全书分为三集。作者开篇重点讲述了品茶的环境,以及对于各类茶器的选择。暮春时节,春和景明,窗明几净,远处的青山,如粉如黛,蜿蜒逶迤。微风习习,从窗口拂进来,携裹着淡淡的花香,暖暖的,又清凉。良辰美景,是眼睛的饕餮盛宴,我们的手儿,嘴巴,耳朵,脑袋也不能闲着。茶炉里咝咝的热气,升腾起袅袅的水雾。古色古香的几案上,最好有一盆素雅的花草,茉莉花是不错的,枝叶舒朗,花朵洁白,香气馥郁。上好的茶丝、茶席、茶杯、茶托、茶盅、茶则、茶匙,一一备好,沏上一壶好茶,静看茶丝在水中浮沉,舒展,将一杯清水染上一层淡黄,就像绽放的烟火,定格在最美好的瞬间。掬一杯入口,就可品味整个人生。

  书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如何品茶、沏茶的技艺。茶水流动的天然属性,决定着喝茶不可操之过急,端茶倒茶动作均要舒缓,不然会洒的到处都是。还要小口地喝,以免茶水太烫,损伤脆弱的口腔粘膜。也不可太慢性子,茶水冷了,非但索然无味,且容易吃坏肚子,得不偿失。温热时饮用为佳,先啜上一小口,含在口中片刻,让茶水充分浸润舌尖的味蕾,再慢慢向牙齿的外侧,口腔的边缘漫溢,让茶香伴随着温热的水流,慢慢地充溢整个口腔。等到茶水咽进肚里,茶的清香却留在唇齿间,久久不散,久久回味。据悉,茶叶中的茶氨酸是一种天然镇静剂,可以让人迅速地沉静下来,冷静地思考问题。几杯热茶下肚,人神清气爽,精神百倍,烦恼烟消云散,了无踪迹。喝茶的直观感受,唐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有这样的描述: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在第三部分,作者从历史的角度,用广阔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详细介绍了茶的起源,分类,饮茶的流变,茶叶的制作和保存等,向读者展示了祖国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无穷出清新”,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抱着朴素的初心,用源源不断的活力和永不枯竭的创造力,传承和书写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茶道文化,就像铃木大拙指出的“中国人所创造的,日常里活着的禅”。民族生生不息,文化传承不止,清香继续流动。

  《清香流动》读后感(三):【淑橼读书会】不止于茶

  我是一个不喜饮白水的人,通常是口干舌燥,忍无可忍之时,才猛灌上一杯进肚。而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却是离不开茶的,但有意思的是,对此我并不自知。直到有一次去茶叶展,辗转几个展台,尝了几杯清茶后,同事提起我每日都要喝上几杯,堪称爱茶人,才顿觉惭愧。

  我只能坦然承认自己并不是太会品茶,只是为了保证每日能够摄入足够的水份之举而已。而看有的人沏茶的一举一动都充满着某种禅意,整个心情都会放松下来。就像解致璋在这本《清香流动——品茶的游戏》中提及到了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描述道元禅师的文字,一瞬间便打动了我。

“道元禅师(1200-1253)在中国习禅多年后回到日本,有人问他在中国学到了些什么。他回答:“无他,唯柔软心尔。”

  这种历尽千帆的豁达,多好啊!可是,一想到日本茶道文化的灿烂,内心却总是感到酸楚。在现代的中国,实在是少能够体验到这种让人宁静下来的品茶场景。比如北方大碗茶,喝得是一种热闹,与静雅的美学元素结合起来,反而有些不伦不类。

  南方人好饮茶,像一般非正式的商务会谈,北方饮酒,到了南方便直接在茶台边坐下来。不过,这也只是一种社交习惯,比我用来解渴的需求更进步一些,让会谈不至于太尴尬,但却很难体会到茶汤本身的清香,和环境的清悠之处。与此相比,让我大吃柠檬果的日本寂茶,是一代宗师千利休将茶道美学发展到极致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书中的诸多插图,也是比较偏向环境的展现,颇有淡定从容之感。

  解致璋的这本茶道书,从品茶的环境入手,再到品茶和茶叶的种类和发源,美学理念夹杂在其中,读来甚是享受。同时,书中的内容也对过往的经历有所验证,比如新壶有土味儿,母亲就曾购得一展新紫砂壶,手感很好,立即用来冲泡起铁观音,结果就是感觉喝了一肚子土。后来,一直用这把壶泡乌龙茶,壶的色泽养得非常好,另外,用热水一冲,就能闻到淡淡的茶香,只可惜最后不慎摔了壶盖,便弃用了。直到现在,因为种种原因,也没能找到一把称心如意的壶,索性就用玻璃杯随缘地冲泡各种茶,满足日常需求。

  其实茶道所讲得不仅仅是茶,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或者说得更深沉些——生活哲学。正如解致璋在书中强调的,他是一个行者而非学者。人内在的强大正是来自于人生中的体验,“美感的经验是无法从概念上获得理解的。”想体会茶道的美好,就要动起来,去布置一个场景,泡一壶茶,欣赏茶汤的颜色和香气,体味茶的层次,如果尚有余力,去了解一下茶的历史,茶的文化,何不美哉?始于茶,而不止于茶矣。

  《清香流动》读后感(四):#淑橼读书会#寄与爱茶人,让清香流动

  刚巧在“国际茶日”这一天,收到了这本解致璋老师的《清香流动·品茶的游戏》。慢慢翻看,很是喜欢。

  作者本身有着多年茶道教学的经验,让全书读起来更加通俗易懂,对于茶界小白来说也更加容易上手实操。

  全书分三个部分,分别从品茶的环境、品茶、泡茶的技巧、茶的历史和演变将传统茶文化的清香向读者娓娓绽放。

  很喜欢本书的编撰顺序,作为女性读者的我,爱上茶的确就是从爱上一方雅室,觅上几件美器开始的...

  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今天的中国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要拥有一定的审美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沉下心来慢慢体会,品茶的游戏正是我们学会发现美、创造美的一个绝好的机会。

  作者在集一《品茶的环境》中,用小园、用窗景、用家具及花木、用茶席和茶具为读者铺陈出一个清净优雅品茶空间,隔书都能嗅到淡淡的却直沁人心的茶香,书中的美图,更是让读者直想置身画中,享受那一份自然的风光与生活的情趣,用美好的事物去消磨那必定留守不住的时光。

  在集二《品茶》中主要向读者介绍了品茶、泡茶的技巧,从泡茶水温的掌控、投茶量的把握、出水时间的长短、泡茶器皿的选择、到如何观汤色、闻茶香、品滋味、乃至不同的茶具有不同的冲泡要点,适合不同的冲泡器皿等等,教会茶界小白如何泡出一杯令人感动的茶汤,如何品出一杯让自已感到幸福的茶汤。更教会读者,“茶道是生活的艺术,也是品味的艺术,而不是表演的艺术,更不是装饰的艺术。”归根结底,用心去泡茶、用心去品茶才是真正的喝茶之道。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三中作者通过对茶叶的起源,茶叶在历朝历代的演变,茶叶的分类及保存等全方位向读者清晰讲述了中国变化莫测、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历史,这片小小的树叶,以其独特的魅力,令历代多少社会名流、文人墨客、英雄豪杰及僧道佛教人士为之崇尚、痴狂。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唐·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碧山深处绝纤埃,面面轩窗对水开。

  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

  ----明·文征明《品茶图》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摘自唐·陆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作者在文中大量穿插的古诗佳句更加丰富了茶的意境,使人艳羡古人诗情画意的闲静人生。

  茶香、书香、画香、花香,一室馨香。沏一壶清茶,读一本好书,会一众老友,让清香流动......

  《清香流动》读后感(五):生活哲学与美学的味道

  前几天,我看一个文章,讲歌手李健的,说他虽然在舞台上看起来非常冷淡,但是无论歌声还是歌词,都很治愈。我当时就没太明白,为什么一边说他很冷淡一边又要说治愈呢?随之而来的生活里,我就明白了。

  其实你也可以想一下,比如一上班就被叫去开会,开完会有人问你刚才去干嘛了、他要的报告为什么还没给他,这面你还在写报告,又有人跑来问你,打算什么时候做数据处理……干得漂亮!整个人感觉都要暴躁了。所以,你需要治愈一下。当然,除了听歌,还可以看书。但是看什么书呢?

  台湾在千禧年之后,推出了一个全新的书籍种类,叫做"生活书籍"。其实这个书籍种类在当时的年代是有一些冷门的。大家觉得,这些生活里的事情,琐琐碎碎的,每天都要接触,有什么好写的、好看的?当然,现在我们不会这样认为了,可是在当时,这的确是非常让人不太能理解的。而这类书籍慢慢地浸入人心,说明大家开始对于生活本身有了思考。当然,这也和我们自己的生活条件在不断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市面上和茶有关的书已经很多了。但是这本书从名字上就给我们非常准确的定位,"清香流动"和"品茶的游戏"。这是生活里的一种智慧了,是在时光里去体验一种生活。很可能这种生活和我们现实本身有点距离。这种略带游离感,正是"生活书籍"要带给我们的一种引导。

  如果单纯地讲这本书的内容,其实这是非常私人化的。准确来说,这是一本茶道美学家解致璋对于茶艺、茶室、茶台、茶壶、茶杯、茶器、茶叶、工艺……诸多的感悟和理解。但如果就是要想看看,然后对于“我打算买个什么款式的茶壶”得到答案,在这本书里可能没有特别准确的回答。但是这本书可以告诉你,买一个什么感觉的茶壶,更能适合你的生活。毕竟生活本身不是一道有着正确答案的题目,对吗?

  翻看这本书,是一种心境上的舒适。无论是图片还是讲述,都可以带给我们一种闲适感。这或许是生活类书籍最直观的作用之一了,即生活之美。

  但是我更喜欢的事这本书里透出来的一种可以品尝到味道的哲学。如果说生活是一门学问,哲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如果这样说有点糊涂的话,我的理解是生活本来是需要思考的,而茶是一种不断变化和进化的物质。

  从最初简单的发酵,到误打误撞的黄茶的诞生,再到漂洋过海去了欧美国家,尤其是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产生了下午茶。而现在,茶的文化内涵和生活习惯,也在不断地融入现代的生活。

  如果说,茶艺、茶道,是一种过于精致的生活。那么,品茶、饮茶,则是生活里实实在在存在的事情。这就是茶在不同人的眼中的不同形象。不过无论如何,茶本身,更多地代表一种对生活的哲思。

  如果是在几年前,我还会考虑弄很精致的茶具,或者很昂贵的茶叶。但是看完这本书,加上心态和心境都变化了,我反而更想去体验喝茶的时候,安静地思考生活的过程。如果思考太累,我也会放空自己。比如我现在就煮泡了一壶小青柑。

  这或许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感悟:感受生活本身,沉下去,哪怕只有一盏茶的时间。

  《清香流动》读后感(六):吾心安处是茶香

  文/***

  作家马原因病迁居西双版纳的南糯山,住在一个叫“姑娘寨”的哈尼族山村。那里是普洱茶的核心产地。初来时,马原说,“我一直不知道普洱茶有什么好,泡出来像药汤。”但这药汤神奇,让他在姑娘寨住了十年,身体也康复了不少。马原终于承认了,茶汤有奇效,茶树皆神明。

  茶的玄妙,不仅在于茶叶,更在于水。因此,著名茶学家解致璋在《清香流动》的序言里说,“我们舒舒服服地坐下,用清凉甘甜的山泉水来煮茶,就着炉火,缓缓忘却烦忧的心事吧。”

  解致璋是台湾清香斋二号院的创办人,从事乌龙茶教学多年。本书可做为中国茶文化的入门书。解致璋由茶道器具入手,继而讲述品泡的茶艺,终以茶的历史及购买储存结束。与其它讲茶的书籍相比,本书文字清新隽永、主题内容繁简适度,图文相得益彰,是本值得一读再读的茶之书。

  喝茶须有境,周围环境很重要。解致璋说,清朝画家郑板桥读书处名为“别峰庵”,小斋三间,一庭花树,门联写着:“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样清静雅致的环境适合读书,也适合品茶。解致璋举的例子,自然是适合现代都市人的环境。其实,她的核心思想是:如何体味饮茶与自然的关系。书中所言,有一点最打动我,居室条件再简陋,喝茶时也要坐在能看到自然风景的地方。

  纵然我们无法企及晚明古画《卢仝烹茶图》里怡然自得的意境。但想起松尾芭蕉的俳句,“迷蒙马背眠,月随残梦天边远,淡淡起茶烟”,便不难想象行脚疲惫的俳谐,在明月松间照的旷野里,啜一口热茶的舒缓心情。日本茶,在奈良时期由中国传入日本。我国明代的泡茶方式,相比于唐代的煮茶和宋代的点茶,已经跟现代区别不大了。但日本却将点茶法完整地保存在了现代茶艺之中。想必松尾芭蕉月下饮的茶就是日本抹茶吧。

  日本民艺大师柳宗悦说,茶道的精髓是“素雅”,因此茶具过于奢华是违背初心的。在本书“茶具的选择与搭配”里,解致璋主要介绍了茶壶、茶杯、茶盅的门类及其他茶具的功用,“每一件茶具的特质都直接影响茶汤最后的风貌。”这与柳宗悦所说的不谋而合,“那些大名物的茶碗、茶罐,曾经都只不过是一些平凡无奇的民器。”器具再好,也需要茶人发自内心滋养。茶道,是由形到心的过程。“没有谦让品质的器物是无法用作茶器的。”柳宗悦如是说。同时,解致璋认为,精心选择茶花和点心,定会为品茶增添情致。

  在介绍泡茶与品茶时,解致璋秉持一个观点,让我看到了现代茶道教学的进步,那就是“好喝的感觉”和“自己喜爱的口味”,这是以前从事茶道教学的老师很少讲出来的。她在为日本作家森下典子的《日日是好日》做序时写到,“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从绿茶到红茶,世界上所有的制茶方式都是中国人发明的。”虽然日本茶道以中国为源,但日本茶界对“道”的理解却有些苛刻。

  森下典子在书里讲述的是自己学习茶道十几年经历的事。提及初学时,不甚理解茶道的规定动作。武田老师就说,不要问,照做就行了。日本茶道的学习信条即是,“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养成习惯。”这也是柳宗悦要求的,先有形。但解致璋认为,茶的好喝是否,我们讨论的其实不是标准,而是一个水准,超越了那个水准,就可以获得丰盛多样的好茶,像艺术品一样变幻莫测。解致璋与武田老师,以及柳宗悦的观点,并不矛盾,他们最终殊途同归至茶道本质:真正的茶因型而变得更为自由。但初学时,还是解致璋的方式更易于接受。

  茶由先秦走来,至今已几千年。人们不仅学会了制作美味茶汤,还自觉地形成了一种美的宗教:茶道。所谓茶道最高境界,就是“禅茶一味”,化归著名禅宗公案便是:不如喝茶去。现代人追求活在当下,谈何容易。解致璋在后记里选取陆游诗为题,“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人生那么多坎坷,只有爱不会忘记。茶的清香,就是一味爱的记忆。吾心安处是茶香,当如是。

  for《现代快报》

  转载需事先豆邮联系

  《清香流动》读后感(七):茶能解忧,茶书亦可

  阅读解致璋的《清香流动》,是在子夜,万籁俱寂,杳无人音。适逢近日亲者亡故,辗转反侧,无法成眠,于床头书堆里摸得一册,恰是此书。

  书做得雅致。封面上是茶室的布景,有一枝金色的茶树,在暗影里发光。我想起谷崎润一郎曾经写道:“在幽暗的空间里,金色的屏风会捕捉到远处的光线,反射出静谧的苍茫金翳。那种幽暗中的光感真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动人之美。”品味这番话,心弦有轻吟。

  脱去外封,内封是墨绿色,这种色调亦是我爱的,有种沉静的力量。打开正文,第一遍阅览,入眼的并非文字,而是各种大开页的插图,茶盏、盖杯、卷轴、一枝花、横过窗前的绿,书页泛着熹微的亮,仿佛漆器的光泽,古拙、低沉,自成一格。看介绍,图片是摄影家廖东坤掌镜,难怪美感如斯。

  当它是画册,从头至尾先翻了一遍。摩挲页面,览阅细节,在这夜里,我的心绪仍然乱着,想起,吉田兼好说:“世间万物,唯始与终奥妙难言。”四方田犬彦在《摩灭之赋》里说,沧桑是美,凋敝是美,破灭也是美。出生,成长,老去,死亡,我拿什么抵抗时间的流逝?

  独饮与默读,皆是人生最贴近自己的时刻。在这夜里,无数个夜里,我便这样独自翻书。手边常有一盏清茶,暖的、温的,轻轻吹去漂浮的叶片,啜饮,茶水裹着清香,滑过喉道,进入胃里。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在水汽缥缈之间,也仿佛在暗夜里发光。

  《清香流动》的气质是素朴的,以茶具、茶艺、茶史、茶文化的介绍为主。它并不至于让人惊艳,初始甚而让我觉得琐碎,一样样地讲,且不详解,一目即可掠。饮了几口茶,起身,洗把脸,如厕,发了会呆。再拿起来,渐渐读了进去,就有了些领悟,觉察了这些看似简浅的文字背后日久浸淫的心思。茶之本味、真味,总要与人,与人自身,与我们周围的一切消融,方是好的。通晓门道,若轻若盈,是茶道,也是生活之道。

  慢慢地读。解致璋专事茶道三十余年,经验丰富,修养深湛。听她徐徐道来:待客的真心诚意应该表达在茶汤的美味之中;布置茶席时要考虑色彩、材质、造型的要素;那些茶壶、茶杯、茶盅的材质、工艺,如何选择,如何养护;品评泡茶的用水,制作茶点心……诸般种种,俱见巧思。继而扩展至花树园林、自然情态,间有几句人生的感慨。

  由行文推得,作者最爱乌龙茶,不仅特辟了“乌龙茶的制作工序”,还常以乌龙茶为例谈论茶道。我也爱乌龙茶。有人说它有三道境界,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若爱情,第三道淡若微风。这个讲法有些玄奥,听听就罢了,我只爱这回味带来的省思。心如明镜,时时照拂。茶之养人,不器,何须沉沦物物得失。

  茶史部分,大致就是材料的复述,虽不见新意,然重温一遍,想到,茶这样的物件,本居深山,沾雨露而岁发,汤汤水水,滋润天下如此深厚,竟也有了些安慰,时间磨灭,逝者不可留,可是,幸好啊,总有些东西,成为记忆的贮存器,亦可清安身心。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一期一会,难得一面,世当珍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清香流动》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