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敬,植物先生》是一本由[意]斯特凡诺·曼库索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敬,植物先生》读后感(一):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读客》配送的小册子,本没放在心上,可当打开就有点放不下来了。
一种大开眼界的感觉,这是我第一次以这种角度去看待植物,作者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谁能想到,平时安安静静地待在那里的植物,任君采撷的植物,居然有可能是一个个心机gril。同动物一样,为了生存可以做出很多抉择,诸如共生、拟态……
大自然永远给我们不断地精彩,不论植物还是动物……
《失敬,植物先生》读后感(二):《它们很古老,其实它们很先进》
像喜欢书柜里很多读库的小册子一样,这本无疑是从封面设计到文章内容都无法挑剔的佳作。好的作品可能是会不断刷新你的认知,带给你愉悦的阅读体验。植物真的是很吃苦耐劳又蓬勃向上的,就像书的副标题一样"它们很古老,其实它们很先进"。像书中提到的勃奎拉藤,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拟态能力,它能根据距植物的远近,多次改变叶子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由此引出很早之前植物学家就提出过的,植物具有一定的视觉能力。单单读到这样的句子就让人激动不已。还有目前尚存争议的理论:之前我们一直都以为树叶在秋天变色是叶绿素退化引起的正常现象,但或许我们可以推测,也许秋季的落叶乔木之所以要让叶子发生美丽的颜色变化,大概是想发出警告信号,表明自己有能力赶走侵略者,使其不敢靠近。还有植物的"分散宗旨"植物不像动物一样,由中枢神经控制协调各个器官缺一不可,而植物你损害了它这个模块,它无数其余的模块照样可以生长,不影响它整个植株的生命。还有人类从植物上受到的启示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未来科技的发展领域,植物真的是在展现它超强大的魅力。
《失敬,植物先生》读后感(三):“它们很古老,其实它们很先进。 这些先于人类出现的生命,却早已指明了我们的未来。”
力荐这本书是因为它短小精彩,并落在了我们的认知之外。如果不是因为订阅《读库》赠书,也许我不会遇到这本不起眼的植物学小品。我们总声称大自然无比智慧,其实除了在旅行时把它放进朋友圈,我们也许从来没有真心对它感兴趣。《失敬,植物先生》中文书名翻译得有趣,戳中了我们对自然轻易歌颂背后的无知和傲慢。
“它们很古老,其实它们很先进。 这些先于人类出现的生命,却早已指明了我们的未来。” 这句话印在封底,温柔而有力地吸引着我。
植物的奇妙在于,它自有一套与动物(包括人)完全不同的生命哲学:动物用灵活与变化适应环境,遇见危机掉头就跑,或者大战一场,比拼的是速度与强度;而植物在悲催的静止中,不断以一种看似被动的状态,充分调度全身与周围的一切能量, 一点点调整自我、并敏锐地操纵着身边所有的微小机会,它们靠着一种非凡的耐力、包容和开放性与世界共处、寻求生存。
动物依赖大脑,即“中枢”调动一切思考与行动,是一种中心化、集约化的生命组织形式;而植物结构分散,每个器官各有功能,同时同步、相对独立地运转。这种去中心化、模块化的运作方式,却神奇地为了同一个生存目标组织协作。人类的民主政治、互联网的模块化思维体系,这些“现代化”的组织形式,却早已是植物的天生宿命。
所以,动物灵活,而植物恒定;动物快速,而植物缓慢;动物最终可以选择放弃和逃离,而植物只能就地解决问题;动物仰仗中央集权,而植物默默信奉民主…… 好吧!失敬了,植物先生。#小空荐读04
《失敬,植物先生》读后感(四):谁依赖着谁
确实书里夹带了很多私货。但私货让整本书更好玩。比如讲肌肉那章花了一些篇幅讲延时摄影。
第四章 绿色的民主,夹带个人观点最多,花了一些篇幅讲民主和道德代数。作者甚至认为,人类以为自己的决策是由理性做出的“理性才是智能的唯一标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是大脑里的神经元通过投票,选择得到认同最多的那个选项。
本书是需要区分事实和观点的,
例如:
* 动物只会(用移动)逃避问题,不会解决问题。
* 在自然界中,广阔、分散、没有控制中枢的生物组织往往更高效。
这些可以看做是观点,不是事实,因为可以被证伪。
但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读的时候会不知不觉认同其为事实。
作为一本科普书籍,让人对植物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一些敬意。辣椒那一节特别有意思。其实人类完全是离不开植物的。甚至植物对人类有疗愈的作用。感觉人类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算是被植物(整个种群)驯养起来的一种被寄生兽。看世界上动物灭绝了多少种,而植物,虽然也在灭绝,但同时也在源源不断的进化出新的种类,j就生存这个角度来讲,谁比谁高级,还说不定...
PS. 书的字体(页码和章节的字体),装帧,纸张,插画都堪称完美。
《失敬,植物先生》读后感(五):植物社会
断断续续读了大半个月,终于看完了。首先来说读库出品,一般还是有品质保障的,从装帧来说绿色的布面封皮,质感上来说很舒适,不过就是因为是布面的,边角容易磨损,同时容易走线,一节节的线条掉在边边角角上很影响美观;其次,书中的插图很精美,但还是觉得少了些,图片很震撼,在看这些图片时你会不由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反正我当时在脑海中想起的就是在第一节大理国际摄影展上观看到的一个似乎是用X光拍摄手法拍摄的植物根茎的一张照片,很可惜,当时没有留下作品的任何信息,现在想要去找到也不太可能。
总体上来说,此书的可读性还是很强的,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此书涵盖9个章节,如果要让我来划分,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前5个章节主要是讲植物的一些能力,比如说记忆能力、移动能力、拟态能力、趋化能力和操控能力等等,部分知识点和初高中生物有部分重叠,可是多年不学植物学的我来说部分内容读起来还是有点生涩,当然我不知道是不是译者的关系,部分词句有点绕口,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但其实也不难从这些章节中读到植物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作为一本科普书来说可能涉及的面还是欠缺了一点,同时还有一点是总在将植物与人类社会等等相比较,可能在笔者看来这有利于了解植物的整个架构,但实际上来说这反而有点让人觉得画蛇添足,这是我对这本书唯一不太能接受的点;后4个章节,可以算作是人类对于植物的研究,包括建筑构造的模拟、植物仿生机器人、太空植物等等,其实不少内容或多或少地从报章杂志和新闻中听说过,从这几章节还可以看到科研的思维性和困难性,对于启发科研的思维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还探讨了当下人与自然、环境的一些关系和对未来的一些怅惘。相对来说,我还是跟喜欢后四个章节,毕竟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才容易引起共鸣。
《失敬,植物先生》读后感(六):向植物学习,做更好的自己
本书是作者前作《它们没大脑,但它们有智能》的姊妹篇。
作为一本科普小册子,书的内容是过硬的,无论是介绍植物的记忆还是拟态,都会让人对地球上的这一类生物的生存能力叹为观止。
但是虽然作者是一名植物研究学者,但凡事以植物优先的态度可能就不太让所有人接受和认同了。特别是对动物的种种贬损,好像他们就不配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下去似得。
植物确实有很多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去中心化(现在流行的云和区块链其实就是这个概念的应用),但事事以植物为目标就有点过犹不及了。书中提到的作者费尽心血的植物机器人,完全没有必要一定要弄成一棵树的模样,这就好像机器人也不是非得长得像人一样。只需要某些功能/特征方面参考/模拟植物的一些特性,不是更好,也更灵活?
就书的内容看只能是三星半的水平,增加的一星是给读库编辑的。无论是封面的触感,还是正文的纸张,还有文字的配色,都让人赏心悦目,有赶紧拿起来阅读的冲动。特别是配套的图片,非常精美。用老六的话说,这是一本性感的书。
在最后一章中,作者在书中放上了自己的照片——一个胡子拉碴的中年男性植物狂热爱好者,想到了谁呢?
《失敬,植物先生》读后感(七):「万物有灵」那些被忽略的高级植物智慧
拿起来这本书来的时候已经过十二点了,本来想找本书助个眠,结果越读越有意思,一口气读完了。
我们可能都会觉得动物是比植物更高级的生命形态,至少是在「智能」程度这个层面来说,但这本书有让我重新认识这个问题。
有两个非常有启发的视角分享:
1. 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策略比较:
动物的看起来很复杂,其实本质上都是「移动」,说白了也就是靠跑:
这里温度不合适,跑;这里没食物,跑;这里竞争对手太多,跑;这里没有配偶,跑...核心就是认怂保平安
植物呢,永远都在想办法调整自身,去适应和抗衡,其实有更多的真正在解决问题的生存智慧,非常有创造力。书中介绍了很多人类从中学习和借鉴的技术革新。
2. 植物和动物的组织结构比较:
「分散」是植物的组织方式,它们没有集中化的大脑,也没有单一的、不可或缺的器官,植物用全身看,用全身听,用全身计算,用全身呼吸,把功能分散在全身。
仔细想想,这种组织结构是现代性的标志——分散化的模块构造,没有指令中枢,这也是为什么植物能不像动物一样采取「逃跑」策略,能原地承受天敌持续不断的毁灭性攻击的一个重要原因。任何有指挥中枢的组织本质上都很脆弱。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分割对动物意味着残害,对植物则意味着繁殖。”——法国博物学家让—亨利.法布尔
回过头来反思人类社会、企业的组织结构,大有裨益。
总之是一本以植物开头,却一路奔向各个思考领域的可爱睡前读物
《失敬,植物先生》读后感(八):放弃所谓的文明和刻意的成就,面对世间万物,越理解就越谦卑
如果不是读库跟着20年第一期寄来的小册子,这种类型的书籍大概永远不会出现在主动购买的书单之列。但是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格外喜欢读库,让阅读走出熟悉和越发固定的舒适圈,去接触全新的领域和全新的思想。
一般会怎么看待身边的植物呢,觉得它们是用来装点花园,用来带来愉悦感和舒适感的低等生物?觉得它们是可以任由人类摆布的没有智力没有思想甚至无法反抗的生物?
因为我们站在人类行为的单一角度,运用动物的大脑和价值来判断与我们生命形态完全不同的植物,所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就像人类总是自诩为食物链顶级的灵长类动物,好像真的可以主宰世界。而人类的全部行为,是否在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眼里,不过是想马戏团里自娱自乐自我陶醉的小丑一般,非常的徒劳甚至可笑。
书页的封面上写着,“它们很古老,其实它们很先进”。全书也从植物的角度,来举例解析了其先进性的表现。
在十亿到四亿年前这段时间里,为获取维持生命所需的营养,动物选择了移动,而植物则在演化上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决定。它们选择不动,从阳光哪里获得生存所需的全部能量,并且让身体能够应对植食动物以及其它必须面对的困难。
没错,在演化的关键点上,动物和植物截然相反的演化进展决定了后续行为上的完全不同。但是未必就有更加优质更为先进的一方,大家不过都是为了生存,为了生存下来,而选择的不同方式。
在我们判断人>动物>植物的时候,确实更多的从移动和主动性层面来下断言。觉得能够自主做出移动决策,就是先进智慧的代表。
抛开人类给生命强行附加的各种尊严骄傲使命和意义,其实对于任何物种而言,首要目标都是生存,也就是活下来,然后保持物种生命的可持续延续。
这么说起来,植物确实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占据了世界上环境各异的角落,并且寿命和繁殖能力,都极为强烈。它们看似安静,却在安静里酝酿出了极其巨大的智慧和能量。
这本书从很多方面诠释了植物的先进性,以及人类有太多可以向植物学习的地方。
关于记忆:因为植物没有大脑,我们理所当然地觉得它们无法进行思考和记忆储存,但是按照一些百科全书上对于记忆的定义,“一般指器官对外界刺激及相关反应进行储存的能力”,那么植物无疑是拥有记忆的,因为拥有记忆,所以能对环境和刺激做出自身的调整。
关于运动:除去消耗自身能量来进行的主动运动,植物甚至能够先进智能地利用昼夜湿度差完成自己的行动。在人类在不断寻求能源以维持运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地时候,植物早就懂得向自然借力,以极其精妙的感知,非常巧妙地使用了可持续可再生的能量来为己所用。
关于拟态:我们当然知道许多动物为了生存都拥有非常强大的拟态能力,但是植物在没有眼睛不能行动的状态下,也能够对身边的植物进行拟态是不是非常的不可思议。勃奎拉藤就算植物界中的拟态王者,它可以模仿出跟身边生物近乎相同的茎叶形态。
关于决策:因为我们人类引以为傲的思辨能力,我们总愿意相信自己的很多决定都是运用推理和逻辑的结果,但是实际上,跟大自然里很多其他的生物一样,最终决策我们行为的可能只是所谓的“直觉”而已。秩序和逻辑以为着组织以为着构建标准化的牢笼,把没有边际的东西关进牢笼,试图从中间寻找出某种既定的规律。越是受其宜,也越是受其累。而植物各个部分的分散和无序,反而对自然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适应能力及反应能力。
关于操控:我们当然觉得自己可以操控植物,简单地动一动手,可能就能轻松折掉花叶。但是且不论植物本身跟动物一样,并不存在绝对的弱点,对于这么轻微的损伤有特别强大的修复能力,就是关于操控本身而言,植物在看似静止的状态下,也发展出了许多驯服动物的能力。它们正式因为植根土壤,才将通过化学物质操控动物的能力发展成为一门技艺。用花蜜让昆虫帮助其繁衍、用毒液去麻痹威胁动物、甚至用更多的化学物质去让动物对其依赖上瘾。辣椒的扩散和繁衍,就是一种人类缓慢上瘾的过程。动物以其不动,而让动物都为己所用,不能不说已经算一门行为艺术了。
作者在书中记录的东西当然远远不止这些,人类对植物的研究和模仿,从建筑到医疗,从地球生存到探寻太空,都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换个角度去看人类和植物的关系,植物更像是已经生长完备的至高状态,向老庄笔下的圣人之态,静默却圆满,无声里孕育了大智慧。人类才像一个初学者一样,认认真真去分析去总结,去归纳去学习。
看完这本书,大概就是人类的思想因为从小到大所受教育的原因,真的非常僵化,也非常狭隘,我们总是只能看到自己理解的东西,而只能理解与自己相似的东西。不是只有移动才更高级,不是只有大脑可以用于思考。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在时间存在的形态和智慧。
庄子在《齐物论》中写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者也,用也;用者也,通也;通者也,得也。”一个达者,是不会从“用”物的角度来看问题,不会一直想着这件事情有什么用,这个东西幽设么用。因为一旦把现象或者东西当做工具,而不是把它自身当做目的,就会产生分别心,分别心反而会毁了物的本性。
尊重每一种个体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齐物”。这本书大概就是,让我们有一次从植物的角度看待世界的体验,并非人类所行所求的即是正道,可能也未必真的有所谓的正道吧。放弃所谓的文明和刻意的成就,面对世间万物,越理解就越谦卑。
《失敬,植物先生》读后感(九):《失敬,植物先生》读后
深入观察自然界,会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万物。——爱因斯坦 如果不是《读库》,可能这辈子也未必有机会偶遇这么有趣的小册子。虽然部分章节中作者夹带的“私货”过多,稍显主观,但整体看,还是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读后也确有种相见恨晚,忍不住抱拳,称植物一声先生、表达失敬的冲动。
人这一物种常自诩为“万物之灵”,自认为有情感,有思考能力,还能搞搞发明创造,动不动还要改变世界、拯救地球、挑战外太空;对于其他生物,尤其是植物,一直将其视为是没有感官、更不会有情感的较低等生物。
但凡话一至此,想必要接,真是这样吗?用作者自己的话来回答:“大部分人还不太了解植物对人类生命的真正意义。”
作为自然界中食物链的基础,除了数以万计的植物可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所用之外,它们还应该是人类的老师,“降维”教我们很多东西,只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其实,扮演大树的小朋友才是整个舞台上最大的咖嘞。(此处私货:童年阴影) 诸生如戏 全靠演技
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株植物,且只想“胸无大志”、安安静静地做一株与世无争的植物,四周却被各种昆虫、植食动物包围,无处遁形,怎么办?要生存下来,只有野蛮生长,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演化、自我保护,比如拟态。
提到拟态能力,人们通常想到的是动物界的例子:变色龙、竹节虫,还有拟态章鱼等。其实,有些植物的拟态能力同样不容小觑,甚至较之动物,有过之而无不及。
被称为植物界“变色龙”的勃奎拉藤(脑子里总默念成博阿滕),生长于智力和阿根廷的温带丛林中。它们不管攀附到什么样的灌木或树木上,都会以高超的技巧模仿所攀附的宿主,堪比丛林版“百变大咖”,完胜公认拟态能力最强的兰花,因其只能模仿一种对象。
更惊人的是,勃奎拉藤能够根据周围植物的远近,而选择模仿离自己距离最近的植物,与其融为一体。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植物学家脑洞大开,推测勃奎拉藤有一种“视觉能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甚至可能就在此时此刻,已经有植物学家解开了这个谜题。
在物竞天择的生态环境下,植物需要不断保持警惕、分清敌我、判断危险、适时伪装,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不可避免地要同其他生命体产生交集、建立互动,强行“尬聊”,得以生存。“沟通”也成了它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特性之一。
只是,是要凭借“蚂蚁竞走十年了”般的浮夸演技,还是“被拟者、拟者、受骗者”间硬核存异,从而维持当下的微妙平衡、和谐共生?只能见仁见智,期待它们互不相欠,各自安好了。 那些温柔的操控
众所周知,植物是靠动物将自己的果实或种子带到其他地方,从而开枝散叶、拓展生存边界。在这个过程中,植物和动物实现双赢,前者报之以食物,后者将其后代带去到诗和远方。
但植物表现得更为狡黠和投机——植物对动物那些温柔的操控,有时看上去,比女神对备胎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还要残酷和无情。就如一种叫牛蒡(又名:大力子)的植物,它会将种子粘在动物皮毛上,却“无以为报”。
自然界中有一种“有蚁共生”的植物,和蚂蚁间的团队合作精密无比。这些植物通过花蜜吸引蚂蚁,这样其他昆虫或天敌就不敢前来造次了。敌人的敌人即为朋友。
“有蚁共生”中的佼佼者金合欢属植物,我将其理解为《绝命毒师》中的老白。它分泌的富含生物碱的蜜露会让蚂蚁上瘾,之后再通过调节蜜露中的神经活性物质的数量操控蚂蚁的行为,使其更具攻击性,或提高在植物上的活跃度。杀人诛心啊。
植物对动物的操控,人类也未能幸免。辣椒,这种原产墨西哥、茄科辣椒属植物的果实,是现在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种之一。每年人们还会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辣椒进行改良,一次次刷新“辣”的极限。顺便学到的冷知识:还有专门测评辣椒辣度的指标——“史高威尔指标”。
为什么有这么多愚蠢的人类对于辣椒情有独钟,并且还在孜孜不倦提高辣度和挑战辣的极限呢?
心理学家保罗罗津(Paul Rozin)提出“良性自虐”理论,即有些人非常享受灼烧感这类让大脑觉得有危险的感觉。就像坐过山车,身体会感知到这种危险行为,但又知道危险并不会发生,没必要打断这种消极刺激。经过反复刺激,最初的不适变成了愉悦。
辣椒完成了对人类——这一最具传播力的生物的操控,就像跑步后大脑分泌的胺多酚,让人欲罢不能。类似的植物还有小麦,是谁驯化了谁,这是个问题。
如果活成植物
回到刚刚植物与蚂蚁的共生关系,以及它们共同演化的历史,可见植物绝非被动满足动物需求的较低级生物,而是能够以自己独特方式主宰命运,并在某种程度上操控其他生物的复杂生命体。
植物与动物,角色发生了转换;或者说,原即如此。而一只看不见的手,应该也在操控着自然界。万物有序,循环往复。 最后,操控与否、拟态也罢,如果无法像植物向上,向光,利用顶端优势;那么就向下,纵深,寻求内在丰饶。毕竟,重要的问题不是被解决的,而是被遗忘的。
像植物学习。
书中还有很多开脑洞的想法,比如在“绿色的民主”章节提到,植物是“模块化”、“去中心化”的,“分散”是植物的宗旨。
再比如书中开篇前两章,“它们没大脑,但它们有记忆”、“它们没肌肉,但它们能移动”;以及最后一章的“太空植物”,都刷新了我对植物的认知。
推荐。
《失敬,植物先生》读后感(十):失敬!植物朋友
超级有趣。一口气看完了! 安利理由如下:
1.印刷很好,纸张有质感,彩图超好看!
2.有趣的科普,打破了我对植物以往的认知。的确大多数时候我们是从审美的角度看待植物的,忽略了它们的生物量、重要性之大,更没有意识到它的智慧(或者说不愿承认,因为这与常识相悖)。书中作者强调了许多次植物组织分散的特性,这一点呢我认为和《海星式组织》的中心思想如出一辙,不过后者更偏向于从社会和商业的案例来说明这种分散思想的创新性有效性,而本书强调植物区别于动物的智慧。
3.创意启迪。作为一个刚参加过一个创新比赛的菜鸡,对于书中许多被植物启发的创意简直服得五体投地。确实创意的来源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知识积累,否则大家共有的常识能给你带来怎样胜过别人的启迪呢?只有了解得更多,想得更多,才能有更多奇思妙想吧。拓宽知识边界!
4.有关科研。作者的写作也很流畅轻松,比较易读,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对植物研究的热爱,对自己行业的享受。书中给了一些自己受植物启发、寻到合作者一起研究、最终研究成功得到成果的案例,看得心潮澎湃(不好意思夸张了哈哈)。联想到自己作为一个即将大三的five,对进实验室、科研等字眼,已经从初入大学的憧憬,转变为如今避之不及的恐慌,一声叹息。找到兴趣点,或者说找到对科研的动力,才是正道吧!除此之外也能看出作者对目前世界上环境问题的关注,格物不仅致知,更好的是做到了致用,真好。分享作者的快乐。
5.分享自己读的过程中忍不住拍的图和当时的感想,可以跳过。
看到富兰克林的乱桌子,我作为乱七八糟星人笑出了声,可以作为案例反驳让我整理桌子的老妈了(划掉
想搜一下这个叶序塔楼,但是没有搜到。
内心os:这个神奇的过程,难道不是魔法故事里走的流程吗?(传粉昆虫:嘤嘤嘤为什么要软禁我!)花还能变色沉到水底,太美了。有视频的话一定很震撼吧。
水母驳船的创意,是不是可以加到末世文的设定里了。
深入观察自然界,会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万物。
被安利了《暗淡蓝点:探寻人类的太空家园》,是一本14年出版的书。“暗淡蓝点”象征着我们地球的家园,在探索宇宙的飞船上遥望地球,就是一个暗淡蓝色的球体,因为我们地球“七分海洋三陆地”,在太空中看到的便是蔚蓝的大海,于是本书被命名为《暗淡蓝点》。
被安利了《苍穹一粟》这本书!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