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春苑桃花红》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2-08 00:36: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春苑桃花红》读后感100字

  《春苑桃花红》是一本由郑民钦 编著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苑桃花红》读后感(一):诗与歌

  “诗言志,歌咏言”。说明诗和歌并非同一事物。即使后来歌字体用兼备,即既具有诗的内容,又具有歌唱的作用,但与诗的有体无用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和歌最大的特性大概是其既可朗读,又可吟咏。《亲房卿古今集序注》有言:“催哀动感之时,深情吟咏之心即为歌。咏唱之时,当有宫商角徽羽五音。此五音移于金石丝竹匏土草木八音即为乐。随乐举手踏足,即为舞。如此,歌必为乐。”我国的《诗经》也有此之妙哉!可憾之今无法切身聆听与吟唱,故和歌之妙趣又少一分。但郑和钦老师用四季之特性,四时之兴替,四物之变迁向我们重申和歌之美。尤其是阅读时配上特有日式风格的优美又应景的插画,更是激起我们内心的欢愉,在脑海中绘构一幅幅有声图画。当然,也不乏日本和歌篇幅短小之故。如和泉式部的“物おもへば沢の蛍も我が身よりあくがれいづる魂かとぞみる (翻译:睹物思情,池边流萤飞舞,当是我,离恨愁魂。) ”可以说不懂日语纯靠翻译去赏析和歌那简直是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甚至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没办法,虽然文学是通用的,但文字却是一块横在我们面前的巨石,我们也只能借助翻译家的的注释和原创作者的写作背景来揣测其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共鸣。这一点,不管是在《风雅绯句》系列还是《风雅和歌》系列都处理的完美。提到绯句和和歌的书名,与我国诗经的《风》《雅》《颂》又联系了起来。大概是由于我们是日本的第一位老师吧!毕竟不管是日本的文字还是文学、乃至医学、建筑、茶酒、服饰、妆容无一不受唐风的影响,故其翻译也像是采用了绝句或七言的方式,甚至,偶尔某句和歌的译文貌似在唐诗中也略有读过之感。因而,在赏析时,常不自觉用鉴赏诗歌的方法去推测和歌的“物哀”之意。大抵还是相似之处众多的缘由吧。 借用周作人的评鉴结尾:短歌大抵是长于抒情,俳句是即景寄情,小呗也以写情为主而更为质朴;至于简洁含蓄则为一切的共同点。从这里看来,日本的歌实在可以说是理想的小诗了。”和歌,从形式上来说,就是非常理想的小诗了。

  《春苑桃花红》读后感(二):春来江水绿如蓝

  

和歌,以寥寥数句描写景像,融简练、深刻于一体。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离人并不遥远,举目可见、触手可及。能将四季的变化提炼成心中的音符,引起同类的共鸣,真的是妙不可言,神形俱备。 不是唐诗,不是宋词,不是中国近代的白话诗,和歌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形式,将人内心深处的悲欢离合写得淋漓尽致,写出了人人心中皆有、笔下所无的意境。作为理想的小诗,构思的精妙,不亚于长篇大论,凝结了人生的智慧、勇气、美好、善良。和歌作为一类文学形式,在长期发展中,不仅成为了日本大HE民族日常生活中极其平常的表象,而且成为贵族交往中附庸风雅的必备。在高度凝结的语言组合中,一半是现实的感观认识,一半是浪漫的理性思辩,审美中有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的交融与汇聚。 东方文明的含蓄、委婉,在和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明明是心中有所思,但是又不能娓娓道来、一诉为快。比如相思时,指着高悬天空的月儿,有意无意地说,月儿真圆真亮,其内心是相思,对分居两地的妻儿、朋友、父母的思念。月光如水,荡漾着你我共同经历的故事,故事不可重复,记忆犹可再生。当然,更多的意象,是春水流,在明媚阳光下无拘无束地奔向远方,带走的是忧愁,留下的是希望。 郑民钦编著的《风雅和歌•春苑桃花红》,直勾读者的目光。是的,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时代,我们需要回归传统,从历史的脉络中识记我们为什么是我们,拉近自我与自然的距离,发现和谐与平安才是生活的主旋律,而非其它。春天是什么,是满园的桃花,还是平静的湖水,还是啁啾的鸟鸣,也许在和歌的形式下,可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意象,但终其本质还是爱惜春光、珍爱生命。 没有人告诉我们,审美从何处来?即使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对于一年四季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也不能无动于衷。《风雅和歌•春苑桃花红》选录的文章很少是无病呻吟,自我感觉良好,更多的是一群生活中不如意的人的情绪排解,或许作为一年一生的草木,尚且对生命有着独到、深刻的理解,那么我们此时缺衣少粮、物质生活贫困,还不紧握韶华,领略生而为人的惊奇。

  《春苑桃花红》读后感(三):简单即极致

《风雅和歌》亦是俳句系列的姊妹丛书,在传递着日本传统文化中最朴实真切、勃勃生机的诗意,这一切都尤为珍贵。了解日本文化是如今这个时代青年人所热衷的,然而在吸收接纳中潮流文化占据更多,尽管很多形式上是加以日本传统文化包裹之下(很多漫画、游戏、饮食或生活形式),大体是不尽相同的。在快速的时代进程里,一切变的越来越直接且迅疾,复杂且多变。慢下来成为了最大的奢侈,手里捧着一本诗集,会是怎样放松而奇妙的旅程,在这四季的更替交换之间,感受每个歌者的情志,感受旧时自然风土,在这冬日里呼吸泥土花香的气息,触碰着和歌字里行间的温度。

和歌,自然是韵歌,它吸纳了乐府诗的诸多形式与意象,代表着日本文化吸纳自用的根基。短歌成为了最流行的定式,如今读起来,它简单且别致,独具一格,别有风味。无论在哪个季节中都蕴着物哀之情,随手一番便接连如是——寂莲法师的“柴舟隐斜晖”、宫内卿的“却是雪化痕”、藤原家隆的“春月不回答,冷影照衣袖”、藤原定家的“春梦段浮桥,夜岭云横空”(此四首相连)……小可谓之日本文学的性情使然,唯美哲学;大可亦说是整个日本之世界大观。

有韵之歌,歌才是重点,译者自说无法重现抽象的音乐要素,这是文字落纸的拘限。如果在时代的流传中保留其音味,声情并茂来表达,配以歌舞乐器,三两首小野小町的歌,或是要再动情不过了。如今的内地流行音乐大多吸纳日本流行音乐,因其词曲舒缓优美,调式婉转悠扬,还有当是借鉴了更为先进的西洋音乐(蓝调、爵士等),在音乐领域亦是时代先锋。无可不说在文化的前行与转折的进程中,日本秉承着匠心与饱满情意认真地走好了每一步,在每个时代都留下弥足珍贵的印记。和歌,大和民族的歌,在传统与前卫的碰撞中,满含深情的回望着前世之人与物。

我倒不觉得和歌凝字精炼,而是胜在简单易懂,至情至深。短歌寥寥两四行,大多物我两样,连带情丝。物的关切透着对生的热爱,怀世间的怜爱,与他人的同情,至爱人的思慕。小原古邨的静画似活了,色彩清雅素丽,与和歌相得益彰,它是让人轻松舒适的审美体验,让人平和的思考,关心身边的人与物,那些我们日常丢失的美好。这让我想到了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被直译而来的网络流行语“小确幸”。被网友日常阴阳日台青年的表情包用词,却在和歌的意境中活生生的浮现且真实美好。

无法不确定这简单幸福感让人更加热爱生活。

  《春苑桃花红》读后感(四):声哀以怨,使人辄唤奈何

  

和歌和俳句都是日本文化的精髓,相当于古诗词在我国的地位。之前,我一直没搞懂二者的区别,这次读了《风雅和歌:春苑桃花红》,好好地去查询和分析二者的区别。

二者最大的差别是俳句有季语,而和歌没有季语,也就是大多数的和歌并没有明显的季节感,但仍按勅撰(chì zhuàn,意思是奉敕命编撰。勅,同“敕”)和四季分类形式进行编排,是为了便于读者阅读。

还有,和歌可比俳句早好几个时代就出现了,和歌始于民间,它的直接源头是歌谣。和歌,分短歌、长歌、片歌、旋头歌等几种形态。

历史上和歌发展的几大阶段及成果依次包括古代歌谣“记纪歌谣”、万叶和歌,和歌集《万叶集》、《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和歌集,它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如同《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再往后,是十世纪的敕选和歌集《古今集》,和歌在平安时代、镰仓朝时代、南北时代、室町时代、 江户时代、 明治时代、大正时代、昭和时代也都有着很稳步的发展。

《风雅和歌:春苑桃花红》这本就是按季节分类,收录了能体现春季特点的和歌,是近代以前的短歌,按历史时间为序依次编排的。文中有和歌原文,歌人简介,以及对该首和歌的赏析,也说明了该和歌收录在那个和歌集中。

日本的文字和文学传承自中国,所以从和歌的原文可以看出它保留了很多中国文字。日本和歌主要审美手段是“哀”,它是内心感动发出的声音,是真情的表露。如,开篇圣德太子作的和歌“何不居家倚玉臂,直怜羁旅卧草枕”,是见路毙者,哀而作歌。太子可怜那些旅行者,也说明了古代旅途的艰辛。

和歌中的“哀”有表达同情,有感慨,也有赞叹、歌颂爱情,表达愁绪,或引人共鸣等。大伴旅人一首“我园梅花乱飘落,犹如天上流雪来。”在我听来,怎么觉得有几分似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味道来,当然,少了些诗仙的豪迈,但赞美景色,抒发感怀之意犹似。

奈良时期的笠女郎一首“野鸭毛色似春山,朦胧犹如君心间。”,“春山”二字与春季挂钩,朦胧含蓄的一曲恋歌。倒不如柿本人麻吕“夜长犹如鸜雉尾,可怜独自难入眠。”直白许多,长夜漫漫,思念恋人焦切难耐。

除此,赞美春天的和歌也不在少数。

  《春苑桃花红》读后感(五):春·少女立婷婷

  和歌作为日本民族的诗歌,是日本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最早让我入坑和歌的,应该是《言叶之庭》。小说里大量引用了《万叶集》的内容,初读觉得没什么,后来回味,觉得奇妙无穷。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隐约雷鸣,阴霾天空。即使天无雨,我亦留此地。

  两行诗一问一答,颇有山歌对唱的意味。虽然通俗易懂,但又不粗鄙,浅显中带着清新,就像是我国的《诗经》一般。而日本文学由于语言差异,无论如何翻译都翻译不出原文的韵味,能从翻译中窥见文字美一二,足见和歌的魅力。

  开篇第一首是圣德太子所作。

何不居家倚玉臂,直怜羁旅卧草枕。

  太子出行,见到路边死去的旅者,哀而作歌。他只知旅途艰险,不如家中舒适,却不知古代云游商人为讨生活,时常被误认为旅者。旅行艰辛,生活更加不易,平常人家中有的并不是玉臂,而是柴米油盐。此诗颇有“何不食肉糜”之感。由此可见,无论哪个国家,只要当政者不食人间烟火,便会发出类似感慨。

  与中国文人一样,日本文人也有伤春悲秋之感——万物皆可悲。

春日艳阳天,云雀欢歌入云端,我却独伤悲。

  面对大好春日,云雀换歌,诗人却独自伤悲。如果不了解诗人的身世背景,恐怕只觉得他做作。

  这首和歌的作者是大伴家持,仕途不顺,卷入政治斗争,几起几落,心情忧郁。

  “吾心即宇宙”,只要“我”伤悲了,万物都是伤悲的,即便眼前的景色再欢快,也不过是为了衬托“我”的内心。

  这首和歌还有一个跋: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看到“采蘩”便想到《诗经》,其实这个跋里的意境与《诗经》十分相似。

  《诗·豳风·七月》有:“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只是《诗经》表现的是对男子的思念,而大伴家持表达的就是心情的苦闷。

  再看作者的生卒年,是公元718—785,借鉴《诗经》的诗句也就不足为奇。其实不光是日本和歌,就连我国古代诗人也频频借鉴《诗经》进行创作,但是表达意境完全不同。比如曹操的《短歌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诗经》原文是: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即便是从日本的风雅和歌中,也能看到《诗经》的伟大。即便已经过去几千年,它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文学,无处不在。

  《春苑桃花红》读后感(六):和歌风雅

  

《风雅和歌——春苑桃花红》是日本古代的和歌集,日本的古典诗歌被称为“和歌”,受中国古诗的影响发展而来,但和歌与中国诗歌并不一样。和歌是日本诗歌的一种形式,日本人常常借和歌表达内心的渴望与忧愁,记录生活中的平凡点滴。四季生活的变化、白日劳作的疲惫、男女之间的恋爱情意,都写入了和歌,和歌的内容和手法令人耳目一新,把有着悠久传统的短歌创作带入了崭新的境地。和歌作品的显著的特点是,声调的运用,注重诗歌的旋律美。

如大伴旅人的一首:“我园梅花乱飘落,犹如天上留雪来。”作者为短歌注入了强有力的色彩感。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样的和歌的形式短小, 诗句精炼, 意蕴含蓄而悠远。

日本和歌都是在表述鲜活的生命,刻画和透视出自然与生命之间的深层关系,和歌作者要将自己置入了自然的情境中,用心去观察山林、泉水、枫叶、落日,以自己的人生体悟,描写动静相宜的世间万物,来创作美而自然的和歌。

和歌重在抒情, 而抒情诗往往善于倾诉迸发的情感或瞬间的心理印象, 形式上是短小的诗篇; 这些和歌中,有的以瞬间的情境来表现永恒的静寂美, 以一景一物表现古代文化生活的悠远, 以稚嫩的花蔓显示生命的可爱, 以动态的景物衬托出人物的孤独寂寞而表达其妙处, 表达出了深远的意蕴。这种以简约的形式的和歌形式、表现出时间、空间的永恒和生命的怡然自得的情趣。和歌这样的一种短小的诗歌形式, 追求含蓄和意味悠远, 追求表现空灵自由的审美境界, 另外佛教禅宗的美学思想对和歌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表达禅的寂静、贫寂、枯淡及诙谐的乐趣。

由此可以看出和歌短小、精炼到很经典的程度。如此短小的形式就决定了其表现内容的很丰富 虽然表现的事物或环境都是极为简单的、具体的, 抒发的情思,决定了和歌高度的浓缩性或凝炼性。在极为短小的形式中, 依然保持着诗歌的全部特色, 表现了诗的美学特征。和歌的含蓄、象征、暗示、滋味、韵味及意境更为全面、精彩。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评价和歌道:“日本和歌很浅,浅得有味道。很轻,很薄,半透明,纸的木的竹的。日本味。非唐非宋,也非近代中国的白话诗。不见哪儿有力度、深度,或有智慧出现。你要写却写不出来。”和歌作为日本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在历史上留下了异常清丽的风景。体现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

让我们在这本书中感受和歌的四季流转的自然之美吧。

  《春苑桃花红》读后感(七):舞台的尺度

  如果将文学体裁比作舞台,那么

春风桃花红的封面充满了桃花之感

  这个舞台的尺度有两个方面。一是空间的尺度,也即体裁的篇幅,篇幅越大就能承载越多的直接信息;二是时间的尺度,文学体裁发展越久,前人写过的东西、用过的技巧也就越多,留给后人发挥创新的可能也就越少。本文主要写前者,后者在《时代的痕迹》(本系列《夏野芳草碧》书评)一篇中阐述。

书籍封面、精装硬壳、书签以及腰封都维持了一整套的统一感

  篇幅短小是和歌给人的第一直接观感,集子中收录的大部分作品篇幅都不超过我国近体诗中的绝句,正因为篇幅短小,创作背景、心境等信息无法平铺直叙,只能靠含蓄的留白,调度共同情绪从而引起读者共鸣。元杨载《诗法家数》云“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 就表明了绝句的创作要领,但绝句尚且有相对固定的四句格式,能够完成起承转合的四步走,有的和歌篇幅更短,还要装进写物、抒情的内容,难度就更高,有时难免出现一些突兀的割裂感。比如《春》卷源俊赖的“日暮竹园里,鸟鸣亦虚幻”一歌,日暮、竹园、鸟鸣三个意向,和虚幻这一主观感受就脱节较大。看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一句,没有直接描写主观感受,就写出了作者的孤寂感。当然这也可能是中日文化背景不同导致我们不能完全感受到作者传达的信息。

  相较而言,《春》卷赤染卫门的“早应断然安睡去,何须更深看月斜”一歌就表现更好,和“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中的大量配图十分精美

  《春苑桃花红》读后感(八):四季轮回,唯爱你的心不变,品读郑民钦先生编著的和歌鉴赏文集

  

《风雅和歌系列》是翻译家郑民钦先生编著的经典和歌鉴赏文集,包括《春苑桃花红》《夏野芳草碧》《漫山秋色浓》《寒冬雨意遥》四卷。

这次读的是《风雅和歌:春苑桃花红》,全书共194首和歌。

和歌的作者有从平民到皇室,可见和歌是生长于日本本土的文学,在日本流行范围之广,是日本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

《风雅和歌:春苑桃花红》中,有的和歌选自《万叶集》。在日本《万叶集》作品分东歌和防人歌两大类。

同时,书中还有小原古邨的插图,各种花鸟画。

《风雅和歌:春苑桃花红》每一首和歌,先介绍了和歌的作者,日本原文,中文翻译以及作者简介,然后再从各种角度来解读这首和歌。

伫立盼君来,手摘柳叶梢。

我园梅花乱飘落,犹如天上流雪来。

春苑桃花红,缭乱照眼花下路,

这些和歌都是借景物描写来显示作者心情。

有些模仿《诗经小雅》中的句子。如:

春日艳阳天,云雀欢唱入云端,我却独伤悲。

在之前,郑民钦先生也讲过,和歌是古代中国的乐府诗经过不断日本化发展而来。

野鸭毛色似春山,朦胧犹如君心间。

把春天大山的颜色,比作野鸭羽毛的颜色,这种比喻非常有新鲜感,还非常有艺术性。

像在原业平就被称为恋爱达人,“并非未看见,说见又未见,一瞥生恋情,终日苦思念。”

这就是比赛时忽透车子垂帘见一个女子,这一瞥,根本没有仔细看,类似一见钟情,倾心于她。于是有了这首和歌。

日本樱花多,和歌中也常见樱花。

在原业平的;世上樱倘绝迹,春心何处慰孤寂?

素性法师的:放眼柳樱捊错乱,京都正是三春锦。

伊势大辅的:古都奈良八重樱,今开九重尤芳香。

西行法师的:春风无情吹落樱,梦醒依然意难平。

藤原定家的:山峰樱花笼朝霞,绯红暗渡银河浪。

若山牧水的:溪流水清浅,真鳟石斑锦鳞美,山樱春花妍

像式子内亲王的:山深不知春已至,松门断续滴雪珠。

像寂莲法师的:暮色春将归,春归不知处。

宫内卿的:原野嫩草萌,浅绿碧翠淡淡分,却是雪化痕。

这些以雪,草颜色来表春的到来,很有画面感,视觉上效果不错。

藤原定家的:长春霞霭弥梅香,轻烟朦胧春夜月。

藤原家隆的:梅香诱思昔,抬头问春月。

跟随着郑民钦先生,去品读和歌内存的至情至性,看佳作,看风景,看心情。

  《春苑桃花红》读后感(九):和歌记录下的春

  

对日本的喜欢源于动漫和电影,虽然有些历史的众多原因,动漫和电影确实影响着我们对于一个国家和文化的印象。然而文明的发展也让我们知道铭记历史的同时更多的是接纳。日本的文化中,和歌和俳句占有着重要的位置,便是相当于我们中国诗经与唐诗宋词元曲的地位,它们极其的相似,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将山川大地,风花雪月浓缩在短短的诗词之中。对于很多人来说我们接触日本的文化,更多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去感受,影视剧或是其他的方式,人们潜移默化的接受着,但是对其却不是很了解。在此之前,和歌和俳对于我们来说都可以成为日本的诗词,而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区别我们不甚了解。和歌和俳句最为日本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也经历着漫长的时期,流传下来的和歌被后人编著成集,也就是《万叶集》和《古今集》。《风雅和歌》系列便是取自其中,又将其分类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风雅和歌,人生四季。

《风雅和歌春》取名《春苑桃花红》,整部书中所选的和歌都与春有关。里面收录了纪贯之、柿本人麻侣、在原业平等人的作品,更是从平民到皇室贵族众多歌人佳作。郑民钦先生一直研究日本文学,已翻译编著众多日本文学,《风雅和歌》系列中先生赋有日语原句,又用中文诗词的语境进行翻译,这样对于我们来说可以更好的解读。因为历史等众多原因,日语和汉语在文字上是很相似的,所以日语原诗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理解,而译文则会让我们更深层的去体会和歌的意境。春日和歌更多的是对自然万物的描写,这春风,春雨,春花,以及在这春季里遇见的爱情。去珍惜去感受这春天所带来万物欣欣向荣的美好。

《风雅和歌》的阅读让我们去体会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也让我们了解日本的若干历史,风雅和歌,风雅俳句是对于美的一种诠释。编著人郑民钦先生对每一首和歌都进行了赏析,并配有唯美的图画,这样让日文原和歌、中文翻译,赏析,插图构建了一部唯美的春季和歌。

周作人先生曾说:短歌大抵是长于抒情,俳句是寄景寄情,小呗也以写情为主而更为质朴;至于简洁含蓄则为一切的共同点。从这里看来,日本的歌实在可以说是理想的小诗了。

小野小町写下:人生几悲怜,

恰似原野萌新绿,

残霞夕烟散。

阅读这首合歌的时候,会有这种身临其境之感。

以春为主题的和歌大多数是浪漫的,然而依旧跟着创作背景有着关系,读和歌感受春的生机。

  《春苑桃花红》读后感(十):《春苑桃花红》:严寒中走来的温柔花香

  

董卿曾说:“世界上的书唯有诗歌需要反复诵读,篇幅短小,但是韵味悠长,不同年纪读有不同收获。”

高晓松说:“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可见,纵然生活艰难,有诗相伴,则可增添坚持下去的希望。

诗歌,是人类情感的寄托,也是人类杰出的发明,世界各地都遍及这诗歌的脚步。中国有唐诗宋词元曲,日本则以“和歌”为主。

《风雅和歌:春苑桃花红》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民钦编著,郑先生对日本文学的了解极其深刻,担任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多重职务。本书以“春”为核心主题,分析和歌背后的故事与风景,欣赏和歌美学,感受日本文化魅力。

全书共收录了194首日本和歌,作者从天皇贵胄到平民百姓,大多数是不为人知的普通人所写的,这些和歌中记录了日本人们的生活,或美好、或哀伤,短短的几行字写出了丰富的情感。初见书名,一位是一本全部描述春天风景的和歌,一位全书的基调都是暖暖的,却发现书中所选和歌并非全部写景,更多的是倾向于人的复杂情感。

“恨也好,恋也好,谁使奴家空断肠。君在天边不可及,未来遥遥不可期。”这首短歌出自一名失恋的女子,全诗都在同吃前男友喜新厌旧。乍一看这首诗与春天的主题并不相符,但是细想女子的心情,应该就像是初春的感觉吧,深处严寒中,却总是抱有期待,希望情郎能够归来。

“章台柳青青,婀娜临风春色新。依依恋君心。”这首叙景歌就十分符合春天的主题,春天来临,垂柳弯弯飘曳,我的心也跟随着爱人而去,描写了恋爱的甜蜜,写出来对爱人的思念,同样也写出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这样的春天才是人们羡慕的样子吧。

因为文化的差异,有些和歌的韵律我们可能无法全部体会,但是《风雅和歌:春苑桃花红》中所翻译的和歌依旧能够看出诗歌独有的韵味,既能将日文翻译成中文,又要做到优美淡雅,这足以证明郑民钦先生对中日文化理解之深刻。

阅读和歌,正如木心所说:“ 日本和歌很浅,浅得有味道。很轻,很薄,半透明,纸的木的竹的。日本味。非唐非宋,也非近代中国的白话诗。不见哪儿有力度、深度,或有智慧出现。”

这些简短的句子称不上什么惊世佳作,但里面所蕴含的情感,却能够感染每一个阅读的人,也许是因为日本和歌的主要创作人群就是普通群众,描写的都是普通的生活以及最真挚的情感,自然也就更具有感染力。

和歌的魅力是一种哀伤、温柔的力量。和歌中的春天不是一味的鸟语花香,其中也有着冬天残余的影子,就像生活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味道,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才是人生。

与唐诗宋词的工整、韵味不同,和歌很浅,浅到人人都能够读懂,和歌很美,美到想要看看歌中场景,和歌也很贵,贵到其中所含情谊无可替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春苑桃花红》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