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牛粪》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07 23:06: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牛粪》观后感摘抄

  《牛粪》是一部由兰则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粪》精选点评:

  ●美

  ●这个终于有条目了,很好看!十月在西藏的公路边,冰川脚下真的看见牛粪堆牛粪墙了。

  ●牛粪 (2010)

  ●相较于冈仁波齐的艺术处理,牛粪拍摄的十分粗粝。牛没有那么多用处,干什么都可以。

  ●虽然这部短片没什么电影语言可言,很明显是个没受过系统训练的人拍出来的,拉近拉远镜头都还存在问题,但却有一种打动人的力量,来源于生活,看得我都手痒了,想用牛粪做个什么东西。

  ●http://v.ifeng.com/documentary/society/201309/03dc9971-518f-4b2d-8ce0-dae03c628af2.shtml

  ●以前只知道牦牛粪可以生火,砌墙,原来还能当药材,做玩具,太棒了!

  ●特别棒!有人看出了艰辛有人看出了美。

  ●应该叫《在藏区牛粪的使用手册》,拍的蛮粗糙的,但是始终在近距离拍各种手揉牛粪,竟然不觉得恶心,也是有趣

  ●好喜欢影片的选题!!太棒了!导演的拍摄也很带感。只是觉得结构上略显凌乱,虽说全部是围绕主题,但觉得可以拓宽啊,可以有更多的延伸,以牛粪为切口深入肌理。现在的处理觉得有点敷衍。

  《牛粪》观后感(一):牛粪发酵豆瓣酱

  小时候我们村里基本上家家都喂牛,路上堆都是牛粪堆,看到你们说牛粪的用处还有这么多,牛粪发酵豆瓣酱你们吃过吗?我吃过,用坛子装豆子然后再用种西瓜的塑料薄膜绷上,一个大点的粪堆里头可以捂不少坛子,谁家的在哪个位置就插个东西做记号。有一次放学听到一位大爷喊到谁家偷我粪堆里捂的豆酱了,估计也不知道是谁拿错了,或者是拿错就错着拎回家吃去。记得我爸妈刚从粪堆里拎出来打开,散发的味道被隔壁爷爷闻到还要倒出来一碗解馋,这或者就是为什么我那么爱吃榴莲跟螺蛳粉的原因吗?因为确实够臭呢!

  《牛粪》观后感(二):《牛粪》——藏族人的世界。

  在豆瓣上就有了,真是keep pace with the times啊~ 朱老师一直大赞这个人类学电影,赞兰则掌控镜头的天赋,赞整个电影的结构……上周在北大看完电影后,和大家一起讨论,我当时仍然不觉得有太多石破惊天的地方。直到在美国老师的课上看完几部人类学电影史上的经典大作,才恍然醒悟,《牛粪》的结构、suspense、节奏……真不愧是朱老师一直赞的“天才之作”,因为导演兰则没有学过摄影,拿起摄影机两天后,拍了48小时就完成了《牛粪》。也许和他曾身为喇嘛,对于自然和人的关系有着更深层的体悟有关,也许和他拍的是自家人的生活也有关,总之,他拍出了一部物&人的经典之作。

  《牛粪》观后感(三):我闻到了牛粪的味道

  《牛粪》被称作藏族版的《北方的纳努克》,看之前就曾听到过各种传说。它是“乡村之眼”系列纪录片中最被推崇的一部,也是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牧民兰则的处女作。

  “在气温零下40℃的高原上,牛粪是牧民家的温暖,是没有污染的燃料,是供神煨桑的原料,是驱暗的灯盏;牛粪可以用来建筑家园和围墙,是草原上的天然肥料、是治病的药物、是除垢的洗涤物,小孩子可以用牛粪做玩具,艺术家可以用牛粪制作佛像。总之,牛粪是我们高原人所不可缺少的。但是我们离没有牛粪的生活越来越近,没有牛粪的日子是我们自我遗失的日子,是给我们生活带来灾难的日子,也是我们与大自然为敌的日子。”

  导演兰则的自述基本上是整个片子的全部内容,片中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在呈现一家藏族牧民如何利用牛粪来生活。场景中除了小孩偶尔乱入的歌声外基本没有对话,藏民默默的用牛粪做各种各样的东西。没有故事,没有旁白,全是日常生活场景的堆砌。收集牛粪,制作牛粪,利用牛粪,反反复复。

  观看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很多画面不够完美,很多镜头太长,整个叙事太单调,死板。每次都在心里默数“怎么还不切画面”,“怎么又是类似的场景”。但是导演就这么不紧不慢地顺着把所有关于牛粪的镜头堆砌完。

  《牛粪》观后感(四):文明的话语

  发现自己的废话能力和跑题距离都在与日俱增,这篇影评自然也不是专要“评”《牛粪》的

  埃利亚斯在他《文明的进程》里面探讨过一种新的、“文明的”社交礼仪是如何根植于人们内心而发挥作用的。在几个世纪以来通行于西方社会的礼仪规范小册子里面,作者劝导读者应该如何如何而不应该如何如何的话语经过了一种转变。起初人们会说,你这么做(比如在宴席中用手挖鼻孔)是对在场地位高的人的一种冒犯,而之后,人们却转换了教育的策略,说这样对你的健康不利。这样,遵守规范的逻辑逐渐从一种对外在权威的服从转变为下意识的自我保全和管制——由外在的规范转变为内心的价值和认知,从而通过个体的深度建构实现了“文明化”的进程。其结果就是,越往后的这种小册子越不可能出现阻止读者在吃饭时挖鼻孔的“忠告”,因为这种现象已经通过上述过程被彻底根除,从现实中同样从想象中——现代的“文明人”甚至一想到这种行为就会感到恶心与不适。

  人类学安身立命之本就在于一种跨文化的相对视野,西方的人类学家通过对非西方社会的观察更好地了解自身文明,我们也能够通过对于西方社会的观察思索我们自己的生活世界。《文明的进程》就在此意义上发挥了一种类似人类学材料的功能,提醒我们原来“文明”与“野蛮”的界限是相对的,一种面对特定“粗鲁”行为产生的不适感是在社会中逐步发展出来的,因而也就提醒了我们,对影片《牛粪》展现的那种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和世界想象,应该以何种恰当的态度来面对。

  西方和中国对于“文明”(这里的文明是一种物质和文化的结合,从而不同于埃氏笔下“文明”与“文化”之争的文明)与“发展”的态度发生过一次奇妙的转变。当东方与西方正面碰撞,文明的传教士们怀抱着一种无乃高傲的心态,加入到他们认为的传播文明的事业,试图为这群未开化的人类指导发展路径;而中国的文化精英们面对这种异质力量的侵袭,试图努力以民族传统抵挡西方自诩为“现代”的入侵。到了现代,西方社会越来越开始反思那种傲慢的文化中心主义观念,吸取现代人类学提供的智慧,发现每一个地方社区的独特文化价值,真诚地欣赏文化多样态之美;而中国在百年屈辱的挣扎之后,反而产生了一种对发展主义亢奋的信任,试图通过“文明化”与“发展”的成就,向世界宣示自己的重归。这两种互相向对方发展的逻辑在西藏等“边缘”地区产生了冲突。中国人斥责西方人(或者奉行这种理念的中国人),称他们保存当地独特文化的努力被一种猎奇心理驱使,实际上剥夺了当地人享用“文明”的权利,甚至进一步说,是试图将中国固定在一个落后的、被观看的地位上。这种想法早就被鲁迅提出过,他讽刺那些洋人只是想去日本看和服和木屐,在中国看小脚和辫子,所谓保存当地传统文化只是为了他们旅行中能多些乐趣。有趣的是,这里的种种谴责基本上都是由主流文明社会的成员发出的声音,真正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当地人反而失语了。同样有趣的是,正是这群人,在观看藏民创造性使用牛粪的种种方式时,抱着一种猎奇、厌恶乃至怜悯的态度。这两种现象的逻辑是一致的。生存于现代文明之中的这群人已经完全将这种文明当作理所当然的了,他们失去了跳出日常生活世界的反思与移情理解的能力,同时他们为自己的这种生活方式赋予的最高的价值,使得“文明”与“未开化”的对立继续被生产着。吊诡的问题在于,对于所谓“文明”,我们不敢断然否决,对于那群人推崇文明的态度,我们也不能说对于当地人完全无益。人性不是没有差别,但是也不是没有共同之处,我认为,例如免于饥饿和保持健康的权利是基于人性共同部分的,是可以普遍主张的,是“文明”能够提供的礼物。但是问题现在就变成了:我们如何在向他们提供这种礼物的同时,不给他们同时带来文明的瘟疫,破坏那个美好的家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牛粪》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