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一切》是一本由[英] 吉莉恩·麦卡利斯特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所知道的一切》读后感(一):《我所知道的一切》:挑战心理思维极限,颠覆心中善恶信念!
心理问题永远都是最严肃的,也最能击垮一个坚强的人,曾经以往我以为自己天不怕地不怕,当两次剖腹产身临其境医生开肠破肚时,我依旧没有胆怯,然而在产后几年一味的被打击埋怨,我的心理状态一度奔溃,变得不自信,对人生没有美好希望,从此以后我深刻意识的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在《我所知道的一切》这本书中我深入到主人公乔安娜的内心深处,感同身受了一次心理纠结。 心理问题,并非只有女性容易疾患,实则男性有很多也因为承受不住压力而奔溃,只不过大多数男性都能够做到释放压力,在我看来,这也许跟他们从小到大备受关心疼爱有点关系。《我所知道的一切》这本书讲述的是女主角乔安娜因为被男性骚扰后,产生心理压力,既而在回去的路上怀疑被尾随,然后自卫过程中推了身后人一把,致使无辜受伤之人性命垂危。此时此刻,乔安娜的内心深处两个小人在不断的纠结应该如何处理事情,最终理智战胜了邪恶。 没有经历过相关事情的人很难想象,那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感觉。高中时期,有次下晚自习,回宿舍打水过程中,有个男的从我穿着羽绒服的身体后面恶作剧抱了我一下,致使我有很长一段时间,身后有人我都能想象是那个恶作剧之人。那段时间我精神恍惚,有些神经质,然而跟老师说的时候,他只说我想多了,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在自我愈合伤口,也许是因为时间太久,慢慢我的心理问题也就消散了。 《我所知道的一切》女主角乔安娜在生活中因为各种压力时常质问自己,她喜欢逃避,从不积极主动地做决定,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经常改变工作理想,还将银行账单藏在床下,装作视而不见。所以一切的心理问题实则是生活中犄角旮旯的问题累计起来的,俗话说压死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是日积月累。从内心深处,我是同情乔安娜的,因为我知道心理问题,如果有爱你的人能够体谅关心,也许会很快康复,但是最需要的是自己的那一关。 乔安娜因为被侵犯过,所以这已经对她的心理状态有了很深的影响,否则她不会在身后有人跟随着就做出推人下楼梯的操作,不过换句话而言,哪怕没有心理障碍,当遇到危险时,内心深处也一样会恐惧的,只不过《我所知道的一切》对女主角的心理问题,那种恐惧跃然纸上之时,我们就深刻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所知道的一切》读后感(二):人生就是不断的分岔路口,而你又要往哪走
在很久之前,我看过一部小说,是英国作品《忽然七日》。《忽然七日》写的是一个在学校经常霸凌的女生开始无限循环在自己死去的那一天,每次循环的开始,她都想要改变自己死亡的事实,但是在她改变的同时,她也发现之前自己从未注意到的细小事情。她开始认真地自我反思之前的自己,她那些所谓无谓,可笑,自以为有趣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她尽可能的去改变自己,去发现过去自己所忽略的那些美好和感动。这种无数次的循环,给了她无数的机会。
她开始不断地去探索自己做过的事情对他人的影响,也认识到,每当她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后续的事情会发生怎样的天翻复地的变化。 不过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无限循环的可能,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重新做出选择,给自己一个全新的可能而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近来我读的一本小说,《我所知道的一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在选择中直面人性的文章。 文章的主人公在一次错乱的情况下将他人推下楼梯导致那人意外死亡。接下来主人公开始选择她是要面对死去,承担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带来的惩罚还是逃避事实,假装自己并没有发生什么,销毁一切证据。 这两个选择并不好做,一个意味着自己会有牢狱之灾,和自己的至亲至爱分离;一二个意味着自己将在心上永远的背上枷锁,拥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
而这一念之间,则是后面几十年的开始起点。
你呢,会怎样做。
其实,作者的写作思路真的很巧妙,她将两种选择的后续都娓娓道来,一笔一划都蕴涵着真情实感。但无论怎样,这些选择更折射出来的,是我们本身。
我们从不应该因为后续的果来颠倒前面的因。在我。看来,虽然女主是过失杀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就可以宽恕自己,毕竟防卫过当都可以判刑。
不过,我们都没有资格去评判女主的任何做法,文章最后的开放性结局也给我们启示,毕竟,现在的我们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不过,一念成佛,一念也成魔。
而这,皆在一念之间。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在那瞬间,你就已经做出来决定。
《我所知道的一切》读后感(三):平行世界的选择
英国盛产犯罪小说,自从侦探小说的黄金时期过后,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到现在,犯罪小说一直都是现代英国文学的一只主力军。从70年代的鲁斯伦德尔、PD詹姆斯到90年代的米涅沃特斯、麦克德迷德等,都擅长以日常的犯罪事件来折射犯罪背后的动机和诱因。如今的英国犯罪小说已经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各种题材和动机层出不穷。而这次看的这本《我所知道的一切》又是一种全新的写法。
作者吉莉恩·麦卡利斯特(Gillian McAllister)是英国新锐作家,2006 年获得英语语言学位,现居于英国伯明翰,是一家大型律所的律师。2017年,吉莉恩的处女作《诚实的谎言》被推出后,一举登上《星期日泰晤士报》排行榜前十。《我所知道的一切》是她的第二部小说,入围 2018年英国国家图书奖。 虽然是新人,个人也没看过她的处女作,但就从本作来说很佩服作者的想法。
本作就案件本身来说很简单,就是一起“意外”,一个之前被性骚扰的女主在回家路上以为又被对方跟踪,于是回头推了对方一下。却没想到将一个夜跑的陌生人推下阶梯晕倒在水塘中。女主十分纠结该如何处理,是报警求助自首还是装作不知道迅速逃离现场?然后作品从这里以这两种处理方式开始了两条完全平行的叙述。
如果单纯写这个案件,哪怕作者一开始隐瞒了凶手和动机,本作依然很难写出什么亮点来。但作者将重点放在了这两种截然不同处理方式上,故事一下子就悬念丛生,且让读者不由得跟着剧情发展而不停地思考和反思。尤其是看到最后一页,相信绝大部分读者都会带入自己,如果是“我”究竟会怎么做?是宁可做几年牢、家庭破裂也要让自己心安,去救助那个受害者呢?还是说宁可背负一辈子的愧疚和不安,也要保住现在拥有的一切。作品不仅仅是只将视角围绕着女主,她的丈夫鲁本也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下表现迥异。两者共同特点是鲁本都感觉到了原先生活的碎裂,继而选择离婚。所不同的是,在“坦白”的主线下,两人矛盾焦点在于鲁本向律师坦白了实情并提出无法为女主上法庭作证,女主认为鲁本背叛了她。而后者,鲁本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卷入这场风波,成为了受害者,他既无法去帮助也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些都让读者不仅可以和女主换位思考,也可以将自己代入她家人的角度去想问题。
除此之外,一些背景也值得我们思考。比如这么“一推”居然会涉及如此严重的罪名,让人多少有些摸不着头脑。这类案件不应该优先考虑用经济赔偿方式来解决问题么?更何况这最多只能算是误伤,不禁让我怀疑这类值班律师的敷衍。同时有些涉及女性保护问题,显然公共场合的性骚扰在哪里都是一个空白区,无法认定无法处罚。而大部分女性在遭遇这些事件时缺乏及时的关爱和保护。回到事件源头,如果当时第一时间她的女友或者丈夫能陪她一起回家,可能这部作品也就不存在了。
《我所知道的一切》读后感(四):真正的选择只有一次!
选择,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情感判断,没有之一。
通常,人们在面对非单一选择性项目的时候,都会犹豫万分、左右摇摆,这其实是人们内心的自我意识在发挥着主观作用,自我保护和自我价值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普遍的“想赢怕输”的局面,说到底,这跟赌博没什么两样。
每个人时时刻刻都面临着“选择”的境地,左还是右?一还是二?进攻还是防守?这需要大脑在短时间内高速的思考和分析,演变过程,得出结论,最后出手。只不过,在很多时候,即使选错了也没有机会重新来过,世间从来没有后悔药和时间旅行的说法,有的只是人们心中的一厢情愿而已。
类似的影视作品诸如《预见未来》《明日边缘》等都是可以无限返回过去某个节点重新选择的经典电影,但在文学创作中,还没有此类小说题材出现,直到我看到了英国作家吉莉恩·麦卡利斯特的小说《我所知道的一切》。
本书讲述了乔安娜与朋友在酒吧中被萨迪克性骚扰,在返家的路上将误认为是跟踪而来的“萨迪克”推下了阶梯,内心天使与恶魔交战了几分钟后,乔安娜不安的走进一看,发现被她推下来的人并不是萨迪克,而是一个她不认识的人,此时这个人的头正面朝下趴着,并且趴着的地方正好有一个小水坑…自此,本书开启了乔安娜脑路中的两种走向:坦白和隐瞒。
坦白:乔安娜经过内心激烈的挣扎后选择了报警,并根据接线员的提示,将那人从水坑里翻过来,并进行了急救,然后被拘留,同丈夫鲁本商议后,请了律师,因为她在救人时间上的小小“差错”,虽然她是处于自卫的立场,但毕竟她推倒了一个无辜的人,致使脑部缺氧无法恢复健康,她被判有罪,获刑四年,因为认罪情节以及事件背景,她最终将在监狱度过两年时光…
隐瞒:乔安娜经过内心激烈的挣扎后选择了逃逸,并在后续的时间中不停的进行心理斗争和莫名的行动,得知那人死亡以后,她企图隐藏物证,担心监控、指纹、头发以及所有的一切,面对警察和同事,她强作镇静,然后心理却怕的要命,直至最后内心崩溃,提出与丈夫鲁本离婚,出门遭遇了车祸,如此也到了两年之后…
无论是坦白还是隐瞒,都是乔安娜脑海中自行选择并判断的一种模拟影像。两种选择,两种走向,但毫无疑问,在模拟的影像中都经历了不少磨难和痛楚,无论是面对爱人丈夫,还是父母哥哥,还有面对自己的内心,都承受了发自内心的谴责和不安,两种选择都会将当前平静、幸福的生活打破,周围所有人的目光,工作和生活都会在未来发生改变,是好是坏,如何选择?
两种选择的最终融合点在乔安娜和鲁本常去的书店,两种状态下的乔安娜都已经做好积极努力的准备和认真的态度,想和鲁本共同将生活继续下去,这是非常正面积极的表达,也体现了作者的认知态度。
而后,回到原点,时间回溯到那天的夜晚,此时乔安娜站在台阶上,看着台阶下趴着的男人,真正的选择只有一次,她该如何选择呢?
《我所知道的一切》读后感(五):乔安娜式的困境,并非只有乔安娜一个人会遇
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似乎要被吉莉恩·麦卡利斯特讲得不那么简单了。但只有从头读到尾,才能真正明白过来,为什么乔安娜会犹豫不决,为什么她要犹豫不决?换成是除此以外的任何人包括每个人自己,恐怕也没有更多的选择。
有些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跟自己关系不那么大的时候,倘若需要发表意见,侃侃而谈恐怕也是很轻易的事情;但如果是跟自己有关,恐怕多半就会“三思而后行”了——说是“三思而后行”,其实是“三思而难行”。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乔安娜为什么在坦白和隐瞒之间会左右徘徊了。
在《我所知道的一切》故事中,英国作家吉莉恩·麦卡利斯特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乔安娜与朋友在酒吧中被萨迪克性骚扰,在返家的路上又觉得自己正在被那个男人跟踪,于是,她最终将却误认为是跟踪而来的“萨迪克”、实则是不相干的另一个人推下了阶梯,导致发生了严重的后果!这个时候,猜一猜,乔安娜会怎样做呢?她是面对一切和还是有所侥幸而隐瞒呢?
两个选择,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两个选择,必然导致不同的后果。而吉莉恩·麦卡利斯特的讲述就在这里分为了两条支线:假如乔安娜选择坦白、报警,那是一种人生;假如乔安娜选择逃逸、隐瞒,那将会是另一种人生。作者的任务就是尽情把这两种选择以及不同的发展趋势、过程展示出来,其他的则交给读者们来选择、决断!
在这样的选择面前,肯定会有多种类型,但基本的选择显然不外乎上述两种。别人究竟会怎么选,那或许是别人的事情。而乔安娜呢?她的个人性格决定了她显然多半会选择逃避和隐瞒。因为作者介绍说:“乔安娜喜欢逃避,从不积极主动地做决定,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即使不是这样的性格,她又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或许没有人觉得作出决断会有什么困难,但那或许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大概可以很冷静、很客观地给出答案;但如果自己是乔安娜,估计所面临的困境肯定不会比乔安娜少多少!
这样一种困境,其实就是吉莉恩·麦卡利斯特创作《我所知道的一切》这篇作品以及乔安这个角色的目的所在。每个人都可以借由这个故事、这样的选择好好想一想,如果换成是自己,自己究竟会作出何种选择?然后不妨再问一问自己一个或者数个为什么。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逃避一般来说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但问题就在于“一般来说”。也是因为这个“一般来说”,所以,乔安娜式的困境就会产生。这个不奇怪。
无论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接下来就只能选择面对。很难说,会有一个又一个机会,让自己能够从容不迫地不断动态调整。所以,决断肯定是一种必然。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但很多时候,即使是“反受其乱”的可能性要更多一些,还是不免有人会陷入“当断不断”的困境的!
禁不住要踌躇再三了。乔安娜式的困境,确实不是只有乔安娜一个人会遇到——毕竟,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乔安娜”,都有可能会遇到另一个“萨迪克”……道理好懂、辩论不难,关键就在于自己。
《我所知道的一切》读后感(六):充满矛盾的选择
有句俗语: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每个人的一生,乃至一天都需要做出大大小小无数次选择。很多时候,我们面对那些看起来可能改变人生的选择谨小慎微,唯恐做出错误判断。不过,有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不起眼选择,对人生的走向影响反而更让人印象深刻。关于因为小小意外没赶上飞机、轮船班次而侥幸躲过空难或海难的故事,想必我们已经从新闻上看到很多。
但相较于这些无法掌控的选择来说,能为主观所影响的抉择,往往会因为不同的结果,给当事人带来更多的欣喜或悔恨。高于个人情感的因素来源于道德和法律层面——所做的选择如果需要与这个社会所提倡的制度、规则同向,个人的情感有时则需要做出必要甚至不可逆的牺牲。
封面对女子头像的处理,也算是一种“点题”英国作家吉莉恩·麦卡利斯特笔下的作品《我所知道的一切中》,塑造了乔安娜·奥利瓦这个“有趣”的角色。她有选择恐惧症,“做出选择是他最讨厌的事”,但在一个凄冷的夜晚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分岔路口——
她在酒吧被人骚扰,又在回家路上发现此人尾随自己。当她伺机将其撞下地铁台阶后,却发现这次“反击”可能给对方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伤害”。是报警留下,等候急救人员和警察处理现场?还是漠然离开,把它当作一件与己无关的意外?
选择从这里开始,分岔也从这里开始整部小说通过设定的方式,采用“坦白”和“隐瞒”双线并进的方式,讲述了乔安娜作出不同选择后的不同遭遇。两条线如同双螺旋一般,看似不断分离、交汇,实际上始终处于平行推进的状态,甚至可以视为两个情节有一定共同点的独立故事融汇在一起。
故事的看点,一在于主人公自身的境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循环,大多出现在有着大团圆结局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在这部小说里,遵从规则和遵从内心从道路分岔的那一刻起,就很明显的对立起来。随着情节的深入,读者很容易落入作者设下的陷阱,对于主人公的选择感到怀疑。直到结局揭晓全面揭晓时,读者才会对情节的合理性和巧妙性有更直观的认识。
另一个看点,在于主人公周围角色的态度变化。几乎所有评论都提到乔安娜的丈夫鲁本是本书一大亮点。同时出现在两个不同空间维度的他,也和主人公一样,需要做出艰难的抉择。但夫妻二人在同一主线中的做法卯不对榫,却与另一主线的对象产生了奇妙的呼应。整部小说对于人性挣扎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是要记在鲁本的头上。
小说的结局,让人很难用准确的形容词来定义,一如作品中的人物,很难用单一的形容词来描述一般。那句“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到”,已被收入互联网经典语录,对于我们来说,唯愿在人生中,尽可能地少遇到这种考验人性的选择吧。
《我所知道的一切》读后感(七):向左走or向右走?坦白or隐藏?意外后的抉择,会是殊途同归吗?
人的一生,就是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慢慢度过。
抉择,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十字路口的角色。
前段时间,跑男有一期节目,说的就是人生的抉择。
不同的人生起点,在关键时期,如何面临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前路究竟如何谁都无法断定,只能根据自己的选择往前走。
主题是八位嘉宾以另一种身份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在人生的每个路口都要进行抉择,最终看谁能够走上人生的巅峰。
这些问题都很尖锐,选择性比较难,有选择“舍弃学区房,改善居住环境”还是选择“继续住在条件糟糕的学区房”?有是否植发的选择项,有是否因高收入而离家漂泊的选择项……
每一个选项的背后,都有事态的不同发展。有的人因植发而陷入经济危机,有的人因选择与家人在一起而幸福生活……虽然没有正确答案,也不是唯一选项,但是人生的抉择,还是对后续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今天讲的人生的抉择,是英国新锐人气悬疑小说作者吉莉恩·麦卡利斯特的第二部小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出版后即成为悬疑小说黑马作品,入围 2018年英国国家图书奖。
这是一本以道德困境为核心的心理悬疑小说,将一个选择困难症的乔安娜面对意外时的犹豫不决、截然不同的事态后续进行详尽、生动的描述。
《我所知道的一切》写法独特新颖,通过《坦白》、《隐藏》二者的章节相互交替,在隐瞒和坦白之间游移不定,使读者感受到充分的紧张刺激的阅读体验,挑战读者心理思维极限。
乔安娜是一个喜欢逃避、从不积极主动做决定的人,她随遇而安,安稳现状,沉溺丈夫的宠爱、友人的包容中,过着鸵鸟式的生活。
然而一切都在那个不同寻常的夜晚,变得不一样了。
脱离了酒吧男骚扰后的她,在独自回家的路上,内心充满了恐惧,或停留或慢跑,都摆脱不了被侵犯的臆想,于是,好不容易坚强果敢的她终于在楼梯高处出手了,出其不意中将“追踪者”推到台阶下,看着一动不动的红色鞋男,她,会怎么做?
这部构思精巧的心理悬疑小说,在开头和结尾,情绪饱满、悬念叠生,让读者意识到,在两难的抉择下,人性愈发真实。
《我所知道的一切》是一部发人深省的《滑动门》式悬疑小说,作者利用出色的故事线穿引、精彩的场景刻画,将坦白后或者隐藏后的事态发展交替进行阐述,使读者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不同抉择带来的慢慢发展演变的结果,朋友家人的态度的细腻刻画及逐渐转变,是读者领略到异样抉择的不同后果。
《我所知道的一切》的亮点之一,是完美把握了不同抉择后果的详细进展及细节刻画,尤其是对与女主角乔安娜密切关系的丈夫鲁本的成功刻画,不论是坦白还是隐藏,鲁本微妙递进的详细生动描绘,使其人物形象立体形象起来,也将人性在亲情面前的温柔充分展现,带给我们美的向往与爱的包容。
《我所知道的一切》一书,作者通过交替的章节,让我们渐渐看清了故事的演进,也让我们在交替中感受到不同抉择带来的周围的不同变化。
若是将两条故事线中的任何一个单独拿出来,都可以成为一本完整的、抉择后果的心理小说。本书中将二者齐头并进、交替叙述,构成了一部精妙绝伦的心理剧,令人读来非常享受、欲罢不能。
最后的最后,《我所知道的一切》文末,又回到了起点,台阶上,站着乔安娜,台阶下,躺着红色鞋子的主人,那么,乔安娜的选择,是什么呢?
《我所知道的一切》读后感(八):“因为恐惧,女孩把男人推下台阶”:人的命运,其实是不断选择的产物
“一分钟之前,我还在经历一生中最恐惧的时刻,而现在,我成了他的噩梦。”
漆黑的夜里,一位女孩在独自回家的途中,遭遇到了尾随。惶恐之下,她把对方推下台阶……命运之轮开始旋转,把对未来的一切美好想象,碾得粉碎。
《我所知道的一切》(AnythingYou Do Say)是英国新锐作家吉莉恩·麦卡利斯特的小说,入围 2018年英国国家图书奖。
“挑战心理思维极限,颠覆心中善恶信念。”在此之前,她的处女作《诚实的谎言》一经推出,就荣登上《星期日泰晤士报》排行榜前十,收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曾有读者总结,《我所知道的一切》带给他的阅读体验,好比在滨海路崖边欣赏海浪一样,循环往复的波浪里面夹杂着闪烁的浪花,似有波澜,而更多的是倾听平静的当下。
故事的结构“暗藏机关”,从小标题上就能看出来,“隐瞒;坦白;隐瞒;坦白;隐瞒;坦白……”有回环的美感。
好比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这本书也充满着类似的哲思。需要做决定的当下、重大十字路口的纠结,有时候关键的时刻也就是两分或者两秒。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在告诉我们她心中的纠结,是坦白还是隐瞒,是诚实还是撒谎。
一次和朋友在酒吧消遣的时候,乔安娜被陌生男人猥亵,而后在回家的路上觉察这个猥亵她的男人在尾随着他。恐惧之中,她将这个男人狠狠地从楼梯上推了下去。是报警,是逃避,打给警察,打给丈夫,先救人,先掩饰,一连串的问题决定了今后完全不同的人生。
事实的真相,是被她推倒致死的男人只是一个夜跑的陌生人。等待她的是法律的制裁?灵魂的拷问?家人的疏离?朋友的嫌恶?
乔安娜在纠结中度日,不敢面对她的爱人、朋友、亲人、同事。悔恨、纠结、无助如附骨之蛆,日夜吵扰,折磨她不安的灵魂。
“那是解脱,一丝脱罪的希望。因为,随着每一天的流逝,我似乎更有可能侥幸逃脱法律的至制裁。我简直卑劣至极。”相信你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乔安娜这样的女生,喜欢小清新的事物,喜欢平静阅读的时光,喜欢逃避和拖延。
乔安娜的爱人理性,洁净,诚实,有爱,道德标准很高。这样两个人的生活难免互补而又不乏冲突,隐瞒和坦白的反复权衡,也让这个原本浪漫的小家庭变得破碎。
世事无常,人生脆弱。命运之海掀起的一朵小浪花,就可能把我们的人生之船,搞得天翻地覆。
书中的乔安娜性格气质都很邻家,她的遭遇也极有可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最后那念是“天堂”还“地狱”,没人知道。
而一个闪念之下,就是她自我选择的结果,势必会影响到家庭、爱情、友情未来的方向。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一定朝着坏的方向发展,就像一场疫情带来了灾难带来了死亡,也带来了和家人更温暖的相处,更能体会他人的不易。
命运对乔安娜不公,碰上了一生都难以挥之不去的回忆,像是一只永远压在心头的大象。
乔安娜也是幸运的,有陪伴她童年的兄弟,有带她探索伦敦角落的男人,有能和她一起嬉皮的朋友,有危难时刻鼓舞她的心理咨询师,也有一个温暖憨厚的同事。
那么,这些乔安娜的眼前人、身边人,能够经受起这场灾难带来的考验吗?
所有的答案,只能你自己去书中寻找了。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我所知道的一切》读后感(九):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女主因为担心被侵犯,转身推了一把身后人……
没有一个晚上是风平浪静的,都和她做过的事有关。 愧疚与自责犹如贪婪的杂草,蔓延到她生命中的每个部分。 乔安娜喜欢逃避,从不积极主动地做决定。 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经常改变工作理想,还将银行账单藏在床下,装作视而不见。
可是,一个寻常的、原本平风浪静的夜晚,乔安娜在酒吧被人侵犯,她挣脱后独自回家,身后寂静的夜路上却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脚步声。她心跳加速, 周身爬满了可能会被侵犯的恐惧。就在脚步声渐近之时,她回身奋力一推,跟踪她的 人跌跌撞撞滚下台阶,趴在了地上一动不动。
面对还是逃离?说出真相还是用谎言隐瞒?
乔安娜必须做出选择,而这正是她最讨厌的事。
《我所知道的一切》是一本以道德困境为核心的心理悬疑小说,颠覆心中善恶信念。 作者吉莉恩·麦卡利斯特是英国新锐人气悬疑小说作者,处女作便登上《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前十名。《我所知道的一切》她的第二部小说,出版后成为悬疑小说黑马作品,入围2018年英国国家图书奖。
这部小说写法独特新颖,章节交替,在隐瞒和坦白之间游移不定,阅读体验紧张刺激,挑战心理思维极限。 乔安娜不同的决定诱发不同的结果,朋友家人的态度也随之变化。
在两难的抉择下,人性愈发真实。其实,人真的有黑白好坏之分吗?
这部构思精巧的心理悬疑小说有着情绪饱满且强烈的开头和结尾……它的原创亮点是对乔的丈夫——鲁本微妙递进的成功刻画。鲁本的人物形象很难归于普通人,他并非反面人物,具有多面性,作者把他塑造得极其成功。 ——《星期日泰晤士报》
从乔安娜伸手推出去,她和被推下台阶的人的命运就改写了,我一下子就想起了电影《少年的你》中被陈念转身推下台阶的少女魏莱,明明一直是魏莱在欺凌陈念,可是推下去的魏莱的死造成了原本应该在重点大学里上大学的陈念的过失伤人致人死亡的罪责,在监狱里度过了自己人生最宝贵的四年黄金时光。
这本书里的乔安娜也是一样,在酒吧里给萨迪克猥亵的恐惧和羞耻感折磨着她,她甚至都不敢当众呼喊求救,只是颤抖着自己逃脱了萨迪克正上下在她身上游移的双手,在朋友劳拉的安慰下,乔安娜和劳拉在酒吧门口分手各自回家。
可是还在情绪恢复中的乔安娜没想到走到运河边的那条路上,身后的脚步声一直不断,不是幻觉,而且感觉随着她跑起来,那个脚步声也跑了上来,越来越近……这要是你,会怎么办呢?悄悄瞥了一眼那双身后人的运动鞋,居然就是酒吧里萨迪克脚上的那一双!
乔安娜不曾想到自己的冒失举动会彻底改变两个人的一生。她以为已经近到一伸手就可以将她拉到怀里的身后的人确实是刚才当众猥亵自己的男子萨迪克尾随而来,如果被他拖走,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推了一把之后的乔安娜赫然发现摔下去的男子并不是萨迪克!而是一个陌生人!据第二天看到的新闻报道是说这个人是正常夜跑的男子伊姆兰遭到了意外袭击。乔安娜呆住了,这个意思是说自己是故意杀人犯吗?
……
如何?你想看吗?我当时阅读时是看了个开头就被吸引着看了下去,两条线索的秉性叙述,也让人在心里为女主的命运担心。原本和鲁本的感情也很稳定的乔安娜还计划和鲁本生一个红头发的宝宝,看来人生的意外开始了……
而这个意外,原本是平和生活下的人们始料未及的。
建议你也入手一本看看事情经过,看看在那种情形下,你是不是能够有不一样的选择。
(全文完)十里荷塘秋水长:大学教师,喜欢阅读和写评。
《我所知道的一切》读后感(十):逃避,还是自首,这是一个问题
上周看了一本不同寻常的悬疑小说叫《我所知道的一切》,虽然这是一本悬疑小说,但是无需破案,一开始就告诉读者“凶手”是谁。但是又不同于《嫌疑人X的献身》的设计,虽然读者也知道真凶是谁,但是数学天才石神使用了什么诡计,让靖子母女有了不在场的证明,这方面还是相当烧脑的。
而这本《我所知道的一切》的“凶手”有点特别,她是自我保护过度造成了他人人身伤害,所以全书是以道德困境为核心的心理悬疑小说,给出了两种答案,逃避结果会如何、自首结果又会如何?写法独特新颖,两种选择交替叙述,在“隐瞒”和“坦白”之间游走,挑战心理思维极限,颠覆心中善恶信念。
作者吉莉恩·麦卡利斯特是英国新锐人气悬疑小说作者,处女作便登上《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前十名。《我所知道的一切》是她的第二部作品,出版后成为悬疑小说黑马作品,入围 2018年英国国家图书奖。
《我所知道的一切》讲述的是一个叫乔安娜的女人,总是喜欢逃避,从不积极主动做决定。即使换个发型这种小事,也要征询她认识所有朋友的意见。就是这种天生处于被动的人,却遇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五晚上,她跟朋友劳拉在酒吧小酌几杯,却遇到了一名叫萨迪克的男人搭讪(之前有帮她们拍照)。由于乔安娜拖拉的个性,她没有像劳拉那样当机立断的给出拒绝,暧昧不明的态度,导致萨迪克进一步的近身骚扰。当乔安娜逃跑似的离开酒吧,却发现被人尾随了。那个人戴着帽子,穿了一身黑色运动装,脚上踏着一双与萨迪克一样的红色运动鞋。
这人是谁?是萨迪克吗?
“突然之间,形势变得严峻起来。我感到一阵恐惧,脑海里浮现出无数画面,一个落单女人在小巷里被尾随,被强迫着上了一辆车的副驾驶座,最终在后备箱中被杀害。”空无一人的巷道里,随着对方脚步声的逼近,乔安娜内心慌乱不堪,脑补了一部惊悚片。
因为恐惧,还没等乔安娜反应过来,她的身体已经采取了行动。他在对方靠近的一瞬间,将其狠狠地推了出去。
那个人从7阶楼梯摔了下去,倒在地上一动不动,而他的脸不巧埋在水坑里。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冷雨依旧淅沥沥的下着,乔安娜被淋湿的胸口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灼热。她体验到了哈姆雷特式的痛苦(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逃跑还是自首,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部分进入“分岔路”,在进退两难的选择下,人性愈发真实。
选择留下来的乔安娜拨打999,由于对方伤势很重,她以故意伤人罪被逮捕了,并判了刑。她在度日如年的监狱生活中无比思念丈夫鲁本,积极接受心理治疗,并跟自己的哥哥维尔夫重新建立亲密关系。出狱后,她不再是那个没有理想,凡事被动的乔恩娜了。她想和鲁本生孩子,她还想出去工作,成为一名咨询师。虽然她与劳拉的友情走到了尽头,丈夫鲁本也因为他的某些原则开始疏离乔安娜。但是她勇敢的接受了一切,乔恩娜变的成熟起来,这点让丈夫鲁本自愧不如,他开始反省,比起失去乔安娜,那些原则根本没有意义。他们坦诚相待,等待下一次的握手言和。
选择逃避的乔安娜失魂落魄地逃回家里,由于太着急,路上摔了一跤,左手扭伤。第二天当她在新闻中得知17岁的夜跑者伊姆兰昨晚在运河边被人袭击不治身亡的消息,她更没有勇气去自首了。她承载着巨大的秘密,沉重的像一只大象压的她喘不过气。她没法对任何人诉说,她变得紧张兮兮,疑神疑鬼。没法正常工作,没法和朋友聚会,甚至严重影响了与丈夫鲁本之间的关系。警笛声让她噩梦不断,她不能在伦敦待下去,她开始长达两年的自我放逐,这让她付出了一切代价,她失去了工作,失去了亲情,失去了友情,同时也失去了最心爱的丈夫鲁本,还有她的生育能力(一次车祸导致子宫被摘除)。
乔安娜把这些挣扎写成了一部小说,当她写下最后一幕的最后一行,她的大脑出奇的安静,是时候面对了。乔安娜返回了伦敦,此时的劳拉成了一名画家,她看着昔日闺蜜的画展,没有一幅画带着她的身影,她被彻底遗忘了。她试图联系哥哥维尔夫,电话一头是永无止境的“语音信箱”。当她告诉鲁本一切,选择不再逃避的时候,鲁本坦然地接受了她。也许等待乔安娜的是终身监禁,但是她得到了鲁本的“原谅”,也算得到了一种“救赎”。
两种选择,殊途同归,是你该承担的责任,一份也少不了。
作者在“后记”中让一切归零,事情又回到了那个雨夜,俯视着倒在地上的男人,逃避还是自首,你知道该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