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绚烂,一半是素雅》是一本由林希美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半是绚烂,一半是素雅》读后感(一):相伴终须相知
《一半是绚烂,一半是素雅》读后感(二):关于一个女人的过去以及她所影响的未来
我是一个爱读人物传记的人,因为这类题材主线清晰,围绕一个人的生命时间进程娓娓道来。阅读这类书籍的时候,往往会对主人公产生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好像她就是我认识的一个人。
“你好,陆小曼。”这是我在打开《一半是绚烂,一半是素雅——陆小曼传》这本书的心情,我期待认识和了解她。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说明你也听过她的名字,哪怕是在刚刚,那你不妨继续了解一下,你的兴趣或许就跟着来了。
这本书其实能很好地带我们走进陆小曼,因为本书的书名就已经将她的一生做了精准的概括: 前半生绚烂热烈,后半生淡泊宁静。每个人的一生不都应该是这样嘛,在青春岁月里桀骜肆意,然后在岁月静好中云淡风轻。
陆小曼是个很有自己人格魅力的人,她有才华,她能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与她相比,在才情、学识和际遇范畴内,大部分人都是不足的,这也是为什么更要好好读一读她的传记的主要原因。
这本书,可以看到一个幸运的陆小曼,家境殷实,从小被富养,赢在了起跑线上。
这本书,可以看到一个任性的陆小曼,她拥有财富自由,所以傲娇地做自己,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这本书,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的陆小曼,她把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她充满才情与学识。
这本书,可以看到一个感性的陆小曼,她是徐志摩的妻子,但她更是陆小曼,她因为徐志摩被很多人熟悉,但她同样拥有自己的姓名,她将陆小曼这三个字深深印在了历史长河里,印在了很多人的心里。
这本书,可以看到一个普通的陆小曼,人的一生没有贯彻始终的顺遂,也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每个需要抉择的分岔路口,需要冷静、需要理智,更需要勇气——需要为任何选择承担一切的勇气。陆小曼无疑也是有勇气,她懂自己想要什么,可以要什么。
每个人看到的陆小曼都是不一样,这是基于每个人不同的经历、性格以及家庭背景。但每个人却又能在陆小曼的身上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浪漫的自己、认真的自己、执着的自己、潦倒的自己,年轻时候的自己、慢慢老了之后的自己……
这本书写的是陆小曼的过去,陆小曼就是一个过去;这本书写在现在,也为了给更多人的未来一个指引。愿读此书的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的灵魂添上一丝富有。
《一半是绚烂,一半是素雅》读后感(三):洗尽铅华是繁华
陆小曼的一生到底是怎样的一生,似乎很难说定。才女、名媛的光环之下,似乎再没有别的什么印记。看她的生平大事记,确实非同凡响。当才女遇到诗人,而且是写过了《翡冷翠的一夜》《再别康桥》等脍炙人口现代诗作的徐志摩,是真的可以制造出火星撞地球般巨大影响力的。
所以很少有人忘记,追求林徽因不得的徐志摩,着迷于人妇陆小曼之后,两人之间确实堪称爱之深,也许确实是纯粹的真爱!只可惜,生活毕竟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诗人的生活可能多少要浪漫主义一些,但如果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想要达到琴瑟和谐,那会是何等的难!
到底,陆小曼与徐志摩之间还是有过一段时间的真爱的。徐志摩对陆小曼是真好,而陆小曼除了花钱大手大脚以外,似乎也找不出辊的什么毛病来——虽然确实也是这个“毛病”害了徐志摩,让他疲于奔命。或许,也正是感受到了徐志摩的真心,所以在徐志摩飞机失事之后,陆小曼居然从此未嫁,还替徐志摩编纂了文集。
客观来说,徐志摩因为飞机而失事,或许致因并非是陆小曼,而是缘于前者对林徽因的念念不忘——但是很显然,很多人不会这样想,就连胡适也很难作出这样的判断,他们都归罪于陆小曼!但如果有如果,如果祟小曼多少善解人意一些、多少不那么挥金如土一些、多少体谅一下徐志摩一些,徐志摩哪有机会分心呢!自然,也就不会 去坐那趟飞机了……
但不妨再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发生什么意外,陆小曼与徐志摩之间,真的能够走到最后吗?答案无疑是不确定的。两人之间再怎么相爱,如果不能互相守望、相濡以沫,分道扬镳显然是迟早的事。真爱也是需要基础的,一点点最初的裂痕如果不加以呵护、维护,裂痕就会越来越长、越来越深,最终分崩离析。这是毫无疑问的。
值得一说地反而是在徐志摩逝世后,不管别人是如何不相信,或者是有怎样的怀疑,她还是努力为他编纂了文集,总算是对这段刻骨铭心、惊世赅俗的爱情婚姻画上了一个句号。
或者也正因为如此,陆小曼的后半生才堪称精彩。她拣起了自己的老本行——画画,而且还终有所成,画作曾经入选全国美术展;她还写作、搞翻译……铅华洗净,会留下来些什么,确实难以确定;只有历史和时间才能够给出比较准确的答案。
所以,在这里不妨再八卦一下,倘若徐志摩没有死于飞机失事,陆小曼的后半生,还会如她个人生平大事记中所记录的那么有意义吗?很难想象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但或许假设什么都会很让人觉得残忍的!
历史不必假设。既然去也终须去,那就由他去吧!
所以,在林希美的《一半是绚烂,一半是素雅:陆小曼传》中,确实评价得非常恰当:一半是绚烂,一半是素雅。虽然并非只有陆小曼够得上这个评价,但她一定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最合适的那一些之一。
《一半是绚烂,一半是素雅》读后感(四):若非前半过任性 哪有余生悲凄凄
西方谚语说:“这世界,对于好用思想的人,是一部喜剧;对好动情感对人,是一部悲剧。”思想,代表理性,将道理落到实处,所以他们不会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而恰巧,陆小曼是一个终身随情随性之人。所以她尽情放纵,任由情绪主导,最终也承受了悲凉的结局。
《一半是绚烂,一半是素雅:陆小曼传》,是由林希美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其中,包含了陆小曼幼年经历、第一段婚姻、与徐志摩的婚姻和徐志摩去世后的故事。以徐志摩的逝世为转折点,陆小曼在此后的表现与前期大相径庭。从风花雪月、奢靡无度,到终身素衣、作画出书……这样的转变,大概是作者将其一生称为“一半绚烂、一半素雅”的缘由吧。
前期的陆小曼,是骄奢的。优渥的原生家庭,令她才华横溢、气质出众,也不知金钱为何物。在少女岁月里,她现身社交场合,与外国人的斗智中毫不逊色。她出席文化圈的集会,参加夜晚的狂欢,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她,被称为“社交界最出名的‘北陆’”。情窦不开,适婚年龄之时,选择了听从媒妁之言,嫁给了年轻有为的军官。从此,开启了她貌合神离的第一段婚姻:丈夫忙于事业懈怠陪伴,陆小曼逐渐回到社交,与丈夫渐行渐远……
痛苦不堪的陆小曼遇到了徐志摩,与单身的徐志摩相爱后,突破重重困难离婚、结婚,开启了第二段旅程。而好景不长,陆小曼成婚后,依然不思持家,日日夜夜泡于社交场合,花钱如流。徐志摩供养家庭开销,不得已打了大量兼职。这使得陆小曼的婚姻又陷入了上一段的魔咒:丈夫忙碌,无暇陪伴,夫妻分离,渐行渐远……在一次吵架后,徐志摩搭上了外出的飞机,不幸遇难,全员逝世。此后,陆小曼人生的第三段旅程,正式开始了。
丧夫的陆小曼,一下被剥夺了所有的社交光环。外界风评,陆小曼若不是任性用事,徐志摩断不会乘坐飞机,更不会逝世。此后,曾经亲密的玩伴逐渐消失,徐志摩的挚友不愿与陆小曼来往,就连公婆家的大门也不再对这个任性的姑娘敞开。
失去一切时,方才能看清自己的本质和欲望。失去了一切的陆小曼安静了下来。她回想起徐志摩想与他出书立作时是多么的用意深远,想起了自己在徐志摩的帮助下拜师学画是多么的不专心。徐志摩去世了,带走了陆小曼最依赖的人,也带走了她身上的浮躁、享乐、自私。她开始潜心作画,一心想要用最短的时间作出最大的成绩;她开始简约开支,风花雪月之地再也不见她的身影;她开始懂得付出,徐志摩一直想要出版的文集,她帮忙收稿、校对和寻找出版社,前前后后几十年的时间,陆小曼一直未曾放弃,直到文集的出版。
作者的笔法上,也是一分为二的。在前期的陆小曼婚姻生活中,虽然没有一字一句,直写其人的奢靡生活,但无论从友人的评价、亲人的反应和徐志摩的心里活动中,都可以侧面描绘出陆小曼骄奢、自私和令人反感的气质。而到陆小曼后半生的生活中,作者反而一改侧面烘托,开始直面描写陆小曼的心理、神态、语言等,将陆小曼后期对重重困难的反思、对婚姻与爱的评价等,直截了当地呈现纸上。如果说前期的侧面描写,是暗喻陆小曼的骄奢淫逸不自知,那么后期的直接描写,则是表现了陆小曼对自我的反省、接收与改变。
文章的另一个看点,是采用了大量的历史原稿。如徐志摩与陆小曼互通的信件、胡适与梁启超在公众场合做的发言、友人与主人公们的通信……这些原稿的使用,令读者了解故事细节的同时,又增添了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与吸收。不论是梁启超的证词,还是徐志摩对陆小曼火热的爱、陆小曼冷漠的回应以及后期痛定思痛的忏悔,都是本书的看点之一。
其实这样的书问世,对于一些有“公主病”的女孩子来说,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网络时代和网红文化当道的今天,很多恋爱口号已经逐渐变了味:男孩子惯着女孩子才叫爱,女孩子任性是因为女孩都是猫星人……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当今社会,有几个女孩子美貌和才华可比得过陆小曼?有几个男孩子其才能和爱妻子的程度可比得上徐志摩?恐怕无几。而这对神仙眷侣,却遭受如此结局,那些不如此二人的情侣们,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剧本发展下去,结局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西方有谚语:“注意你的习惯,因为习惯将形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性格就是你的命运。”陆小曼有这样的人生结局,与她前期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女孩子们能从陆小曼的一生中,吸取一些经验与教训,能够避免在一切无法挽回的时候才凤凰涅槃、忍受重生之痛,那么这本书的问世,也就完成了它的功德之一了。
《一半是绚烂,一半是素雅》读后感(五):有人的一生是两句话,有人的一生是一本书
文/舒念
人生在世,当做一庸人,还是做一作人。
陆小曼的一生,用现在的话来说,不啻为“作精”的一生了,因着生得好,在要什么有什么的环境中长大,兼又身体惫懒,别无他事,在人生的前二十多年间,陆小曼只看得到自己,她的眼中纵是有他人的影子,也只是自己的陪衬。
但若说“顺意”,她的一生偏偏也未见得如何顺意,幼年间也是被绑在家中教习,成年后依着媒妁之言嫁给了王赓,生活富裕却寂寞,婚后偏又复生感情,同徐志摩很是纠缠了几年。陆小曼以为这几年的生活依然是尝尽了苦辣酸甜,却没有想明白自己所盼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
陆小曼其人再往后的生活,看似一对怨侣终尝所愿,但现实却是诸多烦阻,父母不认、经济拮据、身体抱恙、两地分居……这样的生活即使有无限的爱,最终也是被现实所击溃。徐志摩也算是用心了,但多份工作支撑家用,自然是不及陪伴的。
何况陆小曼是过惯了奢华生活的人,自小便没有体会过什么疾苦,不过是从欧洲带几张帕子回来,又是什么难事吗?不过是请司机开车、请管家打理,不也是理所应当吗?不过是为了祛除病痛而吸食鸦片,元也是被逼无奈之举……一切的一切,自己又有什么错处呢?偏是徐家人不认她,徐志摩常年不在,后又复见林徽因,岂不是不将自己放在心上,二十多岁的人儿,两番婚姻后依旧如孩童般,她的世界就是这样的。
陆小曼与徐志摩然而二十九岁成为了分水岭,徐志摩意外辞世,陆小曼肝肠寸断,大概有许多不眠的夜晚都在回念,若是睁眼便是五年前,一切都会有新的转圜之地,她不愿承认,不愿相信,但毕竟生活唯一的屏障倒下了,父母两人尚也无力支撑,她更没得指望。有些人,从二十九岁的年纪才开始成长。
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在“作天作地”的头二十多年中,陆小曼活出了自己,活成了一道风景,放眼北平与上海,谁人不知她的名号,而转瞬之间,她就成为了志摩遗孀,镇日只能搜些遗稿,以期纪念故人,也是补贴生活;另一面,她又要依附翁瑞午,做个不明不白的“情人”,旁人皆是不解,可陆小曼却像是看开了,万事俱等灰飞烟灭之时,原也无它可盼了。陆小曼不仅仅是一夜之间成长了,她甚至一夜之间就老了。
陆小曼与翁瑞午在这一生中,陆小曼早早地燃尽了生命的烟火,在人生的开场绚烂得甚至有些刺眼,她的优点被无限地放大,缺点也明晃晃地摆在台面上,何况生活于她而言似有些轻而易举了,她活出了自己,却也没有明白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只是恣意地挥霍,只是依赖他人的宠爱,最终没有什么真的属于自己的,生命也就渐次暗淡了。
这世界对于好用思想的人是一部喜剧,对于好动情感的人是一部悲剧。陆小曼的一生,也就这样盖棺定论了,而我们的一生,还在未知的路上。
《一半是绚烂,一半是素雅》读后感(六):一代才女陆小曼的传奇人生:前半生醉生梦死,后半生幡然醒悟
《一半是绚烂,一半是素雅》读后感(七):陆小曼:最好的年华,遇到一生的痛
她是民国名媛,却因与徐志摩的爱情,遭受非议。她虽出口成诗,但性格散漫,好动不喜静,不爱做学问。她敢爱敢恨,却错失所爱。她用此生弥补爱情的缺口,但至今,遗愿尚未达成。
《一半是绚烂,一半是素雅》——陆小曼传,追忆了这位传奇女子的生平往事。陆小曼前半生的辉煌,与后半生的落寞,像一面镜子。镜子里面,外面,同一个人,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外面的人儿热烈极力,里面的人儿被动隐世。
作者林希美,因喜欢民国女子,著有陆小曼传,张幼仪传,等。
是什么让陆小曼这位国民女神放下身段,摘掉女神的头衔?她的传奇从这里开始……
01一支桃花入凡尘,陆家迎来小观音
1903年11月7日,是农历观音菩萨成道日。这一天,上海孔家弄陆家,迎来一个女婴。
她是陆家九死一生的孩子,极其幸运得到观音寺庇护,因此得小名——“小观音”。
这个孩子得天独厚,预示了她的不凡。她就是陆小曼。
陆家是名门望族,祖上不过不少名人,汉朝开国功臣陆贾,宋代名仕陆游,等等。陆小曼的父亲陆定,在商,政两界也有颇高名望。
陆小曼的母亲是名门闺秀吴曼华,才华不亚于陆定。
父母对女儿视若明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同时,尤其重视女儿的教养。
陆小曼可谓是,生活上备受宠爱,学习上吃尽苦头。她的童年终日与书本相伴,枯燥的很。
陆小曼生性活泼叛逆,曾一度不喜欢啃书本,甚至不完成作业,父亲一气之下狠狠打了她,这才收敛了。
父母的严格,培养出陆小曼的名媛气场。胡适曾称赞她为“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他对别人讲,来北京不见陆小曼,等于没有来过。
胡适的夸奖不是无的放矢,陆小曼从小就是众人眼中的才女,美貌,智慧并重。
陆小曼十几岁时,就已通晓英法两国语言,绘画,朗读,演戏,书法,钢琴,等等,无一不精。所到之处,追随者众多,有时多达数十人。
不到二十岁,陆小曼就开始周旋于外交部的各种场合。她应对自如,礼貌待客的同时,也绝不妥协。
一次外交工作,她陪同法国霞飞将军检阅仪仗队,队形凌乱,霞飞将军对中国军队产生疑问,陆小曼笑说,因为大家敬仰将军威名,不由激动,所以无法整齐,轻松化解囧境。
除此之外,陆小曼也是侠义心肠,一次中外交流宴上,一个外国人用烟点爆了中国孩子的气球,孩子吓得哇哇大哭。
陆小曼二话不说,霸气十足地点爆了一个外国孩子的气球,那些笑话中国孩子的人顿时闭上了嘴巴。
时间长了,两人产生了感情,一发不可收拾。
陆小曼的父母,曾经禁足女儿,陆小曼为了徐志摩几次伤心晕倒。
原本徐志摩没有任何胜算,但有一次,宽容的王赓实在忍无可忍,责备了陆小曼,陆小曼告到自己母亲那儿,母亲大怒,一来二去竟同意了女儿离婚。
王赓见陆小曼心不在自己这里,便成全了她。陆小曼与徐志摩的婚姻却遭到各方唾弃。
婚礼上,证婚人胡适的献词大大批评了二人的作为。徐志摩的父亲也不再提供儿子生活费,老两口看不惯陆小曼的新式做派,与小两口分居而住。
陆小曼花钱大手,又因为身体的病痛沾染了大烟,徐志摩为了供她花销,从富家子陡然变成教书先生,苦苦支撑。
渐渐地,爱情在柴米油盐中变了质,两人再也找不到当初相恋时灵魂伴侣的感觉。
陆小曼与王赓在一起时,有面包,没有爱;与徐志摩在一起时,有爱情,没有面包。原来,爱情与面包无法兼得。
此时的徐志摩还有一位红颜知己——林徽因。徐志摩在北平教书时,林徽因正生病修养中,徐志摩经常去探望,惹得陆小曼醋意大发。
暗恋徐志摩的女人太多,陆小曼都不放在眼里,唯独一个林徽因,徐志摩为了她与张幼仪离婚,他心里总有林徽因的一席之地。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林徽因的爱情变成了友情,陆小曼也实难容忍丈夫与前任“勾勾搭搭”。
陆小曼与徐志摩,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平。陆小曼拒绝北上,徐志摩只能两地跑。因为钱财有限,每次都是乘坐朋友免费的飞机。
有一次,徐志摩收到陆小曼催他回上海的信,徐志摩高兴坏了,赶紧机票赶回上海。
没想到的是,陆小曼催他回家不是因为想念,而是让他回来应付欠下的一笔。徐志摩失望透了。
而在陆小曼眼中,没结婚以前的徐志摩知道自己散漫惯了,没有进取之心,婚后却念念叨叨要她这样要她那样,她再也找不到那个浪漫诗人的浪漫之处。
就这样,迎来了林徽因的演讲。徐志摩答应过林徽因前往,不想爽约,原本要搭乘张学良的飞机,临行前接到改期通知,徐志摩只能乘坐邮政飞机,途中坠机身亡。 03无论你变成什么模样,总有个人爱着你
当通知陆小曼认领遗体时,她拒绝了,世人骂她,她却是不敢承认徐志摩已经不在了。
陆小曼恨林徽因,因为徐志摩为了奔赴她的演讲而出事。朋友们恨陆小曼,因为是她不愿北上,而害了徐志摩。
讨伐声一片,几乎人人指责陆小曼。徐志摩所有的亲戚,朋友,对陆小曼嗤之以鼻,与她断绝来往。
他们却忽略掉了陆小曼的悲伤,当陆小曼回到徐志摩的老家为他奔丧时,被拒门外。只在上海公祭徐志摩时,扶棺一哭算是最后的道别。
陆小曼爱徐志摩爱到骨子里,可在世人看来,她从未爱过。
徐志摩过世后,陆小曼以素衣示人,不再应酬,闭门在家,为了徐志摩生前的期盼,终日作画,写文,戒大烟。
她的画作很快居于当世女画家之首,并完成了小说《皇家饭店》,和翻译了多部外国文学作品。 在陆小曼身处困顿时,向徐父求助被拒,又向胡适求助被拒。无计可施的陆小曼只能一次次求助于胡适,最终在胡适的劝说下,徐父同意每月支付300元生活费,才解了她的生计问题。
陆小曼做错了什么?如果没有徐志摩,她还是那个天真直率,众星捧月的名媛。她的一生只被灌输了如何成为佼佼者,人上人,而没有学过如何应对人生低谷。
失去徐志摩,是她人生最黑暗的时期,但你要相信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有一个人在等你。这个人就是翁瑞午 翁瑞午不离不弃地照顾了陆小曼30多年,伺候她的饮食起居。陆小曼膝下无子,他把女儿过继给她。
陆小曼对他有感激,没爱情。并且明确告诉他,不能与妻子离婚,也不能与自己结婚。
翁瑞午去世时,嘱咐子女要照顾好陆小曼。此后陆小曼只身一人度过余生。
陆小曼去世后,唯一的心愿是与徐志摩合葬,但至今无法如愿。生前不被祝福,身后又怎能被接纳? 结语
陆小曼的一生,可谓是任性。凭借才华,风流于前半世;后半世为爱背负骂名,却苦苦坚守爱情的承诺。一动,一静;一绚烂,一淡雅。富贵而来,惨淡而去。 世间总有像陆小曼这样一类女子,敢爱敢恨,不做作。纵有林下之风,也有娇媚之态。纵然荒废了时光,却留下惊鸿一瞥。虽有遗憾,但此生无悔。
《一半是绚烂,一半是素雅》读后感(八):一代名媛陆小曼:前半生纸醉金迷,后半生孤独救赎,皆为“情”这一个字
《一半是绚烂,一半是素雅》读后感(九):《一半是绚烂,一半是素雅》:别让眼前的迷乱,弄丢了深爱你的人
文:路西楼
“你早已成我灵魂的一部,我的影子里有你的影子,我的声音里有你的声音,我的心里有你的心;鱼不能没有水,人不能没有氧;我不能没有你的爱。”这是民国才子徐志摩,对绝代佳人陆小曼的深情表白。
都知道,徐志摩对才女林微因是情根深种,但其实,徐志摩对陆小曼的爱是深入骨髓的。
那到底陆小曼是何德何能,让徐志摩为之倾倒呢?
这本《一半是绚烂,一半是素雅:陆小曼传》,就为我们揭秘陆小曼多彩倔强孤独的一生。
书中还可以观摩徐志摩的多情书信。
让我们一起走进风华绝代的民国名媛陆小曼。
01. 良好而严厉的教育,成就一代名媛
1903年,陆小曼出生于上海的名门望族。
陆小曼前后8个兄弟姐妹,不幸全部夭折,她成了家中独女,自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然而,父母对陆小曼的生活极尽宠爱,但在学习上却严格管教。
他们不想陆小曼成为不学无术、懒散虚度的纨绔子弟,最后让家族败落;他们想把陆小曼培养成才华横溢、博学多才、能诗会画的淑女。
陆小曼的启蒙老师,是她的母亲吴曼华。
吴曼华也是名门闺秀,一代才女。她的教育非常严苛,以贵妇、名媛、闺秀作为培养标准,她教陆小曼礼义廉耻、三纲五常,也教她待人礼仪,培养她淑女风范,还教她琴棋书画、音律歌舞。但陆小曼从小身体弱,有时也会允许她玩乐。
但,陆小曼的父亲陆定对陆小曼的要求比吴曼华还严格,恨不得她整日啃读书本。有一次,陆小曼贪玩,没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陆定见她行为散漫乖张,非常生气,于是狠狠地打了陆小曼,她这才定下心来专心学习。
陆小曼6岁的时候,举家从上海迁往北京。从此,她开始了正式的学堂教育。
7岁,陆小曼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小学毕业后进入了北京女中。
北京女中成立于1912年,开设的课程中西合璧,让她大开眼界。
这所学校教规严格,既要学习英文,又要学习现代体育课程。
时间慢慢流逝,十几岁的陆小曼已学有所成,她擅长绘画,通晓英法两国语言,能朗诵,会演戏,还能写得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弹得一手流利的钢琴曲。
未满20岁的陆小曼,盛名在外,在父亲的支持下,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外交翻译生涯。她进退自如,光芒四射,维护国家尊严,名噪一时,成为轰动北京城的名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陆小曼的童年生活是枯燥的,终日与书本笔墨为伴 ,可正是这段时光的磨砺,让她刚刚成年,就惊艳众人。
02. 爱情来得炽烈,但拥有爱情也不意味着远离孤单
盛名在外,又亭亭玉立,前来求婚的人踏破门槛。
在父母千挑万选之下,陆小曼嫁给了青年才俊王赓。王赓,出身于一个家道衰落的官宦家庭,好学上进,一表人才,文武双全,人品绝佳,并且事业有成,可谓少年得志。
可是,王赓,生活没有情趣,婚后只顾工作事业,冷落了美貌娇妻,他以为自己已做得足够好,只要自己事业做得好,给她提供富足的生活,就是给她最好的爱。
但陆小曼自小富贵,荣华富贵并不能代替陪伴,她感到深深的寂寞。
在征得王赓的同意后,陆小曼重归社交圈,在胡适的引荐下,认识了刚刚失意的民国才子徐志摩,四目相对,二人读懂了对方的寂寞,也走进了彼此的心里,从此无法自拔。
两个同样感性的人,爱得炽烈,也爱得执着。
就算双方的家庭都强烈反对,就算经历距离和时间的考验,他们的情火依然不灭。
有道是:阻挠越大,感情越浓。也让他们越坚信自己的爱。
最终,王赓选择放手,双方父母也只能妥协,成全了他们。
有情人终成眷属。
但得到爱情的陆小曼,内心依然孤单,只好靠交际、打牌、捧戏子、抽鸦片来打发时间。
她在日记中写道:
其实,我不羡富贵,也不慕荣华,我只要一个安乐的家庭、如心的伴侣,谁知连这一点要求都不能得到,只落得终日里孤单的,有话都没有人能讲,每天只是强自欢笑地在人群里混。
她以为得到爱情,就会感到幸福,其实,得到爱情并不意味着不再孤单,也不等于获得幸福。
正如作者所说:“婚姻不是围城,也不是坟墓,真正困住我们的,是自己的心。”
3.在婚姻围城里煎熬,两颗相爱的灵魂越走越远
婚后,徐志摩辞去《晨报》副刊主编职务,抛弃尘世浮名,带着陆小曼,来到浙江硖石老家,在这里,他们度过了几个月神仙般的逍遥日子。
后因北伐战争开始,他们只好移居上海。因徐父照约定断绝了他们的生活用度,初到上海,他们过得清苦。
陆小曼过不惯这种贫苦的生活,一到上海,她又恢复了曾经奢靡浮华的交际生活。
徐志摩只好四处兼职赚钱养家,本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却被生计所累,根本没有时间创作。
陆小曼回归奢华生活后,又开始了日夜颠倒的生活作息。每天快到中午起床,中午开始吃早饭,下午绘画、写信、定日记、会客,晚上多半去跳舞、打牌、听戏,等玩累了,才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家,那时天已快亮。
当徐志摩回家,她在睡觉,徐志摩去上课,她才起床,她喜欢会客,喜欢认干女儿,并且出手阔绰,后来还开始抽大烟,丝毫没有想到丈夫赚钱的艰辛。
她生活奢靡,徐志摩忍了;她抽大烟,徐志摩因为她的病痛忍了;她与阔少翁端午,同榻而眠,举止亲密,徐志摩也忍了,因为徐志摩相信陆小曼是爱自己的。
徐志摩后来,去北京工作,想让陆小曼远离上海的纸醉金迷,多次要求她迁来北京和他一起生活。
可是陆小曼就是不北上,北京有林微因,她有一种倔强和不甘,她想知道徐志摩到底要留在谁的身边。北上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徐志摩给了陆小曼海一样的包容,他在等陆小曼的觉醒,等待从前闪光的陆小曼的归来。但遗憾的是,他终究没有等到。
他没有想到,正是他的隐忍和纵容,让自己和陆小曼越走越远,生活过成了两条平行线,没有交流,没有抚慰,更没有灵魂的碰撞。
曾经爱得那么炽烈,现在却只剩两颗孤独的灵魂在世间游荡。
4. 爱人离去,幡然醒悟
为了生计,徐志摩经常北京上海两头跑。
终于有一天,飞机触山爆炸,坠入山谷,机上三人(包括徐志摩)全部遇难。
这一年,徐志摩年仅36岁,陆小曼29岁。
徐志摩走了,带着他的遗憾和失望走了。
陆小曼,此时才明白,徐志摩这次是彻底地离开了。他要守护她一生的承诺无法实现了。
陆小曼突然醒了,却是徐志摩用死亡的方式唤醒了整日迷醉的她,多么讽刺与悲凉。
她回忆起徐志摩对她的殷殷劝诫和他的理想生活,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如此的让人失望。
她痛彻心扉,悔悟从前,却已太迟。
但她依然决定,重新做人,做他喜欢的人。但愿他在那个世界,能看到。
从此,她退出了华丽的舞台,闭门谢客,守着他的遗像孤独度日,终生素服;她整理收集徐志摩的书信、日记、文稿,着手编撰《徐志摩全集》。
1933年,她整理的徐志摩《眉轩碎语》,在《时代画报》上发表。
1936年,她又整理了她与徐志摩的来往书信,出版了《爱眉小札》。
她加入中国女子书画会,举办个人画展,接受友人建议,开始戒烟、戒酒、专心写作,完成小说《皇家饭店》,与友人合作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成为专职画师,加入文史馆和美术家协会。
虽然因多种原因《徐志摩全集》在她去世后才出版,也算是了却她一桩心愿,在九泉之下她可以瞑目了。
是的,她做到了,从迷醉中醒来,她的身上又闪烁着才女的光芒,上天赋予她的灵气和才情,她总算没有辜负。
如果徐志摩能亲眼见证,该是多么欣喜若狂啊,可惜他只能在另外一个世界安慰的笑笑了。
有些事,可以重来;有些人,却永远不会再回来,让人追悔莫及。
把握当下,珍惜眼前人,别让眼前的迷乱,弄丢了深爱你的人。
纵观陆小曼的一生,前半生像一团烈火,热烈、耀眼,为爱任性执着、奋不顾身;后半生像一湾清水,平静、安宁,向内探索,让灵魂找到归处。
徐志摩的离去,是她一生的一大悔憾,也是她磨难的开始;对徐志摩的亏欠悔恨,成了她活下去的勇气,也是她心中的一盏明灯。
生活难免不如意,充满坎坷,可以如陆小曼一般,将这些风浪当成心灵的启迪和灵魂的灯塔,照亮自己前行的路,从此无惧无畏!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必删。
《一半是绚烂,一半是素雅》读后感(十):才女、名媛、作精、红颜祸水,哪一个才是真实的陆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