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玩的就是心跳》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06 03:58: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玩的就是心跳》读后感锦集

  《玩的就是心跳》是一本由王朔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244图书,本书定价:4.20元,页数:19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玩的就是心跳》精选点评:

  ●大院子弟就是矫情

  ●那个年代

  ●在俺心里这是王朔最好的小说

  ●阿……小学时候就读过,完全没读懂…那时候我就想长大以后读下肯定会懂拉可是十几年之后我又读还是没怎么读懂ToT全篇的插科打诨别的真的没体会阿,然后看了书评终于体味了……果然写东西是越隐晦越带劲儿么……

  ●电视剧版<与青春相关的日子>

  ●20190328 非常喜欢的书 读王朔让我重新学习了说话 填补了我表达的空白

  ●2017.11.12杂书馆 其实是本愤世嫉俗的宣泄文

  ●王朔离大师的水平还很远。有才气,但缺乏技巧和文化底蕴。生活空间和变现空间狭隘,缺乏广阔眼光。此小说开始挺不错,写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开始乱了。有人说这是魔幻现实主义,但其实魔幻也是要有结构的。缺乏严密的构思,是这部小说的最大缺点。王朔所以说写中篇可以,写长篇缺乏底气。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当年要是这本是启蒙读物我现在一定已经成仙了,可惜年代太久远印刷不行读起来不是非常舒服,值得多看几遍。

  《玩的就是心跳》读后感(一):缺乏写作技巧

  王朔离大师的水平还很远。有才气,但缺乏技巧和文化底蕴。生活空间和表现空间狭隘,缺乏广阔眼光。此小说开始挺不错,写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开始乱了。有人说这是魔幻现实主义,但其实魔幻也是要有结构的。缺乏严密的构思,是这部小说的最大缺点。王朔所以说写中篇可以,写长篇缺乏底气。

  《玩的就是心跳》读后感(二):当一切都白干

  人对一切事物的评价都和个人三观紧密相连,我也不例外。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讲述破灭的故事。理想的破灭,友情的破灭,爱情的破灭。我认为王老师的才华在此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我甚至认为这是他不可超越的杰作。

  一个年轻人,突然之间发现自己成为一起谋杀案的犯罪嫌疑人,死者是从小要好的挚友。他被警察怀疑追查,自己也不得不回忆起曾经做过的事,以及为何各种证据指向自己而自己却毫无印象。这个有点心跳的故事解开了一口大锅,里面煮着各种纠缠的陈年往事。

  一本好小说应该像“冰山”一样,作者写出的只是表面那三分之一,剩下的部分任由人们想象。我可以想象,当这群退伍的年轻男女发现自己无所事事时的迷茫和逞强,可以想象他们为了“不就是怕白活”而投入老本做了一场赌注,可以想象当光明前程化为泡影时的恼羞成怒和咬牙不甘。也可以想象那几个从小一个大院长大的孩子如何彼此嫌隙,友谊分崩离析,可以想象刘炎这个绝色女人如何趟过人生这条脏河然后在无路可走时投靠一个毫无本事全靠空想的年轻人,赌上最后的一笔,可以想象凌瑜如何等着一个永远没人接的电话而方言是否在深夜想起她,可以想象重回北京的方言如何回忆那些不在了的朋友和爱人,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就生活在他的身旁。

  刘炎说过一句话我永远也忘不了,“我们怕什么?不就是怕白活!”每个人的结局都是平静的,死水一般的。无论死者还是生者,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有理想,是否还对友情爱情存有任何幻想。这注定不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也不是一个电视剧里改编出来的关于青春美好的故事。它是残酷的真实的,我觉得我是他们中的一员,却又不敢做那些事。我的人生始终走在世俗所谓不偏的路上,或者我应该觉得他们所做的一切是荒唐,但我是那样的感同身受,似乎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我都经历过。

  换个时代,换个国家,换一批年轻人,这样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无数的循环,无数的重复,同样的破灭,或许是某些,或许是全部。然而人们还是活着,并没有因此就选择死。当日复一日都是重复,当一切都是白干。

  《玩的就是心跳》读后感(三):理想主义的价值(四):窘迫但依然牛逼,一代永远的精神残疾

  1990年的冬天,有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去甘家口东口的一个小学里上素描课。有个女孩来晚了,我至今还记得她穿了一条很瘦的牛仔裤,一双现在很流行满大街都有人在穿的已经洗旧了高帮白帆布球鞋,一双破手套露着手指头和毛线线头,梳了一个很高来回晃悠的马尾辫。我记得她叫马月。大概比我大那么两三岁。她打开画夹的时候从里面掉出来一本书,我捡起来看上面写着《玩的就是心跳》。

  “特好看。”她冲我努嘴。手上特熟练转着一根2B铅笔。

  “讲什么的?”我问。

  “你看吧,看完就知道了。”

  这本书我就留下了。至今也没还给她。

  第二天早上,我卧在床上看了一遍,没看懂。下午,坐在一砣被子上又看了一遍。这回终于看明白了。很兴奋。

  十七年来,我大概每年至少要重看一遍《玩的就是心跳》。后来在上海上学的四年里,唯一没出过书包的东西就是这本书。它大概了给了我最初的最基本的无意识全方位的启蒙,从基本的价值观到爱情观到文学观,以至于很长时间里我看到的小说只要不是王老师风格的,我都觉得它们不是文学作品。

  这本书是讲什么的?说实话在看它的头五年里我一直不敢说我明白了。有一年夏天在威海的一个招待所里,那时候我自己也梳了一个不伦不类的马尾辫,借着海风我又翻了一遍。忽然悟出来这是一本关于“过去”的书。

  它既不仅仅是一本充满污言秽语和粗俗而又精致的下流玩笑的流氓价值观小说,也不只是一本抄袭剽窃外国文学作品结构的二流赝品,更不是卖弄排比句和叙事技巧的自我暴露狂文学典范。这是一本关于“过去”的书。这个“过去”是如此的沉重浸满了复杂的难以名状的感受以至于几乎所有经历它的人都无法真正的面对它。但有一个人不信邪,他跳出来歪着脖子无所畏惧的狞笑着看着走过来的这条路,虽然在他身后的未来,没有选择的他只能顺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但他还是要看看自己已经跋涉的这个部分,在他蒙着双眼心怀希望跌跌撞撞懵懵懂懂走过来的过程当中倒底发生了什么?哪怕是最终他可能发现错过了最后一个可以改道的十字路口,哪怕是他顽劣的外表下面怀着一颗最伤感温柔脆弱的心灵,他还是要揭开那个伤疤瞧个究竟。这个跳出躯壳审视自己的勇气不是每个人都有的。特别是这个“自己”曾经被自己如此的热爱和崇拜,曾经倾注了无以复加不容置疑的坚定信念和情感。

  在我现在的理解里,这本书讲的是这个:一个人对自己不容怀疑的肯定的同时的一个冷酷而彻底的倾覆,无法寄托的肯定淹没在汹涌而来的潮水里。脚踩不到地了,终于理解了岸边可能不存在。但他也没害怕,手插着裤兜游走了。窘迫但依然牛逼。呲牙笑着不服的藐视一切自己肉体无力对抗的东西。

  这个歪脖看世界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久久挥之不去。

  关于那个“过去”,我没有经历,看到个大轮廓而不知其味。无权发言。但是今年因为看到了一法国人Erwann Briand拍的讲述库尔德女游击队员的纪录片《阿拉拉山的女战士》,而有了这么一点感性认识。所不同的是,这些共产主义女战士们刚刚上路,《玩的就是心跳》时期的王老师已经站在路的中段回头张望了。相同的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大家都被甩上脱缰的马车,由此而坚信的那个目的地是如此确之凿凿。当我们被迫有一天要改变它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我们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扮演的角色是如此的荒诞,以至于大家都不能确信我们在路上究竟做了什么,或者说,没有一个任何参照物和路标告诉我们路过了哪儿,走到了哪儿。于是方言抹去了自己不能相信的记忆,转回头去找路标了。给他参照的是同路人的叙述,他成了观察者,观察自己也审视别人,几乎是徒然的而又极端好奇的企图判断自己的位置。把他的灵魂不断的拉回混沌躯壳的是笑眯眯和冷冰冰的高洋高晋兄弟俩还有神秘而具诱惑力的李江云兼小一号的刘炎。不断提醒着他已经走错路而无法回头的是脸上长了红斑狼疮的百珊和穿花格衬衫死在云南丛林里的冯小刚。一切看上去都稀里糊涂毫无道理,一切又都合理的出现而存在了。

  Johnny Depp扮演的秃顶博士在《恐惧与厌恶的拉斯维加斯》的结尾穿着一件夏威夷花衬衫坐在一个垃圾堆上抱着一台打字机,在上面噼噼啪啪的打到:“我们是一代永远的精神残疾。”虽然定义如此,但我依然拒绝把《玩的就是心跳》里的人物和任何其任何一个他外国文学中的人物做类比。造成我们“残疾”的原因是特殊的,它不源于失望、孤独、忧郁、无奈、厌恶和恐惧,而更多的是来自满腔热情的希望、憧憬、勇气、信念、信任以及压抑不住的盲目躁动和毁灭欲望。

  我不知道在多大的程度上,王老师主动的用这个思路、意图和情绪写了《玩的就是心跳》。因为后来在报纸杂志上了解王老师多了,发现他也是一个意志有些羸弱,有时候情绪无法自控的人。而不像小时候崇拜的那样是一块同时坚如磐石兼柔情似水又抹了万金油刀枪滑过而不入的纪念碑。但从另一个方面说,在1987年有如此敏感的潜意识而意识到自身、所处环境、和那个“过去”的问题,把它用直觉倾泻而出再用这样一块看似破烂的毛巾包裹起来顺手甩到卖破烂儿的大车上,等着慧眼拾金的人把它挑出来──拣破烂儿的你尽管拣,淘真金的细心挑,互不耽误。这个聪明劲儿在充满冒着傻气的自大狂和带着自制“上帝”假面具的二倒贩子的中国文学界也算独一无二了吧。

  宛如在看一盘生猛毛片,忽然发现女主角动了真感情,和她贴身肉搏的猛男正是她深深爱上的白马雄健王子,肉体和精神忽然合为一体,结果肯定是比大师片好看多了。

  王老师的这本书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了。原因之一是对“过去”刻骨铭心的人少了,路上被大灰狼咬掉的肉好多都重新长出来了,虽然有伤疤但是不疼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去”没有意义,因为某种程度上,我们依然都很高兴很乐意的没头没脑走在没有任何参照物和路标的路上,没人觉得不对劲儿。下一个停顿和回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连会不会再有这么一个人反应过来提醒大家该埋锅造饭歇会儿神儿打个盹了都不知道。所以,《玩的就是心跳》依然是一本有意义的书,王老师依然是一个有意义的人。

  退一万步,阅读这本书所获得的世俗感官快感也是其他任何一本书都无法替代的。

  我最欣赏的一句王老师语录也出自本书。

  “我顶烦那种一无资本又装得特高贵特上流社会的男女,这个时代的任务就是埋葬这种人让他们二世而绝。”高洋恶狠狠地说。

  建议:

  (一)想完整阅读此书的人最好去找作家出版社88年和90年出版的单行本,如果还能找到的话。在《王朔文集》和后来再版的各种版本中,很多敏感词句被修改和删节了。阅读快感立马大减。

  (二)不要尝试从任何一部改编自王老师文学作品的影视作品里判断王老师的价值和意图。文学就是文学。不能和其他混为一谈。

  《玩的就是心跳》读后感(四):《玩的就是心跳》解析

  

《玩的就是心跳》是王朔极具野心的作品,这部写于1988年的长篇小说无论是叙事结构还是写作手法上都与王朔其它作品有着明显的区隔,显示着他作为以“痞子文学”闻名的大众文化代言人,冲击主流文学殿堂的决心。作者在小说的最后写道,“我合上了这本只看了三分之一的书,被我翻弄过的页码和未打开的页码黑白分明”。王朔在后期的博客里曾自我批评:“《玩得就是心跳 》只学会了把水搅浑,却无能力再次澄清,因而到后来不能自圆其说”。但当我第N次重读此书时,我认为尽管有一些细节经不起推敲,但故事线还算是完整的,加上另一部经典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助推,更让我们可以直观地体会到主人公的情感,从而不至于被王朔笔下有意为之的反话正说、语焉不详、模棱两可,有意误导牵走。(个人认为刘炎也就是李江云、以及乔乔的话尤其具有误导性,俩人可能一是为了迷惑方言,加强游戏的难度,二是在暗暗诱导他想起凌瑜的往事,引发他的愧疚。)

下面我来理顺一下故事的脉络。这个故事是由一个死人开头的,就是高洋。故事一开头应该是80年代末,警察来到主人公方言的家中盘问他有关其童年发小高洋的死因,方言为了力证自己的清白,开始了一系列寻人行动,这构成了本书的主要情节。从各方人员嘴里,方言发现自己须找到一个过去的女友,才能获得不在场证明。从此,方言又开始找那个神秘女子。这一路上方言遇到了各色人等,有过去的发小、有本地的流氓、还有事业小成的干部子弟。这些人为他提供了说法不一的种种线索,有关于高洋的,有关于他本人的,还有关于那个神秘女子的。种种线索不仅没有将拼图凑齐反而使方言陷入了更深的迷宫,对自己的过去产生了重大的怀疑。这个过程中反复出现一个女人,这是本书中第二个死人,凌瑜。方言常常在梦中见到的一个脸上有着巨大红色蝴蝶斑的女人,她经常在深夜给她的男友拨电话,却从没有得到过回复,之后孤独的死去。方言每遇到她,都会想起一句话:我们好像见过。逐渐,方言意识到高洋并没有死,而方言也并不是神秘女子刘炎的男友。当他在广州重遇高洋兄弟二人,一切水落石出。原来高洋的死只是一个游戏,为了人生不白活,为了耍弄方言的游戏,而真正为此付出生命的人是刘炎的男友冯小刚。

实际上故事线是这样:

70年代末:1. 方言、高晋、卓越等几个人在海军当炮兵,卓越因事故被炮弹砸死。

2. 方言、高洋、高晋、许逊、汪若海当兵复原,南下广州想发笔横财。

3. 方言来广州后遇到凌瑜,彼此一见钟情,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4. 刘炎和冯小刚带着北京借来的钱投奔高洋一伙。做的或许是剧中赌石生意,因为冯南下前在聚会上总是兴奋地提起“宝石”。

5. 方和刘彻夜长谈,刘向其倾诉悲惨往事。扭头却与高晋上床。方对女性的纯洁理想遭到动摇,和凌瑜心生罅隙。

6. 方告别众人回到北京。方和凌彻底分手。

7. 众人生意失败,冯开玩笑用自己的死涮别人一道。(实际是把钱败光,万念俱灰)。汪若海卷港客皮包入狱。

8. 二高、刘炎信以为真,用云南买的包银长刀将冯杀害推下深山。高洋的复原证给了冯,混淆视听。

9. 二高回到北京,高洋把云南买的长刀送给方言(杀人凶器)。方言、谭丽在二高处看老照片,方言带走了一张刘炎的照片。

10. 一个月后刘炎约乔乔去昆明找冯小刚。乔乔在昆明酒店见到高洋和有方言名字的住宿登记。(此处可以理解为高刘二人合谋,有意让乔乔看到高本人,以推迟杀人时间,增加方的嫌疑)

11. 此后十年高洋用方言的名字,戴黑框眼镜、穿冯小刚过去常穿的条格衬衫,招摇撞骗行人间。世上不再有高洋。

12. 期间凌瑜得了红斑狼疮,弥留之际曾给方打过电话,对方却不认得她。最后含怨而终。

80年代末:1. 冯的尸体被路过司机发现。但由于损害严重,警方从证件辨认死者为高洋。方言被警察盘问高死因。方言从高洋手里拿来的长刀被警察没收。

2. 方言因广州夫妇来京遇到李江云,李将他带到了女友百珊(即凌瑜)的公寓躲避警察。

3. 公寓经常能听到一些异响,有个长蝴蝶斑的女人出没于此。

4. 方言从旧衣服兜里看到了刘炎的照片,发现是小一号的李江云。

5. 方言从各色人等拼凑了不同版本的故事,但他却毫无印象。

6. 方回忆起童年常玩的杀人游戏,大家抢着当凶手,因为很刺激还能表演。

7. 方言在高晋酒店再次见到高洋,跟踪二人南下广州,真相大白。

看完此书就像是跟方言谈了一段很长的恋爱,你有时感觉完全了解了这个男人,有时这个人又显得不可捉摸。本书主人公方言应该是王朔所有小说的主人公的总和,是个极端拧巴、矛盾的人,也是王朔内心的真实写照。其中既有《顽主》中于观、马青等人的满不在乎、得过且过、没皮没脸和愤世嫉俗,也有《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中主人公张明的颓丧脆弱、玩世不恭、对待感情极不信任,对待女性既渴望又怨恨,对待美好既愤怒又向往。王朔借用主人公和一种狐朋狗友之口,在调侃自己和他人之中消解了国家、政党、法律等一切庄严肃穆的符号 ,也击碎了友情、理想、事业、爱情等一切常人珍惜、向往的人间情感。但是,作为一个情感极其充沛、观察极其敏锐的人,王朔在插科打诨之余却仍旧无法割舍对俗世的眷恋。在旧胡同打转的午后、在灵魂孤寂的午夜,醉酒后对众人的发泄,都可以窥视到作者内心对昔日童年时光的眷恋、对爱情破裂的悔恨、对友情消逝的惆怅。用网络流传的一篇书评的话“在作品某些不起眼的角落,闪烁着最后一丝理想主义的微光”。

《玩的就是心跳》写于1988年,到如今仍令我思考、令我着迷。而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更被我引为经典之作,没事就会重温。王朔和叶京两个童年挚友用各自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的讲述着自己的青春岁月,复习着他们的荒唐与疯狂,他们的得意与悔恨。而这一切都与他们所经历的时代紧密相连。在他们的同龄人里,他们无疑是极其幸运的一拨人。出生部队大院,别人饿肚子吃不上饭他们却能整日喝牛奶、吃西餐;别人上山下乡甚至一辈子困在大山里,他们却可以进入部队接受训练,前程光明;别人刚等来打倒四人帮,生活见到了少许微光,他们就已经开始南下广州在资本主义前沿让自己先富起来。然而,王朔和他的友人显然并不满足仅作为一个大院子弟混吃等死,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渴望“不白活”。不记得是王朔还是叶京曾在采访时说“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战死沙场”,可以说他们骨子里有传统的英雄主义情结和牺牲主义精神。然而在市场经济唱主旋律的今天,太多人“有奶就是娘,有钱就喊爸爸”,王叶执着的过去已经显得十分格格不入了。

如今,王朔早已隐退江湖不问世事,叶京的作品也屡遭封杀,他们逐渐成为了历史的一页,被人渐渐淡忘。但无论别人怎样,我仍然无法忘记王朔笔下那些鲜活的、拧巴的、扭曲的小人物。尽管他们竭力掩饰,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毫无情感的“橡皮人”,但在缝隙中依稀可以看见一个执拗的小男孩,喃喃低吟着人间美好。(这个比喻来自刚看过的电影《心灵奇旅》,不知为何里面的22总让我想起王朔)俄顷,小男孩闪着他狡黠的大眼睛毫不留情的戳破一切伪善的桎梏,终于将自己引向一个没有束缚的自由之地,那里麦浪如波涛般滚动,闪着橘子色的光芒。男孩说:“你想要一个铜哨子,最后却得到满河金被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玩的就是心跳》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