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国宴:至味在西湖》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2-06 02:19: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国宴:至味在西湖》读后感100字

  《国宴:至味在西湖》是一本由姜晟颖著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2020-7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宴:至味在西湖》读后感(一):《国宴》:食在杭州菜

  

古语有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由此可见杭州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方非同一般。

杭州闻名遐迩,除了因为独特迷人的景色外,还因为“讲究时令”的杭州菜。

杭州菜有多好吃呢?如果你问清朝皇帝乾隆,有哪些地方为了吃值得去一次呢?我相信乾隆一定会说,朕觉得是杭州。

今天,我想为大家分享有关杭州的一本书《国宴》,这本书介绍了2016年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上,招待各国和地区领导人的杭州菜。

谈起国宴,我们总以为其中的食材定少不了山珍海味等稀有食材。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国宴中的菜品,名气虽高贵典雅,但取材皆是街头巷尾可以买到的。

试想三五个好友来家中小聚,如果你也能做出国宴上的美味佳肴,那定是惊艳了朋友,也一饱大家的口福。

本书的作者姜晟颖以精美的图片,图解了十九道国宴菜的制作方法以及诀窍,就连选材、烹制、摆盘也一一呈现,使用步骤详细又好上手,是每一个新手小白都值得拥有的一本美食书,让你在家也能复制出国宴的味道。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装帧华丽、实用性强的《国宴》。

01杭州菜的底色: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杭州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面与绍兴、金华相接壤,北面与湖州、嘉兴两市为临。它本是钱塘江旁边一个小小的村落,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成为宋词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这其中的变迁少不了宋高宗赵构南迁首都的影响。这场浩荡的移民行动,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也改造了杭州的饮食基因,塑造出了以博采众长、海纳百川为底蕴的杭州菜精神。

于是,杭州菜中陆续出现了各地的美味佳肴,如绍兴的蓑衣虾球、宁波的冰糖甲鱼、嘉兴的炒虾蟹、湖州的五彩鳝丝。

国宴中就有这样的一道菜五彩鳝丝。对于鳝鱼,大家褒贬不一。讨厌的人觉得它有一股难闻腥味。但偏爱的人,却酷爱鳝鱼肉的鲜嫩、少刺。

但不可否认的是,鳝鱼也有药用的价值。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类似的记载,而现代我现在营养学也证明了鳝鱼中的鳝鱼素,具有调节血糖的功效,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制作国宴上的五彩鳝丝,需要准备的食材有:

1. 主料:鳝鱼250克

2. 辅料:红椒15克、黄椒15克、笋15克、火腿15克、生姜15克、葱8克

3. 调料:盐、味精、胡椒粉、生粉、油

制作步骤:

1. 将宰杀后的鳝鱼洗干净,用剪刀剪一下脊椎骨,用刀破开龙骨,在距离头部五分之一处切一刀,注意不要切破皮。

2. 用手拉住鳝鱼的一段去皮,将鳝鱼切成6厘米左右的丝

3. 将切好的鳝鱼丝用盐巴、味精、胡椒粉和生风腌制并上浆

4. 将红椒、黄椒、笋、火腿、生姜、葱等切丝备用

5. 锅中放入油,等待油温热到四成,将腌制好的鳝鱼丝炒至变色备用

6. 红椒等辅料焯水沥干后,下锅煸香,加入盐巴调味后,再加入鳝鱼丝翻炒,装盘撒上葱丝。

这样一道热门的时令菜五彩鳝丝就做成功了。这道菜运用了当下时令菜春笋,除了因为笋是“蔬菜当中第一品”、适合搭配味道冲的食材外,还体现杭州菜的饮食精髓讲究时令。

02佳肴中有佳话

国宴上的每一道菜都像文化的载体,不仅传递着杭州菜的精髓,更是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每一道菜不仅蕴含厨师们的匠心独运,还为我们低声诉说了一个又一个温馨动容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从王宫贵族,到平民百姓,从男性到女性,让人惊讶佳肴的美味,同时也被其中的故事所感动。

例如国宴上的一道西湖醋鱼,它还有个“叔嫂传珍”的美名,讲的就是宋家叔嫂对抗当地恶棍的故事。

还有一道久负盛名的东坡肉。这道菜相信大家不难猜出与谁有关了吧,是的,就是宋朝著名的“民间食神”苏东坡。

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等文献中记载,东坡肉本是徐州的回赠肉。徐州的百姓感恩苏轼抗击洪水、保卫徐州的贡献,纷纷杀猪宰羊前去谢恩。苏轼收下猪肉后,又指点家人做出了红烧肉,并回送给百姓们。

百姓们吃了这肉,觉得十分美味,肥而不腻,一致称它为“回赠肉”。于是,这道菜就成了徐州的传统佳肴。

但在国宴上,考虑到宾客的饮食习惯,东坡焖肉改为东坡牛肉。看起来只是把猪肉换成了牛肉,但其中涉及各种繁琐的工序。

最终,那些烹饪高手经过多次实验,把牛肋条先煎后蒸,在蒸的过程用鸡高汤和调味料浸泡牛肉,让牛肉入味又不烂,让其他国家的宾客也品尝这独特的“东坡肉”,感受前人在饮食背后蕴藏的感恩之情,

03

有人说,所谓美食,往往只是在寻找童年记忆中的味道。可见,儿时的饮食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深远。

放大在一个国家上,现在的美食无不是在古代美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取古代食谱的精华,以现代的工艺来雕饰,让每一道佳肴散发出食物的味道、文化的味道。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杭州菜的食文化,不如来看看这本书《国宴》。

  《国宴:至味在西湖》读后感(二):吃货的最爱,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每每提到国宴,我总是充满了敬畏。想到国宴上的食材,哪怕不是满汉全席,至少也是山珍海味。即便只有四菜一汤。直到看到《国宴》这本书,我才明白食之味,在艺而不在奢的真正含义。

你以为《国宴》写的是国家宴席的制作流程,那就错了。《国宴》不仅写吃,还写人赏景。就好像你去了一趟杭州,吃遍了杭州美食。坐在西湖边,与朋友对酒当歌一样。

《国宴》的作者姜晟颖太会写吃了。姜晟颖以2016年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为例,告诉了你国宴的标准。带你领略了杭帮菜,让你在家也能吃到国宴级别的菜。还充分介绍了每道菜背后的故事,你将碰到不少熟悉的历史名人。

雅品杭帮菜

都说食在中国,那么提到中国美食,肯定少不了杭帮菜。杭州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毕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相比苏州,杭州的西湖,几乎无人不知。来到杭州,杭帮菜便是你少不了。

杭州人吃的日常少不了鱼,还有时令蔬菜。它不只有柔和甜,还有爽利和风骨。以清淡为主,鲜是精华。它的精髓是十六个字:讲究时令、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口味清淡。

如果你去杭州吃地道的杭帮菜,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甚至是每个月份,你吃到的菜不一样。因为杭帮菜是跟着时令走的。像莲子就是夏季才有的。

杭帮菜追求原味,所以厨师很注重选料。而且制作精细,西湖醋鱼只切七刀。这种精细是到数字上的。

杭帮菜的口味多以清淡为主。相比其他菜而言,更显得平和。它既有咸,又有甜。所以,无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爱吃。它们你不那么刺激,又不那么寡淡的杭帮菜很适合养生。

了解了杭帮菜,我只觉得能用优雅来形容。无论是做法,还是吃的人,都那么优雅。

游杭州西湖

到了杭州,如果不去西湖,那么肯定白来杭州。人生最惬意的事,不过是在西湖旁和三五知己在一起吃饭、聊天。多少文人墨客,都在这里会友喝酒。尤其是白居易和苏轼。不过,提到西湖,不得不提西湖醋鱼。

西湖醋鱼又称叔嫂传珍。它背后的故事曲折又感人。古代,有一对姓宋的兄弟。当地的恶霸想要霸占哥哥美丽的妻子,便害死了哥哥。还将前来报案的叔嫂赶了出去。嫂子害怕恶棍继续找麻烦,就让小叔子外逃。小叔子走之前,嫂子给烧了一条鱼。这条鱼酸中带甜,是嫂子的用意。

嫂子用鱼提醒小叔子,以后过得好,不要忘记今日的辛酸。后来,小叔子功成名就,回到了杭州,报了恶霸杀兄之仇。在赴宴的时候,吃到了当年临行前一样味道的鱼,找到了嫂嫂。从此以后,西湖醋鱼流传开来。

菜考究,味道好,背后的故事更让人津津乐道。吃杭帮菜,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志趣。

忆名人历史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海中闪过无数名人。他们有文人墨客,还有帝王。乾隆皇帝爱极了江南,所以六下江南。这本书中,有不少乾隆皇帝关于吃的故事。

乾隆皇帝曾去吴山游玩,在一户普通人家吃了一盘菠菜煎豆腐和一碗鱼头豆腐汤。他觉得特别好吃,回到宫里,就让御膳房做。可御膳房怎么也做不出自然的味道。所以,再次来杭州,他看到那户人家日子过得不好,便建议他们开饭馆。为此,乾隆还缝了“皇饭儿”三字。你能想到普通的一道菜,竟然和乾隆有关吗?

《如懿传》中有一幕,乾隆带着如懿去吃条头糕,摊主不知是乾隆,对着他们吹嘘起来,皇上都吃过头条糕。每年还派宫里的人来买。乾隆是否吃过头条糕无从考证,而爱吃豆腐的他却吃过今天的一品豆腐。

乾隆南巡途中,有人献上了“永丰五味香干”,乾隆吃过,赞不绝口。从此,它变成了贡品。豆腐,好像是乾隆吃不厌的菜。去孔子第71代孙孔昭的府上做客,他给乾隆准备的是豆腐宴。从此,“一品豆腐”又出名了。想象一下,乾隆吃过的美味佳肴,摆在自家餐桌上,会如何呢?

读完《国宴》,真正理解了周总理的国礼虽重,但不能奢靡。更懂得姜晟颖取名至味在杭州,不仅仅食物,更是文化。杭帮菜,吃的是味道,品的是历史。宴会,在于精,而不在于贵。看完《国宴》,我只觉得它特别适合一句话: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国宴:至味在西湖》读后感(三):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

  

我们只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却不知苏杭的美食亦可与苏杭的美景相媲美。

古有乾隆6下江南,把江南的美食搬回皇宫,更有大文豪苏轼2次被贬江南,不觉得苦,反倒创造出了很多至今都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

不管是才子佳人,还是皇帝,都无法抵挡苏杭的美景和美食。 所以,2016年在杭州举行G20峰会时,作为杭帮菜的头把交椅楼外楼,自然而然就承担起了接待外宾,用味觉了解中国文化的重担。 《国宴——至味在西湖》这本书的作者姜晟颖联合了楼外楼这家百年老店为我们呈现了视觉、味觉的享受,更难得的是每道国宴都附上了做法。

国宴上的每一道菜,是一段故事,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一、宋嫂鱼羹 宋嫂鱼羹这道菜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时期,且是真人真事。 宋嫂原是北宋汴京,以擅长制作鱼羹而出名的厨师。 北宋王朝在遭遇了靖康之变,赵构继位之后,就由汴京迁都到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 宋嫂一家人,也随着国家迁都,一起来到了杭州。 一日,宋高宗赵构在西湖游玩时,身边服侍的老太监,听见有人用汴京口音在叫卖鱼羹,老太监感到惊讶,便多看了几眼。 宋高宗看见老太监的神态,在问清了缘由后便让人请宋五嫂上船,并且让宋五嫂做了一碗鱼羹。 宋高宗吃到汴京口味的鱼羹,往事涌上心头,让这位被迫迁都的皇帝感慨良多。

因此对宋五嫂的鱼羹赞誉有加,就赏赐了宋五嫂一些东西。 这件事一传开,宋嫂鱼羹就名声大噪,人人争相购买。 这段故事,其实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里也写到过,更有后人写诗云: 一碗鱼羹值几钱,旧京遗制动天颜。 时人倍价来争市,半买君恩半买鲜。 本书的作者认为当时的鱼羹用什么鱼?用什么材料?怎样烹饪调味,已经无法考究。 但有一点肯定的是,绝不是我们今天所吃到的杭帮菜中的鱼羹。 因为杭帮菜中的鱼羹是楼外楼的创始人洪瑞堂,是从古籍、古人文字、民间故事里挖掘出来仿宋口味的菜肴中的一道。 “古菜新做,使得菜肴又养眼又美味。” 本书的作者,不仅对菜肴的起源和来历非常的清楚,并且在书中附上了做法和用料,想来也是非常的用心了。 说完宋嫂鱼羹的故事,我们再来看看国宴上,也是杭州传统名菜之一的——龙井虾仁的故事。 二、龙井虾仁 作者说:“作为杭州人,龙井的香气是无可替代的记忆。微甘的单宁味加上豆奶花香,这种极为特殊的香味,这些年越来越少遇到。” 虽然我不是杭州人,也不怎么喝茶,但龙井茶闻名遐迩,还是令我心驰神往。 而龙井的由来也有一段故事。

据传,俗名为徐无象的辩才法师, 在元丰二年(1079年),来到狮峰山寿圣院隐居,他发现这里非常适合种茶。 于是,便开始开垦荒地,种龙井茶。 因为他的名气很大,种出来的茶的品质也很好,所以很快他的“龙井茶”便声名鹊起。 就连苏轼的弟弟苏辙都给他写过诗: 山色青冥叶未红,湖光凝碧晓无风。 行穷上下两天竺,望断南山龙井龙。 不仅苏辙给他写诗,苏轼自己也曾在离开杭州时,拜访过辩才。 两人煮茶论道,相谈甚欢。 这是龙井茶由来的一种说法。 在民间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 相传,乾隆巡游到狮峰山观景时,看见几个村女从十八颗茶树上采摘新芽,觉得很新奇,便也学着采茶女的样子采起茶来。 刚采了一会,忽然太监来报:“皇上,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 乾隆一听太后有病,心里着急,随手将茶芽放入口袋。 日夜兼程回到宫中看望太后,结果太后并无大病,只是积食而已。 母子见面,太后闻到乾隆身上有一股清香,一问,乾隆才想起自己将龙井茶带了回来。 于是,乾隆命宫女泡茶一杯,献给太后。 太后连喝了几杯之后,顿时觉得神清气爽,身心舒畅,连连称道这茶是灵丹妙药的仙茶。 这个故事有夸张的成分,真伪也难辨,但乾隆对龙井的喜爱,简直是可以称得上是龙井茶的代言人。 比起龙井茶的有名,龙井虾仁这道菜,来得有趣又风雅。

全都是因为苏轼的一首《望江南·超然台作》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据说,有一位杭州厨子,受到这句“且将新火试新茶”诗的启发,将清明前后的龙井茶与虾仁结合相结合,发明了一道极具地方特色的杭州名菜——龙井虾仁。 一首诗,一句话,成就一道千古名菜,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三、连丐帮帮主洪七公都恋恋不忘的叫花鸡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六月西湖荷叶荷花的美。 这美景不仅能入眼,还能入食,那就是带着荷香与酒香的叫花鸡。 “叫花鸡,江南名菜,又称叫化鸡、叫花童鸡,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乞丐流落到江南,因为好几天没有吃饭而昏倒在地。 他的朋友见状,便捉来一只母鸡给他充饥,但是因为没有锅灶,就没有办法煮。 无奈之下,朋友急中生智,想到用泥土把整只鸡裹起来,放到火中烤。 等到泥巴发黄干透了,敲开表层的泥巴,鸡毛也跟着脱落,顿时鸡肉的香味便扑鼻而来。 这只鸡不仅味香,还肉质鲜嫩。 金庸小说中,黄蓉做的叫花鸡,就是用这种方法做的,引得洪七公,垂涎三尺。 后来叫花鸡经过一代又一代厨师的改进,花样也越来越多。 而作为杭州的百年老店,楼外楼更是对这道菜进行了深度的研发,最终以“杭州荷香鸡”的姿态呈现在了国宴上。 作者在书中写道,“整只叫花鸡只取去骨的鸡腿肉,搭配国际化食材牛肉,用国际惯用的烹饪手法,最大程度地融合了鸡的鲜嫩、荷的意趣、牛肉的丰腴。厨师去骨、腌渍过的鸡腿肉,包裹住两面煎烤过的雪花牛肉条,再用玻璃纸和荷叶包裹好鸡腿肉,在蒸箱里蒸制。” 正如有人说的:人生苦短,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而,吃,刚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们就是可爱的“吃货民族”。 外国人不敢吃的食材,我们变着花样吃。 外国人的食材,只有一种做法,而我们的食材做法有炒、蒸、煮、煎、熬,怎么好吃怎么做。 所以,吃货们,不要小看了《国宴》这本美食书,不仅能学到国宴上的美食,还有国宴美食、楼外楼美食的做法。 对于吃货而言,是一本不可错过的美食书。 这本书也告诉我们,食之味,在艺而不在奢。

  《国宴:至味在西湖》读后感(四):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

  

我们只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却不知苏杭的美食亦可与苏杭的美景相媲美。

古有乾隆6下江南,把江南的美食搬回皇宫,更有大文豪苏轼2次被贬江南,不觉得苦,反倒创造出了很多至今都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

不管是才子佳人,还是皇帝,都无法抵挡苏杭的美景和美食。 所以,2016年在杭州举行G20峰会时,作为杭帮菜的头把交椅楼外楼,自然而然就承担起了接待外宾,用味觉了解中国文化的重担。 《国宴——至味在西湖》这本书的作者姜晟颖联合了楼外楼这家百年老店为我们呈现了视觉、味觉的享受,更难得的是每道国宴都附上了做法。

国宴上的每一道菜,是一段故事,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一、宋嫂鱼羹 宋嫂鱼羹这道菜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时期,且是真人真事。 宋嫂原是北宋汴京,以擅长制作鱼羹而出名的厨师。 北宋王朝在遭遇了靖康之变,赵构继位之后,就由汴京迁都到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 宋嫂一家人,也随着国家迁都,一起来到了杭州。 一日,宋高宗赵构在西湖游玩时,身边服侍的老太监,听见有人用汴京口音在叫卖鱼羹,老太监感到惊讶,便多看了几眼。 宋高宗看见老太监的神态,在问清了缘由后便让人请宋五嫂上船,并且让宋五嫂做了一碗鱼羹。 宋高宗吃到汴京口味的鱼羹,往事涌上心头,让这位被迫迁都的皇帝感慨良多。

因此对宋五嫂的鱼羹赞誉有加,就赏赐了宋五嫂一些东西。 这件事一传开,宋嫂鱼羹就名声大噪,人人争相购买。 这段故事,其实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里也写到过,更有后人写诗云: 一碗鱼羹值几钱,旧京遗制动天颜。 时人倍价来争市,半买君恩半买鲜。 本书的作者认为当时的鱼羹用什么鱼?用什么材料?怎样烹饪调味,已经无法考究。 但有一点肯定的是,绝不是我们今天所吃到的杭帮菜中的鱼羹。 因为杭帮菜中的鱼羹是楼外楼的创始人洪瑞堂,是从古籍、古人文字、民间故事里挖掘出来仿宋口味的菜肴中的一道。 “古菜新做,使得菜肴又养眼又美味。” 本书的作者,不仅对菜肴的起源和来历非常的清楚,并且在书中附上了做法和用料,想来也是非常的用心了。 说完宋嫂鱼羹的故事,我们再来看看国宴上,也是杭州传统名菜之一的——龙井虾仁的故事。 二、龙井虾仁 作者说:“作为杭州人,龙井的香气是无可替代的记忆。微甘的单宁味加上豆奶花香,这种极为特殊的香味,这些年越来越少遇到。” 虽然我不是杭州人,也不怎么喝茶,但龙井茶闻名遐迩,还是令我心驰神往。 而龙井的由来也有一段故事。

据传,俗名为徐无象的辩才法师, 在元丰二年(1079年),来到狮峰山寿圣院隐居,他发现这里非常适合种茶。 于是,便开始开垦荒地,种龙井茶。 因为他的名气很大,种出来的茶的品质也很好,所以很快他的“龙井茶”便声名鹊起。 就连苏轼的弟弟苏辙都给他写过诗: 山色青冥叶未红,湖光凝碧晓无风。 行穷上下两天竺,望断南山龙井龙。 不仅苏辙给他写诗,苏轼自己也曾在离开杭州时,拜访过辩才。 两人煮茶论道,相谈甚欢。 这是龙井茶由来的一种说法。 在民间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 相传,乾隆巡游到狮峰山观景时,看见几个村女从十八颗茶树上采摘新芽,觉得很新奇,便也学着采茶女的样子采起茶来。 刚采了一会,忽然太监来报:“皇上,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 乾隆一听太后有病,心里着急,随手将茶芽放入口袋。 日夜兼程回到宫中看望太后,结果太后并无大病,只是积食而已。 母子见面,太后闻到乾隆身上有一股清香,一问,乾隆才想起自己将龙井茶带了回来。 于是,乾隆命宫女泡茶一杯,献给太后。 太后连喝了几杯之后,顿时觉得神清气爽,身心舒畅,连连称道这茶是灵丹妙药的仙茶。 这个故事有夸张的成分,真伪也难辨,但乾隆对龙井的喜爱,简直是可以称得上是龙井茶的代言人。 比起龙井茶的有名,龙井虾仁这道菜,来得有趣又风雅。

全都是因为苏轼的一首《望江南·超然台作》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据说,有一位杭州厨子,受到这句“且将新火试新茶”诗的启发,将清明前后的龙井茶与虾仁结合相结合,发明了一道极具地方特色的杭州名菜——龙井虾仁。 一首诗,一句话,成就一道千古名菜,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三、连丐帮帮主洪七公都恋恋不忘的叫花鸡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六月西湖荷叶荷花的美。 这美景不仅能入眼,还能入食,那就是带着荷香与酒香的叫花鸡。 “叫花鸡,江南名菜,又称叫化鸡、叫花童鸡,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乞丐流落到江南,因为好几天没有吃饭而昏倒在地。 他的朋友见状,便捉来一只母鸡给他充饥,但是因为没有锅灶,就没有办法煮。 无奈之下,朋友急中生智,想到用泥土把整只鸡裹起来,放到火中烤。 等到泥巴发黄干透了,敲开表层的泥巴,鸡毛也跟着脱落,顿时鸡肉的香味便扑鼻而来。 这只鸡不仅味香,还肉质鲜嫩。 金庸小说中,黄蓉做的叫花鸡,就是用这种方法做的,引得洪七公,垂涎三尺。 后来叫花鸡经过一代又一代厨师的改进,花样也越来越多。 而作为杭州的百年老店,楼外楼更是对这道菜进行了深度的研发,最终以“杭州荷香鸡”的姿态呈现在了国宴上。 作者在书中写道,“整只叫花鸡只取去骨的鸡腿肉,搭配国际化食材牛肉,用国际惯用的烹饪手法,最大程度地融合了鸡的鲜嫩、荷的意趣、牛肉的丰腴。厨师去骨、腌渍过的鸡腿肉,包裹住两面煎烤过的雪花牛肉条,再用玻璃纸和荷叶包裹好鸡腿肉,在蒸箱里蒸制。” 正如有人说的:人生苦短,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而,吃,刚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们就是可爱的“吃货民族”。 外国人不敢吃的食材,我们变着花样吃。 外国人的食材,只有一种做法,而我们的食材做法有炒、蒸、煮、煎、熬,怎么好吃怎么做。 所以,吃货们,不要小看了《国宴》这本美食书,不仅能学到国宴上的美食,还有国宴美食、楼外楼美食的做法。 对于吃货而言,是一本不可错过的美食书。 这本书也告诉我们,食之味,在艺而不在奢。

  《国宴:至味在西湖》读后感(五):国宴:旧时王谢堂前燕,一直都在百姓家

  

国宴,顾名思义就是国家为招待国家级贵宾而举行的宴会。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国宴上的菜肯定都是用最贵的山珍海味做成的。其实不然,很多时候,一道菜味道的好坏和食材价格关系不大。

今天我便和大家分享一本介绍国宴菜谱的书籍,带大家领略曾经在杭州举行过的国宴,也为大家讲解下国宴菜谱的精髓。这本书便是姜晟颖所著的《国宴:至味在西湖》,主要介绍的是2016年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上,招待各国和地区贵宾的杭州菜。

本书的作者姜晟颖用精美绝伦的图片,解剖了十九道G20峰会国宴菜的制作方法。讲解的文字也是诚意十足,毫无保留地把选材诀窍、烹饪手法,甚至摆盘都一一呈现出来了。加上国宴上用的全部都是菜市场上常见的食材,只要跟着书里介绍的方法去做,我们可以在家吃上国宴菜,当一回国宾。

接下来,便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光是让人看着就忍不住就口水,偏偏还实用性特别强的书吧。

最高等的礼仪是守时真诚,做菜也是

杭州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名城,四时风光各不相同,却始终美不胜收,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守着杭州的风光,也守着杭州的四季,严格遵守着时令准则生活。而坐落在西湖畔的饭店楼外楼,也自觉地把遵循着杭州独有的物候时令来做菜。

有着160年历史的楼外楼,经过数代的经营和传承,早已成为杭帮菜的龙头老大,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招待外宾的不二之选。

随着养殖技术的越来越发达,山珍海味什么时候都可以吃到,纯天然的,用时间养育而成的食材却越来越难得的。深得时间馈赠的杭帮菜,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便是踩着食材的时空点进行选材。像看似最简单的龙井虾仁,想要做好,便得严格按照这一准则来进行。

龙井虾仁是杭州的传统名菜之一,看着做法简单,出了杭州却很难再能吃到地道的。这是因为很多外地人不知道想要做好龙井虾仁,最重要的便是食材。地道的龙井虾仁,所用的茶叶必须得是明前的狮峰龙井茶,虾则必须得是鲜活的大河虾。

龙井茶最好的产区在西湖畔的狮峰山,狮峰龙井位列中国名茶之首,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著称。其中清明前采摘的龙井嫩芽,滋味淳厚,风格多变,加上产量少,更是难得的茶中珍品。

G20峰会国宴上的龙井虾仁,用的便是明前龙井茶。鲜美的河虾在顶级茶味的加持下,所散发出的极致清爽,使这道菜成了“中国味道”的代表之一。

食之味,在艺而不在奢

周总理曾经说过,“国礼虽重,但不能奢侈”,在G20峰会国宴菜的制作上,楼外楼的厨师也严格秉承了这一准则,在食材的选择上格外接地气,摒弃了所谓用鲍鱼、海参、鱼翅等贵重食材堆砌起来的隆重,而是用最精湛的厨艺来表达诚意。

和北方爱用大量香料烹饪形成的辛辣刺激饮食习惯不同,杭帮菜追求的是温润的口感和食材本身的原味。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对食材品质和厨师手艺的要求也更加苛刻。

杭帮菜偏甜,其中最能体现杭帮菜特色的便是蜜汁火方。在大多数菜里,火腿只是提鲜点缀的配角,而蜜汁火方这道菜,火腿却是配角。这道菜,只有一个主料,那便是中方火腿。所谓的中方,就是火腿上段瘦多肥少位置带皮切出的一块巴掌大小的四方形。一整根的火腿,只能裁出一小块好的火方,足见其珍贵。

众所周知,火腿是用盐腌出来的,想要拿火腿做菜,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把多余盐分稀释出来的问题。楼外楼在做这道菜时,采用独创“三蒸三酿”的办法,既能把火腿多余的盐分蒸出来,又能让需要浸入的味道进去。出锅前浇上蜜汁再蒸十分钟,使得火腿蜜汁甜润,口感丰腴却不见一丝黏腻。这道菜看似简单,其实十分考验厨师对火候和配料用量的把握水平。

国宴上考验厨艺的菜,除了蜜汁火方,不得不提的还有蟹酿橙。蟹酿橙是宋代的御厨名菜,但做法一度失传,直到1984年杭州成立宋代古菜研究组,由名厨通过反复研究,才使得这道菜重新回到餐桌上。

这道菜的做法是把大闸蟹的蟹肉、蟹黄与蟹膏一一拆下,和姜末、米醋、橙肉、绍酒等配料一起炒匀,再放到挖空的橙子里去蒸。做的时候,既要考虑保留蟹肉原有的鲜美,又要把橙子的清香完美地融入蟹肉之中,极其考验功夫。

每一道国宴菜,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是个拥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度,无论是文明还是饮食文化都有着独特的风格。G20峰会国宴作为国家级别的宴会,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请客吃饭,而是承载着弘扬中华饮食文化的职责。

这次国宴上所用的餐具,图案都是精心设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笔写意画。厨师在做菜时,也秉承着力展现中国特色的理念,求让外宾在吃饭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网上流传着一份G20峰会国宴菜单,菜名看起来都非常大气,寓意深刻。但相信当大家了解了每一道菜本来的名字之后,都会倍感亲切。

像被起名为“名扬天下”的菜,其实就是叫花鸡。

叫花鸡是江南名菜,又叫叫化鸡,叫花童鸡或黄泥煨鸡。说到这个菜,还有个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江南有个乞丐因为几天没吃饭而饿晕过去了。他的朋友捉来一只鸡想做给他吃,但因为缺锅少灶,索性用泥浆把整只鸡裹起来,放在火中煨烤,没想到等到泥巴发黄干透,敲开泥团,不但鸡毛随着泥土脱落干净,鸡肉也香味四溢,让人馋得直流口水。

后来叫化鸡的做法传入饭馆,经过不断改良发展,现代版的叫化鸡除了泥巴之外,往往还会用到猪油、荷叶和酒。

当然,因为国宴采用的是分餐制,一整只鸡难等大雅之堂,让国宾在餐桌上大吐骨头也不雅观,国宴的厨师团队便把叫化鸡进行了改良。在做这道菜时,只取去骨的鸡腿肉,腌制之后,包裹住煎烤过的雪花牛肉条,再用玻璃纸和荷叶包裹好鸡腿肉进行蒸制。这种做法最大程度上融合了鸡的鲜嫩、荷叶的清香、牛肉的丰腴,使得叫化鸡这道菜在国宴上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就如作者所说的一般,“旧时王谢堂前燕”,其实一直都在百姓家。文化从来都是不分阶层的,食物也是。

《国宴:至味在西湖》这本书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详细的图文讲解,把国宴变成了可以飞入百姓家的家宴。无私的文字暖心,美好的食物暖胃,不如趁着时光静好,翻开书共赴这人间至味之约。

  《国宴:至味在西湖》读后感(六):皇帝驻足停留,文人提笔宣传,摆在国宴上的杭帮菜却是非常亲民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不仅风景美如画,还是美食之都。宋高宗赵构南下杭州时,为了一碗鱼羹驻足停留;美食大咖袁枚是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尝遍全国美食,却对家乡味道念念不忘,一本《随园食单》中讲述了地道杭帮菜的做法;而G20国宴上的杭帮菜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天底下怎么能有这么好看又好吃的菜?

翻开《国宴:至味在西湖》这本书,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美食图,征服了我的眼睛,仔细一读,更是勾起了我动手做美食的欲望。国宴上的美食,要颜有颜,要文化有文化,烹饪方法也不难。

盘子上的西湖风景,菜肴里的西湖文化

说起荷塘月色,我们都会想到朱自清笔下的清华园,但要问起最美的荷花,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必须是榜上有名。著名诗人杨万里送友人时,望见那一整片的荷塘,不由地感慨:接天莲叶无穷碧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泛着波光的西湖水,粉红色的荷花,可以说是人间的天堂盛景,怪不得南宋迁都到杭州后,竟有种把杭州当作故都汴州的感觉。

杭州G20国宴上也有一道菜叫荷塘月色,南瓜作月牙儿,碧绿的芦笋作荷叶,又用藕和莲子呈现出西湖的荷塘景色。除了用食物呈现西湖美景之外,杭帮菜中不少菜名也是大有来历。

杭州的美食达人,我们都熟悉的就有袁枚、苏东坡等等,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不光写了不少赞美杭州的诗篇,还出了不少东坡菜谱,比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被誉为“民间食神”。

其中东坡肉称得上是杭州的标志性菜肴,肉酥透,色润亮,酥烂而不碎,香糯而不腻口,色香味俱佳。这一菜肴的发明,还要归功于西湖水涝,当时的排水系统不好,下了暴雨,西湖水暴涨,很容易淹没庄稼,苏轼修缮六井,疏浚西湖,带着老百姓渡过了困难时光,百姓为了感谢他,送来他最喜欢的猪肉,他便命厨子烧制猪肉后分发给百姓,谁知厨子竟误打误撞烧出了东坡肉。

《国宴》这本书中收录的每一道菜肴都有独特的造型和味道,还散发着浓浓的杭州文化味道,不过如此高大上的美食,做起来要花费不少功夫。

盘子上的讲究,盘子外的认真细致

《国宴》这本书介绍了十多道菜谱,配图都十分精致,而实际的菜肴制作在细节方面也是考虑得非常周到,为了发挥食材的长处,杭州的大厨们可以说是动破了脑筋。

通常螃蟹炖年糕是标配,但是螃蟹肉居然可以放在橙子中煮。大蒜可以去腥,但是橙子也可以去腥,而且加了橙的芳香,蟹肉更加甜美好吃。蟹酿橙这道菜中不止有橙和蟹两种味道,还加了佳酿的酒香,陈醋的酱香,杭白菊的芳香,体现出五味调和的烹调原则。

杭帮菜的制作有四个特点,一是讲究时令。饮食养生学认为,人作为万物的一种,其生命体的表征同动植物生长一样,春季万物复苏,中国古代名医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季要防暑,饮食清淡为佳,秋季天干物燥,饮食要滋阴润燥,冬季要防寒,饮食要滋补。饮食顺时,不但能吃到最新鲜的菜肴,还能顺带着调养自己的身子。

二是选料考究。一方水土出一方特产,西湖的味道一定要由地道的杭州食材来演绎。

三是制作精细。杭帮菜常有的烹饪方法就有30多种,而由于主配料的配比不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味道。装盘更是讲究,据《梦梁录》中记载,杭城风俗,凡百货卖饮食之人,多是装饰车盖担儿,盘合器皿新洁精巧,以炫耀人耳目。

四是口味清淡。较之吃香喝辣的北方口味,杭帮菜算是清淡了,但并非淡而无味,时常有蟹酿橙那般融入各类淡雅味道的小菜,每种味道都不爱出头,默默地融合在一块,呈现出独特的口感。就好像杭州人一贯的风格,温文尔雅,谦让礼貌,男子谦谦如君子,女子翩翩如淑女。

《国宴》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每道菜所需食材和做法,简直是美食爱好者的福音。

对食物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

杭州人一直以来对生活的要求比较高,饮食也比较讲究。杭州人有一条钱塘江,每逢潮涨潮落时大批鱼儿来到杭州,成为桌上美餐。鱼之类的水产比较丰富,相应的吃法也达到了精细的程度,鱼的各部分都有恰到好处的吃法,如燥子沙鱼丝儿、清供沙鱼拂儿、清汁鳗鳔、鳗丝、银鱼脯、紫鱼螟脯丝、鱼鳔二色脍、虾鱼肚儿羹、鱼头酱等等。南宋时杭州的饮食文化相当发达,仅水产一类,《梦梁录》里出现的品名就超过了百数。

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中杭州的早餐,也让观众垂涎三尺,片儿川、生煎包、小馄饨、小笼包、鸡蛋饼、豆浆油条,还有糕点、定胜糕、条头糕、吴山酥油饼这类下午茶甜点,杭州人的一天从美食开始,时时刻刻都有着美食的味道。

生活说白了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是通过一定比例的组合,可以烹饪出美味的佳肴。所以懂美食的人更懂得如何生活,讲究美食,其实也是讲究生活质量。

热乎乎的早餐,唤醒沉睡的细胞,让我们抖擞起精神;工作疲惫时的甜点和下午茶,可以舒缓心情;下班后的美食,又能给予我们小确幸,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知名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有句名言,“告诉我你吃什么,我会告诉你是什么”。盘中的食物承载着人类过去与现在的各类信息,暴露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所处的社会文化。

《国宴》这本书中介绍的美食虽然只是杭帮菜中的一小部分,却用最美的食物插图和简练的文字告诉我们杭州的美食文化和杭州人的饮食习惯、行事作风、生活态度。

  《国宴:至味在西湖》读后感(七):高端国宴竟是平民食材?上到国宴堂,下到百姓家的中国菜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食物就是上到王权贵族,下到小贩屠夫生活中的必须品。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一种食材可以有十八般做法,蒸煮煎炸炖烤爆……不同的做法,造就了不同的味道。

这些不同味道的菜,无论你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市井小民,谁都可以吃,谁都吃得起,谁都能吃得享受。

以2016年杭州G20峰会国宴的菜品为例,无论是亮丽新鲜的荷塘月色,还是细腻透亮的西湖醋鱼,亦或鲜爽脆嫩的龙井虾仁,都是寻常百姓喜爱的菜品。

独立餐饮咨询师姜晟颖将G20峰会国宴上的菜品搬进一本书——《国宴·至味在西湖》。在这本书里,作者结合G20峰会国宴菜品的制作方法与菜品背后的故事、文化,为我们奉上一桌“国宴”。

国宴上,每一道食物背后都有一段意想不到的故事,在让外宾享受味蕾诱惑的同时,还能感受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

现在,拿起《国宴·至味在西湖》,读一读国宴中食物的故事,在家学着做一做色香味俱全的国宴,品一品食物背后的文化。

食之味在艺不在奢,国宴只是更讲究技艺

国宴,顾名思义,是国家级别的饭局。因而提起国宴,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高端大气,觉得国宴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人们普遍认为国宴的食材珍贵,不是普通百姓能享用的。

其实,真实的国宴食材,多是普通百姓能在菜市场买到的。

就拿2016年杭州G20峰会的西湖盛宴来说,呈现在各国政要面前的中国菜,食材并不奢华,都是百姓餐桌常见的,比如宋嫂鱼羹,就是鳜鱼、香菇、笋、鸡蛋搭配葱姜做成的,再如龙井虾仁,用到的是河虾、茶叶、鸡蛋清……

西湖盛宴中的菜品多是杭帮菜,以咸为主,略带甜味,整体清淡平和不抢味,特色菜品有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笋干老鸭煲、八宝豆腐等。

这些被端上国宴堂的菜品,并非高不可攀,日常也出现的平民百姓家。区别只在于,老百姓餐桌上的,没有国宴餐桌上那么讲究。比如宋嫂鱼羹。

我们日常做宋嫂鱼羹,汤里面会放火腿丝提鲜,但在国宴中需要考虑外宾的饮食习惯,不能用火腿丝。那怎样保持汤的鲜味呢?

国宴厨师研究出一个办法,改变汤底。宋嫂鱼羹的汤底本来是老母鸡汤,厨师们研究成鸡和鸽熬制的汤底,味道更鲜美,一点也不比有火腿丝的汤差。

在鱼肉处理上,国宴厨师也用了新的方法。我们老百姓做宋嫂鱼羹,一般是把鱼肉切丝,然后汆水,但国宴上,厨师们独出心裁,先把鳜鱼中段蒸熟,然后用手掰成瓣。这样的做法,让鱼肉多了一丝风骨。

再如风靡中国的下饭菜“东坡肉”,杭州峰会中,自然要把这道名菜推给外宾,但是猪肉和腌肉的酒可能是某些人的禁忌,那怎么样才能兼顾不同的饮食习惯,推出东坡肉呢?

厨师们最终把西湖盛宴中的东坡猪肉变成了东坡牛肉,做法也区别于传统的东坡肉。选用牛肋,先煎后蒸,蒸的过程还放入鸡高汤和调料品调味。

就这样,全世界的宾客,都体验到了中国独特的“东坡味”。

食不在奢而在艺与味,高端国宴只是制作讲究。

每一道国宴,输出的都是中国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好客的国度。早在周朝就有了折柬相邀、迎客于门的宴会礼仪,到了宋代餐饮宴会礼仪趋于成熟。

宋朝经济繁荣食材种类增多,饮食业取得大发展,经过元明清三代发酵,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到饮食审美、餐具器皿等形成中国饮食特色文化。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作为国家级的宴会,国宴必然要体现出这个国家的风采和饮食文化,所以国宴可不仅仅是吃喝就完事的。

国宴中的每一道菜都在输出中国文化,外宾吃在嘴里的是食物,感受的却是中国独有的文化。

因地取材,讲究时令。中国人讲究按季节进食,根据季节的变化,改变饮食的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G20峰会举办时是夏季,承办国宴的是拥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杭州楼外楼餐馆。

在承办国宴中,楼外楼因地取材,多选用鱼虾等水产品;因时取材,多选用夏季才有的食物。比如荷塘月色中用到的新鲜菱角和莲子,都是夏季才有的食物。

讲究美感,注重情趣。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形器协调一致,注重视觉体验。无论是萝卜还是白菜心,都能在厨师手下,雕刻成各种造型,搭配食材的色彩、器具的色调,带给食客精神和物质享受。注重情趣多体现在菜品命名上,菜名出神入化。

例如G20峰会菜品中的名扬天下,其实是新派叫花鸡,又称“杭州荷香鸡”。楼外楼选用新鲜荷叶、绍兴封酒坛的黄泥包裹鸡肉,搭配一流的绍兴酒,做成雅俗共享的叫花鸡。

为让叫花鸡登上国宴堂,国宴厨师们对叫花鸡再创造,融入新的烹调技巧,取一个贴合宴会的名称,最终叫花鸡以杭州荷香鸡登上国宴堂,更具时代气息。

网上有一份G20峰会国宴菜单,菜名都是高端大气的,如八方宾客、四海欢庆、名扬天下,其实这些菜品都是杭州名菜。

这些菜的背后有着动人的故事。

最出名的当属东坡肉。大文豪苏东坡是宋朝数一数二的美食家,走到哪吃到哪,他还自己动手创作美食。东坡肉就是他创作的,他把自己烹制红烧肉的经验写进《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时,曾让家厨按照他的方法烧制猪肉,送给百姓共赏。家厨被“连酒一起送”理解成“连酒一起烧”,没想到用酒做出来的肉更好吃,大家吃后把这道菜称为“东坡肉”。

菜馆的老板们见百姓爱吃这道菜,就让店里的厨师仿制,一时间东坡肉成为杭州菜馆的招牌菜,后来不断改进,流传至今。

每一道菜都有一段故事,充满文化底蕴。

中国菜,上得国宴堂,下得百姓家

登得上国宴堂的中国菜,多是流传千年的中国名菜。在时间的洪流中,这些菜曾出入宫廷盛宴,也曾进出市井食摊,更有名人骚客为它们写诗撰文,成为风靡全国的名菜佳肴。

新时代,这些中国菜被再创新呈现在外宾面前,既不失风味,又不落俗套。

作为普通百姓,难以像外宾一样,在国宴堂享受这些菜,不过这些菜并非高高在上。只要我们掌握做菜的秘诀,勤加练习,在家也能吃到“国宴”。

《国宴·至味在西湖》这本书不是一本菜谱却胜似一本菜谱,作者在书中融合了国宴菜肴的秘诀与饮食文化,教我们亲手复制国宴菜,在家做出国宴的味道。

吸人眼球,诱人味蕾的国宴菜品,寻常百姓在家也可复制。

这就是中国菜的魅力,它们上得国宴堂,下得百姓家,是人间最美的滋味。

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每一道菜都充满岁月的香气,可读、可学、可感、可品,在家就能赴一场人间至味之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国宴:至味在西湖》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