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我》是一本由万方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和我》读后感(一):你和我
一部可与《我们仨》相媲美的长篇非虚构作品,一部真诚之书。曹禺之女万方,穿行在岁月之间,经过十年纠结,决心正视母亲曾经“第三者”的身份,以毫无保留的姿态讲述父亲母亲的过往。这里有民国闺秀的爱情,曹禺与巴金一生的友谊,家书里的父女深情。背后是两个显赫家族的百年际遇和20世纪众多知识分子的风流聚散。
《你和我》读后感(二):友情的可贵
首先我要申明,曹禺的作品我自认为了解的只有《雷雨》,巴金的作品没有读过。买这本书完全是满足自己追星的快乐。请不要指责我的动机。
通篇读下来我得到的意外之感动是,曹禺和巴金之间的友情,绵长而真挚的情感,从书信里能看到,他们从青年到老年,维持了一生的友谊,有互相安慰,互相鼓励,分享快乐,互诉苦闷,这种长久的精神陪伴弥足珍贵,是一种无所求的情感,比爱情都更难得,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你和我》读后感(三):不想直面的真实与痛苦
很多话想说,从生到死,从物质到灵魂,从怀疑到相信,从善与恶,原谅还是愤怒,痛苦还是麻木。
如鲠在喉。雾笼纱罩,似语还休。
是我没有勇气那么真诚。不想直面这一切真相和痛苦。他就在那里,我不想承认。不想细看,不想承认。
大概是太不想让天才似的人物受苦,想看到的是小人物拯救世界,有才华的人无论如何都不会被埋没。可惜的是,那不是事实。现实和真相,就是这么让人痛苦。不容逃避。
《你和我》读后感(四):曹禺和巴金的信
书中内容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曹禺和巴金先生的通信吧。曹禺称巴金为老大哥,二人友谊持续一生,直到生命尽头。尤其是晚年的信,由于身体原因,二人在生病的时候,有时很难再提笔写字,看着信越来越短,或者有时是代笔,猛然间就能戳中人心。二人也经常只是说一些生活琐事,或者表达思念,又或是谈一谈近况,最令人感动的是二人晚年病中的相互鼓励,相互是对方支撑下去的力量。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热情与真挚。能够让人感同身受一般的真挚。
《你和我》读后感(五):痛苦与承受
一直很爱看传记类的作品, 总感觉自己的人生阅历太少了, 而别人的人生总是丰富而有趣的。万方老师的这部作品从自己的成长出发, 记录了一代人的缩影, 最难忘的是她关于痛苦的诠释, 是啊, 谁的人生没有磕绊了, 成功如曹禹者, 却也经历过退稿与压稿,好在最后都以积极的方式方式呈现出来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 明明没有哪一部分是给我们打鸡血,灌鸡汤,却在一个又一个的人生经历里告诉我们, 痛苦总会有道歉,但也必然会过去的 所谓睿智者,大致也是这样, 知苦而不言苦,知难而不退却
《你和我》读后感(六):你和我
初次认识这本书,是在8月的那一天,纪念曹禺诞辰110周年的那场直播。感谢那个男孩,那位青年演员将这本书送入了我的世界,这样说或许有失偏颇。《你和我》以最真诚的文字记录了那段与父母的时光。
书中有这样几句话,触动了我。“其实没有什么地方可逃,不管你背对着它,还是面对着它,它都在那儿。有些事物会消失,如同从未发生过,有些事物永远存在,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我们既不是勇士,也不是胆小鬼,在两者之间有大块的灰色地带。”没有逃离的地方,那就勇敢面对吧,在那片丰富的灰色地带,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每一件我们所经历的事,终有一天会展现它积极的一面。
《你和我》读后感(七):痛苦是上天给创作者的礼物
读完了《你和我》,又看了一遍万方女士的对话,感慨良多。 我爷爷最后的日子也是在北京医院度过的。那时,我正在留学,我和爷爷是家中仅有两个不知道他病情的。大概有七年,在爷爷去世之后我总能梦见他,梦见拆迁前的平房祖宅。 字里行间,读得出万方女士也十分思念她的父母。梦是梦者愿望的表达。在梦中,愧疚得以释怀,心结得以打开。 用那时的话说,我家的成分也不好,是资本家的狗崽子。老爸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也都散落到边疆,挖煤种地等等。而现在,他们都回来了,回到了原来的生活。我们甚至毫无芥蒂的用这个称谓来自嘲。但是,我知道这一切发生过。比如,他们都再不敢经商。 发生了,便只能面对。今天的种种都会消化到我们的身体里,待到明日以不一样的形式呈现。痛苦,其实是上天的礼物,日后会成为某一瞬间的灵感,迸发出新的活力。 如果可以,请记录下自己家族的历史。不为点击率,不为盈利,只为了证明他们曾经来过。
《你和我》读后感(八):你和我的真实
目前读了三分之一,文字栩栩如生刻画出了民国时期母亲的少女时光、父母之间的相处。虽然已经过了几十年,但还是感觉见字如面,里面的人物亲切得像身边的你我他。作者的文笔的确不错。这点给一星半。但正是这样的生动刻画让我怀疑,创作的真实性究竟从何而来?关于母亲的少女时期,从母亲处了解?公公和婆的交谈中?和好姨的沟通?从书中可以了解到母亲走得早,好姨和母亲虽然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但也不太了解对方,后面好姨也在抗日战争中选择了留下。如果说是从母亲的父母处,那信息又是隔了一代,况且与作者的相处时间也不是很长… 对这个真实性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便不太认同这一部分的内容是“纪实”文学了。另外一星半打给民国文人间的惺惺相惜(这一部分有书信为证,真实性得到肯定)。在这里他们不再是人们口中的“xx大家”而是能够患难见真情,能够思想上有共鸣,是作为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有交互有爱有关照的人。
《你和我》读后感(九):读《你和我》
看了半个月,刚刚结束。 其实个人对于传记类书籍兴趣不大,买之前担心透结局因此没有做过多科普就买了。 我觉得算不上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个人见识浅薄,认为算是回忆随记,夹杂不时的事情心情之谈,读起来没有负担感,反而很舒服,下雨天戴上耳机读这本书会被万方老师带入属于她的记忆中去,有独属她的俏皮,也有面对不公的愤慨。 这本书带我了解了曹禺先生,他是一个年轻有为、勇于追逐爱情、慈祥可爱的老父亲;也了解了方瑞女士作为一名女性的温柔知性、大方得体、满腹才情的典雅;以及与之联系的各位名人过往。故事形散而神不散,读着认为没什么关联,而关上书的那一刻所以情节扑面而来,自带画笔描绘出书中的一字一词,栩栩如生。 万方老师是一个大度且有自我思想的女性,敢于直面真实情况的文字表达令我敬佩,对于事物保持自我认知更是女性应该学习的品性,在此,对万老师表示一下敬意。
作为肖战粉丝,认认真真读完了这本书,认为它值得推荐。
《你和我》读后感(十):是你 也是我
他把自己的时间、每一里的行程、每一刻所在的地点,分分钟钟以至生命的全程,毫无保留地给了那个找他的人。 一周的时间阅读完了这本书,有时候觉得是看那个年代作家的轶事,有时候又觉得就是你我身边的故事。两位老人的可爱和互相牵挂,每一个封书信的情真意切,每一次下笔时和疾病对抗的艰辛,无比的敬佩和敬重。 看到曹禺先生对人生的种种思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那个时代自己的无可奈何,让自己也了解了许多许多,思考很多价值的东西。人活着的意义不就是这么简单嘛,只要热爱,一切都是最可爱的。一切都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吧。 方瑞和曹禺的爱情,更多的是胜过爱情的亲情吧。有些事物会消失,如同从未发生过,有些事物永远存在,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世上没有比一个痴迷的人更勇敢的了”~“记忆从来不可靠,尤其是对痛苦的记忆,情感会淹没很多细节”。自己仿佛也懂了许多,如今的自己,也只想和他好好的度过每一天,有异地的两年,却从来没有任何变化,我想这是无比珍贵的,我会好好守护,好好爱他。 感谢刘同老师的推荐,这本书太好看了。我发现我有点喜欢现代写实文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