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了吧,拖延症》是一本由辰格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戒了吧,拖延症》读后感(一):戒了吧,拖延症
说起“拖延症”大家可不会陌生,更有些朋友会谈“拖”色变,认为拖延症是导致自己生活困顿的元凶。还有人认为,实际上拖延症算不得是一种精神疾病,顶多是一种极为不良的个人习惯而已。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知名心理学畅销书作家辰格,在《戒了吧,拖延症》一书中,就为我们深入剖析了导致拖延症出现的心理因素,以及这种不良习惯,对我们人生所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
市面上关于拖延症的书很多,可辰格的这部作品却别具特色。她设置了一个叫“胡小懒”的人物,此人是一名资深拖延症“病友”。而在胡小懒的身边,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症患者。只不过,这些人虽然都做事拖延,可引发拖延症的心理机制却大不相同。
辰格在讲解拖延症的相关问题时,其实也是帮助我们进一步梳理自己的人生。比如,辰格在书中认为,虽说引发拖延症的是我们的心理状态,但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意外干扰,也对拖延症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看到这里,我们心里不免会“咯噔”一下,然后就会自觉地检视一下自己的周围,存在哪些意外干扰。毕竟,我们不可能在强大的干扰下,还集中心思工作、学习。
再比如,作者讲到如何培养工作热情时,也是在一步步地引发我们对于工作的思考。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只是把工作视为谋生的途径。但如果内心缺少对工作的热情,我们就是会一直对工作内容报以拖延的态度。经过一番梳理与审视之后,我们会找到自己热爱或不热爱工作的理由,并重新调整自己的内心状态。
与其他同类型图书相比,《戒了吧,拖延症》将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胡小懒的日常故事穿插在一起。我们读者相当于在读故事的同时,了解到与拖延症相关的各种知识。这样的写作手法,不仅显得十分接地气,而且对于心理学方面的门外汉而言,读来颇觉轻松。
此外,《戒了吧,拖延症》一书不仅深度剖析了拖延症产生的心理机制、常见类型、对正常生活的严重影响,更给出诸多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的拖延症患者,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法也不一样。这就是“对症下药”,非常具有针对性。又因为作者给出的方法简明易懂,因而具备相当的实操性与可行性。
在作者给出的诸多解决方案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执行力和目标感的养成。实不相瞒,本人也是一个拖延症患者,经常觉得今天做不完的事情,还可以留在明天解决。可自从读了本书,也开始每天设置小目标,并根据具体情况,给自己规定完成目标的时间。经过实际操作发现,这确实能够克服拖延的习惯。
人生有限,拖延有害。书中的主人公胡小懒在意识到拖延症的严重危害后,已经着手进行自我调整,并且初具成效了。如果你也是一名拖延症患者,那么,这本书说不定就是帮你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戒了吧,拖延症》读后感(二):你不要和我比懒,因为我懒得和你比!论《戒了吧,拖延症》
你不要和我比懒,因为我懒得和你比!
这本书从买了到现在,已经过去半个月了,崭新的书皮上布着薄薄的一层灰层,在一次躺在沙发上的时候,眼角余光瞥见这本书白色封面的那个红色的逗号,这个红色的逗号,引发埋藏在我半个月前那颗激动的心,以为买了这本书,就能杜绝拖延,没想到只是给自己的一个心理安慰。
终于,鼓起勇气翻开这本书,映入眼帘是几个大字:人生有限,拖延有害。向拖延宣战,彻底告别恐惧和焦虑。
可怕的真相:拖延害你有多深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而拖延,毫无疑问会把你的时间消耗殆尽,所以还有一句格言:拖延等于死亡!拖延它不会立竿见影的给你报复,它会慢慢消磨人的心智,慢慢吞噬人的健康,带着悔恨与煎熬度日,直至悔恨到老,拖延症的负面威力,你应该已经知道了,简直比死亡更加可怕!
很多的时候,我们拖延是对自己的信心不够,对你将要去做的事情没有把握,心里存在着恐惧的情绪,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很可能正是这样子,你的人生才会在原地踏步,甚至跟不上同龄人了,所以这个时候,你应该明白了,你需要战胜的并不是那些外在的阻碍,而是你内心的恐惧和消极的情绪。
在《戒了吧,拖延症》书中,会先给你做一个心理测试,来看看你有没有拖延症,世界上90%的人的有的,根据测试结果,如果你有了拖延的苗头,那么更加要好好看这本书,这本书告诉你拖延症不是治不好的,而且用各种办法帮助你对抗拖延症,会与你一起迎来没有拖延症的日子!
作者用第三人称模式,把拖延症患者主人公“胡小懒”代入书中,并且胡小懒拥有和和世界上普遍拖延症患者一样,给你身临其境的感觉,或许书中的下一句,就是和你身上发生的事情重合。
战胜拖延症是一场持久战,需要的是不断给自己鼓励,拖延症与懒惰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你先战胜了懒惰,那么你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很多人在战拖的过程中,不幸失败的话,会把把拖延发展成堕落,把堕落发展成自闭,把自闭发展成抑郁,最终成了垃圾堆中的人渣!
拖延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只是一种暂时逃避的手段,无论你从时间和空间上逃避,都解决不了,始终是要面对。
这本书想告诉拖延症是可怕的,但是也不是不可战胜的,虽然很可怕,然而我们借助自身的力量与之抗衡,前提是你要付出行动,愿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那么这条路,你是很快会看到终点的!
《戒了吧,拖延症》读后感(三):拖延不可怕,找到原因,就能药到病除!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拖延,这是本性使然。但一味地拖延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Deadline 前,完成不成任务,还会造成巨大的心里负担。
拖延如同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为它不会再长出来了,可实际上它的根埋得很深,很快它又会再次长出来,对于拖延,必须要承认他它,理解他它,才能慢慢的削弱它,战胜它。
《戒了吧,拖延症》一书为我们剖析了拖延症的原因,并且给出了改进的方法。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情景性强,生动的案例,映照了生活中的你我。读起来很轻松的同时能够收获满满的心理学知识。帮助我们走出拖延症的泥潭。
一、 拖延不可怕,可怕的是陷入拖延症的泥潭
心理学研究显示,单纯的做事拖拉或者懒得去做,只能定义为拖延,也仅是一种坏习惯,改正它并不难。
我们总是还感觉时间还早,等会再做吧!当这种拖延的行为形成习惯,就会陷入拖延症的泥潭。拖延症真正可怕的是影响到我们的情绪。
拖延症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自责和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并伴生有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这些负面的心理才是拖延症的危害所在。
二、 意志力不强者容易陷入拖延的泥潭
心理学家发现,尽管紧迫感可以带来一定的效率,但一件事拖到最后会面临巨大的时间压力,在这种压力的逼迫下做事会消耗更多的心理能量,让人充满忧虑,焦灼和内疚感,就算完成了任务,也会觉得筋疲力尽,而且慌慌张张的做事,很容易犯错。
其中,意志力不强的人最容易陷入拖延的泥潭。他们很容易被其他事情所吸引,忘记自己背负的任务。当时间仅剩一点点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任务还没有做。不得不在极短的时间里赶任务,焦虑、疲惫、负罪感自然不会缺席。
心理学家乔治.哈里森说:“拖延是一种不能按照自己的本来意愿行事的精神状态,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
三、追求完美主义是拖延症的另一个原因
美国芝加哥,德保尔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拉里说:“某些拖延行为其实并不是拖延的人缺乏能力或努力不够,而是某种形式主义上的完美主义倾向或求全的观念,使得他们不肯行动,导致了最后的拖延。他们总说多给我一点时间,我能做的更好。”
有心理学家分析说,完美主义者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和反应,强烈的期望社会的认同,强烈的抵触消极的评价。为了不遭人非议,他们会对自己十分严苛,要求自己必须把每件事做得很漂亮,无可挑剔。所以他们压力比常人更大,背负着重压来做事,内心肯定像热锅上的蚂蚁,焦急难受,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他们就可能会选择逃避,其表现就是拖延。
因此,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追求完美主义。
四、害怕失败也会导致拖延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两位临床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尤斯博士研究得出:害怕失败是拖延的原因之一。
心理学家指出:导致拖延症的恐惧方面是多方面的,有人是因为缺乏信心而拖延;有人是害怕表现不好,丢脸伤自尊而拖延;还有人则是害怕自己失败了,会让自己最在意的人失望所以拖延。
拖延的又一个原因是害怕失败。因此,生活恰似一个大的游乐场,我们要勇于参与与生活的博弈。一场冒险的旅程岂不是会很有意思?
明白了这些作祟的心理原因,我们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会拖延。是意志力不强呢?还是追求完美呢?亦或是害怕失败呢?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摆脱拖延症的祸害。
《戒了吧,拖延症》读后感(四):人生有限,拖延有害,向拖延宣战|《戒了吧,拖延症》
五年前,我就计划想去珠海看看好友,顺便领略一下珠海这座沿海旅游城市的魅力。但是计划总是会被变化而搁浅,要么是丫头假期有不停歇的学习班,要么是我单位上有加不完的班,要么是身体这儿那儿出现了状况……总之,各种各样的理由,将这个愿望一直拖到现在,也没能实现。
这就是可恶的拖延症,它不仅仅会在“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中”体现出来,也会在平常各种生活的细节中体现出来。比如说,读书时,总以为青春岁月很长,总是计划这学期要赢得头等奖学金,总打算考试之前来个无懈可击的复习,却会被等等,再等等也不晚这样的拖延打乱阵脚;工作时,把大把的时间用来刷微信,看新闻,白天的事情拖到晚上,晚上的事情拖到明天,直到最后底线就在眼前,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年轻时,以为身强体壮,病啊灾啊不会找上自己,晚上熬夜看手机,每次立下FLAG要早睡早起,总是会被自己再晚睡一会吧,再晚起一会吧,就这一次,而打破,直到发现健康已经敲敲远离,疾病已然找上门来。
人生有限啊,拖延有害,是时候向拖延宣战了。
《戒了吧,拖延症》这本书,用主人公胡小懒的一个个生活片断构成一幅幅场景图,把拖延症的行为模式到拖延的危害,再到拖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循序渐进的讲述。这本书想告诉所有朋友:拖延症很可怕,它的可怕在于它无声无息地偷走了你的生命。但拖延症并非无药可救,我们可以借助自身的力量去与它抗衡。只要你愿意付之于行动,愿意从点滴做起,那么在战拖这条路上,你就不会输。
拖延症有样几种类型:
1、工作型拖延。比如,接到一项工作任务,做到一半就坚持不下去了,草草收场。原因可能是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感到很难,自己又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这种情形对于职场中的我们来说,可能更司空见惯。
2、学习型拖延。这种情况出现的时间地点不固定,比如打算学习一项技能,打算过一门专业化的考试,今天列个计划,明天就有了变化,导致一直在想,却一直没做。就像我打算过的法律资格考试一样,想了三年,还没实施。
3、瞎忙型拖延。这种人看起来比谁都忙,但是没有一样忙到点子上。本来上午计划完成一项工作,可能因为某个电话粥煲了一个多小时,过后就不知道干啥了。
4、被动型拖延。这种类型的拖延好像有点可怜。想与每个人都融洽相处,不愿意得罪任何人,有时为了避免反对意见,在他人面前唯唯诺诺,放弃自己的观点和权利。
5、侥幸型拖延。明知道某些习惯不好,某种行为可能会带来麻烦,却还是心存侥幸,认为倒霉的事情不会那么巧偏偏发生在自己身上。最常见的事情就是身体有点小病,总拖着不去医院,结果酿成大病。
6、苛求型拖延。这种类型的拖延,有点类似完美主义者的墨叽,努力做到最好,经常对自己全盘否定,卷土重来。 丫头做作业经常会出现这种场景,对字迹不满意,撕了重写,导致书写速度慢下来,考试的时候题目做不完。
有句格言说:“拖延等于死亡”。这不是危言耸听,拖延慢慢地消磨人的心智,慢慢地吞噬人的健康,让人煎熬度日,悔恨到老,这听起来真的比死亡更可怕。
曾有人给拖延起了一个可怕的外号,叫“生命的窃贼”,其实这也不算冤枉它。拖延就是偷走时间、偷走生命的行为,让人虚度光阴,厌倦生活。对于拖延的人来说,最糟糕的事莫过于拖延变成了如影随形的生活方式。拖延,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一种暂时逃避的手段,暂时的逃避和遗忘可以让人获得片刻的轻松,而真正的问题一直待在那里,从未被解决。所以,拖延可以带给人“压力山大”,可以让原本有计划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可以让人变得颓废不堪,可以让麻烦越来越大,还可以让健康离我们而去,让我们的朝气蓬勃变得老态龙钟。
1、战拖,从抗击惰性开始
懒惰是生活中的捣蛋鬼,是工作上的拦路虎,是人际关系的破坏狂,是感情里的一根刺。克服了惰性,人生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另外,还要远离那些懒散的朋友。不去关注那些偷懒的人,不为懒人的行为去生气,不被懒人的言行诱惑,不要让懒人妨碍自己的成功,不打懒人的小报告。远离懒人,就会远离拖延症的蔓延。凡事比别人多做两步。莎士比亚曾说:“我们宁愿用一个活跃的侏儒,不要一个贪睡的巨人”,不懒惰、不偷巧、不拖延、不抱怨,多做点事,算不上吃亏。抗击惰性还要治疗自己“三分钟热度”的毛病,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培养专注力,努力完成一个阶段性目标,不求终极的成就。踏踏实实地工作,时刻提醒自己别犯懒。
2、克服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者,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我们要辩症的来看,这里所说的克服完美主义,是站在战胜拖延症的角度来说的。因为如果单纯的追求完美,而造成拖延,久而久之,不仅无法体会到完美带来的喜悦,反而会深深地陷入纠结的泥沼,承受巨大的压力。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超限效应,拖延就是唯一的结果。
完美是毒,缺陷是福。完美,不过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如果成了终极的追求或苛求,那完美就会变成毒害心灵的药引,引诱着我们走向烦恼和痛苦的深渊。勇敢地接受不完美的现实,不逃避、不抱怨、不懊恼,用一颗平静的心看待生活带给自己的所有。
3、不要为拖延找借口
借口是拖延者敷衍别人、原谅自己的挡箭牌,是掩饰弱点、推卸责任的万能法宝。但是,时间是有限的,生命是有限的,用借口拖延人生,就意味着虚度光阴,自我欺骗。生活对谁而言都不易,竞争的残酷对谁都一样,当每个人怀揣着希望站在事业的起跑线上时,心中的憧憬是一样的。可是,在奔向成功的路上,有人用借口取代了前进的脚步,在借口中享受暂时的安逸,最终却失去了与别人竞争的资本和能力。而那些取得过最佳成绩的人,从来不去找借口,也没有时间闲着,他们总在忙着自己该做事。
人生有限,拖延有害,让我们向拖延宣战,彻底告别恐惧和焦虑。戒了吧,拖延症!
《戒了吧,拖延症》读后感(五):“战拖”进行时,这本书教你如何把自己拉出拖延的黑洞
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新曾说:“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说的就是今日事今日毕,不要陷入拖延旋涡。然而,不幸的是,许多人往往都抱着侥幸心理,对“拖延”行为甘之如饴。
比如明明可以马上就完成的工作,非要刷刷朋友圈、看看微博拖到加班才完成,让老板觉得你工作效率低下,提拔无望;明明答应了老婆去交物业费,却想着一会儿看完球赛再去,结果忘了交费停了水电,导致老婆生气等等。
《戒了吧,拖延症》一书中,作者辰格通过主人公胡小懒这么一个“像你、像我、又像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主人公形象,带我们走进了拖延症的世界,从拖延的可怕危害、行为模式,到拖延再到拖延产生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对症下药来“战拖”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可实操的行动指南。
作者辰格是从2006年起便开设博客撰写心理学方面的文章,曾策划出版多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深受广大网友和读者认可和喜爱。
在她编著的《戒了吧,拖延症》这本书中,没有长篇大论的教条性文字,借由主人公胡小懒,把我们带入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场景,和他一起经历拖延的煎熬,一起与拖延死死对抗。
很多人都觉得,拖延就是推迟做某事,却忽略了这样的推迟会产生覆水难收般的后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纯的做事拖延其实并不严重,可以改正,但是,一旦拖延影响到了情绪,就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自责和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并伴生有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的心理疾病。
甚至有人把拖延比喻为慢性自杀,因为研究证实,当人在拖延做某事的状态时,身体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为了缓解压力,大脑会控制神经系统,自动释放出应激激素,也就是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如果压力过大或者持续时间太长,应激激素就不能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会使得人的血糖升高,影响睡眠,让身体的自我修复机制受到影响,从而破坏免疫系统。
可见,拖延是一种病态的不良习惯,而人人都有可能患上拖延症的毛病,不论是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还是不同领域的人都有可能遭受拖延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
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会产生拖延行为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今早我们七点五十就来到办公室,明明一开始是计划完善老板布置的方案,在下班之前尽快提交,结果刚打开电脑,就被弹窗里的邮件转移了注意力,回复了邮件,又看到微信上有人发来信息、微博上又有新八卦……
结果是,我们花了两个多小时刷手机,方案却迟迟没有推进,最后被老板催稿、批斗,导致自己一整天都忙得人仰马翻、心情不好。
当然,害人的手机、喧嚣的网络只是拖延的一个成因,拖延症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害怕失败、完美主义、依赖他人等等,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都需要深入探索。
比如书中分析到胡小懒的同事,Amanda的拖延症是完美主义使然,她能力很强,但总要准备到万无一失才开始执行,结果往往是最后截止时间到了,自己还没能完成项目,最终被老板开除;胡小懒的表妹因为害怕自己会考试失利,被人嘲笑,就制造各种借口拖延雅思考试,这其实是害怕被指责造成的拖延;而胡小懒的朋友张波的拖延症则是懒惰使然……
总而言之,拖延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不同的人产生拖延行为的原因都各不相同,必须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正所谓“千防万防,家贼难防”,而拖延这个窃贼正是我们的家贼,当发现了自己存在拖延症,如何战拖呢?
书中讲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法国著名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在写作时,有一个特殊的癖好,那就是光着身子写作。对此人们很不解,以为他疯了,其实不然,他让管家在他写作时,把他脱下的衣服都藏起来,目的是为了在该写作时,能够心无旁骛、乖乖地坐在书桌前写作,而不知想那些有的没的,一会儿去泡杯咖啡、一会儿去花园逛逛等。
当然,这种做法虽然有效,但是比较极端,我们还可以从很多方面逐步改掉拖延这种行为习惯。
一是重视每一件小事。正所谓习惯成自然,当我们每做一件小事都尽早做、尽力做,逐步养成不拖延的习惯。当行动成为了习惯,就会印刻到我们的思维方式中,不用刻意执行就会去完成,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一想到要做什么就感到麻烦和疲惫。
二是不为自己找借口。为自己找借口开脱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但是找借口或许可以蒙骗别人,但是却无法蒙骗自己,它会让我们陷入自己编织的自责黑洞无法自拔。
三是现在就去做。这是战胜拖延症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拿出纸笔,列出自己的行动计划,马上开始行动,一分钟也不拖延,才能慢慢戒掉拖延的毛病。要知道越拖延越恐慌,然而一旦我们开始去做我们一直拖着没去做的事情后,内心会非常的充实和有成就感,从而激励我们会继续完成它。
拖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知,一步一步把自己拖到病态的边缘,影响情绪甚至正常生活,因此,赶紧对照《戒了吧,拖延症》这本书,向拖延宣战,彻底改变你的人生吧。
《戒了吧,拖延症》读后感(六):戒掉拖延症,重启人生,别在辜负认真立下的目标
我为什么看《戒了吧,拖延症》这本书,因为我是重度拖延患者。
在买这本书的时候,我朋友说,她买了一年,到现在还没开封。我笑出了鹅叫,稍作思考,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明明很想做某件事的,却迟迟没有开始,明明有写过计划的,却一直没有行动。道理都懂,就是没过好人生。
书中主角胡小懒,是一个职场人士,多用他举例,有工作和生活多方面的拖延习惯作为参考,如何一步一步经过努力改变。现实生活的我,普通且生活在底层社会,想用自己作为案例来讲讲对我的改变。
一、正确认知拖延症的症状和心理
1.拖延和懒的根本区别
心理学家乔治·哈里森说:拖延是一种不能按照自己的本来意愿行事的精神状态,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拖延是知道要做,但一直拖着不到最后一步不做。最痛苦的是在拖延期间的焦虑,特别是在明明已经列出计划,到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没完成,不得不在计划花条款上划上一道杠。没有完成的失落感以及长期积累的负罪情绪,会令人意志消沉。
懒惰,是自甘堕落,不想动。真正懒的人,会心安理得地接受现状,根本不会因为懒惰产生负面情绪。二者虽然有着明显区别的,但拖延的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因为懒。
懒,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愿意懒呢?因为舒服啊,躺着不动,刷手机,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日苦愁多,舒适的环境会迅速磨掉坚定的意志力。
2.拖延与自律是一对反义词
拖延症患者喜欢找理由把事情往后推,一推再推。我们知道的,当你准备做一件事时,如果不及时做,中间肯定会有很多其他的事情穿插进来,打扰正常程序。不重要的事情,往往是很难规避的。
自律是严格要求自己在时间范围内完成该做的事情。比如作家村上春树,他每天到时候就会跑步,还有很多看到凌晨4点钟天空,坚持日复一日看书与协作的朋友。当自律成为一种习惯,事事顺利。
当你自律时,就会忘记拖延的痛苦。
3.拖延的根本原因
明明知道这件事该做的,为什么习惯拖延呢?
没准备好,害怕失败,再等一等,相信宿命,否定自己,习惯性无助。
比如我,喜欢写作,梦想是小说家,写一篇文,阅读量惨淡,我就会想是不是我写的不好,应该是写得不好,再坚持写一篇,还是阅读量不好,那肯定是我能力有问题。反思自己的文笔不行,写作技巧不行,于是找方法学习,但内心始终在否定自己。
写作的人那么多,很多都是从小作文一直拿奖的,文笔优美,故事有逻辑性,随便写一写好像都能有很高的成就,我肯定不行,那我干嘛要努力呢?很可能努力也是白费。
消极的思想停留在脑海里,耗上几天。生活太空洞,不能这样下去,反转,我必须有爱好,必须有生活的态度,于是又开始练习。
这种情绪依次循环,成功,失败,刻意练习,没天赋。最后,我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写作能带给我的是什么?是出名,是让人们觉得我写得好吗?不是的,是写作带给我平静的心态,在写作的过程中,静下心来,专心思考。
其实拖延最根本是原因是内心的不自信,但是当你觉得这条路非走不可时,你还是会毅然拉起风帆,继续前行。
二、戒掉拖延症需要什么
熟悉拖延症的病症,了解拖延症的根本原因后,戒掉拖延症需要的就是人的责任心。
你想想你为什么要戒掉拖延症?戒掉之后有什么好处?难道不是为了打败懒惰,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自己觉得人生有意义吗?
普希金写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大多数人遇到挫折或失败,都会灰心失望,人之常情,但希望这悲观的情绪只是短暂的。当你失意时,吟诵这首诗,把悲观情绪消散开去。第二天太阳升起,又是美好的一天重新开始。
比如我,出生农村家庭,高中毕业就出去打工,没文凭,后来结婚生子,经济条件也不好,在能维持生计时,一如既往保持看书写作的习惯。
经常在看书时,我妈会冒出来唠叨,看什么看,现在有啥用,浪费时间;在写作时,我妈看到就会说又在写,写了又不能赚钱,浪费时间。我同学也经常打击我,你写的是什么哦,都没人看。逆境,偶尔会让我难过,偶尔又会让我心生希望。卑微如我,不看书写作,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长年保持一个爱好,不会精神空虚。生活中不论遇到大小事,我都能用读书写作化解掉其中的情绪。后来,竟然也有人说羡慕我,虽然没有成就,但始终保持一颗向上的心。
当然,在戒掉拖延症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情是很重要的。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有一颗能重启的心,还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呢?
三、戒掉拖延症的方法
1.时间管理
有一句格言:时间就是金钱。
以前有朋友经常花好几个小时在淘宝上做价格对比,找优惠券,买一件几块钱的物品,她觉得买东西节省了钱,这个时间是有价值的。
后来一算,这个东西同类比的可能相差不到3块钱,但花两三小时去找,不是浪费时间吗?把这3小时,用去学习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不好吗?但往往人们会忽略掉学习的计划,因为成年后总是会觉得学习很累,保持现状就好。
我一直记得同学说的一句话:年少不努力,老了捡垃圾。听起来挺搞笑的,当真如我一般学历的人,年少时只顾勉强生活,不学习,不把时间用在刀刃上,恐怕剩下的只有年老时的悲凉。
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但有的人可以活成25小时,有的人只能创造1小时的价值。不合理安排时间,浪费时间,等待着你的必将是无尽的空虚与后悔。
2.细分目标
目标这个事, 我感觉我很有发言权。
我一直都有目标的,大目标是成为小说家,小目标是每天看书写作。把目标拆解成每天的事,早上起来写计划,列上一二三四五条,信心满满,但是,还在输在了拖延上。
为什么细分目标后还是没有完成呢?
我总结了一下,是因为写得太多,没有回报,精神上得不到积极的反馈,所以就会拖延,好像拖一天没事,好像拖两天也没大的影响,朋友一吆喝,就跑出去吃喝玩乐。反正断几天还是会接着做嘛,不着急。如此反复,结局不太乐观。
大目标的方向没变,但到达它的时间在无限延长。
细分目标是对的,但是不要太琐碎,比如我现在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每天看书1小时,写作1000字,主要是不要间断,有计划地做,一个星期,一个月的复盘,才能体会进步的喜悦。
当一个小目标完成时,对自己慷慨一点,有点小奖励,这样更有利于长久地坚持。
3.提高执行力
拖延最重要是一点就是不做,那怎么样才能提高执行力呢?
定下目标,立刻去做。
我做事是特别不专注的,比如我在写文的时候,写完几百字,就会去看下手机,或者站起来喝点水,上个厕所,不能做成一气呵成,本来一篇文一个小时可以完成,但每次都会用2到3个小时,怎么才能做到一口气完成呢?
定闹钟。当你决心要做一件事的时候,事先估算需要多少时间,定个闹钟,闹钟没响就不绝不要看手机或做其他事情。不要因为外界的干扰耽误你的执行力。
你想想那些在高层在开会的时候,在做事的时候,会掏出手机玩半个小时吗?做一件事,就得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其实打败拖延症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就对了。
总结:拖延症是我们进步的拦路虎,唯有战胜它,才能选择更好的人生。我还在打败它的路上走着,我相信只要信念没变,目标没变,方向没变,就算之前来来回回兜转的时间也是值得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毛病,当你认真对待,决心改变时,下一步肯定是前进,竟然是前行,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戒了吧,拖延症》读后感(七):向拖延宣战,彻底告别恐惧和焦虑
总以为时间还多,精力还够,将大把的时间用来刷微博、刷微信、侃八卦,结果白天的事拖到晚上,晚上的事拖到明天。等到Deadline就在眼前,才知道什么叫做“悲催”。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就掉进了拖延症的旋涡。
加班到半夜是因为白天一直刷手机,从不按时完成任务;列的每月书单,在书店促销时一次性买回来,却只是拍照发个微博;每次一晒完单词本,就扔开英语书去回复朋友圈里的点赞和评论;为了鞭策自己多读书买个kindle,用了三天就放着积灰;看到别人的马甲线心生羡慕,下了全套郑多燕,买了一个瑜伽垫,过了一年还是崭新的……
就像是蔡康永说的那样: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我们总觉的时间还多,想去的地方可以等有时间再去,想见的人可以等有时间再见,却不知,很多时候,我们说的来日方长其实并不长。生活一定属于积极努力的人,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拼搏,生活就绝对不会亏待我们。
《戒了吧,拖延症》利用重度拖延症患者胡小懒为主人公为情节推动,让我们见识到他身边或多或少地受着拖延症的困扰的朋友们。他们的故事也就是许多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拖延症影响工作、学习的例子。
拖延症无处不在,形态各异,多少人深受其害,却找不到逃离的出口。俗话说得好:“因病开方,对症下药。”你得先知道是谁把你变成了“拖拉斯基”,才能找到治愈的良方。要战胜拖延,就得先从心理和行动上克服懒惰,先学会“没有任何借口”。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才有可能远离拖延症的魔爪。
战胜拖延症,就从抗击惰性开始
85岁的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到现在每周一到周六仍在坚持上班。从创业至今,他都保持着两个习惯:一是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非专业书籍,他会抓重点看,如果跟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再难看,他也会把它看完;二是晚饭之后,一定要看十几二十分钟的英文电视,不仅要看,还要跟着大声说,因为“怕落伍”。此外,李嘉诚先无论前一天是什么时候睡觉的,第二天一定在清晨5:59分准时起床。然后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再去办公室。
真正努力的人能保持一种优秀的习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试问一下自己,一个好的动作,即使是简单的按时起床这个动作,你能够坚持多久呢?
我们总是很贪图舒适安逸,做事情老是喜欢挑简单的事做,逃避那些繁杂、需要大量付出的事。其实我们也不是对每件事都懒惰、拖延,比如打游戏我们就不拖延,比如做些轻松的事情。我们拖延的大多是那些我们极其不愿意做的事,那些做起来很费时费力的事。比如做作业,比如写论文,还比如完成规定工作等等。
曾国藩说过一句话:“古今天下之庸才,皆一惰字致败。”从这一句话中足以看出惰性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万恶懒为首!一个人身懒,毁了健康!心懒,毁了梦想!懒惰,会让一个人不爱思考,懒于行动,拖延做事,缺乏自信心,没有主见和计划。戒除懒惰之心,戒除惰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就自己的事业。
拖延症就是一种“慢性病”,有调查显示,有90% 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症。这种拖延慢慢改造着我们,让我们疲于应对,缓慢的改变着,然而时代快速发展,终有一天,我们会因为拖延没有改变而被淘汰。
战胜拖延症最关键的是要从抗击懒惰开始。因为克服了懒惰,战拖就成功了一半。只要自己有战胜拖延的决心,每天提醒自己“别犯懒”。拖延与懒惰是狼狈为奸的一对,要战胜拖延,就得要从心里和行动上克服拖延,如果懒惰的情绪一直存在,那么人始终会处于一种空想状态,做什么事情都会觉得“懒得动”。没有行动,不想行动地耗时间,就是拖延。
战胜拖延,就要从抗击惰性开始。怎么做呢,远离那么懒散的人,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做点事情,其实不吃亏,放下三分钟热度,多点专注,人要踏实,才能换来长久,最重要的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别犯懒!我们每天在临睡前,都要想想自己的理想,然后告诉自己:“别犯懒,不行动的话,这些想法就永远跟梦一样,摸不着,看不见。”人要克服惰性,就要学会经常与消极的自己作战,在试图享受安逸的时候给自己一点积极的正知、正念、正能量。
书中,胡小懒就从开始的懒癌患者,一步一步的理清自己的头绪,从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慢慢的回归到计划执行者的进步中。
输给别人,别输给自己
《飞驰人生》里有句台词:“我不是想赢,我只是不想输。”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人都要有一个理想的目标,专注的做好每个步骤,专心的做好一件事情,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时刻监督自己修正目标,这样才能够战胜拖延,告别拖延。
努力终究是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较。
彭于晏在拍《翻滚吧,阿信》的时候,最初导演一度认为阿信的角色应该要找专业的体操运动员来拍摄,剧中大量的专业体操动作,对普通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了拍这部电影,彭于晏埋头苦练8个月,几乎每天都要进行十多个小时的体操训练,为了让身材保持最佳状态,他只吃水煮过不加任何调料的食物,最终拍摄的时候,他已经做到能够熟练完成体操的6个整体项目。这对常人来说不可思议的事,对彭于晏而言,“不过是为了角色做了一点努力”。他曾经说过,“我就是没有才华,所以才用命拼”。
如果生命是一场旅行,那么目标就是指引方向的灯塔。心中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行的方向,就有了行动的力量。习惯拖延的人,缺少的往往就是一个坚定的目标,所以才会迷迷糊糊,胡拼乱凑地生活。
当你因为拖延失去动力时,不妨给自己设立一个完成它所需要的时间目标。这个目标要切合实际,它非常小,却又可以给你带来进步感和成就感。设置截止日期不仅可以让我们快速地按时地完成任务,它也是对我们心理的一种保护。
书中告诉我们:很多人行动力低下的原因,是因为对于最后一天存在幻想,自己能在最后一天完成所有工作。我们要做的就是破除这个幻想,不仅自己要立刻完成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还要学会授权给团队,从而提高行动力。
戒掉拖延症,拥抱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努力中,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只要你相信自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
趁着年轻多学一项技能,多学习一些知识,这样以后才会有机会做更多的选择,有能力选择你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选择。年轻人每一天在临睡前,都要想想自我的理想,然后告诉自我:“别犯懒,不行动的话,这些想法就永远跟梦一样,摸不着,看不见。”
在奋斗的路上,每个人都会感到疲惫,唯有那些充满激情的灵魂,才能走到终点。抛开抱怨,不给拖延留机会。《戒了吧,拖延症》让我们向拖延宣战,彻底告别恐惧和焦虑,告别一事无成、浑浑噩噩的人生。
《戒了吧,拖延症》读后感(八):真正优秀的人,都戒掉了拖延
我们常常感叹:时光匆匆,岁月如梭; 也会在黄昏时默然叹息:似水流年,光阴易逝;
在不知不觉的感叹悲欢中。
有的人,及时定下了目标,调整了步履,开始了新的规划; 而有的人,却仍然在日复一日的悲叹中,开启了一种拖延型循环,伤春悲秋。记得一位哲人曾说:“毁灭人类的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告诉他们还有明天。因为告诉他们还有明天,他们就不会在今天努力了。”
明天,是乐观者的希望,也是拖延者们给自己的心理安慰。
那么,如何能让自己彻底摆脱拖延症,不为明天带来负重?
辰格的《戒了吧,拖延症》一书给我们带来了答案。
01
作者辰格,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自由撰稿人,专注于生活,痴迷于文字,热衷于心理学,曾策划出版多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在《戒了吧,拖延症》这本书中,作者把主人公胡小懒的一个个生活片段描绘成一幅幅场景图,以讲故事的方式,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让我们见识到深受拖延症困扰的他和身边朋友们。
同时也让我们联想到了自己的日常,主人公胡小懒的故事,也是我们周围很多患有拖延症的人的影子。
俗话说:“因病开方,对症下药。”
在书中,作者例举了一些拖延症的“真凶”,有诡异的“心理症结”,有万恶的完美足矣 还有拖延带来的劣质快感,决策恐惧症等。
而在这些“真凶”面前,联系自己,我觉得我的拖延症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懒惰,二是太追求完美。
1.关于懒惰
有句话说:“人在可以懒的时候,不会不懒。”
在家里,只要事情不是特别急的那种,我都是能拖则拖。
比如家里的卫生,平时家里不来人,基本上整个房间里,除了床上,其他地方都被各种杂物占满了。
再比如单位工作,一项工作,如果不是领导划定了截止期限,我基本上就是磨洋工,不是东看看,就是西望望,手里玩着手机,嘴里嚼着口香糖,各种浪费时间。
还比如洗衣服,除了白T恤和易掉色衣物,其他的袜子、裤子、床单等物品,只要能机洗,不论大小件,全都会交给洗衣机。
现在反观这些,不由得想起了母亲经常说的话:“真是懒到了一个境界,以后可怎么嫁人。”
当然,自己很多时候也会吃懒惰的亏。
因为做事总是懒到了极点,在单位上不受领导和同事的重视,在家里说话也没什么分量,自己的生活也是马马虎虎,没有什么精致可言。
2.关于完美
美国芝加哥德保尔大学心理系副教授拉里说:“某些拖延行为其实并不是拖延的人缺乏能力或努力不够,而是某种形式上的完美主义倾向或求全的观念使得他们不肯行动,导致了最后的拖延。他们总在说:多给我一点时间,我能做得更好。”
书中,作者例举了Amanda的例子:
论能力,她的创意总是独特的,让人眼前一亮,超出意料; 论职业素养,她早出晚归,勤勤恳恳;但就这样一个卖力干活的好姑娘,竟然被炒了鱿鱼。
而许多滥竽充数的家伙,却留了下来。
究其原因,皆是过于追求完美而导致的拖延。
她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不管大广告还是小广告,她都要追求完美,一点儿瑕疵都不能有,在设计过程中,她的各种小细节都要处理的尽善尽美,否则,作品绝对不可能“出炉”。
就这样,别的设计师三天就能出来的作品,她恨不得要用三个星期,
虽说出来的东西很棒,可时间嗖嗖地过去,老板心疼。
他给每个设计师月工资都开5000元,人家干了10个项目,她干了3个项目,缺失公平。
最让人头疼的是,任务交代下去了,到期后却什么东西都拿不出来。
而我自己,也和Amanda一样,做什么事情,总是完美心理作祟。
本来当天就能结束的工作,因为苛求细节,硬是等到第二天下午才交工。
如此,既消耗了自己的精神,也给领导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03 战胜拖延症,应该怎么做
关于方法论,书中给我们例举了很多,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点:
1.把拖延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教授皮埃。斯蒂尔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提出了一个“拖延症计算公式”:U=EV/ID。
U:完成给定任务的愿望 E:对成功的期望 V:创造的价值 I:任务的紧迫性 D:主观拖延的程度这个公式意味着,人往往会拖延那些无法立刻见到回报的事,而是会把精力全部放在能够直接产生效益的活动上。
比如有人让你做一件事,可以选择两种回报方式——马上给你1000元,或者是一年之后给你2000元,多数人肯定会选择马上就拿到1000元,因为这是立刻能看见的回报,至于一年之后的事,那谁也不敢说。
2.运用PDCA循环法克服懒惰
书中给我们带来一种PDCA循环法,可以有效的辅助对抗懒惰。
P——Plan,计划
即要克服懒惰,就必须得有计划地行事,计划可以有很多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可将计划分为: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长期计划。
D——Do,执行
要保证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就要提高执行力,为了保证计划能够顺利的执行下去,最好计划一个公众承诺,比如在朋友圈里打卡、或参加打卡群,多一份监督,无形中给自己制造了一些压力,同时也让惰性无机可乘。
C——Check,检查
在检查的过程中,通常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自检,二是被检,无论是哪种,都可以将自己置身于监督机制中,帮你抗击惰性。
A——Action,行动
对于检查的结果,好的要奖励,坏的要惩罚。对于成功的经验,要进行标准化,形成可以推广的模式。
唯有将上述环节、细节都做好了,才能够真正地远离惰性。
3.解放心智,承认不完美
“先完成,再完美”这句话一直被奉为走向成功的经典。
在写作上,很多人刚开始就想一步登天,写出比较完美的文章,带着这样的情怀去写作,反倒是给心灵上了一道枷锁。
而正确的做法是:作为初学者,刚开始肯定写不出什么高水平的文章。
此时,只需对自己说:“开始写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此,才能逐渐走向精进。
工作时也没必要事事完美,不必在不重要的问题上花费太多心思,时刻记得,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之后,再抽空对薄弱环节进行修改和完善,如此就可以实现完成与完美的统一,这种状态就比较理想。
人生有限,拖延有害,让我们向拖延宣战,彻底告别恐惧和焦虑。
戒了吧,拖延症!
《戒了吧,拖延症》读后感(九):因追求完美而拖延,迷茫的你,是否想要摆脱这种恶性的循环
本来,随心所欲的人生,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无奈,为了过上理想的人生,我们还需要约束自己很久,才能达到真正随心所欲而又能有所成就的地步。
但不管怎样,人们在做计划的时候,总是心潮澎湃的。很多时候,做计划都有种事情还没完成呢,但计划之后就仿佛能够想象自己站在人生巅峰的模样了。每年的年初,我都有宏图大志,但最后总是不了了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为什么总是想到做不到呢?因为自律真的很难很难呀!不知不觉,就犯起了懒。我们有无数个让自己安心拖延的借口,却永远找不到一个能够安慰自己的,真正让自己开心起来的理由。
事实上,所有属于我们的任务,都不会因为拖延而自然地被解决掉。它们只会成为一个个毒瘤,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糟糕。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有时间去学学英语,期待自己有时间去背背古诗词,期待自己有时间去练练字。然而这些事情都只是在心中一闪而过,又或者是在每个年初的时候,以立flag的形式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可是往往只有三分钟热度。不久以后,这些事情就变成了我痛苦的根源,直到最后我因为完全放弃而结束了对自己的所有愿景。
我对自己没有期待,因为我知道,拖延如我,什么都做不了。
每个人都对自己有着更好的期待,可是遇事拖延的毛病,会让我们始终处在一个无法进步的状态。迈不开腿、迈不开步,做不了事情,又痛苦万分。
我非常理解这种心情,那种时好时坏,经常自我否定的状态,真的很讨厌。
我厌倦了一直以来的拖延,我想要改变自身堕落的惯性。我开始看书,直到我拿起这本书,我才欣欣然——《戒了吧,拖延症:写给年轻人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仿佛就是为我而生。
这本书的作者辰格,他在《戒了吧,拖延症:写给年轻人的拖延心理学》一书中,用胡小懒了例子,再现了我们生活中拖延的真实境况,让我们在深刻认识拖延症以及拖延症危害的同时,一起去探寻克服拖延症的具体方法。
有些方法,我实践过。还有些方法,在我状态很好的时候,使用过,都是很有实际功效的。这本书的优点,就在于非常系统地为大家讲述了跟拖延症有关的一切,使你无处可逃避,只能选择坦然面对自己拖延的事实。
只要一个人知道面对现实了,接纳了自己的现状,并想着要去改变,而不是寻找借口的时候,事实上,改变就已经开始了。
废话不多说,直接来谈谈这本《戒了吧,拖延症》中,我实践过的,感觉到最为有效的几种抗拖方法。
方法一:与懒惰和借口说拜拜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一事无成,就是因为天生懒惰还爱找借口。事实上,这也是天性使然。谁不希望生活过得轻松呢?然而,拖延却只是会无限期地把痛苦推迟,但终究痛苦有到来的那一天。而且,不管我们找到多完美的借口,我们都无法逃避。
所以,想要克服拖延症,首先要和懒惰与借口说拜拜。
懒惰这件事情是有惯性的,越放纵便会越沉沦。
当我们开始了行动与懒惰去对抗,每天付出辛苦努力只为了踏踏实实、有真正收获的时候,那种付出努力的充实感,终将会战胜懒惰所带来的空虚。
当我们不再找借口,不再进行自我约束,不再回避努力这件事情,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我们才是一个有主见、有能力的大人。
我当然知道想要克服懒惰和借口,很不容易。但你知道,懒惰终将会一事无成。而当你不能接受一事无成的时候,你就需要去行动起来,做点实际的事情。而这实际的事情,绝不是找借口来推辞那么简单的。
一旦我们发自内心地拒绝了懒惰和借口,那么,拖延的恶习也便不再那么顽固了。
方法二:树立清晰、具体的目标,并立即执行
我们只有树立清晰、具体的目标之后,我们的努力才能够有方向。
如何树立清晰、具体的目标,这要结合我们自身的具体情况来看。总之,我们既要有长期的大目标,但同时又要有近期的可执行性非常强的小目标。如果你觉得树立目标太麻烦,你完全可以从近期的几个重要事项中,找出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作为你最近行动的一个主要方向。
把这个你想完成的事情,拆解开成具体的步骤,然后,立即执行,拒绝着任何拖延的借口。
很多时候,事情做了也就做了。而一旦开始拖延,就会无穷无尽,永远没有开始的那一天。
我们不可能等什么都准备好的再开始,实际上,事情的发展过程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我们永远赶不上变化来得快,而立即执行,就会给我们很多调整的空间,也会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同时,因为没有了拖延而带来的压力,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也更有利于克服目前的困难。
当我们完成了一个小目标,接着又完成了另外一个小目标的时候,我们距离我们心目中那个最大的目标,也就会越来越近。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掌控自己的人生,是多么地快乐!
方法三: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以前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完美主义的人,还会选择无尽的拖延。
直到后来,我想要开始背诵古诗词,而又一直担心自己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理解不深刻,所以便从来没有开始的时候,我才真正地意识到了完美主义的可怕。
我永远不可能准备到我想要追求的那种完美的程度,所以我便永远没有开始。但事实是,如果我们绕开完美主义,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只求完成就好,那么拖延的几率将会大大的降低。
我们还会发现,没有了完美主义的包袱,做事情的时候反而更有热情,随着进展的推进,我们还会增加对自我的确信。
先去完成一件事情,然后再不断地修改,以不断接近自身所追求的那种完美为目标,这样做事情的步骤,反而会比一上来就追求完美,要效果好得多。而且,这也有利于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
当我们能够笑对人生,能够正确地看待不完美这件事情,能够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生活中的挑战。那么,拖延也将不复存在。这是我从《戒了吧,拖延症》这本书中,学到的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打动我的一个方法,那就是远离完美主义。
如何戒掉完美主义的心理呢?
这本书的作者辰格,给了我们三个意见,分别是:
给任何事情都设定一个最后期限抛开所有的顾虑,不为不必要的事情担忧适当的让自己放松,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我试过,效果不错。你如果也有这方面的苦恼,也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拖延,其实不是病,它是一种趋利避害的人性使然。
可从长远来看,拖延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我们需要克服。克服的方法有很多,辰格也在这本《戒了吧,拖延症》书中,讲得很明白了。
可我还是要强调一下心态的作用。方法是方法,但想要克服自己的弱点,还是要从正确看待自己,学会自我接纳,并勇于改变开始。
《戒了吧,拖延症》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不是他给出的方法,而是作者辰格以胡小懒这样一个人物的形式,他经历的一个一个生动的故事,让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找到了那个迷茫的自己。
胡小懒是你,胡小懒也是我。有千千万万个胡小懒每天都挣扎地生活着。我很欣赏胡小懒那种乐观幽默的心态,在战拖的路上,我觉得不孤单。
心中有力量,便一路披荆斩棘。拖延症,戒了吧,我们的青春才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