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卢克文作品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04 04:23: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卢克文作品的读后感大全

  《卢克文作品》是一本由卢克文著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卢克文作品》读后感(一):呵呵呵

  看卢克文精彩的一篇韩国政坛的复仇大戏 把财阀丑化成韩国公众的敌人 既然这么能写 不如写写故宫大G 何长军的孙媳妇为什么能有特权 这些人为什么能站在普通老百姓的对立面 他们洛杉矶海景房的钱是从哪来的 是韩国财阀有特权还是中国二代有特权 疫情都快结束了 卢大认为事情有可能处理吗

  《卢克文作品》读后感(二):卢克文作品2020PDF

  

卢克文作品2020,pdf电子版,精彩网文大合集。

卢克文自15岁时,便立志要成为一个作家,他曾经花一整年的时间创作出一部小说,但是最终只到手8000元稿费,让他心灰意冷。

2019年的这次“重操旧业”,让精通了电商营销的他颇有重整文字江山的野心。最有吸引力的文字莫过于“故事”。卢克文紧紧抓住了这个卖点。

他讲巴西、讲墨西哥、讲波斯、讲乌克兰,都是以一国为主体,以小见大,通过生动鲜活的人物、具体而微的细节完成宏大叙事。例如在讲述巴西往事时,他从球星阿德里亚诺入手,通过叙述他个人的兴衰沉浮来管窥整个国家的命运。

  《卢克文作品》读后感(三):这居然能出书?

  

首先声明 他的公众号文章,我之前基本都翻过。你不要给我扣恨国党的帽子,我也不给你扣爱国贼的帽子。

前期,卢克文靠韩国政坛、isis一些文章火出圈了。这些文章可读性、趣味性确实挺高,我之前就拿这些消磨时间,也关注了他的微博。但内容无非就是阴谋论那一套,将外网各种小道消息拼凑起来,添油加醋加工一下,形成一篇地摊文学。相当于低配版的货币战争吧,里面净是共济会操控世界、罗斯查尔德控制欧洲那一套,屁大点事都能整个巨大的阴谋出来。像“韩国财阀控制韩国政坛”这种陈年老调,各类公众号估计都写烂了吧?当然,卢克文是我看到的攒的最全,顺带添加了一些自己的推测,显着体系更完整、更真实。

火了之后,开始搞实地调研,跑到中国贫困山区、印度这些地方转悠。这个时候出的文章质量开始下滑,文笔、逻辑一言难尽。但这段时间是涨粉最快的时候,一方面打着“调查才有发言权”的旗号,标榜自己经过深入调研,了解的事情的真相,跟其他道听途说的公众号不一样(当然他估计忘了自己前期写的文章也是攒起来的);另一方面就是在添加了战狼元素,搞“中必赢”那一套,无论啥文章内容,无论有没有逻辑支撑,最后必然升华主题,中华民族必然伟大复兴~中国必然崛起~等等。我从这个时期,就基本不太看他的文章,文笔差看不下去是其次,主要是好好的一个主题,写着写着就变成了战狼风,显着很莫名其妙。

最近国际局势热闹起来,卢克文就基本转型时事评论家了,一切都是xxx的阴谋,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中,堪称微博版的国际局势懂王。懂王是干啥都是为了M A G A,卢克文啥话题都能推导出中必赢,也算是相得益彰吧

总结起来,这种“阴谋论+战狼”拼凑起来的地摊文学,还能出书?????

  《卢克文作品》读后感(四):《卢克文作品》摘录与书评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看待一个事物,得深深地结合其背景,或者确切说来,是其发展背景来看,尤其是评述的时候。

这本书前部分故事性较强,猛扒黑料,看得不亦乐乎;而后面到了中国的部分,就显得过于流水账似的官方报道了。我不得不承认,看完这本书后我被作者左派的观点影响了。究其原因在于,作者所写的关于外国的方面,都是不光彩的,这让我看到天下乌鸦一般黑,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政党是伟、光、正的。(当然,我站在一个鱼肉般的小市民,来看待这些刀俎的统治阶层,自然是很愤懑不平的。但如果换个角度,比如从他们的阶层,或者就不站阶层来看,于是就明白,没有所谓的好与坏、光明与邪恶。作为个人,一生中也会有至少一两件不光鲜、甚至龌龊的事呢,何况那么大的一个国家、那个多人组成的一个政党。)

还想到一点,就是为什么卢克文笔下的外国都是阴暗、邪恶,做什么都不成功;而中国却不是:因为卢克文是站在一个大局角度来看的,即研究的总是很大的群体,如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政党,而不是一些单个的个体。当评述和研究对象变成了一个群体时,此时相对于资本主义,天然地社会主义有其天然地优势。所以这本书中所呈现的,为啥总是外国差、中国好,除了作者自身的政治观念,还有个重要的因素便是作者所选取的话题。所以,比如如果要研究一个国家一年发电量的发展,自然可以看到,中国是逐年递增,而外国则可能是停滞不前的。

卢克文在书中不同篇章中反复提到的一点我是很赞同的,即一个国家想要有长期的发展,必须得独立。这里的独立,包括有独立的工业链、独立的社会经济来源。反之如果经济、政治等过度依赖国外,迟早是会出问题的。非洲或者中东那些小国暂且不论,日本如此一个世界超级大国就因为过度依赖于美国,以至于在受到美国压制和制裁时,日本的总体经济和工业水平遭受重创。还有一点也是通过阅读本书而学到的(或者是以前想到过,但印象不深的),就是所谓的战争,具体说来就是《美国为什么搞不定塔利班》这一篇。如今的战争,不是单纯的成王败寇。发动战争,都是为了利益,其中以经济利益为重。所以具体到为什么美国搞不定塔利班,原因不在于美国搞不搞的定,而在于美国不能以一个更经济的办法搞定塔利班,也就是成本太高。比如中东的地理环境,导致了美国花在驻中东部队的成本及其高,文章中还说道:“平均每人一年烧掉81万美元。”关于贫民窟的看法,我也是被影响了的。印度有较大的贫民窟、巴西等也有。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容易让我们恍惚觉得,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是这样的,我们容易忘记能做到衣食无忧,我们已经是很幸运的少数了。能明白并记住这一点,也就明白所谓的贫民窟,是自有其存在的道理的。的确,哪里食物肮脏,医疗水平落后,居住环境恶劣等等,但因其自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于是为那些贫民窟里居住的人们提供了必要的生存保障。拆掉贫民窟是很容易的,可如果拆掉贫民窟,这部分人应该如何安置?所以关注点不在于直接去解决贫民窟的各种问题,而在于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大就业人员培训,增加教育投入比例等等,等这些目标基本实现时,贫民窟的相关问题是会附带着被解决的。有一点也是需要记录的。卢克文在写《印度调查报告》时提到,他说从他去过的国家来看,他发现两个有趣的规律:全世界的物价其实差不多;全世界的工资收入也比较统一。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收入折合1000~3000人民币,发达国家的工资收入折合8000~20000,而中国刚好是处在3000~8000,即中国正面临能否像发达国家过度的关键时期。卢克文在借评述印度时,说到其观点。他认为印度的社会问题要比中国严重得多,但印度骨子里最大问题在于,中央集权太弱。关于这一点我也是有过观点转变的。这一届领导人刚执政后不久,从各种渠道了解到其在集权。当时站在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这肯定是对自己不利的,因为那时候还是受西方的自由观念较重的时候,于是对次行为也就多持批评态度;后来对于类似事件,当我站在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同样的集权行为时,我的观念就发生了转变。最起码现在不是批评,而是中立,因为集权这一行为,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是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的。为了国家的发展,是必须要经历集权这一过程的;而站在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中央权力过度集中,大多时候是不利于个体的。对于卢克文所谓的“大政府”和“小政府”之分,我也是基本持赞同态度的。在这方面,比如以前知道马云等几大富豪的财产被所谓的收归国有时,我也是及其愤懑的,因为我当时也想当然的认为,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现在觉得,私人财产能否侵犯,只是个程度问题。比如对待马云等顶级富豪的财产,站在国家的角度,尤其又是社会主义,自然是必须地侵犯的。

  《卢克文作品》读后感(五):世界的一部分:卢克文、何伟、平山郁夫丝路文物展

  

美国作家何伟热衷观察、记录转型社会,他曾常驻中国,2011年,他前往埃及。何伟见证了阿拉伯之春对埃及社会的重塑:执政超过30年的穆巴拉克下台,穆尔西领导的穆兄会重新回到权力中央,穆尔西下台,军方领袖塞西上位。

从2011年搬到埃及到2016年离开,何伟将他的观察与思考整理成《被埋葬的:关于埃及革命的考古学》出版。为什么离开埃及,何伟在书的终篇解释道带着孩子那里生活困难重重,比如孩子生病时可能缺医少药,数年的埃及生活,他感到疲惫,他特意提到阿语中的疲惫一词既有身体抱恙又有身心耗竭之意。当我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来自阿拉伯世界的投资家塔勒布在书中提到的一个词「风险共担」,塔勒布祖辈是黎巴嫩高官,祖辈的宗教身份是基督教马龙派,身在美国、回望中东故乡,塔勒布直言西方国家不用与中东国家风险共担,拍脑袋草率制定的政策加剧了中东的乱局。回到何伟,作为一名美国作家,为满足个人与读者的好奇心去搜集素材、实地走访、挖掘其他作家未见的现象、写作是他的天职,风险共担不是他的任务,也正是因为不用与当地人共担风险,没有过多主观情绪的卷入,思考的角度会更多维。当一探埃及古今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数年久居产生的疲惫再无法克制,加上没有风险共担的义务,离开是不难做出并实现的决定。

当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了解自己、探索未来、通过了解他人来反思自己或者自己身处的集体的愿望会愈发强烈,也就是说,读者需求会激发一批探索、呈现外部世界甚至乐意包揽解释任务的写作者的出现。当我在卢克文公众号读到他的伊朗、印度游记,我的第一反应是他和何伟一样,因为好奇而探索外部世界,因为不用和当地人风险共担,所以写出来的文章起码没有当局者那份迷。至于区别,卢克文从工业解释地缘政治经济,何伟更多是叙而少议。

知道卢克文是因为一位同事是他的铁粉,去年的时候基本逢卢克文文章必转并力荐,在朋友圈看到他数次力荐后点击阅读。卢克文在《致女儿书》中写了自己的成长轨迹,看完我想到奥巴马一次演讲中的话「胼手胝足,一砖以续,一瓦以成」,卢克文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能给予的资源有限,但聪明的头脑坚持长期主义,持续积累、自我塑造,在与困难的拉锯战中敌退我进。单是从卢克文更新长文的频率来看,他霸了很大的蛮、耐了很大的烦。上个月买了他的纸质书,花钱支持以表敬意。

苏联漫画

卢克文的书是他微信公众号文章的集成,跋是《致女儿书》,内容按不同的大洲分类。第一世界写了美国国债,第二世界写了战后日本对美国贸易,第三世界写了深受美国影响、工业空心化的南美,他实地调研的一带一路上的伊朗、印度。美国社会可以研究的点太多了,至于战后日本社会,卢克文从日本对美贸易顺差后被美国卡脖子说开。去年至今,我看了一些介绍战后日本音乐、潮牌服装发展的资料,二者都是经济腾飞的产物,其中的细分趋势又是受美国打压后寻找自我身份的尝试。从未从书中系统了解过南美历史,去年买的一本南美国家出生的科学家的书,那时起心动念,除了想了解他的科学成就还想进一步了解他的成长环境,但读书如抽丝,书还没有翻动过。曾在微博上看过一副苏联时期的漫画,漫画主题是美国与南美的关系,漫画中,南美一个口袋,山姆大叔牢牢抓住不松手,看卢克文写巴西、墨西哥毒犯的文章,会体会这幅苏联漫画的精髓。回到卢克文写过的一带一路国家,他在去伊朗实地调研之前,写了两篇《伊朗旧事》,一篇讲霍梅尼的崛起、一篇讲两伊战争始末,书里没收录的这两篇写得很流畅,史料扎实、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介绍得清晰明了,化繁为简的功夫了得。我是先看了介绍伊朗历史的书,自己思考,最近才看他根据书本经验写的伊朗旧事,除了他把巴列维国王的妹妹阿什拉芙公主写成了国王的姐姐这个细节,其他有理有据。

八月进电影院看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既是第一次看这部经典,也是今年第一次进电影院。上半年少了院线电影的消遣,于是读一些严肃的书,阅读方向是伊朗历史,英文资料为主,中文方面则是重温少时读过的《千年一叹》。千禧年之前,余秋雨随凤凰卫视摄制组前往中东拍摄纪录片,他当时的日记后来被集结出版。时隔多年重温二十年前的游记,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细节,比如凤凰卫视摄制组在伊拉克住的酒店门口有大幅的老布什头像,所有进出酒店的人都要从他脸上踩过。老布什是海湾战争推手,打趴了萨达姆,萨达姆对他恨之入骨,时间向前,老布什之子小布什登上美国总统之位,下令出兵伊拉克,一锅端掉了萨达姆政权。萨达姆栽在了布什这对父子总统手上,其实早在十九世纪,出身名门的美国学者 Oliver Wendell Holmes 就对美国政坛的世袭家族做了深入研究,他以印度种姓制度来参考美国社会,首创了「波士顿婆罗门」这个词来指称承袭祖荫、把持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重要部门的家族。布什家族就是美国的婆罗门,前几天在长沙博物馆看了平山郁夫丝绸之路文物展,在博物馆也遇见了婆罗门。

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为了方便管理,为印度人创造了种姓制度,高种姓婆罗门是与神对话的祭司。长沙博物馆展出的婆罗门人物造像很精美,造像风格与希腊雕塑有共通之处。长博丝绸之路文物展展品都来自已故日本画家平山郁夫的私藏。平山郁夫1968年第一次走访阿富汗,从此被阿富汗地区出土的犍陀罗风格佛像深深吸引。平山郁夫开启丝绸之路探索的七十年代正值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艺术品需求旺盛,火爆的市场行情让艺术家生活无虞,并且深厚的经济回报激发艺术家开辟独特的风格,对自我风格的探索激发创作者走出去采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佛教文化兴趣深厚的平山郁夫把目光投向了唐朝以前佛教文化蓬勃发展的西域佛国、连接佛国与其他王国的丝绸之路。

唐朝前期,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佛教兴盛。阿富汗西边的伊朗高原上,拜火教吸引着虔诚的信徒。在公元前,波斯皇帝薛西斯御驾亲征希腊,势如破竹,一路打到雅典,火烧雅典卫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用《历史》记录了希腊人抵御波斯人的苦战。薛西斯当年的远征军在海上遇到风暴,风暴干扰了作战计划,愤怒的皇帝迁怒自然,下令手下挥鞭抽打海面。薛西斯远征未遂的150年后,来自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把波斯纳入帝国版图,并下令焚毁波斯帝国都城波斯波利斯。亚历山大大帝有破有立,地中海文明的风潮随他吹进亚洲腹地,最远影响到了南亚次大陆,公元前成书的梵文史诗《罗摩衍那》讲的是主人公罗摩历经艰辛回到故土、在对妻子的试探中遭遇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是受到了希腊人《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的影响(《奥德赛》讲奥德修斯历经艰辛回到故土,在伪装的身份下旁观妻子与求婚者互动、试探妻子忠诚)。起源于东西方的不同神祇在丝绸之路上汇集,宗教之间吸引信徒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写道,「在犍陀罗谷地和印度西部,要当地人对阿波罗的崇拜建立起来之后,佛祖的雕塑才开始出现。佛教徒感觉受到新宗教的威胁,于是开始创建他们自己的视觉形象。」

在《历史》中,希罗多德记载了伊朗沥青的开采。鉴于石油、天然气都是在伊朗被最早发现,彼得·弗兰科潘对拜火的起源有一个联想:「为何拜火,会不会与伊朗盛产石油、天然气有关?」波斯人为拜火教主神阿胡拉·马兹达臣服,然而到了七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击溃了以拜火教为国教的萨珊王朝,从此,波斯人成了真主的信徒。伊斯兰的艺术品禁止刻绘人像、动物形象,于是,波斯艺术家们在线条、几何图案、玻璃器皿的造型上绞尽脑汁。

人面翼兽马衔镳,摄于长沙博物馆

在长沙博物馆平山郁夫丝路文物展上,西亚、中亚出土的希腊风艺术品、佛教、拜火教文物应有尽有,伊斯兰世界的玻璃制品也很夺目。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伊朗胡齐斯坦省制作的马衔镳,也就是马咬在嘴里的嚼子以及两边的护具,护具上的形象是长者翅膀的人面四脚兽,铜具出自生活在公元前一千年的工匠之手,精致生动,足见古代伊朗采铜技术、铜雕艺术之高。胡齐斯坦是波斯湾沿岸的伊朗省份,1980年,萨达姆誓要收回两伊边境上的阿拉伯河的全部主权、吞并伊朗的胡齐斯坦省,发动两伊战争。

年初阅读何伟写埃及的书,同时也找了资料了解数次中东战争中埃及、以色列的军事对抗,才知道《辛德勒的名单》的配乐《金色的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音乐家拿俄米·舍莫尔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夕创作的,伴随以色列军队在战争中从约旦手中夺下耶路撒冷老城,这首歌响彻耶路撒冷。拿俄米·舍莫尔在《金色的耶路撒冷》歌词中写道,「石头默默倾诉着千年沧桑,见证昨日的战乱、今日的动荡、明日的辉煌。」看着平山郁夫收藏的人面翼兽铜具,我想到了拿俄米·舍莫尔的歌词,铜具静默三千年,见证来源地昨日的辉煌与战乱、今日的喧嚣与纷扰、明日的不确定。

「波士顿婆罗门」研究者Oliver Wendell Holmes 是从《许倬云说美国》这本书中知道的,三月看了许知远《十三邀》采访许倬云,老先生说「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要有一个远见,能超越你未见」,很让人触动。时隔很久,去年再次阅读许知远,读他写梁启超的新书,今年几乎是每集不落地追《十三邀》,重新发现了许知远的妙。《我想成为世界的一部分》是许知远2007年出版的一本书,这个书名有一种勃发的生机、张望的忐忑、跃跃欲试的期待、持之以恒为之努力的不喧嚣的温柔,甚至还有旁人不理解的中二、冷思考下的澎湃。卢克文的书、平山郁夫的画和他的藏品展,我都看到了创作者阅读他人道路付出的心血、超越未见的渴望、成为世界一部分的努力。

相关文章

《跟随何伟,寻路埃及》

《巴列维与霍梅尼的波斯时空》

《巴列维皇后法拉赫:为自己辩护》

《白胡子霍梅尼与小胡子萨达姆》

《养家之人 | 帝国坟场女童的生存之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卢克文作品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