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结构性改革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3-30 03:32: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结构性改革读后感100字

  《结构性改革》是一本由黄奇帆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0-6,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结构性改革》读后感(一):第一次写书评

  

这本书涵盖面很广 基本围绕着当前突出问题分析 既有一线执政经验 又有学术研究 数据真实 不带意识形态 之前专门买过一本叫全球房地产(作者 任泽平) 看完觉得内容很泛 堆砌堆砌数据 而且看不到方向 而结构性改革这本书虽然只有少数篇幅谈房地产 但却把问题讲的很清楚 方向明朗 本书唯一感觉不足的是 关于 大数据 人工智能 区块链 云计算 方面少了点解释 总之这本书内容扎实 没有套话 不过我没理解 1颗心评价是怎么来的

  《结构性改革》读后感(二):平头百姓的读后感

  读这本书是冲着作者来的,为什么关注黄奇帆,主要是市面上经济学理论学者多如牛毛,一线执政也多,熟知理论的不一定在一线领导岗位,在一线领导岗位的不一定懂经济理论。作者观点能从实际出发,结合理论,这样的观点其实是不多的。 普通老百姓读可以了解我们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可以了解政府执政理念,执政思路,了解国家政策,书中很多数据可以直观的了解国家的发展程度,帮助我们理性了解这个国家。 副处级以上领导读这本书,可以参考作者几十年的执政一方的执政经验,思考和借鉴作者对于地区发展的思路,是中基层领导干部学习的教科书。 企业家读这本书可以了解各行业发展现状,各行业短板就是行业蓝海,各行业用数据告诉企业家行业潜力,那些行业已经见顶,哪些行业什么时候见顶,那些行业潜力巨大,政府宏观调控逻辑 政策解读详尽。 这类书籍有时间限制,所有数据可能三年五年就会变化一次,这本书20年出版,所有数据都有实在的参考价值。推荐给大家,值得一读

  《结构性改革》读后感(三):我是一个月之前读完的,这个书评下好多评论

  朋友圈里好多人在刷这本书,谓之曰:高级官员出书,洛阳纸贵。我便趁着周末有空,花了十余个小时,整体快速浏览了这本书,几点感想: 第一是:黄奇帆同志是把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写明白了。近年来通过大量阅读,感受到,读懂一本书,已是不易,理解这本书,更难了,把读懂的,理解的,以大家能够接受的方式写出来,告诉大家,更难,在我看来,这本书让我对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势有了一个全面大概(能力不足,水平一般)的了解,这本书的作者表现非常卓越。 第二是,这是一本难得的知行合一的书。在我们国家,高级领导出书很少,大部分也是讲话或者兴趣爱好,讨论经济和国家大是的,很少,难得的是,作者身居高位,业绩不凡,同时又具有很高的理论素养,他把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与理论结合,娓娓道来,如深窖藏酒,悠远绵长,许多问题曲径通幽,訇然中开。 第三是,这是本书对大家很关心的问题很及时很鲜活的回应。不管是房地产问题,还是中美贸易摩擦,或者最近频繁提到的“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市场经济”在书中均有提现,有很深入的思考,作者曾经身居高位,对中央的意图,对国际经济的思考,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代表性,这样的思考无疑是特别重要的。

  《结构性改革》读后感(四):把握两特点来读这本书,推荐大家看

  

这本书的内容有两大特点:

1、又大又全,局部深化。黄先生在书中的所有论述,都是奔着丝毫不差准备的。对于一个概念或者现象,是掰开了揉碎了说出一二三。尽管有很多都是司空见惯的,会让人产生老生常谈之感,但是黄先生没有落于研究窠臼(以对现象的描述取代系统研究)而是把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纳入到分析框架中,这是非常难得的。我认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具体的内容是次要的,而他的系统分析思路才是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2、大靠中央,小靠重庆。对于比较大的主题,黄先生的写作基本可以看成是对中央政策的解读,最主要的价值其实是科普性质的,没有什么独到的观点。而对于中观层面的论述,则是比较有见地的,尤其是以重庆举例,很耐看。但是不可避免的有些疏漏。例如地票制度,根本不像他说的那么美好,其他地区也推行过,全部失败,这些政策也绝不能在重庆以外的地方实施。

总体来说,在同类书中其实是比较不错的。黄先生对于金融的理解和掌握是有一定深度的,可惜本书没有展开。很多年前我读黄先生的演讲稿就觉得他是个很明白的人,是那种明白到不用装糊涂的人(懂得都懂),因此也比较推荐大家看

  《结构性改革》读后感(五):当前中国经济主要问题及建议

  《结构性改革》读后感(六):中国还有非常充足的制度改革红利

  

就冲作者是黄奇帆,这本书也是无论如何值得推荐的。这本书的内容,会使人知道,在位者掌握的信息、视野和格局,是全面而深刻的,是自媒体大V难以望其项背的。位置真的很重要。

先说说书的缺点。很明显的是,此书的编校离“一本书”还是有距离,虽然分了七章,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但是有非常多的重复内容,可能和内容来源于作者的演讲有关。同时有些内容,比如第四章关于数字经济的介绍,并不是作者擅长的领域,水平和一些大众科普的书籍文章差不多,原因大概是这些还未具体落地,还只停留在未来产业发展展望上。

所以这本书的优点也就相应很明确了,即黄市长亲自操刀过的项目,平时外界接触不到的信息,就非常有干货和信息含金量。很是推荐第一章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解读(尤其是土地要素改革),第二章关于去杠杆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分析,以及第六章关于国有企业资本运作和地方政府营商环境改善的论述,干货满满,其他地方很难看到,是政府经济工作者很好的学习资料。第三章资本市场的分析,见解到位,但因为我本身也是金融出身,收获不大,但肯定了目前制度下,股市长牛,依然是不太可能的,制度改革空间还很大。第五章房地产的分析也是如此,道理都很清楚,改革方向也很清楚,但是何时能实施到位,是未知的。房地产和资本市场,都给制度改革留足了弹药。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是在中国生活、关心中国发展的人,读这本书应该都能有所收获,比看财经大V的各种分析要靠谱和有营养得多。

  《结构性改革》读后感(七):一本凝聚着实践经验和智慧思辨的好书

  

黄奇帆的这本《结构性改革》,并不是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缺少经典经济学著作中详细的论述和严密的逻辑。这是一个在实践中、在行动中不断思索的伟大头脑写下的一份札记文集,其中凝聚着辩证的智慧、实践的经验和宏大的视野。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这个经济奇迹是由无数充满热情、充满渴望而又脚踏实地的人民创造的,也是由无数经历痛苦的挣扎、勇敢的探索,同时拥有前瞻智慧的企业家创造的,但是也同样离不开无所不在、能量巨大而又似乎没有颜色、没有语言、消失在历史中的官员群体。各级官员作为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不可或缺的主导性力量,在这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有多少思维和实践的碰撞,但可惜的是,其中留下文字记录的确是屈指可数。黄奇帆作为优秀官员的代表,身上有着深深的官员烙印,同时又饱含着对经济学研究巨大的热情,留下了这样许多可供我们学习的文字,着实难能可贵。

本书的优点是摆脱了官方叙述中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格局等术语定势的、晦涩的表述,代之以生动的文字、实践的经验和大量案例。但同时黄奇帆作为官员群体的一员,所写文字仍残留有公文的一些不好的特点,比如说部分地方过于追求语言的完整宏大,丧失了其本真面貌;部分理论似乎超出了作者本人的实践范围,靠想象和不精确的推理弥补,令人难以信服。

不论如何,衷心祝愿黄市长有更多好作品问世,也希望他的文章越来越好,能引发越来越多人的思考,总结中国的可贵经验,更好地服务于未来。

  《结构性改革》读后感(八):结构性改革摘要

  1.房价与资本市场股权融资比例呈现一定的相关关系。美国股权融资比例达70%以上,而我国主要是债权融资,债权融资的核心在于抵押品价值。优质可信抵押品多为房产。因此推高房产价格,从而推高抵押品价值,从而获取更多的融资是资本方乐见其成的结果。 2.四种去杠杆的思路:1.放任不管,泡沫破解高杠杆企业倒闭自然杠杆率下降2.通过通胀稀释杠杆,把问题留给未来把坏账转移居民3.挤泡沫,紧缩去杠杆4.资本市场加杠杆,商业银行去杠杆,对大企业点对点投资(通过增加分母来去杠杆)实质上只有最后一种思路行得通。 3.DC发行也推动了互联网风控,未来可能出现金融信用度取代抵押品价值成为融资的标尺,这也将大大利好小微企业。 4.想要通过REITs降杠杆,关键问题在于房租收入的稳定现金流太少。 5.要保住18亿亩地的土地供应红线,就注定了地价只能升不能降,再加上旧城改造成本的攀升,压房价确实只能从切割地产商利益上下手。2023年三条红线生效,地产商要降杠杆只能拼命卖房收拢资金,可持续关注。 6.控二套房,限贷比限购好用。 7.美国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在40%,而我国仅在10%,主要的原因是产权结构的问题。我国知识成果产权30%在投资者,70%在发明者,而美国发明人、投资者和技术转化人各30%,中介做好了,转化率就上去了。转化人多为私募股权人,而PE不发达主要是资本市场分层建设没做好。【深有体会】 8.自贸区对应的就是FTA 9.警惕企业总资产增加但是净资产减少的情况(负债增加),警惕企业有利润但是净资产减少的情况(说明本质是在亏损或在转移资产)

  《结构性改革》读后感(九):起而行之

  

我是一个工科男,在18年的时候,我来到了基层当起了一名公务员。那时的自己对政府的工作是一无所知,唯一深刻的印象是重庆稳健的房地产调控。当别的城市房价飞速增长时,重庆始终如一的稳健发展,让人印象深刻,这里面更多的是黄奇帆市长的“刹车”踩得准、踩得稳。

作为一个重庆人,我很庆幸在重庆飞速发展的阶段,有这样一位设计师为重庆的经济掌舵护航,也是出于对黄奇帆市长的好奇,我开始拜读他的《结构性改革》,获益良多。

一是熟悉了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从体制机制的根源深处,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19年,我们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我们爬出了“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必将取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胜利。

二是熟悉了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经济的发展总会遇到难题。40余年的改革开放,建立起了全球最完备的产业链,但与之相关的价值链、供应链存在着明显的短板与不足。“高核基”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房地产企业负债率高达80%,中西部地区农村产业发展发展严重失调等等一系列供给侧结构问题,都需要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

三是熟悉了新发展格局的应对之道。以前,我们的发展是靠出口拉动。在三驾马车中,出口的贡献率是最高的;现在随着国内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崛起,以及6亿中低收入群体不断向中等收入群体的迈进,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在面对美国的围追堵截中,缺心少核问题突出,但也是一时的,有强大的内需市场提供保障,坚持扩大开放,突围也就成了必然。换句话说,谁也不会放弃如此庞大的中国市场!

  《结构性改革》读后感(十):不完整记录几点读书印象

  

黄奇帆在上海和重庆担任过重要职务。本书所指的结构性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经济上的,二是政治制度上的。两方面都经过了长期积累,对社会进步产生了严重制约,不得不改。我记录几个自感重要的事。 我国经济上的逆差有3000亿美元来自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逆差的40%。其中远洋运输、货物保险、贸易清算和法律服务是这些逆差的主要来源。其中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是主要的货币结算手段,国际电汇需要3-5日才能到账,大额汇款需要填写纸质单据,并按结算量每单收取0.01%的费用(万分之一)。

关于土地制度 从土地上,城市土地属于国有土地,农村属于集体用地,只要不被收回国有,就不能转让也不能抵押融资。直到2019年,农村经营性集体用地可以直接入市交易,不需转国有性质。 第一,在法律上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结构和权能体系界定不清,尚需补充。第二,地方政府没有积极性,城市土地拥有基本的城建配套,而农村的集体用地没钱搞配套。导致买卖双方都没有成交意愿,缺乏价格机制和配套的收益分配制度。 2018年国家开始推行建设用地指标跨省域调剂,云南将3万亩土地以每亩50万元的价格调剂给上海,上海获得了3万亩建设用地指标,云南获得了150亿元的财政收入,并复耕3万亩农田。

关于房地产

关于房地产,首先新房交易规模将逐年降低。十几年后全国房产市场交易量可能下降到不足10亿平米,总体上会萎缩40%。此时此刻,就是中国房地产的顶点。 郑州、济南、杭州、南京、合肥、武汉、成都、西安已经超过了1000万。未来将很有可能达到2000万。靠自己的出生率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只能依靠大规模移民,作为省会城市对周围辐射区域的人口虹吸。这不是坏事。 超过20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将提供1.5~2万平方公里的经济辐射(非行政管理区域)范围,半径在50-70公里。如果一些小城市处在其中,它们的发展速度会大幅增加。 未来中国房地产企业数量将减少2/3。2018年全美一共有500家地产开发企业,而中国有9.7万家。几十年后,中国在这个行业里登记企业总数不会超过3万家。 以人均居住面积40平米为标准,城市里每100万人对应4000万平米住宅,上下浮动15%是合理的单位总开发面积。 严查土地拍卖过程中开放商的资金血统,只要资金是借来的,就不能参与拍卖。但这一条必须进一步的细化规则,否则可以很容易的规避监管。 一个开发商30%的资本金是清晰的,70%的贷款来自银行、信托和债券市场是基本符合要求的。但如果一个开发商涉及几十上百家金融机构债务,各种高利贷、中利贷占全部融资的50%以上,就说明这家企业已经处于危险之中。 关于写字楼面积,一个中等城市每2万元GDP造1平米,大城市每4万元GDP造1平米。关于商场面积,当地每平米商铺年销售额低于2万元,是没有商场建设的经济利益的。 每一百万人口应该拥有一家三家医院。 一条1km的高铁铁轨需要投资两亿,平均需要50年才能回本。 在未来,国有企业每年上缴利润将达到全部利润的30%。

本书对蚂蚁金服的讨论也很有看点,但由于各处都有分析,在这里就不废话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结构性改革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